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屈原与楚辞)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元代的杂剧)

第2章元代的杂剧2.1 复习笔记戏剧和通俗小说是最能代表近世文学水平的两种文学样式。
在元代绝大部分时间里,杂剧的成就都比小说突出,较明显地体现了近世文学环绕着个人与环境的冲突而展开的新特色。
元代末期,通俗小说才显示出重大的进步。
这一差别的形成主要在于元杂剧具有远比通俗小说丰富的遗产。
一、元杂剧的体制(一)以唱为主,说白只起很次要的作用1.现存的元杂剧中,元刊本目前只能以《元刊杂剧》三十种为依据。
其中除根本没有说白者外,均只有极少的说白,略起前后连接作用。
而现存的明本元杂剧一般都有较多的说白,这是因为明本元杂剧以演出本为依据,把由元、明演员陆续增加的说白一起抄写或刊印出来了。
2.杂剧曲词重在抒情。
元杂剧作家只写曲词和极少量非有不可的说白,这意味着元杂剧所重视的主要是代剧中人物抒情。
(二)元杂剧一本四出,还可加楔子1.因为这一体制,所以元杂剧一般篇幅较短小。
只有《西厢记》等个别例外,用几本来表现一个连续性的故事,但每本仍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每折只能由一个剧中人唱,每本又只能由一个角色唱,在通常情况下也就是由某个剧中人把一本四折的歌唱全都包下来。
这样的折数规定和歌唱方式,既不利于戏剧矛盾、冲突的展开,也不利于表现和强化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样的一种格局给剧作家的创作带来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因为剧中的主角永远无法与别人对唱,从而不可能充分地互诉衷肠,也不可能针锋相对地展开斗争。
(三)脚色分为末、旦、净、外、杂五个大类主角分别由末或旦充任,因而整个剧本也只能分别由末或旦演唱。
末唱的称“末本”,旦唱的称“旦本”。
与宋杂剧比较,末可能由“末泥”演变而来。
元杂剧的末是可以充主角的,也可充任主角的“旦”是元杂剧新增的。
这意味着,宋杂剧原来没有以女性为主角的剧本,因此,在元杂剧的旦本戏中具有比末本戏更多的创造性。
(四)元杂剧的曲调与词及诸宫调有密切的关系曲的最基本单位为单支曲,而这些单支曲的曲调又按照各自的音乐特点分别隶属于不同的宫调。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笔记及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

第1章作为近世文学发端的金末文学1.1 复习笔记中国近世文学发端于金代后期,最早的两个代表性作家是元好问和董解元。
金的文学一面继承北宋的传统,一面又继承辽的传统,同时又带有自己的鲜明特色。
一、辽以来文学发展的回顾(一)辽代文学1.辽代概述(1)政治概况辽王朝的最高统治层为契丹贵族。
因王朝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为契丹人,所以开国时本名契丹国,后来才改称为辽。
阿保机建国后逐步吸收汉族文化,发展农业,并向华北地区扩展,终致统治中国北部,与宋王朝对峙。
(2)经济、文化概况许多汉族人成了辽的臣民,汉族文化与契丹文化不断融合,经济、文化日渐发达,手工业和商业也随之进步。
2.辽代的文学作品契丹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契丹人的文学作品以契丹语作的为多,受汉文化影响后,也有以汉语来写作诗文的,也有一些以契丹语写成后来被译成汉语的作品。
辽的文学虽受到汉文化的影响,但仍保有若干率真任情的特色。
它与北宋文学都成为金的文学遗产。
(1)耶律倍的诗歌现存最早的辽诗是耶律倍的《海上诗》。
诗写得很质朴。
以“小山”喻太宗,“大山”自比。
说自己因受“小山”压迫而无力抗衡深感羞耻,故而出奔。
在这首质朴的诗中,充分表现了率真、任情的特点。
(2)耶律洪基的诗歌随着对汉族文化的进一步吸收,契丹人用汉语写作诗歌的能力不断提高,礼义之重、尊卑之别一类的观念也日益取得统治地位;但率真、任情的这一面并未完全泯灭。
在辽道宗耶律洪基的诗里还可以看到这一点。
(3)萧观音的诗歌道宗的妻子萧观音是用汉语写作的辽代诗人中最杰出的一个。
她遗留下来的作品有《回心院》十首、《怀古》《绝命词》等。
①《回心院》作此组诗时,道宗对她已经疏远了。
她在诗中既写了被冷落的痛苦,也表现了对重新获得爱情的渴望,感情热烈而鲜明。
②《怀古》此诗写得相当大胆,对史籍上早有定论的赵飞燕秽乱宫禁之事加以怀疑,把对赵飞燕的批判说成是不明真情者的人云亦云。
这是颇要胆量的,也非久受礼教熏陶的汉族上层妇女所敢为。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建安以前的东汉辞赋与散文)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建安以前的东汉辞赋与散文)第4章建安以前的东汉辞赋与散文4.1 复习笔记一、东汉的政治状况(一)从东汉初期起,地方势力与中央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较前更尖锐,中央统治集团对地方势力及代表这种势力的部分士大夫的打击也就日益强化。
(二)从东汉中期起,专制独裁的淫威有时也不得不有所收敛。
(三)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地方力量的增长,斗争日益尖锐,导致在东汉后期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党锢之祸”,很多士大夫受到了镇压,地方的离心力更为强大,中央集权也即衰落。
(四)经过东汉末的黄巾起义和地方武装力量的混战,东汉王朝遂告解体。
二、东汉的思想意识在斗争的过程中,士大夫中不畏强横、敢于发表意见、不计个人祸福乃至不惜牺牲生命的人逐渐增多,到东汉后期,尊重自己的倾向日益抬头。
三、辞赋(一)东汉辞赋概况1.东汉前中期在东汉前期与中期,辞赋仍是主要的文学体裁之一。
体物大赋的影响仍较抒情小赋为大。
因为在这时期出现了两位重要的体物大赋作家:班固和张衡。
但抒情赋在此期间也有所发展。
2.东汉后期到了东汉后期,随着王朝的没落,体物大赋已失去了它的基础,抒情辞赋就占了明显的优势。
(二)东汉前期的辞赋1.班固及其辞赋(1)班固其人班固,字孟坚,东汉前期最有影响的辞赋作家,西汉辞赋家、历史学家班彪的儿子。
他较全面地继承了父亲班彪的事业,在历史学方面写作了《汉书》,在辞赋方面著有《两都赋》等作品。
(2)《两都赋》①写作背景东汉政权建立后,以洛阳为首都,后来光武帝去了一次西汉的首都长安,“经营宫室,伤愍旧京”“告觐园陵,凄然有怀祖之思”,关东的人们以为光武帝要改长安为都,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
《两都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②主要内容此赋有《西都赋》《东都赋》两篇,以“西都宾”与“东都主人”辩论的形式,分别论述二地的长处。
但“西都宾”所述,主要是长安的富丽,包括统治阶层的奢侈生活,故《西都赋》的部分可以明显地看出司马相如赋的传统;《东都赋》则强调东汉统治集团的重视教化,不滥用民力,从中可以更多地看到扬雄赋的影响。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历史散文)

第3章历史散文3.1 复习笔记一、《尚书》与《春秋》(一)《尚书》1.《尚书》简介《尚书》是记录殷商到春秋时期君王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的书,最早只称《书》,汉代以后改称《尚书》,儒家尊之为经,又称《书经》。
孔安国释《尚书》为“上古之书”。
2.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1)今文《尚书》《汉书·艺文志》称《尚书》有一百篇,但经秦始皇焚书和秦末战火,汉初实存二十八篇,以通行隶书书写,故称今文《尚书》。
(2)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故居的墙壁中发现用古文写定的《尚书》,称古文《尚书》,比今文本多十六篇。
后经兵火,其书不传。
东晋初,梅赜献出古文《尚书》,计五十八篇。
唐孔颖达以它作底本写成《尚书正义》,南宋以后编入《十三经注疏》。
明代梅骛、清代阎若璩先后考证其中的二十五篇为伪作。
3.《尚书》的文字特点:文字艰深现存《尚书》中写作最早的是《商书》中的《盘庚》篇,最晚的是春秋时期的《周书·秦誓》。
从《盘庚》到《秦誓》,在表达能力上虽有不少进步,但在将口语浓缩成为成熟的书面语这一点上,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1)《尚书·盘庚》古奥难懂,“佶屈聱牙”①原因因为汉字繁难,加上书写工具的局限,中国古代存在言文分离的现象。
要求古人一开始就把口语浓缩成简明易解的文章是不实际的,所以《尚书》的早期作品古奥难懂。
②表现从正反两方面向民众说明迁都的必要性,并且运用了譬喻,可看出在表达上已具有相当水平。
但由于在把口语浓缩成书面语,省略了“反之”一类必要的转折词,就变得艰涩难解了。
(2)《周书·秦誓》文字流畅,但理解依旧困难①文字流畅《秦誓》写的是秦穆公因为不听劝谏,伐晋失败而产生悔恨痛惜之情的事情。
文中写道:“人有言曰:‘民讫自若是多盘。
’责人斯无难,惟受责俾如流,是惟艰哉!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先引古人的话,指出人若随心所欲,则多邪僻之事。
接着说责备别人易,从谏如流难。
然后又说,他忧虑时光迅速逝去。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6)

概说0.1 复习笔记一、受挫期概述(一)时间界定中国近世文学的受挫期始于洪武元年,下限在成化末年。
(二)文学概况1.除了施耐庵将《水浒传》在罗贯中编次的基础上发展为今本或基本上接近于今本的样子外,在小说、戏曲上可以提及的只有《剪灯新话》《剪灯余话》和极少数杂剧。
诗文领域仅有李梦阳等前七子初露头角。
2.近世文学萌生期出现的新的成分不是夭折就是衰退,只有极少数的作品仍能坚持原先的传统,但又常遭无情的摧残。
二、明初的经济摧残和思想整肃(一)经济摧残明王朝一建立就采取了打击富庶地区、工商业和富裕阶层的政策,而且严厉地推行,从而使经济,特别是工商业经济遭到严重挫折。
1.原因(1)朱元璋出身于较贫穷的农民家庭,基于贫富矛盾的贫穷者对富人的憎恶,基于城乡矛盾的农民对工商业者的歧视,传统的“崇本抑末”的思想都有可能引导他走上这样的道路。
(2)在其创业过程中,当时经济特别发达的苏州、嘉兴等地和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在其敌对者手中,当地民众与他作过斗争,这促使他给予打击报复。
2.对富人的打击(1)以政治理由加以打击;(2)采取若干措施,用种种借口剥夺他们的财产。
3.对工商业的打击(1)征税的严酷;(2)禁止民间的海外贸易。
经过这样的打击,富民大量破产,并且形成了经济的萧条。
(二)思想整肃1.以儒家经典和朱元璋自己的思想来统制士人的思想明初的士人入仕之途,除征辟外,主要是通过科举和国子监两个途径。
(1)国子监国子监的学习课程为御制《大诰》《大明律令》《四书》《五经》《说苑》《为善阴骘》《五伦》等书。
就是地方学校,朱元璋也令学生读御制《大诰》。
《大诰》是朱元璋为民众所制定的生活、思想准则,也包括法律条文等内容。
(2)科举对《四书》及《易》《书》《诗》的理解以程、朱的注释为依据。
永乐年间颁布《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考试课本,这两部“大全”也是以程、朱学说为准绳的。
程、朱学说在思想界占有了前所未有的统治地位。
2.对孟子进行整肃对朱元璋来说,儒家思想还存在着缺陷。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明代末期的文学)

第1章缓步在下坡路上——明代末期的文学1.1 复习笔记一、概况(一)文学落潮期的特点在文学高潮中出现的精神和艺术特色,从万历后期到康熙中叶的百年左右时间内,处于缓慢的削弱过程中,而非立即消失并且有时还有所回升,所以,从万历三十年开始的文学落潮期是相当漫长的。
(二)落潮期文学概况明末文学中的“三言”“两拍”,竟陵派、王思任、曹学佺的小品,王彦泓、陈子龙的诗歌,吴炳等人的戏曲和清代前期吴伟业及王士稹的诗歌,张岱、廖燕的散文,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李渔和洪昇、孔尚任的剧本,都在不同程度上保存着文学高潮的传统,同时也显示出这种传统的不同程度的萎缩。
二、“三言”“两拍”等明末小说(一)冯梦龙与“三言”1.冯梦龙其人冯梦龙,字犹龙,别号龙子犹,又号墨憨斋主人。
少负才名,风流倜傥。
与其兄冯梦桂、弟冯梦熊皆有名于时,人称“吴下三冯”。
2.冯梦龙的作品冯梦龙一生困顿科场,仕途也不得意,他将主要的精力从事写作。
著述丰富,经、史、子、集皆有涉猎,而尤长于通俗文学的搜集、整理与创作。
(1)改编的长篇小说有《三遂平妖传》《东周列国志》;(2)纂辑的通俗文学作品集除“三言”外,有民歌集《山歌》《挂枝儿》;(3)辑有散曲集《太霞新奏》、笑话集《笑府》、故事集《古今谭概》;(4)对《灌园记》等七种戏曲剧本加以改订,加上其自著的《女丈夫》《双雄记》《万事足》三种,辑为《墨憨斋传奇十种》。
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的是《山歌》《挂枝儿》和“三言”。
3.《山歌》和《挂枝儿》(1)简介①《挂枝儿》一名《童痴一弄》,《山歌》又名《童痴二弄》。
二书所收大都为江南地区的民间歌曲。
前一书所收的作品均用[挂枝儿]曲调;《山歌》所收为民歌体制的作品。
②二书中的歌曲,除极少数作品外,其产生年代早的大抵不超过万历中期,晚的则到天启、崇祯间。
其中有许多经过文人的加工修改,冯梦龙自己当也做过此项工作,有的作品可能出于文人之手。
(2)纂辑目的冯梦龙自述其编《山歌》的目的,为“借男女之真情,发名教之伪药”;《挂枝儿》的倾向大抵相同。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晚明的文学高潮)

第2章晚明的文学高潮2.1 复习笔记一、晚明文学高潮的表现明代文学在弘治至嘉靖时期经历了全面的复苏以后,经隆庆而至万历年间形成了高潮。
(一)小说方面,先后有《西游记》《金瓶梅词话》等;(二)戏曲方面,以《牡丹亭》最为突出;(三)文学理论方面,提出了“童心说”和“性灵说”;(四)诗文方面,有公安派的崛起,与诗歌相比较,他们在散文创作上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尤为重大。
由于遭到政治压迫,这一高潮从万历三十年左右起就结束了,以后是长达百年的徘徊期——各体文学虽仍在不同程度上保持着高潮时期的优秀传统,但都已较前逊色,最终则归于萧条。
二、《西游记》在明代嘉靖年间,刊印小说之风日渐兴盛。
既有昔时所传旧本,也出现了当时所编纂的新作。
隆庆、万历时期,历史演义所刊益多。
其艺术水平虽均不高,但它们的一再刊印,既显示了读者对小说的需要,也对推动小说的繁荣有积极作用。
百回本《西游记》就是在这样的气氛下出现的。
(一)《西游记》的成书与作者1.主要内容《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写孙悟空等保护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
2.成书(1)玄奘俗姓陈,早年出家,于唐贞观三年赴西域取经,贞观十九年返回,历时十余年,途经百余国,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
这种经历本身就具有传奇性。
玄奘回国后口述自己的经历,由弟子辩机记录,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后其弟子慧立、彦惊又撰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将玄奘的经历加以渲染夸张,增加了一些神奇的故事。
此后玄奘取经的故事在社会上日益流传开来,在佛教的“俗讲”与民间文艺中不断地讲说,神话的色彩越来越浓。
(3)南宋时取经故事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
此外,关于取经的故事在宋元戏文中有《陈光蕊江流和尚》,金院本有《唐三藏》。
(4)在元刊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取经队伍中有了深沙神。
《诗话》中的猴行者智斗白虎精、经女人国、入王母瑶池偷蟠桃等故事是《西游记》中有关故事的原型。
(5)约在元代后期,至迟在明代初期出现了一部系统地讲述取经故事的小说《西游记》,书中的一些故事为百回本《西游记》中有关故事之所辑录,此书还出现了“黑猪精朱八戒”的形象。
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第2版)复习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概 说7)

概说0.1 复习笔记一、文学复兴期概况(一)时间界定从明代弘治(1488~1505)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万历(1573~1620)中期。
(二)文学概况1.个人与环境的冲突或者说环境对于个性的压抑以及人的复杂性得到了进一步的表现。
2.以《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及以后的《儒林外史》《红楼梦》为代表的白话小说成为成就最突出的文学样式。
3.白话在文学中逐步扎根。
上述三点显示出文学是在朝着五四新文学的方向发展。
但直到清末,中国文学仍与五四新文学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这种局面的形成,就文学本身来说,一方面是明初以来所遭受的巨大挫折使得中国文学在百年左右的时间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国家的文学发展相反的道路;另一方面是进入了复兴期后中国近世文学的行进仍一度曲折。
二、明代中后期的思想演化与异端人格的涌现中国文学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是与经济、思想的演进同步的。
(一)经济的发展就明代中后期的经济说,从正统(1436~1449)时期起,城市经济已从明初的破坏中逐渐恢复,至弘治时其繁荣程度已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到嘉靖、万历间更为富庶。
(二)市民阶层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力量也随之复兴和进展,并日益作用于文化。
前七子的首领李梦阳就是商人的儿子,晚明时期新思潮最突出的代表李贽也是商人的儿子。
从弘治到晚明时期的文化发展中,市民的影响是重要的促进因素。
(三)思想的演化1.王守仁的思想王守仁的学说在明代中后期具有显要的地位。
王阳明提倡“良知”,这是具有两重性的学说,在证明封建伦理道德是符合人的自然本性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把基于自然本性的“知”当作应该发扬的“良知”。
2.李贽的思想在把王阳明学说引向另一种思路方面起作用最大的李贽,把阳明学引到了符合市民要求的方面。
他所期望的是人的官能享受、男女之欲、上进要求、对后代的爱护和关心都得到社会的承认,让人们得以自由地去争取其实现,对人们的心灵也不加以束缚。
这种观念既有别于儒家思想,也与老庄之说相抵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屈原与楚辞
5.1 复习笔记
一、《楚辞》与楚文化
(一)《楚辞》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特色的新诗体,又称“骚”或“骚体”。
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楚辞》明显地打上了作家个人印记,从形式和内容上都较《诗经》中的作品显示出巨大进步。
《楚辞》释义:
“楚辞”一词在汉代有两种含义,一种只用来指称战国至汉代人为屈原而写的作品,另一种把屈原自己所作也包括在内。
至迟在汉武帝时已有“楚辞”这一名称。
(二)《楚辞》的文化背景
《楚辞》是长江流域文化与黄河流域文化交融的产物,“楚辞”是在楚文化乃至长江流域文化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但它又受到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
1.楚文化及长江流域文化的影响
宋代黄伯思以“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来概括“楚辞”的特点,以屈原为主体的“楚辞”的内在特征是与楚国的文化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1)楚国自然条件的影响。
(2)楚国的消费意识和生产水平的影响。
(3)楚国“信巫鬼,重淫祀”风气的影响。
(4)楚国诗文的影响。
2.黄河流域文化的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往来频繁,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楚国在当时不断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
这不但使屈原的作品在政治思想上与黄河流域的文化存在若干联系,更使它们在艺术形式上于继承楚文化传统的同时吸取了《诗经》的许多特点,并加以发展。
(1)引入了《诗》《书》等文化典籍;
(2)楚悼王任用卫国左氏人吴起为令尹,吴起是兵家,但他曾经是儒家曾参的学生,其政治思想中有强调“德”的一面。
吴起的得以重用,对中原文化渗透到楚国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屈原的生平
关于屈原的最早记载是《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
从中可知,屈原名平,与楚王同姓。
曾被楚怀王任为左徒,后上官大夫嫉妒其才能,向怀王进谗,怀王疏远了屈原。
但是对于屈原的生平,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都非定论。
三、屈原的作品
屈原的作品现存二十三篇:《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
这些作品都是在屈原被放逐于江南之后作的。
从这些作品来看,屈原的思想显然已经受到黄河流域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但其作品的价值所在,却首先植基于楚文化的传统,其次才是黄河流域的文学创作的经验。
(一)《招魂》
屈原的上述二十三篇作品中,写得最早的是《招魂》。
作于屈原被顷襄王放逐到江南的初期。
1.《招魂》的对象
《招魂》中没有指明其所要招的魂是谁,但招引魂返归的“故居”却极奢华,当是王宫,所以现代研究者多认为此篇所招乃楚怀王之魂。
2.《招魂》的艺术形式
《招魂》能够打动人,首先在于它的艺术形式。
它严密的结构使招魂之旨通贯全篇,读者能够确切地把握其题旨所在;其主体部分的强烈对比以及丰富的想象、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其对魂的深切关心和渴望他返归的急切之情。
(1)严密的结构
《招魂》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规模较宏伟的结构严密之作。
全篇的三个组成部分:引子、主体与“乱”词紧密衔接,而招魂之旨贯穿全篇。
①引子
怀王之魂自述愁苦,接着天帝命巫阳还其魂魄,巫阳乃为之招魂。
②主体
主体是巫阳的招魂之词,分为两个部分:
a.前半述其故居之外的各个地方的可怕,东南西北、上天下地都写到了,由此来说明魂不可行游于外。
这些都是出于虚构;
b.后半写其故居的美好,对饮食歌舞、宫室侍女均极意铺陈,以此来招引魂返归。
虽有夸张,但基本属于写实。
③“乱”词
以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处境,再次呼吁“魂兮归来”。
(2)强烈的对比
《招魂》主体的前半部分恍如恐怖世界,后半部分则犹如温馨的天地,造成极强烈的反差。
在运用对比上的成功,此前的作品没有一篇可以与之相比。
(3)想象的丰富与描写的具体细致。
3.《招魂》的思想意义
屈原为楚怀王招魂,并不排斥其中含有个人的感情因素或所谓“君臣之义”的成分,但基本上与楚国民众对怀王之死“如悲亲戚”的感情是相通的。
(二)《九歌》
《九歌》作于《招魂》之后,共十一篇。
本是楚国江南民间祭祀所用的乐歌,后经屈原改作。
1.《九歌》的篇目和祭祀对象
2.《九歌》的主要内容
(1)表现神(鬼)人之恋
《九歌》中有六篇涉及到神(鬼)人之恋,五篇表现了诗中主人公“予”(“余”)对祭祀对象的眷恋、相思,另有一篇则是祭祀对象对人的追求。
诗中的主人公是在祭祀中充当主角并以歌舞娱神的巫觋。
《九歌》中涉及神(鬼)人之恋的作品,以《湘君》《湘夫人》《少司命》和《山鬼》最为突出,在《云中君》和《大司命》中也有类似内容。
①《湘君》
《湘君》写“余”对湘君的眷恋、期待,而湘君则爱恋别人,不肯前来会面。
“余”先是痛苦地思念,继而乘船渡江,前去找寻,但仍然不能如愿。
于是发为怨怅之词,乃至欲断绝对湘君的感情,追求人间的女子,但仍未能最后下定决心,故全篇以“聊逍遥兮容与”作结。
②《湘夫人》
以秋天的凄清来渲染“予”的愁绪。
接着说明,“予”原是与帝子约好在北渚会见的,并已作好了接待的各种准备。
但她始终没有到来,“予”只好骑马、乘船前去找寻。
这时“予”听说帝子召他前去相见,便赶快驱驰而往,并看到了湘夫人住处的种种情况。
不料虞舜却派来了众多侍从的神灵,把她接走了。
陷在绝望中的“予”于是也就产生了另作追求的念头,唱出了类似于《湘君》篇末的歌。
③《少司命》
这是一首颇为凄艳的爱情诗。
《少司命》中的“予”是女性,而且已与少司命见了面,彼此产生了爱情。
只是神人有别,匆匆一面,就此人天远隔,相思无极。
④《山鬼》
a.主要内容
《山鬼》所写,不是巫对于祭祀对象的追求和怀思,而是祭祀对象山鬼对人的眷恋。
这也许与古人对神、鬼的态度不同有关。
作品中的山鬼是一位年轻的女性,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的悲哀的歌。
b.作者的感受
《山鬼》融入了屈原的感受。
《山鬼》与《离骚》的对比:
第一,《山鬼》全篇的最后一句宣告她已陷入了“离忧”,而屈原《离骚》的标题也即“离忧”之意,这说明屈原在心理上已落入了与山鬼类似的境地;
第二,如“留灵惰兮儋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两句所示,《山鬼》把主人公追求的目标称之为“灵脩”,并认为他能使山鬼的生命发出光彩。
在《离骚》中屈原也称楚王为“灵脩”,并倾诉了他的忠诚,他还把自己之被楚王弃逐,称为与“灵脩”的离别。
也可以说《山鬼》的主人公与屈原都有对“灵脩”的深厚感情,都因被“灵脩”所遗弃而深感悲伤;
第三,《山鬼》所写虽是男女之情,但《离骚》是以男女之情象征君臣之间的关系的。
尽管屈原的悲剧和山鬼的悲剧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但在心理上的感受却明显有其相通之处。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九歌》的其他几篇涉及爱情的作品里。
c.对于个人价值的重视
不同于《少司命》中女子劝告少司命离开自己而“为民正”,《山鬼》把纯属个人范畴的爱情对生命的意义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追求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而是生命的价值与寄托,她之所以在爱情追求失败后发出“孰华予”的哀叹,就因爱情是她唯一能使自己生发光华的东西。
(2)祭祀阵亡将士——《国殇》
①全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写战争及将士阵亡的过程,第二部分是对其刚强、勇武精神的赞颂。
②在艺术形式上的特色,一方面是叙述方面的客观描写成分的加强,另一方面是结构的趋于密致。
蕴含在《国殇》形式中的是对一种渗透爱国思想的人格力量的赞唱。
(三)《离骚》
《离骚》共三百七十余句,写作在《九歌》后。
它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结构完整、严密的长诗。
其所倾诉的,是屈原为坚持自己理想和人格而经受的种种不幸,他的顽强的斗争、追求和由于眷恋故国而决意献出自己生命的悲愤。
1.《离骚》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