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结构与周期表相关问题
原子结构与周期表 习题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习题 及答案一、选择题:1.提出微观粒子运动测不准原理的科学家是.....................................( )。
(A) 薛 定 谔 (Schr Ödinger); (B) 德 布 罗 依 (de Broglie);(C) 普 朗 克 (Planck); (D) 海 森 堡 (Heisenberg)。
2.对下图所示,正确的叙述是.....................................................................( )。
(A) 图 形 表 示 d xy 原 子 轨 道 的 形 状;(B) 图 形 表 示 dx y 22- 原 子 轨 道 的 形 状; (C) 图 形 表 示 d x y 22- 原 子 轨 道 角 度 分 布 图;(D) 图 形 表 示 d x y 22- 电 子 云 角 度 分 布 图。
3. 一 基 态 原 子 的 第 五 电 子 层 只 有 2 个 电 子, 则 该 原 子 的 第 四 电 子 层 电 子 数 可 能 为.....................................................................................................( )。
(A) 8 ; (B) 18 ; (C) 8 ~ 18 ; (D) 18 ~ 32 。
4.下 列 叙 述 中 最 符 合 Pauli ( 泡 利 ) 不 相 容 原 理 的 是...........................( )。
(A) 需 用 四 个 不 同 的 量 子 数 来 描 述 原 子 中 的 每 一 个 电 子;(B) 在 原 子 中, 不 能 有 两 个 电 子 具 有 一 组 相 同 的 量 子 数;(C) 充 满 一 个 电 子 层 需 要 8 个 电 子;(D) 电 子 之 间 存 在 着 斥 力。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练习题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练习题一、选择题1.根据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判断,下列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A.氧 B.氟 C.碳 D.氮2.X元素最高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H3XO4,则它对应的气态氢化物为A.HX B.H2X C.XH4 D. XH33.医学研究证明,用放射性13553I治疗肿瘤可收到一定疗效,下列有关13553I叙述正确的是A.13553I是碘的一种同素异形体 B.13553I是一种新发现的元素C.13553I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4周期ⅦA族 D.13553I核内的中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差为294.下列关于32He的说法正确的是A.32He原子核内含有2个中子 B.32He原子核内含有3个质子C.32He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32He和42He是两种不同的核素5.下列有关元素周期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氧化性强弱:F2<Cl2 B.金属性强弱:K<NaC.酸性强弱:H3PO4<H2SO4 D.碱性强弱:NaOH<Mg(OH)26.X、Y、Z为短周期元素,这些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分别为1、4、6,则由这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可能是A.XYZ B.X3YZ C.XYZ2D.X2YZ37.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正确的是A.能生成碱的金属元素都在ⅠA族B.原子序数为14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3周期ⅣA族C.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D.第二周期ⅣA族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和中子数一定为68.已知同周期X、Y、Z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4>H2YO4>H3ZO4,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元素非金属性按X、Y、Z的顺序减弱 B.阴离子的还原性按X、Y、Z的顺序减弱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按X、Y、Z的顺序增强 D.单质的氧化性按X、Y、Z的顺序增强9.下列关于ⅦA族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B.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弱的元素C.ⅦA族元素的最高正价都是+7价D.ⅦA族元素其简单阴离子的核外电子层数等于该元素所在的周期数10.元素性质呈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是A.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呈周期性变化 B.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依次递增C.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D.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11.下列各组元素性质递变情况错误..的是A.Li、Be、B原子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B.N、O、F原子半径依次增大C.P、S、Cl最高正价依次升高 D.Li、Na、K、Rb的金属性依次增强12.雷雨天闪电时空气中有臭氧(O3)生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O2和O3互为同位素 B.O2和O3的相互转化是化学变化C.O3是由3个氧原子构成的化合物 D.等物质的量O2和O3含有相同的质子数13.含硒(Se)的保健品已开始进入市场。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指定原子序数的元素,不能形成AB2型化合物的是()A.6和8 B.16和8 C.12和9 D.11和162.某电子层当它作为最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8个电子,当它作为次外层时,最多只能容纳18个电子,该电子层可能是 ( ) A.第三层B.第一层C.第二层D.第六层3.x、y均为短周期元素,且x为ⅠA族元素,y为ⅣA族元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B.由x、y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C.x2y既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D.由x、y组成的化合物中,x、y的原子个数比不可能是1:1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难失电子的原子,得电子的能力一定强B.易得电子的原子,失电子的能力一定弱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单核离子,阳离子半径一定比阴离子半径大D.任何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5.短周期元素中,若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相差3,周期数相差1,它们形成化合物时原子数之比为1:2,那么这些化合物共有( ) A.1种B.2种C.3种D.4种6.元素周期表的第7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若将来发现的元素把第7周期全排满,则下列推论错误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 ) A.该周期的元素都是放射性元素 B.该周期的元素,原子序数最大为118C.该周期的ⅦA族元素是金属元素 D.该周期的ⅢA族的元素的氢氧化物具有两性7.在下图所表示的微粒中,氧化性最强的是 ( )8.酸根RO3-所含电子数比硝酸根离子(NO3-)的电子数多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R是第三周期元素 B.R元素的最高正价与N元素最高正价相同C.RO3-和NO3-均只能被还原不能被氧化D.R和N两元素的单质都是空气的主要成分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一定越大B.电子层数多的原子的半径一定比电子层数少的大C.原子序数大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D.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除稀有气体),可显示的化合价不一定越高10..下列递变情况中不正确的是()A.钠、镁、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多B.硅、磷、硫、氯元素的最高正价依次升高C.碳、氮、氧、氟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D.锂、钠、钾、铷的金属性依次增强11.两种短周期元素X和Y可组成化合物XY3,在Y的原子序数为m时,X的原子序数为:①m-4 ②m+4 ③m+8 ④m-2 ⑤m+6.其中正确的组合是 ( )A.①②④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⑤12.X、Y都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Y>X,它们可能形成的化合物为XY2,由此得出的正确判断是 ( )A.X、Y可能在同一周期B.X在Y的前一周期C.X一定是金属元素D.X一定是第三周期ⅡA或ⅣA族元素二.推断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19分)13 .X、Y、Z是三种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单质,甲、乙是两种常见的化合物。
原子核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核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元素周期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工具,用于系统地组织和分类所有已知的化学元素。
而这些元素的特性和行为则源自它们的原子核结构。
本文将探讨原子核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一些有趣的发现。
一、原子核结构的基本组成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是中性的。
质子和中子都被称为核子。
原子核的大小相对于整个原子来说非常小,但它的质量却占据了整个原子的绝大部分。
二、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影响一个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它的元素性质,因为元素的定义就是由质子数来区分的。
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而氧原子有八个质子。
而中子数的变化则会影响同一个元素的同位素。
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的原子。
例如,氢的三个同位素分别是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0的氢-1、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1的氢-2和质子数为1、中子数为2的氢-3。
三、元素周期表的发现与发展元素周期表最早由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提出。
他将当时已知的元素按照质子数的增加顺序排列,并发现了一些规律。
这些规律后来被整理成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元素周期表。
四、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元素周期表通常由横行和纵列组成。
横行被称为周期,纵列被称为族。
周期表中的元素按照质子数的增加顺序排列,并且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
周期表中的族则是由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的。
例如,第一族是碱金属,第十六族是卤素。
五、元素周期表的规律元素周期表的主要规律有周期性和周期律。
周期性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质子数的增加而周期性地变化。
例如,周期表中第一周期的元素都是非金属,第二周期的元素则包含金属和非金属。
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周期的增加而周期性地重复。
例如,第一周期的元素与第二周期的元素在某些性质上有相似之处。
六、原子核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原子核结构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元素的性质和行为。
例如,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而中子数的变化则会产生不同的同位素。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习题讲解

②甲元素与硫元素相比,非金属性较强的是__氯____ (填元素名称),写出一个可以验证该结论的化学方
程式:____H__2_S_+_C__l_2=__2_H_C__l_+_S_↓_________。
点燃
2Fe+3Cl2==2FeCl3 Fe+S=△ =FeS
(4)近年来“铊中毒”事件屡屡发生,铊再次成为公众关
为1s22s2的Y原子 Be
He
D.2p轨道上只有一个空轨道的X原子与3p轨道上只有一个空
轨道的Y原子 X原子是C原子,Y原子为Si原子,二者位于同一主
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8.肯定属于同族元素且性质相似的是( D )
A.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甲为1s22s22p63s1,乙为Na
1s22s22p63s23p63d104s1
第ⅣA族中元素最高正化合价等于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 氢元素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绝对值相等
(3)现有甲、乙两种元素,甲元素原子核外3p能级上有5个 电子,乙元素的焰色呈黄色。 ①在如图L1-2-2所示的元素周期表中,将甲、乙两种元素的 元素符号填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应位置。
Na
Cl
甲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5,为Cl元素; 乙元素的焰色呈黄色,则乙为Na元素。
6.下列各组原子中,彼此化学性质一定相似的是( D)
A.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的X、Y原子 Cu,H,K,Cr
B.原子核外M层上仅有两个电子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N层上仅
有两个电子的Y原子 1s22s22p63s2 1s22s22p63s23p63d1~104s2
C.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的X原子与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化学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专项 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化学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专项培优易错难题练习题附详细答案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前四周期,①~⑨为相应的元素,请从中选择合适的元素回答问题:(1)根据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特征,元素周期表可划分为五个区域,元素⑦位于周期表的___区。
(2)写出元素③与元素⑤形成的稳定化合物的结构式______。
(3)②、⑥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其中心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___。
(4)元素⑦与CO可形成X(CO)5型化合物,该化合物常温下呈液态,熔点为-20.5℃,沸点为103℃,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据此可判断该化合物晶体属于____晶体(填晶体类型)。
(5)元素⑨的离子的氢氧化物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氨水,该离子与NH3间结合的作用力为____。
(6)将①、⑥形成的化合物溶于水,其与水间可能存在的氢键表示为____________(写一种即可)。
(7)金属⑦有δ、γ、α三种同素异形体,各晶胞如下图,则δ和α中原子的配位数之比为________。
【答案】d O=C=O sp2杂化分子配位键 F-H…F、F-H…O、O-H…F、O-H…O 4:3【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可知①为H元素、②为B元素、③为C元素、④为N元素、⑤为O元素、⑥为F元素、⑦为Fe元素、⑧为Cu元素、⑨为Zn元素。
【详解】(1)元素⑦为Fe元素,位于周期表的d区,故答案为:d;(2)元素③为C元素、元素⑤为O元素,其形成的稳定化合物为二氧化碳,结构式为:O=C=O,故答案为:O=C=O;(3)②为B元素、⑥为F元素,两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BF3,中心原子是B,价层电子对个数=σ键+孤电子对个数=3+0=3,杂化轨道类型为:sp2杂化,故答案为:sp2杂化;(4)元素⑦为Fe元素、与CO可形成Fe(CO)5型化合物,该化合物常温下呈液态,熔点为-20.5℃,沸点为103℃,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据此可判断该化合物晶体属于分子晶体,故答案为:分子;(5)元素⑨Zn元素,氢氧化物为Zn(OH)2不溶于水,但可溶于氨水,Zn2+离子与NH3间结合的作用力为配位键,故答案为:配位键;(6)①为H元素、⑥为F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HF,溶于水,与水分子间可能存在的氢键表示为:F-H…F、F-H…O、O-H…F、O-H…O,故答案为:F-H…F、F-H…O、O -H…F、O-H…O;(7)金属⑦为Fe,有δ、γ、α三种同素异形体,δ为体心立方,α为简单立方,原子的配位数之比为8:6=4:3,故答案为:4:3。
高考化学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综合题及答案解析

高考化学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综合题及答案解析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1.磷化铝(AlP )和磷化氢(PH 3)都是粮食储备常用的高效熏蒸杀虫剂。
(1)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________________。
AlP 遇水蒸气会发生反应放出PH 3气体,该反应的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为________。
(2)PH 3具有强还原性,能与CuSO 4溶液反应,配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CuSO 4+_____PH 3+_____H 2O =_____Cu 3P ↓+_____H 3PO 4+_____H 2SO 4(3)工业制备PH 3的流程如图所示。
①次磷酸属于________元酸。
②白磷和烧碱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起始时有1 mol P 4参加反应,则整个工业流程中共生成________mol PH 3。
(不考虑产物的损失)【答案】第3周期第VA 族 Al (OH )3 24 11 12 8 3 24 1 P 4 + 3NaOH + 3H 2O =PH 3↑+ 3NaH 2PO 2 2.5【解析】【分析】(1)原子结构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族序数,AlP 遇水蒸气会发生反应放出PH 3气体,根据元素守恒确定该反应的另一种产物的化学式;(2)配平化学方程式,就是通过在各物质的化学式前面添加系数,使反应中每种原子个数在反应前后相等的过程,但对于复杂的化学反应通常通过观察,找出变化的特点或规律,常使用化合价来配平,保证化合价升高与降低的数相等即可;(3)①根据物质电离出的氢离子数目确定酸的元数;②根据图示信息:白磷和烧碱溶液反应生成PH 3、NaH 2PO 2,据此书写方程式; ③根据发生反应的过程寻找关系式,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1)P 处于第3周期ⅤA 族,AlP 遇水蒸气会发生反应放出PH 3气体,根据元素守恒,确定该反应的另一种产物是Al (OH )3,故答案为:第3周期第VA 族;Al (OH )3;(2)该方程式中Cu 价态由+2下降为+1,P 价态由-3升高为+5,为保证化合价升降数相等,Cu 3P 与H 3PO 4计量数分别为8、3,CuSO 4的系数是24,H 2SO 4系数是24,根据元素守恒,得到:4323342424CuSO +11PH +12H O=8Cu P +3H PO +24H SO ↓,故答案为:24,11,12,8,3,24;(3)①根据氢氧化钠过量时只能生成NaH 2PO 2可知次磷酸只能电离出1个氢离子,因此次磷酸属于一元酸,故答案为:1;②根据图示信息:白磷和烧碱溶液反应生成PH 3、NaH 2PO 2,方程式为:42322P + 3NaOH + 3H O = PH + 3NaH PO ↑;故答案为:42322P + 3NaOH + 3H O = PH + 3NaH PO ;③P 4+3NaOH +3H 2O =PH 3↑+3NaH 2PO 2;2H 3PO 2=PH 3↑+H 3PO 4,即P 4~2.5PH 3,若起始时有1molP 4参加反应,则整个工业流程中共生成2.5molPH 3;故答案为:2.5。
原子的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原子的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它的结构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和元素周期表的组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原子的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一、原子的结构原子由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中子和电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心,而电子则绕核运动。
1.1 原子核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它们共同维持原子的稳定性和核的性质。
1.2 电子云电子云是电子在原子周围的分布区域,它根据不同的能级和轨道分布。
电子的数量与原子的核中质子的数量相等,保持了原子的电中性。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元素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表格,反映了元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1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
每个元素的方格中通常包含元素的化学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2.2 元素周期表的分组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分组,主要包括主族元素和过渡元素两大类。
2.3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性规律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具有周期性规律,即元素的性质和特征在周期表中呈现出周期性的重复性。
这是由于元素的结构和电子排布导致的。
三、原子的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密切相关,元素周期表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原子的核电荷以及电子排布的规律。
3.1 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元素周期表中的水平行称为周期,每个周期包含了一个新能级的填充。
随着周期数的增加,原子的电子层数也增加。
3.2 元素周期表中的族元素周期表中的垂直列称为族,同一族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是由于它们外层电子的数目相同。
3.3 电子排布规则根据电子排布规则,每个原子的最内层能容纳2个电子,第二层能容纳8个电子,第三层能容纳18个电子,以此类推。
电子填充原则为"2, 8, 18, 32"。
3.4 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例如,原子的电子层数和电子的分布情况决定了原子的尺寸、电离能和电负性等物理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要术语和概念]
[Back] Atomic mass unit (amu)原子质量单位
Atomic number原子数
Atomic weight原子量
Bohr atomic model波尔原子模型
Bonding energy键能
Coulombic force库仑力
Covalent bond共价键
Dipole (electric)偶极子
electronic configuration电子构型
electron state电位
Electronegative负电的
Electropositive正电的
Ground state基态
Hydrogen bond氢键
Ionic bond离子键
Isotope同位素
Metallic bond金属键
Mole摩尔
Molecule分子
Pauli exclusion principle泡利不相容原理
Periodic table元素周期表
Polar molecule极性分子
Primary bonding强键
Quantum mechanics量子力学
Quantum number量子数
Secondary bonding弱键
valence electron价电子
van der waals bond范德华键
Wave-mechanical model波粒二象性模型
[主要例题、习题的分析]
[Back]
例1、原子中一个电子的空间位置和能量可用哪4个量子数来决定?
答:主量子数n、轨道角动量量子数li、磁量子数mi和自旋角动量量子数si。
例2、在多电子的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能量最低原理,Pauli不相容原理,Hund规则。
例3、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或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结构有什么共同特点?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元素结构有什么区别?性质如何递变?
答:同一周期元素具有相同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但从左→右,核电荷依次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离能增加,失电子能力降低,得电子能力增加,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同一主族元素核外电子数相同,但从上→下,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电离能降低,失电子能力增加,得电子能力降低,金属性增加,非金属性降低。
例4、锡的原子序数为50,除了4f亚层之外,其他内部电子亚层均已填满。
试从原子结构角度来确定锡的价电子数。
例5、已知某元素原子序数为32,根据原子的电子结构知识,试指出它属于哪个周期?哪个族?并判断其金属性的强弱。
例6、A和B元素之间键合中离子特性所占的百分比可近似地用下式表示:
式中xA和xB分别为A和B元素的电负性值。
已知Ti,O,In和Sb的电负性分别为1.5,3.5,1.7和1.9,试计算TiO2和InSb的IC(%)。
解:对TiO2:
对InSb:
例7 Al2O3的密度为3.8g/cm3,试计算:①1mm3中存在多少个原子?②lg中含有多少个原子?
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第四周期;ⅣA族;亚金属Ge。
解:①Al2O3的相对分子质量M=26.98?2+16?3=101.96
1mm3中所含原子数为(个)
②1g中所含原子数为(个)
[背景资料]
[Back]
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是从电子的发现、α粒子的散射等实验基础上,由Rutherford 在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但这一模型不能解释从原子光谱获得的实验数据。
为解决这一矛盾,Bohr 在1913年提出了新的原子模型。
综合Rutherford 和Bohr 原子模型理论,是将原子描绘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组成,并作了三点假定:假定氢原子核外电子是处在一定的线性轨道上绕核运行的,正如太阳系的行星绕太阳运行一样;假定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轨道上运行时具有一定的、不变的能量,不会释放能量,这种状态被称为定态;假定氢原子核外电子的轨道不是连续的,而是量子化的。
Bohr理论解释了原子发光现象但无法解释精细结构和多原子、分子或固体的光谱,原因是Bohr原子模型是建立在牛顿经典力学基础上的,而微观粒子的运动并不遵守经典力学的定律,不仅具有粒子性还有波动性。
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先由Louis de Broglie 在1924年提出,后来电子运动的波粒二象性被Davisson 和Thomson 的电子衍射实验所证实。
1927年Heisenderg叙述了微观粒子运动的位置和速度不能同时准确测出的测不准原理。
1926年Schrodinger 根据波、粒二象性的概念提出了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方程-Schrodinger 方程。
由此,建立了原子结构的近代量子力学模型。
对于分子内部原子间结合力的本质和根源的探索,差不多从创立现代化学时期就已经开始。
但是,直到1913年Bohr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才提出了解释原子间结合力的物理模型,并形成了两类不同的作用力概念:一种是离子性的;另一种是共价性的。
这两种化学键理论差不多同时在1916年被Kossel和Lewis创立,认为离子键是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间的静电吸引力,而共价键是有关原子之间共享电子。
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提供了测试固体中原子排列的实验方法,为此,使人们认识到固体中原子间结合的“化学”力与使固体凝聚成整体的“物理”力之间无本质的区别,开辟了用物理方法解释化学键的道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同样都必须用化学键来解释。
化学键与物理键的等同性认识导致了对金属键和范德华键的认识。
但金属键和范德华键不能像离子键和共价键那样易于用Bohr理论解释,只是在近代量子力学发展后才能对这两种键进行顶性甚至定量的描述,同时量子理论也为离子键和共价键提供了更为严格的描述.
[参考书目]
[Back]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原子结构与化学键
»第三章金属与陶瓷的结构
»第四章聚合物结构
»第五章晶体缺陷
»第六章扩散
»第七章力学性质
»第八章变形和强化机制
»第九章失效
»第十章相图
»第十一章相变
»第十二章电学性质
»第十三章材料的类型和应用
»吉林大学
»材料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