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与匈奴的和战1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在公元前133年,双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27年,主要是为争夺河套地区。

这一年,匈奴集结重兵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杀掠民众。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塞,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卫青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包围,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

战后,汉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务,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万到此屯田戍边,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后卫青又一次大败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袭击右贤王,俘匈奴1.5万余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双方的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

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数万人。

这年秋,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人投降。

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

汉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后又从武威分出张掖,从酒泉分出敦煌,称为“河西四郡”,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带)和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南下骚扰。

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汉朝集中10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出击。

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判断,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高三历史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西域: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 即现在新疆地区及以西的地方。
楼 兰 古 迹 (今新疆罗布泊)
西劝 出君 阳更 关尽 一 无 唐 故杯 王 人酒

玉门关遗址
春羌 风笛 不何 度须 唐 玉怨 门杨 王 关柳 之

张骞第一次出使路线
穿越黄沙万里的沙漠
沙漠孤城
翻越终年积雪的帕米尔高原
西域传入内地的物种
大宛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波 斯 金 银 壶
此外,西方的音乐、舞蹈、 绘画、雕塑、杂技、宗教 也传入中国
中 华 文 明 远 播 西 域 和 中 亚

井渠技术(坎儿井) 漆 器 丝 织 品
铸铁技术
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从以上材料,我们可以认识到张骞使西域有 哪些历史意义?
1、加强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 促进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两地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为统一 多民族国家发展作出了贡献 2、打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亚欧诸国正式开始 了友好往来,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 3、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汉文化远播异域,影响 深远,西域、中亚乃至欧洲文化亦传到中国 。
投笔从戎
班超(32—102)
班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 东北)人,父班彪、兄班固、妹班 昭具有文名。班超小时候家里较穷, 他的哥哥班固被召为校书郎,班超 和母亲一起随哥哥来到洛阳,班超 为官府抄书以养家。日久劳苦,曾 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应 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 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遂投 笔从戎。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 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 全,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 外文化交流,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滇王金印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PPT课件(9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PPT课件(9篇)
► 【C】晚餐是烤肥羊,但是由于他们完全不会农耕,所以 没有谷物可吃,我只好入乡随俗。
► 【D】吃晚饭时他告诉我明天他要南下抢掠汉人的财物。 这让我很难过,第二天天亮我就辞别了这一家。
汉匈决定性战役是哪次 战役?这次战役发生在 哪一年?指挥这次战役 的是哪两位名将?
漠北战役 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物理课件:/kejian/wuli/
三、昭君出塞
1、呼韩邪单于归汉---订立和好盟约
2、王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与西汉初年的“和亲”有什 么不同?
匈奴虎噬鹿 铜饰
卫青
卫青,人称汉朝第一将。祖籍河东平阳, 出身微贱,曾为汉武帝大姊平阳公主家奴。 其姐卫子夫被封为皇后之后,卫青做了侍中。 在汉武帝实施的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屡次奉命 出征,均大获全胜,和他的外甥霍去病一起, 取得了反击匈奴的全面胜利。汉武帝封卫青为 大将军,将姐姐平阳公主嫁给他。
(2)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 中央,实行抑商政策。
(3)军事上:大规模武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巩固 和发展国家的统一。
(4)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思 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讲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讲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各民族的 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语言特点
词汇丰富,语法结构复杂,表达力强。
匈奴的宗教信仰
01
02
03
萨满教
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和祖先,通过萨满祭司与 神灵沟通。
祭祀活动
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祈求 神灵保佑族人平安、丰收。
信仰禁忌
遵循严格的信仰禁忌,如 禁止猎杀怀孕动物、禁止 砍伐神树等。
匈奴的艺术成就
01
02
03
04
音乐舞蹈
擅长吹奏乐器和舞蹈,具有独 特的民族风格和韵律。
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匈奴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中,吸收了 中原文化的先进元素,如汉字、儒家 思想等,形成了独特的匈奴文化。
05
结论与启示
对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反思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关系,既有对抗也有合作。 双方之间的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 也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汉朝为了维护边疆安全,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修筑 长城、派遣军队戍边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 制了匈奴的南下侵扰。
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匈奴的西迁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欧洲的民族迁徙和文化变革。
匈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游牧文化的传承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文化具有鲜明的游牧 特色,如骑马、射箭、游牧生活等,这些文 化传统在后来的游牧民族中得到了传承。
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匈奴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பைடு நூலகம்成部分,对 现代文化产生了影响,如在文学、艺术、影 视等领域中经常出现匈奴题材的作品。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和亲公主的地位、权力等,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双方 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高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导语】对于⾼考历史的复习,要认真复习好每⼀个知识点,因为这样对考试的发挥是很有利的。

下⾯是⽆忧考为⼤家收集整理的⾼考历史《秦朝的统治》的复习知识点,相信这些⽂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考历史复习知识点:秦朝的统治 1、秦的统⼀ ⑴、统⼀的条件:社会⽣产⼒不ZYB系列增压泵断提⾼,民族之间、地域之间、联系加强,为统⼀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长期的战争给⼈民⽣活带来了巨⼤的灾难,⼈民渴望统⼀;秦国变法⽐较彻底,国富兵强,实⼒超过了其他国家,具备了进⾏统⼀战争的条件。

嬴政掌权后,⼴泛搜罗任⽤外来⼈才,部署统⼀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⑵、过程:灭六国;统⼀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为了解决军粮运输困难,开灵渠,沟通了湘⽔和离⽔,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长城,形成中国历幅员空前辽阔的统⼀的多民族国家。

⑶、意义:秦的统⼀,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顺应了历史潮流,有利于⼈民的⽣活安定和社会⽣产的发展,符合当时各族⼈民的共同愿望。

⑷、疆域:秦的疆域时,东到⼤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带,南到南海。

秦是我国历第⼀个统⼀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统⼀的多民族的封建⼤国。

从此,统⼀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国家的统⼀是⼤势所趋,⼈⼼所向。

秦王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业,功不可没。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 ①政治:第⼀,确⽴皇权⾄⾼⽆上,规定皇帝拥有⾄⾼⽆上的权⼒:凡⾏政、军事、经济等⼀切⼤权,均由皇帝总揽,⼀切军国⼤事都由皇帝⼀⼈裁决;皇帝制度为此后历代王朝所沿⽤。

⾃秦⾄清末,延续了2100多年。

第⼆,建⽴从中央到地⽅的官制和⾏政机构,在中央设“三公”及“九卿”。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夫执掌群⾂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太尉负责管理军事;九卿分掌朝廷和国家各项⾏政事务,分掌政要。

在地⽅,废除分封制,推⾏郡县制。

丞相、御史⼤夫、太尉和诸卿以及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第三,颁布通⾏全国的秦律。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卫 青 生 平
河东平阳人。卫皇后 弟弟。本平阳公主家 奴,后来被汉武帝重 用,官至大将军,即 最高的军事将领。多 次带兵同匈奴作战, 屡立战功。史书说: 卫青为人,谦虚爱士, 深得部下拥戴。
霍去病生平
(约公元前140--前117 年),西汉著名的将军, 五年内六次率部队反击匈 奴侵扰,六战六捷,为解 除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 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 朽功勋,官至骠骑将军、 冠军侯,但英年早逝,去 世时年仅二十四岁。在他 死后,得到了汉武帝的厚 葬。《马踏匈奴》石雕正 是高度概括了霍去病戎马 征战的一生。
B
B
A
D
9. 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 A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B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 C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 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B
10.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D昭君出塞
C
C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 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 漂亮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 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关系。 (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材料一是指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故 唱此曲。材料二是指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边境的匈奴人民过上了多 年安定生活。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部得到了安定;昭君出 塞,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秦汉时期的民族

秦汉时期的民族

(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 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匈奴骑兵铜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卫

霍 去 病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 匈奴的胜利?
3.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目的- 路线- 结果-
前138~前126年
联络大月氏东 西夹击匈奴
结果:未达出使 的目的,却了解 了西域各国的经 济、政治、文化 情况,以及他们 想和汉朝往来的 愿望,为沟通汉 和西域关系奠定 了基础。
“凿空”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 历史意义?
1.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
(4)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见书37页
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
(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 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 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 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 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 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国展开丝绸贸易。
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 利的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1)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地区;(2)汉武帝发动反击匈奴战争的条件;(3)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4)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5)窦固窦宪两败北匈奴等基本内容。

2.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匈奴族对我国北方草原的统一和经济开发作出了贡献。

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做出重大贡献。

3.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匈奴族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进而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以培养学生用正确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是本课重点。

正确理解当进的民族关系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凝聚着汉与各少数民族聪慧、才智的历史。

两汉时期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代。

在第12课“秦始皇统建一六国”那一课中我们已经了解了两个少数民族与秦的关系。

〔提问〕:你还记得哪两个少数民族吗?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他们的首领叫什么?(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可以这样归述:匈奴族是我国北方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对我国蒙古草原的开发做出重大贡献。

那么,当时汉与匈奴族之间的民族关系怎样?古今文人笔下的昭君出塞给汉、匈两族的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后来匈奴族人又到哪里去了?(板书)第17课两汉与匈奴的和战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和白登之围1.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讲述):匈奴族的杰出首领冒顿是头曼单于的长子,你看书上有他一幅像。

冒顿是一位非常勇敢的人。

哪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102页小字?(教师归述)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励精图治,严于治军。

他曾以优异的军事才能指挥30万大军东去、西逐、南并、北服,全部占据了当年蒙恬开拓的河套南部地区,于公元前209年第一次统一的蒙古草原。

从此,匈奴族开始进入极盛时期。

(板书)2.匈奴经济的发展先请同学们翻到课本103页阅读。

阅读后请学生回答:匈奴经济发展的情况?(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匈奴经济的发展有三点内容:(1)西汉时匈奴族的畜牧业繁盛,有“马畜弥山”之称。

(2)冶铸业也有了发展,而且金属装饰品多以动物形状出现,表现出游牧民族的特点。

(向学生指示103页图)(3)匈奴部分地区出现了农耕工具,(提问)想一想这些农耕工具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这说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上已经有过交往,在汉族的影响下,匈奴族开始有了农耕和农耕工具。

还证明汉匈两族人民在生产技术上是互相学习的。

不过,同在这片黄土地上生存,免不了要发生民族之间的纠纷。

汉军曾被匈奴族围困在平城白登山。

(板书)3.白登之围秦末汉初,冒顿乘中原混乱,重新夺取了河套地区,逼近长安。

这不仅给中原地区的人民带来战争的灾难,对刚刚诞生的西汉王朝也构成严重的威胁。

(提问)谁还记得西汉政权建立时的经济状况吗?(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述)。

公元前201年,驻在马邑的韩王信勾结冒顿进犯太原。

次年,汉高祖刘帮亲自带兵还击,被围困在平城白登山。

(用投影片指明地点)请同学们看书103页白登之围的情况。

(请一学生朗读白登之围的情况)白登之围后,匈奴的骚扰更是有增无减。

当时,由于西汉前期社会经济尚待发展,统治还不稳固,对匈奴无力进行军事反攻。

为了求得暂时的和平,只得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板书)4.和亲政策这个和亲政策是以宗室公主嫁给匈奴单于,同时还每年赠以大量丝绸、酒食来维持的。

可这并没有使匈奴的劫掠停止,相反,匈奴更感到有机可乘,更加肆无忌惮地大举南下,甚至一度深入到长安附近。

匈奴的骚扰严重的破坏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也给汉匈两族人民带来严重的灾难。

西汉汉武帝时代,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板书)二、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1.西汉反击匈奴的条件:(提问)同学们还记得西汉初期汉高祖开始采取了哪些恢复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自西汉初期由于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的措施——汉武帝时代实行大一统的统治,使西汉王朝由弱渐强,中央集权制度也进一步加强,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已经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

因此,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板书)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汉武帝刘彻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认识到汉初屈辱的“和亲”政策不能制止匈奴的骚扰,下决心改变被动挨打的局面。

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有三次:(用投影片简介三次战役)第一次是公元前127年漠南战役。

第二次是公元前121年河西战役,这次战役,使匈奴的势力大大损伤,请学生齐声朗读105页竖排字。

第三次是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

卫青、霍去病率数十万大军进击漠北,大破匈奴。

这一年,汉武帝决定派大军越过沙漠寻歼匈奴主力,集中十万精骑,命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步兵,从代郡和定襄分东西两路深入漠北攻击单于。

当时长城北面定襄附近大军云集,战马嘶鸣,刀枪耀目。

身跨战马的汉军健儿们,个个精神抖擞,气宇轩昂。

西汉反击匈奴的大规模战争就要开始了。

不久,汉军在漠北同匈奴相遇。

汉军用战车环绕为营,阻挡匈奴骑兵的冲击。

同时,派兵截击匈奴。

双方激战一日,不分胜负,黄昏时,突然刮起大风,飞沙扑面,卫青左右包抄,匈奴大乱。

单于率数百骑兵突围逃遁,霍去病飞骑追击匈奴2000余里,杀敌7万余人,北抵瀚海而还。

从此,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

历史上由此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汉武帝时代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当时西汉王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这是反击匈奴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卫青、霍去病等汉军将领英勇善战;西汉能够取得反击匈奴的胜利也顺应了人民的愿望,人民积极支援反击匈奴的战争,比如河南一位商人提出要把自己家产的一半捐作军费。

所以西汉反击匈奴的战争才取得胜利。

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卫青、霍去病作出了重大贡献。

就拿霍去病来说吧,他从幼年时代起就努力学习骑马、射箭和击刺等武艺,多年来的勤学苦练,使他成为一名性格坚毅、体格强壮、武艺出众的青年。

他同匈奴初次交锋时年仅18岁,汉武帝曾称赞说:“初生之犊不畏虎,你年纪轻轻的,打起仗来就这样勇敢,你一往无前,勇冠三军,就封你为冠军侯吧!”我们现代体育比赛中得第一名的称“冠军”,就是从霍去病的封号而来的。

霍去病一生六次出击匈奴,这位年轻的将帅在反击匈奴的战场上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为了表彰他的功勋,汉武帝命人在长安为他建筑了一座豪华的住宅,并问他是否满意?霍去病却坚决回答:“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豪言壮语是他一生的写照,一直受到后人的传诵。

年仅24岁的霍去病病逝后,汉武帝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命人给他修了一座墓。

请同学们看书上有幅霍去病墓的插图。

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是一场民族之间的纷争,无情的军事冲突,给当时的社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当时,河套、河西走廊、漠南等地到处是战争的滚滚烽烟,茫茫沙原上横卧着汉、匈两族人的尸体。

然而,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纷争也是民族融合的前奏。

当边塞的战火熄灭后,大批汉族移民带去内地的生产技术,进行经济开发。

汉匈两族人民最初以交换生活必需品开始交往,并逐步恢复了两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板书)三、昭君出塞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公元前一世纪中期,匈奴分裂成为几部,互相攻杀。

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主张与汉和好,双方订立了和好盟约。

请同学们齐读书上106页竖排版内容。

从此,恢复了汉、匈之间断绝已久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到长安觐见汉宣帝。

宣帝以礼相待,赐以大量珍贵礼物和金质“匈奴单于玺”。

从此汉、匈友好相处,约有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战争。

北方边地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的景象。

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向汉提出了愿和汉室通婚,结为亲戚的和亲请求。

(板书)2.昭君出塞汉元帝同意呼韩邪单于的请求,宫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说起王昭君,大家还是比较熟悉的。

从元曲《汉宫秋》到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曹禺的话剧《王昭君》,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不过,有不少内容是虚构的。

那么,历史上的王昭君究竟是怎样的呢?王昭君,名墙,汉代南郡秭归(湖南兴山县)人。

在城南长江西陵峡附近,有个群山环绕的村庄,这就是王昭君的故乡,人称昭君村。

至今那里还保留着昭君洗帕的香溪、故宅和她喝过水的娘娘井。

那里的每一个遗迹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

王昭君是个农家姑娘,年轻时因貌美被选入皇宫当宫女。

她人品正直,入宫后因没有贿赂画师,被冷落一旁。

汉元帝下令从宫中挑选一名,嫁给呼韩邪单于。

王昭君在宫里早已听到匈奴与汉和好的消息,就慨然应召,愿作和亲的使者,嫁给匈奴王。

临行前,汉元帝举行了盛大的欢送仪式,昭君丰美的容貌,华丽的服饰,震动了汉宫。

据说,第一次见到昭君的汉元帝也大吃一惊,后悔不该把这么美丽的姑娘嫁给匈奴王。

他很想留住王昭君,但又不能失信,只好让他同呼韩邪单于走了。

到了匈奴单于的驻地,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

意思是王昭君嫁到匈奴,就会带来和平安宁。

昭君在塞外同匈奴人民和睦相处,爱护百姓,教给当地妇女织布、缝衣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人民的爱戴。

呼韩邪单于也很满意,他上书给汉元帝表示:“愿为汉朝守卫边疆”,让汉天子和汉的百姓和平、幸福”。

王昭君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

她的子女也致力于汉与匈奴两族友好。

她的大女儿还曾去长安朝见汉朝皇帝。

王昭君出塞后50年间,汉和匈奴保持着和平的局面。

昭君出塞给北方游牧民族带来好处,她是汉匈友好的使者。

因此,从唐朝的诗人到今天的文学家,都用笔墨来歌颂王昭君。

史学界老前辈翦伯赞曾这样写诗赞扬:“汉武雄图载史篇……”。

(用投影片打出诗句)相传王昭君死后,匈奴人从四面八方用袍襟携来黄土,含着眼泪堆城一座土丘,于是形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昭君墓。

至于王昭君是哪年死的?她的墓是何时修的?现在已无法考证。

但是,昭君出塞从古至今传为佳话,昭君墓成为吉祥的象征。

据说不能生育的妇女只要到昭君墓上住一夜就能生一个胖娃娃,不长庄稼的土地只要撒一把昭君墓上的土就可以长出庄稼。

今天,凡是到内蒙古去领略塞外风光的人,都要去听一听当地人讲述王昭君,还要到座落在呼和浩特南郊20里的大青山脚下,凭吊一下昭君墓。

因为,昭君墓在内蒙古已不是她一个人的陵墓。

而是已成为民族友好的象征。

(提问)谁能说一说昭君出塞与白登之围后的和亲政策有什么区别?昭君出塞为什么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学生回答后教师归述)王昭君与呼韩邪单于和亲,为加强汉、匈两族人民的友好作出了重大贡献,很显然这时的和亲同汉初的和亲政策有着很大的不同。

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待互利的结合。

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板书)四、东汉同匈奴的和战1.匈的分裂2.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两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