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七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七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七章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而第七章则是八年级上册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章。
本文将介绍第七章涵盖的主要内容和物理实践应用。
一、电路及其应用在物理学中,电路是连接电子元件的组成部分,常用于控制、转换和传输电能。
在第七章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电源、电线、开关、电阻、电容和电感来构造电路。
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和混合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电路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还是电子设备制造的重要基础。
在通讯设备、计算机、汽车、照明等领域,电路技术的应用都非常广泛。
二、电与磁的相互作用在物理学中,电与磁的相互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现象。
在磁场中,带电粒子将受到力的作用,同时,运动的带电粒子也会产生磁效应。
在第七章中,我们学习了磁场的概念,了解了电流、电荷和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
电与磁相互作用在很多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如电动机、发电机、电磁炉、核磁共振成像等设备。
三、能量的转换和守恒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是第七章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在物理学中,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原理是所有物理现象的基础。
在第七章中,我们学习了机械能、电能和热能的转换原理,并将其应用于电路设计、简单机械和热力学等领域。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不仅在物理学中得到应用,在工程和科技领域也应用广泛。
例如,在飞机、汽车、发电等领域,能量转换和守恒原理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语第七章是八年级上册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它所涵盖的知识点与物理学的实际应用息息相关。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不仅能够了解物理基本原理,还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深刻理解与应用第七章的知识点,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第七章知识点

第七章欧姆定律(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实验所用方法:控制变量法1、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控制电阻的大小不变,通过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
结论: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在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1)保护电路;(2)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其中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变化。
2、电流与电阻的关系保持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通过改变导体的电阻,观察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关系。
结论: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导体的阻值越小,通过该导体的电流就越大。
在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1)保护电路;(2)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不同导体两端电压不变。
3、正确理解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同一性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是针对同一导体而言的,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同一导体的电压和电流,不能用一个导体中的电流和另一个导体两端的电压去比较。
4、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因果性(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只有在导体两端加上电压,导体中才会有电流,因此,应该说“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而不能说成“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跟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
(2)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阻值大小与电流无关,不会随电流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把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说成“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5、实验结果中存在误差的原因(1)电路闭合时间太长,电阻发热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2)测量次数少;(3)电表读数不准也会影响测量结果。
(二)欧姆定律1、欧姆定律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6年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来的。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为:。
U表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为V;R表示导体的电阻,单位Ω;I表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单位为A。
(计算时,必须统一为国际制单位再计算)变形公式有:,2、公式的理解:(1)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并且是同一时刻; (2)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 (3)计算时单位要统一.3、公式的物理意义:(1)欧姆定律公式:,表示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导体的电流就随着增大几倍;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时,导体的电阻增大几倍,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总结在八年级物理的学习过程中,力的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点是核心内容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对第七章关于力的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力的概念与分类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力的分类:- 按性质分: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等。
- 按效果分:动力、阻力、压力、张力等。
二、力的测量与单位1.测量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天平等。
2.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三、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使物体开始运动、停止运动、改变运动方向或速度。
2.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如拉伸、压缩、弯曲等。
四、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看作是一个力的效果,这个力称为合力。
2.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的效果,这些力称为分力。
五、摩擦力1.摩擦力的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或准备发生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的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2.摩擦力的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3.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接触面积、物体的压力等。
六、牛顿三定律1.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个物体若不受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第二定律(动力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到的合外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即F=ma。
3.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通过以上对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知识点的总结,相信同学们对力的概念、分类、测量、作用效果、合成与分解以及摩擦力和牛顿三定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

第七章力7.1力(F)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有。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够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有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1)力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能够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2)弹力的定义: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如压力,支持力,拉力)(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形变。
二、弹簧测力计(4)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的工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即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
(5) 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本卷须知: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不能超过它的测量范围。
(否则会损坏测力计)B、使用前指针要校零;假如不能调节归零,应该在读数后减去起始末测量力时的示数,才得到被测力的大小。
C、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针的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D、被测力的方向要与弹簧的轴线的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E、指针稳定后再读数,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知识点复习总结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1、弹力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2:弹簧测力计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1)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3)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
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归纳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归纳八年级物理第七章主要介绍了光的传播和光的规律。
本章内容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以及光的颜色等方面的知识。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1. 光的直线传播光是一种电磁波,传播过程中具有直线传播的特性。
光的直线传播是指光在真空中传播时,沿着直线路径传播,并且速度是恒定的。
在介质中则会发生折射,改变传播方向。
2. 光的反射光的反射是指光线遇到界面时,一部分光线返回原介质,另一部分光线进入新的介质。
根据反射定律,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的反射现象广泛应用于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光学器件中。
3. 光的折射光的折射是指光经过不同密度介质的界面时,改变传播方向和速度的现象。
根据折射定律,入射角、折射角和介质折射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当光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当光由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光的折射现象应用于透镜、棱镜等光学器件中。
4. 光的颜色白光是由多种波长的光混合而成的。
当白光通过三棱镜等光学器件时,会分散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根据光的波长,可将光谱分为七种颜色,即红、橙、黄、绿、青、蓝、紫。
这些颜色在光的吸收、衍射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
以上是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的知识点总结归纳。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我们了解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反射、折射以及光的颜色等基本原理。
光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的学习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认真学习和实践,进一步巩固和应用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复习第七章力一、力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一切物体都受力的作用。
(2)有的力是物体之间相互接触产生的,如:物体间的推、拉、压等力,但物体不接触也能产生力,比如重力、磁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力的单位:,简称:,符号是。
2、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2)力可以使物体。
注: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指物体的运动或速度大小的改变或二者同时改变,或者物体由静止到运动或由运动到静止。
形变是指发生改变。
3、力的三要素:(1)力的、、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三要素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图形。
(3)作力的示意图的步骤:①确定受力物体、力的和力的方向;②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力的作用线,用表示力的方向;③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线段的终点来表示;④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
4、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比如甲、乙两个物体间产生了力的作用,那么甲对乙施加一个力的同时,乙也对甲施加了一个力。
由此我们认识到:①力总是成对出现的;②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互为物体和物体。
二、弹力1、弹力:(1)弹性形变:在内,能够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2)形变后自动恢复原状的形变。
(3)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等的实质都是弹力。
(4)产生的条件:接触、形变。
(5)弹力的三要素:①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有关。
②弹力的方向跟形变的方向,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且接触面。
2、弹簧测力计(1)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做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形变限度内弹力的大小跟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测量前,先观察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指在的位置,如果不是,则需校零;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以免损坏测力计。
②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和,估计被测力的大小,被测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量程。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密度与浮力知识点

第七章zui密度与浮力第一节、质量知识点1:质量:物体都是有物质组成的,每个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在物理学上,为了表示物体含物质多收引入质量这一概念,用m表示。
性质:对一个确定的物体而言,质量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所处的空间位置而变化,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
质量的单位:从大到小排列依次为:t kg g mg。
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千克的定义如下:千克是质量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
质量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物理天平、分析天平、电子汽车秤和案秤等。
知识点二:质量与重力分类项目质量重力区别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m G量性只有大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单位千克(kg)牛顿(N)影响因素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与形状状态位置等因素无关物体的重力随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测量工具天平、台秤等弹簧测力计联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即G=mg(g=9.8N/kg)第二节、学会使用天平和量筒知识点一:托盘天平的调节:天平的调节值得是天平横梁平行的调节,具体的做法是用前必须放在水平台(面)上,且拨动游码到称重标尺的零刻度线处,然后调节横梁上的螺母,调节时的原则是“左偏右调右偏左调”使指针在分度标尺中央的红线处或者是指针偏离分度标尺中央红线两侧的幅度相同,天平横梁平衡。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使用天平称重物体的质量时。
按“一选、二放、三调、四称、五读、六整”的方法使用天平。
一选:天平为精密的测量仪器,在使用时,与其他测量仪器一样,所测物体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称重(使用前要估测物体的质量,去选择量程合适的天平)。
也不能小于天平的最小称重(否则天平不能精确测量物体的质量),必须保持天平和托盘清洁、干燥,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二放:指天平必须放在水平台(面)上,且拨动游码到称重标尺的零刻度线处。
三调:要调节天平两端的水平螺母(有的天平只在其右端有平衡螺母),使指针恰好在分度标尺的中央或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这是天平平衡,则可以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欧姆定律
(一)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实验所用方法:控制变量法
1、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
控制电阻的大小不变,通过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研究电流随电压变化的关系。
结论: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在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1)保护电路;(2)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其中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变化。
2、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保持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通过改变导体的电阻,观察电流随电阻变化的关系。
结论: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导体的阻值越小,通过该导体的电流就越大。
在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1)保护电路;(2)通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不同导体两端电压不变。
3、正确理解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同一性
导体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是针对同一导体而言的,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同一导体的电压和电流,不能用一个导体中的电流和另一个导体两端的电压去比较。
4、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的因果性
(1)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只有在导体两端加上电压,导体中才会有电流,因此,应该说“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而不能说成“电
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跟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
(2)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其阻值大小与电流无关,不会随电流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不能把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说成“电压一定时,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中的
电流成反比”。
5、实验结果中存在误差的原因
(1)电路闭合时间太长,电阻发热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
(2)测量次数少;
(3)电表读数不准也会影响测量结果。
(二)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
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6年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来的。
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为:。
U表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为V;R表示导体的电阻,单位Ω;
I表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单位为A。
(计算时,必须统一为国际制单位再
计算)
变形公式有:,
2、公式的理解:
(1)公式中的I,U和R必须是在同一段电路中,并且是同一时刻; (2)I,U和R中已知任意的两个量就可求另一个量; (3)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3、公式的物理意义:
(1)欧姆定律公式:,表示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增大几倍,导体的电流就随着增
大几倍;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时,导体的电阻增大几倍,导体中的电流就减小为原来的几分之一。
(2)导出式表示导体两端的电压等于通过它的电流与其电阻的乘积。
(3)导出式表示导体的电阻在数值上等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
的比值。
由于同一导体电阻一定(导体本身的性质),因此不能说成“导体的电阻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通过它的电流成反比”。
4、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
①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大。
②串联电阻的总电阻的等于各分电阻的阻值之和,即.
③电阻串联的特点(指串联):
A.电流:(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
B.电压:(总电压等于各处电压之和),
C.几个导体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长度,其总电阻一定比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
要大;
D.几个电阻串联,若其中一个电阻变大,则总电阻变大;
E.如果n个等值电阻(R)串联,则有。
(2)并联电路的电阻
①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的阻值都小。
②并联电阻的总电阻的组织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的阻值倒数之和,即
,若只有两个电阻并联,则
③电阻并联的特点(指并联):
A.电流:(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
B.电压:(干路电压等于各支路电压)
C.电阻:如果n个等值电阻并联,则有
(三)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伏安法测电阻
(1)实验原理:。
由公式知,测出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可以求
出导体的电阻,这种测电阻的方法叫伏安法。
(2)实验器材:电源、开关、电流表、电压表、带灯座的灯泡、滑动变阻器、导线。
(3)实验电路图:
(4)注意事项
①连接电路前,开关必须是断开的。
②开关闭合钱,滑动变阻器滑片应位于接入阻值最大处。
③电表的正、负接线柱及量程要正确,既不能超过量程,且为了减小测量误差,每
次测量时电表指针的偏转在满刻度的1/2以上。
④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时,应避免使实际电压超过灯泡额定电压。
⑤每次读书完毕后应立即断开开关,避免通电时间太长,引起电阻温度升高二变大,
引起测量误差。
○6串联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一是保护电路;二是为了要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实
验误差,如不串联滑动变阻器,那么电流表、电压表只有唯一的一组读数,只能
求得一个电阻值,有了滑动变阻器,可通过改变变阻器电阻来改变通过待测电阻
的电流和它两端的电压,获得多组数据,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然后取平均值减
小误差。
2、电表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由于电压表和电流表本身有一定的电阻,会使测出的灯泡电阻值与其真实值存在差异。
电流表和电压表连入电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外接法,一种叫内接法。
在外接法中,电压表的示数表示待测电阻R两端电压,电流表的示数表示通过电阻R 和电压表的总电流,即,待测电阻的阻值应为,而测量值。
由于,所以,即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
当待测电阻很小时,采用外接法可
减小测量误差。
在内接法中,其中电流表的示数表示通过R中的电流,电压表的示数表示电阻R两端
电压与电流表两端电压之和,即,待测电阻值应为,而测量值
,由于,使,即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当待测电阻R的阻值很大时,
适合采用内接法。
(四)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对人体安全的电压应该不高于36V,因为根椐欧姆定律可知,在电阻不变的情况
下,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电流就会越大,所以高压电对人体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2、我们不能用潮湿的手去触摸电器,因为人的皮肤潮湿时,电阻会变小,从而会增大触电
的可能性。
一般情况下,不要靠近高近带电体,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
3、雷电是自然界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对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有雷电现象时,不
要站在大树或其它较高的导电物体下,也不能站到高处。
4、为了防止雷电对人们的危害,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让雷电通过金属导
体进入大地,从而保证人或建筑物的安全。
5、断路:某处断开,没有接通的电路,此时用电器不工作,电路中没有电流。
短路:电路中两点不该连的两点连到一起的现象。
由于电线的电阻很小,电源短路时电流会非常大,会损坏电源和导线。
(这里指的是电源短路,还有一种情况是用电器短路)
◆中考出题要点:
欧姆定律是电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它贯穿于整个电学的计算,是中考的热点和必考内容。
题型包括填空、选择、实验、计算等,往往将欧姆定律与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滑动变阻器等结合起来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