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合集下载

屈原的离骚情感与抒发

屈原的离骚情感与抒发

屈原的离骚情感与抒发屈原,字季洁,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闪耀的一颗明星。

他的作品《离骚》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瑰宝,其深邃的情感与抒发令人震撼。

本文将从屈原的离骚情感以及其抒发的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屈原的离骚情感离骚一词源于《诗经·召南·进酒》,原意为“远离困苦之情”。

而屈原在《离骚》中抒发的情感,含义早已超越了原本的词义。

他深情地诉说着对乡国的忧虑与追求,表达着对理想境界的追寻和向往。

屈原的离骚情感可以说是极富哲学思考和宏大情感的交汇。

他用瑰丽的词藻描绘了广袤的大地和浩渺的天空。

同时,他又以自身的际遇和命运来表现人生的无常和悲凉。

屈原借景抒怀,将大自然与内心情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深厚的内涵。

二、屈原的情感抒发方式屈原通过《离骚》以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式,展示了他独特的情感抒发方式。

首先,在叙事方面,屈原以自述的形式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其中。

他描述了自己受贬黜、离乡别井的遭遇,呈现出被困境所逼、无处安放的愤怒与沮丧之情。

同时,他结合古代神话和历史之事,通过对“怨女”的描写,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痛心疾首。

其次,在抒情方面,屈原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例如,他使用比喻、夸张、对句等手法,使作品充满音乐之韵律和强烈的形象感。

这些修辞手法赋予了作品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在情感层面上迅速与屈原产生共鸣。

最后,在思想表达方面,屈原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探究了人生、社会、宇宙等一系列课题。

他痛惜人事无常,同时也对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重要性进行了思考。

他对人性善恶、上善若水、政治理想等内容的阐发,不仅是对当时社会困境的深刻批判,也是人性智慧的展示。

总之,屈原的离骚情感与抒发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通过对自身命运的抒发,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为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考和启发。

屈原的离骚情感与抒发,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情感体验,更融入了对人类历史和宇宙哲学的探索,给人以深远的思考和情感的震撼。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2020年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

从《离骚》分析屈原的爱国情怀《离骚》是一部传世名著,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体现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情怀。

1.《离骚》简介屈原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其作品中表达了真挚的爱国情感,《离骚》一文正是在楚国灭亡之后,屈原在悲愤之余写出的一部作品,在文中作者阐述了对楚国君主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走向覆亡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作者剖析了楚国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抨击了那些误国误君的奸佞之臣,以自我的高尚品德反衬了奸佞之人的品格低下。

楚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战国争雄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但是由于楚国君主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再加上君主任用奸臣,从而造成了楚国逐渐势微,连年征战失败,而楚怀王为首的贵族集团依然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楚国人民的安危于不顾,从而走向了国家灭亡的悲剧。

在当时的情况下,屈原被奸佞小人迫害流放,对楚国的危机无能为力,只能用发自肺腑的悲痛为楚国送上最后的哀歌。

2.屈原爱国情怀的体现2.1热爱普通的楚国民众忠君爱国是屈原爱国情怀的支撑,屈原一生兢兢业业、操劳国事、事事以国家为重,希望以自己的努力带领楚国走向振兴,后来遭到了奸佞之臣的排挤迫害,依然对不失“存君兴国”的志向,希望能够实现强国安民的理想。

中国古代就有极强的民生意识,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只有热爱民众、同情民众,才能设身处地的思考民众疾苦,制定相应的休养生息政策。

屈原对楚国人民有很深的情感,在《离骚》中屈原发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国家动乱的最终承担着就是基层的民众,而屈原的志向就是振兴楚国,让楚国统一全国来结束战乱,让人民摆脱战争的困扰,从此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这种“亲民”、“爱民”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屈原的情怀中。

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来看,屈原的思想和楚国人民的意愿息息相通,作为中国民族伟大的诗人,屈原痛心人民疾苦,关系普通民众的存亡,在《离骚》中,屈原虽然身处流放,但是矢志不渝,将自己一颗热心倾注到楚国人民身上,以悲痛的诗句写出了楚国人民亡国亡家的悲愤心情。

分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分析《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世说新语——任诞》载:“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是对《离骚》的亵渎,也是对屈原的亵渎。

王恭之流,“少读书”,不学无术,只会放浪形骸,却自诩风流,附屈原之骥尾,其真性却与屈原大相径庭。

魏晋名士们看重的是肉体的放纵,而屈原看重的是精神的坚守,他坚守的是自己的高洁、自己的耿介。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位高洁的狷士。

他从小就汲汲自修,陶铸自己的“内美”和“修能”,他洁身自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但他却因过于自洁、不肯与世俗和光同尘而遭到贬斥。

他的流放,与其说是被楚王放逐,不如说是被整个世俗社会放逐。

他不会像骆宾王那样发出“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叹,他深知“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他不理会世俗的目光,只是昂起冷清的头颅,踽踽独行。

《离骚》中的屈原,不仅是个高洁的狷士,还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

他在《离骚》里,提出了自己的“美政”理想。

屈原是个“壮志烟高”的人,他一心改革时政,指点江山。

他在《离骚》中,陈尧、舜之耿介,称汤、武之祗敬,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规讽楚王要“遵道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所谓“举贤而授能”,即不拘一格、不分贵贱选用贤能以治理国家;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即修明法度,严格按照法度办事。

他规劝楚王:“不抚壮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乎先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政理想”,“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可是,他的“美政”理想触犯了贵族群小的利益,遭到了他门的围攻。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群小党同伐异,在楚王面前对他极尽诬蔑诽谤之能事,楚王“信谗而齌怒”,放逐了他。

甚至连他苦心培植的“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也腐化变质了,他只能空叹“众芳之芜秽”。

“美政”理想已成明日黄花,屈原也成了“美政”理想最后的守望者。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

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高考必考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屈原《离骚》赏析及讲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屈原《离骚》赏析《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

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迸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

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离骚》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

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

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

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

后一部分极其幻漫诡奇,在向重华(舜)陈述心中愤懑之后,屈原开始“周流上下”,“浮游求女”,但这些行动都以不遂其愿而告终。

在最后一次的飞翔中,由于眷念宗国而再次流连不行。

这些象征性的行为,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屈原《离骚》讲解“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

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

”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曹忧作辞也。

”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

”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

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

楚辞渔夫中屈原和渔夫的人生态度引言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在《离骚》中,屈原通过渔夫的形象,展现了他和渔夫在人生态度上的异同。

本文将分析《离骚》中的渔夫形象,并与屈原的人生态度进行对比,探讨他们对生活、命运和追求的看法。

渔夫的人生态度渔夫是《离骚》中的一个重要形象,他代表了普通人的生活态度。

渔夫的生活简单而安稳,他以捕鱼为生,过着勤劳而规律的生活。

渔夫对待生活充满了乐观和满足,他享受着大自然的美景,感受着捕鱼的乐趣。

渔夫并不追求权势和富贵,他满足于自己的生活状态,对外界的诱惑和纷扰保持着淡然的态度。

渔夫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简单而自在的生活哲学。

他并不追求物质的繁华和社会的虚荣,而是将重心放在了内心的平静和自然的和谐上。

渔夫的人生态度可以说是一种返璞归真的追求,他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找到了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屈原的人生态度与渔夫不同,屈原的人生态度更加复杂和深刻。

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文人,屈原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现实有着更加敏锐的感知。

他对于国家的兴衰、民生的艰难以及自己的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和关注。

屈原的人生态度可以用”痛苦的追求”来形容。

他对于社会的不公和政治的黑暗感到痛心疾首,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改变现状。

然而,他的理想和努力却遭到了挫折和背叛,最终导致了他的流亡和自杀。

尽管屈原的人生经历充满了痛苦和悲剧,但他并没有放弃对于理想和追求的坚持。

他在《离骚》中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由和正义的渴望,对于命运的反抗和挣扎。

屈原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追求着更高尚的目标和意义。

屈原与渔夫的对比屈原和渔夫在人生态度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渔夫以平凡而安稳的生活为乐,他对于外界的纷扰和权利的追求保持着淡然的态度。

他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体验着生活的美好和乐趣。

而屈原则是一个追求理想和真理的人,他对于社会和政治的现实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和反思。

《离骚》与《天问》:屈原的思想转变与创作风格

《离骚》与《天问》:屈原的思想转变与创作风格

《离骚》与《天问》:屈原的思想转变与创作风格引言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位名垂青史的伟大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两部重要作品《离骚》和《天问》作为古代文学的珍宝被广泛传播和研究。

这两部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屈原思想的集中体现。

本文将探讨《离骚》与《天问》中屈原思想的转变以及他们在创作风格上的特点。

1. 《离骚》的思想转变1.1 屈原蒙受屈辱屈原生活在中国战国时期,作为楚国的宰相,他致力于为国家谋福利。

然而,由于政治斗争和阴谋,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屈辱,最终被贬谪到遥远的南方。

1.2 感悟人生的无常受到屈辱的打击之后,屈原开始反思人生的无常和世事的褪残。

他在《离骚》中借用生物学中的“蛇行”来暗示人生的曲折和变幻。

1.3 追求内心的解脱在《离骚》中,屈原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内心解脱的追求。

他试图摆脱俗务,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平静。

2. 《离骚》的创作风格2.1 豪放的诗歌语言《离骚》以其独特而豪放的诗歌语言而著称。

屈原在诗中借用了丰富的形象和比喻,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2.2 情感的抒发与声音的变化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情感的抒发和声音的变化,表达了他内心的痛苦和追求。

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感性的表达。

2.3 音乐化的节奏和韵律《离骚》在创作中注重音乐化的节奏和韵律。

屈原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使诗歌更加和谐而富有节奏感。

3. 《天问》的思想转变3.1 对世界的思考在《离骚》之后,屈原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更加深入。

他开始思考宇宙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3.2 南奔北返的心境《天问》中,屈原借用南奔北返的形象,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社会的忧虑。

他希望能通过对天地宇宙的思考,为世界带来秩序和和平。

3.3 比照历史与现实在《天问》中,屈原以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来揭示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不公。

他试图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带给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指引。

4. 《天问》的创作风格4.1 运用了哲学和宗教的手法《天问》在创作风格上,屈原运用了哲学和宗教的手法。

离骚人物形象分析

离骚人物形象分析

离骚人物形象分析离骚人物形象分析《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

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回顾历史,后一部分为理想之现实的探索。

下面是yjbys小编分享的离骚人物形象分析,更多内容请关注文学网名着阅读栏目。

《离骚》中,诗人的形象光辉灿烂,有着气魄雄伟,血肉丰满,感情充沛的性格。

他的理想高远,决心引导祖国走向富强的道路,但是昏庸的君王,贪婪的党人,使他思想上产生了矛盾和斗争,曾经犹豫动摇过,可是他不忍坐视“民生之多艰”更不愿“竞周容以为度”,于是他又振作精神,为“美政”而奋起斗争。

他是一位有着远大政治理想,热爱祖国,同情人民,有着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的伟大诗人。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

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

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

他并不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奴仆,而是以君主从而也是国家的引路人自居。

他对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人生理想有坚定的信念,为追求自己的理想不惜与自身所属社会集团的大多数人对抗,宁死不渝。

这就在忠君爱国的公认道德前提下,保存了独立思考、忠于自身认识的权利。

作为理想的殉难者,后人曾从他身上受到巨大感召;他立身处世的方式,也被后世正直的文人引为仿效的榜样。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一个爱国者的悲剧,一个改革家的悲剧,一个正义毁于邪恶的'悲剧。

纵观他的一生,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失败了。

他的理想和事业永远为后人所惋惜。

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成功了。

他忧国忧民、行廉志洁的人品被誉为后世楷模,他气魄宏伟、辞章瑰丽的作品堪称世界文学殿堂的精品,他创造的“楚辞”文体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近代学者梁启超首推屈原为“中国文学家的老祖宗”。

郭沫若评价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一颗闪耀在“群星丽天的时代”,“尤其是有异彩的一等明星”。

《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

《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

《离骚》的浪漫主义情怀《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被誉为浪漫主义情怀的代表之一。

作为屈原的代表作品,《离骚》展现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浓烈情感和对人生的反思。

本文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离骚》中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

一、景物描写中的浪漫主义情怀在《离骚》中,屈原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情怀。

他运用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将大自然与人的内心状况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迷幻而又充满情感的氛围。

屈原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如“峨峨兮秀出于林,歌以咏予直如其人”。

这种描写方式不仅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也折射了诗人内心的狂放豪情。

通过将自然景物与人的内在感受相结合,屈原成功地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情感追求。

二、对人生的反思与追问《离骚》中,屈原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命运的追问,抒发了他浪漫主义的情怀。

他对现实的直接批判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彰显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者的态度和立场。

屈原在《离骚》中多次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对权力和压迫的批判尤为明显:“祸福无门,除非尔躬。

既莫尔躬,何用于世?”他对人们的盲从和从众行为表示质疑,呼唤个体的独立思考和自由选择。

三、对爱情的渴望与歌颂浪漫主义情怀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对爱情的渴望和歌颂。

在《离骚》中,屈原对爱情的追求表现出了他浪漫主义的特质。

屈原对于爱情的描绘常常带有超越现实的色彩,他以寓言和象征的方式赞美了爱情的伟大与美好。

“蔽芾甘棠,勿翦勿摧,芾甘棠之华也,河之燕之它也。

”屈原以这样的形象描绘了爱情的纯洁和难以割舍,表达了他对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四、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与呈现在《离骚》中,屈原对于自我价值的思考和展示也是浪漫主义情怀的重要体现。

他通过自省和自我反思,用豪放的词汇和深刻的哲理揭示了人的内心世界和自身价值。

屈原以独具特色的自嘲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骚之不能已言之也!志余者也!”他以此突出了自己的内心矛盾和痛苦,展现了他作为浪漫主义者的个人特质和情感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师范大学
《离骚》中屈原的形象
屈原的强势
王泽
2012300727
新传2012级7班
《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也是楚辞和屈原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最具思想性及艺术性的作品。

它可以说是一首记录了屈原内心与外界的“战争史诗“。

解读这首紧紧关乎屈原心理与命运的诗篇,就不得不了解一下,屈原作为《离骚》的作者,他在诗篇中到底是寄予了一个怎样的自身形象。

阽余身而危死兮,揽余初其犹未悔。

不量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屈原在这写到,纵使是身临绝境而丧失生命,回顾自己的初心,“我”也并不反悔。

临死而不惧,只因为回顾自己的人生,发觉没有可以反悔的原因。

人们多数是在这解读出了诗人对自己心中理想的坚定执着,不错,然而又是什么让诗人对这个虚幻的理想如此坚持呢?综合总总看来,正是屈原的强势,坚守本心,然后强势地要求外界,使得屈原在诗中的形象呈现出一个至强而弱的矛盾体。

一对内的强势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予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屈原在开篇直接写出自己的出身来源,并在其中加入了强烈的感情来表现自己的“高贵”。

看似直接并且狂妄地喊出自己的清高,实则也含蓄地为自己接下来的责备与期望提供了资本和背景。

这是向外界表达自己是有足够的原因来要求和责备这个达不到他内心要求的世界的。

在接下来的诗句中,屈原又用了很多的段落来描写自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且不论屈原在这一过程中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法,他将自己的人生层次以此提高到了与所处时代不同的阶段。

在冥冥中也以此向楚国的同僚们发出呼唤。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屈原在表达自己对美好理想和高尚人格的崇高追求。

但是,在当时楚国那样的社会与政治环境下,诗人还能抛开各种诱惑与同化力表达出自己对本身人格的超高要求,不得不说,屈原在对自己本身的人格修养上,是抱有极为强势的态度的。

这便是屈原强势的一个表现,即对内的强势。

二对外的强势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齑怒。

屈原在此又以强烈直接的口吻说到,“我”匆匆地在前在后奔走效力,想要赶上先王们的步伐。

你既然不肯鉴察“我”胸中的愚诚,更反而听信谗言使“我”非常的恼怒。

没有用什么委婉的说法,这里的屈原直接便是一句厉喝,直白的批判直指当朝。

如此强烈的表达方式,既是对自己为了国家社稷劳累奔走的肯定,又是对楚王和馋臣们的斥责。

没有劝告,只是一味的表达失望,屈原这种略显极端的语气正是因为他对自己祖国的期望太深,而自己的王臣们却令自己失望地太大。

没有满足屈原对祖国美好蓝图的设计和要求。

既然自己心中强烈的“及前王之踵武”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那么便只有无力地谴责。

与前面屈原自己塑造的餐花饮露的个人形象不同,这里便是对自己的祖国,也就是对这个自己所依赖的外界的强势要求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屈原在塑造自己对外界强势的这一形象的时候更加的用力和明显。

甚至可以说是,整片《离骚》的主题与感情大多都是由他对外强势这一方面表现出来的。

这就是《离骚》中屈原形象里很重要的第二点,自己对外界的强势。

三至强而弱的屈原
不论是餐花饮露的屈原还是直言强斥的屈原,他们的强势都表现的很充分。

对于自己的要求,高贵无邪,容不得一点脏污之物存在在自己的身上。

对于外界的要求,政清民和,能指先王之治,对昏王馋臣施以批判。

可以说是强势的完美了,没有什么可以改变。

但是屈原孤身一人,即使是如此的强势,又怎能对抗整个国家的污浊之气呢。

他越是强势,在这个自己格格不入的国家便越是孤独。

正是他坚持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孤独的强势下去的原因,好像整个世界都没有理他。

只能自己一个人站在世界的边缘孤独的呐喊。

没有人理解,没有人支持。

这个时候的强势,便通通都化作了屈原孤独脆弱的形象的代表。

不同于王立群教授所讲的孟子的强势人格,屈原在《离骚》中表现出来的强势只是对品质和外界的要求。

没有坚持生存下去的欲求,只有令自己和外界共
同灭亡的想法。

他是强势的,也是极弱的。

正是他的强势造成了他的弱。

屈原最后的结局也证实了这一点:没有人会说屈原不够强势,但是,他的纵身一跃难道不也是他弱势的表现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