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部分)
2019年全国中考试题古诗词阅读理解试题汇编及答案

2019年全国中考真题古诗词阅读试题汇编及答案说明:本试题汇编来源于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共42页,98题,有答案;为便于阅读、打印和作为学生训练的试题使用,对题号进行了重新编写,试题的内容未作改动。
(2019年中考·北京卷11-12)中最后的数字“11-12”是指在原试卷中的题号。
1.(2019年中考·北京卷10-1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1)-(2)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
(3分)(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2分)答:【答案】(1)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难度易。
①从诗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判断诗人共同的境遇“宦游人”;②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为不舍、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含义、手法和情感,难度中。
题目要求“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分别对两首诗的含义、手法、情感进行分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以西!诗中意象“明月”,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2019年甘肃省中考语文总复习十二【古诗词鉴赏类】专题精练及解析

参考答案对农民生活的关切之情。(意近即可)
第二类 边塞军旅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3 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本诗从题材上属于
,这一题材的唐代代表诗人还有
。
答案边塞诗 高适(岑参)
2.“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
参考答案借代;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3.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导学号 94264074〛
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2 题。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十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 1~3 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朱雀桥、乌衣巷是东晋贵族聚居游乐的地方,王谢即王导、谢安。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马作的卢飞快,弓
1.虚实结合是这首词最突出的写法。词中除了“醉里挑灯看剑”外,请你找出另外一句实写的句子。
参考答案可怜白发生!
2.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痛苦和愤慨 (一腔悲愤)之情。〚导学号 94264072〛
(山东专用)2019届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鉴赏(讲解部分)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 8 1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
206
������������������������������������������������������������������������������������������������������������������������������������������������������������������������������������������������������������������������������������������������������������������
������������������������������������������������������������������������������������������������������������������������������������������������������������������������������������������������������������������������������
ï ý旧体诗 þïï
ï
新诗( 即新体诗)
ï现代诗歌(1919 年
ï îï
îïï“ 五四” 创始)
以旧体诗形式反映现代 生活的思想感情的诗
中考语文基础考点专题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原卷版)

专题32 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如何写景的?2.诗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展示了将士们怎样的精神面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3.从用典的角度对“生子当如孙仲谋”作简要赏析。
4.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请结合这首词分析其语言风格豪放的特点。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5.诗歌颔联中的“钟”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其妙在何处。
6.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7.诗中描写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8.“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9.本诗最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0.请从修辞角度赏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赏析》

2019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古诗词赏析》1.(2019*天津)下面对《渡荆门送别》一诗的赏析,不拾当的一项是()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A.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山随平打尽”一句中,“随尽”两个字,让铮止的山峦富于动态。
C.顼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宠,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
D.诗人在尾联直杆胸臆,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靖。
【分析】本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奇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
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现感,后以思念作结。
全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以其卓越的绘景取胜,景象雄浑牡阔,表现了作者少年远游、倜傥不群的个性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答】ABC.正确:D.有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二不说白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
诗人间接抒发了白己的思乡之情。
故选:D。
【点评】这首苛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商远,风格雄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遥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
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牡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2.(2019•泪博)阅读下面的唐诗,选出荃赏有误的一项()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白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铀二乔。
A.这是一首咏史诗。
苛中的“前朝二指东汉末年的成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曾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由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分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曾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2019年中考语文中考分项汇编专题之诗歌鉴赏(含解析)

2019中考语文之诗歌鉴赏一、【2019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题】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2题。
夜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便不同1.后人评价该诗“寒夜无寒”,请简述这样评价的理由。
(2分)2.诗中口口处,填入哪一个选项更符合诗意?请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2分)A.雪花B.梅花C.菊花【答案】1.诗歌虽以“寒夜”为背景,但重在写寒夜里围炉煮茶的温暖氛围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2.B。
梅花与窗前月构成清雅画面,与煮茶当酒的高雅意趣相符,以梅花的高洁暗赞来客二、【2019届安山西省中考模拟一】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回答小题北陂杏花①王安石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
②陂:池。
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
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
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7.结合诗歌前两句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18.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7.诗歌前两句描绘出了杏花花影相映、鲜艳绚丽的形象。
傍水而开的杏花,妖娆美丽,水中倒影荡漾,树上水下,相映生辉,饱含着浓郁的春意。
18.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托物言志)的手法,写杏花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
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
【解析】【17题详解】题干要求简析“杏花”的形象特点。
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大意。
诗题“北陂杏花”点明了诗歌的题材,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所咏之物是“杏花”,所处环境是“北陂”。
首句先写晶莹清澈、清雅可人的“一陂春水”,突出杏花生长的环境的清丽、洁净,烘托出傍水而开的杏花雅致清艳俏丽之美,“一陂春水”环绕着盛开的杏花,杏花与环境互相映衬,相得益彰。
颔联从“杏花”与杏花在水中的倒影两个不同角度,用“妖娆”来状写杏花的鲜艳绚丽。
2019年全国中考试题古诗词阅读理解试题汇编及答案

2019年全国中考真题古诗词阅读试题汇编及答案说明:本试题汇编来源于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共42页,98题,有答案;为便于阅读、打印和作为学生训练的试题使用,对题号进行了重新编写,试题的内容未作改动。
(2019年中考·北京卷11-12)中最后的数字“11-12”是指在原试卷中的题号。
1.(2019年中考·北京卷10-11)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1)-(2)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这是一首送别诗。
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
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的人生态度。
(3分)(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一作“随风”)直到夜郎西”,与本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的都是对朋友的深厚情谊。
请你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
(2分)答:【答案】(1)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难度易。
①从诗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判断诗人共同的境遇“宦游人”;②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为不舍、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抒发作者乐观豁达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运用寄情于景和拟人的手法,作者借“明月”寄托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体现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解析】本题考查诗词含义、手法和情感,难度中。
题目要求“两位诗人各自是如何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分别对两首诗的含义、手法、情感进行分析。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意思是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在眼前,表达作者乐观豁达的心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是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夜郎以西!诗中意象“明月”,作者寄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的忧虑、关切、同情和不舍。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汇编:诗歌鉴赏(含解析)

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一、【2019年中考北京卷】阅读《次北固山下》,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离乡远游,来到北固山下,看到残夜未尽而旭日已经升起、旧年未逝而春意已经显现,生发了___________的感慨。
他想托鸿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问候家乡的亲人。
8.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9.这首诗描写了长江的风光。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还有许多含“江”(长江)的诗句,其中,你读过的两句诗是“①____”和“②____”。
(每句诗中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替代)【答案】7.寄回家乡的书信何时才能送达。
8.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
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
而图二中的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故选图一。
9.(1)不尽长江滚滚流(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解析】7.该诗写冬末春初、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行江中,帆正迎风飘扬。
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9.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只要写出的诗句包含“江”或与“长江”有关,书写不出现错字即可。
二、【2019年中考福建福州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了他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下句“K1六2教幺育催课拍件盏频传”,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
5
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又是作者
感情的升华,写得豪放沉郁,耐人寻味。此词写出欧阳修与民同乐、同庆春天莅临的情怀。在
词中,他忘却了贬官颍州的烦恼,他愿在春醪中沉醉,一如他的雅号“醉翁”。
K12教育课件
13
写法三:借景寄志。诗人将超尘脱俗的襟怀(或淡泊宁静的精神追求,或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寄寓在对盆池的描写之中。 语言一:平中见奇,凝练传神。(示例1)如“偷”字,将池水映现天空想象成盆池把一片天空偷 纳自己怀中,可谓奇思妙想,自出机杼。(示例2)如“生”“落”两字,化静为动,平中见奇,情趣 盎然,将盆池景色写得栩栩如生,表现诗人对盆池景色的喜爱之情。 语言二:巧用修辞。(示例)“白云生镜里”,把盆池比喻成明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云倒映入 池如同从镜中浮出的景象。 解析 (1)首句交代建造盆池之事,苍苔满地,绿色满眼,凸显诗人所居环境之清幽雅静,也因此 衬托出诗人清纯的心灵世界。次句着一“偷”字,不仅体现出盆池的神奇色彩,而且流露出诗 人的得意神情。三、四句中“白云”“明月”是两个极为纯洁无瑕、淡雅优美的鲜明意象, 加之配以透明如镜的盆池意象,则更营造出特有的晶莹清澈、玲珑剔透的澄明世界。而如此 澄明的世界,当是诗人幽洁雅淡心灵世界的美好象征。 (2)本题开放性较强,学生应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角度进行赏析。如“白云生镜里”将盆池比 作明镜,可以看出这是比喻,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答案 (1)一方面用来表现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另一方面喻指困窘中保持高洁情操的追求。
(2)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体贴之情。
解析 (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分析其作用。
“竹径”“瘦似梅”以及“山茗未赊将菊代”写出了许衡州生活的困窘,同时“竹”“梅”
“菊”等意象又代表着高洁的情操。
弦。
C.下阕中的“闻说”“也拟”“只恐”三个词语,将词人一瞬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表达得一波
三折,淋漓尽致。
D.“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将“愁”化虚为实,化无形为有形,这一写法与李
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案 A “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的意思是“狂风停歇,枝头的花已落尽,沾花的尘土还散
诗意原味 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春水荡漾,四周水天相接,波涛
击打着堤岸。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打秋千少女的欢愉之声。
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还头插鲜花,我随着委婉动听的《六幺》琵琶曲调,频频推杯换盏。
人生万事,何似对酒当歌?
3.(2018济宁,1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4分)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鉴赏
K12教育课件
1
五年中考
A组 2018年山东中考题组
1.(2018枣庄,6—8)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7分)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
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毛泽东《浪淘沙 北戴河》
(1)词中写到的“遗篇”是指
(1)本诗写得简约、真挚。“敕使传宣”“
”“归到玉堂”是直叙其事,“
”是点睛之笔,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
的心情。(3分)
(2)请描述“月钩初上紫薇花”一句展现的画面。(3分)
答案 (1)坐赐茶 清不寐 心绪起伏,难以入眠的激动
(2)(诗人心潮起伏难以入眠)透过纱窗,看到弯弯的新月爬上半空,正照在庭院那丛紫薇花上,给
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隐约听到了绿杨成荫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
美的身影,在美丽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
名家赏析 名家赏“出”
“绿杨楼外出秋千”句中的“出”字后人评价极高。
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
王国维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
K12教育课件
9
B组 2014—2017年山东中考题组
1.(2017济南,12—13)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分)
入 直①
周必大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②坐赐茶。
归到玉堂③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
[注] ①入直:宫值班。诗人时任右丞相。②敕使传宣:皇帝派使者传令,召诗人询问国事。
③玉堂,指翰林院。
K12教育课件
4
解析 (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的能力。“堤上游人逐画船”的意思是堤上踏青赏春的游人如
织,踊跃追逐着湖里的画船。此句写所见之人,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
攘、喧嚣热闹的情形。“绿杨楼外出秋千”的意思是湖畔绿杨掩映的小楼之外,传出打秋千
的少女的欢愉之声。此句写美景中人的活动,“出”字用得极妙,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 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K12教育课件
11
A.这首词是作者中年所作,借初春花开之美景,反衬词人内心之苦闷和忧愁。
B.上阕中的“欲语泪先流”,一个“先”字,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愁绪一下子倾泻出来,动人心
(人名)的组诗《
》。(2分)
(2)结合具体词句,简析词的“时空美”。(3分)
(3)这首词上阕写景寄情,下阕怀古抚今,请说说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2分)
K12教育课件
2
答案 (1)曹操 观沧海
(2)上阕“白浪滔天”从下到上,“秦皇岛外”由近及远;词人视通万里,写出了阔达辽远的境
界。下阕“往事越千年”由今及古,“今又是”又由古及今;词人思接千载,寄托了鉴古颂今之
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犷悍,突出风雨中的
海天莫辨、浩茫混沌、旷荡无涯的景象,从而扩大作品的空间容量,显示出一种寥廓深邃的宇
宙感。词的下阕先发思古之幽情,以一句“往事越千年”倒转时空,展现历史的画面。“魏武
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恰似一幅生动、传神的剪影,简括而鲜明地勾勒出曹操当年策马扬
豪情。全词拓展了空间,拉长了历史,时空交错,富有张力,尽显词的时空美。
(3)词人鉴古颂今,抒发坚定乐观、奋发进取、改天换地的自豪欣慰之情。
解析 (1)“魏武”指的是曹操,“东临碣石”是曹操《观沧海》的第一句。
(2)上阕前两句,一为仰观,一为前瞻,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也由陆而海,从上而下。后三句
则显示视线由近而远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将较
(2)“貂锦”在句中指战士,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前两句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风貌?(3分)
(3)末两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K12教育课件
7
答案 (1)边塞诗 高适(岑参) (2)借代 英勇无畏,视死如归。 (3)“河边骨”是实写,“梦里人”是虚写,强烈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同情,对和平的渴 望。借助想象,扩大意境,深化主题。 解析 (1)《陇西行》是乐府《相和歌·瑟调曲》旧题,内容写边塞战争。从“匈奴”“胡尘” 也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唐代边塞诗的代表有高适、岑参,并称“高岑”。 (2)“貂锦”本指锦衣貂裘,是汉代羽林军穿的衣服,这里用来指战士,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前 两句以精练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唐军誓死杀敌,奋不顾身,但结果五 千将士全部丧身“胡尘”。“誓扫”“不顾”,表现了唐军将士忠勇敢战的气概和献身精神。 (3)末两句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 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 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 含着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发着微微的香气”。由此可知词作借的不是“初春花开之美景”,而是“暮春落花之残
景”。
3.(2017东营,8—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
盆 池[注]
杜牧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K12教育课件
12
[注] “盆池”,即挖地成盆或埋盆于地,引水灌注,种养鱼类与水生花草以供观赏。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或思想?(2分)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2分) 答案 (1)情感: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 思想:超尘脱俗(或淡泊宁静,或天人合一)。 (2)构思:总分相承,层次井然。先写凿池、灌水、映天,然后再写天空中的白云、明月,依序而 进。第二句是总写,三四句是第二句的分写,条理清晰,颇具章法。 写法一:借助鲜明意象,创造幽淡境界。以碧绿之“苔”、蔚蓝之“天”、雪白之“云”、清 澈之“月”这些淡雅纯净的意象,营造出淡泊雅静之境,体现出诗人超然脱俗、心契自然的思 想情怀。 写法二:融情于景。诗人将酷爱自然(或热爱生活,或乐享人生)之情,融于对盆池景物的描写之 中。
鞭、登山临海的雄姿,让人感觉十分壮丽。
(3)上阕写景,景中含情,而下阕抒情,情中有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是点明主旨的
句子,升华了词的主题,展示了一代伟人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K12教育课件
3
2.(2018潍坊,12—13)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5分) 浣溪沙① 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 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 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1)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2分) (2)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 (1)(示例1)“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 闹情景。 (示例2)“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2分,字义、效果各1分。任选一字作答,若全答,按“逐”字判分) (2)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1分)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