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书法四大家诗词作——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篇

合集下载

经典法帖宋·蔡襄《自书诗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蔡襄《自书诗帖》(高清版)

经典法帖宋·蔡襄《自书诗帖》(高清版)作者介绍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

北宋名臣,著名的政治家、茶艺家和书法家。

其书法在继承了历朝历代书法名人技法的基础上集众家之精华,融会贯通地发展了自己的风格创意,他的书法艺术自成一体,具有独特风骨,他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

作品欣赏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

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

其中的“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据杨时题跋称,乃欧阳修所书。

▲ 宋·蔡襄《自书诗帖》(28.2cm*221.2cm)诗之三。

皇祐二年十一月外除赴京。

南剑州芋阳铺见腊月桃花。

可笑夭桃耐雪风,山家墙外见疏红。

为君持酒一相向,生意虽殊寂寞同。

书戴处士屋壁。

长冈隆雄来北边,势到舍下方回旋。

三世白士犹醉眠,山翁作善天应怜。

如彼发源今流泉,儿孙何数鹰马然。

有起家者出其间,愿翁寿考无穷年。

题龙纪僧·居室。

此一篇极有古人风格。

山僧九十五,行是百年人。

焚香犹夜起,熹酒见天真。

生平持戒定,老大有精神。

须知不变者,那减故时新。

题南剑州延平阁。

双溪会一流,新构横鲜赭。

浮居紫霄傍,卧影澄川下。

峡深风力豪,石陗湍声泻。

古剑蛰神龙,商帆来阵马。

晴光转群山,翠色着万瓦。

汀洲生芳香,草树自闲冶。

主郡黄士安,高文勇扳贾。

顾我久踈悴,霜髭渐盈把。

临津张广筵,穷画传清斝。

舞鼍惊浪翻,歌扇妖云惹。

驩余适晚霁,望外迷空野。

曾是倦游人,意虑亦萧洒。

自渔梁驿至衢州大雪有怀大雪压空野,驱车犹远行。

乾坤初一色,昼夜忽通明。

有物皆迁白,无尘顿觉清。

只看流水在,却喜乱山平。

逐絮飘飘起,投花点点轻。

玉楼天上出,银阙海中生。

舞极摇溶态,闻余淅沥声。

客炉何暇煖,官酤(去)未能酲。

薄吹飘(此字点去)消春冻,新晹破晓晴。

更登分界岭,南望不胜情。

福州宁越门外石桥看西山晚照宁越门前路,归鞍驻石梁。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

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导读:本文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你知道北宋书法四大家是哪四位呢?下面是的为大家整理的“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阅读!内容请关注!北宋书法四大家简介“宋四家”指的是北宋时期蔡襄、苏轼、黄庭坚和米芾四位书法家(简称“苏黄米蔡”);也有人认为是指苏轼、黄庭坚、蔡京和米芾四位书法家。

蔡襄(公元1012-1067)北宋初书法家。

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天圣进士,官至端明殿学士,卒谥忠惠。

与苏东坡、欧阳修等友善。

人品刚正,为当时所歌颂;书法绝妙,苏东坡誉为“我朝第一”。

他的书法早年得力于初唐的虞世南,晚年能学颜真卿,能传颜体的神韵。

沈括《梦溪笔谭》说他:“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欧阳修说他:“蔡君谟之书,八分、散隶、正楷、行狎、大小草众体皆精。

”流传的书法作品有《万安桥记》、《扈从帖》、《思咏帖》、《入春帖》等,书法理论有《论书》、《评书》、《自论飞白书》等。

又为茶叶鉴别专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9),蔡襄担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曾创制小团茶,闻名当时,所作《茶录》一书,是继唐朝陆羽《茶经》之后的一部论茶好经典。

《宋史》卷三百二十有传。

苏轼(公元1037-1101)北宋书画家、诗人、词人、文学家,政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与欧阳修领导古诗文运动,与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洵、苏辙、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他的政治道路很坎坷,几遭升贬,官至翰林学士、宰相。

他精通书画、诗词、歌赋、文章。

他的书法学习二王、颜真卿、徐浩、李北海。

他的字,点画肥重(董其昌讥为墨猪),天真烂漫,笔力雄健,结字宽绰,书法为宋四家之首。

流传的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天际乌云帖》、《祭黄几道文》、《赤壁赋》、《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太白仙诗》等。

常识之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常识之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宋四家
宋四家是中国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

这四个人大致可以代表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故称“宋四家”。

一、苏轼
苏轼擅长行书、楷书,代表作品有《治平帖》《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祭黄几道文》《洞庭春色赋》等。

其中,《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苏轼图像(图片来源网络)
二、黄庭坚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被誉为“宋朝楷圣”,主要作品有《黄州寒食诗卷跋》《松风阁诗帖》《李白忆旧游诗卷》《寒山子与庞居士诗帖》等。

黄庭坚在宋代书法,史上的贡献是继承了张旭、怀素的衣钵,并且在书法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是宋朝最具创造力的一位书法家。

黄庭坚图像(图片来源网络)
三、米芾
米芾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

米芾所书《蜀素帖》,也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米芾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四、蔡襄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主要作品有《自书诗帖》《谢赐御书诗》《陶生帖》《郊燔帖》《蒙惠帖》等。

蔡襄修建中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万安桥(洛阳桥),被茅以升称作“福建桥梁的状元”。

所作《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

蔡襄画像(图片来源网络)。

苏轼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的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的简介及写作背景作家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

故称苏门四学士。

他的父亲苏洵,即是《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

苏洵发愤虽晚,但用功甚勤。

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

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当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在杭州呆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谁是“书法四大家”之

谁是“书法四大家”之

谁是“书法四大家”之作者:丁启阵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8年第19期宋代著名书法四大家的排名为“苏黄米蔡”,其中“苏黄米”分别指苏轼、黄庭坚和米芾,但“蔡”究竟是指蔡襄还是蔡京,却众说纷纭。

那么,宋代书法四大家中的“蔡”,究竟指的是谁呢?最早记载书法四大家的是元朝时南宋遗民王存。

王存在《跋蔡襄洮河石砚铭》墨迹中称蔡襄书法“笔力疏纵,自为一体,当时谓之为四家。

窃尝评之,东坡浑灏流转,神色最壮,涪翁瘦硬通神,襄阳纵横变化,然皆须纵笔为佳。

若君谟(即蔡襄)作,以视拘牵绳尺者,虽亦自纵,而以视三家,则中正不倚矣”。

可见,最早的“宋四家”中的“蔡”指的是蔡襄,而非蔡京。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有人对此提出了疑问,质疑的主要依据有两条:一是“苏黄米蔡”四个姓氏的排列顺序;二是蔡襄、蔡京书法的优劣。

明代书画鉴赏家张丑在《清河书画舫》中云:“宋人书例称苏、黄、米、蔡者,谓京也。

后人恶其为人,乃斥去之而进君谟书耳。

君谟在苏、黄前,不应列元章(米芾字)后,其为京无疑矣。

京笔法姿媚,非君谟可比也。

”明代孙镀也说:“宋四大家其蔡是蔡京,今易以君谟,则前后辈倒置。

”(《书画跋》)清代著名学者杭世骏在《订讹类编续编》中也将“苏黄米蔡非蔡襄”作为“人讹”的一个事例。

此后,这两种说法各有追随者,争论不休。

主张蔡襄者,提出的较为有力的补充证据主要是宋代人对蔡襄书法的普遍推崇,如宋仁宗非常喜欢蔡襄的书法,曾下令让他书写自己撰写的《元舅陇西王碑文》,又曾经命令他书写《温成后父碑》。

“宋四家”之一的黄庭坚说:“苏子美、蔡君谟皆翰墨之豪杰。

”欧阳修也曾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苏轼同样对蔡襄的书法艺术推崇备至:“独蔡君谟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态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现代一般论者也说,蔡襄的书法取法晋唐,讲究古意与法度,其正楷端庄沉着,行书淳淡婉美,草书参用飞白法,卓然能自成一体。

此外,对于“苏黄米蔡”的排序问题,现代收藏大家曾在《宋四家书》一文中提出了新的解释:“按次序应是蔡、苏、米、黄,普遍读为苏、黄、米、蔡,以阴阳平上去顺日,遂成习惯。

说不尽的“宋四家”

说不尽的“宋四家”

说不尽的“宋四家”“宋四家”,即宋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的合称,被后世认为是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

诗词开豪放一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曾官至礼部尚书、翰林学士。

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作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

出狱后被贬去黄州。

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市),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

直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继位,才遇赦北归。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正直、性格旷达、才华横溢,诗词文赋之外,对书画也很擅长,他的书法从“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等各家汲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创作过程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又说:“吾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难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神龙变化不可测。

他长于行书、楷书,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大海风涛之气”“古槎怪石之形”的艺术美感。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

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其书姿媚……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至于笔圆而韵胜,挟以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之气,本朝善书,自当推(苏)为第一。

”明董其昌盛赞他“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

传世书迹有《前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后世稱他黄山谷,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四大书法家共同点

北宋四大书法家共同点

北宋四大书法家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苏轼(公元1036-1101年),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

的字,我会认为他的字至少不会平淡吧。

但事实上他绝大部分的字都相当平实、朴素;虽然外形左低右高的特征和较为整齐的章法自李北海处来,但一股汪洋浩大的气息自是他个人的特点,就象他渊厚的学问一样。

神龙变化不可测,他偶露一下手笔的非但不愧而已。

”其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珊瑚帖》等。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

元虞集曰:“米南宫书神气飞扬,筋骨雄毅,而晋魏法度自整然也。

”米芾书法成就以行书和小楷为最高,若论体势骏迈,则当属第一。

他的成就完全来自后天的努力,丝毫没有取巧的成分,米芾每天临池不辍,举两条史料为证:“一日不书,便觉思涩,想古人未尝半刻废书也。

”“智、索((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

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

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

江西修水人,出生于诗书之家,只有纵览六艺,博学多闻,治平年间中进士。

“苏门四学士”之一。

政治上与苏共进共退,屡遭贬谪。

以文学着称,追求奇拗诗风,开,蔡襄(1012-1067),字君谟,福建仙游人,官至端明殿学士。

北宋书法家,“宋四大家”之一,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

“宋蔡襄为人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其书法在其生前就受时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最推崇他书艺的人首数苏东坡、欧阳修。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

书法之美似斜反直似欹反正凡学书法,几乎讲求上追晋唐,无疑这是取法乎上,学魏晋的气韵,唐代的法度。

然,在中国书法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是中国古代书法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宋代书法开启了无法而法的写心时代,文人化时代,个性化时代。

苏门三英杰宋代书法代表人物宋四家——苏黄米蔡,在四位书家中苏轼、黄庭坚、米芾是极具个性的书法家。

苏轼学识渊博,诗、文、词、书画皆精,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书画史上极罕见的天才、全才式人物;黄庭坚诗书俱佳,其书法脱胎换骨,化腐朽为神奇,扛起了宋代草书大旗;米芾的个性不必多说,一生“痴”“癫”“狂”最具艺术家的气质。

他们三位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特点,多取斜势,似欹反正,变化和谐,这是一种个性化的表现。

苏轼有一首著名的论书诗《次韵子由论书》中,最后六句:……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ě)锺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苏轼在这首诗中提出了“守骏莫如跛”的书法美学主张。

诗的意思大概是说,古代有些书法名家的书法,往往带点跛形亦即侧势。

而世俗之人以笔法自我骄矜,在众人中强作高大,却不懂得其中奥妙。

汉魏的钟繇、张芝等大书家早已远去,苏轼的艺术主张知音难觅。

“跛”,就是跛足、跛形,也就欹斜倾侧。

这种风格美主要表现于结体,但关键还在于用笔,即应具有遒劲的骨力。

“守骏”的“骏”,其含义是丰饶的,可理解为与欹斜相对的正直;还可理解为骏健的骨力;又可理解为速度的“骏发”……先论跛侧与正直的关系。

跛侧,是与正直相比较而存在的。

唐太宗李世民为《晋书》所写的《王羲之传论》中,赞颂了王书的“势如斜而反直”,此语或被引作“势似欹而反正”,其意则是完全相同的。

王羲之行书《孔侍中帖》从书学批评史角度看,“似斜反直”或“似欹反正”的结体态势深刻地概括了“斜”与“直”、“欹”与“正”两极相通的辩证关系。

骏健,这里主要是指用笔的骨力。

“永字八法”起始第一法就是“点”,但不称“点”而称为“侧”,这能给书写者以“势”和“力”的启示,说明点画一开始,用笔若能借助于侧势,就可更好地取得力骏气健的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庭芳 茶》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北苑春风,方圭圆璧,万里名动京关。 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 尊俎风流战胜,降春睡、开拓愁边。 纤纤捧,研膏溅乳,金缕鹧鸪斑。 相如,虽病渴,一觞一咏,宾有群贤。 为扶起灯前,醉玉颓山。 搜搅心中万卷,还倾动、三峡词源。 归来晚,文君未寝,相对小窗前。
《丑奴儿/采桑子》
作者 米芾 朝代:宋代 体裁 词
踯蹰山下濡须水,我更委佗。 物阜时和。 迨暇相逢笑复歌。 江湖楼上凭阑久,极目沧波。 天鉴如磨。 偏映华簪雪一窝。
《点绛唇》
作者: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莘野寥寥,渭滨漠漠情何限。 万重堆案。 懒更重经眼。 儿辈休惊,头上霜华满。 功名晚。 水云萧散。 漫就驿亭看。
• 北宋四大家 — —蔡襄篇
《偶作》
诗人 蔡襄 朝代:宋代 体裁:无
作墨本谁氏, 研摩有强弱。 摩尽不见墨, 此处原非著。
《晚色》
作者 蔡襄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晚色在何处, 楼高天宇低。 閒云无去住。 归燕自东西。
《别宋判官》
作者:蔡襄 朝代 宋代 体裁:无
缕缕青阴拂去鞍, 雨花狼籍颤春寒。 年光别绪侵入鬓, 莫向离亭子细看。
《西江月》
诗人: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溪面荷香粲粲,林端远岫青青。 楚天秋色太多情。 云卷烟收风定。 夜静冰娥欲上,梦回醉眼初醒。 玉瓶未耻有新声。 一曲请君来听。
《减字木兰花》
诗人: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云间皓月。 光照银淮来万折。 海岱楼中。 拂袖雄披楚岸风。 醉馀清夜。 羽扇纶巾人入画。 江远淮长。 举首宗英醒更狂。
《阮郎归》
诗人 米芾 朝代:宋代 体裁:词
双双鸳鸯戏苹洲。 几行烟柳柔。 一声长笛咽清秋。 碧云生暮愁。 钩月挂,绮霞收。 浦南人泛舟。 娟娟何处烛明眸。 相望徒倚楼。
《诉衷情》
诗人: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薰风吹动满池莲。 晓云楼阁鲜。 绣阁华堂嘉会,齐拜玉炉烟。 斟美酒,奉觥船。 祝芳筵。 宜春耐夏,多福壮严,富贵长年。
诗人: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千古涟漪清绝地。 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 水浸碧天天似水。 广寒宫阙人间世。 霭霭春和生海市。 鳌戴三山,顷刻随轮至。 宝月圆时多异气。 夜光一颗千金贵。
《渔家傲》
作者 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昔日丹阳行乐里。 紫金浮玉临无地。 宝阁化成弥勒世。 龙宫对。 时时更有天花坠。 浩渺一天秋水至。 鲸鲵鼓鬣连山沸。 员峤岱舆更贔屓。 无根蒂。 莫教龙伯邦人戏。
《浣溪沙》
作者: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日射平溪玉宇中。 云横远渚岫重重。 野花犹向涧边红。 静看沙头鱼入网,闲支藜杖醉吟风。 小春天气恼人浓。
《醉太平》
诗人 米芾 朝代:宋代 体裁 词
风炉煮茶。 霜刀剖瓜。 暗香微透窗纱。 是池中藕花。 高梳髻鸦。 浓妆脸霞。 玉尖弹动琵琶。 问香醪饮麽。
《蝶恋花》
《望海楼》
诗人:米芾 朝代:宋代 体裁 七律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 春风秋月两茫然。
《水调歌头 中秋》
诗人 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 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 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 醉困不知醒,敧枕卧江流。
《闻雁》
作者:蔡襄 朝代 宋代 体裁 无
霜风吹雁入南云, 千里征人枕上闻。 欲问梁园近消息, 月沈星转五更分。
《朱楼》
诗人:蔡襄 朝代:宋代 体裁 无
朱楼灯烛一声歌, 腊后天街月色和。 平昔黄公酒垆下, 谁知跬步邈山河。
《北苑十咏· 采茶》
作者:蔡襄 朝代:宋代 体裁:无
春衫逐红旗, 散入青林下。 阴崖喜先至, 新苗渐盈把。 竟携筠龙归, 更带山云写。
《醉蓬莱》
诗人:黄庭坚 朝代:宋代 体裁:词
对朝云叆叇,暮雨霏微,乱峰相倚。 巫峡高唐,锁楚宫朱翠。 画戟移春,靓妆迎马,向一川都会。 万里投荒,一身吊影,成何欢意。 尽道黔南,去天尺五,望极神州,万里烟水。 尊酒公堂,有中朝佳士。 荔颊红深,麝脐香满,醉舞裀歌袂。 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
《春潮》
诗人 蔡襄 朝代 宋代 体裁:无
纳纳春潮草际生, 商船鸣橹趁潮行。 封书欲寄天涯意, 海水风涛不计程。
《登清风楼》
作者 蔡襄 朝代 宋代 体裁:无
郭外清溪溪外山, 溪云飞上破山颜。 晴明天气琉璃色, 何处峰头带雨还。
《度南涧》
诗人 蔡襄 朝代:宋代 体裁 无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和子发》
作者 蔡襄 朝代 宋代 体裁:无
空梁诗板岁年多, 唯有秋虫占作窠。 闻道故人时拂拭, 此生无奈旧情何。
《榴花洞》
诗人 蔡襄 朝代:宋代 体裁 无
洞里花开无定期, 落红曾见逐泉飞。 仙人应向青山口, 管却春花不与归。
《落花》
诗人:蔡襄 朝代:宋代 体裁 无
何事苍苔数点红, 晓来花片落春风。 可怜春色兼花尽, 今古此情无处穷。
《阮郎归》
作者 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黔中桃李可寻芳。 摘茶人自忙。 月团犀胯斗圆方。 研膏入焙香。 青箬裹,绛纱囊。 品高闻外江。 酒阑传碗舞红裳。 都濡春味长。
《菩萨蛮》
诗人:黄庭坚 朝代:宋代 体裁 词
轻风袅断沈烟炷。 霏微尽日寒塘雨。 残绣没心情。 鸟啼花外声。 离愁难自制。 年少乖盟誓。 寂寞掩朱门。 罗衣空泪痕。
《一丛花 初春病起》
作者: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今年春浅腊侵年。 冰雪破春妍。 东风有信无人见,露微意、柳际花边。 寒夜纵长,孤衾易暖,钟鼓渐清圆。 朝来初日半含山。 楼阁淡疏烟。 游人便作寻芳计,小桃杏、应已争先。 衰病少情,疏慵自放,惟爱日高眠。
《木兰花令 次马中玉韵》
作者 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念奴娇》
诗人 黄庭坚 朝代:宋代 体裁 无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桂影扶疏,谁便道,今昔清辉不足? 万里青天,姮娥何处,驾此一轮玉? 寒光凌乱,为谁偏照醽律? 年少从我追游,晚凉幽径,绕张园森木。 共倒金荷,家万里,难得尊前相属。 老子平生,江南江北,最爱临风笛。 孙郎微笑,坐来声喷霜竹。
诗人: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七绝
《采桑子》
诗人 苏轼 朝代:宋代 体裁:词
多情多感仍多病。 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 细捻轻扰,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渔家傲》
诗人: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沁园春》
作者 苏轼 朝代:宋代 体裁:词
《八声甘州 寄参寥子》
作者:黄庭坚 朝代:宋代 体裁 词
春归何处? 寂寞无行路。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 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 北宋四大家 — —米芾篇
《菩萨蛮》
诗人 米芾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蒹葭风外烟笼柳。
数叠遥山眉黛秀。 微雨过江来。 烦襟为一开。 沙边临望处。 紫燕双飞语。 举酒送飞云。 夜凉愁梦频。
《别颜慥下第》
作者:蔡襄 朝代:宋代 体裁:无
四上不登第, 漂流二十年。 依依去国恨, 杯酒春风前。
《春晓》
诗人:蔡襄 朝代:宋代 体裁:无
瞳瞳初日注窗明, 窗外雏莺乳燕声。 东风气味浓於酒, 晓梦魔入似宿酲。
《春日》
作者 蔡襄 朝代:宋代 体裁 无
东风吹雨湿秋千, 红点棠梨烂欲然。 擬买芳华赠年少, 紫榆春浅未成钱。
《谒金门 示知命弟》
作者: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体裁:词
山又水。 行尽吴头楚尾。 兄弟灯前家万里。 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 入我草堂松桂。 莫厌岁寒无气味。 馀生今已矣。
《虞美人 宜州见梅作》
作者 黄庭坚 朝代:宋代 体裁 无
《定风波 次高左藏使君韵》
诗人: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万里黔中一漏天。 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 催醉。 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 君看。 几人黄菊上华颠。 戏马台南追两谢。 驰射。 风流犹拍古人肩。
诗人 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杯恋花》
诗人 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水调歌头》
诗人 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江城子》
诗人 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江城子》
诗人 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念奴娇》
诗人 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定风波》
诗人 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临江仙》
《菩萨蛮》
作者:黄庭坚 朝代:宋代 体裁:词
半烟半雨溪桥畔。 渔翁醉著无人唤。 疏懒意何长。 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 此意陶潜解。 问我去何之。 君行到自知。
《鹧鸪天》
诗人:黄庭坚 朝代 宋代 体裁:无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 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着冠。 身健在,且加餐。 舞裙歌板尽清欢。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诗人 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卜算子》
诗人 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词
《春宵》 作者 苏轼 朝代:宋代 体裁:七绝 春宵一刻 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亭声细细,秋 千院落夜沉沉.
《花影》
作者: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七绝
《饮湖上,初晴后雨》
作者:苏轼 朝代 宋代 体裁 七绝
《阳关曲 中秋月》
《方山渡口占》
诗人:蔡襄 朝代:宋代 体裁:无
江上行人空自愁, 壮年双鬓已惊秋。 不知风里千里浪, 何事无情也白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