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书法作品赏析
书法家米芾书法特点

书法家米芾书法特点
米芾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米芾的书法作品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律感。
他的字形结构灵活多变,又不失稳重。
他的笔画起止有度,流畅自然,犹如行云流水。
这种韵律感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让人在欣赏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
其次,米芾的书法作品中,笔画的处理非常精细。
他善于运用各种笔法,如提、按、顿、挫等,使得每个笔画都充满了生命力。
同时,他对笔画的粗细、长短、曲直等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整个字形更加美观、和谐。
再次,米芾的书法作品在布局上非常注重整体效果。
他善于通过字距、行距的调整,使得整个作品既有局部的美感,又有整体的气势。
这种布局上的处理方式,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在视觉上更加舒适、美观。
最后,米芾的书法作品中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他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哲学等元素,这些元素与他的个人风格相结合,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总之,米芾的书法特点主要体现在韵律感强、笔画处理精细、布局整体效果好以及文化内涵深厚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米芾书法优点

米芾书法优点
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
价值和历史意义,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米芾书法的优点
如下:
第一、笔画自由流畅,感情显露淋漓。
米芾书法的笔画自由流畅,舒展自如,给人以柔美自然之感。
这种笔
画的自由流畅与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不羁的性情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
不拘于形式的创作方式使得他的作品比其他书法家更具有生命力和鲜
活的感觉。
第二、技法精湛,造诣深厚。
米芾书法的技法非常精湛,他运用对撞设色、点、线、面的美学原理,为字画提供了平衡美、对比美、纵横美和浑然一体的美感。
而且,米
芾的书法深厚造诣,他不仅掌握了传统笔墨技法,而且还发展出了自
己的独特风格。
第三、创新与传承并重。
作为一个书法家,米芾秉承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精神,他不仅学习古人的好处,而且大胆借鉴新方法来丰富和发展书法艺术。
同时,米芾也非常重视传统文化,他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四、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烈。
米芾的书法作品独具特色,他的笔墨秀逸、大气磅礴、与古人不同,时代感强烈,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和感觉上的震撼。
这种特色鲜明的书法,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动力。
总之,米芾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书法创作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对于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米芾代表作欣赏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米芾简介: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着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
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
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
芾自云学过各家各派,但从其作品观之,得王献之、释智永二家最多。
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着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黄山谷称米芾书法:“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
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
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
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和他的书画艺术风格:米芾,北宋着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又称“米南宫”。
宣和年间,因书画方面成就得蔡京推荐,召为书画学博士。
他一生没有担任重要的官职,一方面因为他不曾参加过科举,另一方面也因为他颠狂的个性和怪诞的举止使朝廷不能授以重任。
他的“颠狂”是闻名遐迩的,故人又称他“米颠”。
据《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传》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
米芾《研山铭》高清赏析

米芾《研山铭》高清赏析米芾《研山铭》高清赏析米芾《研山铭》,澄心堂纸本手卷,行书,卷纵36厘米,横136厘米,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行书大字三十九个。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研山铭帖》是米芾书法精品中的代表作。
此帖沉顿雄快,跌宕多姿,结字自由放达,不受前人法则的制约,抒发天趣,为米芾大字作品中罕见珍品。
《研山铭》手卷,水墨纸本,高36厘米,长138厘米,分三段。
第一段为米芾用南唐澄心堂纸书写三十九个行书大字:“研山铭。
五色水,浮昆仑。
潭在顶,出黑云。
挂龙怪,烁电痕。
下震霆,泽厚坤。
极变化,阖道门。
宝晋山前轩书。
”在运笔上刚劲强健,具奔腾之势,筋雄骨毅,变化无穷。
结字上,自由放达,倾侧之中含稳重,因而端庄之中婀娜多姿,较之《多景楼诗》、《虹县诗》少些飞白灵动,更具刚劲、奔腾、沉顿雄快,乃米书成熟之作,为米芾书法中之精品。
启功先生赋诗赞曰:“羡煞襄阳一枝笔,玲珑八面写秋深。
”此卷第二段绘研山图,用篆书题款为:“宝晋斋研山图不假雕饰,浑然天成”。
“研山”是一块山形砚台,在研山奇石图的各部位,用隶书标明:“华盖峰、月严、方坛、翠峦、玉笋下洞口、下洞三折通上洞、予尝神游於其间、龙池、遇天欲雨则津润、滴水小许在池内、经旬不竭。
”为米芾之子米友仁的行书题识:“右研山铭,先臣芾真迹,臣米友仁鉴定恭跋。
”米芾外甥金代王庭筠题跋:“鸟迹雀形,字意极古,变志万状,笔底有神,黄华老人王庭筠。
”清代尤长笔法的书画家陈浩题作隽永的跋尾:“研山铭为李后主旧物,米老平生好石,获此一奇而铭,以传之。
宣其书迹之尤奇也,昔董思翁极崇仰米书,而微嫌其不淡然。
米书之妙,在得势如天马行空,不可控勒,故独能雄视千古,正不必徒从淡求之。
落此卷则朴拙疏瘦,岂其得意时心手两忘,偶然而得之耶,使思翁见之,当别说矣。
乾隆戊子十一月,昌平陈浩题。
”日本前首相犬养毅题迎首:“鸢飞鱼跃”。
米芾书法鉴赏

米芾书法鉴赏
米芾(MǐFú)是中国南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画家,他擅长于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
其书法风格以奔放大气、直抒胸臆而著称,同时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米芾的书法作品创新大胆,注重章法、气韵,形式上秉承古人之法,但在视角、构图、笔法上却有很多个人的特点,具有强烈的个性特色。
他的书法作品质地粗犷、浑厚,集中了南宋以来书法艺术的传统与新意,有着别具魅力的审美效果。
在欣赏米芾书法时,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元素:
1. 骨韵:指书法作品中所体现的骨骼排列和形态的韵律感,是显示一种鲜明个性的重要因素。
2. 篆法:指书法作品中硬朗的笔画形态和线条的匀称程度,形成整体的稳健有力的特点。
3. 皴法:指书法作品中平涂、平撇、平捺等一系列可以表现出笔画阴影不同程度的技法。
4. 章法:指书法作品中构图、格局、布局等方面的安排,包括字体大小、形式、布局和坐落位置等特点。
5. 情趣: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即通过用笔、章法、皴法等表达出来的情感特征和美学意象。
总之,在欣赏米芾书法时不仅要关注其所表现的章法和笔墨特点,更要深入挖掘他心灵与意境上所追求的高度,才能真正欣赏到米芾书法的魅力所在。
米芾书法鉴赏(上卷)

米芾书法鉴賞(上卷)宋米芾《跋殷令名碑帖》行书<此帖线条优美、笔法精巧,在秀丽、清雅中有一种律动性。
给人以十分儒雅可爱的感觉。
>宋米芾《拜中岳命诗帖》行书<素笺纸本,纵29.3cm横101.8cm。
此作是米芾著名的行书作品之一。
卷首署“拜中岳命作”五字,卷前引首为清高宗弘历(乾隆)题“南宫逸翰”四大字,卷后有元代倪瓒跋。
此帖行笔已向外拓,字形宽绰,散朗多姿,取众家之长而自出新意。
章法疏落,行距较宽,但笔法穷极精密,转换多姿,有放纵倾侧之态。
他的悬手书是自幼写壁练就的,所以才能如此颐指气使,纵横如意。
此时米芾的书法已完全成熟,笔法清劲,结构稍见谲宕,较之其晚年的纵逸丰肥,尤显刻意,是米芾的精进之作。
>宋米芾《伯充帖》行草书<纸本。
信札一则。
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
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
芾顿首启。
辱教。
天下第一者。
恐失了眼目。
但怵以相知。
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言。
同官行。
奉数字。
草草。
芾顿首伯充台坐。
>宋米芾《捕蝗帖》行书<此帖风格与米芾一般书作有些不同。
该作笔画较为粗犷恣肆,形成险中有稳、拙中见巧的重要特色。
>宋米芾《草书四帖》草书<是米芾草书佳作之一。
米芾平生属意于行书,于草书并非专攻,但他对草书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草书应师法晋人。
所以米芾所作的草书尽是上追晋人遗规,字字独立,取法古淡沉着,不以缠绕为能事,点画高古,在北宋时期的小草中属于上乘之作。
《元日帖》《吾友帖》《海岱帖》《中秋、目穷合帖》合装而成,故称《草书四帖》,又可称《草书五帖》。
学米芾加微信shufayi01咨询>宋米芾《道林诗帖》行书<纸本。
纵30.l厘米,横4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藏印记:“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赵礼用观”(朱文)、“吴郡董宜阳印”(白文)、“全卿”(朱文半印)、“真赏”(朱文半印)等。
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遒劲,结态造势宽展肥美,为米氏之精品。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

米芾书风及思想启发米芾(1051年-1107年),字正白,号壶山,北宋人,出生在山西临汾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由于出身低微,米芾从小就过着艰辛的生活,但他通过自学,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画家和书法家。
米芾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风格独特,笔墨浑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世人所称道。
米芾的书风以豪放洒脱、狂放不羁而著称。
他的字体一般比较大,用笔豪放,轻重缓急间转换自如,相互衬托,给人以强烈的感觉。
他的字体躁动而富于生气,清瘦而不拘泥于形式,使观者能够感受到字中所蕴含的力量和灵性。
米芾的书法作品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自由的追求,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
米芾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还反映了他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他不拘一格的创作风格,使他成为北宋时期最具有个性特征的书法家之一。
米芾对传统艺术的挑战,以及对个人创造力的追求,为后人广泛接受艺术创新和个性追求创造了条件。
米芾的个人经历,使他相信只要努力追求,就会有机会克服困难,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激励着他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独立和个性,大胆实践自己的才能和理想。
米芾的个性特质也影响了他的艺术追求。
他不愿被他人束缚,坚持独立思考,勇于实践自己的理念。
他的作品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的个性魅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米芾的艺术创作充满活力,充满自由的精神,激励着人们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创造力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米芾的书风和思想启发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豪放和独特的书法风格,激励着后来的书法家大胆创新,追求个性和独立。
他的独立思考和勇敢实践的精神,启发着后世人们勇于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
米芾的作品也成为后人研究的重要对象,对于研究北宋时期的文化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米芾的个人经历,使他成为一个特殊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对自由的渴望,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米芾的书风以豪放洒脱、狂放不羁而著称,他的作品反映了他独立思考和创新的精神。
米芾的草书及其书法观分析

米芾的草书及其书法观分析【摘要】米芾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他的草书作品极具特色,深受后人喜爱和推崇。
本文通过对米芾的草书风格特点、创作技巧、艺术表现和书法观进行分析,探讨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米芾的草书以遒劲有力、奔放自如著称,展现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个人魅力。
他对书法的独特见解和独到观点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发。
米芾的草书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书法家和艺术爱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深入研究米芾的草书及其书法观,继续挖掘其艺术价值和学术意义,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书法文化作出更多贡献。
【关键词】米芾、草书、书法观、风格、技巧、艺术表现、影响、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影响、展望。
1. 引言1.1 简介米芾(1051-1107),字子美,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画家、书法家。
其草书被誉为“天下第一”、“怪味”,是中国书坛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米芾出生在文人家庭,自幼酷爱书画,勤奋好学,尤其擅长草书。
他的草书作品气势磅礴、慷慨激昂,刚劲有力,富有变化和节奏感,被誉为“蕴藉不尽、气象万千”。
米芾在他的书法作品中注重笔墨的运用,常常大胆挥洒,刀劲力道十足,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在书法创作中追求独具个性,不拘泥于规矩,大胆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约束。
米芾的草书作品充满了激情和自由的气息,展现出他豁达洒脱的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米芾的草书观强调“法非宗,神为主”,注重个性表达和情感体现,主张“心有灵犀一点通”,把握书法的灵魂与精神内涵。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表达个人境界和情感的载体,追求墨宝灵动,用笔尽致,通过书法展现内心世界和审美追求。
米芾的草书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也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独特的草书风格和书法观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被后人称颂为“怪诞盖世,开创前无古人”。
对于后人来说,继续深入研究米芾的草书及其书法观,可以启迪和激励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芾书法作品赏析
求实斋2015-04-03 10:21:27阅读(3373) 评论(0)分享到
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米芾的作品既继承二王衣钵,又大大突破了二王完美得近乎封闭的审美框架,突破形式上以工稳秀美为追求的创作思想,将书法中有意思的美更一步放大。
《临沂使君帖》纵31.4厘米,横25.1厘米
释文:芾顿首。
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
临沂使君麾下。
在他笔下,意趣、情绪为首要表现对象,不会规规矩矩坐在字格里,表现形式上,体势骏迈,奇崛跌宕,险峻如嶙峋怪异之山峰,论笔势之险,几乎前无来者。
若论体势骏迈,北宋四家中首推米芾。
米芾书法,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
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又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
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
而如此妙境,尤在米芾手札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伯允帖》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
芾顿首启。
辱教。
天下第一者。
恐失了眼目。
但怵以相知。
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言。
同官行。
奉数字。
草草。
芾顿首。
伯充台坐。
《清和帖》纵28.3厘米,横38.5厘米
释文:芾启。
久违倾仰,夏序清和,起居何如?衰年趋召,不得久留,伏惟珍爱。
米一斛,将微意,轻鲜悚仄。
馀惟加爱、加爱。
芾顿首。
窦先生侍右。
《彦和帖》纵30.1厘米,横42.6厘米
释文:芾顿首启。
经宿。
尊候冲胜。
山试纳文府。
且看芭山。
暂给一视其背。
即定交也。
少顷。
勿复言。
芾顿首。
彦和国士。
本欲来日送。
月明。
遂今夕送耳。
《逃暑帖》纵30.9厘米,横40.6厘米
释文:芾顿首再启。
芾逃暑山,幸兹安适。
人生幻法,中□为虐而热而恼。
谚以贵□所同者热耳。
讶挚在清□之中,南山之阴。
经暑衾□一热恼中而获逃,此非幸□。
秋可去此,遂吐车茵。
芾顿首再启。
《值雨帖》纵25.6厘米,横38.6厘米
释文:芾顿首。
早拜见。
值雨。
草草。
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
可换更告批及。
今且驰纳。
芾皇(惶)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石如何去里。
去住不过数日也。
《竹前槐后帖》纵29.5厘米,横31.5厘米
释文: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缺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
希声吾英友。
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繁,壶领华胥屡往还。
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箧中帖》纵28.4厘米,横39.5厘米
释文:芾箧中怀素帖如何。
乃长安李氏之物。
王起部、薛道祖一见。
便惊云。
自李归黄氏者也。
芾购于任道家。
一年扬州送酒百馀尊。
其他不论。
帖公亦尝见也。
如许。
即并驰上。
研山明日归也。
更乞一言。
芾顿首再拜。
景文隰公阁下。
《盛制帖》纵27.4厘米,横32.4厘米
释文:盛制珍藏,荣感。
日夕为相识拉出,遂未得前见。
寒光之作,固所愿也。
一两日面纳次。
黻顿首。
天启亲。
《论草书帖》纵24.7厘米,横37厘米
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
辄徒成下品。
张颠(癫)俗子。
变乱古法。
惊诸凡夫。
自有识者。
怀素少加平淡。
稍到天成。
而时代压之。
不能高古。
高闲而下。
但可悬之酒肆。
辩光尤可憎恶也。
《向乱帖》纵27.3厘米,横30.3厘米
释文:向乱道在陈十七处,可取租及米,寒光旦夕以恶诗奉承。
花卉想已盛矣。
修中计已到官。
黻顿首。
《丹阳帖》纵23.5厘米,横22.8厘米
释文:丹阳米甚贵。
请一航载米百斛来,换玉笔架,如何早一报,恐他人先。
芾顿首。
《惠柑帖》纵22.7厘米,横33.2厘米
释文:芾皇恐。
蒙惠柑,珍感、珍感。
长茂者适用水煮起,甜甚。
幸便试之。
余卜面谢,不具。
芾顿首。
司谏台坐。
《晋纸帖》纵23.7厘米,横39.1厘米
释文:此晋纸式也,可为之。
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腹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
老来失第三儿,遂独出入不得,孤怀寥落,顿衰飒,气血非昔。
大儿三十岁,治家能干,且慰目前。
书画自怡外,无所慕。
芾顿首。
二曾常见之,甚安。
《真帖》纵28.6厘米,横21厘米
释文:真一斤,少将微意,欲置些果实去,又一兵陆行难将。
都门有干示下,是胡西辅所送。
芾皇恐顿首。
虞老可喜,必相从欢。
《戏成诗帖》纵23.9厘米,横34.6厘米
释文:戏成呈司谏台坐,芾。
我思岳麓抱黄阁,飞泉元在半天落。
石鲸吐水出湔—里,赤目雾起阴纷薄。
我曾坐石浸足眠,时项抵水洗背肩。
客时效我病欲死,—夜转筋着艾燃。
关漼。
如今病渴拥炉坐,安得缩却三十年。
呜呼!安得缩却三十年,重往坐石浸足眠。
《紫金研帖》纵28.2厘米,横39.7厘米
释文:苏子瞻携吾紫金研去,嘱其子入棺。
吾今得之,不以敛。
传世之物,岂可与清净圆明本来妙觉真常之性同去住哉。
《焚香帖》纵25.2厘米,横25.2厘米
释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
日短不能昼眠,又人少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
《法华台诗帖》纵29.8厘米,横42厘米
释文:法华台。
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
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元日帖》纵25.2厘米,横40.5厘米
释文: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
其永怀可知。
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
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
有暇作谱,发一笑於事外。
新岁勿招口业,佳。
别有何得,泗戎东下。
未已,有书至彼,俟之。
《河事帖》纵29.4厘米,横33.8厘米
释文:闻张都大宣德,权提举榆柳局在杞者。
傥蒙明公荐此职,为成此河事致薄效何如。
芾再拜。
南京以上曲多未尝浅,又以明曲则水逶迤。
又自来南京以上方有水头,以曲折乃能到。
向下则无水头。
此理是否。
《砂步诗帖》,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淡墨秋山诗帖》29.1X31.9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淡墨秋山画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
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
《烝徒帖》纵29.9厘米,横31.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烝徒如禁旅严肃,过州郡,两人并行。
寂无声,功皆省三日先了。
蒙张都大、鲍提仓、吕提举、壕寨左藏,皆以为诸邑第一功夫。
想闻左右,若得此十二万夫自将,可勒贺兰。
不妄、不妄。
芾皇恐。
《知府帖》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9.6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黻顿首再拜。
后进邂逅长者于此,数厕坐末,款闻议论,下情慰忭慰忭。
属以登舟,即迳出关,以避交游出饯,遂末遑只造舟次。
其为瞻慕,曷胜下情?谨附便奉启,不宣。
黻顿首再拜。
知府大夫丈棨下。
《贺铸帖》纵23.4厘米,横36.8厘米
释文:芾再启。
贺铸能道行乐慰人意。
玉笔格十袭收秘,何如两足其好。
人生几何,各阏其欲。
即有意,一介的可委者。
同去人付子敬二帖来授,玉格却付一轴去,足示俗目。
贺见此中本乃云公所收纸黑,显伪者。
此理如何,一决无惑。
芾再拜。
《韩马帖》纸本,纵33.3厘米,横33.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芾顿首启:前日幸披晤。
即日起居冲胜。
韩马预借三五日,节中数贵游宴集处使之赏玩如何?忝亲契敢尔。
过节面纳也。
谨奉启,不宣。
芾皇恐。
寺丞仁亲阁下。
《苏太简参政帖》行书19.6厘米*6.8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释文:苏太简参政家物,多著邳公之后四代相印,或用翰林学士院印。
芾记。
米芾《穰侯出关诗帖》
行书;纵29.4厘米横26.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