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瑞 安 市 域 总 体 规 划

瑞安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文本、图集)瑞安市人民政府二○○八年七月瑞安市域总体规划(2006-2020)院长顾浩总规划师陈伟明项目负责人黄幼朴胡庆钢设计证书号:[建]城规编第(021042)证书等级:甲级瑞安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八年七月第一部分规划文本第二部分规划图集1.区位图2.市域土地利用现状图3.市域用地现状图4.土地适宜性评价图5.市域用地规划图6.中心城区用地规划图7.市域规划结构与分区划分图8.市域空间管制图9.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10.市域社会设施规划图11.城镇及乡集镇规划用地范围图12.市域给水工程规划图13.市域排水工程规划图14.市域电力电信规划图15.市域燃气热力规划图16.市域用地规划(近期)图一、规划总则 (1)二、发展目标与发展策略 (1)三、人口与用地规模 (1)四、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2)五、市域空间总体布局 (3)六、市域空间管制 (9)七、城乡统筹与村庄建设 (11)八、产业布局 (13)九、风景旅游与历史文化保护及城乡景观风貌规划 (14)十、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布局 (17)十一、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21)十二、市政设施规划 (22)十三、防灾减灾规划 (26)十四、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29)十五、近期建设规划 (31)十六、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34)附1:瑞安市域总体规划纲要论证意见 (36)附1:瑞安市域总体规划方案专家论证意见 (37)一、规划总则第一条为了促进瑞安市城乡建设有序、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温州城市总体规划》、《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并结合瑞安实际制定本规划。
(划线部分为强制性内容)第二条本规划期限为:近期:2006-2010年,与《瑞安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期限一致;远期:2011-2020年;与在编的《瑞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远期期限相一致;远景:未来30-50年。
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

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报告一、导言(一)评估背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和《温州市规划管理办法》,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
按照区人大常委会的具体工作要求,并在温州市发改委的具体指导下,我区决定对《龙湾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实施中期评估。
(二)评估意义和目的建立《纲要》实施的中期评估制度,是保障《纲要》有效实施的必要环节,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做法。
本次对“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将有利于提高规划的权威性;有利于保障规划的有效实施;有利于保持规划的动态科学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管理水平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本次《纲要》中期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纲要》实施进展情况,掌握《纲要》实施效果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检查各部门承担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对《纲要》期末目标任务的完成程度做出预测。
(三)评估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市委、市政府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市”的总体战略要求,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评价原则,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评价方法,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全面分析新的环境,准确判断新的趋势,及时提出调整方案和改进建议,保证“十一五”规划纲要后半期的顺利实施,并为“十二五”规划编制提供意见和参考。
(四)纲要中期评估的总体意见《纲要》实施以来,我区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产业强区、城建亮区、文化育区、和谐立区”战略,龙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均取得了较大成就,基本上达到了《纲要》提出的“经济实力持续增强,城市化水平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明显改进,居民生活质量整体提升,环境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加强”的规划发展目标的中期要求,预计规划期末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能够实现。
规划性质

第一章规划性质、范围与依据一、规划性质本规划为《旅游规划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GB/T18971—2003)规定的县级旅游业发展规划。
二、规划范围本规划范围为北纬27°40'10”~28°01'00”,东经120°10'05”~121°15'00”之间4331平方公里的瑞安市市域。
三、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资源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通知》《浙江省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二)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3838—200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199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旅游业卫生标准》(GB9663)《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9633—9673,16153—1996)《城市区域环境嘈音标准》(GB3096—1993)国家旅游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三)规划文件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旅游1998—2002年发展规划和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的通知《浙江省旅游“十五”与至2010年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2003—2007)》(2003.12)《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温州市旅游发展“十五”计划与10年规划》《瑞安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瑞安市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计划和2020远景目标纲要》(2001.10)《瑞安市“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初稿)《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瑞安市政府工作报告》(2003.3)《瑞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浙江省瑞安市市城镇体系规划》《瑞安生态市建设规划》《瑞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瑞安市海洋开发规划》《瑞安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12)《瑞安市旅游资源普查资料》《瑞安市志》第二章背景与概况一、地理位置瑞安市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是泛长江三角洲和泛珠江三角洲的连接地带,地理坐标在东经120°10'05”~121°15'00”和北纬27°40'10”~28°01'00”之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目录第一篇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第一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章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三章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章发展现代农业第五章增加农民收入第六章改善农村面貌第七章培养新型农民第八章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第九章深化农村改革第三篇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第十章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第十一章振兴装备制造业第十二章优化发展能源工业第十三章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和布局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第十五章积极推进信息化第四篇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十六章拓展生产性服务业第十七章丰富消费性服务业第十八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第五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十九章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第二十章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第二十一章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第六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第二十二章发展循环经济第二十三章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第二十四章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二十五章强化资源管理第二十六章合理利用海洋和气候资源第七篇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第二十七章加快科学技术创新和跨越第二十八章优先发展教育第二十九章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第八篇深化体制改革第三十章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十一章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十二章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第三十三章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第三十四章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第九篇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第三十五章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第三十六章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第三十七章积极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第十篇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第三十八章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三十九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四十章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第四十一章加强公共安全建设第四十二章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第十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四十三章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第十二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四十四章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第十三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四十五章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第十四篇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第四十六章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第四十七章调整和完善经济政策第四十八章健全规划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瑞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瑞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瑞安市发展和改革局瑞安市委农办二OO七年九月目录前言 (1一、现实基础 (1(一基本现状 (1(二存在问题 (4(三发展机遇 (5二、总体要求 (6(一指导思想 (6(二基本原则 (6(三发展目标 (7(四总体布局 (9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11 (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1(二发展现代农业 (14(三推进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 (18(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 (20(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23(六培育新型农民 (25(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27(八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民主政治建设 (32 四、东部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 (36(一推进城中村改造 (36(二优化园区村人居环境 (37(三发展现代化城郊农业 (38(四其它主要建设任务 (39五、中部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 (41(一推进村镇规划建设 (41(二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43(三提升非农产业发展水平 (44(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45六、西部新农村建设重点任务 (46(一建设西部中心村 (46(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48(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49(四开发旅游综合资源 (50(五保护西部生态环境 (50七、海岛新渔村建设重点任务 (51(一调整建设格局 (51(二促进产业转型 (51(三引导渔民转产转业 (52八、保障措施 (53(一加强组织领导 (53(二落实工作责任 (54(三制定实施方案 (55(四完善政策体系 (56(五形成建设合力 (56附表一:瑞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表 (58附件一:瑞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镇分类过程及说明 (67附件二:《瑞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报告 (73前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广泛动员全市人民,凝聚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特制定《瑞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
2021年瑞安市重点建设项目计划(争取开工类)

18
2021
-
2023
2021年12月
2400
取得施工许可证,开工进场。
▲市供电局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瑞安安阳中心城区
管委会
瑞安江南新区管委会 锦湖街道办事处
二、农林水利项目(9个项目)
400655
5671
18500
C9
飞云江治理二期工程
建设20年一遇堤防,总长度26.09km,新建拆迁水闸26座。
-
2024
2021年12月
1000
力争开工。
瑞安经济开发区
管委会
C17
环沙洲水系河道综合治理工程
项目主要包括8条河道的整治工程,累计河长10.17km,拆除改建水闸1座,以及相关景观配套工程。
15000
0
2021
-
2023
2021年10月
4000
力争开工。
▲陶山镇政府
市水利局
三、社会发展项目(13个项目)
52200
72
2021
-
2027
2021年12月
3000
力争开工。
▲瑞安滨海新区
管委会
市卫生健康局
莘塍街道办事处
C27
滨海文化运动综合体
项目位于莘塍东单元,具体位于周田沥以南,祥和路以东、文德路以西、直洛沥以北,地上总建筑面积约132400㎡。
72000
99
2021
-
2023
2021年12月
2000
18870
56
2021
-
2023
2021年12月
2000
力争富民路开工建设。
▲瑞安滨海新区管委会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温州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2.22
•【字号】温政发〔2021〕2号
•【施行日期】2021.02.22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宏观调控和经济管理
正文
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
温政发〔2021〕2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查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附件:1. 温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温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六重”清单
温州市人民政府2021年2月22日。
温州市域铁路S2线一期工程沿线服务业规划研究

李微晓 温州市铁路建设办公室摘要:温州市域铁路S2线一期工程至北向南途径的乐清市、洞头区、龙湾区、瑞安市,涉及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沿海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等产业功能区,是温州大都市区沿海区域南北走向骨干快速联系通道,是构建温州市域铁路网“十”字骨架系统的南北主要干线。
加快S2沿线开发建设,有利于加速城市东拓步伐、带动城市功能提升、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土地利用价值。
关键词:温州市域铁路;S2线一期工程;沿线服务业;规划中图分类号:U45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4-0466-02一、S2沿线开发建设现状1.沿线区域建设现状。
市域铁路S2线穿越乐清市、洞头区、龙湾区、瑞安市4个行政区,所经大部分路段为城镇的边缘地带,现状沿线大部分为空地或较为零散的村镇用地,未形成城镇空间布局,尤其是项目途径乐清南段、温州南段、瑞安北段区域,城市空间出现碎片化发展状态。
S2线贯穿16个镇(街道),涉及常住人口合计145万人(户籍人口93.6万人)。
沿线除规划4个枢纽站外,其余站点周边普遍无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商业设施、居住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看站点周边区域建设几乎空白。
表:沿线乡镇街道人口数据县市区乡镇街道六普人口数据户籍人口乐清市城东街道9490036199城南街道37463垟盆街道21743翁垟街道5688764434柳市镇327800224664洞头区灵昆街道2156422478龙湾区海滨街道7001431693永兴街道5279838482沙城街道630418247天河街道5179027541海城街道5215733527瑞安市塘下镇312080174901汀田街道7347651214莘塍街道14908777999上望街道6820654074东山街道561893180914499899364682.沿线产业发展现状。
S2线涉及的“四个行政区”,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合计1989.6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6%; S2线沿线东侧区域,是全市主要传统产业集聚区,也是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区,全线涉及6个重大产业平台,即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家高新区2个国家级平台,瑞安经济开发区、乐清经济开发区2个省级工业园区,全线涉及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浙南沿海先进装备制造业集聚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瑞安市委关于制定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瑞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10年),规划纲要是我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也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纲领规划。
客观总结“十五”发展历程,准确把握内外环境变化,制定好“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纲要着重提出“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突出预期性和约束性相结合,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凝聚社会各界力量,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共同奋斗。
一、“十五”回顾与发展背景(一)“十五”回顾“十五”以来,全市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十五”计划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前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
2005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7.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4亿元;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2.47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12.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1400元;累计五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55亿元;全国百强县(市)排名第39位。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200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3:53.8:41.9,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三大支柱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华峰、荣光等集团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行列;第三产业发展加快,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效益进一步提升。
城市化进程加快。
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61%,瑞祥新区、飞云中心区、塘下中心区建设稳步推进,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甬台温高速公路、56省道瑞安段、珊溪水利枢纽工程、风山水厂一期等工程顺利完成,飞云江三桥、东新路、文艺中心、盖竹输水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污水处理、温福铁路瑞安段等工程陆续开工。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政府职能加速转变,投融资、财政等体制改革有序推进,瑞立集团在纳斯达克成功“买壳上市”,实现温州民企上市零的突破,华峰氨纶通过证监会股票发行审核;开放型经济迈上新台阶, 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5673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0.4亿美元。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生态市建设全面启动,环城河、温瑞塘河和瑞平塘河治理加快,区域性、行业性污染整治力度加大,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顺利通过省科技强市和省教育强市评估验收,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文体事业成绩斐然。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830元和 7436 元,“十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1.6%、8.1%。
同时,也须清醒看到,我市“十一五”发展尚面临许多困难与问题。
产业内涵有待提升。
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制造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任务艰巨。
城市化水平仍然不高,中心城市三大组团尚未有效融合,马屿、陶山等中心镇培育较慢,山区海岛发展比较缓慢;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社会事业总体水平落后,农民增收任务艰巨,扩大就业和社会稳定压力较大;资源环境要素制约加重。
土地资源供给不足,人才科技等高端要素匮乏,资金外投、企业外迁现象比较严重,环境污染不容忽视;对外开放水平较低。
外资利用水平不高,应对国际非关税贸易壁垒能力不足。
专栏1 瑞安市“十五”计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指标单位“十五”计划目标2005年完成生产总值亿元256 242.47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亿元1314310010.43130.42101.62人均生产总值元20560 21400 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比重%39.1 41.9财政收入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亿元16.899.7227.51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 亿元253 2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76 83.0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2.6 7.87城市化水平%55以上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270 1883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7080 7436人口自然增长率‰<8 8.9(二)发展环境从国际看,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经济全球化日趋深入,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跨国转移加快。
随着我国全面加入WTO以及CEPA等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推进,为我市利用国际先进要素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良好环境。
但同时,国内市场国际化竞争趋势日益明显,技术、环保、劳工等国际贸易壁垒层出不穷,人民币汇率变动风险增加,我市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面临开放格局下全球竞争的严峻挑战。
从国内看,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更加注重城乡区域协调、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为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增长方式、社会结构、经济体制的加速转型指明了方向。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加快,将有力推动我市加速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积极参与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拓宽了国内市场和资源空间。
从省内看,建设文化大省,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海洋经济,打造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高速公路沿线三大产业带,培育杭、甬、温和浙中城市群四大都市经济圈等成为发展重点,为我市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培育海洋经济提供了极佳机遇。
从温州地区看,温州市正全力推进“活力温州”、“实力温州”和“和谐温州”建设,着力培育温州都市经济圈,形成大温州、大服务、大辐射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我市全面融入温州大都市,强化在城市功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先进要素和资源生态等方面的深度对接。
(三)趋势展望从我市自身看,“十一五”将进入区域统筹的突破期。
城市化进程提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沿海开发、跨江发展深入推进,温州大都市桐浦组团开发带动我市中部地区加快发展,山海协作工程实施推动我市山区海岛逐步改变发展滞后面貌;将进入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期。
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产业竞争力目标,着力推进汽摩配、机械电子、高分子合成材料及其制品等支柱产业及针织、制鞋、眼镜等特色产业集群化、高新化、特色化发展,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海洋经济,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将进入民营经济的再造期。
着眼于促进民营经济新飞跃,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国际化经营,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实现“民外合壁”、互促共进;将进入社会结构的转型期。
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维护被征地农民、妇女儿童、老龄人口、外来民工等合法权益,保障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
二、总体要求与奋斗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浙江”的总体部署,对接“三个温州”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扩大开放、创新体制为动力,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加快推进“六大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成为浙南重要现代工贸城市、温州大都市区南翼中心城市和浙江山水特色历史文化名城。
概括起来就是“1266”工程。
“1”即围绕一个总体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2”即强化两大发展动力——扩大开放与创新体制。
“6”即实施“六大战略”——空间拓展、产业提升、投资推动、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和谐构建等六大战略。
“6”即推进“六大任务”——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开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强化资源环境支撑、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等六大任务。
(二)发展战略空间拓展战略。
着力于突破发展空间制约,适时实施下干山、北麂岛深水港区、丁山10万亩围垦等重大项目,推动中心城市从沿江发展向沿江与沿海并重发展转变;推进马屿、陶山等中心镇功能培育和区域特色产业提升,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实施山海协作工程,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构建高效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产业提升战略。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优势产业集群,着力发展高分子合成材料、汽摩配、机械电子、IT等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通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保护知识产权、创建知名品牌等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
投资推动战略。
改革投融资体制,拓宽渠道,引导财政、社会、民营等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公共社会事业、支柱产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开放带动战略。
扩大开放,大力推进招商选资,切实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与管理方法,促进我市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以外促民”、“民外互动”,激发经济活力;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引导企业“走出去”,加强对外合作,实现开放型经济新突破。
城乡统筹战略。
加大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力度,建立健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妥善解决“三农”难题,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发展新格局。
和谐构建战略。
着力建设文化大市,推进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平安瑞安”,积极构建和谐社会。
(三)奋斗目标力争到2010年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提前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改革开放步伐加快,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民营经济发展实现新飞跃。
力争2010年生产总值突破4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亿美元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年累计达到500亿元。
——结构调整实现新成效。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现代服务业为新增长、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
汽摩配等优势产业的集群竞争力逐步形成,海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初具,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开放型经济取得新突破,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
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85%。
——城市品位得以新提升。
城市化进程加快,形成以中心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为主体的城镇发展框架。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基本建成内通外畅、快捷便利的综合交通网,配臵合理、利用高效的给排水网,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能源动力信息网和保障有力、长效持久的防灾减灾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富有山水特色历史文化名城日益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