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中考)2014届中考历史复习课件:第一篇 第三部分 第15课时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PPT课件 (15)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PPT课件 (15)

阅读元朝疆域图,找出元朝 边疆设置了哪些行省?你现在所 在的省份当时存在吗?或属于当 时的哪个行省?
(忽必烈劝课农 桑)行之五六年, 民间垦辟种艺之业, 增前数倍。
——《农桑辑要·序》
文天祥
(1236─1283)字 宋瑞,一字履善, 号文山,南宋庐陵 (今吉安)人。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思考:这句千古名句反映了
文天祥怎样的情怀和品质?
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
元朝人分四等:
第一等:蒙古人,地位最高 第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色目人,包括西夏人、
回回人和畏兀儿人 第三等:汉人,指原来金统治区
的汉人、契丹人和女真人 第四等:南人,指原南宋统治区的
汉人和其他各族人,地位 最低
你身边有回族的同学或朋 友吗?他们有哪些生活习惯和 汉族不一样?你知道回族的形 成是在哪朝完成的?有哪些人 经过长期杂居相处,互相通婚, 逐渐融合,开始形成回族?
收集有关文天祥的故事, 在班级小组里交流。有条件的 地区,还可组织课外历史活动 小组,一同去寻访有关文天祥 的历史遗迹。
1206年, 蒙古贵族在斡难 河源召开大会, 推举铁木真为蒙 古族的最高首领, 尊称为“成吉思 汗”,建立蒙古 政权,定都和林, 他在位时创制了 蒙古族通行的文 字。
忽必烈改制
忽必烈 (1215—1294), 元世祖,圣德神 功文武皇帝,名 字全称孛儿只斤 忽必烈,蒙古语 尊称薛禅皇帝, 元朝的创始皇帝。
第14课 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基业
下面是蒙古史书记载的12世纪的一些 情况。结合课文想一想,它反映了当 时的什么局面?后来这种局面是怎样? 改变的?
“没有逃避的地方, 只有冲锋打仗。

2014年中考时政专题(三)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祖国统一 维护国家安全

2014年中考时政专题(三)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祖国统一  维护国家安全

考点演练
新题预测
1、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的本质是什么?事件发生后,中 央政府和新疆自治区政府依法采取果断措施,迅速平息了暴 力犯罪事件,维护了昆明的政治社会稳定。这说明了什么?
①此次事件是一起由境外遥控指挥、煽动,境内具体组 织实施,有预谋、有组织的暴力犯罪。其目的是挑起事端, 制造暴力事件,搞分裂,干扰发展。 ②说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我们党和政府有 能力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有能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 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①违法 犯罪 ②民族 团结、 社会稳 定
1.暴力恐怖分子侵犯了他人的哪些权利? 生命健康权、财产所有权。
2.在昆明发生的暴力恐怖案件其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分裂中国、破坏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破坏民 族团结。
3.暴力恐怖分子分裂祖国的目的能得逞吗?请你简述理由。 (1)不可能得逞。(2)因为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 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②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华儿女的心愿,是中华民 族的根本利益所在。③通过暴力恐怖进行疆独活动,损害 了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得人心。因此,疆独的目的是不可 能得逞的。
2014年中考时政热点专题(三)
加强民族团结 促进祖国统一 维护国家安全
打击恐怖势力 维护国家安全
命题角度一:民族团结
热点聚焦 考点链接
新疆鄯善暴力恐怖事件 2013年6月26日,新 疆鄯善发生一起严重暴力恐怖犯罪事件①,造成24 人遇害。这一暴力恐怖案件性质恶劣、后果严重, 给新疆各族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这 充分表明暴力恐怖活动是影响新疆民族团结、社 会稳定的重大现实危害②。党中央高度重视,第一 时间迅速应对,安排部署了一系列维护新疆社会 稳定的具体举措,有效控制了局面,赢得了新疆 各民族人民群众的高度信任和拥护支持。 云南昆明暴力恐怖事件 2014年3月1日晚9时 20分,10余名统一着装的暴徒蒙面持刀在云南昆 明火车站广场、售票厅等处砍杀无辜群众① ,截 至3月2日1时,暴力案件已造成28名群众遇难、 113名群众受伤。

2014届中考历史复习方案课件:第5课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2014届中考历史复习方案课件:第5课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基础梳理 综合拓展
第5课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请回答: (1)试举一例说明材料一中“大唐梦境”的表现。强大的唐王 朝不仅没有给周边国家和民族地区带来威胁,而且促进了世界 发展和自身繁荣,试举例说明。 (2)结合材料二,指出唐朝对外交往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何 不同。郑和下西洋有何影响? (3)唐朝对外交往与郑和下西洋不同结局说明了什么?今天要 实现“中国梦”,我们应该怎么做?
基础梳理
综合拓展
第5课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以及热点时政的解读。
第(1)(2)问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析解答,例如唐朝时期同周边
民族吐蕃、东突厥恩威并重的民族政策;唐朝实行开明开放 政策,与日本、朝鲜、天竺等国和平友好交往事例;第(3)问 从唐朝、明朝对外关系的背景、原因、目的去认识。
基础梳理 综合拓展
第5课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考点2 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1.郑和下西洋 (1)目的: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 (2)时间:1405—1433年。先后七次。 (3)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 海沿岸。 (4)影响: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 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 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 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开发 南洋作出了贡献。
)
基础梳理
综合拓展
第5课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综 合 拓 展
重难解读
1.明清的海禁政策、根源及其影响 (1)明朝洪武年间,开始实行海禁;洪武以后,海禁渐渐松弛; 嘉靖时,因倭患严重又厉行海禁;倭患平息后,明朝廷开放海禁, 允许人民从事海外贸易。 (2)清朝的海禁政策:清初为隔离东南沿海的抗清武装实行海禁; 至台湾统一后,始设四海关通商贸易。1757年,清廷以广州为唯 一的海上通商口岸,而且以种种限制。 (3)根源:清朝前期,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他们认为天 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这种封建的 自然经济是造成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 (4)评价:他们严防海疆不受侵扰,确实是自卫的需要,但不加 分辨关闭国门,却导致中国与世界的日益隔离,中国逐渐落伍于 世界。

广西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第四部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考点15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课件

广西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第四部分认识国情爱我中华考点15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课件

第 10 页
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 一家人。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两岸同胞血脉相连 国 实现统 的精神纽带【教科版表述:①两岸同胞是一家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 族,都传承着中华文化,两岸之间暂时的分离状态并不能割断这种文化 上的血脉联系。②两岸同胞一家亲。两岸同属一个中国,是血脉相连的 命运共同体。两岸亲情血浓于水,理应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共同增进 两岸同胞福祉,这符合两岸中国人的共同愿望,也符合中华民族的整体 利益】 【2015 钦州 15】
第 14 页
• 2.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 • (1)国家、政府:①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 荣的原则,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②依法打击破坏民族团 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③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 展经济。④尊重、保护、继承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发展先 进文化,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科学的发展。 • (2)公民(青少年):①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要做到“三个尊重”,即尊重各民 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 文字。②在日常生活中,各族人民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关心, 反对歧视和不友好的态度及行为,坚决与一切制造民族分裂 和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行作斗争。


第 12 页
•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发展两岸关系和 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 走出误区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 的基本方针。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才是发展两 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第 13 页
• 1.庆祝“壮族三月三”、开展广西园博会等 活动有什么重要意义?【2016防城港13,2015 北海1,2015钦州7】 • (1)有利于贯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维护 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 • (2)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加强民族团结,实 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梳理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2023年中考历史总复习第一部分教材梳理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经过 转折 民和黑人奴隶的积极性。他们踊跃参军作战,扭转了北方军队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结束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以北方获胜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胜利 奴隶制残暴野蛮,北方处于正义的一方;北方赢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军队英勇作战;北方的经济、军 原因 事实力远远大于南方;林肯的正确领导,尤其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措施得当 性质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意义 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易错易混警示 (1)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挽救封 建统治的危机,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2)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政体,但社会性质是资本主义 社会。
中考历史精讲本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 返回目录
考点 13 美国内战
1.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中考历史精讲本
单元线索综合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 返回目录
能力提升
单元线索
两条主线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资 产阶级统治加强
三场改革或革命 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 、日本明治维新
玻利瓦尔、章西女王、亚历 五个重要人物 山大二世、林肯、明治天皇
阶段特征
19世纪,随着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扩张与 殖民地人 殖民活动,拉丁美洲和印度相继爆发了 民的反抗 波澜壮阔的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在南美洲南部地区,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
圣马丁
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中考历史精讲本
第一部分 教材梳理 返回目录
性质 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 结果 西属拉丁美洲地区基本实现独立,葡萄牙统治者被迫宣布巴西独立

(赢在中考)2014届中考历史复习课件: 第一篇 第一部分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赢在中考)2014届中考历史复习课件: 第一篇 第一部分 第2课时 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3.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
达南海。 4.秦统一六国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 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为以后中国疆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考点2汉武帝大一统的主Fra bibliotek史实1.加强统一集权的措施:
(1)政治:颁布“__________” ,削弱诸侯权力。 推恩令
汉族服饰 。 (2)穿汉服: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__________
(3)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 元。 跋改为姓____ 联姻 。 (4)通汉婚: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______ 官制 、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 (5)用汉制:采用汉族的______ 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4.作用:促进了民族融合。
不同点:方式和结果不同,秦始皇采用法家思想,对其他
文化进行粗暴野蛮的破坏,结果未能巩固统治反而加速了秦朝 的灭亡。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儒学为正统,促进了大一统 局面的形成和巩固。
3.民族融合与民族同化
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中的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的 特点而成为另一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 强制同化,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 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互通有无、互通婚姻,加强民
攻势;公元前 230 年到公元前____ 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
秦朝,定都咸阳。
(2) 意义: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
封建 国家。 ______
2.秦朝建立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 制度。 (1)政治: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__________ 皇帝 ,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①最高统治者称______ 太尉 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 ②中央设丞相(管行政)、______( 察)。

初三历史第15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 人教版 教案

初三历史第15课 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 人教版 教案

初三历史第15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重点:亚洲民族解放运动概况是本节课的重点。

难点:印巴分治的原因及影响是本节课的难点。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思考,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当时世界上存在的几种势力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简单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和壮大;同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力量也得到发展,各国的民族独立意识进一步增强。

这一切都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15课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讲授新课】一、亚洲的民族独立运动1.概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亚洲各国除日本外,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亚洲人民曾多次掀起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二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的殖民统治崩溃,但英、法、美、荷等殖某某义者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

这样,战后初期的民族独立运动首先在亚洲形成高潮。

(多媒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指图)在亚洲民族独立运动中,较突出的事件有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治和独立。

2.印度和巴基斯坦独立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在民族独立运动史上,印度人民先后进行了哪几次重大斗争?结果如何?教师对学生回答作简单总结:印度人民曾多次进行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其中较突出的事件有: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1905~1908年的民族解放运动和1920年开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些斗争都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使印度各阶层人民经受了锻炼,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印度人民又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的新高潮。

据材料记载,1945年印度爆发了848次工人罢工,1946年增至1600次,1947年又增至1811次。

同时,还爆发了水兵起义和特仑甘纳等农民起义。

这些斗争极大地动摇了英国殖民统治的基础。

英国政府不得不改变殖民政策,但仍采用“分而治之”的方针。

2013-2014学年度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2013-2014学年度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无论的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还是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它的战争堪与比拟。

一个个或惊心动魄、或风云诡谲,或血雨腥风的真实历史时刻为我们打开了一幅十分生动的历史画卷。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是[来源:21世纪教育网]A.雅尔塔会议的召开B.诺曼底登陆C.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D.1942年26国《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2、之所以说1943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年,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年里A.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B.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C.欧洲第二战场开辟D.雅尔塔会议召开3、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的标志是()A.日本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战争B.德国闪击波兰C.德国突袭苏联D.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4、二战期间,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遭受侵略的国家不断加强联合,逐步形成了()A.三国同盟B.三国协约C.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D.欧洲共同体5、联合国总部矗立的塑像-----《铸剑为犁》,它反映当今世界主题是()A.反帝、反霸B.和平与发展C.反饥饿、反浪费D.共同劳动、共同创造6、团结就是力量,合作实现双赢:2012年是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70周年,一位同学制作了一期手抄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如下图),其中表述错误的一项是7、2013年4月11日,朝鲜官方称只要按下一个按钮就可发射导弹,战争只是时间问题。

在协调解决朝鲜核武问题上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是A.WTO B.联合国C.欧盟D.国际红十字会8、斯大林曾经说:“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例。

它迫使纳粹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

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指的是: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B.诺曼底登陆C.莫斯科保卫战D.攻克柏林9、“(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该政府作战的轴心国(德、意、日)及其服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有着根本的区别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 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 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要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一国两制”是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大陆实行
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 回 归 时 间 : 香 港 ——________ 1997 年 7 月 1 日 ; 澳 门
——________ 1999 年 12 月 20 日。
(2)影响: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 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大陆对台政策:
和平 ①毛泽东: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________ 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②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形成了 “__________ 和平统一 ,__________” 一国两制 的对台基本方针。
八项主张 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 ③1995 年,江泽民提出的____________ 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1987 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 性的变化。 ②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海基会),次年祖国 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海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 开始进行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③1992 年,海协会和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 ________原 则”达成共识。 ④经海内外人士的共同努力,两岸人员往来及经济、文化等 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海峡两岸经济上相互促进、互补互利的局 面初步形成。
第15课时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1.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2.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3.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祖国统 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考点1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原因: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发展中 汉族 为主体的 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形成了以______ 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五个 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 2.成就:全国已建立_______ 州、自治县等。 民族团结 3.意义: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________ 和地区发展具 基本政治制度 。 有重要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_______________
党和政府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文化大革命” B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科技立国”政策
2 .(2012 年湖南湘潭) 湖南省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
州”、“江华瑶族自治县”,它们的设置与我国哪一项基本政 治制度有关?( C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考点2、3
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
的科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祖国大陆与 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 然趋势 1.“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邓小平 。 (1)提出者:________
社会主义制度 (2)涵义__ 澳门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台湾、______ (3)意义: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
3.(2011 年广东清远)2011 年 5 月 23 日是“西藏和平解放 60 周年”纪念日,60 年来西藏经济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 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西藏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有(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 开放的力度 ③宗教信仰的废除
B )
②在少数民族地区加快改革 ④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7.(2010 年广东)“紫荆绽后白莲开,喜事蹁跹接踵来。神
C 州大地齐欢庆,一国两制添新彩。”诗中的“喜事”是指 ( ) A.新中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香港、澳门回归 D.祖国统一
2.台湾相关历史知识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称夷洲,吴国曾 派船队到达夷洲。
(2)元朝时称琉球,元政府正式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
(3)明朝时称台湾,明末荷兰殖民者入侵台湾;清初,郑成
功收复台湾。 (4)1684 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 (5)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将 台湾割让给日本。 (6)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B.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2
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说明“一国两制”的科
学构想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4.(2012 年湖南怀化)右图所示历史场景之所以成功实现,
主要得益于( C )
A.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
B.海峡交流基金会的成立
C.“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D.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的成立
5.(2011 年广东肇庆)下图分别是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 区徽。关于两个区徽所包含的历史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B )
A.中国洗刷了百年的耻辱 B.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C.“一国两制”的实施是成功的 D.“一国两制”有利于推进祖国的统一
6.(2011 年广东清远)下列关于“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说 法,正确的是( C ) A.它是周恩来把党中央多年酝酿的和平统一祖国构想的 高度概括
B.大陆和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C.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 D.在这一方针指导下,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了海峡 两岸的统一
(7)1949 年,蒋介石兵败,退守台湾,造成台湾与大陆的分
离状态。
考点 1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史实 1.(2012 年广东湛江)“新中国成立 60 多年来,少数民族 地区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乡镇企业得到发展,富 有民族特色的经济令人瞩目,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材料中所反映的成就主要得益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