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书法理论

合集下载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汇编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汇编

中国历代书法理论汇编在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古代的书法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也是我国艺术理论中的最宝贵的遗产。

相对而言,古代书法理论的出现比书法艺术的形成要晚一些。

据目前所能见到的资料,古代书论著作最早出现于汉代。

西汉大学者、文学家扬雄在他的《法言·问神》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书,心画也。

”这里的“书”虽不是专指书法,但它最早论述了有关中国书法理论的根本命题——书法同书法家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和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等问题,对后世的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书论史的源头。

汉代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初创期。

随着书法艺术的成熟和兴盛,专门研究书法的理论著作便应运而生。

最早论述书法的一篇文章是东汉书法家崔瑗的《草书势》。

崔氏在文中认为,草书的出现正是由繁到简的社会需要的反映,并描述、赞扬了书法的形态美和动态美。

对书法的艺术审美功能和价值作了充分肯定。

继此之后又出现了几篇重要的书论著作,如赵壹的《非草书》、蔡邕的《篆势》、《笔赋》、《笔论》、《九势》等。

尤其是大书家蔡邕的《笔论》和《九势》,在中国书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书法理论的成熟期。

这一时期,书法艺术非常兴盛,出现了一大批书法名家。

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动了书法理论的研究。

西晋时,出现了一批以自然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象、动态来描绘、比喻各种书体形态美的理论著作,如成公绥的《隶书体》、卫恒的《四体书势》、索靖的《草书状》、刘劭的《飞白势》、杨泉的《草书赋》等,表现出一种“尚象”的审美趋向。

东晋时,书家已不满足于对书法外在形态的描述,而开始探求用笔、结体和章法技巧的规律,并注意研究人的主观意志与书法的关系。

如世传卫夫人的《笔阵图》、王羲之的《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书论》、《笔势论》、《用笔赋》、《记白云先生书诀》等,都是这方面的重要书论。

至南北朝时,受时风的影响,开始重视对各个书家的评论。

这方面有影响的著作有羊欣的《采古来能书人名》、虞和的《论书表》、庾肩吾的《书品》等。

书为心画名词解释

书为心画名词解释

书为心画名词解释
“书为心画”是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书法是一种表达内心世界的艺术形式。

“书为心画”最早出自汉代扬雄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这句话的意思是,言语是表达内心的声音,书法是展现内心的图画。

通过言语和书法,君子和小人的内心世界可以被揭示出来。

扬雄认为,言语和书法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

在中国书法史上,“书为心画”的观念被广泛接受和传承。

书法家们认为,书法不仅是一种技巧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表达。

通过
笔画的运用、结构的安排和整体的布局,书法家可以传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个性。

因此,书法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可以反映出书法
家的内心状态和精神追求。

“书为心画”强调了书法与内心世界的紧密联系,将书法视为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这一观念对于理解中国书法的本质和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


西汉隶书石刻
西汉简牍帛书
2、东汉隶书
(1)碑刻:东汉的碑刻是汉代书法的基调,是代表书体,在 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结体和用笔上可以概括 如下几点: ①取势横扁,左右舒展:隶书字形多为扁方横式,向两边伸 展,如同燕展双翅,左右对称,联翩起舞。 ②起笔蚕头,收笔燕尾:隶书横画的落笔,藏锋逆入,形状 如同蚕头;收笔带有挑势,形状似燕尾。捺的收笔,与横 的收笔相同,也带有燕尾和挑势。这样的收笔,就使笔势 显得舒展多姿。但一字之内如有两个以上的横画或捺笔, 其收笔就只有一个“燕尾”而不能重复,即所谓“燕不双 飞”。 ③笔增提顿,画变方折:隶书来自于篆书,篆书中的圆转 笔画,隶书则改为方折笔画,转折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或圆 或方的棱角,由篆书的线条化趋向于笔画化,在用笔上也 相应地出现了提笔和顿笔,因而有了篆书所不能有的粗细 轻重的变化。
四、汉代书法家
史书记载的汉代书法名家有: 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寔、 张芝、蔡邕、师宜官、刘德昇、梁鹄。
曹喜(生卒不详),字仲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 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为秘书郎。能篆隶, 尤长于篆书。 杜度(生卒不详),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陕 西西安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时为齐相。擅长草 书。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 文献记载,汉章帝特许他以草书来写奏章。崔瑗、崔寔父 子皆受其影响。与崔瑗合称为“崔杜”。张怀瓘《书断》 列其章草入“神品”。 崔瑗(公元78年~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 人。曾任济北相。擅长草书和小篆。《书断》说其书“点 划之间,莫不调畅”,“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齐王 僧虔《论书》说“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书迹有 收入宋《淳化阁帖》中的《贤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崔 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风。

东汉书法(7)

东汉书法(7)

• (二)古厚遒浑一路 西狭颂: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阿阳李翕西狭 颂》,亦称《李翕颂》、《黄龙碑》。在甘肃成 县天井山。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六月刻。 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它刻 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宽340厘 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 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纵观 全篇,汉代隶书真迹清晰可辨。碑文除记述东汉 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 政绩,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 民造福之德政。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古质,结构 美观,刀法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封龙山颂:东汉延熹七年(164年)十月立。 隶书十五行,行二十六字,无撰书者姓名。 在河北元氏西北四十五里王村山下。此碑 出土较晚,然气魄之雄伟,汉隶中无出其 右者。其书法方正古健,点划之中有篆籀 之意,粗犷俊朗,有独特的阳刚之美。清 扬守敬评此碑:“雄伟劲健,《鲁峻碑》 尚不及此,汉隶气魄之大,无逾于此。” 宋代洪适《隶释》及郑樵《通志略》均有 著录,后湮佚。道光二十七年(一八四七) 十一月,元氏知县刘宝楠发现于河北元氏 西北四十五里的王村山下,即命工运入城 中。因搬运工嫌其沉重,乃截裂为二,后 虽经嵌合,但裂纹清晰可见。此碑目前所 能见到的旧拓本,均是道光后期碑裂后的 拓本。 杨淮表记; 伯兴妻残碑.
开通褒斜道刻石:《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东 汉明常永平九年(66)立,在陕西汉中市 褒城镇北古石门以南崖壁上。此石俗称 “大开道”和“开道碑”。东汉永平六年 (63)汉中太守钜鹿鄐 君奉诏受广汉蜀郡 巴郡刑徒2690人修建栈道,历时三年开通。 《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与《石门 颂》、《陠阁颂》、《西狭颂》并为汉代 著名摩崖刻石,由于书法刻于摩崖之上, 此类作品皆气势很大,开张纵横,古朴自 然,其中又以《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为 高古,笔画几乎没有波磔,字近方正,极 为拙朴。清翁方纲评:“至其字画古劲, 因石之势纵横长斜,纯以天机行之,此实 未加波法之汉隶也。”方朔则谓“玩其体 势,意在以篆为隶,亦由篆变隶之日,浑 朴苍劲”(《两汉金石记》)。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

汉代隶书知识点总结汉代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的重要形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形体规整,结构严谨,气势雄浑,被誉为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在汉代,隶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以下将对汉代隶书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隶书的产生和发展1. 隶书的产生隶书是在秦代小篆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隶书的产生与中国古代社会的变革和文字书写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统一战争促进了文字书写技术的统一。

为了适应繁忙的行政机构和日益繁荣的经济活动,秦始皇统一了文字,推行了小篆作为官方文字。

然而,小篆的书写繁琐,不便于日常应用。

因此,人们开始探索一种更适合实际使用的书写形式,于是隶书便应运而生。

2. 隶书的发展隶书最早出现于西汉初期,经过汉武帝时期的规范和晋代的改革,隶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书写形式。

汉武帝统一文字后,为了加强对文字的管理和规范,他下令选用隶书为官方行书,并设立了隶书馆。

汉武帝还特别聘请了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如张苍、杨雄等人,向他们学习隶书技艺。

这些举措促进了隶书的发展,使其成为汉代书法的代表作品。

晋代的王羲之和王献之等人对隶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改革,使其风格更加丰富多样,成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隶书的特点和风格1. 隶书的结构特点隶书的结构严谨,字形规整,线条流畅。

其笔画粗细适中,线条的厚薄和长短均匀平稳,给人一种严谨、稳重的感觉。

隶书的结构秩序明确,构图简洁,注重横平竖直,各部分协调统一。

整体呈现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气质。

2. 隶书的书写技法隶书的书写技法主要包括点画、撇捺、横折等。

点画是指在书写过程中,使用笔尖轻轻一点,形成点状的笔画,用以装点衬托字体的整体氛围。

撇捺是指在书写时,向下或向上加以一定的力度,形成撇或捺状的笔画,使字体显得更加饱满有力。

横折是指在书写时,将笔尖向左或向右一扭,形成倾斜的笔画,赋予字体更多的活力和动感。

中国书法史-汉代书法

中国书法史-汉代书法

西汉末期,是隶书的定型成熟期。存留作
品有:青海大通县115号出土的宣帝时期竹简;
甘肃敦煌出土的天凤元年(公元前14年)的木
牍;江苏仪征胥浦101号汉墓(元始五年)出
土的竹简木牍等。而堪称代表的,当属河北定县
40号汉墓出土的竹简,书于汉宣帝(公元前7
3年~公元前49年)时。结体取横势,波挑定
型,点画之间已能自如地表现后来隶书常见的俯
第二章 汉代书法
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 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 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 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23年~2 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 东汉(25年~220年)。汉初实行与 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东汉以后,碑刻大兴,而小篆的地位已经被隶书取代, 因而小篆碑刻并不多。代表性的有三类:《开母庙石阙 铭》、《少室石阙铭》,体势方正茂密,笔划圆劲;《袁 安碑》、《袁敞碑》,体势宽博,与秦小篆的严正不同, 用笔浑厚,与秦小篆的婉转不同,一般认为,这两碑是小 篆的新开创,代表了汉代小篆的新风格。《祀三公山碑》, 体兼篆隶,单字撑满字格,而通篇布局错落,是一种极有 创造性的写法。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本汉第七》中把汉碑 隶书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 凝整、秀韵八类。
最能称作典型的有:《乙瑛碑》、《史晨碑》、 《礼器碑》、《张景碑》、《华山碑》、《朝侯 小子残碑》、《曹全碑》、《熹平石经》、《韩 仁铭》、《鲜于璜碑》、《张迁碑》、《幽州书 佐秦君石阙》、《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石 门颂》、《西狭颂》、《郙阁颂》、《武梁祠画 像题记》、《左表墓门题字》、《苍山画像石题 字》等。从风格上讲,或雄强,或秀美,或飘逸, 或凝重,或古朴,或优雅……可谓千姿百态,朱 彝尊和康有为的分类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 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汉代简牍

汉代简牍

汉代简牍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

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

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

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

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

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墓葬汉简批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批: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即《孙膑兵法》)、《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

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

1972年,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牍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

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

浅析汉代书法教育及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启示

浅析汉代书法教育及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启示
二、汉代书 法教育对当代 书法艺术教育 的启示
汉代社会各阶 层对文字的书写有 实用性方面的严格 要求,这反映在童 蒙教育、官吏选拔和文字学研究等方面。东汉时期,各阶层文人 对书法的热衷与自觉的艺术追求开始形成风气,书家成为社会
图5
图3
图4
尊崇的对象,并形成师承、流派以及家族传承的家学,这就营造 了良好的学书氛围。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书法不仅有实用性,而 且有审美价值。
题。文章分析汉代书法教育情况,以期为当今书法教 皇帝重文,偏爱书法,进一步加强了文人学书氛围。

育普及和书法艺术传承提供一些参考。 一、汉代书法简述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的支持、丰富的字体资源、
入仕政策的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汉代的书法家深入

秦朝以小篆为文字范本,颁行天下,以教学童识 探索书法之美,为后世留下了大批经典的书法作品,其中较
1 •汉代的字书和学童书法教育对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启 示
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记叙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 “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 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 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 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 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①《说文解 字》载:“尉律,学童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 举劾之。”②从这些史料中就可看出,汉代学童自小学习文字学, 接受识字和书写教育。孩童幼时在书馆、书舍学习,之后到学、 校、庠、序中学习。孩童到十七岁以上为成人可以处事时,始可 参加考试。能背诵《尉律》之文,并取《尉律》之义推演发挥而缮 写至九千字以上者,可当郡县起草和掌管文书的诸曹掾史。虽 然自汉武帝时以通经艺取士后,舍而不用《尉律》,但政府对文吏 升迁一直有一套考核的标准,“能书”是其中一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蔡邕关于书法形势的生成书法审美 要素理论
▪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 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 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 则奇怪生焉。
二、关于“象”形字理论
▪ 1、关于“象”字 ▪ 《说文解字》:“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象
儿牙四足尾之形。”段玉裁注:“按古书多假象为像。人 部曰:像者,似也。似者像也。像从人象声。许书一曰指 事,二曰象形。当作像形。全书凡言象某形者,其字皆当 作像。《周易·系辞》曰:象也者,像也。”
▪ 2、许慎与汉字之“象形”,“书者,如也”说
▪ 《草书势》的主要内容:以一个欣赏者的姿态,以审美的 眼光来描述作者欣赏草书所得到的种种意象和感受。同时 还对草书的合法地位进行了一番交代,称草书“应时谕 指”,并提出“纯俭之变,岂必古式的思想”。
▪ 《非草书》主旨是责难草书,记录了当时人们对草书的狂 热,也提出了一些从美学上值得注意的问题:强调了人的 气质与书艺的关系;书法应表现个性。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
▪ 由象形引出“书者,如也”的观点
▪ 许慎在肯定文字具有表象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书者, 如也”的论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谓如其事物 之状也。”这就规定了汉字书写的基本要求。虽然许慎是 针对汉字的表意功能而说的,而实际上,这一论断成为后 世书法理论主旨之一。虽然随着书体的不断发展,书法逐 渐摆脱了象形的特征,而更多的成为一种表意的符号,但 历代书论家在评书时还是不忘能得物象之美的审美标准。
汉代的书法理论
主讲 熊沛军
▪ 汉代书法理论资料: ▪ 1、许慎《说文解字·叙》 ▪ 2、崔瑗《草书势》 ▪ 3、赵壹《非草书》 ▪ 4、蔡邕《笔论》、《九势》、《篆势》《笔赋》 ▪ 汉代的书法批评理论概况:扬雄的“书为心画”
说,许慎《说文解字·叙》人作为书法批评理论 前奏的作用。
一、草书引发的两种对立的书法观
▪ 崔瑗的《草书势》赵壹的《非草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批 评理论的文献,一方面揭开了古代书法批评的序幕,另一 方面在对待书法这个建立在实用基础上的艺术必然会存在 两个不同的观念。
▪ 草书本来是比较晚才出现的一种字体,但在书法艺术地位 确立的过程中担当开路先锋的角色。而以象形这基本特征 的篆书没有得到这种殊荣。这说明书法批评理论对书法艺 术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不仅仅以是否象形作为重要标准。汉 字书法的本质特征是“意象”,而非“画成其物,随体诘 屈”的“实象”。
▪ 许慎对汉字象形特征的解释,确立了汉字的形体具有概括 自然物象的功能,为书法作为造型艺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 3、崔瑗的“法象”概念 ▪ 4、蔡邕对书法的命题: ▪ “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
三、蔡邕对书法创作心理状态的论述
▪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 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 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 善矣。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 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 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 方得谓之书矣。
▪ 许慎系统总结了汉字的造型原则,即“六书”说:
▪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 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 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 也。三曰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 也。六曰假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