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匈奴
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4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主备人:迟慎玺时间:2012-10-28学习目标:1、能准确说出:匈奴统一的时间、人物、作用;卫青、霍去病破匈奴的史实和昭君出塞。
2、理解汉朝与匈奴和战的原因、影响。
3、学习本课人物为民族和平和发展而奋斗的精神。
重点: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破匈奴;难点:正确理解汉朝的和战。
自主学习1.匈奴族生活在_____________草原,匈奴的最高首领称_________.2.秦汉之际,匈奴杰出首领_____________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强大的国家。
3.秦始皇派_____________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修筑_____________ 抵御匈奴的进攻。
但是到秦末,中原战乱,匈奴崛起。
4. 汉武帝时,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________和_______地区。
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别出击匈奴。
6. 经过_________战役的沉重打击,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7.公元前_____________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其中一部首领 _____________向汉称臣。
8.______时,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宫女_____________自请前往,嫁给呼韩邪单于。
意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汉匈的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做出了重大贡献9.说一说:汉与匈奴的关系:汉初:汉武帝:汉元帝::10.列举秦汉时期,为反击匈奴做出重要贡献的三位将领。
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的民族是( )。
A蒙古族B匈奴族C突厥族D东夷2. 匈奴历史上称首领为( )。
A可汗 B单于 C皇帝 D大王3. 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是在( )。
A公元前119年B公元119年C公元前1世纪中期D公元1世纪中期4. 昭君出塞发生在下列哪个皇帝统治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武帝 D汉元帝5. 使匈奴再也无力与西汉对抗的事件是( )。
浅析匈奴服饰

浅析匈奴服饰内容摘要:匈奴是战国秦汉时期我国北方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其服饰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匈奴服饰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探讨。
关键词:匈奴,服饰,面料,款式。
秦汉之际,匈奴崛起于蒙古大漠,并几经征伐,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①使中国首次进入到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业文明南北对峙、互争雄长的历史发展时期,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匈奴的势力非常强大,东破东胡河南王地西击月氏与西域诸国,北服丁零及西北的坚昆。
其足迹最西达到今中亚的咸海、黑海一带,《史记》称其为“百蛮大国”,“控弦之士三十万”。
从战国至汉代,他们经常南下,对中原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在西汉的军事打击下,他们的势力逐渐北移。
而同汉的“和亲”及互市也使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到汉民族的影响。
由于他们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其生计方式呈现出与中原农耕经济完全不同的类型,属于“逐水草迁徙”的游牧经济。
因此,以往学者们对匈奴民族的研究多侧重于族源、族属、社会性质及与汉的关系、西迁等方面, 对于其文化,尤其是服饰文化涉及较少,迄止目前,专文论述或在文中专辟篇幅予以讨论者仍属寥寥,且大都致力于廓清匈奴服饰文化的基本面貌,大多重宏观而轻细节,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论述疏阔、内容不全甚至有所错讹等缺憾,因此使匈奴服饰问题仍有探讨的必要。
本文不揣浅陋,拟就秦汉匈奴的服饰试作简单的探析。
论及服装,众所周知服装是面料与款式的结合,换名话说服装包括面料与款式两个方面,因此本文将从面料与款式两个方面分别论述匈奴服饰。
面料《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自君王以下咸食肉,衣其皮革,被毡裘”。
《盐铁论·备胡》也说匈奴人“衣皮蒙毛”。
对于游牧民族来说,动物皮毛无疑是他们主要的衣着原料,而且生活在北方草原寒冷地带的民族,抗寒保暖就显得尤为重要。
《史记》、《盐铁论》所反映的情况,应该是匈奴民族早期生活的面貌。
匈奴文化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鄂尔多斯大地上,诞生过许多伟大民族,孕育过许多英雄人物,创造了许多灿烂文化,书写下许多不朽史诗。
曾经纵横驰骋,剽悍威武一时的匈奴民族,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草原上的一个游牧民族。
商周时期叫鬼方,猃狁,春秋之后叫狄。
战国时期,称为匈奴,是一支与中原各诸侯国抗衡的重要力量。
东汉时分裂为南北两部。
北匈奴在一世纪末为汉朝所败西迁,南匈奴归附汉朝。
秦汉时期,匈奴曾强悍一时,建立起一个以漠北为中心的庞大的奴隶制政权。
鄂尔多斯地区是匈奴最早活动和栖息的地方,他们利用鄂尔多斯良好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畜牧业,与中原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关系,创造了辉煌的匈奴文化。
匈奴文化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是鄂尔多斯青铜器。
上个世纪,鄂尔多斯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有商周时期的铜人和骑马武士。
铜人作骑马蹲裆式,右手持短剑,左手摸在胸前,摆出一副威风凛凛的古骑兵形象。
骑马武士头上戴盔,双手放在胸前,做出持缰纵马的样子,看上去栩栩如生。
还有装饰在衣服上,腰带上和马具上的大量青铜饰牌,其形状有长方形,圆角长方形,半圆形等,上面饰有动物花纹,造型独特精美,既有北方匈奴民族的文化特征,也有中原汉族文化的特征,曾在欧洲展出,轰动了西方世界。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顶匈奴金冠,这顶金冠由鹰形冠饰和黄金冠带两部分组成。
1972年冬,地处鄂尔多斯高原上的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阿鲁柴登发现了一批极其珍贵的匈奴金银器共计200多件,是两千年以前匈奴王的遗物,其特点是以鸟、兽纹为主体的各式金饰牌,有虎咬牛、虎吃羊等场面。
反映的图案以马、牛、羊、鸟为主,也有虎、狼等。
在我国匈奴族考古史上是罕见的重大发现。
鹰顶金冠饰是这批匈奴遗物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珍品。
由鹰形金冠顶和金冠带两部分组成。
冠顶高7.3厘米,冠带长30厘米,周长60厘米,共重1394克。
金冠饰分冠饰和冠带。
冠饰呈半球体,其上浮周四只狼和四只盘角羊组成的咬斗图案。
在半球体的冠顶上立一展翅欲飞的雄鹰,作俯视状。
匈奴的起源 秦汉时期强盛一时的匈奴来自哪

匈奴的起源秦汉时期强盛一时的匈奴来自哪匈奴的起源: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民族。
商/周时期,称为山戎、严(xian鲜)允、荤粥(hunyu昏玉)。
胡族的一支。
战国时期始称匈奴。
公元前3世纪的秦朝,才在中国编年史上清楚地记载了匈奴一名。
《史记.匈奴列传》云:“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
”《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史记索隐》引张晏的话说:“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意即夏的后裔淳维,在商朝时逃北边,子孙繁衍成了匈奴。
还有一说认为,移居北地的夏之后裔,是夏桀的儿子。
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徙,即是所称的匈奴。
王国维在《鬼方昆夷猃狁考》中,把匈奴名称的演变做了系统的概括,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
还有一说,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统称为匈奴。
约在中原的西周早期,匈奴已使用青铜器。
至春秋后期,已使用铁器,社会组织由父系家长制向奴隶制过渡。
匈奴人没有城郭,不经营农业,而是随畜牧而转移,过着游牧的生活。
主要牲畜有马、牛、羊、骆驼等。
小儿能骑羊,射鸟鼠;稍长,射狐兔;壮时“尽为甲骑。
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
”“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
”从西周开始戎族威胁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犬戎部落攻陷镐京,迫使平王东迁。
战国中期,匈奴南侵,一再与秦、赵、燕三国发生战争。
秦在昭王时,灭义渠戎,置陇西(今甘肃临洮南),北地(今甘肃庆阳)、上郡(今陕西榆林),筑长城以拒匈奴。
赵在武灵王时,为了抵御匈奴,下令国中,服胡服,习骑射,军力增强。
后来打击了匈奴及其所属的林胡、娄烦等部,赵国的疆土扩展到阴山,并在这一地区设置了云中(今内蒙托克托)、雁门(今山西右玉)、代(今河北蔚县)三郡。
自代郡沿阴山而西至高阙(今内蒙杭錦后旗东北),筑长城以拒匈奴。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东北的夫余、南方的越族、西南夷和西域各族。
它们与中原的交往和联系加强了。
一、两汉与匈奴的关系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盛的奴隶制国家。
1、汉初:关系:匈奴攻汉,被迫“和亲”,贸易往来原因:汉国力有限,社会贫困;匈奴强盛史实:前200年白登之围(刘邦)2、汉武帝:政策:军事打击原因:国力强盛,兵多粮足,中央集权巩固史实和结果:三次战役:前127、前121年、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收回河南地、河西走廊,匈奴受重创,迁徙漠北3、汉元帝关系:匈奴归附汉,自愿和亲,互市,文化往来原因:匈奴内乱,呼韩邪单于一部归附汉朝;汉相对强盛史实:昭君出塞意义:A密切汉匈关系,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B 有利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二、两汉与西域的关系1 、张骞通西域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加强同西域的联系时间:前138; 前119两次出使意义:①交通:A“凿空”,打通中原与西域的交通;B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关系的发展②交流联系:天山南北与内地连成一体;中原同西域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西域社会进步(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术);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③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定位版图作出贡献;使世界几大文明汇合,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
2、西域归属中央政权标志: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职能:管理西域,保护商旅往来意义:A标志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B保护丝绸之路的畅通3 、班超经营西域(东汉明帝时)背景:西域各国重新被匈奴控制意义: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加强。
东汉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管辖西域。
概念:西域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
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
三、两汉与西南夷的关系概念:西南地区数十个少数民族,如夜郎等,统称“西南夷”。
建国以来关于秦汉时期民族史的研究

建国以来关于秦汉时期民族史的研究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自建国以来,这一历史事实受到普遍的重视。
历史学界与有关部门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
关于秦汉时期民族史的研究,匈奴史、百越史和西南夷史有比较显著的成就。
匈奴史匈奴是秦汉时期活跃在大漠南北的一个重要民族。
解放前发表的论文,对匈奴族源族属、匈奴地理、汉匈关系以及匈奴西迁等问题作过探讨。
建国以来,史学工作者结合匈奴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对匈奴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社会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匈奴和汉族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成绩显著的是马长寿和林幹。
马长寿的《论匈奴部落国家的奴隶制》①一文认为,匈奴的历史,在冒顿单于即位时,“是一个大的转变时期”。
在此以前,“是从氏族群体经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的历史”;在此之后,“是奴隶制的部落国家的历史”。
关于匈奴的奴隶制,他的看法是:最初是家族奴隶制,自成立国家以后,便发展为部落奴隶制。
在奴隶制下,其主要矛盾是奴隶和奴隶主、部落奴隶和统治阶级的矛盾。
匈奴国家在此矛盾中生长着,最后也在此矛盾中消灭着。
他的《北狄和匈奴》一书,对匈奴的人种和语言,政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经济文化,匈奴与汉朝的关系,以及匈奴入居中原地区的活动等,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林幹的《匈奴史》,是继马著后又一部研究匈奴史的专著。
这书对匈奴的经济主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文化习俗、部落盛衰、政治演变及与其他各民族的关系特别是汉族的关系,作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将匈奴的历史面貌描绘出一个轮廓。
在这基础上,作者修订和扩充成《匈奴通史》一书。
书中不仅对匈奴历史的叙述更加广泛深入,而且对某些学术界所争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书末还附有《近60 年来(1919—1984)国内研究匈奴史的概况》。
此外,他还编有《匈奴史论集》。
百越和西南夷的历史秦汉时期,南方民族比较复杂。
据史书记载,主要是“百越”和“西南夷”。
“百越”是长江下游以南地带的族群。
匈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匈奴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匈奴是秦汉时期活跃在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在西汉初年,趁着西汉王朝国力较弱,匈奴多次入侵中原,并侵占了河套平原。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人还曾在中原内陆建立过几个割据政权。
那么匈奴这个民族起源于何时?最早又是什么时候出现在历史上的?匈奴人的祖先叫淳维,是夏朝最后一任国王桀的儿子。
夏朝被商汤所灭后,淳维带领族人到了北方,与当地的山戎、猃狁【xiǎn yǔn】、荤粥【hūn yù】等游牧民族杂居,形成了匈奴。
(夏桀,夏朝的最后一任王,传说匈奴的祖先为夏桀之子)根据《史记》的记载,匈奴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是在秦灭六国期间。
记载中的第一任匈奴单于是头曼单于。
头曼单于统治匈奴期间,匈奴的实力还相对较弱,时常受到东胡、月氏等其他游牧民族的袭扰,同时也受到来自南方的中原王朝的威胁。
秦始皇刚刚完成灭六国的壮举,又派蒙恬领军向匈奴进攻。
头曼单于被迫带着族人向漠北迁徙。
头曼单于之后便是冒顿单于。
冒顿单于统治匈奴之时,匈奴发展迅速。
首先是攻灭了东胡、月氏等其他游牧民族,其次大举入侵西域,迫使西域的小国臣服。
在冒顿领导匈奴崛起之时,曾经强大的秦王朝湮灭在农民起义之中,之后便是刘邦和项羽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
冒顿见此,派兵侵占了河套地区。
汉高祖刘邦在消灭项羽之后,曾经领军三十万进攻匈奴,但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之上,献上了大量的金银珠宝后才得以脱身。
之后西汉王朝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派兵反击匈奴,将匈奴赶到了漠北,此时匈奴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才暂时解除。
东汉以后,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分。
北匈奴继续与汉朝为敌,被东汉击溃后西迁。
南匈奴则与中原王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之后逐步融入了汉族当中。
关于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的作文

关于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的作文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探讨自古来,我国北方边疆区便活跃着许多游牧民族,其中最强大莫过匈奴。
秦汉时期,匈奴成我国边疆一大威胁,历经数百纷争与互动,双方关系断发展演变。
本文将从秦汉时期背景入手,析秦汉与匈奴关系,并探讨其我国历史影响。
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派蒙恬修筑万里长城。
秦始皇死后,秦朝迅速衰落,北方边疆再次陷入混乱。
此时,匈奴趁机崛起,成北方一大强国。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稳定边疆,采取“亲”政策,将公主嫁给匈奴单缓双方关系。
亲政策并未彻底解决汉匈之间矛盾,双方接来几百里,时而战,时而关系复杂多变。
秦汉时期,匈奴与汉朝关系主表现几阶段:亲政策时期,双方关系相缓但仍摩擦。
汉武帝时期,汉朝开始匈奴展开大规模反击,历经数十战争,汉朝逐渐削弱匈奴实力。
最后东汉时期,汉朝与匈奴达成解,双方关系再次走向平。
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仅仅战争与平问题,更一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
长期交往中,汉朝与匈奴之间形成大量民族融合现象。
一方面,匈奴畜牧技术、骑射文化等传入汉朝,丰富汉族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汉族农业文化、手工业技术等也传入匈奴,促进匈奴社进步。
汉朝与匈奴之间交流还体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许多匈奴逐渐融入汉族社成中华民族一部。
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我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它促进我国北方开发与建设。
与匈奴战争中,汉朝断向北拓展领土,使北方边疆区得开发,后来丝绸之路开通奠定基础。
秦汉与匈奴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大量匈奴融入汉族社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秦汉与匈奴战争,锻炼汉族民战斗意志,后世抵御外侵提供宝贵经验。
秦汉时期与匈奴关系,一充满战争与平、冲突与融合复杂过程。
双方长期交往中,既矛盾冲突,又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我国历史发展。
今天,我回顾段历史,仅能从中汲取丰富民族智慧,更能激发我民族自豪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秦汉时期,我国与匈奴关系经历亲、战争、解等多阶段,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交流与合作断深化,共同推动一时期历史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的匈奴匈奴居于汉族之北,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游牧民族。
它兴起于战国时期,是大漠南北曾披称为鬼方、薰粥、猃狁的各族,经过长期的斗争与融合,于公元前三世纪形成的。
其诞生的民族摇篮,在今内蒙古河套及大青山一带。
匈奴社会经济匈奴兴起时,其物质文化已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近数十年来匈奴墓葬的出土文物证明,其中有公元前三世纪前后至一世纪的大量铁器,如铁马嚼、铁镞、铁刀、铁剑、铁镰和铁铧等。
铁器文化使匈奴社会生产获得了强大的推动力,促进了畜牧业的繁盛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从而破坏了原始氏族社会的生产关系,使之转入阶级社会,并为其强盛提供了物质前提。
匈奴族的经济生活以畜牧业为主,过着逐水草迁徙的生活。
畜群是他们的主要财富。
畜群以马牛羊为最多,饮食、衣着及其他许多日用品多仰给于牲畜。
马的种类很多。
公元前200 年,冒顿单于以四十万骑兵围刘邦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曾以马的颜色分类编队。
西方尽是白马,东方尽是青龙马,北方尽是乌骊(黑色)马,南方尽是骍(赤黄色)马。
此外,还有许多奇畜,如橐驼、驴驘、駃騠、騊駼、■騱等。
匈奴人从小就熟习骑射,长大后则编为骑兵。
他们适应塞北的地理环境和游牧的生活方式,日常“人不弛弓,马不解勒”①,骑马射箭是他们的特长。
畜群(马、牛、羊)的生产十分繁盛。
史载:公元前127 年,汉将卫青出击匈奴,在“河南地”(今年蒙河套南伊盟一带)捕获其牛、羊百余万头。
公元前71 年,汉与乌孙联兵出击匈奴,校尉常惠等共获其马、牛、羊、驴驘、橐驼等七十余万头。
公元89年,汉将窦宪大破北单于于私渠比鞮海(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布苏泊))获其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①。
匈奴也有农业和手工业。
手工业中最重要的当推冶铁业。
从出土的匈奴文物可知,匈奴人对于铁器的制造和使用,从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开始,已逐渐广泛地深入到生产、生活和军事活动的各个领域。
铁工具的出现,是匈奴手工业生产得以发展的技术基础。
大量兵器的制造,也是以铁工具为前提。
从铁器能自行冶炼,及出产铁器的种类和数量各方面推断,当时匈奴人的冶铁业可能已经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再从许多刀剑的形式酷似汉式的情形看来,匈奴人的铁器文化不仅受到汉族文化的很大影响,而且可以推测当时的铁匠大多也是来自中原的汉族匠人。
手工业中,铸铜业也相当发达。
从出土的大批铜镞、铜刀、铜剑、铜马嚼、铜炉、铜炊具、铜勺、铜壶、铜鼎、铜钟、铜铃、铜镜、铜帽等,可以看出匈奴铸铜业的生产规模和制作技术;特别是铜镞的大量生产和日用器具,饰具几乎全是铜制,说明铸铜业早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后来因出现冶铁业,主要的兵器(如剑)和重要的工具(如刀)、用具(如马嚼)便逐渐被铁器所代替,而铸铜业则转向主要制造日常生活用具和饰具了。
诺颜山等地的匈奴墓葬出土了大批体积不等、形状和色泽不一的各种各样的陶器,但都是没有骨胎的,当不是匈奴最原始的陶器。
且就出土的属于公元前三世纪以后的陶器看,不仅种类和产量甚多,而且形制和花纹也复杂,质地和款式都很精致,制作技术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①《淮南子·原道训》。
①参阅《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
如果没有长期积累经验的专门的陶工,恐怕不易进到这样的工艺境界。
《汉书·苏武传》载,且鞮侯单于之弟於靬王弋射北海时,曾赠给苏武马畜、穹庐和服匿。
服匿就是陶缶。
这种陶缶,其形如罂,小口、大腹、方底,是用来装酒和乳浆的。
因此可以认定,在公元前三世纪以后,匈奴的陶器制造业,有可能形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
木器制造业也是一个手工业部门。
制造弓矢是其主要的一部分,也须有专门的工匠从事此项工作,方足以应需求。
匈奴人制造穹庐、车辆、木楯和棺槨,也都需要木材。
西汉时,今内蒙大青山和甘肃河西走廊一带,都是匈奴人的木器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元帝时,郎中侯应上书,说明山上草木茂盛,冒顿单于在那里“治作弓矢”①。
制造车辆也是木器业的一部分。
公元109年,汉兵在河套地区一带击败南单于,曾获其穹庐及车千余辆②。
因资源上的方便,匈奴人也有毛织和皮革手工业。
《淮南子·原道训》说,“匈奴出秽裘”。
《后汉书·文苑·杜笃传》说,匈奴有“罽帐”。
建武二十八年(公元52 年),北匈奴遣使者至洛阳贡马及裘③。
裘能作贡品,必为精工细作的珍贵物,匈奴对皮毛加工技艺必有相当的水平。
匈奴与北方各族特别是汉族进行商品交换。
匈奴人主要依靠畜牧业为生,迫切需要与汉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进行交换,故匈奴人十分重视与汉人互通“关市”。
马邑之谋,“匈奴绝和亲”后,因匈奴“尚乐关市,嗜汉财物,汉亦尚关市不绝”①。
公元前121 年,匈奴浑邪王降汉,率部到长安,用土特产向汉买了大量的铁工具和兵器,五百汉族商人因违禁几乎被杀②。
从匈奴墓葬出土的大批汉族文物证明,匈奴与汉族的交换是频繁的,交换的种类和数量也很多,包括生产上、生活上的许多用品。
此外,匈奴也与北方其他各族进行商业贸易。
如两汉之际,河西地区的姑臧(今甘肃武威)就是各族进行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地点。
《后汉书·孔奋传》:“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
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日市四合。
每居县不盈数月,辄至丰积。
”匈奴社会结构匈奴族很早就组成了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
但其时参加联盟的各个部落并不稳定。
《史记·匈奴列传》在叙述匈奴族的早期历史时说:“自淳维(传说中的匈奴祖先)以至头曼,千有余岁,时大时小,别散分离。
”这正是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及其不稳定的情景。
①《汉书·匈奴传》。
②《后汉书·耿弇传附耿夔传》。
③《后汉书·南匈奴传》。
①《史记·匈奴列传》。
②《汉书·汲黯传》:“浑邪王至(长安),贾人与市者坐当死五百余人。
”应劭注云:“律,胡市,吏民不得持兵器及铁出关,虽于京师市买,其法一也。
”大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匈奴人的氏族公社出现了私有牲畜的个体家庭。
这种独立的小经济一经出现,便开始起着瓦解氏族组织的作用。
从漠北已发掘的属于公元前三至二世纪的匈奴墓葬中,在陪葬品丰富的大墓旁边,有许多陪葬品极其缺乏的小墓,可以看出,这时氏族组织已经解体,贫富悬殊已暴露出来了。
这时,牧场和游牧地仍归氏族公社所有,可是牲畜已属于个体家庭所有。
这是此一时期匈奴人氏族公社特征之一。
在原始氏族公社制度瓦解至阶级形成的过程中,掠夺性的战争成为匈奴首领的经常职业,正如《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明以战攻为事。
”因此,他们要按军事的方式组织起来,以便随时出征和投入战斗。
这反映了在匈奴的氏族组织中,把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合而为一的情况。
由于牲畜的繁殖,照料畜群需要更多的劳动人手,关心自己私有经济的畜牧主便把战争虏获得来的人加以利用,于是产生了奴隶阶级。
史载,匈奴人作战,以所得的虏获物赏赐给战士,俘掠得来的人口收为奴婢;把战死者的尸体抬回来,尽得死者的家财①。
因此,匈奴平民拥有奴隶,贵族的奴隶则更多,甚至以奴隶殉葬。
匈奴贵族死,“近幸臣妾”(奴婢)从死者多至数十百人②。
据史书记载统计,从匈奴对汉战争、掳掠,至昭帝时,先后掳去的汉人当在十万口以上③。
此外,匈奴还从别的部族掳掠了很多人口。
如东汉初年,数万落(落即户)“赀虏”(匈奴名奴婢“赀”,即资财之意),利用匈奴分裂之际,集体逃亡。
这些逃亡的奴婢中,有西域人、丁令人,还有羌人等。
这些逃亡的奴隶,合计有数万落之多④。
姑以每落五口计,也有十数万人。
这是匈奴奴隶的主要来源。
此外,匈奴奴隶还可由邻族贩买而得,如东汉时,羌族把掠夺的大批汉人奴隶转卖给南匈奴。
或因隶属部落付不出贡税而没收为债奴。
如乌桓自被冒顿单于攻破后,每岁输送牛、马、羊皮给匈奴统治者,过时不纳,其妻子常被没收为奴①。
再是匈奴本族人因犯罪而被没收为罪奴。
匈奴法律规定:盗窃财物者,没收其家口和家产。
匈奴的奴隶制政权在匈奴频繁的掠夺战争中,氏族首长和军事首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和奴隶,因而逐渐地专擅了权力并世袭了职位。
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匈奴的这种世袭权力逐渐抬头。
至公元前209 年,冒顿杀其父自立为单于时,便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了。
从此,单于集中由挛鞮氏这个显贵氏族所专擅,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其他王、侯、大将、大都尉、大当户等高官贵职,也由一些显贵氏族世袭。
《史记·匈奴列传》说:各大臣都世世为官,呼衍氏、兰氏、须卜氏这三姓是贵种。
当时,部落或部落联盟机构的形式虽仍旧保留,但它的民主原则已被抛弃。
冒顿自为单于之后,对于军政大计虽也征询各个部落首领的意见,但往往并不采纳而独断专行,有时甚至把和他意见相反的部落首领斩首。
同时,单于还对各个部落首领发号施令,命他们按时出征,“有后(至)者斩!”②象冒顿单于的这种权力,显然不是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首领所能具有,这时他已十足是一个阶级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了。
①《史记·匈奴列传》。
②《史记·匈奴列传》。
③此数字系从《史记·匈奴列传》及《汉书·匈奴传》、《武帝纪》、《昭帝纪》统计。
④《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列传》裴注引《魏略》。
①《后汉书·乌桓传》。
冒顿单于时期,匈奴先后征服了许多邻族:向东破灭东胡,向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自羊河南王,北服浑庾、屈时、丁令、鬲昆、薪梨各族;后又消灭月氏,平定楼兰、乌孙及其旁各族。
控地东尽辽河,西至葱岭,北抵贝加尔湖,南达长城。
随着被征服地区的扩展,大批奴隶和贡献源源流入,私人的财富也迅速增殖起来。
为了保护这些财源,镇压奴隶,防止被征服部族的反抗,于是在我国北方以漠北为中心,一个地方性的奴隶制政权建立起来了。
匈奴政权的机构分三部分:一是单于庭(首脑部),它直辖的地区在匈奴中部,其南对着汉地的代郡(今河北尉县一带)和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一带)。
二是左贤王庭(东部),它管辖匈奴东部地区,其南对着汉地的上谷郡(今河北怀来县一带),东面连接貉。
三是右贤王庭(西部),它管辖匈奴西部地区,其南对着汉地的上郡(今陕西榆林县一带),西面接连月氏和氐、羌。
单于是匈奴的最高首领,也是政府的最高首脑。
匈奴人称“天”为撑犁,称“子”为孤涂,故匈奴人称单于为“撑犁孤涂单于”,意即“象天子那样广大的首领”①。
单于总揽军政及对外一切大权,由左右骨都侯辅政,骨都侯由氏族贵族呼衍氏、兰氏和须卜氏担任。
呼衍氏居左位,兰氏、须卜氏居右位,主断狱讼。
裁决了的案件,用口头报告单于,没有文薄、记录之类②。
左右贤王是地方的最高长官。
匈奴人尚左。
单于以下,即以左贤王为最尊贵,因而权力和地位也较右贤王为高。
左贤王是单于的“储副”(即单于的候补人选)。
故常以太子为左贤王。
左右贤王以下则是左右谷蠡王,亦各建庭于其驻牧之地。
在匈奴政府的官职中,再下则是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等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