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群落的演替
第4节 群落的演替(34张PPT)

3、演替不一定是丰富度高的群落取代丰富度低 的群落,也可能出现负演替。
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至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围的杂草分布中 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强, 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方, 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前草等 处于劣势。
二、演替的类型: 1.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5)灌木阶段
二、演替的类型:
1.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1)裸岩阶段
(2)地衣阶段 (3)苔藓阶段 (4)草本植物阶段 (5)灌木阶段 :更高的灌木在竞争中占
势;各种鸟类迁优入;群落结构较稳定,抵 御环境变化能力增强
二、演替的类型: 1.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
在种群演替中,一些种群取代另一些种 群通常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
请思考
是不是群落的演替只能发生在光裸 岩石的地区? 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演替过程是否 相同?
二、演替的类型: 2.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耕种的农田
(1)杂草阶段
二、演替的类型:
2.例: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1)杂草阶段 :一年生杂草生长;多年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 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 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群落的演替
过度放牧 导致草原退化
过度砍伐 导致森林破坏
污水排放, 破坏水域生物 群落
三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二、演替的类型: 1.例: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土壤条件不断改善)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印尼火山爆发的文字资料,阐明群落的演替过程。
2.通过比较两个演替过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掌握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3.通过教师举例不同类型的顶级群落,明确顶极群落的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难点:群落演替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森林群落的图片,提问:这是是什么群落?具有怎样的特点?(森林群落;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中。
)追问:这样稳定的森林群落是如何产生的?如果现有的森林群落被破坏后,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引出课题——《群落的演替》。
(二)新课教学1.演替的概念多媒体展示印尼火山爆发后的群落变化示意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1)火山爆发后,在裸地上先长出的小草和出现的蜘蛛,能不能将他们统称为群落?如果是群落,那稳定性怎么样?(是群落;稳定性非常弱。
)(2)后面形成的小树林算一个群落吗?那么,小树林这个群落和前面有小草、蜘蛛的群落还是同一个群落吗?为什么?(小树林应该是群落;不是,因为物种组成不一样,而且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都发生变化。
)教师带领学生一同总结群落演替的概念。
(上述群落演变的过程是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这种依次取代的现象就叫做演替)教师补充讲解:水生群落与陆生群落一样也要经历演替的过程。
2.演替的类型过渡:那是不是所有的演替都是像刚刚各位同学看的从裸岩演替过来的呢?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想想日常生活中,农田被弃耕后演替的过程。
提问:这种演替和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有什么异同之处?(起点不同,一个是从裸岩开始,而一个是从弃耕的草本植物开始的。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公开课

【练2】(2014年课标卷)
30、(11分)请回答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 (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和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 替中,哪个初生演替,哪个属于次生演替? (2)一般来说,若要演替到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上述两个演替中次 生演替所需时间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 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近50年来,由于人 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 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________ (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 _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面”)。
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
灌木阶段
草本植物关系
群落的空间结构
群落演替
1、演替概念?分析概念中代替的含义。
2、分析: (1)在火山岩上的群落演替经历哪些阶段? (2)在塞罕坝地区呢? (3)阿拉善地区的演替呢? (4)如果一块农田被弃耕,在这块农田上
将会发生什么样的演替?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A
一年生杂草
多年生杂草
B
小灌木
C
灌木林
D
树林
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
内蒙古大草原为什么没有演替为树林?
【关于演替的一些问题,请你认真思考】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3、在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吗? 4、在火山岩演替中,哪个阶段最重要?哪个阶段物种最丰富? 5、塞罕坝、阿拉善、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为什么不用经历裸岩、地衣、苔藓阶段? 6、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7、在火山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各个阶段群落演替的速度一样吗?为什么? 8、在一个群落被破坏后的恢复过程中,哪种群落恢复较慢? 9、如果环境适宜,群落演替的方向是什么? 10、结合上节所学内容,分析演替过程中,群落有哪些特征发生了改变? 11、群落演替的顶级阶段都是森林吗?为什么? 12、演替是否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请说明理由。 13、塞罕坝、阿拉善地区的演替,反应出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何影响?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请看另一个例子:弃耕农田的演替
吗
一.演替的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
指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是原 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 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 的演替.
次生演替:
指在原有植被已经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 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地下茎等)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后的草原、 过量砍伐后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的演替.
森林阶段
在灌木群落 形成的湿润土壤 上,各种乔木种 子萌发.乔木比 灌木有更强的获 得阳光的能力,生长占优势,成为优势树 种.树林的形成进一步改善了生物生存 的环境,物种进一步多样化,生物与环 境间的关系变的更丰富多样,于是群落 演替到了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
?
光裸的岩地怎么能长出森林 呢?大致经过哪些阶段?
地衣分泌的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成土 壤并积累了有机物,为苔藓的生长提供 了物质基础. 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能 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所以 逐渐取代了地衣.
森林阶段,群落中还能找到地衣、苔藓、草
本植物和灌木吗? 请猜一猜答案:
当然存在 演替的概念中提到“代替”或“取 代”两个词的含义:是指一些种群的优 势被另一些种群的优势取代,而不是将 整个种群消灭.
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 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 林阶段,这是一个漫长而且艰难的 演替过程.
为什么首先在裸岩上定居的是地
衣,而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 地衣:能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 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土壤颗粒 和有机物增多. 苔藓和草本植物则不能.
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什么
基础?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三.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下提能:第四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含解析

第四章第4节群落的演替课下提能一、选择题1.有关群落演替的表述错误的是()A.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B.保留植物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C.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演替很难形成森林D.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但不能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解析]选D人类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所有的自然因子,因为人类生产活动通常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可以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重建的作用,所以人类活动不仅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也可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
2.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经若干年后能演替成森林。
在此过程中()A.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B.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化C.群落优势种无明显变化D.森林形成后苔藓会消失[解析]选B弃耕的农田进行的是次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会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优势种会发生更替,这也是演替的本质;森林群落形成以后,苔藓植物会减少,一般不会消失。
3.在裸岩上发生的演替过程中,苔藓之所以能代替地衣,是因为()A.苔藓能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B.苔藓比地衣的进化地位高,适应性比地衣强C.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D.苔藓比地衣需要的有机物少,更适合于在裸岩上生存[解析]选C在裸岩上首先定居的是地衣,它分泌的有机酸可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这样,使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在此基础上,苔藓才能生长起来。
因为苔藓比地衣长得高,在与地衣争夺阳光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于是就逐渐取代了地衣。
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土层加厚,有机物增多,土壤中微生物群落也越来越丰富。
4.下列有关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能形成森林,次生演替很难形成森林B.群落的初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以发生C.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D.沙丘、火山岩进行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冰川泥、弃耕农田进行的演替是次生演替[解析]选B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均存在竞争,次生演替比初生演替更容易形成森林。
《第4章 第4节 群落的演替》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群落的演替》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群落演替的概念有深入理解,能够区分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了解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观察和分析群落演替的过程,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学生需整理《群落的演替》课程中的主要概念、理论、图表和实验步骤,形成课堂笔记。
2. 概念理解:学生需完成一份简短的填空题和选择题,考察他们对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3. 案例分析:学生需分析以下案例,并写出分析报告:在一个特定区域,群落经历了怎样的演替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个案例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启示?4. 实践作业:学生需在校园或附近的公园等地方选择一处自然环境,观察并记录该环境中群落的演替过程,拍照或录像作为证据,并制作一份观察报告。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需学生独立完成后提交,家长和老师只提供指导,不代劳。
2. 按时提交: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不接受延期申请。
3. 真实有效:实践作业需真实有效,如有不实将视情况扣分。
4. 反思与总结:学生需在作业提交后进行反思和总结,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改进。
四、作业评价1. 作业评价标准:根据学生提交的课堂笔记、概念理解题、分析报告和实践报告进行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群落演替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
2. 评价方式: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综合评定学生的作业水平。
教师主要对学生的课堂笔记、分析报告和实践报告进行评价;学生互评则主要针对概念理解题和选择题。
3. 评分与反馈: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学生相应的分数和反馈。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表现欠佳的学生,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水平。
五、作业反馈1. 作业反馈的形式:作业反馈可以通过书面评语、电子邮件或在线平台等方式进行。
2. 反馈的内容:反馈应包括学生的优点、不足和建议,以及针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建议。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1)人类活动往往是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 可以对生物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以及生物 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甚至可以改造 或重建起新的关系;
(2)人类可以砍伐森林、填湖造地、捕杀动物, 也可以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人类活 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 和方向进行。
什么叫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 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演替按发生的起始条件可以划分为:
(1)初生演替:开始于原生裸地或原生芜原 (完全没有植被并且也没有任何植物繁殖体存 在的裸露地段)上的群落演替。 (2)次生演替:开始于次生裸地或次生芜原 (不存在植被,但保留土壤条件,甚至保留有 植物种子或者繁殖体的裸地)上的群落演替。
第4节 群落的演替
1883年8月7日, 印尼喀拉喀托火山爆发。
对群落的“动态发展观”
群落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 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动物的活动 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 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 结果,使群落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的现象也是普遍 存在的。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 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群落演替总是朝着生物多样性、生物群落 稳定性的方向进行的。
群落的演替类型
判断下列环境进行的演替属于哪种演替? 1、沙丘 A 2、火灾后的草原 B 3、过量砍伐的森林 B 4、火山岩 A 5、冰川泥 A A 初生演替 B 次生演替
⑤灌木阶段
⑥森林阶段
发生在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群落的演替类型
裸岩上的演替:
①裸岩阶段 ②地衣阶段 ③苔藓阶段 ④草本植物阶段 ⑤灌木阶段 ⑥森林阶段 弃耕农田的演替: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4群落的演替 课件 (共46张PPT)

37
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退田还湖
为什么大面积围湖造田是洪灾频繁发生的 原因之一?
大面积围湖造田,使湖面大大缩小,减 小了蓄洪容积,降低了蓄洪能力,导致洪灾 频繁发生。
38
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进展情况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史,实际上是一 部边际土地开垦史。20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 在黑龙江三江平原、新疆和华南地区有计划地 组织大规模垦荒,在其他江河、荒原、沼泽和 丘陵地区也开展了规模不等的垦殖活动。 1952~1990年,全国累计开垦荒地3.58×107 hm2,其中80%是1970年以前开垦的。
6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112021/8/112021/8/118/11/2021 12:41:49 PM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Patience is bitter, but its fruit is sweet. (Jean Jacques Rousseau , French thinker)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实是甜蜜的。10:516.17.202110:516.17.202110:5110:51:196.17.202110:516.17.2021
13、He who seize the right moment, is the right man.谁把握机遇,谁就心想事成 。2021/8/112021/8/112021/8/112021/8/118/11/202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域病虫害的入侵会导致严重灾害 。原 产日本的松突圆蚧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 我国南部,到1990年底,已有1.3×105 hm2以上的马尾松林因受松突圆蚧的危害而 枯死,松突圆蚧还侵害一些狭域分布的松 属植物,如南亚松。原产北美的美国白蛾 1979年侵入我国,仅辽宁省的虫害发生区 就有100多种本地植物受到危害。
1、一年生的杂草阶段 2、多年生的杂草阶段 3、灌木阶段
4、乔木阶段
(三)演替的两种类型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1、初生演替: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 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 彻底消、冰川泥上进行的 演替
特点:其演替速度缓慢,所需时间漫长。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一、概念检测
1.(1)×;(2)×;(3)√;
(4)√;(5)×。 2.(1)D;(2)D;(3)C。
二、知识迁移
1.(1)从图中可知,鸽的种群密度较 小易受鹰的攻击,种群密度较大则鹰的 攻击成功率就较低。(2)起初出现数 量增加,以后可能趋于稳定。 2.这是群落演替的结果。因为柳树较高大, 占据更多的空间和阳光。与草莓相比,它 具有生长的优势,所以柳树能迅速繁殖起 来,而草莓得不到生长所需的阳光,难以 成片生长。
外来物种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外来物种是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原来并没有该物种的存在, 是借助人类活动越过不能自然逾越的空间障碍而进入该生态系统 的物种。在自然情况下,自然或地理条件构成了物种迁移的障碍, 依靠物种的自然扩散能力进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是相当困难的。 但是,现在人类有意或无意的活动却使物种的迁移越来越频繁。 如果这些外来物种在新的生态系统中入侵成功,能够自行繁殖 和扩散,而且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改变,它们 就变成外来入侵种。因此“外来”这个概念不是以国界,而是以 生态系统来定义的。经常有人问为什么四大家鱼也成了外来物种, 它们不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物种吗?是的,四大家鱼在中国南方地 区是当地的土著物种,如果它们被引入云南、青海、新疆等高海 拔地区的水域中,它们就成了外来物种。云南高海拔水域中生物 多样性减少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外来鱼种的入侵。
外来物种的入侵使原有物种生存受到威胁。 (水葫芦)凤眼莲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 花卉引入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作为 猪饲料推广,此后大量逸生。在昆明滇池 内,1994年该种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 不但破坏当地的水生植被,堵塞水上交通, 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失,还 严重损害当地水生生态系统。
水葫芦(凤眼莲或风信子)开花
入侵种中的一些恶性杂草,例如,紫茎泽兰、飞 机草、小花假泽兰(薇甘菊)、豚草、小白酒草、 反枝苋等种可分泌某些化合物抑制其他植物发芽 和生长,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杀死或排挤当地植物, 因而依靠当地植物生存的动物也就紧跟着 大量减少,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单一化, 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包括水土 流失、火灾、虫灾以及当地特有生物资源 丧失等,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 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 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 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例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 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特点:其演替速度较迅速,所需时间相对较短
三、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1)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2)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引发演替的重要条件
(2)摧毁生态系统
由于外来入侵物种杀死或排挤当地植物,因而依靠当地植物生 存的动物也就紧跟着大量减少,引起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单一化, 从而导致很多相应的生态问题,包括水土流失、火灾、虫灾以及 当地特有生物资源丧失等,最终导致生态系统的崩溃。
(3)危害生物多样性
入侵种中的一些恶性杂草,例如,紫茎泽兰、飞机草、小花假泽兰(薇 甘菊)、豚草、小白酒草、反枝苋等种可分泌某些化合物抑制其他植物发 芽和生长,排挤本土植物并阻碍植被的自然恢复。外域病虫害的入侵会导 致严重灾害。原产日本的松突圆蚧于20世纪80年代初入侵我国南部,到 1990年底,已有1.3×105 hm2以上的马尾松林因受松突圆蚧的危害而枯死, 松突圆蚧还侵害一些狭域分布的松属植物,如南亚松。原产北美的美国白 蛾1979年侵入我国,仅辽宁省的虫害发生区就有100多种本地植物受到危害。 (4)影响遗传多样性 随着生境片段化,残存的次生植被常被入侵种分割、包围和渗透,使本 土生物种群进一步破碎化,还可以造成一些物种的近亲繁殖和遗传漂变。 有些入侵种可与同属近缘种,甚至不同属的种杂交,例如,加拿大一枝黄 花可与假蓍紫菀杂交。入侵种与本地种的基因交流可能导致后者的遗传侵 蚀。在植被恢复中将外来种与近缘本地种混植,例如,在华北和东北国产 落叶松产区种植日本落叶松,以及在海南国产海桑属产区栽培从孟加拉国 引进的无瓣海桑,都存在相关问题,已有一些这些属间、种间杂交的报道。
三、技能应用
最有代表性的样方应该是最接近平均数 的样方,可通过目测直接作出判断。取 多个样方时,应兼顾种群密度高、适中 和低这三种情况,分别计数,然后计算 出平均值。 四、思维拓展 1.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农药对环 境造成污染,人们的捕捉等。
2.害虫数量会增多,土壤生态环境破坏, 土质变差;农民对化肥、农药的依赖性增 强,生产成本较高,收入降低。 3.按此趋势,30年后,稻田对人类活动的 依赖性(尤其是化肥、农药等)将越来越 强,稻田群落变得更为单一、脆弱。 4.这是人类按照自然规律进行的创造,其目 的是借助于自然群落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使 人类的活动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有益 于环境。
第4节
自主学习 群落演替的概念
群落的演替
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其特点 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一、演替的概念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 群落代替的过程。
二、演替的类型
(一)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漫长、艰难) 1、裸岩阶段 2、地衣阶段 3、苔藓阶段 4、草本植物阶段 5、灌木阶段 6、森林阶段
(二)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外来入侵种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 外来物种入侵后,就会乘机扎根、繁殖,不断扩张,逐渐形成 优势种,使得原有的天然植被景观遭到破坏,并阻碍植被的自然 恢复。例如,凤眼莲原产南美,1901年作为花卉引入中国,20世 纪五六十年代曾作为猪饲料推广,此后大量逸生。在昆明滇池内, 1994年该种的覆盖面积约达10 km2,不但破坏当地的水生植被, 堵塞水上交通,给当地的渔业和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失,还严重损 害当地水生生态系统。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践踏对草地群落的影响
狗尾草 狼尾草 车前
密集的羊群
顺流而下的木材
废水排入河流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四、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一)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开垦草原,造成 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重 要原因。 (二)我国政府提出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退牧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