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研究综述
新时代高职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研究

新时代高职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研究辅导员是高职院校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负责辅助学生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解决学业、职业、心理以及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对于他们的工作质量以及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导师和学业顾问。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和成绩情况,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指导和策略,并帮助他们规划个人学业发展目标。
辅导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能力。
辅导员应该是学生的职业规划师。
他们需要了解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市场需求,并帮助学生规划职业目标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规划的活动,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并与实际需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职业发展的建议和指导。
辅导员还应该是学生的心理咨询师。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和困扰。
辅导员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技巧,能够与学生建立信任的关系,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在扮演以上不同角色的过程中,辅导员应该注重个性化服务。
他们应该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辅导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问题和提升自我发展能力。
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他们既是学生的学业顾问和职业规划师,又是他们的心理咨询师和生活导师。
辅导员的工作质量和角色定位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和成长,高职校应该重视辅导员的培训和专业发展,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文献综述

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文献综述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职业能力文献综述李超然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以来之初,辅导员一直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辅导员职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作开展的成效和大学生成才发展的过程,影响到国家的人才储备和发展的状况。
因此,强调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建设对于提高高校学生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职业能力一、前言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加,加之社会的变化、影视网络等方面的影响,都给高校的辅导员辅导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基于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各大高校开始探讨新时期的辅导员角色定位和所需职业能力。
大学生的全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健康成长,迫切需要我们建设好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只有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才能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1]。
当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管理体制、培养模式,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处于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具备更高的素质和能力,跟上新形势、适应新要求,以取得新成效。
[2]二、当前高校辅导员现状1、代表作有宋杰、齐学纪《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思考》(《现代企业文化》2008年第8期):①专业性不强:辅导员的来源较杂,所学专业也不尽相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辅导员培训机构和课程;②职业性不强:从教育分层的纵向来看,辅导员基本处于高校教师的底层,大部分都是无法从事教师岗位的才做辅导员,辅导员离职流失率较高;③安全感、归属感、成就感缺失:高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和对辅导员等学生工作的忽视;[3]2、宋美娴、苏亚玲《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职责的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①队伍建设不稳定:高校辅导员流动性较大,缺乏向心力与稳定性;②角色和权责不清:角色定位不清,各高校赋予辅导员管理和教育的职能,但两者边界不明确,辅导员几乎是“全能冠军”,却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这条主线,乃至于工作职责不明确;[4]3、王玉国《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年9月):①辅导员配备不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利;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缺乏必要的选用、管理、培养、使用、竞争、激励等有效机制,导致辅导员流动性较大;③学历层次偏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高;④日益繁杂的事务性工作削弱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5]4、李云《角色把握对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甘肃农业》2006年第9期):①行为学生化:年轻辅导员缺乏经验,与学生关系保持不当,难以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②工作情绪化:年轻的辅导员难免带着情绪工作;③方式表面化:由于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每个辅导员所带的学生人数较多,不免对同学缺乏深入的了解和关心,工作只是浮于表面。
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研究综述

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研究综述
近年来,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教育管理的主要力量之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辅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是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生涯规划、学习辅导和问题解决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在学业、生活、就业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工作压力、角色定位、能力培养等。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总结了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以期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的提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研究表明高校辅导员工作效能与工作压力密切相关。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面对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辅导员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
研究发现,工作压力对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有负面影响,包括身心健康问题和工作满意度的下降。
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效能至关重要。
研究指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与角色定位密切相关。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包括教育者、咨询者、协调者等多个方面,而且不同学校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有所不同。
研究表明,对于高校辅导员而言,明确的角色定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任务和职责,提高工作效能。
学校应该为辅导员提供明确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要求,以促进他们的工作效能的提高。
研究指出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效能与能力培养密切相关。
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心理咨询技能、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研究发现,辅导员的工作效能与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有密切关系。
学校应为辅导员提供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效能。
辅导员工作文献综述模板

辅导员工作文献综述模板辅导员工作文献综述。
引言。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担着学生心理健康、学业发展、职业规划等方面的重要工作。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辅导员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辅导员工作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以期为辅导员工作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辅导员工作的现状。
1.1 辅导员工作的定义和职责。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角色,其工作主要包括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学生管理等方面。
辅导员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
1.2 辅导员工作的困境和挑战。
随着高校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扩展,辅导员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包括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学生职业规划需求多样化、学生管理难度加大等。
二、辅导员工作的问题与挑战。
2.1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生活压力的增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辅导员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必要的心理援助和支持。
2.2 学生职业规划需求多样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辅导员需要了解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和规划职业发展道路。
2.3 学生管理难度加大。
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壮大和多样化,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辅导员需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保障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三、辅导员工作的发展趋势。
3.1 个性化辅导服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生对于辅导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
辅导员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服务,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3.2 专业化辅导团队。
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高校需要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团队,提供专业化的辅导服务。
辅导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提高辅导服务的质量和效果。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

高校辅导员胜任力研究综述
1、胜任力
学校辅导员作为师生和学校之间的桥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
了提高学校辅导员的胜任力,研究者从不同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
2、研究概述
首先,许多研究者通过分析学校法规、政策、文件等资料,对学
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本质特质、任务目标、权利责任等进行了研究,发现学校辅导员的胜任力与学校的学术环境、家庭教育和社会支持密
切相关。
其次,研究者为了得出更详细的结论,也关注学校辅导员在学业
指导、心理社会及健康服务方面的胜任能力。
一些研究发现,学校辅
导员在学业指导方面必须具备多项胜任力,如咨询技巧、信任建立、
协调协作技能等;而在心理社会及健康服务方面,学校辅导员更需要
具有心理学知识、健康概念、干预技巧等胜任力。
3、小结
总体而言,学校辅导员的胜任力包括社会文化知识、谈判技巧、
心理健康指导、教育指导和督导机制等,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只要学校辅导员及时提高自身胜任力,就能够提供优质的服务,对学
生的发展起到显著的作用。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

倾听能力
辅导员需要耐心倾听学生的诉求,理解学生的情感和困惑,给予关 心和支持。
表达能力和说服力
辅导员需要能够清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能够说 服和引导学生。
组织协调能力
01
02
03
组织能力
辅导员的职业培训与提升
岗前培训
新任辅导员在上岗前需接受系统的岗前培训,包括学生事务管理 理论、实践技巧等。
在职培训
定期组织在职辅导员参加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
学术交流
鼓励辅导员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提升学术水平 。
辅导员的职业荣誉与评价
优秀辅导员评选
定期评选优秀辅导员,表彰在工作中表现突出的辅导 员。
力。
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和服 务工作,包括学生档案管理、 学籍管理、考试管理、奖学金
评定等。
关注学生生活需求,提供生 活帮助和支持,促进学生生
活质量的提高。
协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 、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维 护良好的校园秩序和氛围。
03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沟通能力
沟通能力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
汇报人: 2024-01-02
目录
•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职责 •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能力 •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发展 •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挑战与对策
01
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学生的人生导师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 会责任感。
辅导员需要具备组织和管 理的能力,能够合理安排 和协调各项活动和工作。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发展,辅导员职业角色逐渐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 ,同时面临着学生需求多样化、心理问题增多等挑战。
我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主要作为政治辅导员为学生提供思想政治 工作。
转型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后,辅导员角色逐渐转型为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工作职责也从 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扩展到学生事务管理和咨询服务等多个方面。
主要负责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 导,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和就业 指导服务。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特点
服务性
综合性
高校辅导员以服务学生为宗旨,致力于为学 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服务。
高校辅导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管理学等,才 能更好地履行职责。
发展性
挑战性
高校辅导员职业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身素 质,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 。
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多个方面。
03
团队建设与合作
加强团队建设与合作,形成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同时,需要
加强辅导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经验分享和业务能力的提升。
04
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职责分析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基本职责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等。
THANK YOU.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领导能力素质
团队合作能力
辅导员需要具备团队合 作能力,与同事共同完 成工作任务,协调各方 面资源,共同推动学生 工作的开展。
领导力
辅导员需要具备领导力 ,能够带领学生团队完 成各项任务,帮助学生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成 长发展。
浅谈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浅谈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当前高校辅导员是学校中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也在不断变化和深化。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浅谈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角色是引导者和指导者。
辅导员在学生进入大学后,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引导和指导学生从对未来的迷茫到对未来的清晰认识,促进学生心智和思想的成熟。
通过高校辅导员的指导和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未来职业发展道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辅导员扮演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和关怀者。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包括学业压力、情感困惑等。
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身边的心理健康专家,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关怀。
通过举办各类心理健康活动和课程,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难,保持心理健康。
高校辅导员还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践行者。
在学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辅导员通过课外活动、讲座、沙龙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和平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高校辅导员还充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施者。
在当前信息社会,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辅导员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学生座谈会,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正确看待社会,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前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仅包括引导者和指导者,还涵盖了心理健康守护者和关怀者、综合素质教育的践行者、思想教育的实施者等多个方面。
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希望在未来,高校辅导员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角色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历史沿革角色定位角色转换
[论文摘要]高校辅导员日益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培养优秀学生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辅导员职业角色定位不明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
本文从辅导员角色定位、角色转换、由于职业角色定位不清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和对策等几个方面对当前国内研究现状做了综述,以期对推动辅导员相关问题研究的深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辅导员的作用和地位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最初单一的政治辅导员发展成为具有承担着教育和管理等多重任务的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
如何正确定位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是关系到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进高校和谐发展的关键。
国内对于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研究主要集中在辅导员角色定位、角色转换、由于职业角色定位不清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的建议和对策等几个方面。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和辅导员职业角色的历史沿革
我国的辅导员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建设发展,辅导员角色也有不
同的变化。
第二,六十年代的短期发展和“文化大革命”的暂时受挫阶段。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关于政治辅导员工作条例》等文件对辅导员的来源、地位、作用和学生工作等一系列问题作了规定,至此全国各类高校普遍建立并逐步完善了政治辅导员制度。
“文化大革命”期间,思想政治工作成为夺权和整人的工具,这个时期政治辅导员遭到批判,政治辅导员制度也被取消。
第三,八十年代的恢复和发展阶段。
1978年恢复了统一高考制度,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恢复和发展了辅导员制度。
1980年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学生政工干部既是党的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师资队伍的一部分,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赋予了辅导员“双重”角色。
1987年《中共中央关于改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确认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人员是教师的组成部分,应列入教师编制,明确了辅导员的教师身份。
第四,新世纪的高度重视和规范推进阶段。
2006年5月,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
回顾辅导员制度的历史沿革,可以看出辅导员的角色和在高校的地位有一个变化的过程,从最初的主要做政治工作,到“担负着全面培养学生的重要任务”;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基本定位于教师,到新世纪规定了“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但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和功能仍没有明确的定位。
二、新时期辅导员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高校招生量不断扩大,辅导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再加上高校改革本身对学生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辅导员必须科学而准确的进行定位。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明晰定位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对做好学生工作,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优秀人材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内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研究,有几种方式:二是定位于身份:“政治辅导员”、“教师和管理者”、“教师、管理者和服务者”和“行政人员”。
有学者指出新形势下辅导员的主体角色是学生事务老师,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作为教师角色具有特殊性。
三是研究者根据辅导员从事的工作内容来定位,有的研究者认为辅导员角色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导师、大学生文明修身的引路人、大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设计师等;有的研究者把辅导员定位于学生政治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贴心人、心理上的疏导者和学业上的指导者。
四是从服务学生的角度定位,将辅导员角色定位为学生前进方向的引导者、学生成长过程的服务者、学生事务工作的管理者。
五是从历史传承角度来定位,认为新时期辅导员的角色类型,一方面包括传统的、应予以继续加强的角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学生成长旅途中的引领者、心理医生和人际关系协调者;另一方面,包括与时俱进的、应予以完善的角色学者和学习者、知识营养的调配者、职
场经纪人的校园实践者、反思者与研究者。
就辅导员角色转变的内涵而言,辅导员角色要由严格的教育管理向教育、服务、发展转换;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换;由知识单一型向复合型转换;由低学历向高学历转换;由非专业化、非职业化向专业化和职业化转换。
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来看,辅导员的角色要从事务型向学习型转变,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
当前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呈现职业化专业化的趋势,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辅导员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三、辅导员角色定位现状和问题
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导致辅导员处于尴尬位置:是教师,但不具体从事教学工作,仅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职能,也不参与教师晋升机制;是管理者,但整天处理的是琐碎的学生日常事务,更多的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一个信息传达者。
就辅导员的职业发展而言,有的将辅导员归为思想政治教育系列的教师,有的将辅导员归为行政系列的人员,有的高校尝试让辅导员在校外挂职锻炼。
然而现实中,辅导员老师们大多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茫然。
没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导致对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内容、权利与义务等确定带来诸多问题。
还有的学者从角色冲突角度指出辅导员角色不明带来的诸多问题:如陈迪英在《高校学生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一文中指出辅导员角色责任的
分散性、模糊性、工作成果的“无形性”造成的冲突,使辅导员为自己的辛勤劳动难以得到社会的正确评价而苦恼;对辅导员多重角色期望的冲突;辅导员的角色责任与个人事业方向造成的冲突。
曹连众、高圆媛也指出辅导员因“考虑到自己的前途和目前自己的困境”,产生自我实现感的失落感,这是影响辅导员工作持久积极响和热情的重要原因。
"
四、研究者提出的建议
针对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明存在的诸多问题,国内研究者也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对策。
如,就辅导员自身而言,要勤于学习,慎思明辨,投身实践,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对高校而言,要明确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具体职责和范围、明确权利和义务,完善职务晋升机制,对辅导员进行角色训练和心理辅导。
就辅导员的角色转化问题,有学者提出了新时期辅导员角色转换必须遵循的两个理论原则:一是思想教育与学生管理相结合中突出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原则;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的原则。
根据这些原则,转换辅导员角色的具体措施要加强建立合理的体制,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规范化、科学化学生管理的方法;加强辅导员自身的全面提高和素质建设。
近年来众多的关于高校辅导员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益的建议和对策,推动了高校辅导员现代化、专业化的发展。
但这些研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