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合集下载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古迹探索之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诗歌,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2.通过案例教学,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3.通过合作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索精神二、教学内容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三、教学步骤1.导入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点播或直播一些与杜甫和《咏怀古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诗歌和文化遗产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体验。

2.讲解诗歌讲解诗歌过程中,应首先讲述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和诗人。

然后带领学生共读诗歌,分析诗歌的结构、语言、意境和思想,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3.阅读理解在阅读理解环节,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并绘制一幅与诗歌相关的图画或漫画,体现诗歌的意境和氛围;也可以设置一些课堂任务,如课文选读、生字词语掌握、诗歌赏析、图片展示等,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才能。

4.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环节,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些本地的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传统技艺等,了解其历史、风格、意义和现状,以及其保护和传承工作。

同时,鼓励学生为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提出具体的建议和举措。

5.合作探索在合作探索环节,可以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本地文化遗产进行调研和探索,了解其历史、文化价值、现状和问题,并设计一个方案或活动,为其保护和传承出谋划策。

如: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文化节庆、组织义务修缮等。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分享交流的方式,加深合作和学习的效果。

6.课堂总结在课堂总结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写一篇感想、日记或读后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

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影视资料或音频资料,进行现场点评和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

四、教学方法1.翻转课堂2.案例教学3.合作学习4.探究式学习五、教学评估1.课堂参与度评估2.作业评估3.小组合作评估六、教学资源1.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图书、视频、音频资源2.相关课文和诗歌的解读和赏析资料3.教师制作的PPT和投影片4.小组合作探索活动的组织指导和反馈回顾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不仅了解唐代诗歌的创作特点和思想精髓,而且也可以了解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文化探索和保护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省剑阁何玉鑫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反复诵读,抓住诗歌意象,体会诗歌的节奏和大意。

2、通过老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

2、体味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掌握诗中所用的借古讽今等表现手法,理解诗人的深沉怨恨、沉郁顿挫的情感。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3.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明确表现手法。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汉元帝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走进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之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历史的青冢里;唐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经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假设奔驰的山林间,遥想八百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二〕出示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体味诗歌的情感。

2.学会抓住关键词鉴赏诗歌。

3.掌握咏古诗的欣赏方法和步骤。

〔三〕自主学习检测1.冢2.万壑〔hè〕朔〔shuò〕漠青冢〔zhǒng〕论〔lun二声〕〔四〕诵读诗歌1、自由读。

2、哪些词语需要特别注意?3、抽学生读、注意节奏2212,押韵的字要重读。

4、再抽学生读、增加背景音乐读、全班齐读。

、再抽学生读、增加背景音乐、全班齐读。

〔五〕疏通诗歌语言大意(学生自学、小组订正、老师巡视)1.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赴:奔赴,表达群山奔赴的气势。

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千山万壑写活了,它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

《咏怀古迹(其三)》学历案【课程标准】1.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作品,理解作品思想内涵,探索作品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取新的阅读体验。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修养。

【学习目标】1.借助课下注释,在自读自查的基础上,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诗歌。

2.通过反复诵读和讨论分析,找出昭君所“怨”与诗人情感的共通处,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思。

3.通过小组合作,归纳出古代“咏史怀古诗”的主要特点(意象、手法、情感)。

【评价任务】1.自主完成“课前预习案”,通过“课堂活动一”,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评价目标1)2.通过诵读与讨论分析,能够完成“课中探究案”中“课堂活动二”的探究题。

(评价目标2)3.通过小组合作,能够完成“课堂活动三”中关于“咏史怀古诗”的归纳任务。

(评价目标3)【学习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资源与建议】图片资料:昭君出塞图。

音频资料:《出塞曲》音频。

搜集杜甫在夔州期间所创作的诗歌和其他几首《咏怀古迹》,更全面地了解本诗的情感内涵。

【课时计划】1课时【学习过程】课前预习案一、自读自查,读准字音群山万壑. ( ) 朔.漠 ( ) 青冢. ( ) 省.识( ) 环珮. ( )二、走进作者,知人论世杜甫:字______,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而被誉为“_______”。

杜甫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其风格特点主要是________。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世人尊为“________”。

《咏怀古迹》:这是诗人作于大历元年秋天的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这一组律诗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分别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板书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板书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板书咏怀古迹其三教案设计教案板书:咏怀古迹教案设计:一、导入(10分钟)1. 师生问候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让学生看一组图片,讨论图片中的古迹有哪些,并尝试回忆一些自己去过的古迹。

二、展开(30分钟)1. 师生互动:教师通过展示幻灯片,介绍一些著名的古迹,如中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并讲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

2. 小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古迹进行深入研究。

学生需要了解古迹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建筑特点等,并设计一份小册子或海报来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3. 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展示他们设计的小册子或海报,并分享他们对古迹的了解和感悟。

三、巩固(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几个问题来巩固对古迹的了解:a. 你们最喜欢的古迹是哪一个?为什么?b. 你觉得古迹对当地人和游客有什么样的影响?c. 你认为保护古迹的重要性是什么?2. 学生展示对古迹的个人理解:学生可以选择进行小组演讲,也可以写一篇文章来表达对古迹的思考和感悟。

四、拓展(10分钟)1. 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设计一份古迹知识竞赛。

竞赛内容可以包括古迹的历史背景、知名人物、建筑特点等。

学生互相出题,并通过抢答的方式进行竞赛。

2. 学生自主拓展: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在周末自主选择一个古迹进行参观,并写下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下节课时可以进行分享和讨论。

五、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课程内容,并鼓励学生在学生生活中多关注古迹,了解文化历史。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学生可以选择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古迹的文章,并在下节课时进行分享和讨论。

2. 学生自主拓展的作业:选择一个古迹进行参观,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教案设计理念:通过对古迹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和历史,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团队协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学习古迹,学生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瑰宝。

七、延伸活动(30分钟)1. 学生分享: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自主拓展活动中参观的古迹,并通过图片、视频或口述的方式向班级展示他们的观察和感受。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必修教案0327 11:22::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

其中的“落雁”说的是谁呢?【王昭君】。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后世歌颂她的诗词数不胜数,对这位才情兼备的女子充满同情与赞美。

那么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板书:咏怀古迹)二、写作背景《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其内容分别是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主旨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课文所选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同一年,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当时寓居的夔州也是王昭君的故乡(秭归、巴东两县唐武德二年前属夔州)。

三、整体感知1、朗读(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2、诗中重点词语理解。

⑴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⑵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⑶环珮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珮: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⑷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3、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杜甫诗三首之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引言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颂扬了古代的功绩,抒发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咏史叙事,铭记了历史人物的事迹,其中《咏怀古迹》一诗更是描写了古代名胜的壮美,让我们了解了历史文化的魅力。

本文将介绍一下如何通过《咏怀古迹》一诗,让学生了解古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2. 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3.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唐代名胜和历史文化。

难点:学会赏析古典诗歌《咏怀古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预习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PPT等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下唐代的名胜古迹,例如洛阳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长城、兵马俑等。

并让学生自己寻找关于这些古迹的历史资料,从中了解到唐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2. 听课环节学生开始学习杜甫的《咏怀古迹》一诗(附诗句)。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山落叶秋风里,闲坐听鸟声。

谁怜听后涕泪痕,不爱红楼梦里人。

玉绳牵来犹系卧龙,面对江流胸次摧。

在学习中教师可以讲解诗人写景描写手法、具体描写的古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让学生理解它们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以及诗人独具的咏史和怀古的情感。

3. 课堂练习环节a. 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根据所学知识,详细介绍一下自己所选择的唐代古迹或文化遗产。

b. 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资料或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认真思考和思辨古代文化、文学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组之间分享和交流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 课后作业环节a. 要求学生听一些现代诗人所写的关于古迹的诗歌,进行比较和评价。

b. 让学生自主拟写一首描写自己喜欢的古迹或文化遗产的诗歌。

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四、教学效果评估1. 开展小组作业评分活动,从古代名胜的历史文化、诗歌的赏析和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评分。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明确青冢、画图、出塞等历史典故;体会温雅深邃的“昭君三怨”,深入理解昭君形象;理解借古伤今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三分诗七分读”,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初步分析昭君的去国和远葬之怨,在分析中理解温雅深邃的千载之怨,在理解中感悟作者个人的家国情怀,在感悟中总结鉴赏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让学生体悟到诗人由昭君之怨上升到个人、国家之思的深沉情感。

【教学重点】据此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深入分析和理解昭君从刚开始的去国再到念国最后远葬的“三怨”。

【教学难点】在理解诗人对昭君形象的刻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作者借古伤今的情怀,进一步上升到作者自己个人的际遇以及对国家的深沉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法、对话合作与点拨法【教学用具】黑板、黑板刷、粉笔、多媒体【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2分钟)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埋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朝大历年间,羁旅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诗题)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1、知识回顾,简介作者:(3分钟)杜甫(公元712—公元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杜甫一生的四个时期:读书漫游(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三十五至四十四岁)、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西南飘泊(四十八至五十八岁)2、写作背景同学们在看写作背景时着重关注老师用蓝色字体标注的部分,因为这部分在我们接下来分析诗歌时会用到。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分析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揣摩作者和诗中主人公之间的共鸣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提高分析与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比较阅读不同的诗歌,培养辩证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从不同角度出发,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认识王昭君和亲之举的意义,理解昭君的坚强品质与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
比较杜甫和王昭君情感的相同之处,并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同时能通过阅读不同的作品,辩证的看待昭君和亲一事。

教学难点
能通过分析文本,认识到杜甫和昭君之间还存在着不同之处,杜甫的怨恨更深一层。

一、导入课题
1、她有沉鱼落雁之姿,倾国倾城之貌;她为汉凶的和亲,远嫁塞外;她使华夏民族为之哭泣,她让漠北黄沙里一座青冢屹立了几千年……她是谁呢?她就是王昭君!
而他,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李唐王朝的盛世与衰败。

他飘泊西南,羁旅半生,历尽沧桑,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他又是谁呢?他就是诗圣杜甫。

遥想800年前的昭君,他会生发怎样的感慨呢?现在我们一起从《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中去寻找答案。

2、解释文题
怀:怀古。

这是一首怀古诗。

二、整体感知
1.首先,大家集体诵读一遍诗歌。

2.明确:诗人咏怀的对象是——王昭君;直接表“情”的的词是——怨恨。

三、鉴赏分析
1.这首诗开篇所写之景有什么特点?与昭君有什么关系?
群山万壑赴荆门”,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尤其是一个“赴”字,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群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真可谓雄伟秀奇!
正是因为山水迤逦壮阔而雄奇,才孕育出这样貌美女子——可谓“地灵人杰”。

板书:貌美
2. 有“落雁之美”的昭君有怎样的人生经历?“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
昏”。

16岁那年昭君以压倒群芳之姿被送往汉宫,却又因一颗落泪痣被冷落三年,无缘面君。

而后等待她的是含泪离别汉宫,离乡背井,离亲别友,去往那疾风劲草的茫茫大漠。

都说叶落归根,而她,只留下青冢一座孤寂地,日复一日地向着汉地诉说自己的异邦之苦,家国之思。

板书:被弃
3.如此貌美的昭君,为何远嫁塞外?(结合注释分析颈联)
是那个贪图钱财的画师毛延寿?是那些嫉妒她的姐妹?还是“以图画选人”的汉元帝?
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对此做了交待——用典。

画师固然可恨,但有人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又有刘献廷《咏昭君词》:“曾闻汉主杀画师,画师何足定妍媸。

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


恨只恨汉元帝你搜罗天下那么多貌美的女子,竟连亲自挑选也不肯,就这么稀里糊涂使昭君远嫁大漠。

板书:远嫁大漠。

然后半句既已说魂魄归了乡,为何又说是“空归”?
归的只是魂魄,却没能在有生之年得以回归故土,与亲人相见,聊以打发乡愁的是—“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这是多么强烈的思乡情啊!一个“空”字,写尽了昭君的不幸,也传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

板书:环佩空归。

4.昭君怀抱琵琶诉说“怨恨“,她在怨恨什么?(分析尾联)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恨皇帝昏庸、不辨美丑,致使她远嫁塞外;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异域女子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

而一个貌美如花的柔弱女子,不会打,又不能杀,她要怎样来诉说她的怨恨?——“千载琵琶作胡语”。

四、合作探究
1、番邦远离故土,匈奴风俗迥异,对于昭君来说,没有什么能弥补离乡背井、远嫁他乡的孤独与伤感,这种情感,也许也只有“怨恨”能够概括了吧。

那么杜甫呢?身为一介男儿,他又有什么样的怨恨能与昭君产生共鸣呢?
明确:怀才不遇:杜甫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历经被叛军俘虏、被肃宗贬谪以及漂泊西南的种种不
幸,终生没有能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

文人空有才华不受重用大抵类似于美女空有美貌而无人欣赏。

漂泊异乡: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2、一句“怨恨”,连接了两个时代,道出了两个不幸的灵魂,同学们认为,杜甫和昭君,谁的怨恨之情要更多一些呢?
明确:昭君踏上西去的和亲之路时,并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千年之后的杜甫却用一种赞叹的语气将她写进了自己的诗中,诚然,和亲对一个女子来说是一场人生的悲剧,但对于当时的国家来说,省去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谓“以一人之怨,解举国之忧”,昭君虽然错过了汉元帝的宠幸,但却以一位和平使者的身份永远屹立在了历史的洪流中,她是不幸的,同时又是幸运的。

但杜甫就没有这样的运气了,至少在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也会永载史册,成为后人口中的“诗圣”,以他当时的境遇来看,他根本不可能像昭君一样另辟蹊径,以一种壮士断腕的勇气让自己发挥更大的价值。

想到这一点,杜甫的怨恨也要再加上几分了吧。

3、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诵本诗,让我们共同感受诗中包含的丰富情感,去体会昭君与杜甫的“怨恨”。

五、延伸拓展
其实,昭君的故事不仅打动了杜甫,还引起了许多诗人的共鸣,让他们刚回到了那个时代,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

请同学们思考这两首诗分别道出了诗人什么样的观点。

咏史诗·汉宫胡曾(晚唐)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题昭君墓翦伯赞(近代)
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明确:《咏史诗·汉宫》说的是昭君出塞时满怀不舍与悲伤,但还是作为维护汉匈关系的砝码被送往了西域,多少不事征伐的将军们坐拥功名利禄,却需要让柔弱的女子牺牲自己的终生幸福,去换取边塞的和平与稳定,表现了诗人对为了抵抗外族强敌侵略只能靠和亲这一政策的无奈和悲愤。

《题昭君墓》的作者翦伯赞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他认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昭君出塞维持了汉匈的和平,比起汉武帝时期利用武力解决边塞纷争来说,和亲的方式避免了大规模的流血牺牲,和亲政策虽然表现了一个民族(国家)的衰弱,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积极的。

昭君出塞换来了六十几年的和平,并促进了两族的经济文化交融和发展。

昭君是功不可没的。

六、总结提升
1、总结:历史总是令人敬畏的,也总是会勾起人们无限的遐思,唐太宗曾说过:“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在历史面前,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也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我想,这也是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们偏爱怀古以伤今、讽今的原因吧。

愿同学们能从这节课中学到一个道理——历史是充满人文色彩的,你从什么角度来看待它,它就会告诉你怎样的答案!
2、布置作业:明妃只有一个,而吟咏明妃的诗歌却难以枚数,看来,当共鸣点不同时,我们穿越古今得到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看完了这几位诗人的“穿越”感言,相信同学们对昭君也会有一些自己的感受吧。

请结合你对昭君出塞的看法写一段百字左右的评论,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板书设计
王昭君——貌美被弃、远嫁大漠、魂魄空归
诗人——怀才不遇、漂泊西南、心系京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