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A版】《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

气血津液与美容的关系
血液充足,才能神志清楚,精神充沛,思维 敏捷,双目有神,肌肉丰满而有弹性。 血液亏虚,常可见精神不振,面色苍白或萎 黄,肌肤干涩,双目无神,爪甲不荣,毛发 干枯等; 血热,则会出现酒齄鼻、粉刺、衄血等。
3.望五官
眼神:精血亏虚则视物昏花,目睛干涩;阳虚则目光无神,常 欲闭目,神疲肢冷。 目色:目眦色赤为心火;白睛赤为肺火;白睛显红络为阴虚火 旺;全目赤肿为肝火;眼胞红肿湿烂为脾火;白睛变黄为黄 疸;目眦淡白为血虚。
望皮肤------皮肤性质
中性皮肤:皮肤红润,富有光泽,不油腻、不干燥,皮纹细腻 光滑,富于弹性,厚度适中饱满,无粗大毛孔,较为耐晒, 对气候变化不敏感,较少生雀斑、黄褐斑、痤疮等皮肤疾患。 中性皮肤多见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少年男女和身体健康的成年 人,是阴阳平衡、五藏协调、气血畅达、七情平稳、饮食合 理、二便通畅的表现。 干性皮肤:肤色或淡或暗,皮纹细腻,缺乏弹性和光泽,皮肤 较薄而干燥, 易生皱纹及皲裂,不耐风吹日晒,易生色斑 及过敏,形体常偏瘦。多见于女性,是皮肤失养的表现
二)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 肾藏精,精生髓,髓居于骨中称骨髓, 骨的生长发育,有赖于骨髓的充盈及其所提供的营养。 其华在发: 发的生长,赖血以养,肾藏精,精化血,精 血旺盛,则毛发粗壮而润泽,故“肾华在发。” 2.开窍于耳及二阴 : 耳的听觉功能灵敏与否,与肾精、肾 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前阴和后阴 的功能与肾也密切相 关. 3.在液为唾 :唾由肾精化生 .
望官窍
鼻:鼻梁端直,印堂平阔,山根连印,鼻准丰 隆,鼻色明润,鼻粘膜淡红润泽,乃健康长寿、 体质强壮之象;如鼻部瘦小,鼻骨塌陷,空外 以张,壁薄色枯者,是中寿而尽、体弱多病之 象。 鼻头色红,表面隆起,高低不平,甚者状若赘 瘤,为酒齄鼻,多因脾胃积热或肺胃热盛上蒸 而致。鼻部色斑或为雀斑或为黄褐斑,鼻周皮 疹多为粉刺。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全套课程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体⽣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运⽓、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等内容。
00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00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003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004 ⽓⼀元论005 阴阳学说006 五⾏学说007 ⽓⼀元论、阴阳学说、五⾏学说的关系008 《中医基础理论》—脏象009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附⼼包络)010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肺011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脾012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肝013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肾(附命门)014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胆015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胃016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肠017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肠018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膀胱019 《中医基础理论》—六腑:三焦020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脑021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髓022 《中医基础理论》—奇恒之府:⼥⼦胞(附精室)023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形体024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官窍025 《中医基础理论》—形体官窍:五脏外华026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027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之间的关系(⼆)028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神志活动029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液循⾏、呼吸运动030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消化吸收、⽔液代谢031 《中医基础理论》—⼈体的⽣命活动与五脏调节:⽣长⽣殖032 《中医基础理论》—精、⽓、⾎、津液033 《中医基础理论》—精034 《中医基础理论》— ⽓(⼀)035 《中医基础理论》— ⽓(⼆)036 《中医基础理论》— ⾎037 《中医基础理论》— 津液038 《中医基础理论》— ⽓⾎精津液的关系039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040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名称、⾛向和交接规律041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分布、表⾥关系和流注次序042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肺经、⼤肠经043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胃经、脾经044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经、⼩肠经045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膀胱经、肾经046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包经、三焦经047 《中医基础理论》— ⼗⼆经脉的循⾏:胆经、肝经048 《中医基础理论》— 奇经⼋脉的概念和⽣理特点049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督脉、任脉050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冲脉、带脉051 奇经⼋脉的循⾏及其⽣理功能: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052 经别、络脉、经筋、⽪部:⼗⼆经别053 经别、络脉、经筋、⽪部:⼗五络脉054 经别、络脉、经筋、⽪部:⼗⼆经筋055 经别、络脉、经筋、⽪部:⼗⼆⽪部056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的⽣理功能057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学说的应⽤058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基本概念059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形成060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的分类061 《中医基础理论》— 体质学说的应⽤062 《中医基础理论》— 病因:概述063 《中医基础理论》— 外感病因064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七情065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饮⾷失宜066 《中医基础理论》— 内伤病因:劳逸067 《中医基础理论》— 病理性因素:痰饮、淤⾎和结⽯068 《中医基础理论》— 其他病因:外伤、寄⽣⾍和胎传069 《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发病机理070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邪正盛衰071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阴阳失调072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失调073 《中医基础理论》— 基本病机:津液失常074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风⽓内动075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寒从中⽣、湿浊内⽣076 《中医基础理论》— 内⽣五⽓病机:津伤化燥、⽕热内⽣077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078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五脏病机(⼆)079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六腑病机080 《中医基础理论》— 脏腑病机:奇恒之府病机081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病机:⼗⼆经脉病机082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病机:奇经⼋脉病机083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疾病传变的概念084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病位传变085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病性转化086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传变: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087 《中医基础理论》— 疾病的转归088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养⽣089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预防090 《中医基础理论》— 养⽣与防治:治则。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培训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中医学的概念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经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
其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诊疗技术和养生方法。
它包括中医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康复医学等内容。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中医学也是古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溶入了当时先进的科技成果。
中医学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中医学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性;中医学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性;中医学具有科学、仁术和技艺的融合性。
中医学为中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愧为我国和世界科学史上的一颗罕见的明珠。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黄帝内经》问世。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受到古代的唯物主义和辨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深刻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神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主要内容一、整体观念二、辨证论治三、阴阳学说四、五行学说五、藏象学说(一)整体观念“整体”是指完整的个体,“完整”一词的概念是不可分的意思。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指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人与外环境的统一性。
1.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一体,形神一体(1)组织结构——不可分割。
人体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内联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构成了心肺脾肝肾五大生理功能系统。
(2)生命物质的同一性——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转化,分布于各脏腑器官,保证了各脏腑器官机能活动的统一性。
(3)功能活动——协调为用任何一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在其它脏器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的。
任何一个体表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都与内脏的活动密切相关。
五脏与精神活动密切相关,形与神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4)病理方面——相互影响体表组织器官与内脏的病变相互影响脏腑之间的病变相互影响形神病变相互影响(5)诊断方面——为临床上从外测内提供了依据。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课件

15
●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人体的各种生命信息,可通过升降出入气机的运行来感 应和传递,外在的信息感应和传递于内在的脏腑,内在脏腑 的各种信息反映于体表,以及内在脏腑的各种信息的相互传 递,皆可通过体内的无形之气为载体进行感应和传递。
如生理上有所谓“心气通于舌”,“肝气通于目”等体 内特殊的联系通道;病理上则借助于这些特殊通道,可以了 解脏腑的虚实与病变。
▪ 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同源、同构性特征 《庄子·知北游》:“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
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
《论衡》:“万物之生,皆禀元气。”
《素问·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 人。”王冰注:“气者,生之母也。”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1
▪ 气运动不息,变化不止——运动性特征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营气是由来自脾胃腐熟运化的水谷精气中的精粹 部分和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气相结合而化生。营气 产生后,进入脉中,循脉运行全身,内入脏腑,外 达肢节,终而复始,营周不休。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19
② 卫气 卫气运行于脉外,具有护卫机体,不使外邪侵犯
的作用,故名。与营气相对而言属阳,故又称为 “卫阳”。
5
二、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征
▪ 认识论上的整体恒动观念 ▪ 理论上的医理、哲理、伦理结合 ▪ 临床上的医疗、护理、预防、养生一体化。
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整体恒动观念 及辨证论治的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概要专业知识培训
6
㈠ 整体恒动观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其不 断的运动过程中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一 个组成部分,并赖以获得必要的生存条件, 因此自然环境的变化(天时、气候、地理等) 必然相应地在人体引起生理或病理性的反应。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资料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习和理解中医的整体框架和核心概念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关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复习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中医基础理论概述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
中医基础理论形成于古代中国,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总结,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概念,阐述了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关系。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的正常运行是在阴阳平衡的基础上实现的。
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效果。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认为宇宙万物的演化过程可以归为五个基本元素:木、火、土、金、水。
这五个元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医治疗在实践中也应用了五行学说。
3.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经脉和络脉系统。
经络学说认为,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通过调节经络的流通来保持人体的健康。
中医疗法中的针灸、推拿等都是通过调节经络来实现治疗效果的。
4.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涉及的重要内容,指的是人体内的各种液体和气体。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充盈和流通对于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不同的疾病会导致气血津液的不平衡,中医治疗就是通过调节气血津液来达到治疗效果。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应用中医基础理论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下面是中医基础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1. 诊断方法中医基础理论为中医诊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中医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尿色等,倾听病人的言语,询问病史,以及切脉来判断病人的病情和病因。
2. 药物治疗中医基础理论对于中药的使用和配伍有着明确的规定。
根据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中药可以分为寒热药、温凉药等,不同的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和五行相克相生的关系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大纲

1. 使学员掌握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2. 培养学员具备中医辨证思维,提高临床诊疗水平;3. 提高学员对中医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二、培训对象1. 中医临床医生、中医爱好者;2. 中西医结合医师;3. 中医药院校学生;4. 其他对中医基础理论感兴趣的学员。
三、培训时间1. 总学时:2000学时(具体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2. 学制:2年四、培训内容(一)中医基础理论1. 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的概念、分类、相互关系- 五行的概念、分类、相互关系- 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 脏象学说- 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 脏腑之间的关系3. 经络学说- 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 经络的循行分布、交接规律- 经络与脏腑的关系4. 气血津液学说- 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 血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 津液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 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5. 病因学说- 六淫、七情、劳逸、饮食等病因的分类- 病因与疾病的关系6. 诊断学- 望、闻、问、切四诊的基本方法- 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基本理论(二)中医临床技能1. 中药学的应用- 中药的基本概念、分类、性能、功效- 中药的配伍原则、禁忌- 中药煎制方法、用药禁忌2. 方剂学的应用- 方剂的基本概念、分类、组成- 方剂的配伍原则、加减变化- 方剂的煎制方法、用药禁忌3. 针灸学的应用- 针灸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 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 针灸的穴位定位、针刺手法4. 推拿学的应用- 推拿的基本概念、操作方法- 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推拿的穴位定位、手法技巧五、培训方式1. 集中授课:邀请知名中医专家进行授课,讲解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技能等内容。
2. 自学:学员根据培训大纲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学。
3. 临床实践:组织学员到中医医院、诊所等机构进行临床实践,提高临床诊疗水平。
4. 交流研讨:定期组织学员进行学术交流、研讨,分享学习心得、临床经验。
中医基础理论医学知识培训

针感与得气
通过刺激穴位产生酸、麻、胀 、重等针感,以达到治疗目的 。
针刺前准备
选择合适的针具,消毒针刺部 位,保持安静、舒适的体位。
针刺深度与角度
根据穴位和病情选择合适的针 刺深度和角度,避免损伤血管 和神经。
留针与出针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留针时间, 出针时缓慢拔出,避免出血和 疼痛。
推拿手法分类及运用技巧
01
02
03
04
推拿手法分类
包括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 、按法、拿法等,每种手法有
不同的作用和适应症。
运用技巧
根据病情和部位选择合适的手 法,如颈部推拿宜用一指禅推 法,腰背部推拿宜用 刺激和损伤。
配合其他疗法
可配合针灸、拔罐等疗法,提 高治疗效果。
常见疾病针灸推拿治疗案例分享
感冒
通过针灸大椎、风池等穴位, 配合推拿风府、风池等穴位,
可缓解感冒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
针灸肾俞、命门等穴位,配合 推拿腰部肌肉,可缓解腰椎间 盘突出症症状。
颈椎病
针灸颈椎夹脊穴,配合推拿颈 肩部肌肉,可缓解颈椎病症状 。
痛经
针灸气海、关元等穴位,配合 推拿腹部肌肉,可缓解痛经症
状。
05
养生保健知识普及推广
常用方剂
常用的方剂包括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丸、逍遥散等,每个方剂都有其特定 的功效和适用范围。
临床应用
中药方剂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注意药物的 配伍禁忌和不良反应。
04
针灸推拿技术实践操作
针灸基本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
进针方法
采用正确的进针方法,如单手 进针法、双手进针法等,确保 针身垂直、快速刺入。
中西医结合
中药师培训资料----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包括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一)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1)人体是由若干脏腑和组织器官构成的。
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以五脏为中 心,组成五大功能系统。
(2)人体以心为主宰, 心为最高统帅, “心者, 君主之官, 神 明出焉。
” 因此, 在整个人体中,心对人的生命活动起着主宰作用。
(3)全身所有脏腑组织器官通过经络而联系起来,在生理方面,五大系统协 调平衡,共同完成复杂的生理活动。
(4)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脏腑组织器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如肝火 犯胃等。
(5)在诊断疾病时, 从整体观念出发, 察其外, 而知其内, 内外是一个整体。
例如望舌可以诊察多种脏腑病变。
(6)在治疗方面,亦从整体观念出发,调整脏腑功能。
如见肝之病,知肝传 脾,当先实脾。
2、人与自然环境相应 人生活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人和自然界的统一性。
人生活在自然界,季节、气候、昼夜晨昏、地理 环境对人体产生明显影响。
(2)人和社会关系密切。
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与乱,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变 更,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①社会进步,有利于健康,但也存在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噪音,工业污染 等。
②社会安定,生活有规律,少病,寿命长;社会动乱,生活无规律,疾病容 易发生,死亡率也高。
③个人地位的变更,特别是精神的不愉快,对健康造成不 良影响。
(二)辨证论治 1、辨证论治的概念:所谓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体征, 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 某种证。
所谓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辨证论治的具体体现: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是中医诊疗理论体系的一大特点,在临床运用最多。
具体来说,辨证论治的临床应用包括两种情况。
(1)同病异治:在同一种疾病中,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 同,所形成的证候不同,因而治法也不相同,这种情况称为“同病异治”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培训资料梁学亮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在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它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这一独特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现分述如下:1、整体观念。
中医学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
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
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问,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
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过程。
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二、《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中医基础理论》主要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以及疾病的防治原则等基本理论知识。
内容共分:阴阳五行、藏象、气血律液、经络、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七部分叙述。
1.阴阳五行,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具有唯物和辩证的观点。
中医学运用它来阐明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本书着重介绍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及其在中医学里的应用。
2.藏象学说,是研究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脏腑组织器官与外界环境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本章具体阐明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联系。
3.气血律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从而说明气、血、津液既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4.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的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沟通表里上下,联络脏腑组织器官,通行气血的一个完整的组织系统。
本章着重阐述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路线,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在病理、诊断、治疗上的运用。
5.病因与发病,主要阐述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特点及其所致病症的临床表现。
并说明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外环境的失调。
6.病机,是阐述病理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的有正邪斗争、阴阳失调、气血失常、内生五邪、脏腑经络功能失常等。
7.防治原则,即防病和治病的基本法则。
强调预防为主,主张“治未病”,对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治疗法则主要介绍“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以及“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几个主要方面。
上述内容,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自实践又转过来指导实践的基本理论,也是学习中医学临床各科的基础。
三、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以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其基本内容有:1阴阳的对立制约2阴阳的互根互用3阴阳的消长平衡4阴阳的相互转化以下是几个重点问题学习:1.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
而白天的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3)比较对象不同。
即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
2.何谓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所以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
3.什么是阴阳互藏?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4.如何根据阴阳理论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
其中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热者寒之”的治疗之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
分而言之,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
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
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又称补阳配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又称补阴配阳,又称补阳配阳。
四、五行学说五行,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五行学说的基本特性,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
木的特性:古人称“木曰曲直”。
“曲直”,实际上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都是枝干曲直,向上向外周舒展。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古人称“火曰炎上”。
“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因而引申为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古人称“土爱稼穑”。
“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故有“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
金的特性:古人称“金日从革”。
“从革”,是指“变革”的意思。
引申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使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的特性:古人称“水曰润下”。
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
引申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以下是几个重点问题学习:1.何谓五行相生?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
《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因此,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2.何谓五行相克?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水、火克金、金克木。
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
《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因此,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克制和制约。
3.何谓五行相乘?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制约或克制。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如木气过于亢盛,相对土气则不足,以致对土克制太过,称“木旺乘土”。
4.何谓五行相侮?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反向制约或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
如木气过于亢盛,非但金不能克木,反而受木气所侮,称“木火刑金”。
5.何谓五行的母子相及?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
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累及其子,导致母子均出现异常。
如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等。
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影响其母,导致子母均出现异常。
如木不足导致水枯等。
6.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
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
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
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7.如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
“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胄,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
“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
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或“土虚木贼”,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
8.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
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利水法。
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
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
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
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五、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