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书技法

合集下载

北宋米芾书法艺术综述

北宋米芾书法艺术综述

北宋米芾书法艺术综述打开文本图片集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米芾书法是北宋书法最高水平代表之一,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

一米芾生平简介米芾(1051—1107),湖北襄阳人,初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又号鹿门居士、火正后人。

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

祖籍山西,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有“米襄阳”之称。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他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筆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他在书法上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

史传米芾个性怪异,喜唐服、有洁癖、好奇石,因而人称“米颠”。

黄庭坚就曾评价其为:“米黻元章在扬州,游戏翰墨,声名籍甚,其冠带衣襦,多不用世法。

起居语默,略以意行,人往往谓之狂生。

然观其诗句,合处殊不狂。

斯人盖既不偶于俗,遂故为此无町畦之行以惊俗尔。

”①元倪镇有诗:“元章爱砚复爱石,探瑰抉奇久为癖。

石兄足拜自写图,乃知颠名传不虚。

”②米芾父字光辅,官至武卫将军,喜爱书画,精于鉴赏。

其母侍奉宣仁皇后藩邸,因此米芾被封为殿侍,登进士第。

米芾生于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

米芾年少时初学颜真卿,七八岁时就能手书大字,后师法柳公权,学《金刚经》。

因知柳出自于欧,故学欧阳询。

后又学褚遂良、段季展、沈传师等人。

米芾20岁入仕,以恩补含光尉,历任长沙与杭州观察推官、润州州学教授。

元祐七年(1092)为雍丘令,后改监中岳祠,又历任涟水军使、蔡河拨发运、发运司属官、太常博士、书学博士、无为军知州。

崇宁五年丙戌(1106),为书画学博士,礼部员外郎,故人称“米南宫”。

传世著作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砚史》等,对后世书坛影响深远。

米芾的书法取法广泛,早年学唐人,对颜真卿《争座位帖》推崇有加,又从欧阳询行书中得“险劲”。

米芾技法十讲

米芾技法十讲

浅析米芾作品中“侧”的写法作者: 郭名高侧,“永”字八法之一,指点的写法。

《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

故名侧也。

”就书写而言,陈思又曰:“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

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

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

疾则失中,过又成俗。

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

’”古人所言“侧”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图(1):但“侧”的写法又不仅如此。

王羲之《笔势论》云:“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

如斯之类,名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现就米芾作品中常见的“侧”法作以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2 露珠点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

与楷法略有不同。

如图(2):3 引天应地点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

如图(3):4 杏仁点蒋和《书法正宗》称其为“向上点”。

其运笔方法为: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

多居于一字的左下方,常与露珠点呼应。

如图(4):5 平点搭锋平按,向右下方略顿,回锋收笔。

此点多代替短横用之。

如图(5):6 右趯点逆锋入笔,向左下按继而折笔蹲锋趯出,与下一画成呼应关系。

如图(6):7 坠石点此点多逆锋入笔,行笔或左下或右上,围转下顿,回锋收笔,如高山坠石,势劲而深陷红壤,破石穿木。

如图(7):8 弯月点逆锋起笔,按笔左下围转,提笔回锋收之。

如图(8):除此之外,米芾行书作品中又有许多“侧法”的异势现象,如“带下点”、“两向点”等,皆由以上侧法化出,在此不再一一尽述。

注:参考米芾作品有《苕溪诗》、《蜀素帖》、《芾非才当剧帖》、《研山铭》、《致葛君德忱尺牍》、《箧中帖》、《李太师帖》、《与知府帖》、《适意帖》、《拜中岳帖》、《向乱帖》、《闻张都大宣》、《致知府大夫丈帖》、《清和帖》、《多景楼诗帖》、《元日帖》、《德行帖》、《伯充帖》、《砂步诗帖》。

学米芾行书的朋友都收藏了,多图详解米芾的每一个字!

学米芾行书的朋友都收藏了,多图详解米芾的每一个字!

学米芾行书的朋友都收藏了,多图详解米芾的每一个字!16个字代表米芾特色《蜀素帖》是练习行书的书法爱好者的必修课之一,米芾的这件作品写得十分灵动,用笔和结构特色非常明显,最能体系米芾沉着痛快的感觉。

本文选取16个最能代表米芾好书法特色的字,进行单字解析,以飨读者。

一、凌凌字本是左右结构,一般人行书往往容易把它写得很散。

米芾这个凌字处理得很巧妙,他把左边两点水,有意地往上提升,跟右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左右两部分非常紧凑。

二、古这个字字形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并不好写。

米芾的巧妙之处,将“古”字写得像一个倒三角形,上面大,下面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险绝之势。

用笔比较厚重,中锋行笔缓慢,写出了古朴厚重的味道。

三、牵“牵”字写得非常灵动轻巧,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上大下小的结构,加上造型上取斜视,配以柔韧的线条,起笔很高,有意拉开距离,使全字斜中求正、收放自如。

四、旖这个字的结构上左右相互依靠,下半部分形成巨大空间。

笔法上左边的首点圆润,撇与横折挨得很紧。

右边的最后一笔,拖得很长,以蟹爪钩收笔,这是米芾的典型写法。

五、得“得”字左右结构,左边取斜势,右边取起正势,一斜一正,相得益彰。

左边形体收敛,右边结构放纵,左右间相互依靠,中间又有大片的空白,显得疏密有致。

六、寒“寒”字写的形体挺拔,侧锋起笔,宝盖头的提按,使得笔法跳跃,很有韧劲。

中间两竖写得很挺拔,右边捺笔收敛为点,与下面两点参差错落,收放有度。

试想一下,如果把右边的捺画写长,那就不好看了。

七、附“附”字写得非常巧妙。

一方面,在形体上进行了笔画精简,将原本复杂的笔画,化繁为简。

另一方面,写得参差错落,重点体现在三笔竖画上面,无论是长短、轻重、方向,都不相同,体现了求同存异、不拘一格的艺术特色。

八、雨“雨”字写得活泼可爱,疏密有致。

以中锋的用笔方式轻盈流畅地写下,起笔化横为点,下半部分开张,中间四点以牵丝相连,浓重收敛,形成虚实对比关系。

九、垂垂字写得张扬而又稳重,如果把外形用笔画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米芾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米芾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米芾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米芾行书,字字天马行空,恣肆挥洒,无论是用笔,还是取势,均变化神奇。

由于行书是一种随意的书体,帮字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驻笔、连带下笔、顺接上笔的接法、折前折后等都应充分展现,另外墨的枯润、笔画方圆、刚柔、轻重亦应在字中显露出来。

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悬针者,或细者特细,或粗中走细,有长有短,意未尽又生笔意。

第三法:垂露者,或逆锋提起,或戛然而止,各具面目。

第四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面下。

第五法:撇缩捺伸,捺不宜短。

第六法:捺缩撇伸,撇宜长劲。

第七法:宝盖之钩,或长或短,或顺锋或挑锋。

第八法:纵腕之法,钩身弯折,末端或伸钩或平出或翘出。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或伸展均匀,或撇展捺收。

第十法:撇重者,收放自如。

第十一法:四点者,或为点,或为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散水法,或危如坠石,或盘金屈铁,或线条流畅,或凝重坚毅。

第十三法:纵戈之字,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四法:平钩之法,或直或弯,顺笔而为。

第十五法:末钩法,宜平出,钩上侧呈平状。

第十六法:心钩法,钩身宜曲,二三点常连。

第十七法:圆折之字,折肩圆转,动中含静。

第十八法:方折之字,折肩外拓,顿挫折行,静中有动。

第十九法:重撇之字,丰满而呆板。

第二十法:右角上斜,偏侧取势。

第二十一法:以点代捺,中为常理。

二、欹侧生势,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欹侧生势是行书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王羲之行书首创一风格,为后世树立了行书的典范。

欹侧主要是指夸张字中某一部分,或削减字中某一部分,加大横画斜度,或抬高字形右上角,或调整字间架组成正斜比例,使字形出现参差错落、俯仰欹侧之势,并具备婀娜多姿、峭拨开张的艺术美。

第二十二法:左欹之字,竖向左斜,成欹仰之形。

第二十三法:右侧之字,竖向右倾成右侧之势。

第二十四法:上欹下侧,上下两部向相反方向倾斜。

第二十五法:左欹右侧,或左向右斜或右向左斜,成欹侧之势。

第二十六法:有提有按,动静相宜,韵味十足。

宋四家之一米芾行书欣赏

宋四家之一米芾行书欣赏

清代雍正年间,被书画鉴赏家、四川成都知府于腾收藏。及至近代,令 人慨叹,竟流落日本。
目录幻灯片 2
17

2002年3月,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从从日本征集到《研山
铭》。国家文物局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组织专家依法对《研山铭》进行
了鉴定、评估。专家们一致认为此件确属米芾真迹,并建议文物部门与
拍卖公司协商,由国家优先购买。 2002年12月6日国家文物局在拍卖会
《苕溪帖》: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全卷35行,共394字, 末署年款“元戊辰八月八日作”,作于宋哲宗元佑三年戊辰(公元1088 年),时米芾38岁。所书为自撰诗,共6首。卷前引首有“米南宫诗翰” 五篆字。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 友仁鉴定恭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 《苕溪诗》是米芾行书的重要代表作品。此帖是以米芾游苕溪时的 诗作书写。开首有句“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襄阳漫仕黻”。此帖是米芾 经意之作, 全卷书风挥洒自如,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
“乌丝栏”起源于何时已无法考证。从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 序》写在“乌丝栏”上我们可以得知,在距今1600多年的魏晋时期就已经 有了“乌丝栏”的线笺。相传唐代女诗人薛涛喜欢用画有“乌丝栏”的松花 笺,并改其尺幅,染色成各色小彩笺写诗,深得文人学士的青睐,后被
目录幻灯片 2
8

称为“薛涛笺”,并广为流传。在古代,“乌丝栏”笺纸一般都是小幅
快”;另一方面,米芾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
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
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他的
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

【全】米芾行书书法鉴赏

【全】米芾行书书法鉴赏

【全】米芾行书书法鉴赏宋米芾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另一方面,他又独创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之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

为后世许多画家所倾慕,争相仿效。

他的儿子米友仁,留世作品较多,使这种画风得以延续,致使“文人画”风上一新台阶,为画史所称道。

米芾究竟以书为尚,还是以画为尚,史家各有侧重。

米芾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收藏宏富,涉猎甚广,加之眼界宽广,鉴定精良,所著遂为后人研究画史的必备用书。

有《宝章待访录》、《书史》、《画史》、《砚史》、《海岳题跋>等。

《宝章待访录)成书于元佑元年(1086)八月,分为“目睹”“的闻”两大部分,所录八十四件晋唐品,开后世著录之先河,影响颇大,甚至有专门模仿此书体例的论著,如明张丑撰《张氏四表》。

《书史》则更为详实,为后世鉴定家的依据之一。

《海岳》一书主要叙述自己的经验心得,十分中肯。

该书一般认为是后人辑录米论而在成。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王文治)。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米芾行草特点有哪些结构特征

米芾行草特点有哪些结构特征

米芾行草特点有哪些结构特征米芾是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米芾行草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米芾的行草特点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

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

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

勾也富有特色。

米芾的书法中常有侧倾的体势,欲左先右,欲扬先抑,都是为了增加跌宕跳跃的风姿、骏快飞扬的神气,以几十年集古字的浑厚功底作前提,故而出于天真自然,绝不矫揉造作。

学米芾者,即使近水楼台如者也不免有失“艰狂”。

宋、元以来,论米芾法书,大概可区分为两种态度:一种是褒而不贬,推崇甚高;一种是有褒有贬,而褒的成分居多。

持第一种态度的,可以苏轼为代表。

米芾的书写技法米芾作书十分认真,不像某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米芾自己说:“余写《海岱诗》,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明范明泰《米襄阳外记》)。

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个中行家里手不能道,也可见他创作态度的严谨。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行书米芾笔法

行书米芾笔法

行书米芾笔法
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也是最具有艺术性的一种书体。

米芾是宋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行书笔法非常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米芾的行书笔法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气势雄浑,笔画有力。

米芾的行书笔画重、浓、粗,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用笔有力,形成了磅礴的气势。

二、结构严谨,布局严谨。

米芾的行书结构紧密,布局严谨,将文字排列得整整齐齐,几乎没有一笔多余。

这使得字体显得非常美观。

三、意境深邃,形神兼备。

米芾的行书富有灵韵和内涵,不仅注重字形的美观,更讲求意境的表现。

他的字体在表现形式美的同时,也能表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

四、技法独特,创新精神。

米芾的行书中还有一些独特的技法,如“颠倒波浪”、“重光重影”等,这些创新精神在当时非常引人注目。

总之,米芾的行书笔法兼具力与美、结构严谨、意境深邃、技法独特等特点,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的一个瑰宝。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芾行书技法米芾技法十讲(一)一、浅析米芾作品中“侧”的写法1、侧,“永”字八法之一,指点的写法。

《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侧不言点而言侧,何也,论曰:谓笔锋顾右,审其势险而侧之。

故名侧也。

”就书写而言,陈思又曰:“侧不得平其笔,当侧笔就右为之。

口诀云:…先右揭其腕,次轻蹲其锋。

取势紧则乘机顿挫,借势出之。

疾则失中,过又成俗。

夫侧锋顾右,借势而侧之,从劲轻揭潜出,务于勒也。

?”古人所言“侧”在米芾作品中多有出现,如图(1):但“侧”的写法又不仅如此。

王羲之《笔势论》云:“夫着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鹗口,尖如鼠屎。

如斯之类,名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现就米芾作品中常见的“侧”法作以总结,以求教于方家。

2、露珠点裹锋起笔,围转向右下行而顿之,稍驻即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

与楷法略有不同。

如图(2):3 、引天应地点逆锋起笔下按,折笔向左,顿而提锋左下带出,多为横势,起收均有纤丝。

如图(3):4 、杏仁点蒋和《书法正宗》称其为“向上点”。

其运笔方法为:裹锋左下按,顿而围转提笔向右上方回锋收笔。

多居于一字的左下方,常与露珠点呼应。

如图(4):5 、平点搭锋平按,向右下方略顿,回锋收笔。

此点多代替短横用之。

如图(5):6 、右趯点逆锋入笔,向左下按继而折笔蹲锋趯出,与下一画成呼应关系。

如图(6):二、浅析米芾作品中“勒”的写法勒法,即横画的写法。

清代冯武《书法正传》曰:“画之祖,勒法也。

状如算子,便不是书。

其法初落笔锋向左,急勒回向右,横过至末,复驻锋折回,其势首尾俱低,中高拱如覆舟样,故曰:勒常患平。

智永,虞世南上而钟王,多用篆法为画,欧阳、褚、薛多用隶法为画。

”在这里,冯武强调了四方面的问题:A 勒的地位;B 勒的书写原则;C 勒的书写方法及形态;D 勒的用笔分类。

而我以为,此处关于勒的表述未免有些笼统。

更何况这里的勒是针对楷书而言的。

在此,笔者拟就米芾行书作品中勒的写法略作总结。

为了表述方便,根据勒的形态特征,笔者不揣浅陋,暂拟名称如下:1 纤丝牵连横裹锋逆入,起笔形成纤丝,收笔向上翻挑与次笔画呼应。

这种笔法多出现于米芾的尺牍作品中,起笔常与上字末画或形连或意带。

如图(1):2、圆头下顿横逆锋圆笔入,提笔右上,收笔略顿牵出下一笔。

在书写的过程中,起笔处有时略露纤丝痕迹。

如图(2):3、大头横起笔发力由大及小,横画头重尾轻。

具体又分为中锋逆入和侧锋入笔两类。

如图(3):4 、扁担横起笔或藏或露,收笔略顿,不与下笔形成连带关系。

其特点是,中间纤细两端粗重,状如扁担。

如图(4):5、呼天喊地横起笔裹锋逆入,收笔顺势带出,形成两个相反的钩角。

如图(5):6 、大头下钩横起笔粗重,骤然提笔上行至尾端,顺势向下带出钩来。

如图(6):7 、平头下钩横横画整体上发力均匀,起笔或藏或露,收笔向下带出钩来。

如图(7):8 、尖头上挑横侧锋入笔,水平方向平动顿笔后提笔上行翻挑。

因横画中段顿笔早晚及发力大小各异,形态上也就有所差别。

如图(8):9 尖头横起笔尖利,收笔护尾,形状略短,小者近似于平点。

如图(9):10 梭子横起笔收笔迅猛,发力在横画的中间,故而两端尖细,中间粗重,形似梭子状。

如图(10):11 铁杵横此横注重藏头护尾,粗细几无变化,金石气息浓厚。

如图(11):米芾技法十讲(二)三、浅析米芾作品中“弩”的写法弩,又作“努”,“永”字八法之一,指竖画的写法。

根据其形态特征,又将它分为悬针竖,垂露竖和铁柱竖三大类。

现就米芾作品中“弩”的写法略作分析。

悬针竖折锋向右,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末笔出锋收之,呈针尖状者,谓之悬针竖。

宋代姜夔《续书谱》云:“悬针者,笔欲极正,自上而下,端若引绳。

”在此,姜夔将悬针竖从状态上作了简单阐述,具体到作品中,笔者又将其归为以下几类:1 、尖头外拓悬针竖起笔裹锋直入,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收尾。

笔画中段呈外拓弧线。

如图(1):2、尖头悬针内擫竖轻起轻收,发力在竖画的中段,内边沿线微凸,外边沿线凹入,状如强弓。

此笔画多用于左右结构的汉字书写中。

如图(2):3 、露锋悬针竖起笔搭锋略顿,顺势而下,收笔状如针尖。

具体又分为垂直悬针和欹侧悬针两大类。

即有些笔画状如引绳,有些因考虑与下字的呼应,而呈现左欹右倾状。

如图(3):4、藏锋悬针竖逆锋入笔,顿笔转锋,向下力行,收尾呈针尖状。

值得一提的是,此处的藏也包含另一层意思,即起笔未必都做到了藏锋的细微动作,但因与其它笔画的衔接,而有了藏的感觉。

其形态也有正侧之分。

如图(4):5、柳叶竖起笔多与一些笔画拈连,发力由轻及重再提笔向左带出,状如柳叶。

此笔画夸张成分居多,且在米老作品中,常有将竖钩写柳叶竖的现象。

如图(5):垂露竖“垂露法,口诀云:锋管齐下,势尽杀笔缩锋。

又始笔而极力,终驻锋而作弩,又无垂不缩,以此顿笔以摧挫为功。

”(宋代《翰林密论二十四条用笔法》)这是就垂露竖的整体笔法而言的,就米芾的作品来看,似乎不尽如此:6、尖头垂露竖起笔裹锋直下,发力先提再按,收笔略顿回锋。

此笔画上端尖细,收笔浑厚圆劲。

具体又分为尖头正垂,尖头欹侧两大类。

如图(6):7、垂露内擫竖起笔或藏或露,笔行至竖画的中段内敛至末尾顿笔向上围收。

如图(7):8 、垂露外拓竖这种笔法在米芾作品中出现的较少,与垂露内敛竖在笔画中段用笔正好相反,呈外拓状。

如图(8):铁柱竖清代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云:“铁柱者,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山?、…由?等字用之。

” 观照米老诸多法帖,我拟将铁柱竖分为两类: 9 、第一类,如戈守智所言:“首抢上蹲锋,借势捷下,尾乃煞笔上抢”。

在这里,起笔有藏露之分,行笔多快捷短促,被下边的笔画拦截。

如图(9):10 、第二类铁柱竖以圆笔入,注重藏头护尾,且不为其它笔画所囿,形态较长,粗细没什么变化,如铁柱耸立于世,篆籀气息浓厚。

如图(10):四、浅析米芾作品中“趯”的写法“趯”,永字八法之一,指钩的写法。

作钩要驻锋提笔,突然趯起。

正如李世民《笔法论》所云:“趯须存其锋,得势而出。

”清代《佩文斋书画谱》载《书法三昧.运用》云:“钩之祖,趯法也。

柳宗元云:趯宜蹲而势生。

其法蹲锋上出,险势傍分。

然亦分三体:左如…氏?、…长?字,须长趯以应右。

右如…门?、…丹?字,须长趯以应左。

中如…东?、…乘?字,趯须朝上。

”可以看出,古人就趯的方位特征,将其分为左中右三大类。

笔者拟就此思路,浅析米芾作品中“趯”的写法。

1、戈字钩又称斜弯钩。

在米芾作品中,此类钩法多一带而过,钩角小,常与下一笔形成连带关系。

也有在趯处略顿收笔的。

如图(1):2 、反立刀钩弩画收尾处驻笔侧锋向右拖出继而上挑收笔,常与次笔画形连。

如图(2):3、鹅尾钩笔行至弩画末端,右转平行,进而蹲锋上挑。

在这里,又有两种现象:A 以右转平出略顿代趯;B 以右转平出下带勾替趯。

此皆鹅尾勾的异势现象。

如图(3):4、蟹爪勾在弩画末端蹲锋向右平拖少许,继而向上迅速挑出。

这是米老从大王那里化为己用的笔法之一,在他的作品中比较普遍,且常与下一笔拈连。

如图(4):5 、平拖勾笔行于钩处,顿笔蓄势,向左平拖而出。

如图(5)6 、上挑勾行笔于勾处,向左蹲锋蓄势,得势上趯。

如图(6):7、拖下勾起笔发力由轻及重,至弩画末端,笔锋向左下方运行,提而收之。

如图(7):在米芾作品中,常有一种现象,即以弩画代替竖钩,具体又分为三种情况: 8 、以垂露竖代替竖钩,如图(8):9 、以悬悬针竖代替竖钩,如图(9):10、以柳叶竖代替竖钩,如图(10):11、心字钩裹锋起笔,右斜下按,继之拖锋向右平行,驻笔蹲锋向左上方趯出,常与下一笔拈连。

如图(11):米芾技法十讲(三)五、浅析米芾作品中“策”的写法策,“永”字八法之一。

指仰横的写法。

又称“挑”、“折异画”。

颜真卿《八法颂》云:“策,依稀似勒。

”李世民《笔法论》曰:“策须仰策而收。

”就策的称谓而言,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载:“夫策笔仰锋竖趯,微劲借势,峻顾于掠也。

问曰:策一名折异画,今谓之策,何也,论曰:策之与画,理亦故殊,仰笔趯锋轻抬而进,故曰策也。

”品读米芾行书作品,“策”法各异。

据其位置、用笔,笔者拟将其分为点策、木策、虫策、手策、永策、丝策、女策及言策八大类,现试述如下:1、点策用于三点水和两点水的末笔,与上一笔画有一定的呼应关系。

在三点水中多与第二点拈连,起笔逆锋入,驻笔略顿后趯出,“贵乎迟留”(李溥光《雪庵八法》)。

如图(1):2、木策“木”指禾木旁与木字旁。

此处的策是行草书连带而致。

是掠与侧的组合体。

在米芾行书作品中,此写法很普遍。

多蓄势左下行,蹲锋上趯,因挑出的角度大小和发力轻重不同,呈现出多姿多态状。

如图(2):3 、虫策虫策在米芾的作品中大体有两种形态:A 在书写毕“虫”字的“努”画后,提笔逆锋入,略顿挑出;B 在“努”画末端略顿,顺势向右上方挑出。

提土旁的写法与此相类。

如图(3):4 、手策手策亦有两种情况:其一,趯与策相连。

因趯法与策画的起收存在差异,在形态上就有了细微变化。

如蟹爪钩与策搭配,策的起笔只需略顿即可挑出。

而若是上挑钩,策画起笔还需逆锋左下顿,继而挑出。

其二,趯与策在形态上没有连带关系,策画搭锋顿笔即出。

如图(4):5 、永策逆锋入笔,顿而上挑,收笔突然刹纸,以便引出下一笔。

如图(5):6 、丝策指书写绞丝旁时,策的趯出是在上一笔画的势引下略作顿挫而原途挑出的。

这种策法与米芾写王字旁时的策法是相同的。

如图(6):7 、女策策的写法及形态不仅与次笔画相关,也常受上一笔画的影响。

由米芾作品中女字旁的不同写法就可窥其一斑。

女字旁的掠画若斜势大,则策画多提笔另运,不论藏露,少与上一笔画相连;若掠画取纵势,进而向左平拖少许,则策的起笔多与其拈连。

如图(7):8 、言策指言字旁草写时出现的策。

有两类情况:A 以竖和策的组合符号代替两短横和下边的口字;B 将言字旁下边的两短横草写成一个与上下皆纤连的点,继而以策代替“口”字。

前者用笔沉实峻利,后者则虚实相生,形态纷呈。

如图(8):六、浅析米芾作品中“掠”的写法“掠”,又名“分发”,“永字八法之一。

指长撇的写法。

陈思《书苑菁华.永字八法详说》云:“掠一名分发,今称为掠,何也,论曰:掠乃徐疾有准,手随笔遣,锋自左出,取劲险尽而为节。

发则一出运用无的,故掠之精旨可守矣。

夫掠之笔趣,意欲留而必劲。

”盖言掠之书写,务求沉着痛快,迟涩有度,为笔诀之大旨也。

今观米芾行书作品,其“掠”精彩份呈,不拘成法,现试述如下:1 、帚掠起笔或藏或露,行笔夸饰迅猛,收笔略顿即左行拖笔而出,丰肥似帚,如木楫斜倚。

因其夸饰,故在一字中多居放势。

如图(1):2 、立势掠起笔不论藏露,发力取纵势,笔行至画之末端,向左带出。

笔画多短促,以收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