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9课《共享阳光》教案 教科版 .doc

合集下载

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9.1共享阳光

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9.1共享阳光
会( B )
①消灭弱势群体 ②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走向公平与正 义③促进社会不断进步④不断走向公平正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制度。
E.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
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 介绍了国家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措施即《国务院关于 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其中对农民工的工 资、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问题作了强 调性的规定。
(6)帮助残疾人康复、入学和就业,对特 殊疾病患者实施救治和关怀政策
目录
1.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 3.收获感悟 4.巩固提升
第一部分
【学习目标】
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意义? 2、我国政府在帮助、扶持弱势群体方面 采取了哪些努力? 3、政府为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 所采取的措施? 4、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民间组织、国 际组织有哪些?
第二部分
【自主学习】
1、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自 己的知识体系;
2、随机抽出几名同学逐次进行展示;
第三部分
【收获感悟】
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意义?P69
帮助弱势群体和困难人群,才会形成 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 断走向公平与正义。
2、我国政府为帮助、扶持弱势 群体方面做出了具体措施?
(1)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 高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织密扎牢托底的民生“保障网”
4、关心、帮助 弱势群体的民间 组织和国家组织 有哪些?
4、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社 会组织、国际组织有哪些?
社会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中国少年儿童基金会、中国 扶贫基金会、中国慈善总会等
国际组织:联合国难民署、联合国儿童基 金会和红十字会等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初三第9课共享阳光-优秀教案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初三第9课共享阳光-优秀教案

〔教案〕第九课共享阳光〔1〕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2〕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3〕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有利于促进公平正义对被关爱者:P66获得生存的时机。

重扬生活风帆。

对传统美德:P66护弱济困,乐善好施......对施爱者:P66\P70是责任;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材料中表达了政府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制定了哪些措施和制度?〔做了哪些努力?〕1、制度上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①建立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②建立和完善城乡医疗保障制度③建立和完善失业、工伤保障制度④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等⑤建立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制度等。

2、经济上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①扶贫开发工程援助②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④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等。

促进教育公平的措施:①义务教育的“三免一补〞。

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学杂费,免书本费,补助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

②重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③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助学金、贷款、补助、减免制度:为解决高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就学问题,采取了奖、贷、助、补、减等措施,确保每一位新生都不会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入学。

④建立高“绿色通道〞制度。

⑤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开展。

⑥实施农村中远程教育工程。

⑦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

4、行政上,采取行政手段,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5、法律上,实施法律援助制度6、社会建设方面,我国政府还帮助残疾人、艾滋病患者等实施救治和关心,力求促进社会公平。

⑤实行法律援助,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效劳。

〔法律〕⑥帮助残疾人康复、入学和就业,对艾滋病患者实施救治和关心政策。

〔社会建设〕20xx年6月24日茂发生高位山体垮塌造成62户100余被埋,141人失联……〔1〕材料中遭遇自然灾害,靠自己的力量无法维持个人及家庭最根本的生活水准的人,属于什么群体?〔2〕为了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我国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记忆2分钟〔二〕、社会的力量〔板书〕★★请阅读教材P64-65:思考归纳民间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做出的努力?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民间团体和组织,讲叙它们的扶贫故事。

初中道德与法治_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共享阳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道德与法治_九年级第三单元第九课《共享阳光》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科版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共享阳光》教学设计《共享阳光》学情分析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是一个社会进步与文明的体现。

关注弱势群体,是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的问题。

九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不断扩大,不再局限于家庭和学校这样简单的环境之中,逐步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失学问题、三农问题、下岗问题、贫富差距等各种社会问题逐渐进入他们的视野,引发了他们的思考。

同时,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各种问题的认识已经不满足于感性的了解。

他们渴望对自己生活的社会和世界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初中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现象很敏感,尤其对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充满愤慨;他们充满理想,热情地追求着大同世界的实现,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亲和社会的情感和行为的关键时期。

如果能够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培育学生的尊重、关心、同情弱者的人格,寻找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现象,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值得注意的是,班级中有的学生生活优裕,拥有良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而有的学生则可能属于我们教科书中所列举的弱势群体中的一员。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保护弱势群体学生的自尊心,既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及其产生的原因,又要引导他们了解社会给予的支持以及对自己的期望,使之树立信心,发展自己。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引导生活条件优越的学生学会尊重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其中包括自己的同学。

面对弱势群体,学生们在思想上可能认识不到“关爱和帮助”的重要性,他们对政府和社会帮助弱势群体的举措可能有所了解,但却不深刻;在生活中,有些学生可能存在不愿意帮助弱势群体的情况,甚至有歧视弱势群体的现象;也可能有些学生能够给予弱势群体以实际的帮助,但却忽略了“尊重”的重要性。

因些,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行为引导。

《共享阳光》教学效果分析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方法的知识。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共享阳光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共享阳光

2、经济上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工作
(1)扶贫开发项目援助 (2)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 (3)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4)取消农业税、牧业税等。
我国的扶贫工作
中国扶贫成就感动世界,无与伦比!
3、文化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 和社会公平。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来自 (2)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3)设立贫困生奖学金、助学金、贷款、补
高校建立贫困生“绿色通道”
4、采取行政手段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拿到工资的农民工
5、法律上实施法律援助制度
关心弱势群体仅需要政府的努力就 够了吗?
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政府在努力,还有不 少扶贫济困的社会组织也在不懈的努力。
二、社会的力量
阅读64-65页,了解扶贫济困的社会组织:
“春蕾计划” “中国扶贫基金会” “联合国难民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 政府以及民间组织和机构在扶贫济困、帮 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努力,了解帮 助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情社会弱势群体, 力所能及地帮助弱势群体。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树 立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得 出结论的方法。
有一条路叫举步维艰
有一种生活叫度日如年
有一种灾难让人无法承受
有一种渴望难以实现
谈一谈
1、他们代表的是社会 中的哪类群体?
2、他们仅需要社会各 界和每个公民的关心 和帮助吗?
弱势群体
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不仅是社会的责任, 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 更需要政府的努力。
……
思考题:
小华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小山村,村民靠着领取最低生活 保障金生活。近几年来,国家出资帮村里建起了一座现代 化的养鸡场,村民靠养鸡盖起了二层小楼。村里的孩子都 领到了免费的教科书,坐在宽敞的新教室里上课。小华的 哥哥今年考上了大学,拿到了奖学金。小华的叔叔一直在 外打工,几年都拿不到工钱,自从国家出台了一项措施, 那些人再也不敢拖欠他们的工钱了,叔叔的工友也靠法律 援助中心的帮助讨回了工资。村里还专门建了一座小工厂, 专门招收那些残疾人,让他们也能有工作。而且,现在村 里人看病也不像以前那么难了。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9.1《共享阳光》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9.1《共享阳光》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9.1《共享阳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共享阳光》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尊重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在我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我们都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应该平等相待,共同进步。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平等、尊重的含义,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但是,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道德问题,他们可能还缺乏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平等、尊重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认识到在我国,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无论他们的民族、地域、性别、年龄等。

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能够尊重他人,关爱他人。

3.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理解在我国,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对待的道德原则。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平等、尊重的含义。

2.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景模拟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平等、尊重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2.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准备情景模拟的材料,用于课堂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共享阳光,即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

2.呈现(15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平等、尊重的重要性。

教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九课共享阳光

教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九课共享阳光

教科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第九课《共享阳光》
课题3《我们的关爱》
德阳市旌阳区柏隆镇初中杨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社会成员帮助弱势群体的具体措施,懂得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尊重对社
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性。

知道尊重弱势群体,维护其基本权益,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二)能力目标:体验社会弱势群体的内心感受,并领悟尊重对他们的意义;懂得帮助、关
爱、尊重他人,也能赢得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关爱,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心、祥和的美好世界的道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鼓励同学们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关爱弱势群体的行动中来,
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尊重弱势群体,践行平等的真谛,维护社会的正义。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帮助弱势群体的具体方法,知道应该怎样关爱、帮助他们。

三、教学难点:理解、尊重、关爱弱势群体,认识到“付出”与“收获”的关系,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四、教学方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活动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模拟表演法等引导学生自己认识、体会和感受关爱之心的巨大力量,从而学会如何尊重社会弱势群体,并把对弱势群体的关爱落实到行动上。

五、教学准备:
1、收集大量的关于社会成员扶助、关爱社会弱势群体的具体而典型的实例。

2、学生准备扮演南京大学“爱心家园”志愿者与智障患者的一段活动场景。

七、板书设计
我们的关爱
1、公民的实际行动
2、支持与尊重
3、中学生的行动要求
4、关爱弱势群体对个人的意义。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9课《共享阳光》教案 教科版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9课《共享阳光》教案 教科版

第九课共享阳光1-2框政府的努力、社会的力量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政府的努力、社会的力量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1.教学内容分析:第九课“共享阳光” 进一步介绍政府、民间团体以及个人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努力。

第一框题“政府的努力”主要介绍了我国政府为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

其中主要介绍了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有影响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家扶贫项目、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

第二框题“社会的力量”则阐述了民间组织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贡献。

2.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现象很敏感,尤其对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充满愤慨;他们充满理想,热情地追求着大同世界的实现,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亲和社会的情感和行为的关键时期。

如果能够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培育学生的尊重、关心、同情弱者的人格,寻找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现象,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重、难点的确立:国家消除贫困、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

(2)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5.教法、学法的选择:国家消除贫困、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科书所呈现的内容已经比较具体和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具有时效性的内容,也可以动员学生查找更多的资料以丰富课堂教学。

(1)讨论法。

(2)问答法。

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

(3)阅读法。

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

(4)笔记法。

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

共享阳光 教学设计

共享阳光 教学设计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九课《共享阳光》教学设计一、分析学情这课知识在理解上对学生而言难度不大,主要是涉及很多党和政府的政策对初中生来说了解不多。

学生基本上住校,在搜集资料上有一定难度。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对社会公平公正的维护是理解上的难点。

二、设计思路通过介绍我国政府组织、民间组织以及国际社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对于弱势群体的重视和关爱,并了解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从各界的努力中获得勇气、信心和力量,增强社会责任感,正确理解公平和公正。

教学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学生课前搜集、整理有关材料,并在课堂上交流、分析材料,让学生获得感受和体验。

在讲述这些内容时,要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通过教师列举我国政府为社会弱势群体所做的努力,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

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政府建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为弱势群体制定的政策、措施;了解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在政府制度保障下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事例;了解我国民间组织及国际组织在扶贫救困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了解我国政府、民间组织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所采取的举措,使学生从社会各界的努力中得到勇气、信心和力量,感受到人们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

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学会同情、尊重社会弱势群体,并主动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关爱弱势群体的行动中来。

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社会的信任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道同情、尊重、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体验社会弱势群体的困难,同情弱势群体的不幸,愿意帮助他们;正确理解公平、公正。

【教学重点与难点】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政府及社会团体等为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所做的努力。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弱势群体生活图片,教师:现在存在一些生活窘迫、丧失劳动能力、丧失受教育机会、失去劳动机会或因战乱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人们,他们属于社会弱势群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九年级政治全册第9课《共享阳光》教案教科版
1-2框政府的努力、社会的力量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政府的努力、社会的力量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第九课“共享阳光” 进一步介绍政府、民间团体以及个人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努力。

第一框题“政府的努力”主要介绍了我国政府为给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有效的帮助,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制定的政策,采取的措施。

其中主要介绍了在全国范围内比较有影响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家扶贫项目、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关爱。

第二框题“社会的力量”则阐述了民间组织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贡献。

2.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现象很敏感,尤其对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充满愤慨;他们充满理想,热情地追求着大同世界的实现,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亲和社会的情感和行为的关键时期。

如果能够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培育学生的尊重、关心、同情弱者的人格,寻找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现象,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重、难点的确立:国家消除贫困、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

(2)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5.教法、学法的选择:国家消除贫困、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科书所呈现的内容已经比较具体和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具有时效性的内容,也可以动员学生查找更多的资料以丰富课堂教学。

(1)讨论法。

(2)问答法。

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

(3)阅读法。

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

(4)笔记法。

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

(5)探究法。

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

(6)讲解法。

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

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政府以及民间组织和机构在扶贫济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努力,了解帮助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情社会弱势群体,力所能及地帮助弱势群体。

四、教学流程
五、教学反思:
第九课3框我们的关爱
执笔:岳阳陈功鱼审核:岳阳陈功鱼
一、课时基本内容:1课时我们的关爱
二、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重、难点的确立,教学资源的取舍,教法、学法的选择等
1.教学内容分析:第九课“共享阳光” 进一步介绍政府、民间团体以及个人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努力。

第三框题“我国的关爱”首先指出了我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如社会不发达、地区差异等不平等现象,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关注、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同时,教科书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帮助和关心弱势群体:其一是要用实际行动给他们以实际的帮助。

其二是要学会尊重弱势群体,不歧视弱者。

最后,教科书以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帮助弱势群体的具体方法,使之能够将爱心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2.学情分析:初中学生正值价值观形成时期,他们对社会现象很敏感,尤其对一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充满愤慨;他们充满理想,热情地追求着大同世界的实现,对未来充满了幻想。

这个时期是培养学生亲和社会的情感和行为的关键时期。

如果能够让学生客观地了解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不平等现象及其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培育学生的尊重、关心、同情弱者的人格,寻找消除这些不平等现象的途径和方法,不但可以使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这些现象,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重、难点的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引导学生立志为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4.教学资源的取舍:(1)充分利用教材课文中的材料。

(2)适当补充一些相关材料。

5.教法、学法的选择:国家消除贫困、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

教科书所呈现的内容已经比较具体和丰富,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些具有时效性的内容,也可以动员学生查找更多的资料以丰富课堂教学。

(1)讨论法。

(2)问答法。

在导入阶段和课中,大量使用。

(3)阅读法。

对课中重要文字、图片、图表要引导学生阅读。

(4)笔记法。

课文中重要的概念、意义等要通过笔记批注和用笔勾画的方法进行标识。

(5)探究法。

结合课中的交流和探究。

(6)讲解法。

本课知识点较多,需要教师适当进行归纳和讲解。

三、拟达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懂得从哪些方面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