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大气水平运动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大气水平运动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布置课后作业,如让学生调查当地的风能资源,撰写调查报告,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4.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与风相关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学生绘制一张当地的风向玫瑰图,标注出不同季节的风向、风速等信息,以加深对大气水平运动风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图文并茂,注明数据来源,对风向、风速的变化进行分析。
1.学生对大气运动、地球自转等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气象图表、数据的分析能力。
2.学生在探究风的形成过程和影响因素时,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和误区,如将风向与地球自转方向混淆等。
3.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难题。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动机,以及他们对现实问题关注的程度。
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大气水平运动风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因,掌握风的基本概念,如风压、风速、风向等。
2.使学生了解大气运动与地球自转、纬度、地形等因素的关系,能够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风的变化规律。
3.培养学生运用气象图表、数据分析大气水平运动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针对学生练习中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大气水平运动风的形成原因、影响因素、气象图表分析等知识点。
2.强调大气水平运动风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天气预报、风能利用等。
4.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风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沙尘暴等,分析其形成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3.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

3.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

2、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3、结合实例,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教学重点】理解并能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2、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老师活动同学活动课堂总结【过度】请同学们依照图示,争论总结,并在作业本上试着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主要环节。

要求只画出三个主要环节,略去减弱作用和大气辐射等枝节。

【总结】: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2、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同学争论,作图总结】图示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直观易懂,省去细枝末节,便于同学理解应用与拓展【应用与拓展1】多云的夜晚气温比晴朗的夜晚高的缘由。

【应用与拓展2】农夫伯伯以熏烟的形式防止植物冻害的原理。

【同学争论,答复拓展1】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好。

【同学争论,答复拓展2】熏烟可以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空气分子增多,可以加强大气对地面辐射的汲取,以致于大气逆辐射作用增加,最终增加了大气对地面的保应用本节课所学学问,到达熟能生巧,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地理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老师活动同学活动板书设计大气的受热过程一、太阳短波辐射及其作用1、使地面增温二、地面长波辐射及其作用1、使大气增温2、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三、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1、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作业布置1、完本钱节相关作业练习2、上网查阅资料,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运动
第2课时 大气运动
孔明灯它是怎么 升空的呢?
孔明灯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现代人放孔明 灯多作为祈福之用。
相传五代(907—960)时有一个莘七娘,随丈 夫在福建打仗时,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 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 葛亮戴的帽子,因而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 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 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在空中飘浮的 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 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夏季高温湿润、冬季温 暖干燥
热带季风气候
2.日本2011年3月11日福岛核电站发生了泄漏事故,放射性物 质飘逸到大气中,中央电视台发布的信息称:“这些放射性 物质不会飘散到我国大陆上空,居民不必担心。” 为什么? 【提示】 该季节我国北方和日本盛行西北季风,放射性物 质会随风飘向亚洲东部的太平洋上空,对我国影响不大。
例题1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示意 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2)深秋时节,用烟熏防御霜冻,主要是因为烟雾可增强( ) A.① B.② C.③ D.④
课堂小结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不同纬度地区因大气运动状况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气压带、风带。 其分布及与降水带的对应关系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等压线分布图
完整 海洋
海陆热力
(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表现
①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形热成低 ②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形冷成高
压区。 压区。
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的比较
(3)城市热岛效应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成因是突破口。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3课时)-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备课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3课时)-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备课课件
使风向逐渐偏离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 赤道:不偏转;纬度越高偏转力越大。
• 对风速的影响: 不影响风速
原运动方向 偏
1.影响高空风的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2.观察地转偏向力与风力的关系? 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始终垂直
3.说出高空风的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平行
受力
风向
受力
风向
F1和F2 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 平行
F1 F2和F3 共同影响
与等压线 成一夹角
二、风向的绘制
1.“左右手法则”确定风向:
北半球 用右手,南半球 用左手,具体方法是:伸 出右(左)手,手心向上, 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 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 气流偏转方向,即风向。
二、风向的绘制
2.等压线图中风向的绘制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 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 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 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 半球)偏转30°~45°(高空风则偏转 90°),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 向。如图所示(北半球):
• 方向: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 对风向的影响:
若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风向应与水平 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垂直于 等压线,指向低压
• 对风速的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风力)越大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一、影响风的三个力
2.地转偏向力
• 方向:始终和风向垂直 • 对风向的影响:
2019
新课标人教版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运动3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案

第2章地球上的大气章末复习【教学目标】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教学重难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大气的水平运动。

2.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复习本章根底知识,了解本节根本内容,将自己掌握不好的记下来,留在上课解决。

二、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第二章我们学习完了,今天我们进行第二章的章末复习。

我们将大多数同学们掌握不太好的几个重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地复习,大家要认真,到底是哪些知识呢?大家请看大屏幕:1.掌握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

2.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掌握锋面、气旋和反气旋等天气系统及相应的天气特征。

4.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掌握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

5.掌握气候类型的分布、成因、特征和判断。

三、推进新课师:现在我们先练习一下,看看大家对本章知识的掌握程度。

下面大屏幕上的13道题目,大家用10分钟完成,看看哪组同学完成的又好又快!开始!学生们快速做题,定时训练。

老师严格限定时间。

师:同学们,时间到!完成的同学举手,没完成的先暂时停下来,因为我们是定时训练。

现在我们让每组的代表交流答案。

针对同学们错的比拟多的,老师讲解。

板书:一、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师: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一个要点: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2.2.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大气受热过程与大气运动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此时等压面与地面平行, 如图:
D
高空
500hpa
A
近地面 900hpa
E
500hpa
F
500hpa
B
900hpa
C
900hpa
假设地面冷热均匀
高度
大气热力环流
概念
热力 环流 过程
常见 热力 环流
D
高空
5400hpa
E
56050hpa
F
5400hpa
高度
A
近地面 9100h0hppaa
B
97050hpa
• 地表不均一,受热不均匀, 等压面弯曲,像地形一样起 伏不平
比较A、B、C、D气压值大小。
A=B>C=D
高度
D C
A B
等压线与等压面
等压线是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
等压面是空间上气压相等的点连成的面
高压
受 热 膨 胀 上 升
低压
低压
冷 却 收 缩 下 沉
高压
等压面
等压线
水平面
大气热力环流 二、冷热空气性质
物体的温度越高,
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
太阳表面温度
约6000k
太阳辐射
短波辐射
地球固体表面
均温约22°C
地面辐射
长波辐射
近地面大气
均温约15°C
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太阳辐射
大气反射 逸出
大气吸收
大气 吸收、散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地面 波逸辐出射 吸收 (大气辐射)
地面长 波辐射
大气逆 辐射
大气 吸收
①地势 ①海拔高地,势空气高稀→薄 大 气 稀 薄
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 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

【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大气水平运动风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三课时大气水平运动风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三课时
大气水平运动—风
学习目标
●综合思维: 结合示意图,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能够根据示 意图说明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的相互关系。
● 人地协调观:能够解释常见大气水平运动产生的常见地理现象。
● 地理实践力:能够分析影响大气水平运动三个力的特点;依据等压面图 ,判断不同条件下的风向风速。
课堂训练: 读“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力的名称: a__水__平__气___压__梯__度__力___, c_地___转__偏__向__力____,d_摩___擦__力___。 (2)a与等压线之间的关系是__垂__直____,其方向由__高___压___指向__低__压_____。 (3)若无d,只受a、c影响,b最终将与___等__压__线____平行。 (4)在近地面大气中,b与等压线之间_斜__交_______。
与风向相反
等压线越密集,水 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大小随纬度增加而 增加,赤道为零
大小与下垫面性质 有关,下垫面越粗 糙,起伏越大,摩 擦力越大;反之越 小
风速 水平气压梯度 力越大,风速
越大
不影响风速
使风速减小
风向 大气水平运动的原 动力,使风沿水平 气压梯度力方向运 动
使风向逐渐偏离气 压梯度力的方向
近地面的风:
斜穿等压线
由于地面有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 方向相反。摩擦力既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也改变物体 运动的速度。
活动练习,自己动手试一试: 等压线图上画风向
北半球近地面
990 1000 1010
水平气压梯度力 风向
活动: 等压线 图上确 定风向 和风速

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 第2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新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2章 第2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B.太阳辐射强
C.大气反射强
D.大气逆辐射弱
栏目导航
(1)A (2)B (3)D [第(1)题,图示箭头①⑤都是来自大气上界的 太阳辐射,若两箭头传递的能量方向及大小相同,即两箭头所示的太阳 高度是相同的,说明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当,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同。第 (2)题,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近地面大气接受了地面辐射②⑦ 增温后再通过热传导作用,向高空大气传送热量,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 越远离地面温度越低。第(3)题,晚秋或寒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云量少 大气的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降温快,使空气中的水汽易形 成霜冻;夜晚无太阳辐射,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强。]
栏目导航
(1)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 )
(3)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是会随大气运动而变化的。 ( )
(4)大气运动的方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
()
(5)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三力合力
栏目导航
栏目导航
问题 2 (综合思维)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各有 什么特征?
提示:(1)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 压,当单位距离上水平气压差相等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不变。(2) 地转偏向力:始终与风向垂直,随着风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大。(3)摩 擦力:方向始终与风向相反。
提示:(1)√ 大气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将热 量传给地面,地面再将热量传给大气,因此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太阳辐射能。
(2)× 太阳辐射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中只有臭氧等少数 成分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大气的水平运动一一风1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口01水平气压梯度力。

2 •三种作用力及特征3 .风向理想风风向与回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岛空风风向与等汗线迎平行近地面风凤向与等压线⑫斜交1. 判断正误。

(1)形成风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X)(2)海拔越高,摩擦力越小。

(V)(3)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X)2 •关于地转偏向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与风向垂直B.北半球左偏C.南半球右偏D.与风向相反答案A解析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 .下列关于风的说法,正确的是()A. 风向是指风的去向B. 风包括大气的垂直运动C. 风的强弱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D. 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答案C解析风向是指风的来向,A项错误;风指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不包括大气的垂直运动, B项错误;风的强弱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C项正确;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D项错误。

4 .地面状况对风力大小有何影响?提示地面状况不同,摩擦力不同,对风速的影响不同。

如海洋摩擦力小,风力大。

Q2主题探究区思维探究实践运用任务探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下图为风的形成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 判断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

⑵比较图中A、B两处风力大小,并说明理由。

⑶该图表示的是 ________ (填“南”或“北”)半球,请说明判断理由。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该图表示的是(填“近地面”或“高空”),请说明判断理由。

[成果展示](1)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为风向,c为地转偏向力,d为摩擦力。

(2) B处风力大。

B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⑶北风向右偏。

(4)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1.影响风的三种作用力作用力向方、速向凤水平气压梯度力等垂压玉与E1高硼终线抽剛始压直指ft-集艇密压线气大圧平页等水力TT-S-铀大并P越砸平力海水度风压指等压于高压直审Mr愛细向一地转偏向力随増零小而为大加道酬国风半右球偏北m半左摩擦力T反 终相 始向s X 风减使m 一2.两种典型风向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 )。

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⑵ 题。

(1)如果图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 F i 、F 2、F 3为A 处空气所受的外力,则 F i 、F 2、F 3依次为位置 近地面高空作用力 水平气压回摩擦力示意图(北半球)风向特点 风向与等压 线回平行梯度力•地 由高压指向 低压「斜穿 琴压线转偏向力* 回水平气压梯度力.地 转偏向力( )A. 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B. 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C. 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D. 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2) 如果图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 i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则风向是()A.①B.②C .③ D.④科学思维大气水平运动受力的分析思路第(1) 题,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垂直于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第(2) 题,高空大气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

[ 答案] (1)B (2)D提升运用能力读高空风向示意图,完成1〜3题。

1. 关于图中箭头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甲一水平气压梯度力B.乙一地面摩擦力C.丙一风向D.乙一地转偏向力答案B解析读图可知,甲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高空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丙表示风向;乙与风向垂直,表示地转偏向力。

2. 此图表示的半球是( )A.东半球B.西半球C.南半球D.北半球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风向右偏,故此图表示北半球。

3. 随着海拔的升高,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 )A.先变大后变小B.先变小后变大C.逐渐变小D.逐渐变大答案C解析随着海拔的升高,地面摩擦力越来越小,风向逐渐趋向平行于等压线,故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逐渐变小,C项正确。

任务探究等压线图的判读F图为世界部分区域某时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判断A、B两地气压差值。

⑵判断C地的风向。

⑶比较C、D两地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理由。

⑷比较台湾海峡与日本海风力大小,并说明判断理由。

[成果展示](1)5〜10 hPa。

⑵偏东风。

(3) C地风力大。

C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4) 台湾海峡风力大。

台湾海峡吹东北风,受海峡峡管效应的影响,风力大。

1 •判读气压形式(1) 低压中心(如图中□乙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低(中心为上升气流)。

(2) 高压中心(如图中甲处):等压线呈闭合曲线,中心气压比四周气压高(中心为卫2下沉气流)。

(3) 高压脊(如图中丙处):高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叫口03脊线。

(4) 低压槽(如图中丁处):低气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点的连线叫口04槽线。

(5) 05鞍:两个低压或两个高压交会处,其气压值比高压中心低或比低压中心高。

2. 判断风向首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口06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北半球画出风向。

注:北半球用右手,掌心向上,四指指向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拇指指向为近地面风向。

3 •判断南、北半球(1)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口07右侧――北半球。

(2)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口08左侧――南半球。

4 .判断风力(风速)大小(1) 根据等压线判断: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口09大,风力大;等压线口10稀疏, 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2) 根据摩擦力判断:摩擦力大,风力小。

5.判断季节(1) 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大陆内部一般为□空压。

(2) 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大陆内部一般为口12高压。

F图是东亚局部地区某日8时气压分布图(单位:hPa)。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两地气压差最可能是()A. 12 hPaB. 13 hPaC. 14 hPa 水平D. 15 hPa(2)此时,台湾海峡的风向是()A.西北风B.西南风C.东北风D.东南风科学思维等压线问题的分析思路第⑴ 题,由图可知,图中等压距为2 hPa,①地气压应为1 010 hPa,②地气压应为1 022〜 1 024 hPa,两地气压差应为12〜14 hPa。

第⑵ 题,由图可知,台湾海峡的西部为高压,东部为低压。

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受地转偏向力向右偏的影响,台湾海峡吹西北风,故A项正确。

[ 答案] (1)B (2)A提升运用能力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hPa) 分布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个箭头中正确表示风向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该图是北半球等压线分布图,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且与等压线斜交,根据图中风向情况,只有③箭头正确。

2 •图中①②③④四处风力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C解析从图看出,③点附近的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故风力最大。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39 页思考]思路点拨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使用图 2.16 ,根据南半球风向偏转特点,在图中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

成果展示[ 教材第40 页活动]思路点拨 1. 等压线越密,气压梯度越大。

2. 根据“左右手法则”判断风向。

3. 等压线越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

成果展示 1.甲地气压梯度大。

甲地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 .甲地为偏北风,乙地为偏东风。

3 •甲地风速大。

甲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地理实践深探索方向与建议1•选择某天多个时间,判断学校五星红旗的飘向,并归纳一天内红旗飘向的变化特点。

2 .收看天气预报,认识天气预报中的常见符号,特别是天气预报中的风向和风力符号。

展示与评价 略。

賈时间:45分钟憶满分J00分、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某地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情况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字母a 代表的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C.摩擦力 答案 B解析 先判读特征最明显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为 3.图示区域不可能位于 ( )B .地转偏向力 D.近地面风向d 。

风 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故 c 为风向。

与风向垂直的是地转偏向力,故 为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即b 为摩擦力。

2 .对风的速度有影响的力是 (A . a 、B . a 、b C. b 、 D. b 、c答案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对风速、风向都有影响;地转偏向力只影 响风向;摩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

A.中国B.美国C.俄罗斯D.阿根廷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风向右偏,说明图示区域位于北半球,阿根廷位于南半球,故 D 项符合题意。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月近地面等压线,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

读图完成4〜5题。

4. N地风向为()A.东北风B.东南风C.西北风D.西南风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处的等压线,且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可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

5. M 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A. M地B. N地C. P地D. Q地答案D解析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风力最强。

下图示意某等高面。

M 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 M F N, M 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

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0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

据此完成6〜7题。

6 .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 N,则0点风向为()A.⑥或⑦B.②或⑥C.④或⑧D.③或④答案A解析北半球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高空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7 .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 M<P N,则0点风向为()A.③或④B.②或⑧C.③或⑦D.⑥或⑦答案C解析在高空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的风风向右偏,南半球的风风向左偏。

图甲、图乙为冬季某日沈阳附近20 时的高空和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等压距相等;图中H代表高压中心,L代表低压中心,①②分别对应地面③④。

据此完成8〜9题。

8. 判断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气压值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高空气压小于近地面的气压,故①②气压比较小;读图乙可知,H为高压,从H向四周气压减小,所以④大于③,④气压值最高,故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