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自测试卷【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三第⼀次模拟考试语⽂试题及答案解析成功⽆捷径,想着点⼦去找捷径的朋友,注定不会有收获。

认认真真,勤勤恳恳,⼀步⼀个脚印,懂得坚持的朋友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下⾯给⼤家带来⼀些关于2020届⾼三第⼀次模拟考试语⽂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试卷试题⼀、现代⽂阅读(36分)(⼀)论述类⽂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阅读下⾯的⽂字,完成下⾯⼩题。

⼈⼯智能机器⼈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并不能被称作艺术品,因为艺术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艺术活动更多是⼀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彩,⼈类艺术创造最⼤的特征就是情感化。

⽽⼈⼯智能是理性的,它整套艺术⽣产逻辑基于数据,即便⼈⼯智能的⽂艺创作开始加⼊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成,这种重组⽅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

⼈⼯智能⽬前没有可能创造与⼈类智⼒相当或者超过⼈类智⼒的作品,因为极具个⼈⾊彩的创造性活动是⽆法复制的。

⼈类对⼈⼯智能⽂艺创作能⼒的抗拒和排斥,⼀⽅⾯基于主观情感上的“⼀时难以接受”,因为在⼈⼯智能时代,⽂学艺术可能会是⼈⼯智能机器⼈留给⼈类的最后⼀⽚施展才华的乐园;另⼀⽅⾯,⼈⼯智能在⽂艺⽅⾯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类的⽂艺创作⽔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类匹敌。

以微软机器⼈“⼩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看,颇具“艺术⾊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摆脱元素堆砌的痕迹。

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家具”这⼏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

⽽即便是输⼊“城市”这个关键词,⼩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过于抽象。

⼈⼯智能对于⼈类⽣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向等⼀系列问题。

2020年高考(全国通用版)模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通用版)模拟卷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0年高考全国卷模拟试题语文2020.2本试卷共8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云南民族体育文化源于人民的劳动和生产,发展于特定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经济基础,随着社会的变迁,人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的体育文化因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生活的变化而逐渐被破坏,乃至消失。

传统的一些体育运动项目也随着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的变化处于濒临灭绝或退化变异的状况。

从目前来看,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成熟、学科体系不健全、基本概念表述不全面、传统运动项目的挖掘和保护不科学、特色体育文化村寨开发不合理等问题制约了云南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导致了民族体育文化越来越不受到重视,人民传承的意识越来越淡薄,人民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过于追求现代化的运动项目,阻碍了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人民在传承云南民族体育文化过程中缺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性,很多人眼中只看到了外国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优越性,在参与体育运动中过多地选择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的认识,缺乏对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价值的理解,导致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传承中失去了原有的体育文化价值,失去了生存的空间和土壤。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

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 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的关系之
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西人所说的
“关联思维 ”、 “关联宇宙
论”、“有机宇宙哲学 ”或“有机主义宇宙观 ”,今人所说的 “系统思维 ”,实际上就是 “整体思维 ”。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 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
年,中国登山队重回珠峰 ,在这里架起了举世闻名的 “中国梯 ”但,当时 ,队员们只能用最原始的
“人梯 ”方式战胜困难。冰雪太滑 ,登山队员屈银华便脱下鞋子 ,赤脚踩在队友身上向上攀登。 与电影 《攀登者》 中的曲松林一样 ,受伤的屈银华最后不得不截去了双脚十个脚趾。 电影《攀
立论的理论依据, 并且将这一整体思维观念具体化、 实践化。 中国医学理论将人体看成一个
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认为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及各个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联系的、

可割裂的,又是互相制约的、互为作用的。并且,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因此 人之保健养生等都应合乎天地之道、 日月之行。 在临床治疗中, 中医反对单纯的 “头痛医头,
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得天而未始遗人, 《易》所谓不遗、 不流、
不过者也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载在《正蒙 ·乾称篇》中提出了宝贵的 “民胞物与 ”思想,
为合乎德性的实践行为提供了一种观念阐释, 将儒家的天人观、 物我观、 知行观提升至新的
境界和层次。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华传统医学, 亦以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等思想观念为
脚痛医脚 ”,强调整体而观、全面诊断、辩证论治,亦即《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所说 “治病

2020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2020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分编为四组,其中加点字注音全有误的一组是( )①症.(zhèng)结②倾.(qīng)注③解.(xiè)元④龟.(jūn)裂⑤闷.(mèn)热⑥奔.(bēn)小康⑦压.(yà)根儿⑧一气呵.(hē)成⑨莞.(guǎn)尔⑩暴虎冯.(píng)河A.②④⑦⑧⑩B.②③⑥⑦⑩C.①③⑤⑦⑨D.①③⑤⑥⑨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景仰利欲熏心计日成功一言以蔽之B.蜂拥贸然行事戛然而止万变不离其宗C.松弛骨鲠在喉察颜观色防民之口胜于防川D.木讷山青水秀即景生情王顾左右而言他3.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最近陈水扁搞的这一系列“去中国化”的行径,定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②市教委要求各高中校以这次课程改革为,加大实施素质教育的力度。

③真正的笑意,有如金秋的稻香,可以永远在人们的心底,温馨,恒久。

④多少年来,中国希望举办奥运会的梦想成为现实,怎能不令人惊喜!A.卑劣契机沉积竟自B.卑劣突破沉淀径自C.卑鄙突破沉积竟自D.卑鄙契机沉淀径自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有便宜从事....的职权,地方性和局部性的问题,可以全权处理。

B.光头后卫罗伯托·卡洛斯和同胞弗拉维奥·孔塞桑胼手胝足....同屋而睡。

C.人体炸弹或许威力不大,但以牺牲肉体为代价的做法却极其残忍,就恐怖手段而言,恐怕无出其右....了。

D.作为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公里,70多万人口的阿拉伯国家,多哈举办了历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亚运会,其成功地举办令人高山..仰止..,让两年后举办奥运会、四年后举办亚运会的中国倍感压力。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新华网北京6月14日电,国务院公布的“劳动保障监察条例”规定,逾期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的用人单位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

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1(含答案)

2020届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1(含答案)

2020届高三语文模拟考试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如果说历史主义来自科学理性,那么另一种潜在话语——功利主义,则源于消费的理念。

功利主义基于实用的立场,将历史作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我们的时代就表现为消费历史。

对比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现实主义立场,这种功利主义的谬误在于历史的“大义”消失了,只剩下“小利”。

艰辛的血与火、激情昂扬的抗争与奋斗、美好的未来想象都被轻飘飘地耸身一摇,像狗抖落毛皮上的水滴一样,全部抛弃。

这从那些最为风行的网络文学主题中就可以看出来,曾经在现代革命被打倒的帝王将相又回来了,并且以与绝对权力相匹配的绝对道德的面目出现,就像那些痴女和迷妹受虐狂似的拜倒在霸道总裁的脚下一样,此类文本将做稳奴隶或者攫取权力奴役他人作为最终的目标。

这不啻是一种历史的逆流,新文化运动以来辛辛苦苦一百年,一觉回到了运动前。

它们的历史观——反进化论的思维,回到了退化论。

而修真玄幻类的小说则只有在历史架空的异质时空才会发生,它们躲避现实,从历史中逃逸。

在这个逃逸的过程中,就像盗墓贼一样,窃取历史的遗产并且将它们作为休闲装饰物和消费品以自肥。

历史在消费逻辑中不仅不是一笔丰厚的遗产,反而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是一项召唤我们去偿还的债务。

但是哪怕历史的幽灵始终徘徊不去,消费者也不想听从任何历史债务的召唤,他们只想逃债,用戏谑的方式扮演忘记一切的智力障碍者,或者摘取历史中可以提炼出使用价值的内容,并将之生产为衍生最大化的文化商品,投放于市场。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卷(附参考答案)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整体思维方式将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认为构成整个世界的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且每一个事物又是一个小的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之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部件的普遍联系。

西人所说的“关联思维”、“关联宇宙论”、“有机宇宙哲学”或“有机主义宇宙观”,今人所说的“系统思维”,实际上就是“整体思维”。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

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至宋代之时,张载正式将“天人合一”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明确提了出来,“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

2020届全国1卷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届全国1卷高考仿真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届全国1卷高考仿真模拟试卷语文参考答案语文答案及解析(1~5题,7题,10~12题,14题,17~19题,每小题3分)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说法绝对。

根据第一段可知,历史剧创作者有史诗胸怀,也不一定能达到史诗高度。

2.答案】B解析】文中举伏尔泰《中国孤儿》主要不是来说明伏尔泰对“中国历史”有正确认知,而是为了说明创作要对作品的背景历史和文化形态有所了解。

3.答案】D解析】创作的历史剧要让观众满意,创作者需要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也需要用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来创作,但不能说“美学和文学的方式”比“对历史有正确的认知”更重要。

4.答案】B解析】曲解文意。

由材料二“传统的光学望远镜需要使用口径非常大的光学镜面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可知,光学望远镜仍然可以用来观测宇宙中的物体。

5.答案】D解析】由材料三可知,中国科学家还参与了“已获数据的理论建模工作”。

6.答案】(6分)①材料一侧重介绍黑洞的相关知识及人类对黑洞的认识过程。

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科学家利用视界望远镜拍摄到黑洞“照片”的方法和过程。

③材料三侧重介绍中国科学家对人类首张黑洞“照片”问世做出的积极贡献。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报道的侧重点”,即要求概括出每则材料的主要信息,找出每则材料的侧重点。

仔细阅读每则材料,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精准概括即可。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折和鉴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这句话并不是表现孙玉厚的懦弱,而是表现老人的开明和对儿子的尊重、信任,所以“反衬”的说法不成立。

8.答案】(6分)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如开头一段中概括地写“春天”和“大面积地解冻了”,就是为了交代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大面积推广的社会环境。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个性。

如月夜景物描写,表现了主人公期待砖窑点火的兴奋与激动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寄予深刻寓意,预示创业成功。

如结尾处写点火场景,就暗含一种成功的寓意,“希望”与“升起”令人回味,留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

2020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2020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2020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

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

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2020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高考是一次经历,需要你自己去体会,无论结果是否是自己想要的,都不要太多关注,你的人生还很远,还有大把的时光可以努力。

下面就是我们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希望大家喜欢!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参考答案1.B(A“宗教信仰”有误,“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追求。

C梁启超不属于“五四”新文学作家。

D“五四”文学的审美心理特征不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

)2.B(引用徐志摩的诗句并没有点明本文的中心论点,而只是引出了一个话题。

)3.B(“中国封建时代的作家群以年长的士大夫为主体”无从推断,同时这也不是“李大钊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的原因,强加因果。

)4.A(“一些不法分子扰乱市场秩序,囤积居奇、串通涨价”属于政府要防范和杜绝的现象,可能导致猪肉价格上涨,但并不是导致“紧平衡”的因素。

)5.D(“因此只遵循正常的养殖周期和市场规律即可”不符合材料意思)6.作为现代化牧业集团,应该要做到(1)决避免囤积居奇、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守法经商)(2)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适当扩大生猪存栏规模。

(利用社会资源)(3)配合相关部门帮扶小规模养殖户,发展规模化养殖。

(合作共赢)(4)抓好疫情防控,减少病害对生产的影响。

(医药保障)(6分。

每点2分,写对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得满分。

)7.B(A二者的含义是不同的。

C“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各种树的外在形态”错。

D文中只是说《微物之神》那印度式的、细致绵长的笔调将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家族故事写得泪斑斑血淋淋,并未说“情节曲折”,而且“不忍卒读”常用于形容内容悲惨动人,不忍心读完,而不是“舍不得读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自测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

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

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

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

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

”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

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

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

”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比如孟子的文章对唐宋说理文章就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

”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

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

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

比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

”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第1页共29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文化与重逻辑理性的西方文化相比较,更偏重于富有诗意的表达,但是同时也有
理性基因,有思辨性的一面。

B.战国时期诸子中有识之士的有关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虽各不相同,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
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C.诸子论辩思想明确,语言思路清晰,给人一种决断之美,他们以严密的逻辑推理使对
手折服,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

D.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影响很大,比如唐宋说理文章就受到孟子文章的很大影响,
韩愈是受《孟子》影响的代表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士人的影响。

B.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通过剖析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思辨性方面的不同,论证了观点。

C.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事例,充分说明诸子的思辨对中国士人的影响。

D.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是诸子的思辨艺术,这也使得诸子的思辨性对后世文论言
说方式起到决定性作用。

B.我国古代文人士子们宁可舍弃礼让三分的君子之风也要与人论辩,是因为他们心系国
家,志在建功立业。

C.诸子论辩注重逻辑的力量,讲究论辩方法,就会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可见写思
辨性文章并不需注重辞藻。

D.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注重诗性言说,对诗词曲赋进行仔细揣摩、精心把玩,此类著
作是不具备思辨性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第2页共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