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热学基础知识完整版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归纳热学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物体的热现象和热能转换等内容。

初中物理课程中,热学知识点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将为您归纳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领域的内容。

一、热量与能量转化1. 热和温度的概念:热是能量在物体之间传递的形式,而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或原子的平均动能大小。

温度高低决定了物体的热量高低。

2. 热平衡:当两个物体接触时,通过传导、对流或辐射等方式,热量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

当两个物体达到相同的温度时,它们处于热平衡状态。

3. 热量的传递方式:热量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传递,分别是传导、对流和辐射。

4. 传导:传导是热量在物体内部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递的方式。

导体具有较好的导热性能,而绝缘体则反之。

5. 对流:对流是流体(气体或液体)通过气流或液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对流的速度与温度差、流体性质以及容器形状等有关。

6. 辐射:辐射是指由物体的高温部分向四周空间传递热量的方式。

辐射热量不需要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递。

二、热量的计量1. 热量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热量的单位是焦耳(J),1焦耳等于在1秒钟内,1牛的力作用下,物体的体积膨胀1米。

2. 热量的测量:利用焦耳热量计可以测量热量的大小。

热量计由内胆、外壳和计量装置组成。

三、物质的热性质1. 热容与比热容:物体在加热时吸收热量会导致温度升高,而物体的热容量指的是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摄氏度所吸收的热量。

比热容则是指单位质量物质所吸收的热量。

2. 热膨胀和热收缩: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在受冷时会收缩。

热膨胀和热收缩是物体热性质的表现。

四、三态转化与热力学循环1. 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存在三种基本状态,即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分子紧密排列,无规则运动;液体分子较为松散,有自由运动;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运动剧烈。

2. 相变:物质在升温或降温过程中会发生相变,包括熔化、凝固、蒸发、液化、升华和凝华。

九年级物理热学公式和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热学公式和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热学公式和知识点热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的热现象和热平衡。

在九年级物理学习中,我们将接触到一些与热学相关的公式和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九年级物理热学公式和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一、温度和热量1. 温度(T):温度是物体内部粒子的平均动能的度量。

通常使用摄氏度(℃)或开尔文(K)作为温度的单位。

常用的转换公式是:K = ℃ + 273.15。

2. 热量(Q):热量是物体之间由于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热量的计量单位是焦耳(J),常用的转换公式是:1 卡 = 4.18 J。

二、热传递的基本原理1.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通过物质内部的分子、原子间的碰撞,使热量从高温区传递到低温区的过程。

热传导的大小与物体的导热系数、温度差和物体的横截面积有关。

常用的热传导公式是:Q = k · A · ΔT / l其中,Q 是传导的热量,k 是物体的导热系数,A 是物体的横截面积,ΔT 是温度差,l 是物体的长度。

2. 热对流:热对流是指流体(气体或液体)内部分子的传递和整流现象,使热量从高温区传递到低温区。

热对流通常发生在气体和液体中,常见的例子是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

3. 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辐射传递的过程,可以在真空和介质中传播。

热辐射不需要介质传递,可以传递到任何方向。

热辐射的大小与发射体的温度、表面性质和表面积有关。

三、物体的热膨胀当物体受热时,由于分子或原子的振动加剧,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热膨胀。

常见的热膨胀包括线膨胀、面膨胀和体膨胀。

1. 线膨胀:线膨胀是指物体在一维方向上的膨胀。

线膨胀系数(α)是描述单位温度变化下长度变化的比例关系。

线膨胀公式为:ΔL = α · L₀ · ΔT其中,ΔL 是长度变化量,L₀是初始长度,ΔT 是温度变化,α 是线膨胀系数。

2. 面膨胀:面膨胀是指物体在二维方向上的膨胀。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一、热现象的基础知识1.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通常用摄氏度(℃)、华氏度(℉)或开尔文(K)表示。

2. 热量: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总能量,单位是焦耳(J)。

3.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方式有导热、对流和辐射。

二、热量的计算1. 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单位是J/(kg·℃)。

2. 热容量:物体升高或降低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单位是焦耳(J)。

3. 热传递公式:Q = mcΔT,其中Q是热量,m是物质的质量,c是比热容,ΔT是温度变化。

三、热膨胀和冷缩1. 热膨胀:物体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现象。

2. 膨胀系数:物体温度每变化1摄氏度,体积变化的比率。

3. 应用:铁路铺设、桥梁建设中的伸缩缝设计。

四、相变1. 熔化:固体变成液体的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2. 凝固:液体变成固体的过程,会放出热量。

3. 沸腾:液体在一定温度下变成气体的过程,此时温度称为沸点。

4. 冷凝:气体在一定温度下变成液体的过程,会放出热量。

五、热机1. 内燃机:通过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燃烧产生动力的机械。

2. 热效率:热机将热量转化为有用功的效率。

3. 卡诺循环:理想热机的四个过程,包括等温膨胀、绝热膨胀、等温压缩和绝热压缩。

六、热力学定律1.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即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2. 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总熵(代表无序度)不会减少。

3. 第三定律:当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所有纯净物质的熵趋近于一个常数。

七、热学实验1. 温度计的使用:测量温度的工具,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

2. 热量计的使用:测量物质在相变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实验装置。

3. 热膨胀实验:观察并测量物体在受热后长度的变化。

八、热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 保温材料:减少热量流失,用于建筑、服装等领域。

2. 制冷设备:通过制冷剂的相变过程,降低物体的温度。

九年级物理热学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热学知识点

九年级物理热学知识点一、热学基本概念热学是研究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

热学研究的对象是热量和温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二、温度和热量1. 温度的定义与测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用于描述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平均动能。

常用的温标有摄氏度和开氏度。

2. 热量的传递热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称为热传导。

热传导可以通过导热材料(如金属)和空气等介质进行。

三、热平衡和热容1. 热平衡和热传导定律当两个物体处于接触状态时,它们之间的温度差趋向于消失,达到热平衡。

根据热传导定律,热量的传递速率与温度差成正比。

2. 热容和比热容热容是物体对热量变化的反应能力,用于描述物体吸收或释放热量的能力。

比热容是单位质量物质的热容。

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单位质量相同的物质比热容也可能随温度变化。

四、相变和热力学第一定律1. 相变和潜热物质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可能会经历相变,如固态转化为液态、液态转化为气态等。

相变过程中,物质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潜热。

2.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学中的具体表现。

它指出,物体吸收的热量等于它所增加的内能和对外界所做的功之和。

五、热膨胀和热力学第二定律1. 热膨胀物体受热时,它的体积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热膨胀。

热膨胀的原理和应用十分广泛,例如铁轨的伸长、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等。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揭示了热量的自然流动方向,即热量只能从温度较高的物体流向温度较低的物体,不会自发地由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

六、理想气体和气体定律1. 理想气体模型理想气体是研究气体性质的一个简化模型,它假设气体的分子是无体积、无相互作用的质点,与容器壁碰撞时完全弹性碰撞。

2. 气体状态方程气体状态方程描述了气体的压强、体积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气体状态方程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查理定律、盖-吕萨克定律等。

七、热功和功率1. 热功和功率的定义热功是物体由于受到热量作用而对外界所做的功。

热学基础知识

热学基础知识

热学基础知识 一、物态变化一、温度 (一)温度:1. 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 ”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2、 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3、 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1、 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2、 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3、 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4、 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二、熔化和凝固(一).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二)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 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2、 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3、 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特点: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九年级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热学知识点总结1. 热量与温度的关系热量是物体传递热能的能力大小的量度,用单位焦耳(J)表示。

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热运动的程度,用单位摄氏度(℃)表示。

温度高低决定了物体的热运动速度,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激烈,热能传递速率越快。

2. 物质的内能物质内部的分子各自根据其微观状态具有相应的能量大小,这部分能量即为物质的内能,以单位质量的物质所具有的内能称为比热容。

物质的内能包括形成势能、动能以及各种内部相互作用交换的能量。

3.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物体内部或不同物体之间热量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递的过程。

热传导的速率与物体的温度差、物体的导热系数以及物体的截面积等因素有关。

导热系数越大,传热速率越快。

4. 热扩散热扩散是指物质内部的热平衡过程,热自高温处向低温处传播。

各个点的温度逐渐趋于一致。

热扩散是热传导的一个特例,它主要发生在固体物质中。

5. 热辐射热辐射是指热量通过电磁波的方式传播,不需要介质进行传递。

热辐射的速率与物体的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即斯特藩定律。

黑体辐射是指在任何温度下,完全吸收一切辐射的理想物体。

6. 热容热容是物体吸收或放出单位热量所引起的温度变化的能力,用单位质量或单位摩尔物质的热容来表示。

物体的热容与其质量、物质的比热容以及物体的温度变化量有关。

7. 相变相变是物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由一种物态转变为另一种物态的过程。

常见的相变有固态到液态的熔化、液态到气态的汽化、固态到气态的升华以及气态到液态的凝结等。

8. 冷热交换冷热交换是指物体或系统之间热量的传递过程,包括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

冷热交换的目的是使温度不同的物体趋于热平衡,即达到相同的温度。

9. 热功与功率热功是指物体由于温度差而进行的能量转化。

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能量转化率,用单位焦耳/秒来表示。

热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递的热量大小。

10. 热效率热效率是指在能量转化过程中,有用能量所占的比例。

热效率可以用功率的比例来表示,通常以百分比的形式展示。

初三物理复习重点掌握热学部分

初三物理复习重点掌握热学部分

初三物理复习重点掌握热学部分热学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物体的热现象和热力学性质。

在初三物理的学习中,热学部分是一个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

下面将通过介绍热学的基本概念、热能传递、热平衡和热力学等方面,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热学方面的知识。

一、热学的基本概念1. 温度:温度是物体冷热状态的一种度量,用摄氏度(℃)或者开尔文(K)表示。

温度的高低与物体内部微观粒子的平均动能有关。

2. 热量:热量是物体之间传递的能量,是一种宏观物理量。

热量的传递遵循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的原则,即热量传递的方向性是单向的。

3. 内能:内能是物体微观粒子的总动能和势能之和,是一种微观物理量。

物体的内能可以通过加热或者做功等方式改变。

4. 热容:热容是单位质量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通常用C表示,单位是焦/(千克·摄氏度)或者焦/(克·摄氏度)。

二、热能传递1. 热传导:热传导是指物体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热量的传递方式。

热传导遵循热量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的原则,传导速率与物体的导热性质、温度差和导热面积等因素有关。

2. 热对流:热对流是指通过流体的流动传递热量的过程。

热对流的传热速率与流体的速度、温度差以及流体性质等有关。

3. 热辐射:热辐射是一种不需要介质的热量传递方式,热辐射可以在真空中进行。

热辐射的强弱与物体的温度和物体表面的性质有关。

三、热平衡1. 热平衡:当物体之间没有净热量传递时,它们处于热平衡状态。

在热平衡状态下,物体之间的温度是相等的。

2. 热平衡原理:热平衡原理指的是两个物体处于热平衡状态时,与第三个物体接触时,三者之间的温度差相等。

四、热力学1. 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它指出能量可以相互转换,但总能量守恒不变。

2. 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是关于热量传递方向性的定律,它指出热量自发地从高温物体流向低温物体,不会自发地相反。

3. 熵增原理:熵增原理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它指出孤立系统的熵总是增大的,孤立系统是指与外界没有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系统。

物理中考热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题型解析

物理中考热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题型解析

物理中考热学知识点梳理与重点题型解析热学是物理学的一门重要分支,研究热的传递、温度、热量和功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相互关系。

在中考物理中,热学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本文将对热学的基本知识点进行梳理,并对重点题型进行解析。

一、热学的基本概念1. 温度和热量:温度是物体冷热程度的度量,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程度。

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热量是物体间因温度差异而引起的能量传递,是热能的转移方式。

常用单位是焦耳(J)。

2. 热平衡和热传递:热平衡指的是处于相同温度的物体间不发生热量的传递。

热传递是指物体间因温度差异而发生的热量传递。

热传递方式包括传导、传热和辐射。

3. 热膨胀和热收缩:热膨胀是物体在升高温度时体积增大的现象,热收缩是物体在降低温度时体积缩小的现象。

热膨胀系数是衡量物体膨胀或收缩程度的指标。

二、热学的基本定律1.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是指在一个孤立系统中,能量的总量是不变的。

当系统中发生能量的转化时,系统内的能量改变量等于系统引入或流出的能量。

2. 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描述了热量自然只能由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不会自发地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

热力学第二定律还给出了热量传递的方向和方式。

三、常见热学题型解析1. 热传导题:热传导题主要考察物体间因温度差异而发生的热量传递。

计算时可使用热传导定律:热量传递的速率与物体的热导率、传热面积和温度差有关。

2. 物体的膨胀与收缩题:物体的膨胀与收缩题主要考察材料的热膨胀性质。

计算时可使用热膨胀公式:热膨胀量等于原长度乘以热膨胀系数和温度差的乘积。

3. 热量计算题:热量计算题主要考察物体的热容量和温度变化对热量的影响。

计算时可使用热量计算公式:热量等于物体的热容量乘以温度变化量。

4. 物体的相变题:物体的相变题主要考察物质在相变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潜热。

计算时可使用相变热计算公式:热量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相变潜热。

四、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1. 注意单位换算: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不同物理量之间的单位换算,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梳理、网络结构:
二、严格区分热学中几个物理量的含义
1、正确理解温度、内能、热量
温度、内能、热量是三个不同的物理量。

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也反映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快慢程度,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快。

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它不仅跟分子的运动有关,而且跟分子间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的国际单位是焦耳。

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

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了热量,内能减少;低温的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增加。

热量是表示在热传递中,内能变化的物理量,它只存在于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的国际单位也是焦耳。

例:(1)说“物体含有热量多少”的提法是不对的,因为热传递的实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转移到低温的物体,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得到或失去内能的多少。

当物体之间不存在热传递时,就没有内能的转移,也就不存在“热量”的问题。

(2)说“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一定升高”也是不对的。

因为在熔化和沸腾的过程中,晶体虽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3)“物体的内能增加,它一定吸收了热量”也是不对的,因为热传递和做功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所从物体内能增加可能是它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它做了功。

若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分子无规则运动加剧,分子的动能增大,如果物体又没对外做功,则它的内能肯定是增大。

例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的内能与它的温度有关,与物体的体积无关
B、物体的体积改变,内能可能不变
C、物体的温度越高,物体中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D、物体在被压缩时,分子间存在着斥力,不存在引力
2、关于物体内能变化,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大
B 、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减小
C、物体吸收热量,同时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D、物体放出热量,同时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3、甲、乙两物体相接触,如果有热量从甲物体传到乙物体,则可知()
A、甲物体的热量一定比乙物体多
B、甲物体的内能一定比乙物体多
C、甲物体的质量一定比乙物体大
D、甲物体的温度一定比乙物体高
4、以下过程可能发生的是()
A、外界对物做功,同时物体放热,物体的温度可能保持不变
B、外界对物体做功,同时物体吸热,物体的温度可能保持不变
C、物体对外做功,同时物体放热,物体的温度可能保持不变
D、物体对外做功,同时物体吸热,物体的温度可能保持不变
5、关于内能,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0℃的物体内能为零
B、物体的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
C、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内能多
D、运动的物体一定比静止的物体内能多
6、在热传递过程中,热量总是()
A、从质量大的物体传到质量小的物体
B、从密度大的物体传到质量小的物体
C、从温度高的物体传达室到温度低的物体
D、从比热容大的物体传到比热容小的物体
例题:1、下列关于比热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比热容是表示物质所含热量多少的物理量
B、比热容大的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C、热传递过程中,比热容大的物质把热量传给比热容小的物质
D、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它与物质质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及温度的变化等因素无关
2、有关物质的比热容,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与其质量、吸收的热量、温度都无关系,只与物质种类有关
B、物质的比热容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
C、物质的比热容跟它升高的温度成反比
D、根据Q=cm(t-t o),则c=
Q
m(t-t o),可知物质比热由其质量m、吸收的
热量Q和温度差(t-t o)来决定大小
3、质量和温度都相同的甲、乙两物体,将乙投入一杯热水中,达到热平衡时水温下降了2℃;将乙取出,再将甲投入这杯热水中,达到热平衡时,水温又下降了2℃。

若热量和水量的损失可忽略不计,则()
A、甲的比热容较大
B、乙的比热容较大
C、甲、乙的比热容一样大
D、无法比较谁的比热容大
4、把-5℃的冰放入3℃的水中,它们与外界不发生热交换,当达到热平衡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冰增多,水减少,共同温度为0℃
B、冰不增多,水减少,共同温度低于0℃
C、冰减少,水增多,共同温度为0℃
D、以上情况都不可能出现
5、质量为500克的某种金属温度从80℃降低20℃度放出了3900J的热量,计算这种金属的比热容?C
= 0.13×103J/(kg·℃)

请同学们下载后打印,留存,月考试题从中选择一道题考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