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寓言的基本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表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不骄傲自大,不歧视别人的良好品德。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寓言的基本特点。
2. 难点:理解课文中蕴含的哲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寓言的基本特点。
2. 学习新课:通过朗读课文,讲解重点词句,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意思和蕴含的哲理。
3. 巩固练习:通过表演、填空、组词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课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引导学生思考寓言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表演等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通过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角色和情节。
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同时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或模型,增强学生对课文中角色的形象感知。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课文,注重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锻炼。
2.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将课文故事讲给家长听,并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
3. 评价方式: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特别关注学生在表演环节的表现以及其对寓言深层含义的理解和表达。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软件: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使用互动白板或智能平板等设备进行课堂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工具:准备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或模型,用于展示和说明。
同时准备一些简单的道具或背景板等,增强表演效果。
三下《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下《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时目标:1.认识“陶、罐”等10个生字,会写“骄、傲”等11个字。
2.整体感知课文,重点学习第1至9自然段,结合课文相关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创编故事,导入新课1.出示两张场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是什么场景,有哪些主要事物。
两处场景:国王的橱柜里;荒凉的废墟。
主要事物:陶罐和铁罐;最后只剩下陶罐。
2.猜想:两幅图有何联系?会发生怎样的故事?3.检测预习,出示两组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第一排:骄傲傲慢恼怒第二排:谦虚争辩懦弱4.引导归纳:这两排词语是怎样分类的?预设:第一排词语写的是铁罐,第二排词语写的是陶罐。
5.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有关陶罐和铁罐的寓言故事。
这则寓言会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6.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2)结合课文插图,梳理故事结构。
第1至9自然段:在国王的橱柜里,铁罐看不起易碎的陶罐,奚落和蔑视陶罐。
第10至17自然段:许多年后,在荒凉的废墟上,陶罐依然光洁、朴素、美观,而铁罐连影子都看不到了。
2.出示提示词,小组练习复述课文大意。
铁罐:看不起、奚落、骄傲、影子也没见到。
陶罐:谦虚、不再理会、光洁、朴素、美观、很有价值。
3.指名练说,把握故事主要内容。
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1.品读第1自然段,理解“奚落”。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提问:“奚落”是什么意思?(用尖刻的话讽刺别人,使人难堪)(2)启发: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铁罐奚落陶罐?(第2至9自然段)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铁罐为什么要奚落陶罐。
2.品读第2至9自然段,指导读好对话,感悟人物形象。
(1)梳理:铁罐和陶罐之间进行了几次对话?(三次)(2)思考比较,发现人物特点。
提问:为什么铁罐要奚落陶罐?预设:因为陶罐易碎,不敢碰铁罐,所以铁罐认为自己比陶罐更高一等。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6《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陶罐和铁罐》,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读“陶”“罐”等9个生字,会写“谦”“懦”等11个生字,会写“谦虚”“懦弱”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的启示;通过观察插图,结合文中描述,发挥想象,深入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懂得要全面看待事物,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与人和睦相处。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陶罐和铁罐》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3. 朗读技巧的培养与练习。
4. 寓言启示的领悟与讨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寓言的启示。
2. 教学难点: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以及寓言的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陶罐和铁罐,引导学生关注两者之间的区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陶罐和铁罐的特点,以及寓言的启示。
4. 全班交流: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陶罐和铁罐》2. 词语:谦虚、懦弱、傲慢、懦弱3. 主要内容:陶罐和铁罐的故事4. 寓言启示:要全面看待事物,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与人和睦相处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
2. 用“谦虚”“懦弱”“傲慢”“懦弱”造句。
3.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如何?是否需要加强练习?3.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寓言的启示,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4. 朗读课文环节,学生的表现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指导?5.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培养朗读技巧,领悟寓言的启示,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陶罐和铁罐》精品教案+同步习题

部编⼈教版三年级语⽂下册第6课《陶罐和铁罐》精品教案+同步习题6 陶罐和铁罐教学导航教学过程第⼀课时教学过程第⼆课时课堂⼩结参考答案第⼀课时1.⾼傲谦让弱⼩古代2.骄傲⼤桥捧着⽊棒虚⼼考虑懦弱需要尘⼟尖尖价格介绍第⼆课时1.是不是2.你不能和我相提并论。
3.陶罐的话4. 盛东西不易碎易氧化保存时间长易碎、怕碰5.骄傲谦虚阅读链接:《北风和太阳》阅读指导【内容简析】北风与太阳是伊索寓⾔之⼀,故事内容是北风与太阳举⾏⼀场⽐赛决定谁的⼒量⽐较强,能让路过的旅⼈脱下⽃篷。
北风越是⽤⼒吹,旅⼈就把⾃⼰包得越紧。
然⽽,当太阳温暖地照耀时,旅⼈因为闷热⽽不得不脱下⽃篷。
【引发思考】北风在⾃然界代表寒冷、令⼈发抖,在这则寓⾔⾥象征强势者的桀傲不驯,经常引起他⼈的反感;太阳则是⼀种温暖的象征,有明朗、正派的意味,是亲和、有⼒量的勇者。
北风累得筋疲⼒尽,却不能让旅⼈脱掉⼤⾐。
太阳稍露⾝⼿,旅⼈便情不⾃禁解⾐摘帽。
有些⼈总是企图⽤暴⼒征服⼈,⽽他们却忘记了温和的威⼒远远⽐暴⼒⼤。
【故事寓意】北风与太阳这篇寓⾔告诉了我们,劝说往往⽐强迫更为有效,待⼈处事不是给⼈压⼒、给⼈逼迫,就能成功,就能获胜,疾⾔厉⾊或者使⽤暴⼒,是⽆法令⼈⼼服⼝服的,反⽽是要给⼈温暖、安详、以尊重、爱语,让⼈⼼⽣欢喜、⼼悦诚服,才是胜利者。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这节课去年⾕⽼师上过,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借鉴。
所以我基本上就是按照原有的教学思路,进⾏了适当的个性化修改。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觉得以下⼏点落实到位:⾸先,这篇课⽂的段落⽐较多,学⽣不容易整体把握课⽂内容。
所以,我就尝试让学⽣将整个故事分成两个场景,并找出分别是哪⼏个⾃然段,这样课⽂的重点内容即对话部分学⽣也能⼀下⼦就找到。
在设计中,我⾃⼰⼼⾥并没有底,令我欣喜的是,孩⼦在初读之后就能找出故事发⽣在两个不同的地⽅,⼜通过默读课⽂找出了相应的⾃然段。
这样就理清了脉络,有利于学⽣对全篇课⽂内容的把握。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7篇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优秀7篇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骄傲、傲慢、谦虚、相提并论”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的方法。
4、抄写表现陶罐和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述导入1、从前,过往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罐,另一个是铁罐。
(板书:课题)出示图片2、读课题,陶罐和铁罐都是什么用的?3、教学多音字:盛当表示放东西的时候,读chéng二、自学课文并检查1、陶罐和铁罐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请大声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2、学生读课文。
3、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开始铁罐瞧不起陶罐,后来陶罐被当成宝贝,铁罐却消失了)三、朗读对话,体会神态1、写铁罐看不起陶罐的是哪几段?2、读1~9段,找出对话,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3、老师告诉你们一个读好课文、读好对话的秘诀,就是找到提示语,找到表示表情、态度的词语。
表示表情和态度的词语叫“神态”的词语。
4、赶快度1~9段,找出神态的词语。
你觉得铁罐像个什么样的人?交流(板书)傲慢、轻蔑、恼怒5、表演:这些神态谁表演的最像。
6、这3个神态的词语能不能互换顺序?为什么?7、读出越来越生气、越来越蛮不讲理的语气。
8、陶罐呢?他是什么神态?(谦虚、争辩、理会)*板书9、陶罐争辩什么?他懦弱吗?10、读出谦虚但并不懦弱、坚定的语气。
11、你们看,找对这些表示神态的词语,对话就读好了。
只要根据提示语,找到感觉,带上表情,课文一定能读好。
12、读了对话,奚落这个词语意思知道了吗?(用很尖刻、很难听的话,去嘲笑、讽刺别人)相提并论呢?(两样东西好坏差不多,可以放在一起比较)1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体会性格从这些对话和神态中,你知道这是一只怎样的陶罐和一只怎样的铁罐。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6 陶罐和铁罐 第一课时(教案)

《陶罐和铁罐》作为三年级上册第七组里的一篇精读课文,不仅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童话故事,也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情感共鸣的重要材料。全文共17个自然段,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课文以对话的形式推动故事发展,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展现了两个不同性格的罐子的形象:铁罐自满而傲慢,陶罐则谦逊有礼。课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深入人心的道理,传达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的深刻寓意。
1.(1)学生再读课文,快速浏览。
(2)学)学生朗读课件上的句子。
(5)生答:谦虚有礼,对人和善、友好,不卑不亢。
(6)分角色朗读课文。
(7)同桌自由练习。
(8)学生进行表演朗读,同学之间相互点评。
2.(1)学生快速阅读第10~17自然段。
(2)学生交流:陶罐依然光洁,朴素,美观。
(5)从陶罐讲的这些话可以看出它的性格是怎样的呢?
(6)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铁罐的傲慢无理、气势汹汹,以及陶罐的谦虚有礼、和善友好。在读好的基础上还可以配上动作来表演。
(7)同桌自由练习。
(8)指名表演朗读。同学之间相互点评。
2.了解陶罐与铁罐的命运。
(1)日子一天一天过去,陶罐的样子发生变化了吗?请大家快速阅读第10~17自然段。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学生互评后修改。
这个教学环节精心设计,旨在通过一系列步骤帮助学生有效掌握生字的学习。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生字,学生能够直观地观察生字的字形和结构,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其次,鼓励学生交流认识并记忆生字的方法,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让他们学会了多种记忆策略,有助于长期记忆生字。
4.这个教学环节通过选词填空的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回顾了《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学生在填空的过程中,需要回想课文中的情节,理解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以及它们随时间流逝而发生的变化。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提升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文本的感知能力。此外,这种教学方式也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精品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条理。
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抓住文中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和语言的语句,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有礼而不软弱。
3、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
教学重难点: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从而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陶”“罐”两字入手,揭示课题1、出示“陶”字卡片,指名学生读。
出示并讲解:“陶”通“窑”,烧瓦器土室也。
起先没有“阝”,后来加上,形成“陶”字,表示制陶时从高坡上取黏土之意。
“陶”到现在还保留了“yao”的读音,是个形声字2、教师:罐是一种用来盛东西的器皿。
它和“陶”有一个共同的部分,都有“缶”,而且都是形声字。
你们都知道哪些罐子?(陶罐、铁罐、木罐、玻璃罐……)4、教师小结:不同的罐子根据制成材料的不同,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缺点,(出示图片)作家黄瑞云,抓住了陶罐和铁罐的优点,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创作了一个有趣的童话。
这个童话的题目就是——《陶罐和铁罐》。
(教师板书课题)5、学生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初读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将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3.检查字词。
(出示课件)(1)课件内容:(加拼音):看不起骄傲傲慢神气恼怒住嘴谦虚懦弱国王王朝尘土光洁美观古代价值动手(去掉拼音):看不起骄傲傲慢神气恼怒住嘴谦虚懦弱国王王朝尘土光洁美观古代价值动手(学生齐读、一生领读、同桌互查。
)(二)整体感知初步感知铁罐的形象(选词说)你觉得铁罐是个什么样的人?以上词语中能不能给你启发呢?出示课件:在国王的橱柜里,()()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理解奚落是什么意思三、焦急对话,品读感悟1、教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2—9自然段。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陶罐和铁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泗门镇万圣小学童文浓(一)、教学目标1.认识“陶、懦”等10个生字,会写“陶、谦”等8个字,能在语境中理解“奚落、傲慢、谦虚、懦弱、轻蔑、争辩、恼怒、相提并论”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故事大意。
3.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神态描写,体会两者的性格特点,挖掘做人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读好对话,体会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
难点:挖掘做人道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补写课题1.在很久以前,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我们把他俩请出来吧!(课件出示插图)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呢?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走进《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去认识他们吧!2. 补写课题,认识“陶”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读书要求:a、端起书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生自由读文,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字词小朋友们读得真投入!这些词会读了吗?课件出示xīmiènǎo奚落轻蔑恼怒biàn nuòmùchǔ争辩懦弱和睦相处chǐjué羞耻掘开相提并论这些词语你会读了吗?抽生分组读前两行。
谁会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第三行?(师相机指正)隐去拼音还会吗?课件出示“奚落轻蔑恼怒争辩懦弱和睦相处羞耻掘开相提并论开火车读。
齐读。
4.通过刚才的朗读,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吗?5. 读了课文,陶罐和铁罐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件出示)三、朗读对话,体会性格1.视学生回答情况切入“奚落”一词,板书到黑板上,问:“奚落”是什么意思?(A:若学生能说就说B:若学生不知道,就问: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它的意思?课文中的小伙伴告诉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2. 那么铁罐是如何奚落陶罐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找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
3.铁罐是怎么说的?生说,课件逐句出示铁罐奚落陶罐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陶罐和铁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文中新词。
2.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知故事内容,理清故事脉络,初步了解陶罐和铁罐的优缺点以及各自的结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点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童话故事,请跟老师板书“陶”(课题已板书在黑板上),注意它的第一笔是“横撇弯钩”。
(同学们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预设):陶罐是什么物品?
师:陶,是用黏土烧制成的。
(【课件出示】:陶罐图片)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主朗读课文。
(1)圈画词语:圈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理解词语:遇到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查字典,或是结合上下文弄明白词语的意思。
(3)做标记:用不同的符号或颜色分别标记陶罐和铁罐说的话,与同桌试着分角色读一读。
2.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翘舌音“弱、尘”,前鼻音“谦、罐”。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4)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骄”:左窄右宽,“马”下面的一横变成了提。
“谦”:左窄右宽,注意右面部分,注意书写顺序,右边的第四笔是横折。
“虚”半包围结构,注意虎字头里面的“七”笔顺是:横、竖弯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课件出示】国王的橱柜里有两个罐子,铁罐仗着坚硬,常常奚落陶罐。
若干年后,陶罐从废墟里挖出来依旧光洁、朴素、美观,非常有价值,而铁罐却消失不见了。
2.引导学生圈画表示时间的词句,按照时间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
(时间在流逝。
许多年过去了。
)
【课件出示】结构梳理:
第1~9自然段:写铁罐奚落陶罐。
第10~17自然段:写时间流逝,许多年以后,陶罐成了无价之宝,铁罐消失无踪。
3.探究交流,初识故事角色。
(1)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
预设: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对课文中角色的初步印象。
(2)出示表格,引导学生读文填空。
过渡:故事中的铁罐和陶罐各自都有什么短处和长处呢?它们的结局又如
(3)学生填表时,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4)汇报交流。
先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教师指名汇报,集体完成表格中“短处、长处、结局”三个栏目的内容填写。
(5)相机补充“氧化”的资料。
【课件出示】
氧化——铁的失踪氧化也叫氧化作用,指物质跟氧化合,也泛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失去电子或电子对偏离。
空气中的氧气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助燃。
它能同铝、铁、铜、钾、钠、钙、镁、钡等多种元素直接化合成各种氧化物。
金属生锈,煤、柴燃烧等都是氧化现象。
铁的化学性质很活泼,能同氧化合生成氧化铁,即三氧化二铁——红褐色粉末。
铁罐遇到空气中的氧和水中的氧会生锈。
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水合氧化物。
经过较长的时间,铁罐层层被氧化直至最后完全被氧化而成为粉末。
这就是铁罐最后无影无踪的原因。
4.引导学生朗读对话。
(1)找一找,陶罐和铁罐一共发生了几次对话?(4次)
(2)与同桌合作,将对话多读几遍,尝试画出表示人物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四、课堂回顾,作业设计。
1.指名学生表演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过渡: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两位“演员”读得怎么样?你觉得怎样读更好?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陶罐和铁罐各自都有什么不同的性格特点?它们的结局又给人怎样的启示?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
2.引导学生摘抄积累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
6 陶罐和铁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