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说课稿
2024《生命》说课稿范文

2024《生命》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命》,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生命》是人教版小学生物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和动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生物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对于学生了解生物世界,认识生命的奥秘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生命的概念,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珍贵与多样性,培养他们的保护生命的意识。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生命的概念,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长发育规律。
难点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在生物学习中,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参与实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实践探究法,引导讨论法;学法是: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生物标本和实验器材,以让学生亲自观察和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奥秘。
我还准备了多媒体教具,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课堂伊始,我会给学生讲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如“种子发芽”的故事。
通过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疑问和探索的欲望,导入今天的课题:《生命》。
环节二、检验课前自学成果。
在课前,我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回答一些关于生物的问题,如“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不同?”、“植物是如何生长的?”等。
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互相讨论和分享,来检验他们对于生命的基本认知和思考能力。
环节三、实践探究,突破难点。
课文《生命,生命》说课稿

课文《生命,生命》说课稿(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课文《生命,生命》说课稿课文《生命,生命》说课稿《生命,生命》说课稿1一、教材解读《生命,生命》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发问:生命是什么?接下来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飞蛾绝境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倾听心跳三个小故事,表现出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真谛的思考、探究与领悟,最后一节道出心声。
向读者传递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件小事看似浅湿,实则含义深刻;看似并列,实则层层递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策略“生命是什么”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设计教学流程时,我紧扣文路,设计教路,铺垫学路,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情景导入,引发生命的思考;(二)品词析句,感受生命的跃动;(三)联系生活,欣赏生命的顽强;(四)亲身体验,领悟生命的责任;(五)叩问心灵,追求生命的价值。
四、教学过程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
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生命的思考播放一组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图片,然后引用杏林子的话导入新课: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季节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到与普通生命绝然不同的画面,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命呢并自然引出课题“生命,生命”。
(二)品词析句,感受生命的跃动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思考,就急于想从文本中找出答案,这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飞蛾求生的这个事例中感受生命的跃动,让学生划出令自己震撼的句子,重点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句中飞蛾求生欲望之强烈,显而易见,学生在“挣扎”、“极力鼓动”这些重点词语的朗读中,能想象出飞蛾为了一线生机使出所有力量,这时,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飞蛾是在什么情况下挣扎求生的?通过品悟,学生明白飞蛾此时身处绝境,毫无生还的希望,然而追求生存的力量却又是如此强烈,让它奋力拼搏,飞蛾绝境求生给学生震撼与启迪:生命是如此重要。
生命 生命说课稿

生命因感悟而精彩本组教材,就是围绕“生命”这一专题来展开的。
《触摸春天》告诉我们:谁都有热爱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以自己的爱心给他人带来幸福,生命才更有意义。
《生命生命》一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慨:飞蛾求生──生命的欲望;砖缝中长出的瓜苗──生命的顽强;倾听心跳──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
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积极的人生态度。
本节课我采用了“问题引导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
它的基本模式是:五环三步一中心。
“五环”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
“三步”是指在解决问题时分三个步骤,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学习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一中心”是指以问题为中心。
根据本节课的需要我运用其中的四个环节: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四、拓展创新。
上课伊始我采用名言导入的方式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明确学习目标之后让学生在自学提示的引导下初读课文,通过我提出“想想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这一问题能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结构。
“生命”是一个深刻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
因此我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探究潜力,把学习的主动权切实交给学生。
鼓励他们在读文过程中自己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小组自主探究,全班交流。
实现了“以学定教”的理念。
首先,放手让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本节课我在自学提示中明确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内容。
首先,本课的字词难度不大,四年级的孩子有能力自己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所以主要由孩子自学,小组内互相检查完成。
其次,我提出了整体感知的大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完成,抓住主要内容“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几个事例?”其次,我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提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学生能大胆质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赵丽宏《生命》说课稿

赵丽宏《生命》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赵丽宏的《生命》,选自《流行哲理小品》(中国卷),珠海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程序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的地位:赵丽宏的《生命》是中国流行哲理小品中,关于生命哲理的比较有名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角度独特,向学生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生命的形式如何去展现"无私奉献"的生命意义,对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开阔视野,积累、感悟、探究与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课文特点:《生命》是一篇充满着人生哲理的散文,为了表现"无私奉献"的生命意义,作者分别把生命比作了花、草、树、船、水、云、原木、枯枝。
整篇课文由八部分组成,一个比喻为一个部分,并以“假如生命是……”排比句式组成全文。
教学目标:本着面向全体,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原则,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面确立教学目标。
上课前,先摸清学情,依据新课标,结合本文的上述特点,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如下:一、是了解本文排比段的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整体感知能力;二、是通过朗读品味,体会作者笔下的哲理性的语言对思想感情的表达作用;三、是理解文中对生命本质的阐述,感受生命的意义,促进学生进一步形成健朗、乐观的生活态度。
重点:解读作者在八个比喻中如何表达,不同的生命形式是怎样无私奉献、表达自己的生命意义的。
难点: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阅读感悟、对话探究等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促进学生对生命的思考与理解,树立起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说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师导学法、师生对话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命 生命》教案

生命生命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道生命的定义及其基本属性;2.理解生命的起源和演化;3.探究生命的结构和功能;4.认识生命的分类和多样性;5.理解生命的变异和适应;6.了解人类对生命的影响和保护。
二、教学内容1.生命的定义及其基本属性–生命的定义–生命的基本属性:组成、结构、功能、调节和自我复制2.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演化–人类的起源和进化3.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生命的分子基础–生命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生命的组织器官系统和功能–生命的生命周期和调节机制4.生命的分类和多样性–生命的分类–生命的多样性–生命的适应和变异5.生命的变异和适应–生物变异的原因和机制–生物适应的原因和机制–生物进化的意义和方法6.人类对生命的影响和保护–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生态平衡和生态保护–生命伦理和生命教育三、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真实案例来理解生命科学基础知识和问题;2.研究性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研究来学习生命科学的知识和问题;3.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4.实验和观测法:通过实验和观测来深入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四、教学评价1.课堂测试:通过测验来评价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组织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3.通过小组演讲和讨论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4.通过探究研究报告等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生命科学问题的深入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资源1.生命科学课程内容的书籍和资料;2.生物类研究性教材和资料;3.科学博物馆和生命科学实验室的参观和实习活动;4.电子资源和网络科技的应用。
《生命生命》教案设计

课堂表现评价标准制定
01
参与度
学生是否积极参与
课堂讨论、提问和
02
回答问题。
专注度
学生是否能够集中 注意力,认真听讲
。
04
创新思维
学生是否能够提出
03
新颖、有创意的观
点和想法。
表达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清晰 、准确地表达自己
的观点和想法。
作业批改及成绩记录方式
01
02
03
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 业,作业是否完整、准确 。
第三课时
进行课程总结与回顾,解答学生疑问 ,布置课后作业和拓展学习任务。
第二课时
深入讲解生命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细 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物体的组织、 器官和系统。
第四课时
探讨生命的生长与发育,包括生物的 生长过程、遗传信息对发育的指导作 用以及生长和发育的调控机制。
03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设计
情境导入
、基因变异等。
生命的结构与功能
详述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讲解生物体的组织、 器官和系统如何协同工 作以维持生命活动。
教学方法选择及依据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的前知水平,并以 此为基础展开教学。
直观教学
利用图片、视频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 形成对生命现象的感性认识。
探究式教学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得 出结论,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
争力。
05
教师专业素养提升计划
教育理念更新和知识储备
更新教育理念
关注最新教育理念,如学生中心 、全人教育等,并将其融入教学
珍爱生命说课稿《生命 生存 生活》三生教育

《珍爱生命》说课稿个旧市金湖小学:王辉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们大家都知道三生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其中,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
因此,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
现在我就刚刚所上的五年级生命教育——《珍爱生命》这节课谈谈我的教学思路,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来谈:一、说理论依据生命教育是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此后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
从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从人们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的这一残酷现实开始的,是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仅仅是生物的躯体,自然的生命仅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质载体,真正让人和动物区别开的是人类有丰富的精神生活。
因此我们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内涵时就要从多个层次入手,不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爱生命,还要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创造生命的价值。
这是人的生命形态和特征的本质要求。
生命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我今天教学中所涉及到的就是狭义的生命教育。
二、说教材《珍爱生命》选自云南省教育厅主编的素质教育基础工程系列教材中的《生命生存生活》小学五年级课本。
教材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现状出发,主要围绕“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成长”设计了16个主题活动。
内容主要涉及健康生活、心理健康、感恩教育、人际交往、礼仪教育、生命安全、生命与自然、生命的历程等方面的内容。
《珍爱生命》是生命教育中的第一个活动。
三、说教学内容:《珍爱生命》这课书设计了四个板块,及“最初的我”、“我们的身体在悄悄变化”、“父母亲又是从哪儿来”和“生命既脆弱又顽强”。
生命说课稿

生命说课稿一、引言生命,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每个人最珍贵的资产。
生命的诞生和蓬勃发展,给予人类希望与梦想,也饱含着无尽的奇迹和神秘。
通过本文档的介绍,我们将带领大家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从细胞到有机体,从生命起源到演化,全面了解和感悟生命的独特之处。
二、生命的起源我们先从生命的起源开始探讨。
根据科学的研究,生命起源于原始的无机物,通过一系列复杂而巧妙的化学反应和演化过程,逐渐形成了最早的生物体。
细胞是生命起源的基本单位,它们通过分裂和扩张,增加了生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生命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至关重要。
细胞是所有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单元,通过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膜等组织结构发挥着各种重要的生命功能。
细胞的功能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分裂、遗传等等,这些功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精密的生命系统。
四、生命的多样性生命的多样性是生物进化和适应环境的结果,也是生命进步和发展的源泉。
通过生态系统、生物分类和遗传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地球上不同物种的存在和各自的特点。
从微生物到植物、动物,每一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这些多样性为生命的繁荣和进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五、生命的演化生命的演化是生物进化论的核心理论,也是了解生命起源和发展的关键。
透过化石记录、生物地理学和分子进化等研究方法,我们可以追溯到五亿年前的古生代,观察到生命从简单的有机体演化成复杂的多细胞生物,直至今天的多样化和复杂化。
这个漫长而壮观的进化历程,展现了生命的韧性和适应力。
六、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是无价的,它赋予了我们存在和体验的机会。
生命的存在给予了我们爱、痛苦、欢乐和体验一切美好的能力。
生命的令人惊叹和微妙之处,让我们反思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尊重生命,以关心和爱护的态度对待生命,同时也要探索和挖掘生命所蕴含的无限可能。
七、结论生命是绝对珍贵和独一无二的,它是整个宇宙中最神圣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编排在鲁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这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六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
正像居里夫人所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并非易事”,进入初中阶段,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也将面对种种困难,这一单元的文章告诉我们怎样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和不幸,是初一新生非常需要的,从中可以得到有益的启示。
教材中的单元导读明确指出:这个单元的课文写的是作者关于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阅读这些文章,可以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
《生命生命》写的都是寻常小事: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表达了作者在逆境中的顽强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美好的人生。
这篇散文,语多不赘,尽意而止,非常简洁,向你娓娓道来生命的真谛,学生认真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匠心,可以在作文选材方面有所收获。
本单元是初中学段第一个单元,教学设计时一方面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另一方面要注意到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要确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努力形成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这种新的学习方式。
二、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根据本课的特点,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习从平常小事中选取典型事例,以小见大的写法。
(3)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联系相关课外材料,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这篇课文初读并不难懂,为了防止浅尝辄止,不但要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而且要比较深入地研究课文,争取有更多的收获,所以把通过对三个事例的分析比较,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确定为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这个教学重点。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生命这个沉重话题的理性思考可能很少或者比较肤浅,如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思考人生的问题并且真正有所收获,不但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
我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内容调动自己已有的情感体验和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难点。
三、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依据新课程标准这一教学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1、指导学生朗读: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本节课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恰当,初步读出语气,在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力求使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在读的过程中辨析作者选材的精当,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3、启发点拨:初一新生的学习习惯还有待于养成,对新的教学方式也不够熟悉,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和组织者应在必要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启发点拨,进行学习方法的示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四、学法1、朗读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大胆发言,学会围绕中心明确表达自己的思考。
3、联系比较:通过比较分析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通过各种形式获取有效信息,提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开阔语文学习的思路。
五、教学过程(一课时)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4分钟)我们播放的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与疾病和孤独为伴,却创作出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作品。
贝多芬有一句名言:扼住命运的咽喉。
这位音乐家用音乐表达了与残酷命运顽强不屈抗争的精神。
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
是的,苦难可以使人遭受不幸,苦难也可以使人更深刻地思索人生,台湾作家杏林子遭受疾病的折磨,(学生看注释了解杏林子的情况)下面我们通过学习课文看看作者对生命有怎样的思考。
(板书课题)上课开始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提问学生在预习时有没有查阅到贝多芬的事例的?如果有让学生回答,如果没有教师简单介绍贝多芬的事迹。
导语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贝多芬的事迹和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振作学生的精神,贝多芬的经历与本课作者也有相似之处。
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自己崇拜的一位名人如何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事迹。
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段浸着血汗的奋斗史,这方面的资料应该比较好找,并且也可以启发学生体会美好人生需要奋斗的道理。
2、朗读课文——整体感悟(8分钟)(1)点名让学生准确读出以下词语骚扰小憩茁壮糟蹋庸碌辜负昂然挺立擎天撼地肃然起敬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利用课下注解和字典解决生字词,逐渐养成自学字词的习惯。
(2)点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停顿适当。
注意思考:文章写了哪些事例?飞蛾绝境求生,瓜子困境萌生,自己静听心跳。
(及时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读音的错误,不恰当的停顿。
板书。
鼓励学生发言,不必拘泥板书内容。
)(3)各自练读课文,要求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着重朗读最后三段,看看作者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出对生命的哪些思考?第一点思考的是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第二点思考的是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也就是要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第三点思考的是要珍惜生命,为生命不懈奋斗。
(板书。
启发学生用原文回答,划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3、合作研讨——深入探究(20分钟)这篇文章写得都是寻常小事,作者却由此感悟出深刻的道理,读来既亲切又发人深思。
作者写得这三个事例是随意选择的吗?可不可以调换顺序?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的小事吗?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在今后作文方面能得到什么启发?下面我们仔细研究课文,争取得到更多收获。
读完两遍课文,整体把握了课文主要内容之后,学生会认为自己已经读懂课文,这时及时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的兴趣,“让学生可以跳起来摘到桃子”,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认识规律。
研讨方式:四人合作,全班交流。
(1)找出你最喜欢的一个事例,画出主题词或关键词,小组内朗读。
这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指导学生朗读,关键词要重读,读出感情,特别是议论部分,要用深情的,赞美的语气朗读。
关键词生之欲望生命力生命(或奋斗)第一个事例的主题词是生之欲望,强调凡是生命都有强烈的生命的欲望,无论怎样危险,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
也就是说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第二个事例从生命诞生的角度去说生命力之强大。
第三个事例是静听自己的心跳,这时最容易感受自己的生命,自然引发出了作者对自己生命的思考。
这个题目可以培养学生辨析的能力,读课文不至于囫囵吞枣。
在前一问的基础上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应该有思路,言之成理即可。
(2)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安排?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事例?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
学生谈不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作者写的都是平常小事,却引发出深刻的哲理。
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包涵深刻道理的小事?学了这篇课文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收获?启发学生联系以往的生活和作文经验,谈出自己的收获。
学生的思维可能会受课文内容的限制,举例时选择与课文内容相似的例子,要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谈。
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第二问的目的就是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启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学会挖掘生活中平凡小事蕴含的意义,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的好处。
这方面的学习要在课后延伸,与学生的课外练笔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选材,解决学生写周记“无米下锅”的问题。
(4)本文题目《生命生命》改成《生命》好不好?为什么?本文题目用反复的修辞方法,突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呼唤,流露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如果改变就没有这样的效果。
可以引导学生谈出不同见解。
联系作者的特殊经历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用深情的、呼唤的语气朗读课文题目,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朗读全文。
小结研讨的内容。
4、联系材料——拓展提高(12分钟)设计一:一名沉溺网络游戏虚拟世界的13岁男孩小艺(化名),选择一种特别造型告别了现实世界:站在天津市塘沽区海河外滩一栋24层高楼顶上,双臂平伸,双脚交叉成飞天姿势,纵身跃起朝着东南方向的大海“飞”去,去追寻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英雄朋友:大第安、泰兰德、复仇天神以及守望者。
一个花季少年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请你结合学习课文的收获,以“小艺,我想对你说”为中心内容说一段话。
杏林子的人生是不幸的,因为她从12岁开始就饱受疾病的折磨,杏林子的人生是精彩的,因为她努力写作,勇敢奋斗,让自己的生命焕发了光彩。
根据作者对人生的思考,你能不能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重点引导学生从珍惜生命的角度去谈。
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以对话的形式来让学生谈思想上的收获,有预设的听众,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
第二个问题联系学生的课前预习及平时的积累,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都可以举,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的问题。
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鲜活材料,这样设计的目的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把握,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
教师不可能通过一课时的语文教学就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果能通过研读课文,链接相关材料让学生对生命或深或浅有一点理性的思考,哪怕是开始思考,这堂语文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就算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设计二:对比阅读:将这篇课文跟课后附录的同题文章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本题进行比较阅读,培养鉴赏能力,也可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中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指导学生默读课文,学生喜欢哪篇文章应该尊重个人不同的爱好,关键要启发学生回答出“为什么”,要求讲出点理由,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束语人生是一个深奥而复杂的命题,不同的人用不同的人生书写着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