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上课定稿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1)

《咏怀古迹》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三首》中的《咏怀古迹》。

具体内容包括:课文阅读,诗歌鉴赏,对五岳之一的泰山及相关历史人物的了解,以及对诗歌意境及作者情感的探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豪情壮志,激发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重点:课文阅读,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3. 诗歌鉴赏:a.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等。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本诗意境的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本诗情感的练习题,学生当堂完成,教师点评。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咏怀古迹》2. 作者:杜甫3. 诗歌意境:雄浑壮阔,豪情万丈4. 情感:忧国忧民,壮志未酬5. 鉴赏方法:意象分析、表现手法、情感把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咏怀古迹》中作者的情感变化,结合诗句进行阐述。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较为困难,今后教学中需加强引导和讲解。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杜甫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诗歌意境的理解2. 作者情感的把握3. 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一、诗歌意境的理解1. 意象分析:在分析诗歌意境时,要关注诗中的关键词和意象。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的诗句;(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主题;(3)能够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讲解,提高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咏怀古迹》的诗意和主题;2.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2. 诗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刻体会。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咏怀古迹》的译文、注释和背景介绍;2. 学生用书:《杜甫诗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咏怀古迹”,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诗句,感受诗歌的韵律;(2)教师示范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句。

3. 诗句解析:(1)学生自主翻译诗句,理解诗意;(2)教师讲解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中的主题和情感;(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引导学生关注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咏怀古迹》;六、教学延伸1. 对比学习:引导学生比较杜甫的《咏怀古迹》与其他古代诗人的古迹咏赞诗,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文化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咏史诗歌的背景和文化内涵,探究咏史诗歌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七、课堂互动1. 提问与回答:教师提出与《咏怀古迹》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教师对《咏怀古迹》中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了深入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 理解诗歌内涵。
作业布置
背诵《咏怀古迹》
赏析诗歌
要求学生背诵全诗,以增强对诗歌的记忆 和理解。
要求学生从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对《咏 怀古迹》进行赏析,锻炼学生的文学鉴赏 能力。
思考题
拓展阅读
针对诗歌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如“作 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等,以提高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线学习平台
提供互动学习资源和测验,方 便学生自主学习。
06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 置
课程总结
课程目标达成
课堂互动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 咏怀古迹》的创作背景、主题思想和 艺术特色,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
本节课的课堂互动情况良好,学生积 极参与讨论,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 题和见解。
重点难点解析
这组诗歌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中外文化交 流的桥梁,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交流。
诗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咏怀古迹》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它在唐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是唐诗艺术的典范之一。
这组诗歌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 被广泛传颂和引用,对于推动文学的 发展和进步具有积极的影响。
主题思想分析
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表达了 对他们高尚品质和伟大精神的敬仰。 同时,通过对比历史人物的命运和自 己的遭遇,诗人抒发了对人生无常和 命运多舛的感慨。
诗歌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概述
这首诗采用了借景抒情、象征、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历史场景,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艺术手法分析
诗人通过借景抒情的手法,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使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诗人运用象征手法 ,以历史人物的形象来象征某种精神品质或社会现象。此外,诗人还运用比喻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 象化,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课程标准】1.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在自读自查的基础上,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分析,找出昭君所“怨”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处,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3.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古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意象、手法、情感)。

【评价任务】1.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通过“课堂活动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评价目标1)2.通过诵读与讨论分析,能够完成“课中探究案”中“课堂活动二”的探究题。

(评价目标2)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课堂活动三”中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归纳任务。

(评价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资源与建议】图片资料:昭君出塞图。

音频资料:《出塞曲》音频。

搜集杜甫在夔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几首《咏怀古迹》,更全面地了解本诗的情感内涵。

【课时计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自读自查,读准字音群山万壑. ( ) 朔.漠 ( ) 青冢. ( ) 省.识( ) 环珮. (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杜甫:字______,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被誉为“_______”。

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其风格特点主要是________。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________”。

《咏怀古迹》:这是诗人作于大历元年秋天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这一组律诗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

《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学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咏怀古迹》其三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忙到大家。

一、说课部分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一)、说教材《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叹本身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阔别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得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了解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本领。

(二)、说教学目标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肯定的了解。

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本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低沉埋怨忿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孱弱环节,很多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的低沉埋怨忿恨。

(三)、说教学方法: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引导思想:即引导学生乐观思考,自动参加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难点。

具体做法:一、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 说课稿

《咏怀古迹》 说课稿

《咏怀古迹》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咏怀古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首七言律诗。

本单元所选的诗歌都是唐代的律诗和绝句,旨在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咏怀古迹》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对王昭君不幸遭遇的咏叹,抒发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学情分析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能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但是,对于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以及借古讽今的手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了解相对较少,这也会影响他们对诗歌的准确把握。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杜甫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2)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把握诗人的情感。

(3)掌握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和律诗的格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的挫折和不幸,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把握诗人的情感。

(2)掌握借古讽今的表现手法。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2)理解诗人借王昭君的遭遇所抒发的怀才不遇的感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

《咏怀古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本课主要内容是学习诗人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 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能够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学会欣赏古诗文。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难点:能够体会诗人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图片和简介引入诗人杜甫和他的《咏怀古迹》。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诗文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诗文。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例题,讲解如何欣赏古诗文,引导学生学会欣赏。

5. 随堂练习:学生朗读诗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7.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六、板书设计黑板上书写诗文《咏怀古迹》,旁边标注作者杜甫,再写上本节课的重点词语和需要解释的词语。

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家长签字。

2. 请学生解释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写在练习本上。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文内容,是否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延伸,给学生推荐一些杜甫的其他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杜甫,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本课教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咏怀古迹》。

这首诗是杜甫对古人、古迹的怀念之情的抒发,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解析:教学目标中的第一条“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是本节课的基础目标,通过正确的朗读和理解,为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打下基础。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

必修三语文《咏怀古迹》精品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必修三语文教材第二单元《咏史怀古》部分,主要学习《咏怀古迹》一诗。

该诗为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描绘了荆轲、屈原、贾谊等历史人物的古迹,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

详细内容包括诗的全文解析,背景介绍,生僻字词释义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咏怀古迹》的全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2. 学习并运用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诗的结构和韵律,学习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荆轲、屈原等历史人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咏史怀古的兴趣。

2. 诗词解析:a. 请学生朗读诗词,感受诗的韵律美。

b. 对诗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c. 分析诗的结构,讲解诗中的典故和寓意。

3. 例题讲解:a. 以诗中的某一典故为例,讲解咏史怀古的写作手法。

b. 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敬仰之情。

4. 随堂练习:a. 让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写一首诗。

b. 同桌之间互相修改,共同提高。

六、板书设计1. 诗词《咏怀古迹》2. 诗的结构:起、承、转、合3. 咏史怀古写作手法:典故、寓意、情感4. 诗人生平简介:杜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咏史怀古的手法,以长江为题材,写一首诗。

2. 答案示例:长江千里水悠悠,英雄辈出逐潮流。

江水奔腾诉往事,千古兴衰尽风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a.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文化遗址,激发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自主探究
思考: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归纳寓意
【点拨启发】 《咏怀古迹(其三 )》题为咏怀,可 里面只写了昭君的 怨恨,并无作者个 人情怀的抒发,这 是不是与标题“咏 怀”二字不符?


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作 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 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 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 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 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 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 怀古迹》,显然作者在咏叹 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 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 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 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 展的怅惘的深沉怨恨。
诗眼:“怨恨”:
远嫁异邦,故乡千里(一去紫台连朔漠) 远葬胡沙,魂魂空归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 )
元帝昏庸,终身遗憾(画图省识春风面”)
【讨论一 列,不过是后 宫中一位待诏 的宫女,而嫁 到“朔漠”却 封为阏氏(相 当于汉皇后) ,还有什么不 幸和怨恨可言 呢?
四、思考、概括
从下面诗句概括出王昭君的形象
画图省识春风面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佩空归夜月魂 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确: 王昭君的形象特点
画图省识春风面——美丽 独留青冢向黄昏——孤独 环佩空归夜月魂——思乡 分明怨恨曲中论——怨恨
五、研讨与练习: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什 么表现法?
明确:
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表现 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 “去”与“留”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 国,留在不该留下的荒漠。 “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 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 通过这些对比,表现出王昭君出塞的悲 惨命运。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 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 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 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 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 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 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 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 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 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 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 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 心!
杜甫
“ 沉 鱼 ” 西 施 ——
君“ 落 雁 ” 王 昭
——
“ 闭 月 ” 貂 婵 ——
“ 羞 花 ” 杨 玉 环 ——
昭君墓
《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
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全诗。 2、把握王昭君的形象。 3、掌握本诗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体会作者的情感。
二、朗读: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整体感知
夜月魂
三、 找出本诗的诗眼。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莫止
但使边城静,娥眉敢爱身。 千秋青冢在,犹是汉宫春。
明确:
相同点:同是写“昭君出塞”的事迹。
不同点:《咏怀古迹》(其三),杜甫笔下的
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 满腹“怨恨”的昭君。 《王昭君》、《昭君曲》这两首诗 中,却是赞扬昭君出塞的功效的。昭君 成了一个为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而义无反顾、欣然前往的巾帼英雄。
【讨论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
二】昭 君的悲 剧是由 毛延寿 造成的 吗?
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 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 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 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 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 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 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 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讨论三】
【明确】“怨恨”两字
既然昭君的 悲剧是由元 帝的昏庸糊 涂造成的, 她对元帝持 何态度?
点明全篇主旨。至此, 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 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 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 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 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 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 的怨恨!读到这里,我 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 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 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 表达王昭君怨恨的同时也在暗中 表达自己的怨恨(怀才不遇、 抱负不得施展)。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也”
七、迁移扩展:比较《咏怀古迹》(其三) 与《王昭君》、《昭君曲》的异同。
王昭君
唐•张仲素
“仙娥今下嫁,骄子自同和。 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 昭君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