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6年预算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6年预算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12.27•【字号】南府发[2005]140号•【施行日期】2005.1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预算、决算正文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6年预算的通知(南府发[2005]140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预算监督条例》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编制2006年预算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现就编制2006年预算问题通知如下:一、2006年财政经济形势和编制2006年预算的指导思想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我市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使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有效抑制,我市经济发展将面临较好的国内经济环境;随着“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我市在区域合作的地位日益突出,2006年我市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财政收支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但减收增支政策较多,财政收支矛盾仍相当突出。
从财政收入情况来看,宏观调控政策对投资的抑制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实施西部大开发、工业化和城镇化及促进就业再就业等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提高等将影响财政收入的增长。
从财政支出来看,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支持再就业,进一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确保农业、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增长,加大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力度,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等,都需要财政预算增加安排支出。
根据对2006年财政经济形势的判断,编制2006年预算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八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和市委九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做大做强支柱财源,严格控制税收减免,依法加强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不断壮大财政实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农业、科技、教育等法定支出和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支出的需要,严格控制其他一般性支出增长,整合专项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深入推进各项财政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财政管理,健全财政监督,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全市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办公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全市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房地产综合规定【发文字号】南府办[2006]85号【发布部门】南宁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5.30【实施日期】2006.05.3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年全市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06〕8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单位:现将《2006年全市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五月三十日2006年全市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按照2006年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和全面构建和谐社区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市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我市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办公用房条件,今年我市继续安排41个乡镇政府和村(居)委会办公用房建设项目。
为做好项目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办公用房建设,不断改善基层政权和基层组织办公条件,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增强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号召力。
二、办公用房项目的范围、标准、资金和建设要求(一)安排办公用房建设项目的范围1.现房比较陈旧且建筑面积不到500平方米,迫切需要改善办公用房条件的乡(镇)政府;2.现房属于危房或建设年代相对久远或建筑面积不到120平方米,迫切需要重新或扩建维修办公用房的村委会;3.现房属危房或建筑面积不到80平方米,迫切需要改善办公用房条件的社区居委会。
(二)项目建设的标准1.新建的乡(镇)政府办公用房建筑面积不低于500平方米。
2.新建的村委会办公用房建筑面积不低于120平方米,扩建(维修)的村委会办公用房建筑面积不低于80平方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4.25•【字号】桂政办发[2006]54号•【施行日期】2006.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有资产监管正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下达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目标任务的通知(桂政办发[2006]54号)各地级市人民政府,区直各委、办、厅、局:今年以来,全区各地、各部门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全区经济首季实现“开门红”。
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区生产总值965.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3.3亿元,增长34.7%;重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
为实现自治区人民政府提出的今年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2000亿元、力争达到2200亿元的工作目标,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工作目标任务下达给你们,并就做好相关工作提出如下要求:一、进一步加强对重点行业和领域的监测监控各地、各部门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加强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取向的分析研究,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政策措施;要加强对产业尤其是工业经济运行走势的分析,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情况、重点行业和企业产销库存动态进行重点跟踪监测,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要加强对煤电油运形势的分析,积极做好协调工作,最大限度地缓解瓶颈制约;要加强对价格运行的监测,尤其是要加强对工业原材料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以及重要消费品价格的监测预测,稳定市场物价。
二、进一步加强投资工作各地、各部门要以项目为中心,利用多种方式对外招商引资,特别要抓好博览会签约项目、两广合作项目、百企入桂项目、桂港桂澳投资项目的落实;主动与银行衔接并向银行推荐项目,争取银行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努力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大向国家有关部委汇报衔接的力度,努力多争取国债、中央预算内投资、中央专项资金等国家投资;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扩大社会投资。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2006年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50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2006年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5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领导小组的通知
【法规类别】卫生机构与人员
【发文字号】南府办[2006]133号
【发布部门】南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6.07.23
【实施日期】2006.07.23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2006年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50个社区卫生服
务机构”领导小组的通知
(南府办〔2006〕133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
为加强对城市社区卫生工作的领导,积极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深入推进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逐步解决城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经研究,决定成立南宁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建设50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领导小组。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主要职责
1 / 1。
南宁市统计局关于认真做好2006年度统计年报工作的通知-

南宁市统计局关于认真做好2006年度统计年报工作的通知正文:---------------------------------------------------------------------------------------------------------------------------------------------------- 南宁市统计局关于认真做好2006年度统计年报工作的通知各县、城区、开发区统计局:当前,各项统计年报工作与农业普查工作同步开展,各级统计部门面临着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等困难,为了确保年报工作的顺利进行,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高度重视,明确年报工作目标,确保年报数据客观真实地反映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年报是对年度情况的综合反映,各县、区、开发区在抓好农业普查工作的同时,也要重视年报工作,统筹兼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确保年报工作顺利开展。
在年报工作开展中,必须坚持做到实事求是,认真抓好统计基础工作,做到应统尽统,不重不漏。
一方面要注意杜绝数据攀比现象,另一方面也要认真研究解决调查对象瞒报、少报的问题。
各县、区、开发区要扎实细致地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各项统计年报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全市及各县、城区、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2、重点抓好农业、工业、商贸、投资、劳资和服务业等基础数据,确保重点行业数据真实、可信。
各县、城区、开发区要重点抓好领导与社会重点关注的指标数据,扎扎实实、认认真真抓好反映社会经济主要发展情况的农业、工业、商贸、投资、劳资和服务业等专业年报工作,确保专业报表数据质量过得硬,专业数据协调,坚决杜绝核算数据与专业数据不衔接、各专业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矛盾的不良现象,确保各行业指标数据相互衔接,切实反映本地实际情况。
3、抓好统计基础工作,确保数出有据,坚决把好源头数据质量关。
各县、城区、开发区要加强基层企业(单位)统计基础工作,提高年报工作质量,对于年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不符合实际或随意填报的基层报表,要坚决退回,通过加强检查和耐心指导,促使基层按实际情况认真重新填报,直到合格为止。
南宁市统计局关于印发《南宁市统计局2006年度各月份工作安排》的通知

南宁市统计局关于印发《南宁市统计局2006年度各月份工作安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南宁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06.03.14•【字号】•【施行日期】2006.03.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南宁市统计局关于印发《南宁市统计局2006年度各月份工作安排》的通知各县区、开发区统计局,本局各科(室、站、中心):现将《南宁市统计局2006年度各月份工作安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南宁市统计局二OO六年三月十四日南宁市统计局2006年工作安排一月1、慰问老干部。
2、到扶贫点隆安县南圩镇帮宁村慰问。
3、与共建部队开展春节团拜活动。
4、继续开展经济普查后期各项工作。
向市政府领导汇报经济普查工作情况;召开经济普查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和经济普查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发布一、二、三号经济普查公告。
5、进行经济普查名录资料、经济普查简明数据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辑工作。
6、继续开展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审核汇总全市调查数据。
7、开展第二次农业普查的各项准备工作,组建市、县区、开发区两级农业普查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选调办公室工作人员。
8、开展南宁市统计系统春节团拜活动。
9、表彰局本级先进科室、先进个人。
10、召开城镇、农村住户调查座谈会。
11、做好县区、科室、个人年度考评工作。
12、开展评选全市统计工作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工作。
13、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我局开展“开放创新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并组织第一阶段工作。
14、开展“十佳乡镇”评比相关基础工作准备。
15、开展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统计工作。
(全年开展)16、建立健全基本单位名录库更新维护制度。
(全年开展)17、与南宁电视台和南宁日报合作创立《统计信息之窗》新闻栏目。
(全年开展)18、开展2005年统计年报培训填报工作。
19、开展2006年元旦、春节期间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教育。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6年度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6年度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先进管理者及优秀信息员的通报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南府发[2007]46号
【发布部门】南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4.04
【实施日期】2007.04.0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表彰2006年度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先进管理者及优
秀信息员的通报
(南府发〔2007〕4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厅、局(公司):
2006 年,我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大局,认真组织报送信息,为市政府领导科学决策,推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涌现出一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为发扬成绩,鼓励先进,根据《南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政府系统信息工作考评办法的通知》(南府办〔2006〕96号)精神,评选出南宁市公安局等27个先进单位、郑家海等5名信息工作先进管理者和田凯等23名优秀
信息员,现予以通报表彰。
希望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戒骄戒躁,再接再厉,开拓创新,争取更大的成绩。
全市各单位及政务信息工作者要以先进为榜样,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努力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南宁作出新的贡献。
附件:2006 年度全市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工。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工业发展200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

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工业发展200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行业计划【发文字号】南府办[2006]35号【发布部门】南宁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3.14【实施日期】2006.03.1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宁市工业发展2006年实施方案的通知(南府办〔2006〕35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公司):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将《南宁市工业发展2006年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南宁市工业发展2006年实施方案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开放创新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极其重要、关键的一年,为贯彻落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工业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一)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全区工业工作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开放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突出做大工业总量,扩大工业投资,加大工业对外开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循环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构建区域性加工制造业中心,努力提升首府工业经济实力。
(二)2006年工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工业增加值增长15%;--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增长20%以上;--技术改造完成投资72.6亿元,增长22%以上;--工业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增长15%以上;--技术创新完成240项,完成投资5亿元,增长19%以上;--开发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40%以上;--县区工业呈现新的活力,县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20%以上;--全市工业经济效益好于上年。
二、全力抓好九大重点任务,加快全市工业发展今年工业工作的重点是,抢抓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泛珠三角经济区”、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等重要机遇,以项目为核心,加大工业投资,扩大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扶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加强经济运行调控,紧紧围绕九项重点任务抓落实,确保全市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进一步扩大经济总量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南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日期:2007年05月24日2006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开放创新,抓好发展机遇,加强宏观调控,加快推进富裕南宁、文化南宁、生态南宁、平安南宁、和谐南宁建设进程,全市经济运行稳健,质量好、速度快,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城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更趋完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顺利实现,为实现南宁“十一五”规划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综合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迈上新台阶。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6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2947元(折合1624美元)。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68亿元,增长8.9%;第二产业增加值293.53亿元,增长20.9%;第三产业增加值433.73亿元,增长13.6%。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
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16.55:31.96:51.49发展为15.63:34.05:50.32。
第二产业比重上升2.09个百分点,第一、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0.92和1.17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7%、44.2%和46.1%,第三产业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
消费市场价格继续上涨。
2006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5%,八大类消费品价格呈“五升三降”态势。
食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居住类等五大类价格分别比上年上涨3.2%、2.7%、13.6%、0.3%和6.1%,衣着类下降5.6%、烟酒及用品类下降0.3%、娱乐教育文化及服务类下降2.7%。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推进。
全市进一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劳动就业信息网络作用,广开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引导择业观念,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较好落实。
年末全市有各类职业介绍所49个,就业服务机构13个,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19个;全市新增城镇就业人数5.34万人,帮助1.45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全市年末共有0.63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就业率达76.8%;全市年末城镇单位从业人员58.3万人;城镇私营企业从业人员和个体劳动者达38.65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97.62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 2.9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3.95%。
继续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8.53万人。
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工业化水平较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人民生活还不够富裕,经济结构矛盾比较突出。
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快发展。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4.7亿元,比上年增长9.11%。
其中,农业产值122.82亿元,增长6.98%;林业产值6.48亿元,增长21.83%;畜牧业产值70.92亿元,增长11.47%;渔业产值12.2亿元,增长11.64%;农业服务业产值2.28亿元,增长6.98%。
林业、牧业比重上升,种植业、渔业比重下降。
各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分别为:农业57.21%,下降0.67个百分点;林业3.02%,提高0.33个百分点;畜牧业33.03%,提高0.64个百分点;渔业5.68%,下降0.26个百分点;农业服务业1.06%,下降0.04个百分点。
种植结构优化,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增加。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7.1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2.07万公顷,增长2.43%。
其中粮食种植面积为41.9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07万公顷,下降0.17%;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为24.3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5万公顷,增长6.59%;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为20.8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64万公顷,增长3.15%。
各类经济作物(含其他农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51.89%,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全年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1.08。
农业生产取得丰收,主要农产品产量全面增长。
全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如下:单位:万吨畜牧业、渔业、乳品业继续发展。
畜牧业生产规模稳步扩大,畜牧生产水平和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家禽生产发展迅猛,猪、牛生产保持增长,奶畜养殖升温,桑蚕养殖规模扩大。
水产养殖面积增加,水产品产量保持增长。
全年主要养殖业产品产量如下:林业生态建设继续推进。
全年共造林16456公顷,比上年增长2.94%,其中用材林16394公顷,增长5.88%;经济林62公顷,下降61.73%。
当年幼林抚育作业面积48575公顷,下降18.55%。
育苗面积382公顷,增长5.26倍。
退耕还林面积286公顷。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0.77%。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全年农村用电量51585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4.5%。
化肥使用量(折纯)36.66万吨,增长5.11%。
有效灌溉面积19.99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5.14万公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增强,通汽车、通电话、通自来水的村所占的比重提高。
通汽车村达1375个,占村总数的98.64%,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通电话的村1361个,占97.63%,提高1.06个百分点;自来水受益村达1151个,占82.57%,提高1.78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快速增长,对经济发展拉动作用显著增强。
随着“工业强市”战略的深入推进,工业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效益同步增长。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 638.82亿元,比上年增长30.1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95.02亿元,增长33.72%。
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217.51亿元,增长23.7%,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8%,拉动经济上升5.4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渐增强。
规模企业不断壮大。
随着工业投资加快,工业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
年末,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2家,比上年增加147家,其中,工业产值超亿元的企业104家,增加29家,提前一年实现建设百家亿元企业的目标,成为广西首个拥有百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的城市。
支柱行业快速增长,支撑作用明显。
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六大支柱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9.26亿元,增长42.8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6.31%,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5.05%,拉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18.57个百分点。
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
我市工业依然保持轻型化趋势,以农副食品加工业为龙头的轻工业发展快于重工业。
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为249.57亿元和245.45亿元,分别增长35.07%和32.39%,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2.68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轻重工业产值比例为50.42:49.58。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如下:工业经济效益再创新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78.43,比上年提高13.14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全员劳动生产率119968元/人,增长20.17%;工业品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95.43%;实现利税总额48.57亿元,增长19.72%,其中,利润16.11亿元,增长21.80%。
建筑业保持增长。
2006年全市实现建筑业增加值76.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
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具有资质的企业)完成施工产值20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0.37%。
全年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858.53万平方米,增长26.45%;房屋竣工面积742.11万平方米,增长7.26%。
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全市继续推进工业强市百亿投资工程、城建美市百亿投资工程、商贸活市百亿投资工程,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
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7.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24%,其中,完成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7.75亿元,增长20.94%。
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80.33亿元,增长11.7%;更新改造投资80.77亿元,增长35.68%;房地产开发投资139.07亿元,增长32.31%,房地产开发投资的较快增长支撑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较快的增长。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7.42亿元,增长2.67%;第二产业投资85.0亿元,增长18.01%,其中工业投资强劲,完成82.25亿元,增长32.02%;第三产业投资354.8亿元,增长25.09%。
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1.66:19.01:79.33,投资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房地产、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教育等基础设施行业。
非国有经济投资活跃。
随着非公有经济的发展,激活了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活力。
全年国有经济投资185.16亿元,比上年增长5.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1.4%,比重比上年下降6.92个百分点;集体经济投资9.17亿元,增长21.35%,比重为2.05%,上升0.26个百分点;私营个体投资130.82亿元,增长65.97%,比重为29.25%,上升7.53个百分点;其他经济投资122.06亿元,增长20.65%,比重为27.29%,下降0.88个百分点。
全市非国有经济投资262.06亿元,比上年增长39.73%,比重达58.6%,上升6.92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保持较快增长。
200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上年回落,但仍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39.07亿元,增长32.31%。
商品房供需基本平衡。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1751.86万平方米,增长17.79%,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322.08万平方米,增长19.55%,在住宅施工面积中,经济适用房施工面积131.28万平方米,增长59.67%;商品房屋竣工面积363.24万平方米,下降12.21%,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97.01万平方米,下降8.16%,经济适用房竣工面积29.8万平方米,增长1.45倍;商品房销售面积456.02万平方米,增长0.2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19.79万平方米,增长0.13%;商品房销售额131亿元,增长10.44%,其中住宅销售额111.5亿元,增长11.3%。
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2873元/平方米,其中住宅平均销售价格2656元/平方米。
五、交通和邮电通信业交通运输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全年公路货物运输6071万吨,增长5.99%;水路货物运输1273万吨,增长18.53%;民用航空货物运输4万吨,增长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