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溶栓流程
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流程

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流程
中心静脉导管溶栓流程如下:
1.准备设备和药物:静脉注射用药物、注射器、脉管扩张器、导管及其对应的导丝。
2.确保导管套在导丝上,并用药物润滑导丝和导管。
3.将导管插入或穿刺进入异位位置到达需要治疗的静脉内,导丝可在插入导管前先插入静脉内,以便导管比较容易顺畅地进入静脉内。
4.导管和导丝移向阻塞的区域,用脉管扩张器扩张静脉。
5.将溶栓药物注入导管,按照药物说明书上的剂量和速度进行注射。
6.注射药物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
静脉溶栓流程

静脉溶栓流程静脉溶栓是一种治疗心肌梗死、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的常见方法,它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从而减轻患者的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静脉溶栓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
1. 评估患者情况。
在进行静脉溶栓治疗之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病史、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这些评估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和剂量。
2. 确定溶栓适应症。
静脉溶栓治疗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栓塞等血栓性疾病,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该治疗。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病情严重程度、发病时间、出血风险等因素来确定是否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3. 快速建立静脉通路。
一旦确定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医生需要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以便给予溶栓药物。
在建立静脉通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确保操作安全、准确。
4. 给予溶栓药物。
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和剂量是静脉溶栓治疗的关键。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尿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等。
在给予溶栓药物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确定用药剂量,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和临床指南来给药。
5. 监测治疗效果。
静脉溶栓治疗后,医生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心电图、血压、心率、出血情况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安全。
6. 观察并发症。
静脉溶栓治疗可能会引起出血、过敏等并发症,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
7. 完善后续治疗。
静脉溶栓治疗后,患者需要接受后续的抗凝治疗和病因治疗,以预防血栓再形成和减轻症状。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后续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
总之,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血栓性疾病治疗方法,但在进行治疗时需要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治疗指南,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并发症,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康复。
溶栓治疗流程

溶栓治疗流程溶栓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液流通。
在实施溶栓治疗时,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流程来进行,以确保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
下面将详细介绍溶栓治疗的流程。
首先,进行患者评估。
在进行溶栓治疗前,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检查结果。
通过评估,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是否适合进行溶栓治疗。
接下来,进行血栓位置确认。
在确定进行溶栓治疗后,医生需要通过相关的影像学检查来确认血栓的位置和大小。
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不同位置和大小的血栓需要选择不同的溶栓药物和治疗方案。
然后,制定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血栓的位置,医生会制定相应的溶栓治疗方案,包括溶栓药物的选择、剂量的确定以及溶栓治疗的时间安排。
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等因素,以及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过敏史。
接着,进行溶栓治疗。
在确定了治疗方案后,医生会开始进行溶栓治疗。
通常情况下,溶栓药物会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予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溶栓药物的剂量和注射速度。
在进行溶栓治疗时,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进行疗效评估和并发症监测。
在完成溶栓治疗后,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包括血栓的溶解情况、血流情况以及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同时,医生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溶栓治疗的并发症,如出血等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整个溶栓治疗流程中,医生需要严格遵守相关的操作规范和注意事项,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同时,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疗时,也需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及时报告治疗过程中的症状变化,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溶栓治疗是一种重要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通过严格的治疗流程和规范的操作,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溶栓治疗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2.34溶栓操作流程图

开始溶栓,予尿激酶150万u溶于 100ml生理盐水中,30分钟内泵入
溶栓完毕,复查心电图、监测血 压、观察有无再灌注心律失常, 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观察有无出血,有出 血情况立即处理
溶栓结束后30分钟、 1h、2h、4h复查心电图
溶栓结束后2h、6h、12h抽 血复查心肌标志物、 APTT,评估溶栓是否成功
溶栓操作流程图
确诊为STEMI患者
阿司匹林300mg+ 替格瑞洛180mg / 氯吡格雷600mg
导管室占台>30min 或拒绝PPCI 30分钟 评估患者, 填写溶栓筛查表
不符合溶栓指征,有禁 忌症,或拒绝溶栓治疗
符合溶栓指征,无禁忌 症。签署知情同意书
药物治疗: 抗血栓、抗血小板聚 集、调脂、抑制心肌重 构等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

溶栓流程及注意事项溶栓治疗主要针对动脉血栓,特别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疾病。
以下是溶栓治疗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溶栓治疗流程:1. 患者应在发病后尽快就医,经过卒中的绿色通道到邻近医院的急诊科,急查头颅CT排除脑出血,同时行头颅磁共振弥散成像,发现早期的缺血性病灶。
2. 患者应急查血液分析、生化全套,包括尿常规和血常规,然后将患者送到病房进行溶栓评估,并告知患者溶栓的注意事项和风险,家属签字并同意后做术前的准备工作。
3. 静滴尼莫地平,术前做好备皮。
通知导管室进行备台,准备完毕后就把患者送到导管室,进行动脉溶栓治疗。
4. 溶栓治疗时,先对患者进行生理盐水静滴,保证通道通畅后连接提前备好的溶栓药物溶液,进行药物滴注。
在滴注过程中,应禁止其他药物的使用,并确保输液在2小时内完成。
5. 溶栓治疗完成后,患者将被送回病房。
在接下来的24小时内,会给予患者相应的抗菌治疗,并定时进行颅脑CT复查,同时做好危重病人的评估工作。
溶栓治疗注意事项:1.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特别是血压。
在溶栓过程中和溶栓后的24小时之内,应确保血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减少因高血压导致的出血并发症。
2. 在溶栓过程中,应对患者的基本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如皮肤瘙痒、头痛、头晕等。
若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停药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3. 溶栓治疗期间,尽量减少各类穿刺及注射,穿刺及注射后要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4. 溶栓后,患者需保证充分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搬动次数,以避免血栓脱落引起的再次栓塞。
5. 溶栓后的24小时之内,应避免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24小时之后,对于无禁忌症且没有继发性出血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抗血小板治疗来维持病情。
透析导管溶栓流程

透析导管溶栓流程
透析导管溶栓流程如下:
1.物品准备。
血液透析器、血液透析管路、生理盐水、无菌治疗巾、穿刺针、碘伏、棉签等消毒物品、创可贴、肝素、胶布、止血带、一次性手套、透析液等。
2.开机自检。
检查透析机电源线连接是否正常,A、B液包装、浓度、有效期。
3.配制溶栓液。
尿激酶5000单位加生理盐水至50毫升。
4.溶栓。
用注射器抽吸溶栓液30毫升,接透析管路动脉端,缓慢注入溶栓液,关闭动脉夹,每10分钟注入生理盐水10毫升,根据导管再通情况可反复进行,每次注入溶栓液后夹闭管路30分钟,保留1小时后开放管路回血。
若导管仍不通畅可保留溶栓液至24小时。
若身体存在不适,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诊,在专业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综合治疗,切勿自行治疗。
STEMI溶栓标准操作流程

快速床旁检测
(20 分钟内) (心梗三项、
D-二聚体、 BNP)
通知彩超室拟行彩超检查 床边或彩超室行心脏及大 血管彩超检查 除外主动脉夹层
给予相应基础治疗:
合适体位/心理疏导/心电监护 吸氧/镇静止痛等 于患者左上肢建立静脉通道,
给加镁极化液/硝酸甘油 雷贝拉唑/β受体阻滞剂等
STEMI 溶栓治疗标准操作流程图
接诊急性胸痛患者
注:溶栓过程中监测 病情、心电血压变化, 定时复查心电图, APTT、心肌酶谱等。 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评估溶栓效果。
1.详细询问病史,查体,记录关键时间节点 2.测血压(必要时双侧上肢),指血糖等
启动绿色通道
10 分钟内完成首份心电图并上传微信群
注:尿激酶溶栓结束后 12 小时皮下注射
溶栓成功
普通肝素 7500U 低分子肝素,共 3~5 天。
是
否
与心内科沟通行冠脉造影及后续治疗
与心内科沟通立即行补救 PCI 治疗
请心内科医师会诊
确诊急性 STEMI
给双抗:阿司匹林 300mg 嚼服,氯吡格雷 300mg 口服
急诊 PCI
是 启动急诊 PCI 流程
否
进行溶栓筛查,与患者家属沟通,签 署溶栓治疗同意书,选用溶栓药物
抗凝治疗:
肝素 4000UI(60-80U/kg)静注,继以 12 U/kg 持续静脉泵入 24~48 小时; 或依诺肝素 30 mg 静脉注射,15 分钟后每 12 小时皮下注射 1 mg/kg, [GFR<30ml/(min•1.73m2)每天给药一次]。
阿替普酶 15mg+注射用水 7.5ml 静脉注射,继 阿替普酶 85mg+注射用水 42.5ml 输液泵泵入 (0.75mg/kg30 分钟,继之 0.5mg/kg60 分钟)
急诊血栓溶解+取栓流程

急诊血栓溶解+取栓流程引言急性血栓形成可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
为了迅速恢复血流,急诊血栓溶解和取栓流程在急性血栓相关疾病的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介绍急诊血栓溶解和取栓的流程和注意事项。
一、急诊血栓溶解流程1. 患者评估:首先需要进行患者的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
这有助于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进行急诊血栓溶解治疗。
2. 临床判断:在评估患者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急诊血栓溶解治疗。
一般来说,对于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其他血栓相关疾病,如果患者满足相应的治疗指征,医生会决定进行急诊血栓溶解。
3. 溶栓药物选择和使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的血栓形成部位,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溶栓药物。
常用的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尿激酶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体重、年龄和临床情况等因素来确定溶栓药物的剂量。
4. 溶栓药物给药:溶栓药物通常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
在给药过程中,医生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
5. 治疗效果评估:治疗后,医生需进行治疗效果的评估。
这包括监测患者的血流情况、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等。
如果溶栓治疗效果良好,患者的心脏或脑血管功能将逐渐恢复。
二、急诊取栓流程1. 选择取栓适应证:急诊取栓适应证包括大血管闭塞、急性心梗、脑卒中以及其他血栓相关疾病等。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判断是否适合进行急诊取栓。
2. 取栓器械准备:选择适合的取栓器械并进行准备工作。
常用的取栓器械包括血栓抓取器、血栓吸引器等。
3. 取栓操作: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取栓操作方式。
常见的取栓操作包括经血管内取栓和经皮取栓两种方式。
在取栓过程中,医生需根据血栓的特点和血管解剖情况进行操作,以确保血栓彻底清除。
4. 术后处理:取栓后,医生需注意观察患者的血流情况和病情变化。
同时,还需要进行合理的抗凝治疗,以预防再次血栓的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范溶栓流程、提高溶栓率,可使更多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获益。
2012中国脑卒中大会上,来自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徐安定教授介绍了他所在中心的经验。
徐教授指出,研究显示,基于临床和CT选择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 h 内可从rt-PA溶栓治疗中获益。
为达到治疗获益最大化,应采取所有努力以缩短启动治疗的延误,从急诊到溶栓的时间应在60 min内。
须注意,因MR检查可能延误时间,故反对盲目进行此项检查。
选择性MR或血管检查限于:患者有快速戏剧性恢复,非常轻的卒中(如NIHSS<3分),或不适合溶栓、而拟机械取栓或血管内治疗的患者。
除考虑大血管闭塞、医院能在发病6 h内实施动脉溶栓的情况外,反对盲目进行动脉溶栓。
对的确经济困难的患者,可考虑实施标准尿激酶静脉溶栓。
提高溶栓率是卒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首先应注意减少院前延误,120急救系统是其中重要环节。
120出诊医务人员应懂得快速识别疑似卒中患者,熟知卒中早期表现,就近送往可开展全天候溶栓治疗的医疗中心。
尽早激活卒中团队,预定急诊CT和实验室检查。
做好组织化管理,使院内延误控制在60 min以内是实现溶栓率提高的基础。
》经验之谈
徐教授介绍了他所在医院卒中绿色通道静脉rt-PA溶栓的流程,即:①对疑似卒中的患者,在到达急诊后10 min,神经科医生或具备溶栓资质的医生须到诊,启动绿色通道;②完成急诊血常规、血生化、凝血象、心电图等检查,所有部门确保在45 min内出具结果;③进行初步检查,临床确认卒中,医生陪同进行急诊CT检查,开始知情同意谈话;④排除出血,在影像中心书面报告同时(<45 min)启动溶栓程序(药物准备、签署知情同意、追踪检验结果、获得体重数据等);⑤再次
评估,包括NIHSS评分、心电监护、血压监护等,有条件者可同时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⑥确认签署知情同意,在患者血压等参数稳定的情况下,依据0.9 mg/kg计算rt-PA的用量,立即静脉推注rt-PA(0.09 mg/kg),余量在1小时内静脉滴注完毕;⑦注意监测患者病情变化,24~36 h复查CT,24 h后启动阿司匹林治疗。
》管理出疗效
徐教授介绍道,他所在医院对溶栓各环节处理的时间点和情况进行严格统计、监管,并及时给予反馈,积极寻找院内延误的关键问题,并予以改进。
该中心数据显示,2001-2007年间,接受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仅占1%左右,自2009年发布监管措施后,2010-2011年溶栓率已超过9%,与美国比例接近。
2009-2011年,在3.5 h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溶栓率已达78%,组织管理效果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