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书法美学思想浅探

合集下载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秦汉简牍是秦汉时期的文献资料,它们是当时主要的文书形式。

这些简牍体现了当时书法的风格,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初步探讨秦汉简牍书法美学。

秦汉简牍书法的基本特征是直线刚劲、笔画粗壮、结体厚重,与汉隶相比,简牍字体更为古朴原始。

这种直线、角度多的书法风格,与当时的审美环境和文化背景有很大关系。

当时,儒家思想盛行,鼓励人们以节俭、刚毅的精神面貌迎接未来。

而这种书法风格,则能更好地表现出这种思想。

此外,秦汉简牍的书法风格还体现了当时重视实用主义的思想。

当时,文书是一种重要的行政工具,需要简洁明了,以便于实际使用。

因此,秦汉简牍书法的字体也流露出了这种实用主义的精神。

比如,直线条的笔画,能够方便地写出字形清晰的文字,同时也符合当时追求实用的精神。

秦汉简牍书法的美学价值也不容忽视。

其独特的风格,给人以原始、古朴之感,具有一种特殊的美学魅力。

书法艺术是一种“表里双修”的艺术形式,既有形式美,也有内在美。

在秦汉简牍书法中,形式美体现在其直线、角度的笔画和粗壮的结体中,内在美则主要表现为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同样的书法,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环境下,也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意义。

比如,在当今社会,流行的书法风格是草书和楷书,这与当代审美标准和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但是,秦汉简牍书法的价值在今天依然是有意义的,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现代书法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文化情境,让我们更好地领略和理解当时人们的审美成就和文化精神。

综上所述,秦汉简牍书法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它是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

通过对秦汉简牍书法美学的初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和理解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浅析汉代隶书的美学古意

浅析汉代隶书的美学古意

丝 路 视 野汉代隶书的发展,一是由于当时社会上学术和文化高度融合,流行着重视隶书书写的学风;二是由于政治上关注民生、休养生息,经济上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汉代隶书笔画上取方破圆,带有一些装饰成分;结构上取水平线为主要元素,气势上宽宏大气。

在这一时期出现多部书法史论,对当时的美学思想、古意想法进行了初步的试探,汉代隶书中蕴含的美学古意,体现出当时人民古拙的美学思想、崇尚自然的古意、追求文字的风貌等特征,从其中探究出汉代隶书的古意和美学的源头。

一、汉代隶书美学古意产生的时代背景(一)从文化角度考察汉代隶书美学古意隶书兴起的汉代,当时的文化影响下,整个社会是以孝治理天下,必然会将“礼”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样正好融合了儒家的文化,在儒家的文化体系中“礼”是做任何事情的依据。

所以,汉代隶书古意中“美”放入“礼”中理解,解释就显得朴实无华,从而可以看出当时文化体系中汉代隶书的演变是必然的,其中的美学古意的含义也是一种情愫、一种智慧。

(二)从政治角度考察汉代隶书美学古意汉代隶书时期的执政理念上从外儒内法逐渐变为儒家至上的治国思想,使当时主流文化的兼容性很强,无论是哪种政治下的文化都会兼收并蓄,在政治上和学术思想上实现了大统一,一些流派杂乱的环境、森严的宗法制度、治国方针都被融合整顿,汉代隶书的率真、质朴、形象真实的特点更加突显,其中蕴含的美学古意被人们广泛认识,赋予新的精神。

二、汉代隶书书学理论反映的美学古意思想(一)蔡邕及其书论汉代时期书法理论作品中表达美学古意越来越多,东汉这位书法理论家蔡邕,所写多部作品中显而易见,其中《笔论》一书中,指出了书法艺术就是美学的特质和作者创作心态的古意思想,书法艺术中表现哪种形式会由内心的想法所表现,作为一种书法情怀的媒介。

从汉代隶书中的“气势”“动态”中看出了博深的美学感受、厚重的古意审美 风尚。

(二)扬雄“书为心画”说西汉这位学者扬雄,一生涉及的著作广泛,在思想上有独树一帜的观点,其中认为书写和图画书是一致的,也和书画同源这个观点契合,书写过程中不要求完全的模仿,它是一种“心画”的艺术方式。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书法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书法风格受到了严谨、简洁、精练的思想理念与政治社会背景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点。

本文将从书法形式、文字特点和书法艺术风格三个方面初探秦汉简牍书法美学。

1. 书法形式秦汉简牍书法以简洁、明快、简练、干练著称。

它的形式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结构简单秦汉简牍书法的结构清晰,组合刚健,尤其是书法线条的运动方向在同一平面上进行,形成整体条理清晰、紧凑有力的视觉效果。

(2)笔画鲜明秦汉简牍书法的笔画鲜明有力,大多数文字基础笔画相似,笔法独特,短小精干,直接传达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文字特点(1)形似意合秦汉简牍书法文字具有形似意合的特点,即书法形式与上下文融为一体,形而上之意与形而下之形相呼应,相得益彰。

这种文字的表现方式通常是通过笔画的形态来呈现意义,不仅增强了文字的传达效果,还可以起到经济、紧凑的排版效果,减少篇幅和重复。

(2)守正求新秦汉简牍书法的文字追求守正求新,即尽量保护传统的书写方式和原有的文化风格,同时对现实生活和文化知识进行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它秉承了传统书法的精华和现代审美观的形态,通过守正求新来实现不断的变化和发展。

3. 书法艺术风格秦汉简牍书法的书法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严谨、规整秦汉简牍书法的严谨、规整体现在书法的基础结构、字形等各个方面,从整体上看,它的书法样式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结构的规整性和整体性,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和时间性。

(2)干练、精炼秦汉简牍书法的干练、精炼主要表现在书法笔画的特点上,它的笔画短小精干,造型鲜明,纹理清晰,笔力有力,使文字显得有力、简洁、明快,给人以深刻而深远的艺术印象。

(3)朴实、自然秦汉简牍书法的朴实、自然体现在书法的构图、笔法等各个方面,其画风整体上展现出自然、朴实、奥妙而不矫揉造作的特点,给人以大自然在艺术表现中的唯美感受。

综上所述,秦汉简牍书法具有独特的书法形式和文字特点,展现出严谨、规整、干练、精炼、朴实、自然的书法艺术风格,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汉代书法美学摭谈

汉代书法美学摭谈

汉代书法美学摭谈作者:赵明辉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7期摘要:两汉时期是中国书法走向自觉的里程碑。

作为古、今文字的重大过渡,汉代书法气势雄强朴茂,博大飞扬,对汉代的审美追求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关键词:汉代;书法美学;审美趣味中图分类号:J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1-0072-01汉代是书法演进史上最关键性的时期。

汉代书法家对书法美学的贡献堪称百代标程,后世典范。

古意盎然的篆隶,率意为之的章草,头角峥嵘的楷书,精彩纷呈,千家竞秀。

中国书法史上再无其他任何时期能够望其项背。

作为古、今文字的重大过渡,汉代书法气势雄强朴茂,博大飞扬。

时而漫不经意,时而幽默,工谨与写意齐飞,浪漫和真率同在。

气势恢宏严整肃穆的汉碑,变化多端,活泼灵动汉简,无一不体现着雄闳的“大汉”气度。

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相较于其他姊妹艺术更为单纯。

从诞生那一天起,她就兼具了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双重特质。

尽管实用与功利的需求一再被弱化,但这种功用自始至终没有彻底被书法艺术所剥离。

作为书艺的载体和造型基础,汉字这种独特的文字作为物质材料才得以形成。

汉字是表意抒情的交流工具。

与先秦仅在实践层面上的书法不同,汉代出现了已具主体审美意识和观念形态的成熟书法理论。

虽然书法的审美意识发轫于先秦,但是中国书法理论的滥觞却是在汉代,涌现出蔡邕、赵壹等中国第一代书法理论家。

至此书法在实践理论两个方面都逐步走向健全。

“尚势”的审美追求是汉代人为华夏书法美学缔造第一个范畴。

在蔡邕之《篆势》,崔瑗之《草书势》以及晋人对两汉书势的集结中我们都不难发现汉代人在书法艺术上的审美追求。

笔势线条的律动是汉代书家对生命力势的完美诠释。

书法冲出“字学”的藩篱,书万象世界,统摄万象,肇于自然,从自然中采撷形态,阴阳既立,笔墨成为是心画与写志的载体,强烈动势折射人们生生不息的生命韵律,彰显书家的审美品味。

奠定书法走向独立自觉的艺途是汉代对书法美学最卓绝的贡献。

浅析汉代书法教育及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启示

浅析汉代书法教育及对当代书法教育的启示
二、汉代书 法教育对当代 书法艺术教育 的启示
汉代社会各阶 层对文字的书写有 实用性方面的严格 要求,这反映在童 蒙教育、官吏选拔和文字学研究等方面。东汉时期,各阶层文人 对书法的热衷与自觉的艺术追求开始形成风气,书家成为社会
图5
图3
图4
尊崇的对象,并形成师承、流派以及家族传承的家学,这就营造 了良好的学书氛围。人们也渐渐意识到书法不仅有实用性,而 且有审美价值。
题。文章分析汉代书法教育情况,以期为当今书法教 皇帝重文,偏爱书法,进一步加强了文人学书氛围。

育普及和书法艺术传承提供一些参考。 一、汉代书法简述
在稳定的社会环境、统治者的支持、丰富的字体资源、
入仕政策的影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汉代的书法家深入

秦朝以小篆为文字范本,颁行天下,以教学童识 探索书法之美,为后世留下了大批经典的书法作品,其中较
1 •汉代的字书和学童书法教育对当代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启 示
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记叙自己童年的学习经历: “六岁教书……八岁出于书馆,书馆小童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 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受《论 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 《汉书•艺文志》记载:“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 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 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①《说文解 字》载:“尉律,学童十七已上始试,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吏。 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 举劾之。”②从这些史料中就可看出,汉代学童自小学习文字学, 接受识字和书写教育。孩童幼时在书馆、书舍学习,之后到学、 校、庠、序中学习。孩童到十七岁以上为成人可以处事时,始可 参加考试。能背诵《尉律》之文,并取《尉律》之义推演发挥而缮 写至九千字以上者,可当郡县起草和掌管文书的诸曹掾史。虽 然自汉武帝时以通经艺取士后,舍而不用《尉律》,但政府对文吏 升迁一直有一套考核的标准,“能书”是其中一项。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简牍书法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写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代。

秦汉简牍书法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独特的魅力,更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本文将就秦汉简牍书法的美学特点和艺术魅力进行初步探讨。

秦汉简牍书法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简洁、古朴的书写风格上。

秦汉简牍书法是中国书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它起初是用于书写政务文书和记录日常生活的简短笔记,因而在字形结构、笔画构造上追求简练、明了,刚劲有力,给人以简练、饱满的印象。

这种简洁的特点正是秦汉简牍书法美学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它展现着一种朴实和纯粹的美感,给人以古朴自然的艺术享受。

秦汉简牍书法的美学特点还表现在其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上。

秦汉时代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重要发展阶段,简牍书法正是在这一历史时期诞生并得到发展的。

秦汉简牍书法作为当时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色,秦汉简牍书法不仅在字形结构上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更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独特面貌,给人以历史追溯和文化感悟。

这种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积淀使得秦汉简牍书法具有了独特的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秦汉简牍书法的美学特点还体现在其与当时社会生活相结合的书写内容上。

秦汉简牍书法最初是作为政务文书和日常生活记录的书写形式而产生的,它所书写的内容多为实用性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也有一些日常生活的笔记。

这些内容不仅展现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风貌,更使得秦汉简牍书法的艺术魅力体现得更为深刻和生动。

秦汉简牍书法以其独特的书写方式和内容表现出当时社会生活的鲜活面貌,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社会的风云变幻和人们的生活百态,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秦汉简牍书法作为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其在美学上有着独特的表现和魅力。

其简洁、古朴的书写风格、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书写内容,使得秦汉简牍书法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宝贵遗产。

浅析汉代隶书的美学意蕴

浅析汉代隶书的美学意蕴

浅析汉代隶书的美学意蕴【摘要】汉代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书法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本文从隶书的装饰性特点、规整排列、繁简结合、笔触变化和表现力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隶书以其独特的装饰性特点和规整排列形式,展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美学观念。

繁简结合的技巧使得隶书既富有华丽的装饰性,又不失简洁的美感。

隶书在笔触变化和表现力方面的运用,更加凸显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对汉代隶书的美学意蕴分析,可以看出其在审美价值上的独特之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于书法艺术的高度追求和深刻理解。

【关键词】隶书、汉代、美学意蕴、装饰性、规整排列、繁简结合、笔触变化、表现力、定义、特点、汉代隶书、体现。

1. 引言1.1 汉代隶书的定义汉代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体,起源于秦朝,兴盛于汉代,是隶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隶书的定义主要是指其独特的书写风格和笔法,具有明显的古卷、刚劲、稳健的特点。

隶书的字形来源于篆书,但隶书的笔画却更加规整、挺拔,具有独特的书写美感。

在汉代,隶书被广泛应用于官方文书、碑铭、墓志铭等领域,成为当时书法领域的主流书体。

隶书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高雅、典雅的书体,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隶书的书写要求极高,需要细心、准确地掌握笔画和结构,展现出一种刚毅、稳健的书写风格。

汉代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书写风格和美学魅力。

1.2 汉代隶书的特点汉代隶书是古代中国汉代时期的一种书写方式,是汉代秦篆的发展而来,具有独特的特点。

汉代隶书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笔画刚劲有力:汉代隶书的笔画刚劲有力,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书写力度。

每一笔都显得凝重而有力,给人以稳重厚重的视觉感受。

2. 结构严谨稳定:汉代隶书的结构严谨稳定,每个字的结构都经过精心设计,排列紧凑有序,整体呈现出一种秩序感和规整感。

3. 线条柔中带刚:汉代隶书在刚劲有力的基础上,又有着一定的柔美之处。

线条在刚劲之余,又不失柔软的特质,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

秦汉简牍书法美学初探简牍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它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而秦汉时期是简牍书法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简牍书法不仅在艺术表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且在美学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秦汉简牍书法的艺术特点和美学内涵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初探,探讨秦汉简牍书法的美学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一、秦汉简牍书法的艺术特点1. 简洁明快的笔势秦汉简牍书法在笔势上注重简洁明快,笔画匀称有力,线条流畅有韵律感。

特别是秦汉文字的古朴简练,简洁明快的风格使得简牍书法在传达意境和情感方面更加深刻而准确。

秦汉简牍书法以其独特的笔势风格在当时便备受人们的喜爱。

2. 特有的装饰艺术手法秦汉简牍书法在装饰艺术方面有着独特的表现形式。

其常常在文字书写的周围或者词句的首位加以装饰,以点、横以及方格等简单的装饰艺术手法为其增添美感。

这种在书法作品中添加装饰元素的手法不仅使得书法更加丰富多彩,而且为秦汉简牍书法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3. 形体简练的文字书写秦汉简牍书法中的文字书写形体简练,线条流畅。

其文字书写不仅有力饱满,而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这种书写形式的简约与流畅恰到好处,使得秦汉简牍书法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1. 简牍书法与文字艺术的完美结合秦汉简牍书法在书写形式、字体造型以及装饰艺术方面与文字艺术完美结合,协调统一。

通过对文字构图和布局的精心设计,简牍书法将自然的美、几何美和发散的美融合于一体,使得书法作品在审美上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

2. 着重意境表达的审美情感秦汉简牍书法着重于对意境的把握和表达,在书写中追求笔意境界的意蕴,这种审美情感的追求在简牍书法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通过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安排,秦汉简牍书法赋予了书法作品以更加深刻的审美意蕴。

3. 秦汉简牍书法对后世书法的影响秦汉简牍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美学内涵,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其在书法审美上的追求和实践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书法美学思想浅探【摘要】汉代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觉醒期,书法美学开始进入了自觉阶段。

一些书家的书论,提出了新的美学观点。

两汉的简牍隶书,汉隶碑刻汉末草书都呈现着汉代艺术气势与古拙的美学风貌,书家从书法线条飞扬流动中,发现线条运动与力量的美;汉代人崇尚自然,追求形象美,并开创了书法品评之风;从而揭开了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史上的序幕。

【关键词】汉代;书法作品;书论;美学思想关于汉代书法美学思想,它是书法艺术发展从古文字时代跨进今文字的过渡觉醒期,汉代人崇尚自然,追求形象美,并开创了书法品评之风;从而揭开了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史上的序幕。

一、汉代书法美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汉代的书法艺术处于中国书法艺术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这显著的标志是汉代书法艺术已独立成为专门的艺术,中国书法的篆、隶、八分、章草、草书、真书在此时期已出现并逐渐成熟,中国的书法理论已开始萌芽。

书法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部分,书法中的美学思想又可沟通于诗、画、乐、舞、建筑等艺术,还可以从中窥探美的本质与源头。

书法艺术的发展,有赖于学术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刘邦以武力统一天下,“曾以儒冠为溺器”,然而,巩固政权却又不能不要思想和文化。

萧何在刘邦初入咸阳时就已经开始留意搜集各种图书典籍,汉王朝建立之后,又建国家藏书阁,汉代文化的繁荣由此而开始。

同时,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战争所造成的文化毁灭,很多先秦的经典都需要重新抄写,抄写典籍的需要,使汉代建立了以书取仕的制度,汉初以此选拔文吏,必然在社会上造成重视文字书写的风气。

学术的繁荣,也为书学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文景时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采取于民休息政策,天下的财富,快速积累,呈现一派承平景象。

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即位,出于巩固皇权的需要,采纳了董仲舒的意见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东汉时期,经学昌隆,京师太学生,多至三万余人。

不仅京都如此,四海之内,学校如林,在这种尊崇儒学和重视书艺的风气之下,既张扬了儒学,也张扬了书法。

这是一个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

1.从文化角度考察汉代书法美学“独尊儒术”形成了汉代社会的集体意志和共同主题,而日常生活中的一事一物无不放在与这个社会主题的相互关系中确定其意义。

汉代社会以“孝治天下”,必然要强调“礼”。

儒家文化理想以“合礼”为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汉代,礼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大到治国安邦、婚丧嫁娶,小到饮食起居,事无具细都执行着一个一元的理念,就是以符合“礼”的要求为标准,一切以“礼”为一依据。

在儒家的道德中,任何事——包括性都应服从于“礼”,儒家建立了一种“天—命—性—情—道”i的联系。

孔子之“道”,是一种人生实践的基本原则,是人道,“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

始者近情,终者近义” ii,“道”虽始于自然状态的“情”,但最终已表现为人文的自觉。

儒家对于“性”的理解要平实得多,将“性”纳入礼仪——仁义之中。

由秦篆而汉隶,由繁变简,这种书体的演变是与当时社会主流文化状态密不可分的,绝不“只是文字应用的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隶变后的汉字,无论结构安排,还是笔画表现皆能变被动为主动,隶变无不隐寓着人们的要求和愿望,使汉字呈现出一种情趣,昭示出一种生存智慧。

这实际上包含了明确的由理性所引导的选择方向和理性的确定。

就是说隶变的完成不仅要有人的想象力,而且还要有意识形态视域的介质,它是“以雄强古拙的气势和力量表现了人征服占有外部世界的胜利和乐观神。

”iii从审美的角度来说,汉隶的样式可归结为汉代人在其特定环境下的群体意识,渐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理念。

2.从政治立场考察汉代统治集团对书法美学思想的影响出于对强秦速灭的反省,在体制上,汉实行藩王郡县双轨制;在政治指导思想方面,由秦朝的法家思想治国先改为用黄老无为而治的理论治国,然后汉武帝用外儒内法的形式执政,至汉元帝则完全用儒家思想治国。

正出于同样的考虑,在文字字体上,虽秦八体、汉八体及新莽六体中都有小篆和隶书,但作为官定正规字体而言,秦以小篆为主,汉则以隶书为主,秦篆纵长,汉隶宽阔。

隶书到西汉已达到成熟阶段,最能代表汉隶成就的,应是东汉的碑刻隶书。

秦汉人在书法上的过人处在于“胆敢独造”。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各体具有,率直淳朴,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

在《居延汉简》中时有今草出现,圆笔运行,悬针垂露等特色已十分明显。

就隶书而言,与秦简笔法无波挑不同,汉简增加了波碟俯仰,有的还增加了纵长的竖笔。

然而汉代人在汉隶中找到自己内心所追求的意境和内涵。

较之秦楚文化,汉文化体现出自信兼收并蓄的状态,正是这种包容与吸纳,才令汉文化变得日益博大和深厚,呈现出浪漫、庄严又极显神秘的特色。

汉代完成了政治权力和学术思想的大一统,无论什么都在国家的权力之内,也给各种学术流派杂处的环境,严格的宗法制度、以礼为本的统治方略已融汇到汉文化中,民族的时代精神,有一种积极进取、豪放热烈的倾向。

社会精神风貌显得豪迈洒脱,虽有制约,个体也溶解于共同的生活和文化中,但也多了一些弹性和活力,而不是秦代那样过分地僵硬。

汉代人凭借“独尊儒术”文化背景,对汉字进行思考,借儒家思想将常见的隶书式样赋予新的内涵,使之容易得到人们的普遍的共识与认同,在受众的体验中产生情感转化为公众的审美情趣,建立起一套自然—人—社会的思维系统。

二、从文人士大夫的书论看汉代书法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汉代书论中的美学思想给整个书论的发展以深远而巨大的影响,而书法美学的方法论亦于此肇源书法艺术根植于中国大地上,她的美学思想、方法论都是从中国古代文化的报裸中抚育出来的,此时期书家辈出,我们主要对蔡邕、崔瑗、杨雄、赵壹等人的书论进行理论上的梳理谈谈汉代书法美学思想。

1.蔡邕及其书论东汉时期的蔡邕,不仅是位著名的学者、文学家、音乐家,也是位有影响的书法家和重要的书法理论家。

传其所作的书论文章,有《笔赋》、《篆势》、《笔论》、《九势》等多篇。

蔡邕的《笔论》,直接、深刻地从书法艺术的创造过程,揭示了书法艺术的表现特质和创作心态问题。

所谓“书者,散也” iv,即是说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是对人的内在情感心绪的抒发与表现。

而这种对人的内在情感、心绪的抒发与表现,不是借助于汉字文意的认知功能,而是通过对汉字形体的艺术创造,在“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的书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虽然蔡邕的话,略显简单,概括,但它对书法艺术的表现特质的揭示,是极为深刻的。

如果说东汉时期,世人书法创作热情的高涨,张芝、崔瑗等书法家的出现,显示了书法艺术的成熟与繁荣,那么,蔡邕对书法艺术表现特质的揭示,则标志着书法理论的自觉与深化。

从这种意义上说来,蔡邕是中国书法美学思想的开拓者。

他创造性地为中国书法美学的发展,确立了一块最富理论价值的基石。

蔡邕认为,书法,作为一种抒发情怀的艺术形式,它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有意为之”的情感自由活动。

(下转第311页)(上接第309页)如果说:“书者,散也”的思想,是他对书法艺术表现特性的深刻揭示,那么他对“势”与“力”的审美内含的发现,则是体现书表现特性的艺术手段与方式。

特别是他偏重书法“势”与“力”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汉代艺术注重形质外在、博大、厚重的审美风尚,与汉代大赋、石刻、画石、雕塑、建筑的审美趣味相统一,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这对我们更科学地认识和确立蔡邕书法美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价值都是十分重要的。

2.扬雄的“书为心画”说扬雄,西汉学者、辞赋家,扬雄一生悉心著述,除辞赋外,又仿《论语》作《法言》,仿《周易》作《太玄》,表述他对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思想,在思想史上有一定价值,另有语言学著作《方言》等。

杨雄认为书写是一种图画“书,心画也”从书写的起源来看,这种观点是比较合理的。

关于书写与绘画的源流关系,参考金学智在《中国书法美学》中的说法,流行的五种观点后,笔者认为,摩尔根、伊斯特林、宗自华的观点比较接近,也比较正确,即“书写或口文字起源于绘画”。

扬雄认为钱即文字书写,是一种画的观点书,画白是比较合理的。

书法是内心的形象性表达“书,心画也”,书法不是一种纯粹的“模仿技艺”,它不要求实物还原,不要求写的字和画的画一样逼真,它是“心画”是内心世界之形象的艺术化表达,这种情怀的表达既包含伦理志向,也包含情感趣味。

从书法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道德水准(“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扬雄的这一观点,后代很多人表示认同。

欧阳修说:颜真卿忠义出于人性里,扬氏所论之书,虽未必专指书法,但第一次论及书法与书作者思想感情之间的关系以及书法艺术表情达性的特质。

这些有关中国书法理论根本命题的论述,对后世的书法理论及创作有着极为重大深远的影响。

3.赵壹的书法批评赵壹为东汉灵帝光和年间著名的辞赋家,善写抒情小赋,曾作〈刺世疾邪赋〉,表现了对当时奸邪当道,政治黑暗的不平。

赵壹在《非草书》中对世人学书情景的描述,更令人感动不已:“夫杜、崔、张子,皆有超俗绝世之才,博学余暇,后世慕焉。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

领袖如皂,唇齿常黑。

虽处众座,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腮出血,犹不休辍”。

可以清楚地看到东汉末年草书艺术繁盛的情况,如此规模和狂热的书法实践,不仅大大提高了东汉时期的书法艺术水平,也促进了士人对书法艺术理论认识的觉醒。

三、汉代书法美学的史学意义与理论价值汉代书法以“丽”为美,以“势”为尚,虽不能完全涵盖两汉时期书法的整体风貌,但放置特定的时代环境之中,正是那一时期主体文化精神所共有的。

它鲜明的体现了民族腾飞的生命情调和文化精神,尤其是汉末草书,追求“势”,追求不平,追求险绝中的平正,追求不平衡中的平衡,追求自由飞动之美,以其极为简省的构形、强烈奔放的线条、百态千姿的风格,都体现了汉代书法以自然为美的时代风貌。

而这些,又化育为汉代书论中别具特色的美学思想并成为书法美学的理论命题而影响着后世,这正是汉代书法美学的史学意义与理论价值所在。

注释:i见《孔孟之间》,载《中国哲学》第20辑。

ii郭店楚简《性自命出》。

iii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3第125页。

iv蔡邕《笔论》,《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年,第5页。

【参考文献】[1]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m].南京:江苏出版社,2002.[2]黄惇,金丹,朱爱娣,等.中国书法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3]陈方既,雷志雄.中国书法美学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1994.[4]本社编.历代书法论文选[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5]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6]李泽厚.美学三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