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介绍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是根据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编写的。
本教科书的编写,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述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进程,阐明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文化的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同时又受到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反作用。
对人类杜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也都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以求作出客观的评价。
通过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发展进程的正确阐述,进而揭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本册教科书为必修课,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
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发展进程纷繁复杂,不可能古今中外,面面俱到。
《标准》列出8个学习专题,中国部分4个专题,分别讲述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外国部分各个专题,分别讲述外国近代、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根据《标准》的规定,本册教科书共设8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若干课,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学习要点进行编写。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中国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社会形态。
如果按照社会发展形态的先后来叙述各个历史阶段的经济结构和特点,势必头绪纷繁,占用大量篇幅。
为了节省篇幅,减少头绪,教科书安排了“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四课。
第1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分别讲述了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小农经济的成长以及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教科书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耗耕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
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

交通工具的进步
中国传统的交通运输工具,是“南方舟楫,北方马车”。随着近 代化的轮船、火车、汽车和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开 始发生质的变革。
蒸汽机车
内燃机车
火车机车演变 电力机车
高速列车
磁悬浮列车
交通工具的变化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而且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图为:生活在和平稳定年代的祖国花朵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中国近代主要 铁路一览表
线路 京汉铁路 粤汉铁路 京奉铁路 京绥铁路 陇海铁路 东省铁路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 津浦铁路 泸宁铁路 滇越铁路 胶济铁路 浙赣铁路 沪杭甬铁路
修建年代 1898~1906年 1908~1936年 1881~1911年 1909~1923年 1909~1936年 1898~1903年
图:上海电话局南市总局外景 图:上海电话局闸北分局外景
图:上海电话局人工接线台
图:上海电话局各局容量及 中继线分布图
当前状态
图①:可视电话已进入梅州大地
图②:移动电话普及。
图③话
通变影 讯的响 工快着 具捷人 的和们 变简的 迁便社 和,会 通深生 讯刻活 事的。 业改 的变 发着 展人 ,们 使的 信思 息想 的观 传念 递,
1898~1901年 1908~1911年 1905~1908年 1904~1910年 1898~1904年 1929~1937年 1906~1914年
起点和终点 北京——汉口 广州——武昌 北京——沈阳 北京——张家口——包头 连云港——宝鸡 满洲里——哈尔滨——绥 芬河 旅顺——哈尔滨 天津——浦口 上海——南京 昆明——河口 青岛——济南 杭州——株洲 上海——杭州——宁波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民 国 时
中山装 辛亥革命后出现 期 流 行)
当时较早穿西装的最有可能是什么地区? 哪些人?
物质生活—衣之变迁特征
中西合璧,中西文化碰撞、交汇 政治色彩浓厚 反映了人们对政治民主化的追求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流行
材料四 “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
壮于观瞻。”
——孙中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明确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
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 ——1912年3月5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全国剪辫
社会习俗的变迁—新式婚礼 蒋 介 石 与 宋 美 玲
民国初年的新式婚礼
社会习俗的变迁
对比两则征婚广告,有什么异同点? 思想解放 你对当时社会习俗的变迁得出什么认识? 新旧并存
蔡元培的征婚广告 ——1900年
——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
物质生活—衣之变迁 清朝服饰有何特征?
补子
皇帝独享龙袍
清朝官员服饰
材料一 “衣服,所以表贵贱也”
—《管子》
材料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左传》
物质生活—衣之变迁特征
地区不平衡,沿海向内地扩展
从等级化走向平等化、平民化 从封建化走向近代化
起初被迫变迁
物质生活—住之变迁特征
中国传统建筑四合院
皇
内向性
权
封闭性
至
上
体现等级森严的等级秩序和长幼有序的传统道德 鸦片战争后在大城市设立的使馆界,租界地。
外向性 开放性
物质生活—住之变迁特征
原北大地质馆
时代性
他们有着强烈的民族感情,但又亲身感受着西方物质文明的优 越,因此,对西方物质文明的认识矛盾交织。内心也要比一般民众 痛苦。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学习目标】了解“一五”计划;理解三大改造;了解中共八大;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总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学习重难点】重点:掌握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国民经济调整等重大史实。
难点:总结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活动方案】活动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掌握“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重大史实1.阅读教材P50~P51第1~5自然段,自主完成下列表格:材料一: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
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材料二:……“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活动二探索与失误——掌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重大史实1.阅读教材P51~P52第二目内容及下列材料,完成表格;材料一:1958年10月1日《天津日报》报道,天津市的东郊区新立村水稻试验田,亩产12万斤,并称在田间的稻谷上可以坐人,让群众参观。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上,确定要把钢铁作为全党的第一位大事来抓,年计划要完成1070万吨,实现翻一番。
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还有一个季度要完成这个目标,可以说是根本办不到的。
既然中央已经决定,只能完成任务,于是便号召全民大炼钢铁,大搞群众运动。
到1958年底,中共中央发表公报,宣布粮食、钢铁的产量都翻了一番,实现了特大的跃进。
从此,“大跃进”、“总路线”和“人民公社”,并称为三面红旗。
探究活动课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20世纪初~21世纪初)—历史展览

――习俗
制作人:高499班 菜文迪 左淑琴
宗教信仰
清朝:对基督教、伊斯兰教宽容逐渐转向 严格,对道教防范约束
民国:对佛教道教还提出“庙产兴学”,国 民政府把很多庙产都没收了,美其名曰办 学校,限制它;同时还发生了“非基运动” ,全盘否定基督教。当时学界主流为科学 主义所支配,以“不科学”为理由贬低宗教 。
为什么变化这么大?
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深刻影响中国的物质文 明与精神文明。 ②内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有识 之士政治活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上:西 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中国人善于接受先进文化并进 行创新等
现代变化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 逐步得到改善。②党和政府不断整生产关系,解放思想, 发展经济。③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如杂交水稻,两弹 一星,基因工程,航天技术进步)。④全球化进程加快, 中西文化进一步融合。
• 新中国成立到1956:唯物史观与中国实 际的结合,理论上有所创新新中国宗教 工作的黄金时期。确立的民族平等和尊 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
• 1957-1976:牛鬼神魔,民族宗教领域阶 级斗争扩大化。二是大量关闭拆除宗教 寺庙,粗暴限制宗教正常活动
• 1976-今:独立自主自办原则,鼓励宗教 自由
图文收集人:赵茂宇 资料整合人:王意
婚丧习俗
婚丧习俗
19世纪五六十年代,少数与外国人交往 密切的士大夫中有用西礼结婚的现象。 光绪年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出现 了婚姻论财不问门第的现象,西式婚礼 渐有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文明结婚形式在大 城市及沿海通商口岸开始流行。
婚丧仪式:繁琐愚昧――简约文明 父母包办――自由恋爱
资料收集人:王聪 杜子一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感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风俗习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在这个百年风起云涌的变迁中,我们不禁要反思过去的文明遗产,对比现代社会的风俗演变,以及对未来社会风俗发展的展望。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入手,通过对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研究,探索其中的原因和影响,进而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一些思考。
一、我国百年社会风俗的演变1. 旧时社会的风俗在旧时,我国社会多为封建社会,社会结构较为保守,社会风俗也较为固定。
传统的礼仪习俗、婚丧嫁娶等仪式,都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人们的行为举止也受到了严格的规范。
这一时期的社会风俗往往体现出尊卑有序、尊重传统、家族观念浓厚等特点。
2. 改革开放以来的变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风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差距的缩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传统的尊重长辈、重视家庭的思想逐渐淡化,个人主义和现代化的理念开始成为主流,社会风俗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3. 当代社会的风俗特点如今的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信息技术的普及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多样化。
跨国文化的影响也让很多传统的社会习俗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但与此我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运动也在不断推进中,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也得到了新的发展。
二、我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1. 社会制度变革20世纪初至今,我国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共和国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多次社会制度变革。
每一次社会制度变革都对社会风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生活完全受到了等级和身份地位的制约;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国家促进平等和公正的价值观念更加深入人心,社会风俗也开始向平等和包容的方向发展。
2. 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居住环境得到改善,这些都促进了社会风俗习惯的变革。
由于城市化进程,传统的农耕文化受到了冲击,城市文化和现代文化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百年巨变——专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陈坚研究员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百年巨变——专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陈坚研究员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21年第6期京雨(本刊特约记者)坐标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一百周年。
回望来时的路,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一段苦难辉煌的峥嵘岁月。
这一百年里,中华民族走过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从站起来到富起来,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波澜壮阔的历程。
这一百年里,中国人民从贫穷走向全面小康,中国社会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昌盛,国家综合实力大幅跃升至世界第二。
人们不禁要问,中国百年巨变是怎么发生的?具体又体现在哪些方面?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中国共产党在这百年巨变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此,我们专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陈坚,请他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民众生活等多重视角,阐述百年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以及中国共产党在其中所扮演的主导角色与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从国家至乱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治理体系的建立《领导文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再到富起来并走向强起来的百年巨变。
站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上,我们如何看待中国所发生的巨变以及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决定性作用?这个决定性作用在政治层面是如何体现的?陈坚:中华民族百年巨变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国家实现了从至乱到具有比较优势的治理体系的建立。
我认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考察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更是评判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优劣的重要标准。
近代以来,在外部势力的侵略、干扰、掠夺之下,中国国家政权频繁更迭,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陷入巨大危机。
当时的仁人志士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尝试过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但最终均以失败告终。
中国依然是山河破碎、积贫积弱,列强依然在中国横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国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难和屈辱之中。
事实证明,不触动旧的社会根基的自强运动,各种名目的改良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各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不能让中国的政局和社会稳定下来,也都谈不上为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提供制度保障。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史

通过生活方式的变迁,特别是服饰与文化的变迁。
我们可以认识民族文化心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历程。
诸如穿鞋戴帽,本是纯粹的个人生活行为,但在近代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成为一代先辈思想启蒙的先声,生活方式国际化的滥觞。
鸦片战争后人们痛感到国家的积弱是由于民智不开,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其中尤以吸鸦片、裹足成为摧残民体,有辱国格的两大公害。
先进的知识分子莫不对此口诛笔伐。
如果说禁烟是对少数人不良嗜好的整治,反对裹足却要变更上千年的陈规旧习,波及千家万户。
19世纪末兴起男子剪辫子的风潮,成为维新运动和民族革命的动员号召。
反对女子裹足和男子留辫子,必然推动鞋帽服饰的改革。
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裾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于“与欧美同俗”,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开启民智的意义。
剪辫子与留辫子,从上到下分成两大派。
主留的固然有上层的冥顽派,而下层民众尤其是闭塞的农村反剪的势力更大,辫子尽管不是汉族的装束,但已通行了几百年,由长期生活积淀形成的心理习惯已经积重难返。
有的为失去辫子哭泣的、骂娘的、呼妈的形形色色,有的自发组织保辫会进行抗议,甚至发生罢市。
主剪的更把这一行动视为支持革命的召唤,到辛亥革命前夕形成高潮,人们欢欣鼓舞地选吉日,拜祖宗,放爆竹,剪辫子。
有的地方“辫子”还成为一句骂人话,要说一句“你这人真是辫子! ”如同被骂“不是东西”。
对辫子的态度,是非荣辱的两极对立和迅速转化,极为敏感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中社会风尚的起伏激荡。
断发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上的变衣冠所变的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民国初颁布的《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髦和燕尾服作大礼服,是对封建服式等级制的彻底否定。
孙中山还提出“适於卫生,便於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车
蒸汽机车 高速列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磁悬浮列车
高速列车
高速列车一般指时速在200公里以上的火 车。20世纪50年代初,法兰西共和国首先提出 了高速列车的设想,并最早开始试验工作。 1976年,用柴油电动机车牵引的高速列车在英 国投入服务,这是当时英国最快的载客列车, 最高时速达200公里。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是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是中国新 世纪四大工程之一。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西至西藏自治区首 府拉萨,全长1956公里。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公里已于 1979年铺通,1984年投入运营。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格尔 木市,至拉萨,全长1142公里,其中新建线路1110公里,于 2001年6月29日正式开工,2006年全线通车。青藏铁路是当 今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马车
一号铜马车
二号铜马车
铜车马于1980年出土于秦 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 共前后两乘.经过修复后,在 秦俑博物馆辟专室对外展 出。
中国传统的重要代步工具是轿子,
有人力肩扛而行。清末民初仍被使 用。
轿子
黄 包 车
黄包车,又名人力车。来自日本, 又叫东洋车、洋车。为引人注目, 招徕生意,车身涂黄漆,故名黄包 车。
修建年代 1898~1906年 1908~1936年 1881~1911年 1909~1923年 1909~1936年 1898~1903年 1898~1901年 1908~1911年 1905~1908年 1904~1910年 1898~1904年 1929~1937年 1906~1914年
起点和终点 北京——汉口 广州——武昌 北京——沈阳 北京——张家口——包头 连云港——宝鸡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旅顺——哈尔滨 天津——浦口 上海——南京 昆明——河口 青岛——济南 杭州——株洲 上海——杭州——宁波
要,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开
始筹划进行磁悬浮运输系统的开发。
汽车
真正代表中国交通工具重大进步 的是电车、汽车的出现。 中国的有轨电车是在20世纪初从 欧洲传入的,1906年,天津创办 有轨电车交通系统。汽车兴起后, 传统的交通工具逐渐被取而代之。 它促进了社会的交流和信息的传 递,使人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对时 空的突破和超越,反映了时代的 进步和社会的更新。
通车后,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如今,全国各地前 往西藏观光的旅客急剧增多,藏红花一类药及其他特产也逐渐 为人们熟知。
总结:
中国民生百年变迁之交通 (20世纪初~21世纪初)
——历史展览
所谓交通工具的变迁,指的是人们代步工具的演 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应该说代步工具也不少, 但与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相比十分落后,而且速度也 非常慢。例如陆路上的马车、牛车、独轮车、轿子等, 以及水路中的船,都不是以机器作为动力,所以无法 提高速度,耗费的时间也较多。交通的落后不仅給人 们的行动造成种种不便,而且也制约了资讯的交流与 经济的发展。及至近代,不少有识之士都阐明中国要 致富图强,就必須改善落后的交通狀況,大力发展现 代化的交通事业。
自行车
中国老式自行车↑ 美国特种部队专用自行车→
轮船
“伊丽莎白2号 ” ↓
世界上第一艘蒸汽轮 船——“克莱蒙特” 号轮船
“维多利亚女王”号→
火车
蒸汽机车 高速列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磁悬浮列车
火车
蒸汽机车 高速列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磁悬浮列车
内燃机车
内燃机车以内燃机作为 原动力,通过传动装置驱动 车轮的机车。根据机车上内 燃机的种类,可分为柴油机车和燃气轮机车。 由于燃气轮机车的效率低于柴油机车以及耐 高温材料成本高、噪声大等原因,所以其发 展落后于柴油机车。在中国,内燃机车的概 念习惯上指的是柴油机。
火车
蒸汽机车 高速列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
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靠磁悬浮力(即磁的吸力和排 斥力)来推动的列车。由于其轨道的磁力使之悬浮在 空中,行走时不需接触地面,因此其阻力只有空气的 阻力。
磁悬浮技术的研究源于德国,早在1922年德国工 程师赫尔曼·肯佩尔就提出了电磁悬浮原理,并于 1934年申请了磁悬浮列车的专利。1970年代以后, 随着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加强,为提高交 通运输能力以适应其经 代 概 念 车
飞机
莱特兄弟与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铁路
京张铁路:
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建设完 成,投入营运的干线铁路。由当时的清政府委派詹天佑为 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 。
詹天佑(车前右三)京张铁路修成时合影
京张铁路的人字形铁路
线路 京汉铁路 粤汉铁路 京奉铁路 京绥铁路 陇海铁路 东省铁路 东省铁路南满支线 津浦铁路 泸宁铁路 滇越铁路 胶济铁路 浙赣铁路 沪杭甬铁路
20世纪初,国外开始探索试制内燃机车。 1924年,苏联制成一台电力传动内燃机车, 并交付铁路使用。
火车
蒸汽机车 高速列车
内燃机车 电力机车 磁悬浮列车
电力机车
电力机车是指从外界撷取 电力作为能源驱动的铁路机车, 电源包括架空电缆、第三轨、电 池等。同样使用牵引电动机的电传动柴油机 燃气机车等并不属于电力机车。 1835年荷兰 斯特拉廷和贝克尔两人就试制以电池供电的二 轴小型铁路车辆 。1842年苏格兰人R.戴维森 首先造出一台用40组电池供电的重 5吨的标准 轨距电力机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