《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离骚》简介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
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2.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
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
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分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是对《离骚》的亵渎,也是对屈原的亵渎。
王恭之流,“少读书”,不学无术,只会放浪形骸,却自诩风流,附屈原之骥尾,其真性却与屈原大相径庭。
魏晋名士们看重的是肉体的放纵,而屈原看重的是精神的坚守,他坚守的是自己的高洁、自己的耿介。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位高洁的狷士。
他从小就汲汲自修,陶铸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他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他却因过于自洁、不肯与世俗和光同尘而遭到贬斥。
他的流放,与其说是被楚王放逐,不如说是被整个世俗社会放逐。
他不会像骆宾王那样发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叹,他深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只是昂起冷清的头颅,踽踽独行。
《离骚》中的屈原,不仅是个高洁的狷士,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他在《离骚》里,提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
屈原是个“壮志烟高”的人,他一心改革时政,指点江山。
他在《离骚》中,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楚王要“遵道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拘一格、不分贵贱选用贤能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照法度办事。
他规劝楚王:“不抚壮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可是,他的“美政”理想触犯了贵族群小的利益,遭到了他门的围攻。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群小党同伐异,在楚王面前对他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信谗而齌怒”,放逐了他。
甚至连他苦心培植的“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也腐化变质了,他只能空叹“众芳之芜秽”。
“美政”理想已成明日黄花,屈原也成了“美政”理想最后的守望者。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高考必考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离骚》赏析《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
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
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
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屈原《离骚》讲解“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与《天问》:屈原的思想转变与创作风格

《离骚》与《天问》:屈原的思想转变与创作风格引言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位名垂青史的伟大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两部重要作品《离骚》和《天问》作为古代文学的珍宝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这两部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屈原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探讨《离骚》与《天问》中屈原思想的转变以及他们在创作风格上的特点。
1. 《离骚》的思想转变1.1 屈原蒙受屈辱屈原生活在中国战国时期,作为楚国的宰相,他致力于为国家谋福利。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最终被贬谪到遥远的南方。
1.2 感悟人生的无常受到屈辱的打击之后,屈原开始反思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褪残。
他在《离骚》中借用生物学中的“蛇行”来暗示人生的曲折和变幻。
1.3 追求内心的解脱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内心解脱的追求。
他试图摆脱俗务,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静。
2. 《离骚》的创作风格2.1 豪放的诗歌语言《离骚》以其独特而豪放的诗歌语言而著称。
屈原在诗中借用了丰富的形象和比喻,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2.2 情感的抒发与声音的变化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情感的抒发和声音的变化,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追求。
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感性的表达。
2.3 音乐化的节奏和韵律《离骚》在创作中注重音乐化的节奏和韵律。
屈原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使诗歌更加和谐而富有节奏感。
3. 《天问》的思想转变3.1 对世界的思考在《离骚》之后,屈原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更加深入。
他开始思考宇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3.2 南奔北返的心境《天问》中,屈原借用南奔北返的形象,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的忧虑。
他希望能通过对天地宇宙的思考,为世界带来秩序和和平。
3.3 比照历史与现实在《天问》中,屈原以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他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带给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指引。
4. 《天问》的创作风格4.1 运用了哲学和宗教的手法《天问》在创作风格上,屈原运用了哲学和宗教的手法。
《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

《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被誉为浪漫主义情怀的代表之一。
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浓烈情感和对人生的反思。
本文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离骚》中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景物描写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与人的内心状况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迷幻而又充满情感的氛围。
屈原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如“峨峨兮秀出于林,歌以咏予直如其人”。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折射了诗人内心的狂放豪情。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在感受相结合,屈原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追求。
二、对人生的反思与追问《离骚》中,屈原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追问,抒发了他浪漫主义的情怀。
他对现实的直接批判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彰显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者的态度和立场。
屈原在《离骚》中多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对权力和压迫的批判尤为明显:“祸福无门,除非尔躬。
既莫尔躬,何用于世?”他对人们的盲从和从众行为表示质疑,呼唤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
三、对爱情的渴望与歌颂浪漫主义情怀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爱情的渴望和歌颂。
在《离骚》中,屈原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出了他浪漫主义的特质。
屈原对于爱情的描绘常常带有超越现实的色彩,他以寓言和象征的方式赞美了爱情的伟大与美好。
“蔽芾甘棠,勿翦勿摧,芾甘棠之华也,河之燕之它也。
”屈原以这样的形象描绘了爱情的纯洁和难以割舍,表达了他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四、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与呈现在《离骚》中,屈原对于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展示也是浪漫主义情怀的重要体现。
他通过自省和自我反思,用豪放的词汇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和自身价值。
屈原以独具特色的自嘲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骚之不能已言之也!志余者也!”他以此突出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展现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者的个人特质和情感表达方式。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简述《离骚》的精神价值
《离骚》是屈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它以屈原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和真理的追求,展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首先,《离骚》体现了屈原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追求。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楚国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的愤懑和不满,但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追求真理和光明的精神,是《离骚》最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其次,《离骚》展现了屈原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诗中屈原自称为“美人”、“芳草”,表达了他对自己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坚守。
同时,他也表达了对社会公正、道德正义的追求,这种追求也是《离骚》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最后,《离骚》还体现了屈原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诗中表达了屈原对楚国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这种爱国主义精神也是《离骚》重要的精神价值之一。
总之,《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其精神价值不仅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更在于它所展现的高尚人格和崇高精神境界,以及对真理和光明的追求。
这些精神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

《屈原列传》人物浅析《屈原列传》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楚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
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和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屈原列传》中的人物进行浅析,探索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历史意义。
屈原:楚国大夫,文学家、政治家。
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领袖人物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屈原在《屈原列传》中的形象是一个忠诚于国家、热爱民族的人物。
他在楚国历任重要职务,曾多次建议国君对外交政策和内部管理进行改革,代表了一种坚定的爱国情怀和政治抱负。
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昂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怀,被誉为爱国诗人。
屈原还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以其豪放奔放的风格和婉约抒情的语言著称。
在《离骚》中,屈原营造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表达了对理想国家的向往和对个人遭遇的悲叹,同时也揭示了他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屈原的诗歌以其精湛的艺术和深刻的内涵,深受后世文人的推崇。
《屈原列传》中还记载了屈原在政治上的不幸遭遇。
他多次被贵族排挤,最终在楚怀王的谗言下被流放,这一段经历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屈原为了保卫国家利益和保全民族尊严,不畏权贵的迫害,以身殉国,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忠臣义士的形象。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屈原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浪漫主义诗人,更是一位为国家和民族利益不顾一切的政治家和忠臣。
他的形象历久不衰,对后世文学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怀王:楚国国君,屈原的上司。
在《屈原列传》中的形象是一个谋略高明、善于权谋的君主。
楚怀王在位期间,秉持着强大的政治野心和军事胆量,使得楚国一度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
他在对外征战和对内政治施政上表现出了出色的才能。
楚怀王在《屈原列传》中也展现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他对屈原的猜忌和排挤,最终导致了屈原的流放和悲惨遭遇。
这一段故事揭示了楚怀王的私欲和独裁本性,表明了封建君主统治下忠良的遭遇。
离骚中屈原的人物形象

离骚中屈原的人物形象《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诗歌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它的作者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人物形象深刻、丰富,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从屈原的生平、性格、思想、风格等方面,对他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探讨。
一、屈原的生平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大夫,他的生平经历非常传奇。
他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深受家庭和师长的爱戴。
他曾经参加过楚国的政治和军事活动,担任过楚国的官职。
但是,由于他的忠诚和正直,他在官场上遭到了很多敌对势力的排挤和打压。
最终,他被迫离开了官场,开始了漂泊流浪的生活。
在流浪的岁月中,屈原对社会和政治的现实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危机,他开始了他的爱国之路。
他写下了《离骚》这部伟大的诗歌作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情厚爱和对人民的关怀之情。
但是,由于他的言行和思想触犯了当时的统治者,他最终遭到了流放和牺牲。
二、屈原的性格屈原的性格特点是坚强、忠诚、正直和独立。
他在官场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屈不挠地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他对祖国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心,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己任。
他有着极高的文化修养和才华,能够自如地驾驭文学和政治两个领域。
他的思想开放、求实、进取,不断探索和创新,具有创造性和探索性。
三、屈原的思想屈原的思想是崇尚人民、弘扬爱国、民主、自由和进步的思想。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人民,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
他反对封建主义、贵族主义和专制主义,主张民主、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文化是国家和人民的精神支柱,文化的发展是国家和人民发展的重要保障。
他的思想为中国古代的民主、自由、进步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屈原的风格屈原的诗歌风格是雄浑、豪放、激昂、深沉、富有感情和音乐性。
他的诗歌充满了民族和人民的热情和力量,表达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情厚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师范大学
《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屈原的强势
xx
27
新传2012级7xx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也是楚辞和屈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思想性及艺术性的作品。
它可以说是一首记录了屈原内心与外界的“战争史诗“。
解读这首紧紧关乎屈原心理与命运的诗篇,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屈原作为《离骚》的作者,他在诗篇中到底是寄予了一个怎样的自身形象。
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屈原在这写到,纵使是身临绝境而丧失生命,回顾自己的初心,“我”也并不反悔。
临死而不惧,只因为回顾自己的人生,发觉没有可以反悔的原因。
人们多数是在这解读出了诗人对自己心中理想的坚定执着,不错,然而又是什么让诗人对这个虚幻的理想如此坚持呢?综合总总看来,正是屈原的强势,坚守本心,然后强势地要求外界,使得屈原在诗中的形象呈现出一个至强而弱的矛盾体。
一对内的强势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xx余初度兮,xx赐予以xx。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在开篇直接写出自己的出身来源,并在其中加入了强烈的感情来表现自己的“高贵”。
看似直接并且狂妄地喊出自己的清高,实则也含蓄地为自己接下来的责备与期望提供了资本和背景。
这是向外界表达自己是有足够的原因来要求和责备这个达不到他内心要求的世界的。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屈原又用了很多的段落来描写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且不论屈原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他将自己的人生层次以此提高到了与所处时代不同的阶段。
在冥冥中也以此向楚国的同僚们发出呼唤。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屈原在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和高尚人格的崇高追求。
但是,在当时楚国那样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下,诗人还能抛开各种诱惑与同化力表达出自己对本身人格的超高要求,不得不说,屈原在对自己本身的人格修养上,是抱有极为强势的态度的。
这便是屈原强势的一个表现,即对内的强势。
二对外的强势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齑怒。
屈原在此又以强烈直接的口吻说到,“我”匆匆地在前在后奔走效力,想要赶上先王们的步伐。
你既然不肯鉴察“我”胸中的愚诚,更反而听信谗言使“我”非常的恼怒。
没有用什么委婉的说法,这里的屈原直接便是一句厉喝,直白的批判直指当朝。
如此强烈的表达方式,既是对自己为了国家社稷劳累奔走的肯定,又是对楚王和馋臣们的斥责。
没有劝告,只是一味的表达失望,屈原这种略显极端的语气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祖国的期望太深,而自己的王臣们却令自己失望地太大。
没有满足屈原对祖国美好蓝图的设计和要求。
既然自己心中强烈的“及前王之踵武”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那么便只有无力地谴责。
与前面屈原自己塑造的餐花饮露的个人形象不同,这里便是对自己的祖国,也就是对这个自己所依赖的外界的强势要求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屈原在塑造自己对外界强势的这一形象的时候更加的用力和明显。
甚至可以说是,整片《离骚》的主题与感情大多都是由他对外强势这一方面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离骚》中屈原形象里很重要的第二点,自己对外界的强势。
三至强而弱的屈原
不论是餐花饮露的屈原还是直言强斥的屈原,他们的强势都表现的很充分。
对于自己的要求,高贵无邪,容不得一点脏污之物存在在自己的身上。
对于外界的要求,政清民和,能指先王之治,对昏王馋臣施以批判。
可以说是强势的完美了,没有什么可以改变。
但是屈原孤身一人,即使是如此的强势,又怎能对抗整个国家的污浊之气呢。
他越是强势,在这个自己格格不入的国家便越是孤独。
正是他坚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孤独的强势下去的原因,好像整个世界都没有理他。
只能自己一个人站在世界的边缘孤独的呐喊。
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
这个时候的强势,便通通都化作了屈原孤独脆弱的形象的代表。
不同于王立群教授所讲的孟子的强势人格,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来的强势只是对品质和外界的要求。
没有坚持生存下去的欲求,只有令自己和外界共同灭亡的想法。
他是强势的,也是极弱的。
正是他的强势造成了他的弱。
屈原最后的结局也证实了这一点:
没有人会说屈原不够强势,但是,他的纵身一跃难道不也是他弱势的表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