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2024年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总结(2篇)

2024年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总结(2篇)

2024年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总结____年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总结第一部分:细胞结构和功能1. 细胞结构- 细胞膜:组成、结构和功能- 细胞器: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叶绿体等- 细胞核:核膜、核仁、染色体等2. 细胞功能- 新陈代谢: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能量的转换- 自由基和抗氧化:自由基的生成和损伤,抗氧化剂的作用-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的过程和控制3. 细胞器功能- 内质网:蛋白质合成和修饰的场所- 高尔基体:蛋白质的包装和运输- 溶酶体:消化细胞外物质和细胞内垃圾- 线粒体:细胞的能量供应- 叶绿体:光合作用和光能转化第二部分:生物分子和生物传递1. 生物分子- 蛋白质:结构、功能和合成- 脂质:结构、功能和代谢- 碳水化合物:结构、功能和代谢- 核酸: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2. 生物传递- 遗传信息的传递: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 酶和代谢途径:酶的作用和催化机制,代谢途径的调控- 膜传递:被动和主动运输的机制第三部分:生殖与发育1. 生殖- 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优势和特点- 生殖细胞的形成:减数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受精:精子和卵子的结构和功能,受精过程和种类2. 发育- 受精卵的发育:受精卵的分裂、发育和激活- 分化和形态建立:细胞分化的机制和过程- 器官发育和生长:器官的形成和发展第四部分:生物多样性1. 生物分类与进化- 生物分类系统:生物的分类层级和分类方法- 进化理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和自然选择- 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基因和蛋白质的比较分析2. 原核和真核生物- 细菌和古生菌:结构、功能和生态角色- 真核生物的进化:原核生物到真核生物的演化- 真核生物的分类:原生动物、动物、植物、真菌和原生植物等第五部分:生态环境与保护1. 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层级:生物群落、生态位和生态系统的结构- 能量流和物质循环:能量的捕获和转化,物质的吸收和释放2. 生态关系- 捕食关系和食物链: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建立和稳定- 共生关系:共生的类型和机制- 竞争和适应:种群间的竞争和适应性进化3. 生态问题与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 生态环境污染与修复:污染源和污染物的管理和治理措施以上是____年生物必修二知识点的提纲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
1. 细胞分裂: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丝分裂用于体细胞分裂,减数分裂用于生殖细胞分裂。

2. 遗传:遗传基因是由DNA分子编码,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通过复制和配对来传递给下一代。

3. 变异:由于基因突变或遗传变异导致的基因型和表型的改变。

4. 发育:包括细胞分裂、分化和形态生成等过程,使有机体从单细胞到多细胞的有序组织发展。

5. 植物生长发育:植物的营养器官包括根、茎、叶,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获得能量和物质。

6. 动物生殖:包括两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性生殖通过受精形成新生个体,无性生殖通过植物体的分节、芽的萌发等形式繁殖。

7. 生物进化:由于环境选择和适者生存,物种能够逐渐适应环境而产生姓变的过程。

8. 细菌和真菌: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真菌可以是单细胞也可以是多细胞。

9. 种群遗传学:研究种群内基因频率变化和群体遗传的规律。

10. 社会生物学: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和种群结构组织。

11. 生态系统:由生物和环境组成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圈、生物群落和生态位等。

12. 比较解剖学:研究不同物种之间器官相似和相异的解剖结构。

13.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和生境层面。

14. 基因工程:通过改变生物基因组来获得所需的特性或产物。

15. 克隆技术:通过复制一个个体的基因组来获得与原个体完全相同的个体。

16. 生态问题:包括生物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问题。

17. 疾病与免疫: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18. 遗传工程:通过改变生物基因组来获得所需的特性或产物。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二归纳总结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二归纳总结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二归纳总结一、模块一:基因与遗传1.遗传基础a.生物的染色体结构与结构变异b.基因的定义与功能c.突变的类型与影响2.基因的转录与翻译a.DNA与RNA的结构与功能b.基因的转录过程c.克隆技术与基因工程3.遗传的规律a.孟德尔遗传规律b.隐性与显性遗传c.血型遗传与多基因遗传4.变异和人类遗传病a.各种遗传病的类型与表现b.环境因素对遗传病的影响二、模块二:生物技术的细胞基础1.细胞结构与功能a.细胞的基本组成与形态特征b.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c.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2.细胞膜的运输过程a.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原理与差异b.渗透压和渗透调节的机制c.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水分平衡3.细胞的能量转换a.细胞内的能量物质与能量转换b.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反应方程式c.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4.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分裂a.体细胞分裂的过程和意义b.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异同c.生殖细胞的形成与遗传变异三、模块三:化学与生物1.生物的化学组成a.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基本特征b.生物体内的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c.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2.糖类的代谢a.糖类的分类与结构特征b.糖类的合成与降解途径c.糖尿病的发生机制与治疗方法3.脂类的合成与代谢a.脂肪的结构和分类b.脂肪在生物体内的合成与代谢c.高血脂症的形成与预防4.氨基酸的代谢与蛋白质的合成a.氨基酸的结构和分类b.氨基酸的合成与降解途径c.蛋白质的合成与修饰过程四、模块四:生命活动离不开能量1.光合作用a.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与反应方程式b.光合色素和光合电子传递链c.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2.呼吸作用a.呼吸作用的基本过程与反应方程式b.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比较c.运动时的能量供应与呼吸作用3.发酵作用a.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的过程和产物b.发酵作用的意义与应用c.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4.细胞的能量转换与调节a.ATP在细胞中的作用b.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之间的关系c.内分泌调节与能量平衡以上为生物必修二的复习提纲,可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安排复习内容。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整理3篇)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整理3篇)

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整理3篇〕篇1: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生物必修二知识点提纲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一、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二、DNA是遗传物质的条件:a、能自我复制b、构造相对稳定c、储存遗传信息d、可以控制性状。

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

三、RNA的构造:1、组成元素:C、H、O、N、P2、根本单位:核糖核苷酸(4种)3、构造:一般为单链四、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段。

主要在染色体上五、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1、转录:(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合成RNA的过程。

(2)过程:①解旋;②配对;③连接;④释放(3)条件:模板:DNA的一条链(模板链)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能量:ATP酶:解旋酶、RNA聚合酶等(4)原那么: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A—U、T—A、G—C、C—G)(5)产物:信使RNA(mRNA)、核糖体RNA(rRNA)、转运RNA(tRNA)2、翻译:(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注:叶绿体、线粒体也有翻译)(2)条件:模板:mRNA原料:氨基酸(20种)能量:ATP酶:多种酶搬运工具:tRNA装配机器:核糖体(3)原那么:碱基互补配对原那么(4)产物:多肽链3、与基因表达有关的计算基因中碱基数:mRNA分子中碱基数:氨基酸数=6:3:1 密码子①概念: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决定1个氨基酸。

每3个这样的碱基又称为1个密码子.②特点:专一性、简并性、通用性③密码子起始密码:AUG、GUG(64个)终止密码:UAA、UAG、UGA注: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个,终止密码不编码氨基酸。

如何快速进步生物成绩1.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p 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

例如DNA的分子构造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根本元素、四种根本单位、每种根本单位有三种根本物质、很多根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那么的双螺旋构造。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2节自由组合定律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YYRR 1/16 YYRr2/16 双显(Y_R_)YyRR 2/16 9/16 黄圆YyRr4/16纯隐(yyrr )yyrr1/16 1/16 绿皱YYrr1/16 单显(Y_rr )YYRr 2/16 3/16 黄皱yyRR 1/16 单显(yyR_)yyRr2/163/16 绿圆2.常见组合问题(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 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 ×AaBBCc ,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 ×Aa 后代3种基因型(1AA :2Aa :1aa )Bb ×BB 后代2种基因型(1BB :1Bb )Cc ×Cc 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 :1cc )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 ×AabbCc ,后代表现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 ×Aa 后代2种表现型Bb ×bb 后代2种表现型Cc ×Cc 后代2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人工去雄步骤(1)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就去掉(2)套袋,防止外来花粉(3)等母本雌蕊成熟后接受父本的花粉(4)套袋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汲取光谱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①、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汲取蓝紫光和红光②、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汲取蓝紫光和红光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①、胡萝卜素——橙x—主要汲取蓝紫光②、叶黄素——x—主要汲取蓝紫光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别⑴、提取〔方法〕:丙x溶剂.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⑷、分别方法:纸层析法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x合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匀称、直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7、光合作用概念: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8、光合作用反应式:光能CO2+H2O——→(CH2O)+O2叶绿体光能6CO2+12H2O——→C6H12O6+6H2O+6O2叶绿体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y,1773—1804)试验证明:植物能更新空气.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觉:只有在阳光照耀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汲取二氧化碳,释放氧气.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试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时,耗尽其养分.⑵、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⑶、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改变,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卡门(M.Kamen)同位素标记法试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①、用处: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改变规律.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③、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转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⑵、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⑶、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供应H218O,另一组供应C18O2.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状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⑸、结果,只有供应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M.Calvin,1911——)试验⑴、用14C标记CO2得14CO2⑵、向小球藻供应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⑶、结论:16、光合作用过程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⑵、光反应: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需有光才能进行.②、主要反应:色素分子汲取光能;分解水,产生[H]和氧气;生成ATP.③、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④、能量改变: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⑶、暗反应①、特点:指光合作用其次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②、主要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H]做还原剂,ATP供应能量,还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机物和水.③、场所:叶绿体基质中.④、能量改变: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⑷、过程图(P103图515)二、应会学问点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汲取峰(P99图510)2、叶绿体结构(P99图511)⑴、具有内外双层膜.⑵、具有基粒——由类囊体色素.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3、化能合成作用⑴、概念:指利用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合成作用.⑵、典型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瘤细菌等.⑶、硝化细菌:原核生物,能利用环境中氨(NH3)氧化生成亚xHNO2)或xHNO3)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⑷、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养生物如何快速有效的学习生物把握规律:生物虽然是理科科目,但一样有自身的规律。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高中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必修 2 遗传和进化第一章孟德尔定律1、(理解)孟德尔采用豌豆做遗传试验资料的原由(1)豌豆是自花传粉且是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条件下是纯种;(2)豌豆花较大,易于人工操作;(3)豌豆拥有易于划分的相对性状。

2、(理解)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和性状分其他看法性状:生物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特色和生理特征。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一样表现种类。

性状分别:杂种后辈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如在DD×dd 杂交实验中,杂合F1 代自交后形成的F2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DD 及Dd)和隐性性状(dd)的现象。

显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 表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代豌豆表现出高茎,即高茎为显性。

决定显性性状的为显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

如高茎用 D 表示。

隐性性状:在DD×dd 杂交试验中,F1 未展现出来的性状;如教材中F1 代豌豆未表现出矮茎,即矮茎为隐性。

决定隐性性状的为隐性遗传因子(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如矮茎用d表示。

3、(理解)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①试验现象:P:高茎×矮茎→F1:高茎(显性性状)→F2:高茎∶矮茎=3∶1(性状分别)②解说:两种雄配子 D 与d;两种雌配子 D 与d,受精就有四种联合方式,所以F2的基因构成状况是DD ∶Dd ∶dd=1 ∶2∶1,性状表现为:高茎∶矮茎=3∶1。

测交:让杂种一代与隐性种类杂交,用来测定F1 的基因型。

证明F1 是杂合体;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别的正确性。

注意:杂交和自交能够判断一对相对性状中的显隐性关系,测交能够考证显性个体是纯合子仍是杂合子。

4、(理解)杂交试验中的常用术语和符号符号P F1 F2 ×♀♂子一子二杂自父含义亲本母本代代交交本5、(理解)遗传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等位基因、纯合子、杂合子、基因型和表现型的看法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二复习提纲一、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细胞质:细胞质基质、细胞器和细胞骨架–细胞核:核膜、染色体和核仁2.细胞的代谢活动:–基本代谢活动:物质的吸收、消化、合成和排泄–能量代谢活动: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二、遗传的分子基础1.DNA的结构:–DNA的组成和结构–DNA的复制:半保留复制和DNA复制的机制2.RNA的结构和功能:–mRNA:信使RNA的合成和功能–tRNA:转运RNA的合成和功能–rRNA:核糖体RNA的合成和功能3.蛋白质的合成:–转录:DNA转录为RNA–翻译:RNA转译为蛋白质三、基因和染色体1.基因的特征和功能:–基因的定义和特征–基因的功能:决定遗传特征、调控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2.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染色体的结构:染色体的构造和组成–染色体的数目: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的变化3.基因的变异:–基因突变:点突变、缺失突变、插入突变和倒位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的结构变化和数目异常四、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1.进化论的基本概念:–进化:生物在漫长时间内的逐渐变化–进化的证据: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分布和生物化石2.进化的因素:–突变:基因突变的作用–遗传漂变:随机性的遗传变化–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3.物种形成的机制:–隔离机制:地理隔离和生态隔离–繁殖隔离:生殖隔离和行为隔离–适应差异:物种对环境的适应五、稳态与环境1.稳态的概念:–稳态:生物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调节和维持–稳态调节:负反馈调节和正反馈调节2.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生态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和地位–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和生态系统的总体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六、现代生物技术专题1.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取得和克隆特定基因–基因治疗: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治疗疾病2.细胞工程:–细胞培养技术:细胞的培养和繁殖–组织工程:人工培养和修复组织和器官以上提纲主要包括了生物必修二的重要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自由组合定律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中的有关结论(1)两对相对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

(2) F1 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一定分离,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且同时发生。

(3)F2中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9:3:3:1YYRR 1/16YYRr 2/16Y_R_)YyRR 2/16 9/16 黄圆YyRr 4/16)yyrr 1/16 1/16 绿皱YYrr 1/16Y_rr)YYRr 2/16 3/16 黄皱yyRR 1/16yyR_)yyRr 2/16 3/16 绿圆2.常见组合问题(1)配子类型问题如:AaBbCc产生的配子种类数为2x2x2=8种(2)基因型类型如:AaBbCc×AaBBCc,后代基因型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3种基因型(1AA:2Aa:1aa)Bb×BB后代2种基因型(1BB:1Bb)Cc×Cc后代3种基因型(1CC :2Cc:1cc)所以其杂交后代有3x2x3=18种类型。

(3)表现类型问题如:AaBbCc×AabbCc,后代表现数为多少?先分解为三个分离定律:Aa×Aa后代2种表现型Bb×bb后代2种表现型Cc×Cc后代2种表现型所以其杂交后代有2x2x2=8种表现型。

3.自由组合定律实质..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基因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

4.人工去雄步骤(1)母本的花粉未成熟前就去掉(2)套袋,防止外来花粉(3)等母本雌蕊成熟后接受父本的花粉(4)套袋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中的染色体行为(一)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注:体细胞主要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新产生的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

)(二)减数分裂的过程(以动物细胞为例)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前Ⅰ: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称联会),形成四分体。

四分体(同源染色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染色体片段交换。

中Ⅰ: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

后Ⅰ:同源染色体分离(分别移向细胞两极),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末Ⅰ:初级精母细胞一分为二形成2个次级精母细胞。

结果: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其他与..........有丝分裂相同......)前Ⅱ: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央。

(减Ⅰ的末期)中Ⅱ: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后Ⅱ: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末Ⅱ:每个细胞形成2个子细胞,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

结果:每个子细胞的DNA数目减半。

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四)写出下列细胞的名称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特别提示】1、判断同源染色体条件: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③联会。

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

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

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

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五)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项目减数分裂减Ⅰ减Ⅱ间期前Ⅰ中Ⅰ后Ⅰ末Ⅰ前Ⅱ中Ⅱ后Ⅱ末Ⅱ染色体数 4 4 4 4 2 2 2 4 2 染色单体数0→88 8 8 4 4 4 0 0 DNA数4→88 8 8 4 4 4 4 2第二节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萨顿假说推论:基因在染色体上,也就是说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因为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3.一条染色体上一般含有多个基因,且这多个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4. 孟德尔定律的细胞学解释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形成不同的配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减数分裂中,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形成不同配子。

第三节性染色体与伴性遗传1.染色体组型:生物体细胞内的全部染色体,按照大小和形态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和排列所构成的图像。

XX 型:44+XX2.XY性别决定方式(以人为例)XY型:44+XY人体细胞(46条,23对),精子(22+X或22+Y),卵细胞(22+X)3.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表现与性别相联系的遗传方式。

4.伴性遗传的类型和特点:(1)伴X隐形遗传:如人类红绿色盲症、血友病患者基因型X a X a, X a Y特点: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②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病(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基因型X A X, X A X A, X A Y特点: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②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病5.人类遗传病的判定方法第一步:排除伴Y第二步确定致病基因的显隐性:可根据【突然出现为隐性】双亲都正常,出现有病子代,则有病为隐性遗传,双亲都生病,出现正常子代,则有病为显性遗传第三步:确定致病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

在隐性遗传中,看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没有都患病,则为常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在显性遗传,看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没有都患病,则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夹膜,有毒性,小鼠致死R 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夹膜,无毒性 2、实验过程:R 型活细菌 →不死亡,分离出R 型活细菌S 型活细菌 →死亡,分离出S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 →不死亡,R 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 型细菌 →死亡,分离出R 、S 型活细菌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 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

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 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

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 型活细菌 转化为有毒性的S 型活细菌。

【特别提示】①加热杀死S 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 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恢复又逐渐恢复其活性。

②R 型细菌转化S 型细菌的原因是S 型菌的DNA 进入R 型细菌内,与R 型菌DNA 实现重组,表现出S 型菌的性状,此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二)1944年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 1、实验设计思路:对S 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分别单独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体现了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原则。

2、实验过程:如右图3、实验证明:DNA 才是R 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即: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

)(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把DNA 和蛋白质区分开来,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 和蛋白质的作用。

2、实验材料:T2噬菌体(1)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只有DNA 和蛋白质外壳。

(2)生活习性:必须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

2、实验过程:(对比实验)(1)用35S 标记噬菌体:让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离心可以将细菌外的噬菌体和细菌(细菌里面有子代噬菌体)分离。

结果:①上清液中含35S ,即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②沉淀中无35S ,即子代噬菌体。

(2)用32P 标记噬菌体:让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搅拌并离心。

结果:①上清液中无32P ,即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②沉淀中有32P ,即子代噬菌体。

3、实验结论:在噬菌体中,亲代与子代之间具有连续性的物质是DNA ,而不是蛋白质,即:DNA 是遗传物质。

注意: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因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胞内。

【特别提示】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包括:吸附、注入、合成、组装、释放5个步骤。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外壳所需的原料——氨基酸全部来自细菌,场所——核糖体来自细菌。

而组成子代噬菌体的DNA 既有来自侵入细菌的亲代噬菌体的,也有利用细菌体内的原料——脱氧核苷酸新合成的。

(四)1956年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 1、实验过程:小鼠分别注射提取烟草花叶病毒的RNA和蛋白质,分别感染烟草,用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蛋白质不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但从烟草花叶病毒中提取的RNA却能使烟草感染花叶病。

2、实验证明:在只有RNA的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

二、生物的遗传物质1、作为遗传物质必需具备的4个条件(1)在生长和繁殖的过程中,能够精确地复制自己,使前后代具有一定的连续性。

(2)能够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和新陈代谢的过程。

(3)具有贮存大量遗传信息的潜在能力。

(4)结构比较稳定,但在特殊情况下又能发生突变,而且突变后还能继续复制,并能遗传给后代。

2、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判别细胞生物(真核、原核)非细胞生物(病毒)核酸DNA和RNA 仅有DNA的病毒仅有RNA的病毒遗传物质DNA DNA RNA举例细菌、蓝藻、真菌、动植物等T2噬菌体烟草花叶病毒、艾滋病病毒、SARS病毒等【特别提示】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不能说人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第二节DNA的分子结构和特点一、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一)DNA分子的结构:1、DNA的组成元素:C、H、O、N、P2、DNA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3、DNA的结构: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内容是: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A =T;G ≡ C。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特别提示】①单链上的两个脱氧核苷酸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②两条链的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相连,A和T之间两个氢键,G和C之间3个氢键。

(二)DNA的特性:1、多样性:碱基对的排列顺序是千变万化的。

从而构成了DNA 分子的多样性,也决定了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