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

合集下载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三吴帖》行书。

纸本。

信札及五言古诗各一。

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纵30.6厘米,横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

襄阳米黻上。

三吴有丈夫。

气欲吞海水。

开口论世事。

借箸对天子。

瑞节高如松。

—岁几繁使。

秋水浮湘月。

罇酒屡觏止。

言别不可攀。

寥虚看云驶。

法华台诗帖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法华台。

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

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道林诗帖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

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砂步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砂步漫皆合,松门若掩桴。

悠悠摇艇子,真似剡溪图。

米芾《砂步诗帖》,行书墨迹。

书法潇洒遒媚,体势修长,结构紧密,颇具欧阳询遗韵,为米氏早年书法风貌。

秋暑憩多景楼帖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3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秋暑憩多景楼纵目天容旷,披襟海共开。

山光随眦到,云影度江来。

世界渐双足,惟未入闽,生涯付一杯,横风多景梦,应似穆王台。

李太师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

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

真宜批帖尾也。

穰侯出关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穰侯出关穰侯去国缓驱车ju蔡泽还来取范睢ju恶客只应真可厌恠他汉相馆丘墟《穰侯出关诗帖》又称《高氏三图》麻、楮混料纸行书纵29.4厘米横26.4厘米,宋绍圣(1094-1098年)间,约写于45岁左右吾友帖【释文】: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

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道也,以稍用意。

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

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

《月仪》不能佳,恐他人为之,只唐人尔,无晋人古气苏太简参政帖上海博物馆藏【释文】:苏太简参政家物,多著邳公之后四代相印,或用翰林学士院印。

芾记。

叔晦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余始兴公故为僚宦,仆与叔晦为代雅,以文艺同好,甚相得,于其别也。

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注释

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注释

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注释摘要:1.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的背景和意义2.法帖的定义和历史3.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的具体内容和方法4.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的成果和影响正文:1.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的背景和意义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是我国书法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它对后世的书法研究和鉴赏有着深远的影响。

米襄阳,即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鉴赏家。

他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尤其是他的行书和草书,被誉为“米家小楷”。

辨法帖真迹,就是鉴别法帖的真伪。

法帖,又称法书,是指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

在书法艺术中,法帖不仅是学习的范本,也是欣赏的佳作。

因此,鉴别法帖的真伪对于书法研究和鉴赏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法帖的定义和历史法帖,最早见于东汉书法家蔡邕的《笔论》,后逐渐成为书法领域的专有名词。

它指的是古代名家的书法作品,通常以楷书、行书、草书为主。

法帖不仅是学习的范本,也是欣赏的佳作。

因此,鉴别法帖的真伪对于书法研究和鉴赏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唐代开始,法帖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许多书法家开始以法帖的形式创作。

到了宋代,随着书法艺术的繁荣,法帖的真伪问题也日益突出。

因此,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应运而生。

3.宋米襄阳辨法帖真迹的具体内容和方法米芾在辨法帖真迹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

他的辨法帖真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纸张:米芾认为,纸张是辨别法帖真伪的重要依据。

因为古代的纸张制作工艺和现在的不同,因此,通过观察纸张的纹理、颜色和质地,可以初步判断法帖的真伪。

(2)笔迹:米芾认为,书法家的笔迹是辨别法帖真伪的关键。

他通过对比不同书法家的笔迹特点,来判断法帖的真伪。

(3)印章:印章是古代书法作品的“身份证”,它可以证明作品的流传经过。

米芾通过对印章的真伪、篆刻风格和年代等方面的研究,来判断法帖的真伪。

(4)内容:米芾通过对法帖内容的研究,来判断法帖的真伪。

例如,他通过对《兰亭序》的文辞和史实的研究,来判断《兰亭序》的真伪。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原创实用版】目录1.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2.宋米襄阳辨法帖译文3.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4.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学术价值和影响5.宋米襄阳辨法帖的版本和流传6.宋米襄阳辨法帖的评价和批评7.宋米襄阳辨法帖的现代意义和应用正文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宋米襄阳辨法帖,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所写的一篇辨析书法艺术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书法的演变历程,从古到今,书法如何从一个实用性的技能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

米芾在文章中对各种书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对书法的发展和演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宋米襄阳辨法帖译文:宋米襄阳辨法帖的译文如下:米芾在文章中讲述了书法的历史,他认为,书法最初是作为一种实用性技能出现的,主要用于书写文字。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形式。

米芾对各种书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他认为,书法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笔法、结构和神韵等方面。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宋米襄阳辨法帖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所写的一篇辨析书法艺术的文章,它反映了宋代书法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宋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的书法家们致力于探索和创新,使书法艺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出现,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宋米襄阳辨法帖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对书法艺术的研究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书法的演变历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米芾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流传和传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了书法艺术,对中国书法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版本和流传: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原本已经失传,现存的版本多为后人的传抄和拓本。

尽管如此,宋米襄阳辨法帖仍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为后人研究和欣赏书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流传和传播,也反映了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北宋米芾书法十四帖欣赏

北宋米芾书法十四帖欣赏

北宋米芾书法十四帖欣赏柴几延毛子,明窗馆墨卿。

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

—米芾一个恪守法度却潇散奔放的人,一个高雅清新却痛快淋漓的人,米芾肆意游走笔尖,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全然飘逸、气势豪迈,险而不怪,奇正相生,千古唯有此人。

看完这14帖,你不爱他都难…1、米芾《陈揽帖》,纸本,行书,纵25.9厘米*横20.8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昨日陈揽戢戢之胜,鹿得鹿宜。

俟之,已约束后生同人,莫不用烦他人也。

轸之只如平生,十官如到部,未缘面见,欲罄绅区区也。

芾顿首再拜。

2、米芾《丹阳帖》(翰牍九帖之六)纸本,行草书,纵23.5厘米,横22.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译文:丹阳米甚贵,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

芾顿首。

此帖所致为米芾之友人。

此友人乃《适意帖》中“觑一玉格,十五年不入手”之“吾友”。

《丹阳帖》,《书法大辞典》称为《丹阳帖》;蔡舜宁《米芾之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研究》称为《换玉笔架书》。

此米芾“翰牍九帖”之一,此尺牍的书法风格,正是在追求以二王为代表的晋人书札作风。

米芾名其居为“宝晋斋”,十分仰慕的正是晋人风流。

他研习二王甚勤,尤其《蜀素帖》,后半部全从右军《兰亭》中来。

但他最为倾心的是“破体”的小王,故《海岳名言》有谓:“子敬天真超越,岂父可比也。

”落笔痛快,气势开张,英俊豪迈,更契合于米芾的性格。

《丹阳帖》的写法就和献之笔札相近。

但是,既经“重法”的唐代,提按已是普遍的笔法,兼之米芾个性强烈,字势愈加跌宕,用笔更形起落,牵丝显露,出锋锐利,真是“风樯阵马,沉著痛快”,大胆而泼辣,尺素之间亦使出了浑身解数.这与二王的散淡就有了距离.米芾毕竟还是米芾,米字到底还是米字,他能著名书史,开宗立派,不是没有缘由的。

3、米芾《甘露帖》,纸本,行书,纵35.5厘米,横50.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顿首再启。

弊居在丹徒行衙之西,翛闲堂、漾月、佳丽亭在其后,临运河之阔水。

米芾经典作品集(附释文、作品简介)

米芾经典作品集(附释文、作品简介)

米芾经典作品集(附释文、作品简介)米芾(1051-1108),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

祖籍山西,迁居襄阳,有“米襄阳”之称。

史传说他个性怪异,喜穿唐服,嗜洁成癖,遇石称“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称”米颠”。

他六岁熟读诗百首,七岁学书,十岁写碑,二十一岁步入官场,确实是个早熟的怪才。

在书法上,他是“宋四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又首屈一指。

其书体潇散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盛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

米芾平生于书法用功最深,成就以行书为最大。

虽然画迹不传于世,但书法作品却有较多留存。

南宋以来的著名汇帖中,多数刻其法书,流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北宋四大书家”中,实可首屈一指。

康有为曾说:“唐言结构,宋尚意趣。

”意为宋代书法家讲求意趣和个性,而米芾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是北宋四大家的杰出代表。

米芾习书,自称“集古字”,虽有人以为笑柄,也有赞美说“天姿辕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

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米氏书法成功的来由。

根据米芾自述,在听从苏东坡学习晋书以前,大致可以看出他受五位唐人的影响最深:颜真卿、欧阳询、褚遂良、沈传师、段季展。

米芾有很多特殊的笔法,如“门”字右角的圆转、竖钩的陡起以及蟹爪钩等,都集自颜之行书;外形竦削的体势,当来自欧字的模仿,并保持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沈传师的行书面目或与褚遂良相似;米芾大字学段季展,“独有四面”、“刷字”也许来源于此;褚遂良的用笔最富变化,结体也最为生动,合米芾的脾胃,曾赞其字,“如熟驭阵马,举动随人,而别有一种骄色”。

元丰五年(1082)以后,他开始寻访晋人法帖,只一年就得到了王献之的《中秋帖》。

这先人为主的大令帖,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总觉得右军不如其子。

但生性不羁的米芾并不满足于小王,早在绍圣年间就喊出了“老厌奴书不换鹅”,“一洗二王恶札”。

米芾据说学过羊欣,李之仪说,“海岳仙人不我期……笔下羊欣更出奇”。

那么米芾学羊欣大概在卜居海岳庵,是元佑六年之后的事情了。

米芾学书帖原文及译文

米芾学书帖原文及译文

米芾学书帖原文及译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米芾的背景和性格特点
2.米芾学书的经历和努力
3.米芾的书法作品和书法风格
4.米芾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米芾,字元章,号襄阳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中多有文人墨客,这为他的成长和学术成就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米芾性格诙谲好奇,喜好广泛,不仅精通诗文,而且对书法、绘画等领域也有浓厚的兴趣。

米芾学书的经历可谓是曲折艰辛。

相传,他曾拜师学书,但三年过去了,字仍然写得平平常常,受到先生的责备。

然而,米芾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坚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取得成功。

后来,他遇到了一位秀才,得知对方书法造诣很高,便毫不犹豫地去请教。

经过不懈的努力,米芾的书法终于有了很大的提高。

米芾的书法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米芾索帖》和《水调歌头·中秋》等。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字形优美、骨韵兼备、疏朗有致、气势磅礴。

米芾的书法融汇古今之长,而又有所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米芾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和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更重要的是他倡导了一种执着追求、勇攀高峰的精神。

他的学书经历告诉我们: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在书法艺术道路上取得成功。

米芾的成就和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激励着无数书法爱好者去追求更高的艺术境界。

总之,米芾是我国书法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大师级人物。

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迹,带译文版

北宋书法家米芾的墨迹,带译文版

北宋书法家⽶芾的墨迹,带译⽂版⽶芾《盛制帖》,⾏草书墨迹,纵27.4厘⽶,横32.4厘⽶,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约元丰五年(1082年)。

释⽂:盛制珍藏,荣感。

⽇⼣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见。

寒光之作,固所愿也。

⼀两⽇⾯纳次。

黻顿⾸。

天启亲。

《叔晦帖》,⽶芾书。

纸本,纵24.5厘⽶,横29.6厘⽶。

现藏⽇本东京国⽴博物馆。

释⽂:余始兴公故为僚宦,仆与叔晦为代雅,以⽂艺同好,甚相得,于其别也。

故以秘玩赠之,题以⽰两姓之⼦孙异⽇相值者。

襄阳⽶芾、元章记。

叔晦之⼦:道奴、德奴、庆奴。

仆之⼦:鳌⼉、洞阳、三雄。

⽶芾《伯充帖》,⼜称《致伯充尺牍》、《伯⽼台坐帖》、《眼⽬帖》,⾏草书。

纸本。

纵27.8厘⽶,横39.8厘⽶。

信札⼀则。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五⽇。

纸上名家藏印累累。

释⽂:⼗⼀⽉廿五⽇。

芾顿⾸启。

辱教。

天下第⼀者。

恐失了眼⽬。

但怵以相知。

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

同官⾏。

奉数字。

草草。

芾顿⾸伯充台坐。

⽶芾《箧中帖》,⼜称《致景⽂隰公阁下尺牍》、《天机笔妙帖》。

⾏草书。

纸本。

信札⼀则。

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

纵28.4厘⽶,横39.5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南宫天机笔妙(鲜于枢书)芾箧(qie)中怀素帖如何。

乃长安李⽒之物。

王起部、薛道祖⼀见。

便惊云。

⾃李归黄⽒者也。

芾购于任道家。

⼀年扬州送酒百馀尊。

其他不论。

帖公亦尝见也。

如许。

即并驰上。

研⼭明⽇归也。

更乞⼀⾔。

芾顿⾸再拜。

景⽂隰公阁下。

⽶芾《三吴帖》,⾏书。

纸本。

信札及五⾔古诗各⼀。

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纵30.6厘⽶,横63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

襄阳⽶黻上。

三吴有丈夫。

⽓欲吞海⽔。

开⼝论世事。

借箸对天⼦。

瑞节⾼如松。

—岁⼏繁使。

秋⽔浮湘⽉。

罇酒屡觏⽌。

⾔别不可攀。

寥虚看云驶。

《张季明帖》,⽶芾书。

纸本,纵26.0厘⽶,横34.5厘⽶。

现藏⽇本东京国⽴博物馆。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原创版)目录1.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2.宋米襄阳辨法帖译文3.宋米襄阳辨法帖的背景和历史意义4.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学术价值5.宋米襄阳辨法帖对后世的影响正文1.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宋米襄阳辨法帖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所写的一篇辨析书法艺术的文章。

原文如下:"辨法帖,吾乃敢言。

法帖者,何谓也?法者,规矩之谓;帖者,模范之谓。

夫规矩模范,藏之于内,而形之于外。

故曰:法帖。

辨之者,何谓也?辨者,分别之谓;分别者,辨其真伪也。

真伪既辨,然后可以论工拙。

工者,技之至也;拙者,艺之未至也。

技至艺未至,虽有小人,不能废君子之言。

法帖之传,始于晋唐。

晋唐之书,皆有法帖。

法帖之名,始于宋。

宋人之书,皆名法帖。

法帖之实,载于《晋书》、《唐书》、《宋书》。

《晋书》有《王羲之传》,《唐书》有《欧阳询传》、《虞世南传》,《宋书》有《苏轼传》、《黄庭坚传》。

法帖之辨,始于米芾。

米芾之辨,谓之《辨法帖》。

《辨法帖》者,辨其法帖之真伪也。

真伪既辨,然后可以论工拙。

工者,技之至也;拙者,艺之未至也。

技至艺未至,虽有小人,不能废君子之言。

吾闻之曰:"宋人之书,皆名法帖。

"吾曰:"宋人之书,岂皆名法帖哉!虽有法帖之名,未必有法帖之实。

法帖之实,在于其规矩模范,不在其名也。

"2.宋米襄阳辨法帖译文辨法帖,我才敢说。

法帖,是什么意思呢?法,就是规矩;帖,就是模范。

规矩和模范,藏在里面,表现在外面。

所以叫法帖。

辨析它,是什么意思呢?辨析,就是分别;分别,就是辨认它的真伪。

真伪辨认清楚后,才能评论它的工拙。

工,是指技巧的高超;拙,是指技艺的不足。

技巧高超和技艺不足,虽然有小人,但不能废除君子的言论。

法帖的传承,始于晋唐。

晋唐的书法,都有法帖。

法帖的名称,始于宋代。

宋人的书法,都称为法帖。

法帖的实质,记载在《晋书》、《唐书》、《宋书》中。

《晋书》有《王羲之传》,《唐书》有《欧阳询传》、《虞世南传》,《宋书》有《苏轼传》、《黄庭坚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译文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
2.宋米襄阳辨法帖译文
3.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影响和价值
正文
1.宋米襄阳辨法帖原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又称《宋米芾行书辨法帖》,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
芾所写的一篇行书作品。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米芾对于书法的认识和理解,以及他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和探索。

在文章中,米芾提到了书法的“势”、“力”、“韵”、“味”等要素,并且通过自己的书法实践,阐述了这些要素在书法创作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

2.宋米襄阳辨法帖译文
宋米襄阳辨法帖的译文如下:
米芾认为,书法的势,是指笔画的布局和构势,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和灵魂。

书法的力,是指笔画的力度和质感,是书法艺术的基础和关键。

书法的韵,是指笔画的韵味和情致,是书法艺术的精神和韵味。

书法的味,是指笔画的品味和品质,是书法艺术的境界和追求。

米芾在文章中强调,书法艺术不仅要追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

只有做到形神兼备,才能真正体现出书法艺术的魅力和价值。

他还提到,书法的创作需要灵感和想象力,需要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才能在书法艺术中找到自己的风格和道路。

3.宋米襄阳辨法帖的影响和价值
宋米襄阳辨法帖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后世的书法艺
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篇文章不仅阐述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和创作方法,还表达了书法艺术家的独立思考和自我探索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