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最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欣赏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能力;3.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2.通过阅读古诗词,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含义和历史意义。

三、教学难点1.让学生在古代建筑中发现文化遗产的价值;2.深入理解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2.阅读、欣赏、分析诗词的方法;3.语言表达、思维飞跃的方法。

五、教学流程1.导入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及建筑的分类,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培养学生了解和欣赏古代建筑的能力。

2.阅读将屈原的《离骚》中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这段文字分组让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

将古代建筑和诗词联系起来,了解古代建筑的文化意义。

3.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将学生分若干小组,让每组选择一座历史建筑进行深入研究。

要求学生在掌握建筑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结构等基本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走访和相关文献查阅,掌握更多的建筑文化知识。

要求学生能够合理分工,充分发扬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完成小组课题的设计和论文的撰写。

4.作品展示小组课题完成后,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展示和分享。

展示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报告等形式介绍所选建筑的建筑结构、历史背景、文化含义等相关信息,并讲述每个小组的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

同时,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以检验课堂教学效果。

5.总结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也增强了爱国主义意识和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下一个学习环节提供充足的思想准备。

六、教学反思本文教案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发掘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通过小组合作、阅读、欣赏等多种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名师精编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名师精编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一,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

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二,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方法:点读法教学过程与步骤:一、整体感知《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

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

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2. 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3. 昭君怨恨什么?诗眼:“怨恨”:“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空归月夜魂”)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昭君诗人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画图省识,远离汉宫不分忠佞,无辜遭贬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新人教版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一、诵读提示这首诗于绵丽之中隐含着诗人的悲愤,不可以艳诗视之,应读得既有韵致,又不流于轻浮。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亦略有变化:“群山”二句点明咏歌的对象,可用诗人指点望中之景的口气读,不快不慢;“一去”二句概括叙述昭君一生,有怜其远嫁之意,速度要慢些,“台”“留”二字可有延长音,以示咏叹。

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画图”二句属于用事(亦称用典),借汉元帝后悔之情写昭君之怨,辞艳而情悲,字字皆泪,宜用沉抑、低回之调读;“千载”二句是全诗高潮,点明昭君之“怨”,两句须一气读出。

“千载琵琶”四字用平调,“作胡语”三字用升调,至“分明怨恨”升到最高点,然后用降调徐徐读最后王宇,有余音绦绕之感。

二、整体感知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自云安(今四川云阳)到达夔州(今四川奉节东),一住两年。

这是他创作中的一个繁荣时期,两年内写出了430多首诗,占全集诗中的七分之二,而且有不少长篇。

从总体看,不少论者都认为在思想内容上比过去的作品略见逊色,其实,其中也有不少作品无论在思想性或艺术性上都堪称传世之作,《咏怀古迹》(共五首)即是一例。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

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Sh了)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庚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官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可资参考。

咏昭君这一章内容大意在“诵读提示”中已略及,勿庸赘述。

三、鉴赏要点1.王昭君形象的塑造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例如《兵车行》中的行人,《石壕吏》中的老枢,《新婚别》中的新妇,都十分动人,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而律诗主要用于抒情,虽有叙事成分,不过是作为抒情的依托,并不承担塑造人物形象的任务。

这首诗却略有不同:它仍然重在抒情,而它的抒情是通过塑造王昭君的动人形象实现的。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5.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5.2《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

走进说文解字,解读昭君命运——《咏怀古迹(其三)》教学目标1、解析重点字词,分析诗歌内容、解读昭君命运。

2、结合作者生平,理解作品情感。

3、感悟古人造字智慧,提高鉴赏诗歌水平。

教学重难点借助说文解字分析字形、理解字义,解读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汉元帝年间,昭君出塞汉匈和睦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但昭君葬身在外的个人命运的悲剧也成为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话题。

公元766年,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昭君,作者会写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被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咏怀古迹(其三)》,一起去寻找答案。

二、首联解析——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说文解字》:“赴,趋也。

”趋,快走。

形声字。

从走、卜声。

本义:趋走、前往。

引申义:奔赴。

(二)诗句解析作者通过“赴”字,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我们仿佛看到出群山连绵飞动,万壑争流奔腾的画面,并借此引出歌咏对象。

地灵人杰,如此钟灵毓秀、雄奇壮美之地孕育出的昭君,必然是天姿灵秀,气质非凡。

然而,她的命运如何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联。

二、颔联解析——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说文解字》:“畱(留),止也。

从田,丣聲。

”以田字为形旁,表示停留的地方丣字像田边蜿蜒的沟渠,为水流停留于田间之意。

意为:停留、停止(二)诗句解析“留”字照应上文“去”,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草木萋萋、马嘶雁鸣,黄沙漫卷、西风烈烈,回首望故乡渺渺、悲戚难抑。

原想此去经年、归期有盼,不料这一去,便是天涯路远、再难相见,最终她带着一生的思念,魂断朔漠,只剩荒冢一堆永远地停留在了异域他乡。

三、颈联解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一)《说文解字》:“空,窍也。

”窍,窟窿。

“穴”是形旁,指示字义,洞穴、洞窟。

象形,其形像挖洞穴居,上面像隆起,两侧像边缘,中间像挖空的痕迹。

“窍”本义:孔穴;引申义:没有什么内容,抽象为空洞无物;进而由空洞虚化为副词,表示徒然、白白地。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诗歌,品味语言,领悟情境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看到标题我们应该猜得出来,《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欣赏课文录音。

2、自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3、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4、学生齐读,(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够理解并背诵《咏怀古迹其三》全诗。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欣赏,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培养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背诵与理解。

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情感的表达和诗人创作意图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图片展示《咏怀古迹其三》中的古迹,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2.诗歌诵读让学生自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感受诗歌的美感。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技巧。

3.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了解诗歌的题材和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和修辞手法,如“吴宫”“二乔”“铜雀春深锁二乔”等。

4.情感体验引导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对古迹的敬仰之情。

让学生分享自己参观古迹的感受,对比诗人的情感。

5.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诗人为何会对这些古迹产生敬仰之情?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6.诗歌背诵与默写让学生背诵诗歌,巩固记忆。

进行默写比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7.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

2.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进行诗句解析和情感体验,下节课分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诗歌诵读、解析、情感体验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咏怀古迹其三》的内涵,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课堂氛围活跃。

但在诗歌背诵和默写环节,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教师:“同学们,‘吴宫’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学生:“是指当年吴国的宫殿。

”教师:“很好,那么‘二乔’又是谁呢?”学生:“是东吴两位美丽的公主。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闭 鱼月 落羞 雁花 之之 容貌
2021/3/10
讲解:XX
1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 貂蝉、杨玉环 。四大美女享有"沉鱼落雁 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是由精 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沉鱼",讲的 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 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 拜月的故事,"羞花",谈的是杨玉环贵 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怨恨之情。
2021/3/10
讲解:XX
10
1. 在这首诗当中,你 认为哪个词最能表达诗歌 的情感?
2.思考:这首诗写的是昭 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 并没有写她的怨恨,写的 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荆门指
的是湖北宜都西北。昭君故里即今天
的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宝坪村)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 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2021/3/10
讲解:XX
21

历 史 上 的 昭 君
昭君选秀入长安
•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 嫱,字昭君。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 称她为明君或明妃。昭君自小天资聪 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 无一不精,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 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 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宫。

怀

迹杜
( 其



2021/3/10
讲解:XX
7
《咏怀古迹》是一组 七言律诗,借古迹 来抒发诗人的心怀 共五首,每首各咏 一古迹,依次是
庾信故居
宋玉故居
昭君村
先主庙(刘备)
武侯祠(诸葛亮)
2021/3/10
讲解:XX
8
节奏划分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shuò
zhǒng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
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 陡然间写活了,化静为动,既有飞动之 势,又有变幻之姿。
3.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 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借高山大川 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昭君的 奇伟形象。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 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 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 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 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在诗
三怨:画师无耻,元帝昏庸。
• 借史抒情——这是是一首怀古诗 (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 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 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 沦的悲苦情怀。
2021/3/10
讲解:XX
20
9.咏怀古迹(其三)》 题为咏怀,可里面 只写了昭君的怨恨, 你能看出诗人的感 情与昭君的感情有 什么相似点吗?
昭君青冢
• 昭君到匈奴后,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 奴。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 年没有发生战争。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 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 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 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 的儿子,直至公元前19年,33岁的绝 代佳人昭君去世,厚葬于今呼和浩特 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 人称之为“青冢”。
2021/3/10
讲解:XX
17
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
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
点好像明恍全【然诗小大写结悟昭】:君诗怪“歌不怨得恨的千”主百的旨年主虽来题写琵。昭琶至君所此的演,奏作的者 总是从“匈怨奴恨传”来,的但撩人一愁开思始的并胡未音直胡接调写,原,来 那正是而昭是君从永咏远江在山诉说之着奇她绝不引得出生咏还佳故人乡的怨 恨!琵之琶奇本美是,从入胡题人传。入接中着国写的昭乐君器的,悲经常弹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xǐng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结合注释,请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歌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 门山,这里生长王昭君的村子还在。一 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沙漠相连, 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画工曾经辨识过 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 魂魄月夜归来。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 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
2021/3/10
讲解:XX
2
“闭月”之容: 王昭君
2021/3/10
讲解:XX
3
2021/3/10
“羞花”之貌: 杨贵妃
春云


风想 李拂衣
白槛裳
《露花清华想Leabharlann 平浓容调。,词

讲解:XX
4
2021/3/10
讲解:XX
“沉鱼”之容: 西施 5
“落雁”之容: 王昭君
2021/3/10
讲解:XX
6
中找出答案。
2021/3/10
讲解:XX
15
用典。写她远离汉宫远嫁 匈奴
写她死后葬身 塞外骨留青冢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用典。昭君悲剧的根源 所在。写汉元帝,只看 图画不看人,把她们的 命运完全交给画工们来 摆布。所以就造成了昭 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写她怀念故国虽骨留青 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 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
• 5. 颈联中,“环珮空归夜月魂”中 的“空”如何理解?
•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 已远嫁异域,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 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 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 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 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同情之意、悲 愤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昭君出塞
• 而当时从全国各地挑选人宫的美女数以千 计,元帝无法一一见面,便命画师毛延寿 画像。昭君因自恃貌美,不肯贿赂毛延寿, 毛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了一颗丧父落泪痣。 昭君因此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公 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 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 永久之好。汉元帝尽召后宫妃嫔,昭君挺 身而出,慷慨应诏。汉武帝才知道她的美 貌为后宫第一,传说因此杀了许多画工。
奏的是剧胡及音其胡根调源的,塞外为之点曲明,“后怨来恨许”多做人同情 昭君,铺又垫写了,《最昭后君才怨明》确、点《出王明昭君君》之等琵琶 乐20曲21/3/,10 于“是怨琵”琶,和将昭君感讲解在情:X诗X推歌向里高就潮密。切难分了1。8
7.诗眼:“怨恨”:
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
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