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实验探究题专题复习含答案完整版
2018年中考化学真题分类汇编:专题(3)科学探究题(含答案)

专题三科学探究题一、选择题10. (2018·浙江衢州)小柯做了一个趣味实验:他先将鸡蛋壳碾碎装入气球,再把气球套在盛有白醋的锥形瓶底口,然后把气球中的蛋壳加入锥形瓶中(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实验过程如图。
下列对该实验的分析正确的是()A.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因为气球受到浮力B.冷却至室温时,瓶内气体分子间空隙变大C.反应没有气体生成D.反应没有热量放出【答案】A8. (2018·湖北武汉)医疗上常用硫酸钡作透视肠胃的内服剂,俗称“钡餐”。
一旦误将碳酸钡代替硫酸钡作“钡餐”,就会致人中毒,此时可服用硫酸镁溶液解毒。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如下实验模拟了碳酸钡在胃液中的变化,并验证了硫酸镁解毒的原理:I.取一定量碳酸钡固体于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并不断搅拌,饶杯内固体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甲所示;II.再向该烧杯中逐滴加入硫酸镁溶液,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溶波质量与加入硫酸镁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乙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K点和L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为一种;图乙中M点和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都为两种B.取少量步骤I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足量稀硝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步骤I中加入的稀盐酸已过量C.根据图乙数据分析,步骤II最终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4.5gD.硫酸镁解毒的原理是:MgSO4+BaCl2=MgCl2+BaSO4↓。
因此,本身无毒且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的物质,如纯碱也可解毒8.A二、实验题(2018•辽宁葫芦岛)(7.00分)同学们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后,小欣同学发现容器内液体是浑浊的,她很好奇,浑浊液体是什么?于是她和同学们一起将浑浊的液体过滤,得到滤液和固体,并对此展开了探究(溶解于水中的气体成分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以及过滤得到的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①大理石中含有SiO 2(不溶于水,且不与盐酸反应),可能含有少量的Fe 2O 3等。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实验探究

. -2018届中考物理专项练习---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1.下列实例中,跟水的比热容比较大的特点有关的是()A.红色颜料在热水中扩散很快B.水可以作为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剂C.水凝固成冰时,体积增大D.高原上,水温达到80℃可以沸腾2.用水作为汽车发动机及发电站发电机线圈的冷却剂等。
这主要是因为水的()A.质量较小B.沸点较高C.凝固点较低D.比热容较大3.以下四种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关系不大的是()A.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B.夏天往室洒水可使室温度降低C.陆地区的气温变化比沿海地区大D.生活中往往用热水取暖4.下列关于热现象的说确的是()A.当汽油在发动机燃烧不充分时会冒黑烟,这时发动机的效率升高B.打开香水瓶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从蒸笼里拿出的馒头,放一阵子变凉了,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了馒头的能D.海边昼夜温差较小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小5.在下列现象中,与水的比热容无直接关系的是()A.汽车的发动机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B.冬天用热水袋取暖C.夏天用洒水的方法降低室温度D.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陆地区小6.沿海地区与陆地区相比昼夜温差较小,其主要原因是海水比沙石具有较大的()A.比热容B.能C.密度 D.热量7.气象台每天都会发布我省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下表列出的是2013年4月23日陆城市和沿海城市两地的气温情况.根据气温变化情况作出的判断和判断依据正确的是()A.城市甲是,依据是水的比热容较大B.城市乙是,依据是砂石的比热容较大C.城市甲是,依据是砂石的比热容较大D.城市乙是,根据水的比热容大8.学校实践小组成员利用休息日,从早上8:00开始每个半个小时对流花湖公园园气温和园湖水温度进行了测量,根据记录数据绘成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所示,可以判断()A.实线是气温图线,虚线是水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B.实线是水温图线,虚线是气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小C.实线是水温图线,虚线是气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大. -D.实线是气温图线,虚线是水温图线,因为水的比热容比较小二、多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9.下面关于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温度升高一定是吸收了热量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C.冰在融化时温度不变能增加D.汽车发动机用水作冷却液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10.白糖溶解在杯中整杯水变甜了,这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______;太阳能热水器给水加热,它是利用______的方式来增加水的能的;沿海地区白天和夜晚的温差比较小主要是由于水的______比较大造成的结果.11.如表所列的几种不同物质的比热容,质量为5千克的水温度升高40℃,吸收的热量为______焦;若这些热量被5千克的泥土吸收,则上升的温度______40℃(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这就是沿海地区昼夜温差______陆地区昼夜温差的原因(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3.水的比热容为4.2×103______(填写单位),质量为5千克、温度为20℃的水温度升高到30℃,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焦.温度相同、质量相等的铝块和铜块,吸收相等热量后,末温比较高的是______块(选填“铝”或“铜”).(c铝>c铜)15.小明用凉水冷却滚烫的鸡蛋,是在利用水______大的热学特性,此时鸡蛋能是通过______的方式改变的.如果冷却用水的质量为l千克,温度上升了10℃,则水吸收的热量为______焦.〔c水=4.2×l03焦耳/(千克•℃)〕16.“汽车不但要吃油,有时也要喝水”,用水冷却发动机是因为水的______大,在发动机开始工作后一段时间,水箱中水的能会变化,这是通过______方式来改变能的。
201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带答案(精选150套中考题)

201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科学探究题带答案(精选150套中考题)D时间后,测得pH为X,同时测得【实验探究二】容器中剩余清液的pH为Y,若X Y(填“>”“=”或“<”),则她的猜想成立。
【答案】【实验探究一】(1)酸(2)①氯化钙或CaCl2②红【实验探究二】CaCO3+2HCl=CaCl2+CO↑+H2O(未配平或无“↑”符号扣1分,化2学式错误扣2分)【得出结论】反应物的浓度大小【反思交流】<19.(2017辽宁省沈阳市,题号19,分值8)观察是学习化学的垂要方法。
我们可以运用自己的感官,也可以借助仪器通过实验,观察物质及其变化的条件、现象和结果。
观察与思考一:蜡烛在空气中燃烧观察与思考二:在密闭容器内,蜡烛燃烧过程中O2体积分数的测定实验1:一定条件下,蜡烛在一瓶空气中燃烧。
某同学利用O2传感器,测定燃烧过程中O2的体积分数。
(如下图所示)观察实验结果图,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是_______%。
实验2:相同实验条件下,某同学另取一瓶混有空气的O2进行测定(初始时O2的体积分数是30%)。
结合已有信息,合理猜想:蜡烛熄灭时O2的体积分数(与实验1相比较)。
请写出两种不同情况并分别说明理由。
【温馨提示:实验操作合理,蜡烛相同且量足够,忽略仪器误差】猜想1及理由:______________;猜想2及理由:______________。
【答案】观察与思考一:(1)颜色、状态(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2)明亮的火焰,烛芯周围的固态石蜡熔化为液态(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3)有“白烟”生成,液态石蜡重新凝固(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观察与思考二:20.7;(1分)16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猜想1 及理由:等于16%,由图可知,当氧气体积分数为16%时蜡烛可能就会熄灭。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猜想2及理由:小于16%,初始时氧气体积分数变大,导致燃烧剧烈,放热多,温度不易降低到蜡烛着火点以下,氧气的体积分数减小值可能大于14%。
2018年全国卷高考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探究》专题突破[例题+习题(含答案)]
![2018年全国卷高考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探究》专题突破[例题+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7d7fe4f705cc17552709c2.png)
2018年全国卷高考化学总复习《化学实验探究》专题突破[题型分析]从2017年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以及近几年各省市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可以发现: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所考查的内容,涉及了化学原理、概念、物质性质、实验操作、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和评价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即只要与中学化学实验相关的所有知识都能成为高考化学考查的考点内容。
实验题检测内容的特点:(1)源于课本从近5年高考化学卷实验试题以及近4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实验试题看,几乎每一道试题都能在课本相应的地方找到出处。
而且,有些试题所涉及的实验直接取材于课本中的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
这种命题方式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一方面引导中学化学教学重视课本实验教学;另一方面,很好地体现公平、公正的高考命题原则(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组专家所言:“教材是创设高考试题的丰富素材,教材人人都有,试题贴近教材能够体现公平、公正的命题原则”)。
(2)突出基础随着命题指导思想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化,高考化学对实验能力的考核要求也将越来越高。
然而,不论试题要求怎样变化,基于中学阶段教学的基础性,实验试题考查的内容仍将强调基础,突出基础性。
分析近年高考化学实验题,就可明确这一特征。
象近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虽然试题具有形式比较新、反应装置新、化学反应新、设问角度新、题目立意高、隐蔽性强等特点,但从答题内容看,回答问题所需的知识仍然属于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大都源于中学化学教材,很好地体现基础性。
体现在:a、运用化学实验基础知识进行物质的鉴别、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解释;b、利用常见或常用的化学仪器或装置来完成题目规定的化学实验;c、根据考生所应掌握的实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有关化学知识来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或对给定的实验方案作出评价。
(3)强调综合从近年试题走向可以看出,试题很好地体现化学学科的特点,即以实验为中心,将化学实验与其他化学知识有机地结合于一体,着重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考查。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18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实验探究题汇编(含答案解析)1.(2018•湖州)某科学兴趣小组对“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进行了改进:将数显设备、气体压强传感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量装置按下图连接。
装置气密性良好,调节右边敞口容器和集气瓶里的水面相平,此时集气瓶内气体的体积为V1.关闭活塞,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塞紧瓶塞,待火焰熄灭后,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观察到集气瓶中的水位上升。
待集气瓶内的水面不再上升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2.然后向右边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水至两边水面再次相平,此时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为V3.在点燃红磷至打开活塞这一过程中,观察到数显设备显示集气瓶内的气体压强先上升后下降,再趋于稳定。
请回答:(1)数显设备显示,开始一段时间集气瓶内气体压强上升,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的气压变化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氧气量减少导致的气压变化量。
(2)基于数显设备显示的气压变化,“过一段时间打开活塞”中的“一段时间”指的是火焰熄灭后到所经历的时间。
(3)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集气瓶中减少的氧气体积为(选填“V1﹣V2”、“V1﹣V3”或“V2﹣V3”)。
2.(2018•上海)实验室制取氧气并进行相关实验。
①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取用二氧化锰操作正确的是(选填编号如图1)。
②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不同体积分数氧气中的复燃情况,部分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氧气体积分数(%)30406070带火星的木条不变稍亮复燃复燃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在集气瓶中注入占其容器50%的水(如图2所示),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将瓶内的水排尽,用带火星的木条在该集气瓶中进行实验,推测实验现象并说明理由。
③双氧水分解也可用氧化铜作催化剂。
在0.5g氧化铜中滴加双氧水,反应结束后固体仍为0.5g且呈色。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在双氧水分解反应后,氧化铜化学性质没有发生改变。
步骤现象结论氧化铜化学性质没有改变3.(2018•衢州)小柯为了研究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浓度是否有差异,做了如下实验:加热高锰酸钾固体,分别用两种方法各收集三瓶氧气,井使用传感器测定收集到的氧气浓度,数据见表。
山东省2018年中考化学试题研究 专题十一《实验探究题》(pdf)

专题十一 实验探究题类型 1 反应后成分类探究考向 1 反应后滤液成分的探究1. ( 2017 六 盘 水 ) 甲、 乙 两 名 同 学 分 别 做 了 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钡 溶 液 反 应 的 实 验, 反应后都进行过滤得到 无 色 滤 液,他 们 对 自己得 到 的 无 色 滤 液 中 溶 质 的 成 分 进 行 探究。
请你一同参与他们的探究活动。
【 提出猜想】 他 们 各 自 所 得 滤 液 中 溶 质 的 成分有如下几种可能:A. NaOHB. Na2CO3 、Ba( OH) 2 、NaOHC.D. Na2CO3 和 NaOH【 讨论交流】 上述猜想中,肯定不成立的是 ( 填猜想序号) ,其理由是 。
【 实 验 探 究 】 甲、 乙 两 同 学 为 了 验 证 各 自 所得滤液的成分,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甲同学的实验结论是正确的,乙同学的实验结论不一定正确。
请你帮乙同学设计实验,进一步确定乙同学得到的滤液中溶质的成分。
【反思与评价】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实验探究】 【 反思与评价】【 答 案 】 【 提 出 猜 想 】 Ba ( OH ) 2 、 NaOH【 讨论 交 流 】 B Na2CO3 和 Ba( OH) 2 不 能 共存【 解析】 【 提 出 猜 想】 根 据 碳 酸 钠 与 氢 氧化钡反 应 生 成 氢 氧 化 钠 和 碳 酸 钡 沉 淀 可 知,溶质中一定含有生成物 NaOH,也可能 含有剩余 的 Na2CO3 或 Ba( OH) 2 ,因 此 猜 想 C 为 Ba( OH) 2 、 NaOH。
【 讨 论 交 流 】 碳 酸钠能和氢氧化钡发生 反 应,两 种 物 质 不 可能同时剩余,故选 B。
【 实验探究 】 要 证 明有 氢 氧 化 钡 剩 余, 即 检 验 有 钡 离 子 存 在。
【 反思与评价】 猜想 A 与猜想 D 的区别为是 否 含 有 Na2CO3 , 其 实 质 为 碳 酸 根 离子 的 检 验, 若 含 有 碳 酸 钠 即 猜 想 D 成 立,若不含有碳酸钠,即猜想 A 成立。
2018年内蒙古中考化学复习实验探究题(pdf版)

( 1 ) 长颈漏斗 ㊀B ( 或C ) ㊀( 2 ) S O ㊀( 3 ) 吸收 2 S O ㊀2 N a O H+ S O a S O H O ㊀( 4 ) 吸 N 2 2 2 3+ 2 收水蒸气㊀( 5 ) 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㊀ 黑色铜网 实验结论】 丙㊀【 反思与交流】 ( 1 ) 随着 变红㊀【 反应的进行; 浓硫酸变成了稀硫酸, 稀硫酸与锌 反应可 生 成 氢 气 ㊀ ( 2 ) 生成的气体只有氢气 ( 或无污染) ( 合理即可) 【 解析】 【 猜想与假设】 生成的气体可能是 H 2或 S O , 还可能是 H O 实验探 2 2和 S 2 的混合物。【 究】 ( 1 ) 根据仪器的形状与用途可知 a 仪器为长 颈漏斗。锌与硫酸反应选择固液不加热型发生 装置, 所以装置 B和 C都可以选。( 2 ) 品红溶 液褪色, 说明生成了 S O 。( 3 ) 二氧化硫是空气 2 污染物, 随气流进入 H 装置, 与氢氧化钠反应, 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化学方程式为 2 N a O H + S O a S O O 。( 4 ) 浓硫酸具有吸 N 2 2 3 +H 2 水性, 可吸收气体中的水分, 以免干扰 G装置中 实验现象的观察。( 5 ) H 2 中混有一定量的空 气, 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 所以加热前要先通一 段时 间 的 气 体, 排 尽 装 置 内 的 空 气; H 2 能将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 溶液为 猜想㊀㊀ 中, 观察现象 无色 不成立
另取少量滤液于试 实验二 管中, 向其中滴加酚 酞试剂 常温下, 再取少量滤 液, 测溶液酸碱度
无明显 猜想㊀㊀ 现象 p H= 7 不成立 猜想㊀㊀ 成立
实验三
【 拓展延伸】 金属钠在运输、 保存中应该注意: ㊀ ㊀㊀㊀㊀㊀㊀。 【 答案】 【 猜想与假设】 N a S O 、 N a O H㊀猜想四 2 4 【 实验方案与验证】 三㊀ 二㊀一㊀【 拓展延伸】 密封保存 【 解析】 【 猜想与假设】 钠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 化钠和氢气,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 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 滤液中一定含有反应 生成的 N a S O , 结合其他猜想内容, 结合反应物 2 4 有剩 余 的 情 况 分 析, 可知滤液中还可能含有 N a O H ; 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能够发生反应, 二者不能在同一溶液中共存, 故猜想四不合理。 【 实验方案与验证】 硫酸铜溶液为蓝色, 根据实 验一的实验现象“ 溶液为无色” , 可知滤液中不 含硫酸铜, 猜想三不成立;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 性, 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根据“ 滴加酚酞试
201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 考点40 科学探究题(含解析)

2018中考化学试题汇编:考点40科学探究题1.(2018•安徽)“蓝瓶子”实验是一个有趣的化学振荡实验:盛有氢氧化钠、亚甲蓝(C16H18N3SCl)、葡萄糖混合液的试管,经振荡、静置后溶液颜色会出现反复变化(如图1)。
某兴趣小组开展如下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混合液中属于人类基本营养物质的有水和糖类。
(2)小明对振荡后溶液变蓝的原因进行如下猜想:①溶液中溶入CO2;②溶液中溶入O2;③溶液中溶入N2(填化学式)。
(3)小红利用图2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混合液由无色变蓝色,由此不能(填“能”或“不能”)得出猜想①正确,原因是呼出的空气中还含有氧气、氮气。
(4)为探究猜想②,利用图2装置设计实验方案:从A中通入足量的氧气,混合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溶液中溶入O2。
【分析】(1)根据食物中的营养元素解答;(2)根据空气中含有的成分解答;(3)根据呼出的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解答;(4)根据题中信息分析解答【解答】解:(1)混合液中属于人类基本营养物质的有水和糖类;(2)氢氧化钠、亚甲蓝(C16H18N3SCl)、葡萄糖混合液与空气接触,空气中主要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氮气,小明对振荡后溶液变蓝的原因进行如下猜想:①溶液中溶入CO2;②溶液中溶入O2;③溶液中溶入N2;(3)小红利用图2装置,从A端吹入呼出的气体,混合液由无色变蓝色,由此不能得出猜想①正确,原因是呼出的空气中还含有氧气、氮气;(4)为探究猜想②,利用图2装置设计实验方案:从A中通入足量的氧气,混合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溶液中溶入O2答案:(1)糖类;(2)N2(3)不能;呼出的空气中还含有氧气、氮气;(4)从A中通入足量的氧气,混合液由无色变蓝色,说溶液中溶入O2【点评】本题趣味实验为背景考查了氧化还原反应,注意题目信息的提取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中等。
2. (2018•江苏宿迁)实验课上,老师给了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末,该粉末可能是铜粉和氧化铁(Fe2O3)粉末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定该粉末的成分,同学们进行了如下探究,请你参与其中并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选填“左”或“右”).闭合开关后,发现灯泡不亮,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若电路中仅有一处故障,这个故障)分析表中信息,可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小灯泡的实际电功率 ,灯泡越亮. 3.(8分)(2015•河南)小亮想测量一个小木块(不吸水)的密度,他利用天平、圆柱形玻璃杯、适量的水、细针等器材,经过思考,想出了如下的实验方法. (1)图甲是小亮在调节天平时的情景,小丽指出了他在操作上的错误,你认为错误之处是: . (2)小亮纠正错误后调节好天平,按照以下步骤继续实验:①将小木块放在天平左盘,天平平衡时右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木块的质量为 g .②将玻璃杯中装满水,用细针缓慢地将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利用排水法,测出溢出水的质量为30g ,则小木块的体积为 cm 3.(已知ρ水=1.0xl03kg/m 3) ③测出小木块的密度是 g/cm 3 (3 )受小亮实验的启发,小丽在实验时除了利用原有的圆柱形玻璃杯、适量的水和细针外,又找了一把刻度尺,不用天平也测出了木块的密度.请你将下列测最步骤补充完整: ①在玻璃杯中装人适盘的水,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 0;② ; ③用细针缓慢地把木块压入水中,使之完全浸没,用刻度尺测出杯中水的深度为h m ; ④小木块密度的表达式:ρ水= .(用测量的物理量和已知量的符号表示)4.测量是生活和学习中一项基本技能。
(1)如图12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读数为cm 。
一次测量可能误差较大,为了减小误差,应当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3所示,用体温计测量体温,该体温计的分度值是__℃,体温计的示数是___℃5.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图14所示的装置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将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钢球摆到竖直位置时,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
(1)本实验使钢球获得动能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钢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观察______________来判断的。
(2)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他们让质量不同的钢球从相同高度摆下,使钢球到达竖直位置的________相同,从而探究动能与______的关系。
(3)在第3次实验中,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需要重做第3次实验,甲同学建议换用同样较长的木板,乙同学建议换一个较大的木块,丙同学建议降低钢球下摆的高度。
你认为应当采用_同学的建议。
(4)由上述实验数据和现象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处的电流如表所示,由此得出初步结论:________________.(只(3)排除故障后,他调节R1和R2的阻值,进行了第一次实验,两电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对应的电压、电流值分别为3V、0.3A.(4)接着他保持开关闭合及R2的滑片位置不动,调节R1的阻值,又测得了三组数据,如表.他分析实验数据后发现,通过R1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不能正比,请指出他在操作中①开关闭合时连接电路;②调节R1的阻值.(5)正在小明准备重新实验时,同组的小华巧妙处理了实验数据,作出了某个元件的I﹣U图象,顺利得出了正确结论.①请你帮小华在图丁中画出该图象;②根据图象得出的结论是在电阻不变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2.(2017•德州)如图甲,是“探究某种固体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装置(该物质的沸点为217.9℃).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1)该物质的熔点是80℃.(2)该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小于在CD段的比热容.(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3)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加热20min后继续加热,被研究物质的温度却不再升高,这是因为此时液体已经到达沸点,开始沸腾.3.(2017•德州)实验室有如下器材:天平(含砝码)、量筒、烧杯(2个)、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质量和体积不计)、足量的水(密度已知)、足量的未知液体(密度小于金属块的密度).(1)一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测量金属块的密度,步骤是:①在量筒中倒入20mL水;②把金属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如图1所示,由此可知金属块的体积为20cm3;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如图2甲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a、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处;b、向右(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c、取出量筒中的金属块直接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移动游码使天平重新平衡,如图2乙所示.计算金属块的密度是7.89×103kg/m3.该实验所测密度比金属块实际的密度偏大(选填“偏大”或“偏小”).(2)二组选用上述一些器材,设计了一种测量未知液体密度的实验方案.选用器材:弹簧测力计、金属块、细线、水、足量的未知液体、烧杯(2个)主要实验步骤: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金属块在空气中的重力G;②用弹簧测力计悬挂金属块浸没在未知液体中(未接触烧杯底),其示数为F 1; ③用弹簧测力计悬挂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未接触烧杯底),其示数为F 2;④未知液体密度的表达式:ρ= .(用字母表示,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4.(2017•安顺)一天饭后,小明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做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很想知道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布料种类的关系,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的实验探究.(1)实验目的: 探究抹布的吸水能力与其布料之间的关系 .(2)所需的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 涤纶、麻、棉 各一块,足够的水.(3)主要步骤:将三个烧杯中倒入质量相同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 杯中所剩的水量 ,将现 布料种类 涤纶 麻 棉 杯中所剩水量 最多 较少 最少 布块所含水量 最少 较多 最多 )结论: 棉质抹布的吸水能力最强 .(5)应用:炎热的夏天,如果人体皮肤被汗浸透,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说,应尽量采用 棉质 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5(2017•伊春)小华总结所做过的力学探究实验,发现:(1)甲实验: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后,分别在毛巾、棉布、木板上滑行直到静止.由实验可知:平面越光滑,小车所受的阻力越 小 ,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 远 .(2)乙实验: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上做 匀速直线 运动,根据 二力平衡 原理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摩擦力的大小. (3)丙实验:让质量相同的钢球从同一斜槽的不同高度滑下,是为了探究动能与 速度 的关系,钢球动能的大小是通过 木块被撞击后移动的距离 来判断的. 6.(2017•广元)小琳想知道一只标明“220V 40W”白炽灯不发光时的灯丝电阻有多大,她设计了图甲所示电路原理图,并招来器材动手实验.(1)按照如图甲所示连接电路,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 ,调节滑动变阻器R ,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图乙、丙所示,此时灯丝电阻为 24 Ω.(2)小琳设想如果没有电压表,能否再找一只电流表和一个定值电阻来代替电压表,于是她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电路原理图(R 0为阻值已知的定值电阻),连接电路并检查无误后闭合开关S ,调节滑动变阻器R ,当电流表示数分别为I 1,I 2时,灯丝电阻R L = (用R 0,I 1,I 2表示测量结果).(3)小琳用公式R=计算出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1210Ω,比(1)中测量的电阻大得多,请你帮助小琳给出合理的解释 正常发光灯丝温度比不发光时高的多,灯丝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 (4)小琳根据图乙和丙的示数,计算了此时灯泡实际消耗的电功率与灯泡额定功率相差34W .7.如图为探究“磁生电”的实验装置。
(1)闭合开关,让悬着的导体AB (选填“左右”、“上下”、“沿A 向B”或“沿B 向A“)运动时,电流表会发生偏转。
(2)若保持导体AB 不动,要产生感应电流,正确的操作是 。
(3)实验中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不明显,为了使指针偏转明显,请你从实验装置和操作上各提一条改进建议。
装置改进: ,操作改进: 。
8.小明用弹簧测力计、正方体物块、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有一定量的水和盐水,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进行了探究,其装置和弹簧测力计示数如图所示。
(g 取10N/kg ) (1)分析图甲、乙、丙,说明浮力的大小与 有关。
(2)为了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有无关系,可选用图 的装置来进行操作;图 说明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
(3)正方体物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是 N ,正方体物块的体积是 m 3。
(4)用图示实验数据测出盐水的密度是 kg/m 3。
9.小明同学做“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
(如图所示),用相同的滑轮组提升不同数量的钩码,记录数据如表所示。
(1)观察如图中测力计的示数,表格中编号①的数值是 ,②的数值是 。
(2)小明通过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到了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汽车作为一种“机械”,提高效率对节能减排有重要意义,请你指出以下三种提高效率的方法中,方法 是与本实验同理的。
方法一:鼓励人们“拼车”出行,使汽车尽量装满人员 方法二:汽车制造厂用新材料减轻汽车重量。
方法三:经常给汽车做保养,保持良好的润滑。
(3)小明发现绳端移动的距离与钩码提升高度有固定的倍数关系,于是他认为钩码数量一定时,无论将钩码提升多高。
都不影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小芳则认为:钩码提升的高度不同,有用功就不同,机械效率就变化了,你认为 的看法是正确的。
10.采用如图的装置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什么因素有关”,接通电源,瓶内的空气被加热后膨胀,使U 型管中的液面发生变化,通过观察U 型管的液面变化情况比较出瓶内电阻丝的发热多少。
(1)如图所示的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 的关系,通电一段时间 (选填“左瓶”或“右瓶”)内的电阻丝产生的热量多。
(2)让实验装置冷却到初始状态,把右瓶并联的两根电阻丝都放入瓶内,接通电源比较两瓶内电阻丝发热多少。
此时该装置是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跟 的关系,一段时间后电阻丝产生的热量 (选填“左瓶”、“右瓶”或“两瓶一样”)多。
11.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
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