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三教学案:第六章 第一、二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最新浙科版必修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教案1.doc

第1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教材分析:虽然学生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含义;后3节课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既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营养而发生联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区别营养结构与空间结构,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营养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理解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通过学习相邻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
三.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功能地位,营养结构及营养级的知识。
四.教学难点: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级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在食物链中后一营养级生物对前一营养级生物的积极作用。
五.教学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从个性到共性和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规律,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六.学法指导:学生应尽量联系自已最熟知的一个具体生态系统,如一个水库或温州市景山森林生态系统,甚至在课外到学校附近的某一个生态系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来分析、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作用,以及营养结构及其功能。
七.教师的教法:通过师生互动对话和生生合作讨论、共同探究有关生态系统的营养成分和营养结构的知识为主,以有关PPT课件为辅完成教学目标。
2018年浙科版生物必修320 第6章 第1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第2节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

(4)图中哪些生物属于次级消费者?写出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 成分?
提示:猫头鹰、蛇、青蛙、食虫鸟。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 (5)如果该系统被 DDT 污染,受危害最大的生物是什么? 提示:猫头鹰。
探讨3:能量金字塔为什么不会出现倒金字塔形?
提示:生产者能量不会少于植食动物能量,同理植食动物能量不会少于肉 食动物能量,否则就违背了能量传递基本规律。
高度富集 内 ________,导致危害的现象。
②危害:对位于食物链顶位 ____的物种造成灾难性影响。
食物链在生物体中高度富集。 ③实例:DDT(代谢排出的有毒物质)沿______
3.食物网 (1) 概 念 : 在 一 个 生 态 系 统 中 , 许 多 食物链 ______ 彼 此 相 互 交 错 连 接 的 复 杂
取食和______ 被取食关系,不断传 ①概念: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____
递着生产者 ______所固定的能量的单向 ____的营养关系。 ②举例:草→草食昆虫→肉食昆虫→蛙→蛇→猫头鹰 (2)生物放大 ①含义: 某些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 ______逐级积累和浓缩, 在生物体
[归纳拓展]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比较 代谢类型 非生物的物 质和能量 组成成分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无机物、有机物、气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 候、能源 (1)绿色植物 量的根本来源 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 能量通过光合作用或化 能合成作用引入生物群 落,为消费者、分解者 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
自养型 生物
第一营养级
第五营养级
③特点:营养级的位置越高 ____,归属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 ____、数量和能量 ____就越 少。
(2)生态金字塔 ①含义: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 ________。
高中生物浙科版必修3 6.1 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浙科)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庄浪县第二中学 王永生本节内容是浙科版必修3第六章《生态系统》的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虽然学生学过多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以及生物群落的空间结构,这些都不足以让学生明确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能真正理解“系统”的含义;后3节课的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又都是通过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流动来实现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既具体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通过营养而发生联系,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生态系统的含义,而且更是后面所学内容的基础。
【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并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营养结构。
2.理解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营养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材料分析,培养自学、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生命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一级消费者,培养学生维护这个系统的稳态的自觉意识。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其营养结构。
【教学难点】四种成分的营养功能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件、模型及挂图2、学生准备:教材。
【导入新课】教师:回顾复习,种群、群落的相关概念和这两章学习的生态学知识。
学生:思考回答前面几节学习的相关生态概念常识。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一只熊猫、保护区所有熊猫、保护区所有生物、保护区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什么层次?学生:分组讨论并试回答【讲授新课】一、生态系统教师:师生互动给出生态系统的定义,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叫做生态系统。
讲解,生态系统的范围有大有小,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教师:课件展示几种生态系统学生:观察学习。
二、生态系统的成分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与讨论,1、生态系统中有哪些生物?2、在生态系统中,除了生物,还有其它成分吗?它们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3、每一个生物体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
高中生物 第六章 生态系统 第一、二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学案 浙科版必修3

第一、二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通常由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
2.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和被取食而建立起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
有害物质和杀虫剂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3.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4.生态金字塔中,能量金字塔绝不会是倒的,而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有倒的。
5.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
总初级生产量(GP)=净初级生产量(NP)+植物呼吸量(R)。
6.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次级生产量是在生态系统中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量。
1.生态系统的概念[判断](1)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3)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2.食物链3.生物放大(1)含义:化学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
(2)途径:食物链。
(3)实例:DDT的污染。
1.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关系。
提示:2.捕食食物链中不能出现的成分有哪些?提示: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分解者。
1.生态系统成分的判断方法(1)根据结构图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如图所示,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D、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则A、B为消费者和分解者;再根据出入箭头数量的多少进一步判断,在D、C中指出箭头多的D为“生产者”,指入箭头多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 →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根据生物类型判断生态系统的成分:①判断生产者的主要依据:是否为自养型生物。
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系统

必修三第六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教学设计坎门中学陈俊平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学习是建立在种群和群落的基础上。
通过这块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不仅由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而且群落间不同的生物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而且生物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
通过这块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联系的、动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态系统。
树立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概念(定义、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营养级、生态金字塔)和生物放大。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会考要求,教师可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教学顺序进行调整。
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我删去了生态金字塔这部分内容。
二、学情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的教学面对的是普通高中高二学生。
从知识起点来看,在初中的《科学》课程及日常生活经验中,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并没有进行深入学习。
从思维结构上看,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高,思维层次也较低,总觉得生物课难学。
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层次的提升(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同时使学生将所学的生态知识进一步的融合,是教师在这一节课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的教学资源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②举例说明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解释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③举例说明营养级④评述生物放大。
2.能力目标:①通过培养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推理的能力。
②通过问题解决和小组讨论结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高中生物第六章生态系统第一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教案3浙科版必修320170908251

23.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一、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仍然还是处于一个好动的年龄,在学生对生物和生物,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下,这节课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兴趣中进一步了解生态系统。
而且在学生理解能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下,还不是很强,所以只有充分的感性认识才能吸引学生兴趣,把握课堂的重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总结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与功能有关的概念;(2)说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3)加深理解生态系统四种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归纳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辩证观点的教育;(2)通过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渗透“人是生态系统中一员”的观点,从而对学生进行生态观点的教育。
(3)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四、教学难点:活动“分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讲述、提问、讨论等。
六、教学过程:§23.2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路复习导展示几张风景秀丽的幻灯片,引导学生从生说出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采用层层递进的方入物学的角度回答生态系统的成分。
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法,通过复习原有知什么是生态系统?它由哪几部分组成?识,自然过渡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一)、食播放动物捕食的视频,提出问题。
认真观看录象,积极回答问题。
增强课堂的生动性物链和 1.录像中的动物是以什么作为食物的?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食物网 2.它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3.你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开展活动1:将屏幕上展示的生物按吃与被认真完成活动。
吃的关系填入相应的方框内。
优化方案高考生物总复习(浙科版)课件必修3第六章第一、二节

即时应用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 . 的是( ) A.自养型生物一定都是生产者,生产者就是绿色 植物 B.能够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 物的生物是分解者 C.大部分动物是消费者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组成生态系统的 生物群落
解析:选A。自养型生物一定是生产者,
2.食物网的分析
(1)同一种消费者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
同的营养级,如猫头鹰可能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分
别占有第三、第四、第五营养级。这就是说猫头
鹰在该食物网中占有三个不同的营养级。
(2)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
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蜘蛛与青蛙,二者之 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
(2)类型 生物量 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 生物量金字塔:以_______ 塔。 能量 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 能量金字塔:以______ 数量 为单位构成的生态金字塔。 数量金字塔:以_____ (3)特点:生物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有正也有倒金 正金字塔 。 字塔图形,而能量金字塔只有__________
(1)分布区的气候等特点不同。
(2)生物种类及适应性特征不同。 (3)群落结构和种群密度及变化不同。 (4)生态意义不同。 (5)人的影响不同。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各成分的比较 比较 项目 非生 物的 物质 和能 量 组成 内容 作用 生物 同化 地位 类型
为生物提供物 无机物、 质和能量,是 有机物、 生物群落赖以 气候、 生存和发展的 能源 基础
天敌的下一营养级数量增多。
(3)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使 它们的数量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变化中。这种制约 可能来自于种间,也可能来自于种内。 (4)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 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 一营养级。 (5)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 物,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6章第1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34张PPT)

非生物环境又是什么?
O2和CO2、水
非生物环境:能源(太阳能)、无机物、有机物、 气候。
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生产者
呼吸 光合 作用 作用
非生物环境
消费者
分解:尸体粪便
分解者
特别注意:分:在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 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
第六章 生态系统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物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无机环 境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无机环境)所 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
消费者主要是动物
肉食动物 植食动物
消费者:异养型生物,主要是各种动物(肉食动物 和植食动物)。
植物也可能是消费者
捕蝇草:捕食
菟丝子:寄生
分解者主要是腐生微生物
分解者:异养型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腐生微生物,也包 括蚯蚓和蜣螂等腐食性动物。
蚯蚓
分解者有何作用?
蜣螂(屎壳郎)
分解者的作用:将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 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再次利用。
生物放大,原因何在?
有毒污染物的特点:化学性质稳定而不易分解。
生态金字塔
正金字塔:下宽上窄
生态金字塔可分为:生物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和能量 金字塔。
(1)数量金字塔
特别注意: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于这个营养级的生物 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
P—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 数量金字塔的单位:个体/0.1ha(公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二节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中的生产量和生物量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环境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生态系统通常由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七大成分组成。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基本功能。
2.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取食和被取食而建立起的营养关系称为食物链,它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移动通道,而且也是有害物质和杀虫剂移动和浓缩的通道,有害物质和杀虫剂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3.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4.生态金字塔中,能量金字塔绝不会是倒的,而数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可能有倒的。
5.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
总初级生产量(GP)=净初级生产量(NP)+植物呼吸量(R)。
陆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大小为:热带雨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苔原。
6.生物量是指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
次级生产量是在生态系统中第二次有机物质的生产量。
对应学生用书P591.生态系统概念[判断](1)生态系统包括所有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 )(2)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 × )(3)生态系统基本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 √ )2.食物链(1)概念:在生态系统的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食物链。
由于能量每次传递都会损失掉一大半,所以食物链通常只有四五个环节。
(2)类型:①捕食食物链:一般指以活的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
②腐食食物链:是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起点的生物链。
陆地生态系统通常以腐食食物链为主,而海洋生态系统则以捕食食物链为主。
3.生物放大化学杀虫剂和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导致危害的现象就叫生物放大。
1.用概念图的形式表示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等概念的关系。
提示:2.结合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思考:(1)组成生产者的生物除绿色植物外还有哪些生物?提示:光能合成细菌,比如蓝细菌等。
(2)动物都是消费者吗?并举例。
提示:动物不都是消费者,比如蚯蚓、蜣螂属于分解者。
(3)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以作为哪些成分?提示:细菌因营养方式不同,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也可以是分解者,如自养型细菌是生产者,肺炎双球菌等寄生细菌为消费者,枯草杆菌等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则为分解者。
3.捕食食物链中不能出现的成分有哪些?提示: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分解者。
4.食物链中箭头可以倒转吗?提示:食物链中生物之间关系是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从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1.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地位与关系(1)非生物成分:主要包括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等,它们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生物成分:①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储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如果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不能生存,所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也是生态系统存在的前提。
②分解者,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所以说分解者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也很重要。
③消费者,它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以绿色植物为食;另一方面也是对绿色植物加以分解的过程,如果没有食草动物对绿色植物的摄食,一方面增加了分解者的负担,另一方面绿色植物也将非常不利于被分解者分解。
(3)生态系统各成分相互关系:(4)部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地位的误区分析:2.食物链与生物放大食物链不仅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通道,而且也是杀虫剂和各种有害物质移动和浓缩的通道,各营养级沿食物链向前移动时,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其体内化学杀虫剂和很难分解的有害物质积聚越多,愈发“浓缩”,从而导致在生物体内高度富集而造成危害,这一现象就叫生物放大。
如DDT沿着食物链转移几次后,其浓度可增加几万倍,从而对位于食物链顶位的物种造成灾难性影响。
1.食物网(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食物网。
(2)成因:因为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不止与上、下两种生物发生联系,而是与周围的很多种生物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好像一张无形的网和无数的网结把所有生物都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
(3)食物网与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能力强弱的关系: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
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而苔原则是最脆弱的生态系统。
2.营养级(1)概念: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全部生物的总和。
(2)分级及特点:①所有绿色植物都处于食物链的起点,它们构成了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所有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属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则包括全部以植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以此类推。
②通常营养级的位置越高,归属这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就越少。
1.假如一个岛屿上只有草、鹿和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狼首先灭绝,则草的数量怎么变化?提示:减少。
2.食物网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什么?提示:有食物联系的生物种类而非取决于生物的数量。
3.营养级的级别与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之间有什么关系?理由是什么?提示:营养级越高,归属于该营养级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能量越少。
因为能量随食物链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
4.分析下图,思考:(1)图示食物网中包含__________条食物链。
(2)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是:______________。
(3)写出图中含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猫头鹰同时占有第________________营养级。
(5)猫头鹰所在的最短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
(6)该图作为生态系统缺少的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图中可以看出,青蛙和蜘蛛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1)8(2)狐、猫头鹰、吃虫的鸟、蜘蛛、青蛙、蛇(3)草→食草昆虫→蜘蛛→青蛙→蛇→猫头鹰(4)三、四、五、六(5)草→鼠→猫头鹰(6)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7)竞争和捕食1.有关食物网的分析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如右图,其形成原因及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下:(1)形成原因: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性关系是复杂的,一种生物可以摄食多种其他生物,一种生物也可以被多种生物所摄食。
(2)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在食物网中,有时两种生物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如在该食物网中,鹰与蛇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因为它们都以鼠为食)。
(3)食物链(网)中各环节生物数量变化关系:①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第一营养级生物数量减少会导致其他生物都减少,即出现连锁反应,因为第一营养级生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食物来源。
②天敌减少的情况:天敌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增加。
但随着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下降,直到趋于稳定,但结果比原来数量要大。
③中间营养级生物减少的情况:如上图所示食物网中,鼠的数量突然减少,以它为食的蛇的数量也将减少,鹰要过多地捕食食草鸟和兔,从而导致兔和鸟减少,但因为鹰不只捕食鼠和蛇,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来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4)查食物网中有几条食物链的方法——分枝法。
即:以生产者(第一营养级)为起点,查出它有几种捕食者——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然后再以每一种初级消费者为起点,查出它有几种捕食者——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以此类推。
2.食物链中营养级与消费者级别的划分1.概念生态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单位、能量单位和个体数量单位。
图示如下:2.特点生态金字塔通常都是下宽上窄的正金字塔图形,但也有倒金字塔形的,其中数量金字塔在夏季的温带森林中可呈倒金字塔形,生物量金字塔也有倒置的,但能量金字塔绝不会有倒置的,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总是逐渐减少的,这一点任何生态系统都不会有例外。
1.如果把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量及生物数量关系用能量金字塔的方式表示出来,是不是也是正金字塔形?有没有例外?提示:一般情况下,也是正金字塔形。
但是有时候会出现倒置的塔形。
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又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
当然,总的来看,一年中流过浮游植物的总能量还是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多。
同理,成千上万只昆虫生活在一株大树上,该数量金字塔的塔形也会发生倒置。
2.能量金字塔绝不会倒立,说明能量流动有什么特点?特点:逐级递减。
三种生态金字塔的比较1.初级生产量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或所固定的能量。
初级生产量的单位通常是g/(m2·a)或J/(m2·a)。
2.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量中,有一部分是被植物的呼吸(R)消耗掉了,剩下的才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这就是净初级生产量(NP),而将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P),三者之间的关系是GP=NP+R。
3.生物量生物量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生物量(干重)的单位通常用g/m2或J/m2表示,若GP-R>0,则生物量增加;GP-R<0,则生物量减少,GP-R=0,则生物量不变。
4.次级生产量(1)概念:动物性有机物质是靠动物吃植物、吃其他动物和吃一切现成有机物质而生产出来的,这类生产在生态系统中是第二次的有机物质生产,故称次级生产量。
(2)次级生产者与次级生产量:凡是异养生物(包括各种分解者)都属于次级生产者。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利用藻类的效率比陆地动物利用植物效率高,由于这个特点,海洋的初级生产量之和虽然只有陆地初级生产量的1/2,但海洋的次级生产量比陆地次级生产量多。
1.如何理解“没有初级生产量就没有消费者和分解者,也就不会有生态系统”?提示:生态系统中所有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初级生产量。
2.陆地生态系统中热带雨林的净初级生产量为 2 000 g/(m2·a),北方针叶林是800 g/(m2·a),苔原是140 g/(m2·a);海洋生态系统中珊瑚礁和藻床是2 000 g/(m2·a),河口是1 800 g/(m2·a),大陆架是360 g/(m2·a),开阔大洋是127 g/(m2·a),这些数值说明净初级生产量的特点是什么?提示:地球各地不同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量受温度、光照与雨量影响,差异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