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与匈奴的和战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素材讲解汉武帝三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力强盛,武力反击匈奴侵扰的时机已经完全成熟。
于是在公元前133年,双方揭开了战争的序幕。
从公元前127年到公元前114年,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127年,主要是为争夺河套地区。
这一年,匈奴集结重兵进攻汉朝的上谷、渔阳(今北京密云),杀掠民众。
汉武帝派车骑将军卫青,将军李息率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塞,进攻久为匈奴占据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卫青采取避实击虚的方针,出云中后,沿黄河北岸西进,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包围,击败匈奴的白羊王和楼烦王,完全收复了河套地区。
战后,汉为了加强河套地区的防务,设立了朔方郡和九原郡,修筑了朔方城,又从关东移民10万到此屯田戍边,建立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沿阵地。
后卫青又一次大败匈奴,追至塞北六七百里,乘夜袭击右贤王,俘匈奴1.5万余人,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121年。
双方的焦点是争夺河西地区。
汉武帝派霍去病出兵河西。
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两千里,过居延,攻祁连山”(《汉书·匈奴传》),和匈奴兵短兵肉搏,大获全胜,杀伤俘获数万人。
这年秋,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商议投降汉朝,后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人投降。
汉政府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称为“五属国”。
汉控制了河西走廊以后,设置了武威、酒泉两郡。
后又从武威分出张掖,从酒泉分出敦煌,称为“河西四郡”,汉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地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119年。
匈奴从右北平(河北平原一带)和定襄(内蒙和林格尔)南下骚扰。
汉武帝决定深入漠北反击匈奴。
汉朝集中10万骑兵,由卫青、霍去病率两路出击。
针对匈奴认为汉军不能远征的判断,采取了奔袭追击的战术。
初一历史上册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讲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尊重各民族的 多样性和差异性,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
THANK YOU
感谢聆听
语言特点
词汇丰富,语法结构复杂,表达力强。
匈奴的宗教信仰
01
02
03
萨满教
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 和祖先,通过萨满祭司与 神灵沟通。
祭祀活动
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祈求 神灵保佑族人平安、丰收。
信仰禁忌
遵循严格的信仰禁忌,如 禁止猎杀怀孕动物、禁止 砍伐神树等。
匈奴的艺术成就
01
02
03
04
音乐舞蹈
擅长吹奏乐器和舞蹈,具有独 特的民族风格和韵律。
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匈奴在与中原王朝的交往中,吸收了 中原文化的先进元素,如汉字、儒家 思想等,形成了独特的匈奴文化。
05
结论与启示
对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反思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战关系,既有对抗也有合作。 双方之间的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 也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汉朝为了维护边疆安全,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修筑 长城、派遣军队戍边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 制了匈奴的南下侵扰。
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匈奴的西迁对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欧洲的民族迁徙和文化变革。
匈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游牧文化的传承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文化具有鲜明的游牧 特色,如骑马、射箭、游牧生活等,这些文 化传统在后来的游牧民族中得到了传承。
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匈奴文化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பைடு நூலகம்成部分,对 现代文化产生了影响,如在文学、艺术、影 视等领域中经常出现匈奴题材的作品。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亲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双方之间的紧张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 和亲公主的地位、权力等,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双方 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马邑之战

中国古代战争故事:马邑之战马邑之战即马邑之围。
马邑之围又称马邑之战、马邑之谋,是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元光二年)西汉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策划的对匈奴的一场诱敌歼灭战。
就在匈奴单于快要进入汉朝的埋伏圈时,守卫烽火台的亭尉,向匈奴单于透露了汉军包围计划,致使匈奴军未达到包围圈就撤退了。
结果匈奴四处出兵侵扰汉朝边境,以报复马邑之围。
汉武帝因马邑之围未能伏击匈奴而失利,将谋划诱敌的王恢下狱,王恢自杀。
自此,西汉开始与匈奴大规模交战。
背景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杀死其父头曼单于,自立为单于,并且东击东胡,西攻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统一了匈奴各部,逐渐强盛起来。
楚汉相争时,由于无暇北顾,冒顿单于利用兵强马壮的优势,直接威胁到汉王朝在中国北部的统治。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七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32万征伐叛将韩王信,前锋行进至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时,被冒顿单于率精兵40万围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东北马铺山)达七日之久,虽然汉高祖用陈平之计得以突围,但“白登之围”后,西汉王朝不得不委曲求全,实行“和亲”政策,并且每年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以换取边境的安宁西汉王朝在经过汉文帝、汉景帝两代的“文景之治”后,经济上积累了巨额财富。
汉景帝时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政治上形成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使汉匈双国的力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公元前140年(建元元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后,决定废除屈辱的“和亲”政策,转而对匈奴实施军事打击。
为此汉武帝进行了积极的部署和安排:委派李广等名将带兵镇守边郡要塞,征调士卒巩固边防,同时采取措施鼓励养马。
公元前138年(建元三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希望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经过经济、军事、外交一系列的努力,西汉抗击匈奴侵扰的条件已经成熟。
起因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匈奴派使者向汉武帝请求和亲,汉武帝命群臣商议对策。
官居大行令的王恢建议汉武帝拒绝和亲,他说:“过去朝廷同匈奴和亲,匈奴老是不守盟约,侵犯边界,我们应该发兵打击他们一下才好。
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卫 青 生 平
河东平阳人。卫皇后 弟弟。本平阳公主家 奴,后来被汉武帝重 用,官至大将军,即 最高的军事将领。多 次带兵同匈奴作战, 屡立战功。史书说: 卫青为人,谦虚爱士, 深得部下拥戴。
霍去病生平
(约公元前140--前117 年),西汉著名的将军, 五年内六次率部队反击匈 奴侵扰,六战六捷,为解 除匈奴对汉朝的军事威胁 和打通西域道路建立了不 朽功勋,官至骠骑将军、 冠军侯,但英年早逝,去 世时年仅二十四岁。在他 死后,得到了汉武帝的厚 葬。《马踏匈奴》石雕正 是高度概括了霍去病戎马 征战的一生。
B
B
A
D
9. 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 A夺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B经过漠北战役的沉重打击 C匈奴分裂为几部,彼此攻杀不休 D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
B
10. “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这一史书记载下列哪件历史事件有关? ( )。 A张骞出使西域 B丝绸之路的开通 C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D昭君出塞
C
C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 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 漂亮了)!” 材料二 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 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关系。 (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材料一是指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被赶到大漠以北,故 唱此曲。材料二是指王昭君出塞嫁给呼韩邪单于,边境的匈奴人民过上了多 年安定生活。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北部边部得到了安定;昭君出 塞,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4篇】-最新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优秀4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4篇《《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冒顿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是对中国历史做出的贡献,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民族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大量史料讲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及其意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讲述匈奴族统一开发蒙古草原作出的贡献,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2)通过学习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教学工具幻灯片。
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万里长城图片)教师:从浩瀚的外太空向下看,我们会看到人类伟大的建筑之一万里长城,那么同学们回忆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什么时候开始修建的?学生:春秋战国时期。
老师:大家想一想长城修建的目的是什么?学生:是为了抵御匈奴。
教师:那么匈奴是什么样的民族?汉王朝与匈奴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二)讲授新课1.匈奴族的兴起教师:匈奴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哪位同学告诉我匈奴族生活在什么地区,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学生:(阅读课本回答)教师:(讲述)蒙古草原;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
教师:秦汉之际他们杰出的首领是谁?他为什么能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发言。
(学生可以发表各自的观点)教师:冒顿。
冒顿励精图治,治军有方;秦末,中原战乱(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匈奴崛起。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

汉武帝时反击匈奴的战役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李息沿黄河北岸前进,采取避实击虚的战略,迂回到陇西,对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军进行了包围,完全收复了河南地区,解除匈奴对长安的威胁。
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获全胜,并攻到祁连山,再次大破匈奴军,俘虏3万多人,河西的匈奴贵族损失惨重。
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卫青和霍去病分东西两路进军,深入到漠北作战,这是规模最大的一次远征。
卫青北进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歼。
经过这次战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无力大举南下,再也无力与汉对抗。
西汉北部边界的危险彻底解除。
简述秦汉王朝与匈奴和战的史事。
汉武帝时为什么能取得对匈奴战争的胜利?1、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武帝倾尽国力发动战争。
2、汉武帝时名将辈出,卫青,霍去病,李广,李陵等将帅能力杰出。
3、汉武帝时汉王朝兵力雄盛,士兵战斗力强(据说一个汉王朝士兵相当于五个外族兵)秦朝蒙恬趋三十万健儿驱逐匈奴刘邦有白登之围,开始和亲屈辱史汉武帝马邑之谋开始反击匈奴漠北之战,。
汉匈攻守异形,匈奴在无力威胁大汉。
匈奴被驱逐和同化的历史汉武帝告诉我们,要被别国尊重,不能被动挨打,要主动出击,不服就打,这才是大国风范,,,,,汉武帝时匈奴是世界第几强国这个问题很难回答。
匈奴作为游牧民族其综合国力是比较差的。
北匈奴西迁后。
首先有个前提是他们在中亚修养了很久,那段时间没有和外界接触,在公园3世纪左右突然的冲击欧洲大陆因为当时的欧洲各帝国根本不能适应匈奴的那种类似于洗劫式的进攻。
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匈奴的冲击,直至当时各欧洲各王朝崩溃。
但这个时代已经不是中国的汉朝了。
如果非要说汉武帝时期的话,那么单讲军事实力可以排老二(因为欧洲帝国不适宜他们的作战方式)。
论国家综合实力,属于中下水平。
这问题有问题,匈奴最厉害的是北匈奴西迁之后,出现了一个令所有游牧民族谈之色变的阿拉提大王,灭掉了罗马帝国,那时的军事实力才最强,汉武帝时不强,要不也不会被打败具体史料就没有记载匈奴的国力排行,但被汉武帝击溃的北匈奴后裔在200年后还能横扫欧洲却是不争的事实,当时能与汉帝国齐名的东罗马帝国都毁于他手,所以如此算来,匈奴排第二应该是不错的。
汉武帝和匈奴的战争

汉武帝雄才大略,他一生中与匈奴的交战,是西汉最重要的战事。
在中国历史领域,以往一直有一个旧观念,或者说,中国存在着一个两千多年的历史现象:“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
”(明代宋濂语)今天看来,这一旧观念反映的是大汉族主义的历史观,是值得反思的,它不利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不利于各民族团结。
但是,它却是中国古代两千多年间无法回避的历史现象。
秦汉时,北方主要有匈奴、突厥、东胡三大族系(参见林幹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通论》)。
他们顽强不息地以扰边南侵的方式,要参与到与中原汉族共同缔造中国历史的进程中来。
怎样才能参与进来,并最终融为一体?一个字:打!好比两块铁,互相击打,火花四溅,但老这么碰下去总不是办法。
把两块铁放到同一只打铁炉内烧红,再叠放到一起锻打,把铁碴打掉,纯铁留下,于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了,牢固了。
秦汉时,这种“参与愿望”表现得最为强烈的是匈奴。
由于中原本身长期处于战乱动荡之中,因此,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修了一道万里长城,对北方匈奴采取了“隔离”政策。
希望“闹中取静”,但“静”不了。
刘邦建立西汉之初,为平定韩王信叛乱,在白登山(今山西阳高县南)遭受过匈奴军包围,史称“白登之围”。
刘邦鉴于内乱未平,政权尚不巩固,对匈奴采取了退让妥协政策。
但这种政策只能缓解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因此,我有这样的看法,万里长城其实是为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一座伟大纪念碑,纪念他们顽强不息地要参与到缔造中国历史进程中来的伟大精神。
一、汉武帝的尚武政策汉武帝继位时,西汉已开国六十多年,经历了高祖、惠帝、吕后、文帝、景帝五代,完成了由乱到治的过程。
文、景两朝,实行“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政策,史称文景之治。
尤其汉景帝时期,周亚夫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是一个转折点,表明西汉政权内部的不稳定因素得到彻底解决,国运进入和平发展轨道。
文景之治,使西汉政权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太仓之粟露于外”的富裕景象,老百姓日子好过多了,国力也有极大提升。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PPT课件

感谢聆听
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导
Please Criticize And Guide The Shortcomings
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没从根本上解 除匈奴的威胁。 但大的冲突暂 时避免,为西 汉争取了发展 生产的时间。
为什么汉武帝时能对匈奴 发动反攻?
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对当 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你怎样看待汉武帝时对匈奴 的战争?
昭君出塞图
讲一讲:
你所知道 的“昭君出塞” 的故事.
听完昭君出塞的故事,再看看下面 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秦汉王朝与匈奴的和战
一、匈奴族的发展 和白登之围
冒顿单于是怎样使匈奴强盛起来的? 匈奴的强盛有哪些表现? 面对匈奴的进攻,汉高祖怎样
做的?结果怎样? 冒顿单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白登之பைடு நூலகம்围说明 了什么?
西汉国力不 足,相对匈 奴处于劣势
对匈奴的 骚扰西汉 该怎么办?
被迫采取 和亲政策
和亲政策 效果如何?
材料一:昭君出塞以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 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征城万里通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翦伯赞
匈奴的分裂 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结束语
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 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 就是正确的。
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匈奴的兴起;认识匈奴在开发边疆中的作用及汉匈关系。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史实,归纳汉朝胜利的原因,分析漠北大战的影响。
掌握呼韩邪单于归汉和昭君出塞。
3、通过认识昭君的贡献与品质,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认识和平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重点:汉与匈奴的和战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以及综合国力决定了民族关系。
夯实基础:
材料一:高帝七年(前200年),匈奴纵精兵40万围帝于白登。
材料二:“汉与匈奴合为一家,世世毋得相诈相攻。
”昭君出塞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请回答:
⑴料一中的“高帝”指的是谁?在材料一所述事件之后,汉朝政府对匈奴采取
了什么政策(4分)
汉高祖刘邦;和亲
⑵朝到什么时候国力强盛起来?材料二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4分)
汉武帝;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大将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匈奴从此无力与西汉抗衡。
匈奴分裂后,呼韩邪单于归汉,昭君出塞,汉匈边界出现了互市。
⑶材料二中的汉与匈奴合为一家和昭君出塞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2分)
为汉匈两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