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

秦汉到南北朝时期民族关系的变化内容提要: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变化,民族关系总体上呈现出“由弱转强”的趋势。
秦汉到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和国家统一不断推进的时期。
这一时期内各族人民交往频繁。
随着民族关系变化出现了以下三个特点:第一,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日益接近。
第二,在政治权力分化的同时,各族人民之间也存在着矛盾和斗争。
第三,汉族的中心地位虽然日益巩固,但少数民族仍然处于边缘地位。
这一历史现象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致力于实现国家统一,不断削弱和分裂着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与斗争。
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汉到南北朝时期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与交往日益密切、频繁则是必然结局。
因此,本文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内各民族关系发生变化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现实的需要的。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关于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展开的。
1907年,英国学者T.L。
霍布斯鲍姆(T.L. Hobsbawm)著《中国和欧洲各民族关系的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the European and European Nations)[1]在《中国史》第2卷第1期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国内史学界和新闻界的广泛关注。
[2]霍布斯鲍姆指出,由于中国古代各民族与欧洲各民族的关系在公元前三世纪到公元三世纪这段时期内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所以他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国的民族大融合”(theGreatSocialConsensusEastand)。
[3]霍布斯鲍姆还认为,中国在这一时期内与世界各大民族之间关系的发展并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北方汉民族和西方民族以及东方汉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都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北方游牧部落联盟内部不同集团利益所造成的”。
[4]霍布斯鲍姆把汉匈战争作为中国各大民族之间关系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来看待。
二、秦汉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也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

秦汉时期的民族融合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关键时刻,不仅代表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新的阶段,也是中国不同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也出现了许多族群间的交融和融合。
一、秦汉时期初期的民族融合在秦汉时期初期,中国面临着许多战争和社会变革,这也使得中国各个地区的民族之间的融合和交流受到了限制。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和楚族的文化和制度广泛传播,但其他地区的民族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和传统。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个不同的王朝,如秦朝和汉朝。
秦朝时期,全国实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制度,从而促进了全国人民的统一。
汉朝时期,允许各部族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不再强制“同化”,这也为各地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中期的民族融合到了秦汉时期中期,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民族融合和交流逐渐加强。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和制度逐渐开始向南方和西部地区扩散,这也导致了华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少数民族王朝,如西域的大月氏王朝、匈奴的赵氏王朝等等。
这些王朝与中央王朝保持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同时也拥有了自己的文化和传统,向外辐射着独一无二的文化色彩。
这些少数民族王朝的兴盛,不仅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发展,也为中国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三、秦汉时期后期的民族融合到了秦汉时期后期,中国各地区之间的民族融合和交流进一步加强,形成了一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模式。
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和制度逐渐向东海之滨和南方地区转移,也推动了华夏文化与闽、粤、蛮等其他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这个时期,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些文化名人,如司马迁、班固、东方朔等等。
这些文化名人不仅为中原地区推广了汉族文化和传统,同时也在其他地区广泛传播着各自所在民族的文化,促进了各地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总之,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交流与融合的关键时期。
秦汉时期的民族

(一)秦统一后对匈奴的 措施
①北拒匈奴,收河套、 建县城、迁民居住
匈奴骑兵铜像
②大规模修筑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1、西汉初期与匈奴的和亲 2、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27、公元前121、公元前119年) 卫
青
霍 去 病
汉武帝为什么能取得反击 匈奴的胜利?
3.昭君出塞
(1)匈奴的分裂与呼韩邪单于对汉称臣
第一次出使西域
0
时间- 目的- 路线- 结果-
前138~前126年
联络大月氏东 西夹击匈奴
结果:未达出使 的目的,却了解 了西域各国的经 济、政治、文化 情况,以及他们 想和汉朝往来的 愿望,为沟通汉 和西域关系奠定 了基础。
“凿空”
张骞通西域有什么 历史意义?
1.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
2.为西域正式归属中央创造了条件
(4)影响: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统一的多 民族的国家的初步形成。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
(5)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见书37页
关于西域都护
【解析】
(1)概念:西域都护是我国两汉时期中央政府在今新疆境内设 置的最高军政首脑。
(2)设置:①汉武帝时,为联络大月氏攻打匈奴,和加强民族 友好交往、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 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②西汉与西域沟通后,开辟了 中西贸易往来的“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的对外贸易十分兴旺, 为了加强对西域军事、政治的管辖和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 旅往来,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置了西域都护。③东 汉初年,政府派班超经营西域,在西域重设西域都护。
国展开丝绸贸易。
例: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 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 利的是( )
秦汉民族关系

4.班超经营西域 (东汉明帝时)
东汉初年,北匈奴重新控制了西域各国,切断了西域和 东汉的交通。东汉明帝时期,东汉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 力强盛,政治趋于稳定。公元73年,东汉政府兵分四路,开 始反击北匈奴。汉明帝命窦固率大军屯驻伊吾卢,并遣班超 出使西域。 班超是班彪的儿子,是汉书作者班固的弟弟。班超率领 三十六名亲兵进入西域,先至鄯善(即楼兰),而北匈奴的 使者也刚好到来,班超以「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 率部众夜袭将他们全部杀死,使得鄯善王臣服于汉。接着降 服于阗等国。从此天山南路各国都服从于汉,而天山北路方 面还是为北匈奴所影响。直到东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 命令窦宪攻击北匈奴,得到极大的成功,使班超的经营西域 解除了北方的威胁,公元91年,班超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公 元91年,重臵西域都护。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班超经营西域 三十一年,西域与内地关系进一步加强。
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1)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 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带着朝廷给他的一百多个随从,
第一次出使西域。被匈奴兵捉住,,被拘禁了十多年。 他历经种种困难,但从未丢弃汉朝的节(出使的凭证)。 匈奴单于硬叫他娶当地女为妻,有了儿子,但仍没有动 摇他完成使命的决心。后来张骞终于率领部属逃离了匈 奴,到达了大月氏。那时,大月氏由于土地肥沃,生活安 定,不想再和匈奴打仗。张骞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 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又被匈奴俘获,扣留了一年多。 后来,匈奴发生了内乱,张骞逃回长安。 他出使时带 着一百多人,前后13年,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人回来。 张骞虽然没有达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深入了解了西 域的地理、物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 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2.百越的分布及西汉在南越设郡 (汉武帝时)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初中历史整理热点题型(含多套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初中历史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3分,共计12分)1.“因为旧贵族的特权和旧的部落习俗密切相连,……改革鲜卑的习俗,……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此,孝文帝决定()A. 实施汉化政策B. 派兵北击匈奴C. 建立刺史制度D. 颁布“推恩令”【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北魏孝文帝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穿汉服、与汉联姻,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B、C、D排除。
2.“采用汉姓,改穿汉服,使用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A. 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改革C. 大化改新D. 彼得一世改革【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采用汉姓,改穿汉服,学习汉语,同汉人通婚,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历史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规定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贵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程度,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故选B。
3.下列历史现象中,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主要因果关系的是()A. 北方统一的实现B. 鲜卑族的封建化C. 北方民族大融合D. 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答案】C【解析】北方民族大融合推动了孝文帝改革。
为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孝文帝进行了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又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4.下列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中最能促进民族融合的是()A. 政府把土地分配给农民B. 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C. 迁都洛阳D. 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答案】D【解析】民族汇聚逐渐成为时代的主流,北魏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采取措施,加快了民族融合的步伐。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
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
汉景帝开始“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
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
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
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
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
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
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
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
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完整版pt
7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完整版pt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8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
南郊。王昭君,西汉元
帝时选入宫廷,自愿充
当和亲使者,嫁给匈奴
呼韩邪单于。史载昭君
出塞和亲后,“汉与匈
联成一体
D使中原的交往空间进一步拓展
完整版pt
19
7、图 5 是西汉政府授予边疆民族首领的铜质官印的印文, 该印出土于新疆沙雅什格提遗址。这印证了当时这
一地区
A.与西汉王朝结盟 B.为西汉王朝的附属国 C.正式归属西汉王朝 D.是西汉王朝的封国
完整版pt
20
8、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 涉及长安民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3、西南夷 两汉:汉武帝时,派唐蒙经略西域,并先后在西 南夷地区设郡。两汉在西南夷地区,既任命郡太 守、县令,又封当地部族君长为王侯、邑长。
完整版pt
11
4、西域各族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公元前138——公元前126年
公元前119年 目的:联络大月氏,东西夹击匈奴
沟通与西域的联系 路线:
A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B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C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 D 出塞自有幽怨在,北地茫茫夜夜心
完整版pt
18
6、下列有关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尽快将西域各族纳入
西汉版图
B 司马迁将张骞第一次西域之行称为“凿空” C 第二次西域之行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医学(东汉)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医圣 华佗——麻沸散 五禽戏 太学 《五经》 郡国学校
(五)教育(汉武帝)
三、宗教 一、佛教 源于古印度 西汉末年传入 被统治者利用 深远的影响 二、道教 来源 影响
四、哲学 东汉 王充 《论衡》--唯物论 五、史学 司马迁 《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班固 《汉书》--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六、文学 1、汉赋 --特点 名家 2、乐府—特点 名篇 七、艺术 1、马育——古代足球 蹴鞠 九、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东汉与朝鲜 2、汉与日本 十、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
东汉 1、匈奴南北分裂 2、南匈奴同汉族融合 2、东汉大败北匈奴 73年—窦固 89年—窦宪
二 张骞、班超通西域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地理范围 2、张骞通西域 目的 夹击匈奴 经过 前138年 ;前119年 3、意义 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 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九章
秦汉文化
民族关系
一、文化发展的原因
政治
经济
二、科技
(一) 造纸术 1、文字发展史 2、造纸术 西汉发明 东汉改进 3世纪后开始传播
(二) 巨大的数学成就
1、春秋—九九乘法表 2、西汉—勾股定理特例 3、汉朝--《九章算术》
1、浑天仪 2、地动仪
(三)天文学(东汉-张衡)
(二)西域都护的设置和 “丝绸之路”
1、西域都护 (前60年) 2、“丝绸之路”
(三)班超经营西域
1、73年,班超出使西域 2、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安敦王派使臣来中国
三、越族和西南少数民族
1、越族的生活 2、秦对越族地区的管辖 3、史禄开凿灵渠 4、汉武帝对西南地区的管辖
民族关系总论
一、中国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二、凡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都 属于中华民族关系史的范围。 三、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 重要贡献。 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具有侵 略和反侵略性质。但有正义和非正义, 进步与反动之分。
意义
通使西域沟通了西域和内地的经济文化 交流,丰富了汉族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 的生活。 奠定了西汉对新疆地区管辖和开发 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 起来,“丝绸之路”开通。
第8章 秦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一、匈奴与秦汉的和战
(一)匈奴与秦的战争 1. 蒙古高原 游牧生活 2、战国时期强大 侵扰秦赵燕 3、秦统一后对匈奴采取的措施 A 夺回河套 B 河套设县,“移民实边” C 大修长城
(二)两汉和匈奴的和战
西汉: 1、汉高祖 :“白登之围” 2、汉武帝:反击匈奴 条件—粮 财 马 兵 三次大战(前119年) 新莽 对匈奴发动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