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理论
PeterNewmark西方翻译理论

B. 在表达形式上,语义翻译是译文与原文 的形式更为接近,并尽量保留原文的声 畅地道, 简明易懂。
C.当信息的内容与效果发生矛盾时,语 义翻译重内容而不重效果,交际翻译则 重效果轻内容。
e.g.
Wet Paint! 湿油漆! 油漆未干,请勿触摸!
the letter --- the spirit
the words --- the sense
form --- message 他认为直译和意译都忽视了翻译应当 考虑翻译目的、读者的特点和文本的类 型。
各种翻译方法的差异:
SL emphasis
TL emphasis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直译 原文语言形式
意译 译文语言形式
语义翻译法集逐字翻译、直译和忠实 翻译的优势
交际翻译集归化、意译和地道翻译的优 势
理论基础
理论论述 以德国心理学家、功能语言学家布勒
和雅各布森论述的三大语言功能为依据, 即表情功能、信息功能、感染功能。还 采用了弗哥茨基(Vygotsky)关于思维 的本质的观点来区分两种翻译:
“内心言语本身就是一种功能,而不是外在言语
的内在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内心言语才是纯 粹意义上的思维。”
据此,纽马克认为成年人运用语言的目 的和运用语言进行的最基本的活动是思 维,而不是说话或写作、交际或(自我) 表达。
A.每个人在思考的时候,总会有单词或句 子出现在脑海里,而不可能只是一片空 白。这说明,语言能表明人在思考,但 语言不等同于思维。
一、生平 二、主要理论
一、生平
彼得·纽马克,生于1916 年,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 和翻译理论家。他从事过 多种欧洲语言的翻译工作, 是出色的译者和编辑。纽 马克同时也是一位语言学 家,并担任英国语言学家 协会会长。他的主要兴趣 就是把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应用于翻译实践之中,把 翻译研究和英语语言研究 相结合。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精选文档】

翻译理论全面总结1. 初学翻译要求:一、忠实;二、通顺。
P62. 汉译英的基本功:就使用英语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拚法正确.怎样拼写,不可忽视.二、合乎用法。
一个词怎样用,和哪个词连用,很有讲究。
三、句子平稳。
也就是说每个句子都是合乎语法的.怎样读懂原文(一)单词释义:一(二)识别短语(三)理解句子结构,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有时甚至要参看历史材料.P21/P143. 代词:总的说来,英语代词用得多,汉语代词用得少。
因此,英译汉时,有些代词可以不译。
汉译英时则要在适当的地方增加代词,特别是物主代词。
P254. 形容词和副词在英语里是两个非常活跃的词类。
英语有些词的用法和汉语是一致的,用起来不困难。
但也有些词,特别是副词,用法和汉语不同.P275. 把握全篇而后译。
翻译大体上分理解、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
要读懂原文,光靠从词汇、短语和结构三个方面去弄懂,是不够的,还必须把握全篇所谓翻译,是翻译意思,而不是翻译词句。
只要抓住了意思,译文在词句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
译文在内容上要忠实于原文,在语言上要readable这样的译文才是好的译文。
P36/p456. 重复与代称:英语不喜欢重复,如果在一句话里或相连的几句话里需要重复某个词语,则用代词来代替,或以其他手段来避免重复。
汉语不怕重复,连续使用某个词语是常见的事.汉译英时要千方百计避免重复,多用代称;英译汉时则要少用代称,多用实词。
英语有时在句子里先出代词,然后再出它所指的人或物。
汉语一般总是先出实词,然后才用代词p607. 我国的翻译事业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
东汉时代,天竺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四十二章经》,这是我国现存佛经中最早的译本.释道安:主张直译《四阿含》《阿毗昙》,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和弟子僧肇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花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常对原文加以改动,以适应中国的文体。
他的译法虽然灵活,态度却很谨慎。
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第三章:相关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3.1 相关翻译理论3.1.1翻译转换理论翻译转换(translation shift)是翻译中的普遍现象,指的是原文译为目的语时发生的语言变化。
“翻译转换”作为术语最早出现在英国学者卡特福德(Catford)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他认为翻译转换是“偏离形式对等的等值翻译”,并将将翻译定义为:“一种语言(SL) 中的语篇材料被另一种语言( TL) 中等值的语篇材料所取代。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是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学模式之上,并借用了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
卡特福德的转换理论主要使用了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单位、结构、类别和系统四个语法范畴。
卡特福德认为,语言是交际性的,在上下文中发挥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的发挥通过不同的语言层次( 如语音、词形、语法及词汇) 和级阶( 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等)。
在对“形式对应”( formal correspondence) 和“文本等值”( textual equivalence) 做了区分后,卡特福德认为,既然这两个概念有很大差异,进行翻译转换就是必然的了,翻译转换因而在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过程中背离了形式对应。
卡特福德进而提出两种转换: 层次转( level shifts)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对汉英翻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1.层次转换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卡特福德的层次转换包括语音、词形、语法和词汇四个层面,但他认为翻译中惟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就是语法和词汇之间的转移。
也就是说,一种语言的语法项在翻译时可以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词汇项,反之亦然。
例如,汉语中的“着”、“了”、“过”等词汇都可以用来英语中的“现在完成时( has/ have done)”和“过去完成时( had done)”这两种时态表达。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中英文版)

功能派翻译理论介绍(其中中文内容来源于百度百科)20世纪70年代,功能派翻译理论兴起于德国。
其发展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凯瑟琳娜·莱斯首次把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将语言功能,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
莱斯认为理想的翻译应该是综合性交际翻译,即在概念性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方面都与原文对等,但在实践中应该优先考虑的是译本的功能特征。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和有结果的行为,这一行为必须经过协商来完成,翻译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其中目的法则居于首位。
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此外,翻译还须遵循“语内连贯法则”和“语际连贯法则”。
前者指译文必须内部连贯,在译文接受者看来是可理解的,后者指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有连贯性。
这三条原则提出后,评判翻译的标准不再是“对等”,而是译本实现预期目标的充分性。
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委任的概念,即应该由译者来决定是否,何时,怎样完成翻译任务。
也就是说,译者应该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采用相应的翻译策略,而且有权根据翻译目的决定原文的哪些内容可以保留,哪些需要调整或修改。
弗米尔认为,翻译中的最高法则应该是“目的法则”。
也就是说,翻译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取的策略、方法也不同。
换言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里借鉴交际和行为理论,提出翻译行为理论,进一步发展了功能派翻译理论。
该理论将翻译视作受目的驱使的,以翻译结果为导向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和目的论有颇多共同之处,弗米尔后来也将二者融合。
第四阶段:克里斯汀娜·诺德全面总结和完善功能派理论。
克里斯汀娜·诺德首次用英语系统阐述了翻译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考虑的内外因素,以及如何在原文功能的基础上制定切合翻译目的的翻译策略。
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

西方主要翻译理论及代表人物格高雅,而把译文必须朴素、通顺、准确当作衡量译作的标准。
(二) 翻译的重点,很明显地突出对近代和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北欧各国作品的译介。
(三) 开始较多地翻译中国作品,出现汉学热潮。
(四)里,其中集中反映他翻译理论的文章有两篇,一篇是《语言学与翻译》,另一篇是《语言分析与翻译》。
在这些文章里,弗斯着重谈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基础。
语言分析是翻译的先决条件。
(二)完全的翻译不等于完美的翻译。
(三) 在任何两种语言的翻译中,甲语言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译成完全对等的乙语言的。
卡特福德指出,他的理论叫翻译的"描写理论" 。
即是说,他运用描写语言学家韩礼德的" 级阶与范畴语法"( Scale and Category Grammar ) 来描写翻译。
作者从翻译性质、类别、对等、转换、限度等方面着重阐述了"什么是翻译"这一中心问题。
(一) 翻译的性质。
据卡特福德所下定义: 翻译乃是"把一种语言( 摞语) 的文字材料替换成另一种语言( 目标语) 的对等的文字材料" 。
(二) 翻译的类别。
就其程度而论,可分为" 全文翻译( full translatìon ) " 和" 部分翻译" ( partialtransla tion) 。
(三) 翻译的对等问题。
这是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的中心所在,必须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方面,翻译对等是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现象,是根据两种语言的比较而发现的。
另→方面,翻译对等的产生必须看目标文本和摞文本是否具有相同或至少部分相同的实质性特征。
(四) 翻译转换。
(1) 层次转换; (2) 范畴转换。
(五)翻译的限度。
指的是不可译性的问题。
翻译中有两种类型的不可译: (1)语言方面的不可译现象有双关语、歧义语法结构,如英语的Time f1ies ,其中flies可以是动词f!y( 飞行)的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也可以是名词f !y (苍蝇) 的复数形式,等等。
英语翻译理论

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第二章翻译的标准、过程以及对译作的要求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
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
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
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
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
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翻译的标准所谓翻译标准,亦曰翻译原则,即指导翻译实践、评价译文质量的尺度。
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严复的三字标准中国清末思想家严复的三字标准“信、达、雅”(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
1898年,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说:“译事之难:信、达、雅。
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后来一般就把“信、达、雅”当作翻译的标准。
用今天的话来说,“信”就是忠实准确,“达”就是通顺流畅,“雅”就是文字古雅。
严复的“信、达、雅”被公认为翻译标准,其影响深远。
它对商务英语的翻译同样指导作用,商务英语要求语言严谨、准确就要做到“信”,同时在“信”的基础上追求“达、雅”。
严复的三字标准在中国翻译界讨论翻译标准时,几乎无不提及。
正是在三字标准的基础上,许多学者和翻译家结合自己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翻译研究和实践。
翻译理论复习

2010-2011-1 翻译理论复习1.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在诸多翻译理论家当中,乔治.斯坦纳是西方对翻译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的著名作家。
他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中提出了以阐释学为基础的翻译活动的四个步骤: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compensation)。
首先,译者需要相信原文是有意义的,即为“信赖”,在理解和表达这种意义时,译者不可避免的要遭遇到来自原文的敌意和强烈的抵抗,难以接进原文的意义。
所以,译者的主观因素也不可避免地“侵入”到原文中去,“侵入”的目的是“吸收”,在“吸收”过程中难免要散失译语本色。
因此,“补偿”就显得必不可少。
事实上,译语本色的散失会表现在上述各个阶段,因此,“补偿”也必须贯穿整个翻译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原文的内涵,达到翻译的理想境界,翻译才能起到交流的作用。
2. 埃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佐哈尔是以色列台拉维夫大学( Tel Aviv) 研究文学批评的教授, 从70 年代开始, 他在文学研究中提出多元系统方法( polysystem approach) 。
在研究和描述希伯莱语文学翻译史的过程中, 他深受俄国后期形式主义特别是图尼扬诺夫( Jurji Tynjanov)的文学进化理论的影响。
佐哈尔大量借用图尼扬诺夫的概念和观点, 如系统、文学准则、区分文学系统的等级结构(hierarchical structure)、作为衡量历史文学重要性手段的陌生化( defamiliarizatio n) 、文学演化( literary mutation) 和进化( literary evolution)等。
1978 年, 佐哈尔的《历史诗学论文集》( Papers in Historical Po et ics) 问世, 收录了他在1970~1977年间所写的系列论文, 首次介绍了“多元系统”( polysy stem) 这个术语。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

二.“翻译转换” (TRANSLATION SHIFT)理论
➢ “转换” 是指原语进入译语过程中离开形
式的对应。。
层次转换 (level shifts) 转换
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1. 层次转换 (level shifts)
➢ 所谓层次转换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 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等值成分。
“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
英语介词
汉语动词
2.3 单位转换(unit shifts) 就是指等级转换(rank shift),即指原语中某 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 上的单位这样一种形式对应的脱离。
sentence clause phrase/word group rank word morpheme
➢ 可以是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则用词 汇表达。
四个语言层次:语法、的层次转换)
Eg:
She is showing us her PPT。
她正在向我们展示她的ppt。
英语语法形式(现在进行时be doing)可以用 汉语词汇“正在”来表达
2. 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s)
[2]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M].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2001: 60-63
[3]林铃.卡特福德翻译转换模式下的翻译研究过程 [A]. 翻译研究, 2009,(5):74
Eg: I saw you yesterday。主 谓 宾 状
我 昨天 看见 你了。 主 状 谓 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西方而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时期:古代时期:从公元前一世纪前后的罗马帝国到十八世纪末。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翻译家们直接根据自己的实践对翻译作了初步的分析与论述(斯坦纳,1987 :32 ),其代表人物有古罗马政治家和演说家西塞罗(前106-43 )、古罗马诗人与文艺批评家贺拉斯、古罗马神学家奥古斯丁(前65-8 )、古罗马宗教作家、《通俗拉丁文本圣经》的主要译者杰洛姆和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起者路德(1483 — 1546 )等。
他们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翻译希腊文学典籍以及基督教《圣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语文学的,主要注重原文的文学特征,热衷于讨论译者是该让读者向原文靠拢(直译)还是让原文向读者靠拢(意译)的问题。
标志着这个时期结束的是英国历史学家与翻译理论家泰特勒(1747-1814 )于其中提出著名的翻译三原则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1791 )。
近代时期:从十九世纪初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施莱尔马赫(1768 — 1834 )发表题为《论翻译之方法》(1813 )的论文起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这个时期翻译研究的重点是在语言与思想的大范围内讨论原文的理解问题,代表人物除了施莱尔马赫以外,还有德国文艺理论家与翻译家施雷格尔(1767 — 1845 ),以及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1767 — 1834 )。
他们力图通过一般的语义模式来说明理解一段话语的过程,所采用的是带有浓厚哲学色彩的阐释学方法(斯坦纳,1987 :34 )。
现当代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这是一个翻译活动本身日益受到社会的注意与重视、翻译理论研究也在深度与广度两个方向上快速向前发展的时期。
二十世纪世界文化发展中的两大思潮是科学主义(如哲学中的分析哲学)和人本主义(如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和现象学)。
由于受到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自然科学辉煌成就的影响,社会科学在整体上出现了自觉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趋势,力图以纯客观的态度来研究对象。
但在另一方面,人本主义又在努力地抗争,力图维护社会科学所特有的人本性质。
两大思潮的碰撞使得社会科学的许多具体学科经历了从对客体性的单一强调走向主客体并重的过程。
二十世纪语言学所走过的道路便明显地显示出这种发展轨迹:从二十年代把语言视为结构实体、因而注重描述静态语言系统的索绪尔语言学,到七十年代后期开始的对语言的客观特性与语言使用者的交际能力同时并重的功能主义语言学的发展,便可以看到这一点。
(蓝峰,1988 :6 )翻译理论的发展也已经开始并且正在沿着这条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路子走。
翻译学科发展的趋势,是愈来愈全面地考虑与愈来愈严格地分析翻译过程中所有重要的因素(不仅仅是语言结构的因素,而且还有语言使用者的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及其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以便更加全面地解释翻译中的种种现象,使自己具有比较成熟的学科特征。
这个时期里出现了几个重要的流派:语言学派:现代翻译理论是从语言学派开始的,该派兴起于五、六十年代,它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对语言结构所作的严密分析为基础,研究原语和译语之间在词法与句法上的一系列对应和转换规则,追求原文和译文的等值,其代表人物有英国的卡特福德(1965 )、早年的奈达(1964 )和前联邦德国的威尔斯(Wolfram Wilss, 1982 )。
由于翻译总是牵涉到至少两种语言,因此人们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是十分自然的;对于初习翻译者来说,语言学的翻译理论可能是最切近于他们的学习经验、因而也是最能够对他们提供启发与实际帮助的。
但是正如人们正愈益深刻地认识到的那样,翻译活动决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转换操作,它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语际交流活动,涉及到一系列的超语言范畴,涉及到语言外其他的文化系统。
语言学派的弱点就在于它只注重原文和译文在语言上的对等,而忽视了话语的交际功能以及翻译活动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有见树不见林之虞。
(近二十年来语言学派开始注重研究话语层面上的等值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早期研究的缺陷。
)交际学派:交际学派出现于七、八十年代(以Nida & Reyburn, 1981 为代表),其理论渊源是信息论(又称通讯理论或交际理论)和社会语言学。
该派认为:人类语言是一种复杂的信息系统;翻译则是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活动,它同其他种类的信息传递一样,遵循着信息理论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如在信道接受力给定(亦即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为了降低信息的难度(高度),就必须用明显的形式表示出其中暗示的部分,因而增加信息的长度(宽度),故而译文常常会长于原文。
社会语言学对于交际学派理论的贡献是区分了语言的不同功能。
根据这种区分,判断译文有效性的标准便是它实现原文中相应功能的程度。
交际学派深刻地分析了翻译中信息传递的种种困难,突出了接受者的重要性;它所提出的“翻译即交际”的命题已经广为人们所接受。
它的欠缺在于没有研究不同话语层面上语言符号的特点,也没有很好地分析语言和文化间的深层关系。
语言学派和交际学派有时被统称为翻译中的科学派,因为它们采用了信息论和被认为是一门科学的语言学的描写与分析方法来解释翻译的过程以及处理翻译中的问题。
美国翻译研讨班学派:六十年代初,美国爱奥瓦大学首次开设翻译培训班,在其主任、诗人安格尔(Paul Angel )的积极倡导与推动下,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得克萨斯、扬伯瀚大学以及纽约州立大学等著名高校都先后设立了翻译培训班以及各种层次的翻译专业。
美国文学翻译协会也于七十年代后期成立,并出版了题为《翻译》的学术杂志。
一个围绕着翻译培训班的学派随之形成,其代表人物有诗人兼翻译家庞德(Ezra Pound )等。
该派以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兹(I.A. Richards, 1929 )的理论为依归,注重文学翻译实践,以及通过翻译研究来理解文学作品,其研究重点和方法与古代时期的语文学派比较相象。
文学—文化学派:包括两个有相似地理与文化背景的学派,即七十年代初发祥于低地国家(荷兰与比利时)的“翻译研究”派和七十年代末兴起于以色列的多元体系派。
它们都起源于地处当代世界主流文化边缘的小国家,且其理论渊源都是本世纪初的俄国形式主义。
“翻译研究”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翻译教授霍姆斯(James Holmes, 1972 )、比利时学者、后移居美国并任教于得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勒费维尔(Andr é Lefevere, 1978a )和英国学者、沃里克大学教授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 1980 )。
该派认为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和主要方法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无助于增进人们对于文学翻译的了解,因而沿用了近代翻译时期的阐释学方法,从意义的传递开始,研究翻译的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如何既影响到译文及其文化(如美学规范)的发展,又影响到原文及其文化的延续,试图以此将各种文学翻译的理论统一起来,建立一种能够指导产生译本的理论。
近年来该派更加重视考察译作与政治、历史、经济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关系。
多元体系派理论的主要阐发者是特拉维夫大学的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 1978 )和图瑞(Gideon Toury, 1980 )。
“多元体系”指的是由文学内部及文学外部的相关系统构成的整个网络体系,这些相关系统之间存在着等级关系:那些创生新项目和新模式的系统常被称为“一级系统”或主导系统,而那些巩固与强化现存的项目和模式的系统则被称为“二级系统”或次级系统。
该派认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次级文学系统不断地向主导系统挑战和渗透,进而转变成主导系统。
翻译文学必须被包括在多元系统之内,而且在小国家以及新兴国家里,翻译文学可以发挥中心的作用。
翻译作品和文学多系统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归为“一级”的,也不能归为“二级”的,而是一个变量,它取决于文学系统内部起作用的特定环境(Gentzler, 1993 :114-117 )。
“翻译研究”派和多元体系派在翻译思想上的差别在于:前者更相信原文与译文之间可以达到功能等值,相信译者能够产生等值的译文,而这种译文又进而可以对译语文化中的文学常规和文化规范产生影响;而后者则相反,他们更相信译语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和文学常规主宰着译者的美学预设与先见,并进而影响其翻译决策(同上,107 )。
这两派在诸如文学系统之间文化上的相互依赖性、文本的能产性以及所有文本的文本间相互关联性质(intertextuality )等方面为翻译研究以及随后的后现代文化理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启示,但是它们关心的重点显然更多的是在文学与文化方面,而不是在语言。
解构学派:产生于六十年代后期处于政治与社会动荡之中的法国,其思想积大成者为法国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Jacques Derrida, 1978, 1985b )。
严格说来,解构学派并未提出具体的翻译理论,但是由于它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哲学,认为古往今来所有哲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就是翻译这个概念,并且站在与西方思想传统完全相反的立场上,借助对翻译的讨论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语言和哲学的重大问题,所以它在当代翻译理论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我们在前面述及的所有流派的理论都是以一个基本的假定为前提的,那就是:存在着原文和它在译语社会里的再现。
而解构派的理论却完全否定了这个假定,它认为原文并不存在,文本中并没有什么深层结构或预先决定的意义。
它拒绝任何类似于“原文”与“译文”、“语言”与“意义”的划分,指出:在翻译中,可以看到语言并不指向任何外在的事物,而是指向它自身,因此,原文和译文之间存在的符号指意链是一条可以无穷无尽地向后追溯的链子,即译文是更早的译文的译文……(Gentzler, 1993 :145-149 )。
解构学派理论的价值在于它启发我们:应当避免用任何先见来阐释和评价译文。
但是在彻底否定原文的同时,解构理论实际上也从本体论的意义上否定了翻译自身。
在对原文的存在表示怀疑这一点上,解构派同后期的“翻译研究”派比较一致。
巴斯内特在近年来所著的《比较文学》一书中回顾了翻译研究发展的三个阶段。
她指出:第一阶段的翻译研究以对传统翻译观,尤其是“等值”概念的挑战诘难为特征;第二阶段的翻译研究的重点是描绘特定时期翻译活动的模式,历史研究方面的成果不断涌现;而第三阶段的翻译研究则把“翻译看作是摆布文本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多元论取代了忠实原文的教条,原文这个概念本身受到来自多方面的质疑(Bassnett, 1993; 转引自韩加明, 1996 :49 )。
”对原文地位的质疑是二十世纪相对主义思潮在翻译研究领域中的反映,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从时间上说,它可以追溯到本世纪更早些时候德国语言哲学家与文艺批评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 )的翻译思想;从空间上说,它在巴西后殖民主义学者和加拿大女权主义研究者那里都得到了生动的阐发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