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秧歌探析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
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都是我国传统舞蹈艺术中的重要代表,它们在音乐、舞蹈等方面
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下面就从音乐、舞蹈、服装等方面为大家比较一下两者的特点。
一、音乐
山西秧歌的音乐节奏独特,多数为七拍、十一拍、十三拍,以及自由韵律。
除了传统
的笛子、二胡、锣鼓等器乐外,还使用了洋琴、萨克斯等西洋器乐,使得山西秧歌音乐上
更加多元化。
东北秧歌音乐则以单调、沉重为主,多数为四拍或六拍。
其主要乐器有二胡、笛子、
锣鼓等,节奏稳定明快,与舞蹈相得益彰。
二、舞蹈
山西秧歌的舞蹈动作多样,既有舒展优美的手臂舞蹈,也有跳跃、翻滚等高难度动作,尤以跳高、跳远、跳腰鼓等舞蹈项目著名。
同时山西秧歌还融入了扇子、绸带等道具,使
得舞蹈更加丰富形态各异。
东北秧歌则突出了其刚劲有力的特点,舞蹈动作简洁明快,形态鲜明,尤以跳高、跳
腰鼓、癫刀舞等舞蹈项目著名。
三、服装
山西秧歌的服装体现了民间艺术的精髓,常见的服装有领子宽大、裙子多饰有缎带、
花环等,色彩丰富、华丽精美。
同时,服装还适当地运用了金线、银线、丝线等元素,使
得服装更加优美华丽。
东北秧歌的服装则体现出民间粗犷、朴素、实用的特点。
常见的服装有黑色上衣、白
色裤子,上衣上点缀有金色的花香麻花等,色彩单一,但在舞蹈中呈现出了独特的韵味。
总体来说,山西秧歌注重动静结合,从音乐到舞蹈中体现了灵活和多样性;东北秧歌
则以刚劲有力的特点著称,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魅力。
两种秧歌舞蹈都有着不同的艺术魅力,在我国传统舞蹈艺术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关于从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动作元素的探讨

关于从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动作元素的探讨
太谷秧歌是山西省中部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在现代舞蹈创作中,可以从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动作元素,进行创意运用和融合创作。
具体来说,可以从太谷秧歌中提取以下舞蹈动作元素:
1. 扭曲动作:太谷秧歌中的扭动动作形态多样,如扭腰、扭臀、扭胯等,可以在现代舞蹈中运用,增加舞蹈的视觉感受和动感效果。
2. 蹦跳动作:太谷秧歌中的跳跃动作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可以在现代舞蹈中使用,营造出鲜明的节奏感。
3. 转体动作:太谷秧歌中有许多旋转、转圈、转体等动作,可以被运用到现代舞蹈中,创造出独特的律动效果。
4. 扇动动作:太谷秧歌中的手臂动作往往具有扇动的动态,可以在现代舞蹈中使用,从而增加舞蹈作品的舞美感。
总的来说,从太谷秧歌中提取舞蹈动作元素,不仅可以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现代舞蹈作品,同时也可以为太谷秧歌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1. 引言1.1 概述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都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
山西秧歌源自古代的祭祀活动,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特色,被称为“北方舞蹈之母”。
东北秧歌则起源于东北地区的农民劳动生活,表现了东北人民的朴实、豪放和奔放的性格。
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在表演形式、服饰道具、歌曲舞蹈以及文化内涵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比较分析这两种秧歌艺术形式的异同,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本文将对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特点、服饰道具、歌曲舞蹈以及文化内涵进行比较,旨在探讨这两种秧歌艺术形式的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展望它们未来的发展前景,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
研究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的艺术特点比较,在于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两种秧歌艺术形式的精髓,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以及表演形式、服饰道具、歌曲舞蹈等方面的异同之处。
这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利于推动这两种秧歌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发现各自的特点和亮点,进一步推动两种秧歌艺术形式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做出积极贡献。
研究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2. 正文2.1 历史渊源比较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都是中国传统的舞蹈形式,但在历史渊源上有一定的区别。
山西秧歌起源于山西地区,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舞蹈形式。
这种舞蹈起初是作为祭祀活动的一部分,在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表演形式和风格。
相比之下,东北秧歌则起源于东北地区,主要流传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东北秧歌是在农民劳作中形成的一种舞蹈形式,其历史渊源相对较为年轻,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都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们各具独特的艺术特点和文化内涵。
山西秧歌流行于山西省,东北秧歌则主要流行于东北三省地区。
两者在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服饰造型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区别,下面将分别从舞蹈特点、音乐特点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进行比较。
从舞蹈特点来看,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在舞蹈动作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山西秧歌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舞者们舞姿挺拔,手势多为挥舞拍打,脚步沉稳有力,舞姿豪放。
而东北秧歌舞蹈动作则显得柔和优美,舞者们舞姿轻盈,手势多为舒展柔和,脚步轻快灵动,舞姿多为缓慢旋转。
从舞蹈动作上看,山西秧歌更显阳刚之美,东北秧歌更显阴柔之美。
从音乐特点来看,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的音乐节奏和曲调也有着显著的差异。
山西秧歌音乐以锣鼓和号子为主,音乐节奏明快有力,曲调多为悠扬豪放的民间旋律。
而东北秧歌音乐则以二胡和锣鼓为主,音乐节奏柔和舒缓,曲调多为婉转动听的民间乐曲。
从音乐特点上看,山西秧歌显得豪放激昂,东北秧歌多了份柔情婉转。
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在服饰造型上也有明显的区别。
山西秧歌舞者的服饰多为粗布衣裳,上身着重色短衣,下身穿宽袍虬绵,头戴红缨帽,脚穿皮靴。
而东北秧歌舞者的服饰多为绸缎长衫,上身着长披肩,下身穿宽摆褙子裤,头戴彩纱帕,脚穿绣花鞋。
可以看出,山西秧歌的服饰更显朴实豪放,东北秧歌的服饰更显华丽柔美。
从文化内涵来看,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在文化背景和表现形式上也有所差异。
山西秧歌源于农耕文化,其表现形式更为直接豪放,多以劳动生活中的劳作场面为题材,如插秧、收割、耕种等。
而东北秧歌则源于狩猎文化,其表现形式更为细腻抒情,多以狩猎的场面和爱情故事为题材,如打猎、追逐、求爱等。
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也为它们赋予了不同的艺术魅力。
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在舞蹈特点、音乐特点、服饰造型和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山西秧歌显得阳刚豪放,东北秧歌显得阴柔婉转。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都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但是由于地域和人文环境的不同,它们在表现形式、舞蹈动作、音乐节奏、服饰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
下面将从舞蹈形式、舞蹈动作、音乐特色和文化内涵等方面对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进行比较。
一、舞蹈形式山西秧歌是以山西地方民间习俗为背景,形成于唐宋时期,是山西省一种古老而独特的传统文化艺术。
山西秧歌曲调宛转婉转,舞蹈动作大气磅礴,气势宏伟,常常是由一群人一起跳,形成了独特而壮观的场面。
山西秧歌的表现形式多样,有上山秧歌、下坡秧歌、绕村秧歌等多种形式,每种形式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而东北秧歌则是东北地区独有的一种舞蹈形式,起源于东北地区的农耕文化,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东北秧歌通常是由一对男女或一群人一起跳,动作轻盈灵动,舞姿优美,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东北秧歌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大多是以表现四季农事和劳动生活为主题的。
山西秧歌的表现形式更加庄重大气,东北秧歌则更加轻盈柔美。
二、舞蹈动作山西秧歌的舞蹈动作多以模拟农民劳作、生活场景为主题。
在山西秧歌中,舞者们常常手持农具,如锄头、镰刀等,模拟耕种、收割等农事活动,动作大而有力,体现出了农民的朴实和勤劳。
而东北秧歌的舞蹈动作则更加轻盈和灵活,动作多以手臂摆动、跳跃为主,舞姿舒展优美,给人以一种明快轻快的感觉。
山西秧歌的舞蹈动作更加具有农民特色,东北秧歌则更加舒展优美。
三、音乐特色山西秧歌的音乐节奏多以快板为主,激昂豪迈,节奏明快,给人以热烈、奔放的感觉。
山西秧歌的音乐常常伴随着锣鼓声,鼓点有力,锣声激昂,与舞蹈动作相得益彰,形成一种强烈的节奏感。
东北秧歌的音乐则更加柔和、缓慢,音调清新悠扬,常常伴随着二胡、琵琶等乐器,给人以一种闲适、优美的感觉。
山西秧歌的音乐更加激昂豪迈,东北秧歌的音乐则更加清新悠扬。
四、文化内涵山西秧歌作为山西的地方传统艺术,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地方特色。
太原民歌码头调浅析

O投热:829/049 Q稿线11461558 1713118 3
:
5 06 45 m I I k @ s 8 om 49 48 /E ai : W 一9 3 91 i C n
太原 民歌码 头调浅析
文 \杨吉生 马建毅
省 城 太原是 有着 2 0 0年 历 史 的 文 化 名 城 。干 百 年 来 . 5 勤 劳 的 太 原 人 民在 这 块 土 地 上 繁 衍 生 息 . 劳 作 耕 种 .创 造 了 灿 烂 的 晋 文 化 .太 原 民 歌 就 是 文 化 百 花 园 中一 朵 奇 葩 。 太 原 民歌 反 映 的 内 容 主 要 有 抒 发 爱 情 、 叙 述 事 由 、 描 绘 风 景 和 劳 动 生 活 及 自 然 常 识 等 ,几 乎 涵 盖 了社 会 生 活 的
头 , ” 头 调 ” 属 误 传 。这 种 说 法 听 起 来 不 无 道 理 , 但 仔 码 纯
满 园 花 开 香 不 过 它 我有心摘一朵戴 , 又怕看花的人骂 。 从 词 面 上 看 ,太 原 《茉 莉 花 》 江 苏 《茉 莉 花 》 乎 一 与 几 致 ,而就 这段 歌词 却 不知 那代 的太 原 民间艺 人 在 演唱 时 , 加 进 了 太 原 民 歌 的 叠 字 和 衬 字 ,使 得 唱 词 的 结 构 也 发 生 了
好 一 朵 ( ) 莉 ( 莉 ) ( 嗨 呀 ) 在 茉 莉 花 花 , 好一朵 ( ) 莉 ( 莉 ) ( 嗨呀 ) 在 茉 莉 花 花
满园( 个 ) 开香 ( ) 不过它。 那 花 呀 香
我 有 心 摘 一 朵 戴 ( ) 咳 ,
又 怕 ( 个 ) 花 的 人 儿 骂 ( 字 儿 哟 嚎 嚎 ) 太 原 人 用 那 看 么 。 当地 的 小 曲加 高 亢 激 昂 和 充 满 着 北 方 粗 犷 的 演 唱 ,使 得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摘要】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的舞蹈艺术形式,各具特色。
本文通过比较两者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服饰道具、演唱方式和舞蹈动作差异,探讨它们在艺术特点上的异同。
首先介绍了两者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指出山西秧歌注重舞蹈的动感和激情,而东北秧歌强调表达力和情感。
在表演形式方面,山西秧歌以粗犷豪放为主,而东北秧歌则更注重柔美细腻。
两者在服饰道具、演唱方式和舞蹈动作上也存在差异。
总结比较结果发现,山西秧歌更加阳刚豪放,东北秧歌则更加细腻含蓄。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可从不同地域的秧歌艺术中深入探索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通过对比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民间舞蹈文化。
【关键词】山西秧歌、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引言、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服饰道具、演唱方式、舞蹈动作、结论、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介绍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都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是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
山西秧歌起源于古代山西地区,历史悠久,是山西人民在庆祝丰收、祈福祈福等重大节日和仪式上的重要表演形式。
而东北秧歌则源自东北地区的农耕文化,更加注重农耕劳动的表现和祈福祈愿的意义。
在表演形式上,山西秧歌注重舞蹈动作的矫健和精准,舞蹈节奏明快,富有力量感;而东北秧歌则以柔美舒展的舞蹈动作为主,舞蹈中充满了东北人民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服饰道具方面,山西秧歌的服饰以明艳的颜色和独特的图案装饰为主,舞者身着的锦缎、绸缎等材质的服装十分华丽;而东北秧歌的服饰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多为粗布、麻布等材质,符合东北地区农耕文化的特点。
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在表演形式、服饰道具等方面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于研究中国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比较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通过对两者的历史渊源、表演形式、服饰道具、演唱方式以及舞蹈动作进行对比分析,深入探讨它们在文化传承和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和共同之处。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

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艺术特点比较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各具特色。
本文将就山西秧歌与东北秧歌的艺术特点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了解和传承这两种优秀的舞蹈艺术。
一、起源与历史山西秧歌起源于山西省,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是当地民间传统的表演形式之一。
据说秧歌最早起源于唐代,当时士兵在战场上为了鼓舞士气而跳跃起舞,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节庆活动的表演艺术。
而东北秧歌则起源于东北地区,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东北秧歌的历史也较为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耕娱乐活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各种节庆和娱乐活动的表演形式。
二、表演形式与音乐风格山西秧歌在表演形式上注重队形变换和舞蹈动作的规整和统一,讲究舞者整齐划一地排列和同步踏步。
而东北秧歌则更注重舞者的个人表现和个性化的舞蹈动作,舞蹈形式更加灵活多变。
在音乐风格上,山西秧歌的音乐以单弦琴、锣鼓等民间乐器为伴奏,音乐节奏稳定而明快;而东北秧歌的音乐则更具有浓厚的北方乐曲风格,常用二胡、琵琶等乐器伴奏,音乐节奏多变,旋律激昂。
三、服饰与舞蹈动作在服饰方面,山西秧歌的舞者一般穿着色彩鲜艳的汉服,头戴发饰,手持丝绸彩巾,整体造型华丽而富有民族特色;而东北秧歌的舞者则一般穿着色彩朴实的民族服饰,头戴花环,手持彩旗,整体造型自然朴素,具有浓厚的农耕风情。
在舞蹈动作方面,山西秧歌的舞者常常以拽、扭、跺、撅、转等传统舞蹈动作为主,舞蹈动作严谨而规整;而东北秧歌的舞者则更注重身体的柔韧性与灵活性,舞蹈动作更富有变化和个性化。
四、表演内容与主题山西秧歌的表演内容多以祭祀、祈福、庆祝等民间节庆活动为主题,如祭灶、庙会、婚礼等;而东北秧歌的表演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传统的节庆活动,还涵盖了各种生活场景和社会故事。
在表演内容上,东北秧歌更具有多样性和现代性。
五、社会功能与传承保护在社会功能方面,山西秧歌和东北秧歌都具有宣传、娱乐、祈福等社会功能,为当地民间文化传统和社会交往提供了重要的舞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 原 秧 歌 是 由 太 原 地 区 的 劳 动 人 民 和 艺 人 们 根 据 当 时 的 社 会 现 实 进 行 编 创 .并 广 泛 吸 收 外 地 的 剧 目和 特 长 逐 渐 丰 富 发 展 起 来 的 。 其 形 成 和 发 展
大致分三个阶段 :
一
展 起 来 的 一 个 民 间 小 剧 种 , 主 要 流 传
于 太 原 和 太 原 周 边 地 区 ,是 山西 省 省 级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项 目 。 太 原 秧
富 班 、 古 寨 村 的 “ 寨 秧 歌 班 ” 南 古 、
张 村 的 ” 顺 班 ” 张 花 村 的 “ 花 秧 天 、 晋
歌 产 生 于 明 末 清 初 , 至 今 已 有 300多 年 的 历 史 。 太 原 秧 歌 在 剧 目 上 分 大 套
曲即“ 字 大调 ” 十 和 小 曲 目 ” 大 部 两
歌 剧 团 ) 王 郭 村 的 “ 平 社 ” 南 城 、 太 、
角 的 “ 歌 班 ” 太 原 栈 道 的 “ 搅 雪 秧 、 风
是 田 畔 街 头 地 秧 歌 阶 段 。 这 是
秧 歌 的早期 ,民歌小 唱 和歌 舞 表 演 , 遇 到 过 节 祭 祀 , 互 相 邀 请 联 欢 , 不 要 代 价 , 也 不 管 饭 。 这 些 节 目现 在 保 留
的 《捣 米 》、 《放 风 筝 》、 《五 更 怨 》、 《 花 》、 《放 羊 》、 《姐 妹 拜 月 》、 《打 对
分 。 前 者 以 反 映 历 史 题 材 的 大 剧 目为 主 .人 们 称 其 为 “ 歌 本 戏 ” 秧 。后 者 以 反 映 婚 姻 爱 情 和 劳 动 生 活 的 小 剧 目 为
朝 中国最具魅力的音乐艺术杂志
太 原 秧 歌探 析
文 \ 张金 牛
太 原 秧 歌 是 在 太 原 民 歌 基 础 上 发
太 原 秧 歌 在 历 史 上 有 多 少 个 班 社 现 在 难 以 统 计 .其 中 最 著 名 的 班 社 有 西 蒲 村 的 “ 锣 班 ” 太 原 新 华 剧 院 “ 良 破 、 李
深 受 当 地 群 众 的 喜 爱 。 据 不 完 全 统
花 鼓 》、 《盼 五 更 》 。 从 中 国 民 问 文 等 学 介 绍 的 有 关 戏 曲 史 料 来 看 到 明 朝 中 期 由 于 城 市 和 商 业 的 发 展 , 农 村 始 有 戏 剧 流 传 . 可 见 太 原 秧 歌 的 形 成 最 早 是 在 明 朝 中 期 , 从 剧 目 的 内 容 考 查 .大 部 分 是 明 末清 初 的产 物 。 二 是 经 过 加 工 编 创 搬 上 舞 台 表 演 的 阶 段 。 这 个 阶 段 的 剧 目 已 不 仅 是 歌 舞 小 唱 .而 是 反 映 当 时 群 众 劳 动 生 活 和 社 会 现 实 的 中 小 戏 剧 , 如 《盗 银 器 》、 《小 赶 会 》、 收 草 帽 》、 《姐 妹
泛 在 民 间流 传 。 ( ) 原 秧 歌 艺 术 发 展 的 三 个 阶 2 太 段 及 流 传 范 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艺 人 们 与 晋 剧 名 角 “ 毛 旦 ” “ 儿 毛 和 三 生 ” 台 演 出 的盛 况 时都 赞 赏不 绝 。 同
计 ,有 传 统 剧 目 15 0多 个 .至 今 留 存 的 手 抄 剧 本 只 有 80多 个 , 曲 牌 1 0多 4 个 。 该 剧 种 在 解 放 以 来 ,虽 然 没 有 一 个 专 业 剧 团 .但 其 以 顽 强 的 生 命 力 广
主 .人 们 称 之 为 “ 曲 曲 ” 太 原 秧 歌 小 。 在 历 史 上 曾 产 生 过 不 少 著 名 艺 人 ,如
剧 团 ” 白 杨 墅 的 “ 占 魁 秧 歌 班 ” 、 马 。 三 十 年 代 开 始 , 这 些 班 社 由 半 农 半 艺 向 专 业 班 社 方 向 发 展 。 直 至 解 放 初 期 ,张 花 村 的 晋 花 秧 歌 剧 团 ” 多 次 还 在太原剧场里卖票演 出。 太 原 秧 歌 由 于 其 曲 调 优 美 , 表 演 起 来载 歌 载 舞 并有 鲜 明的地 方 色 彩 ,
是 曲 都 是 从 外 地 流 传 过 来 的 .而 确 实 扎根 于太原的土地 。 由 此 可 见 .从 外 地 传 人 的 民 歌 叫 码 头 调 ” 种 说 法 是 比 较 靠 谱 的 。 千 这
赵 煜 ( 名 安 文 丑 ) 王 守 中 ( 名 银 艺 、 艺
圪 瘩 ) 秃 儿 旦 ( 名 不 详 ) 王 宪 章 、 真 、
( 名 三 夜 壶 ) 牛 石 等 ,这 些 名 艺 人 艺 潘 在 秧 歌 舞 台 上 红 极 多 年 , 其 高 超 的 演 技 至 今 被 老 年 人 们 颂 扬 。 太 原 秧 歌 在 戏 剧 舞 台 上 曾 有 过 与 晋 剧 平 分 秋 色 的 阶 段 , 当 时 晋 剧 与 秧 歌 风 搅 雪 的 演 出 比 比 皆 是 .许 多 老 年 人 说 起 当 年 秧 歌
● ● ● ● ● ● ● ● ● ● ● ● ● ●
● ●
● ●
3送 亲 郎 送 到 村 庄 南 .
小妹送给你~包大洋钱 ,
一
例 举 ,可 以 肯 定 的 是 .这 些 江 大 海 . 按 现 时 说 法 也 是 山 西 的 贸 易 中 心 和 物 流 中 心 .俗 称 旱 码 头 . 人 们 便 将 此 类 民 歌 称 之 为 码 头 调 ” 是 比 较 合 理 解 释 。 这 ” 头 调 ” 太 原 民 歌 中 占 的 比 重 很 码 在 小 .但 它 也 是 太 原 民 歌 的 重 要 组 成 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