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公开课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公开课教案
学生针对这个问题,联系背景进行思考
该问题没有固定答案,小组间交流自己的观点,从而加深对全诗的理解
毕乙方 唐晓嘉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预案】孔琛能回到出最后一联直抒胸臆,点出怨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
学生根据展示的写作背景进行思考
成果展示
【学法】学生针对这一问题再将全诗通读一遍,这个问题较难,所以小组之间合作完成,由上游学生回答曲正 曲颖 王昱程 孔琛
【教法】
此时教师穿插简单介绍昭君出塞的故事,这样既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对于诗歌内容有更好的理解
问题引领
自主探究
合作探讨
成果展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先给学生3分钟时间熟读全诗,回顾咏史诗的做题方法
找林海东、沙倩倩背诵全诗,并总结学习本课后所收获的做题方法。
鉴赏咏史诗方法
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
诗歌鉴赏的思路,抓题目;抓作者;抓诗句(分析意象,体会情感);抓注释
《红对勾》P27第7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这个题难度适中,所以让中游学生回答曲梦欣
【预案】主旨落在"怨恨"二字
首先看一下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预案】曲正可能对首联只答首联只是景物描写,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教法】教师指导点拨“群山万壑赴荆门”给人一种雄伟的气势,诗人这里却用来形容王昭君,可以看出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颔联
【预案】曲颖对颔联的解释可能过于简单只是答出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对于此联的对仗工整可能理解不到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

《咏怀古迹》(其三)优秀教案.doc

昭君
(千载之怨)
借古咏怀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深沉怨恨)
借史咏怀的写作手法 昭君的感情:
怨:有倾国倾城之容貌,却不为汉家君王所识而不得不远嫁他国,想怨乂不能怨。

悲:远嫁异域而终身不得冋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杜甫的感情:
怨:怀经天纬地之才,有匡扶社稷之心却不受人庚君主重用,想怨而不敢怨。

悲:身处乱世飘泊他乡思归而不得,深切的怀乡之感。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白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 同时也在暗中表达H 己的深沉怨恨。

十六、小结: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 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 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异 域,曲折表达自己才不得用的感慨。

附:
历史上的昭君:
1、 昭君选秀入长安
王昭君,屮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名嫡,字昭君。

晋代因避司马昭之讳,称她 为明君或明妃。

昭君自小天资聪颖,多才多艺,琴棋书画,吟诗作赋,无一•不精, 尤其擅长弹琵琶,加之美貌如花、艳可倾城,所以年方二八就以秀女身份被挑选入 宫。

2、 昭君出塞。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

第五课《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一、新课导入: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唐大历年间,漂泊半生,历尽沧桑的杜甫,来到了昭君的家乡——湖北秭归。

在势若奔驰的山林间,遥想800年前的美人,杜甫会生发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将通过《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去寻找答案。

(板书)二、题解及背景介绍《咏怀古迹》是一个系列,它一共五首,每首各抒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是一组七律诗组。

与《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我们已经讲到,这一年,安史之乱虽然已经结束,但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

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的同时,诗人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美读诗文(读):1、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

2、欣赏课文录音。

3、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语调与感情,体味情感,读出韵味,再齐读。

4、生利用文下注释自由轻声译读诗文,不懂得地方做标记。

5、学生齐读后,请学生结合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诗歌主要内容。

)明确: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1四、诗文鉴赏1、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明确:怨恨2、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明确:写景五、学生分组探讨(1)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3)诗歌中间两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公开课使用

《咏怀古迹》(其三)课件公开课使用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
昏庸糊涂的怨恨。 (“画图省识春风
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君的 悲剧是 由毛延 寿造成 的吗?
• 【明确】不是。有人曾为毛延寿 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意 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 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 大意是:毛延寿这班小人之所以 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 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 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 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 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 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借古
诗 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4)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 才不遇。
(5)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 •

达这 (分种态 析技巧度运用 )什么
方 法 表
态事为
度 ( 体 悟 感 情 )
? 诗 人 在 诗 中 表 现 出 什 么
什 么 要 写 这 个 古 人 这 段 往
的所
(描 鉴
弄写 清的 史古 实人 )、

赏 咏 史 诗 三
事步
是骤


沉郁顿挫
•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 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 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 或任情奔放。
• 诵读指导: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抑郁 又带有悲伤幽怨的,所以诵读时应语气舒 缓,节奏略有变化。
总结:
怀古(含咏史)诗词是诗人 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 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 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 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 己志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咏怀古迹》(其三)《马嵬》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咏怀古迹》其三和《马嵬》其一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

2了解咏史怀古诗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咏史怀古诗阅读一导入新课: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二诗文解读咏怀古迹(其三)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这首诗咏叹的历史人物是谁?(王昭君)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

3昭君怨恨什么?一怨:远嫁朔漠,故乡千里二怨:死葬胡沙,魂魄空归三怨:元帝昏庸,终身遗恨4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王昭君因汉元帝不辨美丑远嫁匈奴,诗人因唐皇不分忠佞被贬谪。

同时天涯沦落人。

诗人在咏叹王昭君的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有国色,而入宫见妒;公亦国士,而入朝见嫉正相似也,悲昭君以自悲也。

——王嗣奭shì语怀人伤己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诗歌咏叹的史实(1)马嵬之变: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潼关被攻破时,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军行至马嵬驿(陕西兴坪)哗变,随行将士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

玄宗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

史称“马嵬之变”。

2写作背景李商隐的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马嵬杂乱地长着灌木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老之感,有人提议让他吟咏一首,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整理精校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必修教案0327 11:22::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其三)》教案《咏怀古迹》(其三)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

其中的“落雁”说的是谁呢?【王昭君】。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后世歌颂她的诗词数不胜数,对这位才情兼备的女子充满同情与赞美。

那么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板书:咏怀古迹)二、写作背景《咏怀古迹》是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其内容分别是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主旨是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课文所选的就是其中的第三首,此诗与《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同一年,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当时寓居的夔州也是王昭君的故乡(秭归、巴东两县唐武德二年前属夔州)。

三、整体感知1、朗读(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诵读提示: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明确:沉郁怨愤的感情。

2、诗中重点词语理解。

⑴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⑵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⑶环珮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珮: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⑷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

3、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精品课件PPT

《咏怀古迹(其三)》公开课-精品课件PPT
事上写。昭君出来,泪湿鬓脚,自顾“无颜色”,但元 帝见了,竟不能自持。原来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 精神,即“意态”。而画师又是个画肉不画骨的,所 以“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二句成为 千古绝唱。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九分。
课外扩展
后半部写昭君在蒙古仍是关心祖国的,但是, “万里家人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就是说, 安慰来自家人,而非宫廷。宫廷呢?“君不见,咫 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这才是诗的主题。 玩弄、遗弃女子,历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 莫能外。“南北”者即中外。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九分。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
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 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
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 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 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 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九分。
主旨分析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 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 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 也”。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九分。
明妃曲
王安石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九分。
谢谢观看!
第二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九分。
第十页,编辑于星期六:七点 五十九分。
诗文解析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咏怀古迹(其三)》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是《咏怀古迹(其三)》,作者为冰心(1900-1972),北平人,本名谢婉莹,以小说、剧本、诗歌等文学作品著称。

她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深刻描绘人物性格和心理。

本课文写作于1945年,反映了当时临清市的状况。

本课文是一篇抒情诗,通过对古建筑的赞美,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敬仰之情。

文章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上半部分是对临清城有名的四处古迹的描述,下半部分则是对民族精神的赞美和反思。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冰心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其对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态度。

(2)认识临清市的四大古迹:孔子故居、开元寺、帝王陵、泰山祠,并了解其历史和文化价值。

(3)掌握抒情诗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学习运用音韵美和节奏感来表达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1)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朗读、诵读、讨论、仿写等,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其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文化自信,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让他们懂得珍惜和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临清市的四大古迹,认识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理解诗歌性文本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难点:掌握诗歌的语言美和韵律感,表达情感的合理性和自然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方法1、讲述法和解读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并讲解四大古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解读诗歌特点和写作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怀古迹(其三)》教案
1、背诵《咏怀古迹(其三)》,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2、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感受诗人的怨愤之情。

3、了解《咏怀古迹》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教学难点: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联想释疑、品读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初读诗歌,感受文美
1.单读
2.齐读
三、合作探求,赏析诗歌
1、诗中那里描写了昭君的美貌
2、诗歌的前三联都写到了昭君的内在美,分组讨论,看看是如何写昭君之美的。

明确:
第一联:从环境描写,侧面烘托,展示昭君坚强的人物性格。

(性格之美)
第二联:“一去”对“独留”,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
“朔漠”、“黄昏”,深步挖掘昭君的孤寂,反衬其内在美——为了汉胡的
人民和平安定,她付出了自己整整一生的青春和幸福,在国家民族利益
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昭君的选择令我们肃然起敬。

(选择之美)
第三联: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
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情感之美)
师总结并设问:结合诗歌分析造成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的原因是什么她对自己的遭遇又有着怎么的情感呢
诗歌主旨——怨恨
3、再读诗歌,体会情感(齐读全诗,要读出感情)
四、再悟诗歌,情感升华
1、结合作者背景,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歌咏昭君(知人论世)
明确:昭君入宫见妒,杜甫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

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2.咏史怀古诗鉴赏方法: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时怎样的。

(清楚史实)
2、描写这段史实的原因,诗人在诗中的态度。

(体会情感)
3、用了什么方法(分析技巧)
五、背诵诗歌,结束
作业设计:
今天我们学了本诗,能否也用自己的笔来写两句话来悼念这位貌美心更美的女子呢
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清楚史实
咏史怀古诗体会情感
分析技巧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