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脾脏和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干扰素γ、白介素2和白介素4浓度以及雌激素受体β mRNA表达
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乳品质及血清相关细胞因子

动物营养学报2020,32(1):276⁃284ChineseJournalofAnimalNutrition㊀doi:10.3969/j.issn.1006⁃267x.2020.01.034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㊁乳品质及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沈㊀菲1㊀肖㊀凡1㊀李婷婷1㊀邵㊀伟1,2∗(1.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乌鲁木齐830052;2.新疆肉乳用草食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52)摘㊀要:本试验旨在探究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㊁乳品质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㊁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㊂试验选取40头中国荷斯坦奶牛,按产奶量㊁泌乳天数及胎次配对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及试验Ⅰ㊁Ⅱ和Ⅲ组㊂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除饲喂基础饲粮外,分别饲喂5㊁15和30mg/kg的大豆异黄酮㊂预试期为7d,正试期为60d,每5d测定平均日产奶量,每10d测定乳成分㊂结果表明:在试验第1 60天,试验Ⅲ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20.77%,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Ⅰ㊁Ⅱ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提高了13.60%和11.34%(P<0.01);试验Ⅲ组的乳中乳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㊁Ⅱ组(P<0.01);对照组乳中体细胞数极显著高于试验组(P<0.01);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血清中IL⁃1β㊁IL⁃6和TNF⁃α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㊂由此可见,大豆异黄酮可以提升奶牛的产奶量㊁乳蛋白率和抑制体细胞数的增加,且饲喂30mg/kg大豆异黄酮时效果最佳㊂关键词:大豆异黄酮;产奶量;乳成分;体细胞数;IL⁃1β;IL⁃6;TNF⁃α中图分类号:S823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6⁃267X(2020)01⁃0276⁃09收稿日期:2019-07-09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究计划(2018YFD0501601⁃05⁃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645);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联合基金项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36)作者简介:沈㊀菲(1995 ),女,新疆玛纳斯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反刍动物营养㊂E⁃mail:1574739502@qq.com∗通信作者:邵㊀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67696000@qq.com㊀㊀奶牛在泌乳前期由于产奶量高峰早于采食量高峰,使其机体处于一种能量负平衡状态,致使奶牛体况变差,免疫力下降,如若不及时对其进行营养补充,则会使这种情况不断恶化,最终会引发一些代谢类疾病,如乳房炎和酮病㊂大豆异黄酮是在豆科类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大部分存在于豆科植物的胚轴及其子叶中,少量分布在种皮中,具有雌激素样效应㊂大豆异黄酮可以作为抗氧化剂以及调节体内激素水平的调节剂[1],它还可以促进乳腺发育㊁提高奶产量以及机体免疫力等[2]㊂朱河水等[3]研究发现,泌乳后期奶牛饲喂大豆黄酮能缓解其产奶量的下降趋势,且乳中乳蛋白含量有所升高,乳脂率有所下降,并提高了血浆中生长激素(GH)㊁催乳素(PRL)等含量㊂人类医学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可以抑制癌症㊁白血病,同时还具有绿色㊁安全㊁有效以及副作用小等优点[4]㊂㊀㊀本研究在奶牛的基础饲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测定泌乳前期奶牛的乳成分,研究大豆异黄酮对泌乳前期奶牛平均日产奶量㊁乳成分和体细胞数及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为大豆异黄酮在泌乳前期荷斯坦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依据㊂1期沈㊀菲等: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㊁乳品质及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1㊀材料与方法1.1㊀试验时间与地点㊀㊀试验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在新疆天山畜牧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㊂1.2㊀主要试剂㊀㊀大豆异黄酮购自西安华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纯度98%)㊂1.3㊀试验动物㊀㊀试验选取泌乳前期㊁泌乳天数为(32ʃ12)d,胎次2 3胎㊁产奶量和体重[(600ʃ50)kg]相近的荷斯坦奶牛40头,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组及试验Ⅰ㊁Ⅱ和Ⅲ组,每组10头㊂试验分为2期,预试期(7d)以及正试期(60d),试验共进行67d㊂1.4㊀试验设计㊀㊀对照组和试验组均饲喂全混合日粮(TMR),同时试验Ⅰ㊁Ⅱ㊁Ⅲ组分别补喂5㊁15和30mg/kg的大豆异黄酮,将大豆异黄酮与100g精料混合均匀后于早㊁晚饲喂给试验组奶牛,对照组的奶牛只额外饲喂100g精料,在每日饲喂奶牛时,提前设置颈夹,将混合了大豆异黄酮的100g精料分别洒在试验奶牛正下方,观察并保证奶牛将其完全采食㊂在预试期和正试期,试验组和对照组奶牛进行分组饲喂㊂基础饲粮参考NRC(2001)配制,其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㊂1.5㊀样品的采集㊀㊀每5d统计1次各组奶牛的奶产量,用于统计分析平均日产奶量的变化趋势㊂在正试期的第1㊁10㊁20㊁30㊁40㊁50和60天对4组奶牛进行乳样收集,分别在采样日的04:00㊁11:00㊁17:00进行㊂收集乳样时,提前将套管安装在挤奶设备上,按照挤奶规程把前3把奶舍弃,乳样在套管中收集好后,取下套管,将采集的牛乳分别装于做好标记的奶样瓶中,然后将套管重新安装回挤奶设备㊂最后把早㊁中㊁晚3次取的乳样按照4ʒ3ʒ3的比例均匀混合成100mL后,储存在-20ħ冰箱中待测㊂㊀㊀在正试期第1㊁30㊁60天通过尾静脉采集血液,每头牛采血10mL,分装于5mL的普通采血管中,将所有血样在离心机中1780ˑg离心15min,收集血清,分装至2mLEppendorf管中(每管1.5mL),-20ħ保存待测㊂表1㊀基础饲粮组成及营养水平(风干基础)Table1㊀Compositionandnutrientlevelsofthebasaldiet(air⁃drybasis)%项目Items含量Content原料Ingredients玉米青贮Cornsilage59.00苜蓿干草Alfalfahay8.40番茄皮Tomatoskin5.14豆粕Soybeanmeal8.95玉米胚芽粕Cornglutenmeal6.25全棉籽Cottonseed5.40甜菜粕Beetgranules5.20预混料Premix1)0.35食盐NaCl0.38碳酸氢钙Ca(HCO3)20.34碳酸氢钾KHCO30.29碳酸氢钠NaHCO30.20氧化镁MgO0.10合计Total100.00营养水平Nutrientlevels2)产奶净能NEL/(MJ/kg)5.86干物质DM92.65粗脂肪EE4.15粗蛋白质CP17.36粗灰分Ash7.12酸性洗涤纤维ADF14.27中性洗涤纤维NDF35.65钙Ca0.97磷P0.45㊀㊀1)每千克预混料含有Containedthefollowingperkilo⁃gramofpremix:VA804000IU,VD3188800IU,Cu2350mg,Zn3550mg,Mn4500mg,Se150mg,Co90mg,烟酸nicotinicacid800mg㊂㊀㊀2)产奶净能为计算值,将各原料的产奶净能分别与其所占全混合日粮的百分比相乘,然后相加[5],其余营养水平为实测值㊂NELwasacalculatedvaluewhichwasthesumofNELofdifferentmultipliedbytheirpercentagesintheTMR[5],whiletheothernutrientlevelsweremeasuredval⁃ues.1.6㊀测定指标和方法㊀㊀TMR样品中常规营养成分测定方法:干物质(DM)㊁粗灰分(Ash)㊁钙(Ca)和磷(P)含量的测定方法参照国标方法[6-9];粗蛋白质(CP)含量使用全自动凯氏定氮仪(VELP.UDK159,意大利)进行测定;粗脂肪(EE)含量测定方法参照AOAC(2000)[10];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772㊀动㊀物㊀营㊀养㊀学㊀报32卷(NDF)含量采用美国ANKOM纤维分析仪测定[11]㊂㊀㊀奶牛日产奶量为每天3次挤奶量之和,平均日产奶量为奶牛每10d产奶量的平均值㊂㊀㊀混合后的乳样,测定其乳成分及体细胞数㊂体细胞数的测定采用SomaCountFCM体细胞检测仪(美国本特利仪器公司),乳成分的测定采用BentleyNexGen-500型DairySpecFT精密傅立叶红外乳成分分析仪(美国本特利仪器公司)㊂乳样㊁清洗剂和蒸馏水使用前在水浴锅中预热,温度为42ħ,仪器在使用前预热20min㊂㊀㊀对照组和试验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采用兰州乳房炎检测法(LMT)检测,检测试剂:隐性乳房炎诊断液(兰州兽医研究所生产)㊂采样前将奶牛的乳房和乳头进行清洁,并弃去前3把奶,然后将奶牛4个乳区的乳样分别对应挤入诊断盘,各约2mL,再分别对应加入2mL的诊断液,水平方向逆时针轻微晃动诊断盘,充分混合乳样和诊断液,30s后观察结果并记录㊂㊀㊀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㊁白细胞介素-6(IL⁃6)㊁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均送至北京华英生物技术研究所使用酶免法(华卫德朗DR-200S酶标分析仪,无锡华卫德朗仪器有限公司)测定㊂在保温箱中放置干冰,将样品放置保温箱中,空运至测定中心,样品在低温且3d之内送达,保证样品活性正常㊂1.7㊀数据处理㊀㊀试验数据使用Excel2016软件进行整理,SAS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MIXED模型,Duncan氏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性检验的判断标准为:P<0.01时差异极显著,P<0.05时差异显著,P>0.05时差异不显著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大豆异黄酮对奶牛平均日产奶量的影响㊀㊀由表2可知,在试验全期内,试验组平均日产奶量均高于对照组㊂其中,试验Ⅲ组在试验全期内,平均日产奶量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Ⅰ组的平均日产奶量在试验第10㊁20㊁30和50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40和60天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的平均日产奶量在试验第20㊁30㊁40和50天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第60天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㊂在试验第1 60天,试验Ⅰ㊁Ⅱ㊁Ⅲ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极显著(P<0.01),试验Ⅲ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试验Ⅰ㊁Ⅱ组相比也差异极显著(P<0.01)㊂表2㊀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平均日产奶量的影响Table2㊀Effectsoffeedingdifferentlevelsofsoyisoflavonesonaveragedailymilkyieldofdairycowskg/d时间Time组别Groups对照ControlⅠⅡⅢSEMP值P⁃value第1天Day133.3132.4333.2433.030.350.983第10天Day1033.86b38.09a38.08ab40.58a2.410.024第20天Day2034.73b40.77a40.10a42.54a2.910.018第30天Day3035.78Bb40.74ABa40.36ABa44.35Aa3.040.010第40天Day4036.04Bb41.92Aa41.66ABa44.92Aa3.210.002第50天Day5035.12Bb41.23ABa40.94ABa44.26Aa3.310.003第60天Day6035.06Bb41.00Aa40.87Aa43.96Aa3.230.001第1 60天Days1to6034.86Cc39.60Bb39.35Bb42.01Aa2.58<0.001㊀㊀同行数据肩标无字母或相同字母表示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不同大写字母表示差异极显著(P<0.01)㊂下表同㊂㊀㊀Inthesamerow,valueswithnoletterorthesamelettersuperscriptsmeanno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whilewithdifferentsmalllettersuperscriptsmeansignificantdifference(P<0.05),andwithdifferentcapitallettersuperscriptsmeansignifi⁃cantdifference(P<0.01).Thesameasbelow.8721期沈㊀菲等: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㊁乳品质及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2.2㊀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㊀㊀由表3可知,在试验全期内,试验组的乳脂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但均无显著差异(P>0.05)㊂在试验第30天,试验Ⅱ㊁Ⅲ组的乳糖含量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且与试验Ⅰ组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期各组间乳糖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㊂在试验第20天后,试验Ⅲ组的乳蛋白含量均高于其他3组,其中,试验Ⅲ组与对照组相比,在试验第30天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第40天差异均到显著水平(P<0.05);试验Ⅲ组与试验Ⅰ组相比,在试验第30天时,差异极显著(P<0.01),在试验第40天时,差异显著(P<0.05);试验Ⅲ组与试验Ⅱ组相比,在试验第30天时差异显著(P<0.05)㊂此外,在试验第10天,试验Ⅱ组的乳蛋白含量显著低于试验Ⅲ组和对照组(P<0.05)㊂在试验第1 60天,试验Ⅲ组的乳蛋白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㊁Ⅱ组(P<0.01)㊂在试验第30天,试验Ⅰ组的非脂固形物含量与试验Ⅲ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试验Ⅱ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㊂表3㊀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Table3㊀Effectsoffeedingdifferentlevelsofsoyisoflavonesonmilkcomponentsofdairycows%项目Items组别Groups对照ControlⅠⅡⅢSEMP值P⁃value乳脂Milkfat第1天Day14.174.204.164.200.020.981第10天Day104.154.414.204.200.100.608第20天Day204.284.354.744.660.200.573第30天Day304.274.314.614.480.140.617第40天Day404.324.334.554.500.100.690第50天Day504.274.614.774.540.180.601第60天Day603.954.234.194.370.150.279第1 60天Days1to604.204.354.464.420.100.106乳糖Lactose第1天Day14.964.955.074.930.050.538第10天Day105.235.215.125.040.080.263第20天Day205.085.155.025.020.050.293第30天Day305.30ab5.18b5.60a5.56a0.180.035第40天Day405.135.015.325.090.110.077第50天Day505.355.285.315.290.030.938第60天Day605.125.065.185.130.040.568第1 60天Days1to605.165.125.25.150.040.071乳蛋白Milkprotein第1天Day13.033.093.003.130.050.849第10天Day103.20a3.12ab2.99b3.17a0.080.031第20天Day203.073.073.143.220.060.439第30天Day303.13Bb3.04Bb3.21ABb3.46Aa0.160.001第40天Day402.98b3.03b3.06ab3.27a0.110.039第50天Day503.273.273.193.280.030.868第60天Day603.023.023.133.190.070.243第1 60天Days1to603.10Bb3.09Bb3.10Bb3.24Aa0.06<0.001非脂固形物Non⁃fatmilksolid第1天Day18.898.778.619.070.170.802第10天Day108.918.768.528.930.160.676972㊀动㊀物㊀营㊀养㊀学㊀报32卷续表3项目Items组别Groups对照ControlⅠⅡⅢSEMP值P⁃value第20天Day208.738.237.628.270.390.137第30天Day309.06ab8.62b9.42a9.62a0.380.042第40天Day408.778.578.978.780.140.496第50天Day509.409.229.069.400.140.727第60天Day608.748.688.638.900.100.815第1 60天Days1to608.938.698.698.990.140.0522.3㊀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㊀㊀由表4可知,在试验全期内,试验组乳中体细胞数均低于对照组㊂在试验第40天,对照组乳中的体细胞数显著高于试验Ⅰ㊁Ⅱ㊁Ⅲ组(P<0.05)㊂在试验第1 60天,对照组乳中的体细胞数极显著高于各试验组(P<0.01)㊂表4㊀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Table4㊀Effectsoffeedingdifferentlevelsofsoyisoflavonesonnumberofsomaticcellsinmilkofdairycowsˑ102个/mL时间Time组别Groups对照ControlⅠⅡⅢSEMP值P⁃value第1天Day162.2945.5593.5657.0917.770.532第10天Day10216.22149.00117.6748.1860.440.496第20天Day20289.89184.0098.00129.5672.930.283第30天Day30473.00136.64117.0090.50156.000.208第40天Day40465.78a120.45b39.13b107.91b165.990.026第50天Day50609.44260.18104.22151.09197.760.063第60天Day60549.44209.09111.1380.60186.210.407第1 60天Days1to60406.52Aa165.27Bb97.24Bb94.99Bb127.59<0.0012.4㊀大豆异黄酮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㊀㊀由图1可知,随着大豆异黄酮添加水平的升高,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呈现下降的趋势㊂在试验全期内,试验Ⅲ组未出现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㊂在试验第20 60天,试验Ⅱ组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㊂在试验第10天,对照组㊁试验Ⅰ㊁Ⅱ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为20%㊁60%和20%㊂在第40㊁50和60天,试验Ⅰ组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为20%㊁20%和30%,对照组隐性乳房炎发病率分别为80%㊁80%和70%,试验Ⅰ组均低于对照组㊂2.5㊀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血清IL⁃1β㊁IL⁃6㊁TNF⁃α含量的影响㊀㊀由表5可知,在试验全期内,试验Ⅲ组血清IL⁃1β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试验全期内,试验Ⅱ㊁Ⅲ组血清IL⁃6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试验全期内,试验Ⅰ组血清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㊂图1㊀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隐性乳房炎发病率的影响Fig.1㊀Effectsoffeedingdifferentlevelsofsoyisoflavonesonincidenceofrecessivemastitisofdairycows0821期沈㊀菲等: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㊁乳品质及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表5㊀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血清IL⁃1β㊁IL⁃6㊁TNF⁃α含量的影响Table5㊀EffectsoffeedingdifferentlevelsofsoyisoflavonesonIL⁃1β,IL⁃6andTNF⁃αcontentsinserumofdairycowspg/mL项目Items组别Groups对照ControlⅠⅡⅢSEMP值P⁃value白细胞介素-1βIL⁃1β第1天Day135.8433.1134.1333.351.070.956第30天Day3039.8143.6337.5546.993.610.553第60天Day6046.7146.4048.0951.181.890.925第1 60天Days1to6040.7941.0539.9343.841.470.771白细胞介素-6IL⁃6第1天Day1133.23129.53132.48130.651.460.975第30天Day30118.54124.13125.60126.633.120.728第60天Day60135.21119.55140.80136.998.100.483第1 60天Days1to60128.99124.40132.96131.423.240.52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第1天Day156.7155.9356.3755.930.330.972第30天Day3052.6266.0752.9655.005.510.305第60天Day6054.5565.3268.6170.986.290.619第1 60天Days1to6055.2962.1159.3159.972.470.7423㊀讨㊀论3.1㊀大豆异黄酮对奶牛平均日产奶量的影响㊀㊀产奶量的高低是衡量奶牛生产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㊂本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全期,试验组的平均日产奶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试验第1 60天,试验Ⅰ㊁Ⅱ㊁Ⅲ组的平均日产奶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3.60%㊁11.34%和20.77%,因此,大豆异黄酮对产奶量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㊂刘德义等[12]㊁Lunch[13]和杨建英[14]研究均发现在奶牛的饲粮中添加大豆异黄酮可提高奶牛的平均日产奶量㊂这些研究结果均与本试验的结果一致㊂㊀㊀大豆异黄酮具有弱雌激素效应,能与动物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相结合,而它的雌激素效应和抗雌激素效应取决于动物体内的雌激素水平,由于奶牛体内雌二醇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在奶牛的基础饲粮中添加一定量的大豆异黄酮可以发挥其雌激素效应[15-16]㊂李玉斌等[17]在12头奶牛饲粮中添加8mg/kg的大豆异黄酮,结果显示乳中GH㊁PRL含量升高㊂杨慧敏等[18]研究结果显示,大豆黄酮可以提高奶牛血浆中GH㊁PRL的含量㊂上述结果说明,本试验中试验组平均日产奶量提高的原因可能是大豆异黄酮在饲喂后经瘤胃吸收进入血液,发挥弱雌激素作用,促进垂体GH和PRL的分泌,并通过增加体内GH和PRL的含量,发挥其促进乳腺发育的作用㊂3.2㊀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乳成分的影响㊀㊀乳蛋白含量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乳腺机能的变化,并可以从中了解乳腺细胞代谢情况[19]㊂本试验结果显示,给泌乳前期的奶牛饲喂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乳蛋白含量得到显著提升㊂杨建英[14]发现给奶牛饲喂含有大豆黄酮的饲粮能明显提高乳蛋白的含量㊂李琮[20]研究表明,给奶牛饲喂大豆苷元和芒柄花素可以提高乳蛋白的含量㊂上述研究结果与本试验结果一致㊂研究表明,大豆黄酮可以使体内蛋白质分解下降,合成代谢增加,同时可以影响机体对胆固醇的转化,从而调节体内氮代谢的水平,增进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21]㊂本试验中大豆异黄酮可以提高乳蛋白含量可能是因为其可以促进肝脏蛋白质合成,使血液中蛋白质含量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乳中蛋白质沉淀㊂㊀㊀乳糖和乳脂的合成主要源自血液中的葡萄糖和脂肪酸[22]㊂在本试验条件下,大豆异黄酮对试验组乳脂含量有提升作用,对乳糖含量影响不大,均无显著差异㊂卢志勇等[23]研究表明,给奶牛饲喂大豆异黄酮可以显著提高其乳腺上皮细胞分泌182㊀动㊀物㊀营㊀养㊀学㊀报32卷乳糖的能力㊂此研究结果与本试验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本试验选择的试验对象是处于泌乳前期的奶牛㊂泌乳前期的奶牛随着机体内环境的改变,体内的物质代谢也不断变化㊂有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在饲喂后可发挥弱雌激素作用,提高体内胰岛素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含量[24]㊂胰岛素是调节体内三大物质代谢的重要激素[25]㊂陈杰等[26]研究表明,给水牛瘤胃灌注大豆黄酮,可以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质合成,并使挥发性脂肪酸(VFA)㊁氨态氮(NH3⁃N)的含量增加㊂故推测在本试验中,大豆异黄酮可能通过调节体内胰岛素的水平,从而增加了血液中甘油三酯的含量,且对血糖没有产生较大影响㊂㊀㊀由本试验结果推断大豆异黄酮可以作为一种营养物质加入奶牛饲粮中提高产奶量的同时还能提高乳蛋白含量,改善乳品质,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㊂3.3㊀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乳中体细胞数的影响㊀㊀检测乳中体细胞数是判断奶牛乳房炎主要方法之一,当乳中体细胞数超过50万个/mL,就可怀疑奶牛患有乳房炎㊂再结合利用LMT检测隐性乳房炎的发病情况,可以更好地为生产提供有力依据㊂因此,降低乳中体细胞数是保证奶牛健康和提高其生产性能的关键㊂本试验结果显示,在试验第1 60天,对照组乳中的体细胞数极显著高于试验组,随着试验天数的增加,对照组乳中的体细胞数大幅度上升,但试验组乳中的体细胞数得到有效控制㊂同时,根据对奶牛隐性乳房炎的检测,在试验全期,试验组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均低于对照组㊂这说明大豆异黄酮可以通过抑制乳中体细胞数的增加,降低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㊂邹阿玲等[27]发现给奶牛饲喂恰玛古可以使试验组乳中的体细胞数平均值低于对照组㊂田丰等[28]发现在牛的饲粮中添加0.1%的植物雌激素可显著减少牛奶中的体细胞数并减少乳腺感染的可能性㊂这些研究结果均与本试验结果吻合㊂㊀㊀体细胞数下降的原因可能是饲喂大豆异黄酮导致其有效基团硫代葡萄糖苷能有效地去除自由基,从而减少了自由基对乳腺上皮细胞的损害,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进而使乳中的体细胞数降低了㊂有研究结果显示,利用甘草中的类黄酮化合物对乳房炎主要病原菌进行体外抑菌处理,结果显示其能抑制乳房炎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㊁无乳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的生长,并且对治疗奶牛的乳房炎有一定的效果[29]㊂韩军艳[30]的研究结果也表明,葎草中的异黄酮类化合物可以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㊂由此可推断大豆异黄酮可能也是通过抑制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进而降低了试验组奶牛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㊂3.4㊀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血清中IL⁃1β㊁IL⁃6和TNF⁃α含量的影响㊀㊀陈涛[31]研究结果显示,利用大豆异黄酮诱导代谢综合征(MS)大鼠,可以降低代谢综合征模型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㊂这与本试验结果不一致,可能是由于本试验所选试验动物为奶牛,所产生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㊂侯昆等[32]研究结果显示,添加黄酮类植物雌激素可以使奶牛血清中IL⁃1β和TNF⁃α含量显著降低㊂这与本试验结果不一致,可能是本试验饲喂的是大豆异黄酮,所产生的作用与其他黄酮类植物雌激素有些许差别,但本研究中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血清IL⁃1β和TNF⁃α含量影响的具体作用机制尚未有报道,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㊂4㊀结㊀论㊀㊀①饲喂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可以提高泌乳早期奶牛的平均日产奶量㊂㊀㊀②饲喂30mg/kg大豆异黄酮可以提升乳蛋白含量,改善乳品质㊂㊀㊀③饲喂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能显著降低乳中体细胞数,有效控制奶牛患隐性乳房炎的发病率㊂㊀㊀④饲喂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血清中IL⁃1β㊁IL⁃6和TNF⁃α的含量无显著影响㊂参考文献:[1]㊀邓卉,刘进远,汪林书,等.大豆异黄酮发挥抗氧化作用的途径及机理研究[J].四川畜牧兽医,2012,39(2):32-34.[2]㊀方洛云,赵燕飞,金凯,等.大豆异黄酮对奶牛泌乳性能㊁血液免疫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1):9-15.[3]㊀朱河水,王艳玲,杨国宇,等.大豆黄酮对奶牛相关产奶性能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6,21(6):127-129.[4]㊀李延杰.大豆异黄酮的生理作用以及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J].现代畜牧科技,2016(11):47.2821期沈㊀菲等:饲喂不同水平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㊁乳品质及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5]㊀冯仰廉,陆治年.奶牛营养需要和饲料成分[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6]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6435 2006饲料中水分和其他挥发性物质含量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7]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T6438 2007饲料中粗灰分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8]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6436 2002饲料中钙的测定[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9]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6437 2002饲料中总磷的测定分光光度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2.[10]㊀AOAC.Officialmethodsofanalysis[M].17thed.Ar⁃lington,VA:AOAC,2000.[11]㊀VANSOESTPJ,ROBERTSONJB,LEWISBA.Methodsfordietaryfiber,neutraldetergentfiber,andnonstarchpolysaccharidesinrelationtoanimalnutri⁃tion[J].JournalofDairyScience,1991,74(10):3583-3597.[12]㊀刘德义,周玉传,陆天水,等.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及饲料转化率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4,40(4):31-32,55.[13]㊀LUNCHT.Metabolismofestrogenicisoflavonesindomesticanimals[J].ProceedingsoftheSocietyforExperimentalBiologyandMedicine,1995,208(1):33-39.[14]㊀杨建英.大豆黄酮对不同泌乳期奶牛产奶量㊁乳成分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3.[15]㊀ADAMSNR.Detectionoftheeffectsofphytoestro⁃gensonsheepandcattle[J].JournalofAnimalSci⁃ence,1995,73(5):1509-1515.[16]㊀王明.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肠系膜淋巴结与脾脏主要免疫指标的影响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北京农学院,2012.[17]㊀李玉斌,师然伟.新型动物保健因子-大豆异黄酮在蛋鸡和奶牛生产中的应用[J].饲料广角,2008(15):32-34.[18]㊀杨慧敏,谷文举.大豆黄酮对奶牛泌乳及相关激素的影响[J].今日畜牧兽医,2007(7):9,6.[19]㊀王加启.牛奶乳脂肪和乳蛋白的合成与调控机理[J].饲料与畜牧,2011(2):8-14.[20]㊀李琮.添喂植物雌激素对奶牛泌乳性能㊁乳和血浆性激素及雌马酚含量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6.[21]㊀艾晓杰,吴晓林,朱勇琪,等.大豆黄酮对荷斯坦牛围产期血液生化成分的影响[J].中国畜牧杂志,2004,40(11):19-21.[22]㊀王根林.养牛学[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260-265.[23]㊀卢志勇,梁代华,杨运玲,等.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泌乳性能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饲料与畜牧,2013(2):25-28.[24]㊀程蕾,王定发,刘晓华,等.大豆异黄酮对奶牛产奶量及乳成分的影响[J].饲料博览,2009(4):5-7.[25]㊀艾晓杰,吴晓林,朱勇琪,等.大豆黄酮对荷斯坦牛围产期某些代谢激素的影响[J].中国奶牛,2004(5):13-15.[26]㊀陈杰,杨国宇,韩正康.大豆黄酮对反刍动物血清睾酮和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J].江苏农业研究,1999,20(2):17-19.[27]㊀邹阿玲,赵艳坤,张晓雪,等.饲喂恰麻古对奶牛生产性能㊁体细胞数及血清抗氧化水平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16,48(4):54-56.[28]㊀田丰,任海军,史彬林,等.壳聚糖对奶牛产奶性能㊁乳体细胞数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饲料工业,2009,30(5):31-33.[29]㊀李诗莹.甘草总黄酮混悬乳房注射剂对奶牛乳房炎治疗效果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大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5.[30]㊀韩军艳.葎草总黄酮的提取及体内外抑菌效果观察[D].硕士学位论文.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4.[31]㊀陈涛.大豆异黄酮对膳食诱导代谢综合征大鼠血清IL⁃6及ADPN的影响[D].硕士学位论文.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32]㊀侯昆,童津津,楚康康,等.竹叶黄酮与青蒿提取物对患隐性乳房炎奶牛产奶性能㊁乳中体细胞数及血清免疫和抗氧化相关指标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19,31(09):4286-4295.382㊀动㊀物㊀营㊀养㊀学㊀报32卷∗Correspondingauthor,associateprofessor,E⁃mail:67696000@qq.com(责任编辑㊀陈㊀鑫)EffectsofFeedingDifferentLevelsofSoyIsoflavonesonMilkYield,MilkQualityandSerumRelatedCytokinesContentsofDairyCowsSHENFei1㊀XIAOFan1㊀LITingting1㊀SHAOWei1,2∗(1.CollegeofAnimalScience,XinjiangAgriculturalUniversity,Urumqi830052,China;2.XinjiangKeyLaboratoryofMeat&MilkProductionHerbivoreNutrition,Urumqi830052,China)Abstract:Thisexperimentwasconductedtoinvestigatetheeffectsoffeedingdifferentlevelsofsoyisoflavonesonmilkyield,milkqualityandseruminterleukin⁃1β(IL⁃1β),interleukin⁃6(IL⁃6)and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contentsofdairycows.Atotalof40ChineseHolsteincowswererandomlydividedinto4groups(controlgroup,experimentalgroupsⅠ,ⅡandⅢ)accordingtomilkproduction,lactationdaysandparity.Thecontrolgroupwasfedabasaldiet,andtheexperimentalgroupwassupplementedwith5,15and30mg/kgofsoyisoflavones,respectively,inadditiontothebasaldiet.Thepre⁃feedingperiodwas7days,andthetrialperiodwas60days.Theaveragedailymilkyieldwasmeasuredevery5days,andthemilkcom⁃positionwasmeasuredevery10days.Theresultsshowedasfollows:ondays1to60,theaveragedailymilkyieldoftheexperimentalgroupⅢincreasedby20.77%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andthedifferencewasextremelysignificant(P<0.01).TheaveragedailymilkyieldoftheexperimentalgroupsⅠandⅡwasincreasedby13.60%and11.34%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P<0.01);themilkproteincontentoftheexperimentalgroupⅢ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andtheexperimentalgroupsⅠandⅡ(P<0.01);thenumberofsomaticcellsinmilkofthecontrol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experimentalgroups(P<0.01);soyisoflavoneshadnosignificanteffectonthecontentsofIL⁃1β,IL⁃6andTNF⁃αintheserumduringthewholeexperimentperiod(P>0.05).Itcanbeseenthatsoyisoflavonescanincreasethemilkyield,milkproteinrateandinhibittheincreaseofsomaticcellsindairycows,andadding30mg/kgsoyisoflavoneshasthebesteffect.[ChineseJournalofAnimalNutrition,2020,32(1):276⁃284]Keywords:soyisoflavones;milkyield;milkcomposition;numberofsomaticcells;IL⁃1β;IL⁃6;TNF⁃α482。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脾脏 NGF、IL-2蛋白表达的影响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脾脏 NGF、IL-2蛋白表达的影响夏玉;罗启慧;祝春梅;史良琴;陈姗姗;邓娟;邹瑶;程安春;陈正礼【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6(028)007【摘要】为了探讨大豆异黄酮(SI)对去卵巢大鼠脾脏中神经生长因子(NGF)、白细胞介素2(IL-2)蛋白表达的影响,本研究在成功建立去卵巢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对去卵巢大鼠分别隔天皮下注射高(1.5 mg· kg -1)、中(1.0 mg· kg -1)、低(0.5 mg· kg-1)剂量的SI,假手术组(仅手术而不去卵巢)和溶媒组(去卵巢)大鼠隔天皮下注射溶媒剂(乙醇)。
补充SI至14 d和42 d时,每组随机剖杀5只大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大鼠脾脏NGF、IL-2蛋白的表达变化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脾脏中广泛分布着NGF、IL-2蛋白,主要分布于被膜下方的红髓区,在白髓分布量极少。
去卵巢后,大鼠脾脏中NGF、IL-2蛋白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下降,而且随着去除卵巢时间的延长下降加剧。
体外补充SI后14 d,各剂量组和42 d低、中剂量组仅有部分恢复,变化不显著;补充高剂量SI 42 d后,脾脏NGF、IL-2蛋白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基本恢复至假手术组的水平。
大豆异黄酮能上调NGF、IL-2蛋白在脾脏内的表达,并呈现时间和剂量的依赖性。
【总页数】7页(P1135-1141)【作者】夏玉;罗启慧;祝春梅;史良琴;陈姗姗;邓娟;邹瑶;程安春;陈正礼【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室,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室,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室,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室,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室,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室,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室,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研究所,四川成都 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1130;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动物疾病模型研究室,四川成都 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6.7【相关文献】1.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小脑ERα、NGF、IL-2、AR mRNA表达的影响 [J], 陈正礼;祝春梅;罗启慧;潘康成2.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脾脏IL-2 mRNA表达的影响 [J], 陈正礼;罗启慧;程安春3.大豆异黄酮对雄性大鼠脾脏IL-2、IL-4、TNF-α、INF-γ蛋白表达的影响 [J], 李立科;罗启慧;黄超;陈晓林;陈苹;李一帆;刘文涛;陈正礼4.蒙药十三味红花秘诀丸对AR大鼠脾脏中IL-2、IL-4细胞因子蛋白表达的影响[J], 尤晓苗;李林;李小薇;刘毅毅;袁旭;王馨;刘添洋5.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垂体ER和NGF蛋白表达的影响 [J], 王辉;陈正礼;祝春梅;黄艺丹;路立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脾脏IL-2 mRNA表达的影响

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脾脏IL-2 mRNA表达的影响陈正礼;罗启慧;程安春【期刊名称】《中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0(043)009【摘要】[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脾脏IL-2 mRNA表达及分布的影响.[方法]在成功造模60只去卵巢青年大鼠的基础上,分别皮下注射补充大豆异黄酮高、中、低剂量(1.5、1.0、0.5 mg·kg-1 BW)和溶媒剂,补充至第2、4和6周时每组各宰杀5只,运用原位组织杂交方法,对大鼠脾脏IL-2 mRNA的表达和分布变化进行观察.[结果]IL-2 mRNA主要分布于被膜下方的红髓区,在白髓区的脾小结外周、边缘区,动脉周围淋巴鞘外层等处也有分布.大鼠去卵巢后脾脏中IL-2 mRNA 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下降,并且随着去除卵巢时问的延长更趋明显;而补充大豆异黄酮高、中、低剂量后,各组IL-2 mRNA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随着时间的延长均呈上升趋势,表现时间依赖性.在同一时间段内,随着补充大豆异黄酮剂量的升高,IL-2 mRNA的表达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目也均呈上升趋势,表现为剂量依赖性.[结论]大豆异黄酮对脾脏内IL-2 mRNA的表达具有上调作用,并存在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总页数】6页(P1948-1953)【作者】陈正礼;罗启慧;程安春【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小脑ERα、NGF、IL-2、AR mRNA表达的影响 [J], 陈正礼;祝春梅;罗启慧;潘康成2.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脾脏 NGF、IL-2蛋白表达的影响 [J], 夏玉;罗启慧;祝春梅;史良琴;陈姗姗;邓娟;邹瑶;程安春;陈正礼3.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骨组织骨保护素及其配体mRNA表达的影响 [J], 王强;王坤正;汪光晔4.大豆异黄酮对去卵巢大鼠阴道上皮细胞凋亡及BaxmRNA表达的影响 [J], 孙晓芳;段斐;寇素茹;刘晋芝;马幼敏5.蛋氨酸对仔猪脾脏指数及脾脏IL-2 mRNA表达量的影响 [J], 程传锋;孙会;秦贵信;许雪魁;王晓宇;苏月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豆异黄酮对雄性大鼠脾脏IL-2、IL-4、TNF-α、INF-γ蛋白表达的影响

大豆异黄酮对雄性大鼠脾脏IL-2、IL-4、TNF-α、INF-γ蛋白表达的影响李立科;罗启慧;黄超;陈晓林;陈苹;李一帆;刘文涛;陈正礼【摘要】试验旨在探讨不同剂量大豆异黄酮对雄性大鼠脾脏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理.将40只6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添加不同水平的大豆异黄酮(0、50、250、500 mg·kg-1),大鼠每周称量体质量,连续干预4周后处死大鼠并记录脾脏质量;利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亲和素-生物素复合物(SABC)染色法研究大鼠脾脏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γ(INF-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组间脾脏指数差异不显著;中、高剂量组脾小体体积显著减小,红髓区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IL-2在低剂量组表达显著降低,但在中、高剂量组表达增加且在高剂量组达到显著水平;IL-4、TNF-α和INF-γ在大豆异黄酮干预后各剂量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综上,高剂量的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IL-2蛋白的表达水平,各剂量组总体抑制了IL-4、TNF-α和INF-γ蛋白的表达水平,这表明大豆异黄酮对雄性健康大鼠存在潜在的免疫抑制,且呈现一定的剂量差异.%In the present study, effects of different dose of soy isoflavones ( SIF) on splenic immune function in male rats were studied and mechanism was explained. Forty rats aged 6 weeks were randomly divided four groups fed with SIF 0 (control group),50 (low dose group),250 (medium dose group), 500 (high dose group) mg·kg-1 body weight. Body weight were recorded every week, and at the end of experiment the rats' spleens were separated and weighed.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IL-2, IL-4, TNF-αand INF-γin rats spleen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SABC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with control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s in spleen index among the groups. Splenic corpuscles in middle and high group were smaller than those in other groups with the lymphocytes number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red pulp. The expression of IL-2 in low dos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ut rapidly increased in middle and high dose group with a dose-dependent. However, 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IL-4, TNF-αand INF-γwere all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treated by isoflavones. All above,even though high dose isoflavones can increase IL-2 level,the expressions of IL-4, TNF-α and INF-γ were inhibited with the dose of isoflavones increasing, which indicated SIF had potential immunosuppression to male rats and appeared dosage differ-ence.【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7(029)009【总页数】7页(P1458-1464)【关键词】大豆异黄酮;脾脏;免疫功能;大鼠【作者】李立科;罗启慧;黄超;陈晓林;陈苹;李一帆;刘文涛;陈正礼【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模型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模型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模型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模型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模型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模型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模型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模型实验室,四川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研究所,四川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1.2;S816.7大豆异黄酮(Soy isoflavone, SIF)是一种植物雌激素,同17β雌二醇具有相似的结构。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及瘦素长型受体的影响

大豆异黄酮对大鼠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及瘦素长型受体的影响唐秀莹;陈正礼;罗启慧;张小龙【期刊名称】《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3【摘要】大豆异黄酮具有广泛的生理作用,其对免疫系统的影响近年来成为一个焦点.为了研究大豆异黄酮对肠黏膜屏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及免疫调节因子瘦素受体(长型)的影响,本实验采用高脂饲料喂饲大鼠,建立肥胖模型;然后将筛选出的肥胖大鼠分别灌胃剂量为对照( I:0 mg/kg)、低(Ⅱ:50 mg/kg)、中(Ⅲ:150 mg/kg)、高剂量(Ⅳ:450 mg /kg)的大豆异黄酮,并设置基础对照组(Ⅴ:溶媒为0.5%羧甲基纤维素钠),连续4周用 HE、PAS染色观察小肠上皮内淋巴细胞、杯状细胞数量和分布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测定瘦素受体(长型)水平.结果表明:大鼠上皮内淋巴细胞以小型淋巴细胞为主,主要分布于上皮的基底膜附近;大鼠杯状细胞分布在肠黏膜上皮层;瘦素受体(长型)阳性细胞分布于黏膜层.应用大豆异黄酮高剂量组较对照组大鼠的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数量和杯状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且有向肠内层移动趋势,同时肠黏膜瘦素受体(长型)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表明大豆异黄酮在一定程度上可促进大鼠小肠黏膜屏障结构趋于完整并提高其免疫功能.【总页数】8页(P343-350)【作者】唐秀莹;陈正礼;罗启慧;张小龙【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 四川农业大学,实验动物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实验用猕猴种源基地,四川雅安625014; 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研究所,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实验动物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实验用猕猴种源基地,四川雅安625014; 四川农业大学预防兽医研究所,成都611130;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动物疾病与人类健康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雅安625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52.31【相关文献】1.大豆异黄酮对膳食诱导型代谢综合征大鼠糖脂代谢、血清瘦素及FFA的影响 [J], 刘莉;芦晔;许峰锐2.一氧化氮对大鼠背根神经节瘦素长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J], 康路妹;陈红平;雷琼琼;穆松牛;许宝华3.雌激素对大鼠腺垂体中瘦素长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J], 陈红平;张垒;康路妹;曾慧红4.大豆异黄酮对肥胖大鼠肠道瘦素介导 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 [J], 李立科;罗启慧;唐秀莹;黄超;陈晓林;刘文涛;陈正礼5.长型Leptin(瘦素)受体mRNA在大鼠卵巢中的表达和分布 [J], 刘国庆;章孝荣;申国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豆异黄酮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大豆异黄酮在养禽业中的应用摘要: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简称ISO)是一类从大豆中分离提取出的、具有异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和主要活性的成分,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在人类具有抗氧化、抗癌、预防骨质疏松症、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妇女更年期障碍、抗衰老等有诸多生理功能,在畜牧业生产中的研究应用也取得一定进展。
本文对大豆异黄酮的化学组成、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和在养禽生产上应用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以利于畜牧生产,改善畜禽品质,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养禽业一组成和分布1.1 组成目前已发现大豆中异黄酮共有12种,分为游离型甙元和结合型糖甙。
甙元约占总量的2%~3%,包括染料木素(三羟异黄酮,Genistein)、大豆甙元(二羟异黄酮,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
糖甙约占总量的97%~98%,主要以丙二酰染料木甙,丙二酰大豆甙、染料木甙(Genistin)和大豆甙(Daizin)形式存在。
1.2 分布大豆异黄酮在大豆的不同部位的含量差异较大。
胚轴中含异黄酮种类最多且浓度最高,约为l%~2%,但由于胚只占种子总重量的2%,因此尽管浓度很高,所占比例却很少(10%~20%);而80%~90%的异黄酮存在于子叶中,浓度为0.1%~0.3%;种皮含量最低。
而且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含量随着籽粒由大到小逐渐升高,并认为是大粒品种其胚轴在种子中的比例相对较小的缘故,间接证明了大豆异黄酮主要分布在胚轴中。
二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大豆异黄酮具有抗氧化、抗溶血、抗菌、抗胆固醇、降血脂、治疗脑血栓和血管疾病、抑制多种癌细胞生长等生物学功能。
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和功能与动物体内雌激素类似,异黄酮在内源性雌激素水平较低时表现为雌激素激动剂的作用,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时,与雌激素受体结合,表现出抗雌激素的作用。
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肠系淋巴结和脾脏淋巴细胞白介素2、干扰参考模板

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肠系淋巴结和脾脏淋巴细胞白介素2、干扰素γ和雌激素受体βmRNA表达的影响1王明1孙志刚1刘文奇2杨柳1方洛云1蒋林树1* 2(1.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反刍动物营养实验室,北京102206;2.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0029)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异黄酮(SI)对奶牛脾脏与肠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不同浓度的SI[0.00(对照)、0.25、1.00、5.00、25.00和100.00μg/mL]与淋巴细胞分别共育4、24和48h,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浓度,用RT-PCR方法测定淋巴细胞中雌激素受体β(ER-β)mRNA表达量。
结果表明:添加1.00和0.25μg/mL浓度的SI 能显著提高脾脏淋巴细胞中IL-2和IFN-γ水平(P<0.05),而当共育时间达48 h后,25.00μg/mL SI能显著抑制脾脏淋巴细胞IL-2和IFN-γ水平(P<0.05)。
5.00和1.00μg/mL SI能显著提高肠系膜淋巴结中淋巴细胞IL-2和IFN-γ水平(P<0.05)。
各SI试验组均能降低淋巴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水平,提高IFN-γ/IL-4的比值。
各大豆异黄酮添加组均能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奶牛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中淋巴细胞雌激素受体β(ER-β)mRNA的表达,且存在着正比的剂量关系。
因此,一定剂量的大豆异黄酮能提高奶牛的免疫水平和抗病能力。
关键词:大豆异黄酮;白介素2;干扰素γ;雌激素受体β;免疫Effects of Soy Isoflavones on The Levels of Interleukin-2,Interferon-gamaand The Expression of Estrogen Receptors-β mRNA in Lymphocyte of Lymph Nodes and Splenocytes of Dairy Cow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871796)作者简介:王明(1984—),男,湖南娄底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动物营养与免疫。
大豆黄酮对泌乳后期奶牛相关乳成分的影响

大豆黄酮对泌乳后期奶牛相关乳成分的影响
朱河水;王艳玲;杨国宇;高腾云;王月影;韩立强
【期刊名称】《中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06(22)7
【摘要】选用14头产奶水平相近的泌乳后期黑白花奶牛,随机分为对照组、试验组。
试验组日粮添加10mg/kg的大豆黄酮,持续30d。
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奶牛乳蛋白有所升高,乳脂率有所下降。
试验第15d乳中GH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E2、T3和T4的含量均有升高的趋势。
提示大豆黄酮可能通过调节内源性激素水平而间接地影响奶牛乳成分。
【总页数】2页(P27-28)
【关键词】大豆黄酮;奶牛;激素;乳蛋白;乳脂率
【作者】朱河水;王艳玲;杨国宇;高腾云;王月影;韩立强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91;S816.7
【相关文献】
1.大豆黄酮对热应激状态下泌乳后期奶牛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 [J], 刘德义;贺绍君;刘世清;唐义国;李升和;靳二辉;陈会良
2.大豆异黄酮对高产奶牛泌乳后期乳腺肥大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和表面型免疫球蛋白A水平的影响 [J], 朱志宁;郝振荣;王明;蒋林树;郭玉琴
3.大豆异黄酮对奶牛泌乳后期泌乳性能、免疫功能和乳腺肥大细胞白介素-4水平的影响 [J], 郝振荣;朱志宁;王明;蒋林树;郭玉琴
4.大豆黄酮对热应激奶牛泌乳后期糖及脂肪代谢的影响 [J], 刘德义;贺绍君;刘世清;唐义国;李升和;靳二辉;陈会良
5.大豆黄酮对奶牛泌乳及相关激素的影响 [J], 杨慧敏;谷文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豆 异 黄 酮 对 奶 牛 脾 脏 和 肠 系 淋 巴 结 淋 巴 细 胞 干 扰 素
� 白
1
介 素
2
2
和 白 介 素
4
1
浓 度 以 及
[2]
, 促进下丘脑 � 子宫
鼠和小鼠的体 内外试 验表明, 大 豆异黄 酮类 植物 雌激素与机体 免疫系 统中 T 淋巴 细胞[4]� 单核细
收稿日期 : 2 011 - 12 - 08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资助项目 ( 3087 17 9 6) 作者简介 : 王 明 ( 19 84 � ) , 男, 湖南娄底人 � ,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动 物营养与免疫 � E m a i l : wa ng m i ng 0 62 9 @ a h oo. cn
胞白介素 4 浓度显著或极显著降低 ( P < 0 . 05 或 P < 0 . 01 ) �4 ) 大豆异黄酮能够 提高脾脏淋巴 � 细胞干扰素 /白介素 4 , 但趋于降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干扰素 /白介素 4 � 5 ) 大豆异黄酮显 � 著或极显著提高了奶牛脾脏和肠系淋巴结中淋巴细胞 雌激素受体 m R NA 的表达量 ( P < 0 . 05 或 P < 0 .0 1) , 且二者间存在正比的剂量关系 � 总之 , 大豆异黄酮能够促进奶牛脾脏和肠系淋巴 结中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 � 和白 介素 2 , 提高干扰 素 /白介素 4 , 促进雌激 素受体 m R NA 表 达, 降低白介素 4 浓度 ; 低剂量 ( 0 . 2 5 5 . 00 g /m L ) 的大豆异黄酮能够获得较好免疫促进效果, � 而高剂量 ( 2 5 . 0 0 10 0 . 00 g /m L ) 更能促进雌激素受体 m R NA 表达 � � 关键词 : 大豆异黄酮 ; 干扰素 ; 白介素 2 ; 白介素 4 ; 雌激素受体 ; 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 S 8 23; S 81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267X( 2 012 ) 05 -085 9 11 (s o bea n i s ofl av one, S I ) 是一类 从 tr og en r ecep tor s , 大 豆异黄酮 � � 和卵巢等组织雌激素 受体 ( es [3] 大豆中 分 离提 取 出的 具 有多 酚结 构 混合 物 的 统 E R - ) 的表达 , 因而具有类雌激素作用 � 大量大 称[1], 由于其结构与雌二醇 ( es t r a di ol , E 2 ) 接近, 都 能与雌激素受体 特异性结合
* 通讯作 者 : 蒋林树, 教 授, 硕士生导 师, E -m ai l : kj nb@ v i p .s i na. com
860
动
物
营
养
学
报
24 卷
胞[5 ]和小胶质细胞[6]等免疫细胞表面的雌 激素受 培养上清液用 于各细 胞因子 浓度的 测定 , 细 胞用 � 体结合 , 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的活性 , 抑制小 鼠脾 于雌激素受体 m R NA 表达量的测定 � 脏淋巴细胞 白介素 10 ( i nter l euki n 10 , I L -10 ) 的 分 1.4 试验指标的测定 [7 ] ( i nter fer on ,I FN- ) � 泌 和促 � 进干 扰素 1. 4 .1 培养上清液干扰素 � 白介素 2 和白介素 4 [8 ] 白介素 4 ( i nter l euki n4, I L -4 ) � 白介素 2 ( i nter l eu浓度的检测 ki n2, I L -2 ) [9 ]的分泌, 进而调节机体的免疫 � 收集上述 共培养 的上清 液 , 采用双 抗体 夹心 � 本试 验以体 外培养 的荷斯 坦奶牛 脾脏 肠 系 � 酶联免疫法检测干扰素 � 白介素 2 和白介素 4 的 淋巴结中的 淋巴 细胞为 研究对 象, 探讨大 豆异 黄 浓度 ,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 在波长 4 5 0 nm 酮添加水 平对 体外 培养 奶牛淋 巴 细胞 干扰 素 � 处用酶标仪测定各孔的吸光度 ( O D ) 值, 从相应的 2 m R NA 白介素 4 � 白介素 分泌及雌激素受体 表 � 标准曲 线 查 得 各样 品 干 扰 素 � 白介素 2 和 达量的影响 , 为 揭示大 豆异黄 酮提 高奶牛 免疫 功 4 � 白介素 的浓度 ea l-ti m e PCR , R T-P CR ) 法 实时 定量 PCR ( r � 测定雌激素受体 m R NA 表达量 1. 4 . 2
雌 激 素 受 体
王 明 孙志刚
1
m R NA
杨 柳
1
表 达 的 影 响
方 洛云 蒋 林树
1*
刘文奇
( 1. 北 京农学院动 物科技学院 反刍动物 营养实验室 , 北 京 10 2 2 0 6; 2 . 北京首 都农业集 团有限公司 , 北 京 10 00 2 9 )
要 : 本试验旨在研究大豆异黄酮对奶牛脾脏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增殖 � 活化及细胞因子 0 . 0 0 ( 对照 ) � 0. 25 � 1. 00 � 5 .0 0 � 分泌的影响 � 采用 单因素试 验设计 , 不同浓 度的大豆 异黄酮[ 摘 2 5 . 00 和 100 . 0 0 g /m L ] 与淋巴细胞于 3 7 � 5 % CO 2 下分别共育 4 � 24 和4 8 h , 采用双抗夹心 酶联免疫法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干扰素 � 白介素 2 和白介素 4 的浓度, 用实时 定量 PCR 法测 m R NA � 定脾脏和 肠 系 淋 巴 结 的 淋 巴 细 胞 中 雌 激 素 受 体 表 达 量 结 果 表 明: 1 ) 0 . 2 5 和 1. 0 0 g /m L 的大豆异黄酮与脾脏淋巴细胞共育一定时间后均能显著或极显著 提高培养上清液 中干扰素 � 和白介素 2 的浓度( P < 0 . 05 或 P < 0 . 0 1 ) , 4 8 h 后, 5 . 00 和 2 5 . 00 g /m L 大豆异黄 酮能显著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干扰素 � 和白介素 2 分泌( P < 0 . 05 ) �2 ) 1. 00 和 5 .0 0 g /m L 大豆 异黄酮与肠系淋巴结淋巴细胞共育一定时间后干扰素 和白介素 2 浓度均显著或 极显著提高 ( P < 0 . 0 5 或 P < 0 . 01 ) ; 0 . 2 5 g /m L 大豆异黄酮趋于增加二者浓度, 但差异不显著 ( P < 0 . 05 ) ; 4 8 h 后, 2 5 . 00 g /m L 大豆异黄酮抑制了干扰素 ( P < 0 . 05 ) 和白介素 2 ( P < 0 . 05 ) 的分泌 �3 ) 与对照组相比 , 试验组脾脏淋巴细胞白介素 4 浓度无显著变化( P > 0 . 05 ) , 而肠系淋巴结淋巴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