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大江中学、开城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华普教育最后一卷)语文试题(扫描版,word版解析)

2013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 4.C(难:难得。
) 5.B(B.均为介词,趁着。
A.介词,因为/介词,用;C.代词,他/副词,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应当”“一定”;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 6.C(此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朝廷命令他前往巡视整顿从京师到上都的驿站人户”发生在贡师泰调任兵部侍郎时;二是“遭到了豪富权贵的记恨中伤”,原文说“然莫能有所中伤也”。
) 7.(1)(贡师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
(关键词:“历”、“ 究”、“ 验”各 1 分,省略句式1分,语意通顺 1分) (2)第二年春季,平江守将不能支撑,杀出城逃走,师泰率领义兵出城迎战,力量不敌,也怀抱印绶弃城而逃,在海边躲藏了很久。
(关键词:“支”、“斩关”、“怀”、“匿”各 1 分,语意通顺1分) 自世祖以后,中书省、御史台的官职,排斥南人不加任用,直到这时,才恢复世祖朝旧制,于是南方士人能够重新在中书省、御史台供职,是从师泰开始的,当时的舆论认为用人得当。
至正十四年,授吏部侍郎。
当时江淮地区战事兴起,京师粮食不足,师泰奉命到浙右以议价征购粮食,得到粮食一百万石,用以供给京师。
调任兵部侍郎。
朝廷因为从京师到上都,驿站人户贫困不堪,命令师泰前往巡视整顿。
(贡师泰)到了之后广泛探寻弊病的根源,验实人户的贫富,而平均他们的徭役,数十郡的百姓(的生活),才依赖(这)而稍稍复苏。
豪富权贵因为不利于自己,非常记恨师泰,然而找不到借口中伤他。
正逢朝廷准备再次在浙西以议价征购粮食,于是任命师泰为都水庸田使。
十五年,庸田司撤销,擢任师泰为江西廉访副使,未赴任,迁任福建廉访使。
任职不久,授礼部尚书。
当时平江路缺少镇守官员,朝廷会议难有合适的人选,师泰又因入选任平江路总管。
这年冬天,师泰刚到任,张士诚就从高邮率领大军渡过长江,直抵平江城下,围攻甚为急迫。
安徽省2013届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

安徽省2013届高三语文联考(扫描版)2013年安徽省“江南十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C项“战国时代法治文明是中国原生文明的核心内容”原文中没有依据)2.D(A项重点介绍的还有秦代。
B项强调的是每一个时代的追求,为秦王朝的大一统形态奠定了基础。
C项“百家争鸣”奠定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基,而不是谈“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多元性的根本原因”的问题)3.A(A项“我们应继承发扬”属无中生有)4.B(勒:率领)5.D(A项,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介词,跟/连词,和;C项,疑问代词,哪里/副词,多么;D项,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D(“斩杀淳于琼”,采纳的是许攸的建议)7.(1)曹操于是带领军队加快向白马进发,还未到白马,只剩十多里时,颜良(才发觉),非常吃惊,(慌忙)前来迎战。
(5分,“引”“兼”“趣”“逆”各1分,句意1分)(2)您用很弱的兵力去对付很强的敌军,如果不能制服敌人,必然会被敌人欺凌,这一仗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关键。
(5分,“弱”“当”“是”各1分,“为所”1分,句意1分)8.①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
②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4分,第①点1分,第②点3分。
意思对即可)9.①俯仰结合(远近结合)。
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
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
②动静结合。
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
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4分,每点2分。
意思对即可。
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10.(1)学而不思则罔(2)塞下秋来风景异(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4)固前圣之所厚(5)潦水尽而寒潭清(6)别有幽愁暗恨生(7)长使英雄泪满襟(8)芙蓉泣露香兰笑(6分,每空1分,答对6小题即可得满分;有错别字、漏字、添字的,该空不得分)11.首先是焦灼,也感到奋斗后的疲倦,当然也有童年的欣快,同时又觉得前途迷茫,但最后还是坚定了对未来、对理想的追求。
(安徽第一卷)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及详细答案

安徽名校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年安徽省高三年级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的“座位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座位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1~6题和第Ⅱ卷15~17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出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不含1~6题)和第Ⅱ卷(不含15~17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是如何起源、何时形成的?——这是全世界关注的话题。
7月12日,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公共考古中心和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中心共同主办‚文明探源公众考古论坛‛,第一次面对公众讲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
正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研究员所言,根据大量考古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的成果,可以说,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10余个省级考古研究机构、近10所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多学科的合作攻关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
探源工程初步建立起在精确测年基础上的各个地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序列,对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过程、环境与各地区文明兴衰演进的关系有了总体性的认识。
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开始出现社会的分化,文明进程呈现出加速度的状态。
2013届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全国大联考)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略谈城乡关系之变1、从一定意义上说,2A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A城乡矛盾只是我国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优先”的社会政策,户籍制设置了两种不同的身份体制,分属不同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可以说,这是造成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消费支出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可称为农民进城的“红灯”阶段,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付出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造成了我国1D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现象(D是城乡矛盾导致的结果,而非导致城乡矛盾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开始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三元”结构。
具有现代因素的乡村工业化,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上亿新增就业岗位,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从而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然庞大,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就业比重仍居高不下,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这一时期,凸显了限制农村人口进城“黄灯”政策的社会代价。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转向对农民进城开“绿灯”,鼓励大量农民进城。
这不同于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前二者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活动;而农民进城是促使农民长久性地离开土地、暂时性地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从而开始形成“四元”结构:在农村,农业劳动者和乡镇企业并存;在城市,户籍人口和大量流动性农民工并存。
在这种情况下,为解决近年来我国社会面临的市场性的农民工潮、新的发展挑战和社会矛盾,政府相应地做出了政策调整,即从限制型政策转向鼓励型政策,从歧视型政策转向友好型政策。
安徽省大江中学开城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英语试题

大江、开城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英语试卷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试题卷包括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一卷(三部分,共115分)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 is the man most probably?A.A writer.B.A publisherC.An editor.2.At what time can Jerry see the woman tomorrow?A.9:00 am.B.10:00 am.C.14:00pm3.Why was the doctor put into prison?A.He broke the murderer's leg.B.He helped the murderer escape.C.He cured the murderer's leg.4.How much did the woman pay for the leather shoes?A.$69B.$46C.$235.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doing ?A.Sharing work experience.B.Talking about a restaurant.C.Having an interview.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自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大江、开城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大江、开城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66分)一.论述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会发现,这个崇尚“以食为天”的国度,华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转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
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便寻找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
显然,单支的筷子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
先民们质朴的头脑懂得,灵巧的手可借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的狩猎和劳动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拨、煎卷烤,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
至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
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发明创造的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
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在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外,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发明非筷子莫属。
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由树枝而木条、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
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其时,筷子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夹取食物。
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
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人数的惯例。
最终还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
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
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天地方圆”说相关。
2013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2013全国大联考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新高考新题目2013-01-15 1019(全国大联考)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详细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略谈城乡关系之变1、从一定意义上说, 2A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现代社会基本矛盾的一个重要表现(A城乡矛盾只是我国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城市优先”的社会政策,户籍制设置了两种不同的身份体制,分属不同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
可以说,这是造成我国城乡之间的劳动生产率、收入水平、消费支出以及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持续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一时期,可称为农民进城的“红灯”阶段,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付出了较高的经济成本和社会成本,造成了我国1D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社会现象(D是城乡矛盾导致的结果,而非导致城乡矛盾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开始打破原有的城乡“二元”结构。
而且随着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三元”结构。
具有现代因素的乡村工业化,为我国农村劳动力创造了上亿新增就业岗位,也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从而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但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仍然庞大,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农业就业比重仍居高不下,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
这一时期,凸显了限制农村人口进城“黄灯”政策的社会代价。
进入“十五”时期以来,我国政府向对农民进城开“绿灯”,鼓励大量农民进城。
这不同于土地改革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
前二者将农民固化在土地上,仍然从事劳动生产率相对较低、经济收益相对较低的农业活动;而农民进城是促使农民长久性地离开土地、暂时性地离开农村,进城务工,从而开始形成“四元”结构在农村,农业劳动者和乡镇企业并存;在城市,户籍人口和大量流动性农民工并存。
安徽省高三省级示范高中名校联考语文

安徽省2013届高三省级示范高中名校联考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至第6页,第Ⅱ卷第7至第8页。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1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1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莫言得奖,可以说既必然又偶然,我们对此应既在意又不必太在意。
毕竟在中国,和莫言大体处在同一个级别的作家还有很多,这是一批有活力和创造性的作家,莫言获奖只是一个开端。
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三十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
莫言获奖代表着中国文学被世界接受,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代中国作家的认同性焦虑,对已极大边缘化的文学创作有所提振。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了解逐步深入、真实,对莫言作品的认可就显现了这种趋势,这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走出去”有积极的意义。
作为拥有无数经典作品的文化大国,之前惟独没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成为国人的遗憾。
然而,莫言获奖并不能说明当代文学创作就达到了世界的高度,也不能说明中国进入现代以来的文学经典化的完成,或已经出现了传世的伟大文学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大江中学、开城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大江中学、开城中学2013届高三联考2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第一卷(阅读题,66分)一.论述文阅读(每题3分,共9分)循着生命实体的第一生存需求追溯,会发现,这个崇尚以食为天的国度,华宗汉祖自懂得刀耕火种后,便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原始陋习,而在火中取栗和汤中取食。
由于火焰与热汤的高温不允许沿用伸手抓捏的习惯,于是便寻找手指的替代物——一支箭、一柄矛或一根树枝。
显然,单支的筷子只具有扎和挑的功能,远不及两根手指拿捏之便捷。
先民们质朴的头脑懂得,灵巧的手可借两根树枝而延伸,更何况先民们的狩猎和劳动已将手指锻炼得运用自如,将两根小树枝捏在手中,竭尽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之能事,还可供递喂拨、煎卷烤,十八般食艺可得心应手。
至此,可推断,华汉先民的第一种创造发明得以诞生。
之所以称之为发明创造,是由于筷子完全符合当今发明创造的定律——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还具有取之有竭的原材料。
因此,又可以进而断言,祖先在发明创造了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外,最初的第一件民间日用品发明非筷子莫属。
随着筷子的普及和大量使用,制作筷子的材料渐次演变,由树枝而木条、竹条、骨条和牙条,其形制和长度也逐渐形成定规。
其长度缘于原始部落围着食器聚餐的习俗,其时,筷子必须具有一定的长度方能夹取食物。
而这长度又必得便捷于手腕在食器与嘴之间作半径活动,手臂的运动半径亦受制于腕骨到肘骨这两个支点的牵制,于是小臂的长度大体成为了筷子的长度标准。
筷子的诞生,不但确定了围食的习俗,而且依据筷子加手臂的长度作为半径,确定了用以聚餐的方桌与圆桌的直径与宽度,确定了餐桌周边长度与食客人数的惯例。
最终还使得筷子成为原始尺寸的长度单位,一市尺约等于小臂加拳头的长度,最初的筷子也大体如此。
只是由于木竹筷子容易弯曲,加上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人们逐渐从野外移至室内,食桌、食器、筷子渐渐短小精致。
至于筷子的形制取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天地方圆说相关。
有趣的是,氏族部落之间的许多理念和原始等级,也由筷子反映出来,依牙、骨、竹木品质与制作难度,按筷子长短、粗细、优劣与刻意制作的不同纹饰,显示了执筷人的等级尊卑与长幼身份。
为了适应传统礼仪的各种需求,筷子又演化为礼品、供品、祭品。
当祭祀神灵供三牲五谷时,人们把筷子插入供品。
为了确定祭拜的时辰,有人点燃竖着的木竹筷子以作计时之用。
继而又发现某种木料所制筷子燃点后会发出香味,或形成幽幽冥冥的火光,更增添了祭典的神秘感。
故而有了最初的焚香与火烛,直到后人懂得在筷子上粘裹香料和石蜡,才有了蜡烛与燃香,但其载体还是根筷子。
正是非同小可的一双筷子,强化了手指延伸与拿捏夹取的概念,派生出火钳剪刀等物器。
又由筷子纵横交叉的排列法,由小及大由短及长,使得洞穴鸟巢中生息的祖先颖悟了柱梁檩栏和樊篱牢笼的构成与功能,鲁班的祖师便用筷子演示了中国古代第一具建筑模型。
至于垒屋造房,无论是哥特式罗马式无非是石头的堆彻,确乎少了这份筷子的灵性和韵味。
直至经历了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的欧美宾朋,但凡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无一不从筷子学起。
由此而联想到同步进化的西方民族,同样凭着一双手,拿捏的却是刀叉,不同的取食进餐法则绵延成不同样式的文化与理念。
而与看上去动刀动枪的西方餐具相比,成双成对的筷子又多了一份和为贵的意蕴。
1.下面关于筷子诞生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懂得刀耕火种而改变茹毛饮血陋习的过程中,先民需要在火中和汤中取食,使用辅助工具势在必行。
B.对弓箭、长矛和某些农具的使用,启发了先民们的思维,为了用以代替手指,筷子的出现成为可能。
C.使用一双筷子,不仅可以插扎穿挑夹、捞扒拌搅拉,还可以递喂拨、煎卷烤,使用起来便得心应手。
D.先民们懂得辅助工具一支不如两支用起来方便快捷,而且狩猎和劳动已将他们的手指锻炼的灵活自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筷子之所以被称为我国民间日用品的发明创造,是因为它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而且可供使用的原材料丰富。
B.聚餐所用筷子的长度,不但取决于聚餐用的方桌或圆桌的宽度、直径、周长,而且还要考虑聚餐空间与食客人数的惯例。
C.民居与食器的发展使聚餐地点渐从野外移至室内,再加上木竹筷容易弯曲变形,食桌、食器、筷子渐渐变得短小精致。
D.在使用筷子的过程中,先民们关于手指延伸和拿捏夹取的概念得到强化,于是有了新的发明创造,比如火钳剪刀等物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筷子的长短、材质、形制等与民族文化有一定,比如筷子上方下圆,大概同先民崇尚的天圆地方说相关;纹饰、材质可以反映执筷人的等级尊卑。
B.先民们在祭祀神灵时,最初把筷子竖直插入供品,是为了点燃,以便掌握祭祀的时辰,也为了增添神秘感,由此又引发了燃香、蜡烛等日用品的出现。
C.西方人来到中国,要享用中国烹调之妙,必须使用筷子,因为筷子是中国人进餐的特有工具,与中国的食品、食器相配,已成为饮食不可分割的部分。
D.中西方比较,哥特式、罗马式石头堆砌的建筑,确乎少了我国柱梁檩栏式建筑的灵性和韵味;刀叉等餐具和筷子相比,缺乏一份和为贵的意蕴。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4-7题。
(19分)李沆,字太初,洺州肥乡人。
沆少好学,器度宏远,太平兴国五年,举进士甲科。
相府召试约束边将诏书,既奏御,太宗甚悦,命直史馆。
雍熙三年,太宗谓宰相日:李沆、宋湜,皆嘉士也。
即命中书召试,并除右补阙、知制诰。
沆位最下,特升于上。
四年,与翰林学士宋白同知贡举。
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
入翰林为学士。
会契丹犯边,真宗北幸,命沆留守,京师肃然。
真宗还,沆迎于郊,命坐置酒,慰劳久之。
真宗问治道所宜先,沆日: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
问其人,日:如梅询、曾致尧等是矣。
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沆对日:佞言似忠,奸言似信,至如卢杞蒙蔽德宗,李勉以为真奸邪是也。
真宗日:奸邪之迹,虽曰难辨,然久之自败。
一夕,遣使持手诏欲以刘氏为贵妃,沆对使者引烛焚诏,附奏日:但道臣沆以为不可。
其议遂寝。
帝以沆无密奏,谓之日:人皆有密启,卿独无,何也?对日:臣待罪宰相,公事则公言之,何用密启?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沆为相,王旦参政事,以西北用兵,或至旰食。
旦叹曰:我辈安能坐致太平,得优游无事耶?沆日:少有忧勤,足为警戒。
他日四方宁谧,朝廷未必无事。
后契丹和亲,旦问何如,沆日:善则善矣,然边患既息,恐人主渐生侈心耳。
旦未以为然。
沆又日取四方水旱盗贼奏之,旦以为细事不足烦上听。
沆曰: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
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
沆没后,真宗以契丹既和,西夏纳款,遂封岱祠汾,大营宫观,蒐讲坠典,靡有暇日。
旦乃以沆先识之远,叹日:李文靖真圣人也。
遂谓之圣相。
景德元年七月,沆待漏将朝,疾作而归,诏太医诊视,抚问之使相望于道。
明日,驾往临问,赐白金五千两。
方还宫而沆薨,年五十八。
上闻之惊叹,趣驾再往,临哭之恸,谓左右曰:沆为大臣,忠良纯厚,始终如一,岂意不享遐寿!言终又泣下。
废朝五日,赠太尉、中书令,谥文靖。
沆没后,或荐梅询可用,真宗曰:李沆尝言其非君子。
其为信倚如此。
(节选自《宋史卷二八二列传第四十一》有删节)【注】封岱祠汾:封泰山、祭汾阴。
蒐:(su),同搜。
坠典:指已废亡的典章制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知贡举知:执掌B.沆待漏将朝漏:计时工具,引申为时间C.然久之自败败:失败D.趣驾再往趣:急忙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沆受真宗皇帝信倚的一组是()(3分)沆位最下,特升于上谤议虽众,而不归咎于沆真宗北幸,命沆留守其议遂寝李文靖真圣人也李沆尝言其非君子A.B.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沆有先识之远,他当初预言之事后来大都出现,王旦惊叹其为圣人,称其为圣相。
B.李沆忠良纯厚,始终如一,为理政事,经常宵衣旰食,因此深得皇帝的器重。
C.李沆襟怀坦荡,公事公办,素来看不起那些常进密奏的奸佞之人。
D.李沆担心真宗正值年轻,血气方刚,不让他知道天下诸事艰难,就会纵情声色犬马,或者劳民伤财。
7.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0分)(1)帝尝语及唐人树党难制,遂使王室微弱,盖奸邪难辨尔。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夫人臣有密启者,非谗即佞,臣常恶之,岂可效尤?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8分)小园黎简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 寒花:菊花。
8.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4分)9.这首诗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甲、乙两题中任选一题,6分)(甲)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______。
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_______。
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乙)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_。
(韦庄《菩萨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吴丝蜀桐张高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李凭箜篌引》后值倾覆,___________________,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现代文阅读(24分)琥珀手链聂鑫森年近半百的湘楚大学考古系教授柏寒冰,业余爱好除了看书、著述之外,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抽闲去叩访城南的古玩街。
一个店铺一个店铺地看过去,金石、字画、瓷器、杂项,在一种高雅而古典的气氛中,让身心得到最大的愉悦。
他不着意于收藏,但偶尔也会买上几件被店主看漏了眼的小玩意,价格便宜,又真又古,作平日休憩时的把玩,那一份快意只有他自个儿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