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宋代 米芾 元日帖

合集下载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

宋代书法大家米芾宋代书法大家米芾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到宋代,进入了一个山重水复的境地。

重典则、重法式的唐代书法,法度森严,已臻极致。

因此,在它将中国书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的同时,也意味着给后人筑起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如果继续在“尚法”的苑地里觅途,无异于拾人牙慧,很难再发掘出新的东西。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几代人的探索,宋代一些有识之士渐渐感悟到,与其追求古人无生命力的形骸,一味执着于法度,不如汲取晋唐人书法用笔之“理”和其中所表现的精神意趣,以此来表现自我,抒发性灵。

遂摒弃唐法,转而崇尚意趣,而根据各自对传统的理解,因人而异地表现出来,逐步确立了宋人“尚意”书法的独特面貌。

被后人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就是“尚意”书风的代表人物。

而作为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米芾又是宋人“尚意”书风的杰出代表。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故《宋史·本传》说他“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米芾,字元章。

生于仁宗皇祜三年(1051),卒于徽宗大观元年(1107)。

祖居太原,后迁襄阳(今湖北襄阳),中岁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所以《宋史·本传》亦称其为吴人。

米芾的曾祖辈以上都是武职官吏。

至父亲米佐,始读书习文。

母阎氏,曾因入侍英宗皇后,赠丹阳县太君。

因此,米芾自幼生活在宫中。

18岁后历知雍丘县、涟水军等。

54岁时被召为书画学博士,旋擢任礼部员外郎,故又称“米南宫”。

又有襄阳漫士、鹿门居士、海岳外史、淮阳外史、中岳外史、净名庵主、溪堂、无碍居士等别号。

《四库全书总目》说他“性好奇,故屡变其称如是”。

米芾有洁癖,世号“水淫”。

好奇玩异服,又好奇石,见怪石辄下拜,呼石为兄。

言行每每颠狂不羁,“违世异俗,每与物迕”,所以时人名之为“米颠”。

米芾7、8岁时开始书法启蒙,是从颜字入手的,这似乎是当时的风气。

米芾—搜狗百科

米芾—搜狗百科

米芾—搜狗百科米芾【mǐ fú】(1051-1107),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

祖籍山西太原,曾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曾任无为知军(遇石称兄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因他个性怪异,举止颠狂,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徽宗诏为书画学博士,人称“米南宫”。

米芾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

集书画家、鉴定家、收藏家于一身。

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宋史·文苑传》说:“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为人不似唐人狂放,险而不怪,奇正相生。

注:“宋四书家”指苏轼、米芾、黄庭坚、蔡京(或蔡襄,此处有争议)四人!相关作品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称“米氏云山”,但米芾画迹不存在于世。

但如今唯一能见到的,也很难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米画”——《珊瑚笔架图》,画一珊瑚笔架,架左书“金坐”二字。

然后再加上米点和题款,米家山水便赫然而出。

米芾以画代笔,颇有意趣。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

米芾自称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对古代大师的用笔、章法及气韵都有深刻的领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芾学书在传统上下了很大功夫。

米芾未卷入政治漩涡,生活相对安定,后当上书画博士,饱览内府藏书,熟谙千载故事,古人得失,如数家珍。

他少时苦学颜、柳、欧、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实的基本功。

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去拜访求教,东坡劝他学晋。

元丰五年(1082)开始,米芾潜心魏晋,以晋人书风为指归,寻访了不少晋人法帖,连其书斋也取名为“宝晋斋”。

今传王献之墨迹《中秋帖》,据说就是他的临本,形神精妙至极。

米芾一生转益多师,在晚年所书《自叙》中也这样说道:“余初学,先学写壁,颜七八岁也。

字至大一幅,写简不成,见柳而慕其紧结,乃学柳《金刚经》。

久之,知其出于欧,乃学欧。

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学最久,又摩段季转折肥美,八面皆全。

久之,觉段全泽展《兰亭》,遂并看法帖,入晋魏平淡,弃钟方而师师宜宫,《刘宽碑》是也。

米芾

米芾
《米颠拜石图》
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并开创了玩石的先河。
(清任伯年绘)
后世纪念
米芾墓在江苏省镇江市南郊鹤林寺附 近的黄鹤山北麓,为北宋晚期大书画 家米芾的衣冠冢。
米公祠(米芾纪念馆),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 公祠,是为纪念中国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而修建的祠宇。2006年05月25 日,米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护单位名单。
罗,藏之内府,始贵重于天下,并命人镌刻《绍兴米贴》于是天下翕然学米。
趣闻轶事
米芾一生非常喜欢把玩异石砚台,有时到了痴迷之态。据《梁 溪漫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 石,当时人们出于迷信,以为神仙之石,不敢妄加擅动,怕招来不 测,而米芾立刻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供品, 向怪石下拜,念念有词:我想见到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 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人弹劾而罢了官。但 米芾一向把官阶看的并不很重,因此也不怎么感到后悔,后来就作 了《拜石图》。作此图的意图也许是为了向他人展示一种内心的不 满。李东阳在《怀麓堂集》时说:“南州怪石不为奇,士有好奇心 欲醉。平生两膝不着地,石业受之无愧色。”这里可以看出米芾对 玩石的投入与对傲岸不屈的刚直个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
、傅恒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
后世影响
自宋代以来,米芾的书法影响可谓是举足轻重。米芾的法书,一般认为,学米书的第 一家,应推他的长子米友仁,子承父传,颇有建树,小米的《动止持福帖》颇具老米风格 。宋代魏了翁《鹤山集》云:“元晖书虽不逮其父,然如王谢子弟,自有一种风格。” 米芾书法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在南渡之后。据记载,由于绍兴天子访求其书,广为收

米芾书法全集欣赏(高清版)

米芾书法全集欣赏(高清版)

⽶芾书法全集欣赏(⾼清版)⽶芾书法全集欣赏(⾼清版) -沃德利成书画院⽶芾,北宋书法四⼤家之⼀,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北宋造诣最⾼的书法家。

⽶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不枯、润不肥。

他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因素融合起来。

章法上,重视整体⽓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变,独出机巧。

⽽如此妙境,则在⽶芾⼿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今天⼤家有福了,给⼤家分享⽶芾⼿札全集。

别的甭看了,全在这了。

《临沂使君帖》纵31.4厘⽶,横25.1厘⽶释⽂:芾顿⾸。

戎帖⼀、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

临沂使君麾下。

《伯允帖》纵27.8厘⽶,横39.8厘⽶释⽂:⼗⼀⽉廿五⽇。

芾顿⾸启。

辱教。

天下第⼀者。

恐失了眼⽬。

但怵以相知。

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

同官⾏。

奉数字。

草草。

芾顿⾸。

伯充台坐。

《清和帖》纵28.3厘⽶,横38.5厘⽶释⽂:芾启。

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

⽶⼀斛,将微意,轻鲜悚仄。

馀惟加爱、加爱。

芾顿⾸。

窦先⽣侍右。

《彦和帖》纵30.1厘⽶,横42.6厘⽶释⽂:芾顿⾸启。

经宿。

尊候冲胜。

⼭试纳⽂府。

且看芭⼭。

暂给⼀视其背。

即定交也。

少顷。

勿复⾔。

芾顿⾸。

彦和国⼠。

本欲来⽇送。

⽉明。

遂今⼣送⽿。

《逃暑帖》纵30.9厘⽶,横40.6厘⽶释⽂:芾顿⾸再启。

芾逃暑⼭,幸兹安适。

⼈⽣幻法,中□为虐⽽热⽽恼。

谚以贵□所同者热⽿。

讶挚在清□之中,南⼭之阴。

经暑衾□⼀热恼中⽽获逃,此⾮幸□。

秋可去此,遂吐车茵。

芾顿⾸再启。

《值⾬帖》纵25.6厘⽶,横38.6厘⽶释⽂:芾顿⾸。

早拜见。

值⾬。

草草。

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

可换更告批及。

今且驰纳。

芾皇(惶)恐顿⾸。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如何去⾥。

去住不过数⽇也。

《⽵前槐后帖》纵29.5厘⽶,横31.5厘⽶释⽂:芾⾮才当剧,咫尺⾳敬缺然,⽐想庆侍,为道增胜,⼩诗因以奉寄。

希声吾英友。

芾上。

⽵前槐后午阴繁,壶领华胥屡往还。

米芾

米芾
贬唐崇晋,源于审美选择
米芾初学书法是由唐入手,只不过是米芾在深入地临学唐人书法之后,对唐代的书法进行反思,发现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等唐人书法受楷书法度的过分约束,书法的“趣”的审美趣味无法体现出来,才开始产生批唐意 识。米芾书论《海岳名言》中对唐人书法评论中看出:“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
米芾雅好奇石,留下过“米颠拜石”的典故。作为书画家,他还特别喜欢罗致名砚和各种文房佳器。历代名 家的书画精品当然更不肯放过。凡经他收藏、品题之物,无不身价倍增。
新华网: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 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 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 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人。
南渡后,张孝祥、吴琚、范成大、张即之、赵孟坚等先后取法米书,颇有成就。南宋孝宗、宁宗时代的吴琚, 字居父,居云壑居士,高宗宪圣皇后的侄子,太守郡王吴益之子。官至镇安军节度使,判建康府兼留守。《书史 会要》评他:“字划类米芾,而峻峭过之。”《容台别集》也有记载 。其专学米芾书法,是公认的学米高手, 他的精品几乎可以与米芾书法乱真。其用笔侧锋居多,锋芒较露,强调轻重对比,行笔轻捷。由于皇帝的推崇, 米书在民间也大受欢迎。米芾的影响不仅限于南宋,与南宋对垒的金朝,也盛行米书,代表者为米芾之甥王庭筠。 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王庭筠是米芾书法的追随者,研习米字又 取法晋唐,为世人所称道。他的书法深得米芾风格,气度不凡,但锋芒稍微险敛,结构趋于端稳,气息平和舒 缓。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米芾

北宋四大书法家之米芾

纸本,行书,纵30.3厘米,横1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诗卷》
《临沂使君帖 》
《珊瑚帖》
书法成就
❖米芾的书法在宋四家中,列苏东坡和黄庭坚之后,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论苏东坡一代文 宗的地位和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的影响,但就书法一门艺术而言,米芾传统功力 最为深厚,尤其是行书,实出二者之右。 ❖ 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谓:“吾尝评米字,以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于东坡之上 。即米颠书自率更得之,晚年一变,有冰寒于水之奇。”皇帝的询问书法,米芾自称自 己是“刷字”,明里自谦而实点到精要之处,”刷字",体现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 势尽力。,"刷"这一个字正将米字的神采活脱脱地表现出来,无怪乎苏东坡说:"米书超 逸入神。 ❖“米芾的书法影响深远,尤在明末,学者甚众,像文徵明、祝允明、陈淳、徐渭、王觉 斯、傅山这样的大家也莫不从米子中取一"心经",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 ❖米芾除书法达到极高的水准外,其书论也颇多。著有《书史》、《海岳名言》、《宝章 待访录》、《评字帖》等。显示了他卓越的胆识和精到的鉴赏力,对前人多有讥贬,然 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但过头话也不少,诮颜柳、贬旭素,苛刻求疵。
作品赏析 之《虹县诗卷》
❖虹县诗卷 ❖《虹县诗卷》系米芾撰、书的两首七言诗的大字行书法帖。纸本墨迹 卷,共37行,每行2、3字不等。米芾传世作品中,大字书法很少,大 字也非米芾所长,米芾尝自称其书为“刷字”,这一点在他的大字中 表现得比较明显。该帖轻重缓急,节奏感极强,用墨则干湿浓淡,浑 然一体,得天成之趣。如起首“虹县旧题云快霁一天清淑”11字,一 气呵成,笔虽干而不散。帖后有金大定13年刘仲游跋。今有影印本行 世。 ❖此卷为米芾途经风光明媚的虹县(今安徽泗县)时,挥毫写就的自作 诗。米芾的大字行书传世极少,而这件又是其最晚年的大字代表作, 因而十分珍贵。 ❖多景楼诗册

宋代·米芾(一)

宋代·米芾(一)

宋代·米芾(一)
作者:
来源:《视野》2018年第23期
米芾(1051-1107年),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

祖籍山西,后迁居湖北襄阳,后曾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能诗文,精鉴别,书画自成一家,创立了“米点山水”。

宋徽宗召为书画博士。

书法被董其昌称为“宋朝第一,毕竟出东坡之上”。

苏轼亦称米芾书法“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董其昌还曾赞曰:“诗至少陵(杜甫),书至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二米(米芾、米友仁),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米芾学书极为用功,特别致力于对二王古法的探究,学王献之更能入木三分。

早期以“集古字”为学书之径,后生自家面貌,终成大家,对后世影响极大。

米芾為人狂放不羁,违世异俗,被世人称为“米颠”,有很多佳话流传,如爱石成癖、装颠索砚等,实则是米芾对美的膜拜和艺术家心灵的单纯。

《蜀素帖》是米芾的代表作之一,为其三十八岁时所书。

蜀素是丝绸织物,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此卷传为一邵氏所有,欲请名家书写墨宝,以遗子孙,可是传了三代无人敢写,而米芾见了却一挥而就,反映出其书法功力深厚。

米芾用笔如画竹,喜八面出锋,用笔多变,风格独特,自称“刷字”。

黄庭坚评米字“如快剑斫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

董其昌在《蜀素帖》卷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搏象,以全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

天下第八宋·米芾《蜀素帖》(高清版)

天下第八宋·米芾《蜀素帖》(高清版)

天下第八宋·米芾《蜀素帖》(高清版)作者介绍米芾(西元1051-1108年),北宋书画家、鉴赏家。

初名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自元右六年(1091年)起,改名芾,祖籍太原(今属山西),迁襄阳(今湖北襄樊),世称米襄阳,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有洁癖,多蓄奇石。

尝於无為州治,见巨石,状其丑,大喜,巨衣冠拜揖,呼之為「兄」,因举止狂放,世称「米颠」。

不能与世随和,故从政数困。

能诗文,善书画,精鉴别,好收藏名迹。

书法,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体势展拓,笔致浑厚爽劲,自谓“刷字”。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并称“宋四家”。

有「风檣阵马,沉著痛快」之评。

作品介绍在北宋,当时的蜀地(四川)生产出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被称为“蜀素”。

蜀素上面有乌丝栏列,由于纹罗比纸粗糙,滞涩很难写,并且不易吃墨也不洇墨,十分考验书写者得书法功底,非功力深厚的书家绝不敢书。

所以宋代湖北郡(今浙江吴兴)郡守林希就把这卷蜀素收藏数余年,直到元佑三年(1088)八月,米芾受林希的邀请,两人结伴至太湖的近郊苕溪游览,林太守拿出了这卷收藏已久蜀素请米芾题字。

米芾见到这卷蜀素后“当仁不让”,一挥到底,即兴就写下了八首诗,并在卷末署有“元佑戊辰,九月二十三日,溪堂米芾黻记”,钤有”米姓之印”。

《蜀素帖》后有两则题跋,言道:“庆历甲申(1044)岁,东川造蜀素一卷,藏于家者二十余年,今既装褫,将属善书者题其首。

熙宁元年戊申(1068)三月丙子,吴郡记,希子中。

”“熙宁八年(1075)四月十四日,与东海徐道渊、成都闾丘公显同赴子中邵氏东园之招。

观此数遍。

晋陵胡完夫题。

”通过第一则题跋可知,此蜀素卷已藏于林希府中二十四年之久,且进行装裱,待善书之人前来题首。

而第二则题跋表示,到了七年后的熙宁八年,东海徐道渊、成都闾丘公显、晋陵胡完夫等人相聚于林希府东园之中,林希将其藏三十一年之久的蜀素卷拿出请众人题写,但一行众人皆因其珍贵难得且不宜着墨书写而推辞,仅胡完夫留下一则短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