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草书全集欣赏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

米芾书法作品释文《三吴帖》行书。
纸本。
信札及五言古诗各一。
约书于北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
纵30.6厘米,横6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黻谨以鄙诗送提举通直使江西。
襄阳米黻上。
三吴有丈夫。
气欲吞海水。
开口论世事。
借箸对天子。
瑞节高如松。
—岁几繁使。
秋水浮湘月。
罇酒屡觏止。
言别不可攀。
寥虚看云驶。
法华台诗帖纸本行书纵29.8厘米横4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法华台。
块圠有同色,雪深云未开。
终南晴夜月,仿佛似登台。
道林诗帖行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
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砂步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释文】:砂步漫皆合,松门若掩桴。
悠悠摇艇子,真似剡溪图。
米芾《砂步诗帖》,行书墨迹。
书法潇洒遒媚,体势修长,结构紧密,颇具欧阳询遗韵,为米氏早年书法风貌。
秋暑憩多景楼帖纸本行书纵27.6厘米横34.3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秋暑憩多景楼纵目天容旷,披襟海共开。
山光随眦到,云影度江来。
世界渐双足,惟未入闽,生涯付一杯,横风多景梦,应似穆王台。
李太师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李太师收晋贤十四帖。
武帝、王戎书若篆籀,谢安格在子敬上。
真宜批帖尾也。
穰侯出关诗帖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穰侯出关穰侯去国缓驱车ju蔡泽还来取范睢ju恶客只应真可厌恠他汉相馆丘墟《穰侯出关诗帖》又称《高氏三图》麻、楮混料纸行书纵29.4厘米横26.4厘米,宋绍圣(1094-1098年)间,约写于45岁左右吾友帖【释文】: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
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道也,以稍用意。
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
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
《月仪》不能佳,恐他人为之,只唐人尔,无晋人古气苏太简参政帖上海博物馆藏【释文】:苏太简参政家物,多著邳公之后四代相印,或用翰林学士院印。
芾记。
叔晦帖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释文】:余始兴公故为僚宦,仆与叔晦为代雅,以文艺同好,甚相得,于其别也。
米芾经典代表作品欣赏以及其艺术风格和释文

米芾经典代表作品欣赏以及其艺术风格和释文米芾,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米芾经典代表作品欣赏:一、米芾《淡墨诗帖》释文:淡墨秋山尽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淡墨诗帖》赏析:米芾传世作品中以长卷及小品为主,《淡墨诗帖》属米芾行草书中的小品,寥寥廿八字,变法无穷,气象万千。
“淡”、“墨”、“平”等字之浓重与“故”、“人”、“好”等字之轻灵有机的组织在一起,使作品带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米芾笔法的多变堪称宋人第一,古人所谓八面开锋,即是指米字而言。
单从此帖的“淡”、“秋”、“远”、“天”、“霞”、“故”、“人”、“不”等字的奈笔来看,各具形态,变化无穷。
【临池要诀】学某家帖要学其特点,方易见功。
临写此贴,特别要重视“墨”、“秋”、“尽”、“天”、“添”、“年”等字的神情气韵,以及通篇章法上的轻重缓急。
二、米芾《苕溪诗卷》欣赏释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苕溪诗卷》赏析:《苕溪诗卷》写于宋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年),是米芾三十七岁时的书法作品,是其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作之一。
米芾书体的特点可归结为“淋漓畅快、奇变纵横”八字。
前人对米字的评说也很多,如“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赵构)、“如快剑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黄庭坚)等,都有助于我们理解米芾的风格。
米芾自己也提出“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理论,学习米字时可以作为参考。
此帖是米芾的代表作之一,字数较多,是系统地学习米字的好范本。
如通过临写此贴,能掌握米字笔势“纵横开阖,转折如意”的特点,便可谓窥得米字堂奥矣,既而再进一步去临写《蜀素帖》、《方圆庵》。
三、米芾《彦和帖》彦和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顿首启。
经宿。
尊候冲胜。
山试纳文府。
且看芭山。
米芾的蜀素帖八首诗原文及注释

米芾(1051-1107)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他与苏轼、黄庭坚、文同等人并称为“宋四家”,他的书法以行草为主,擅长运用骈体和横折叠字,飘逸自然,被誉为“米体”。
蜀素帖八首是米芾的一组行草书法作品,包括《江雪》、《千秋节》、《秋夕》、《登岳阳楼记》、《兰亭集序》、《醉翁亭记》、《琵琶行》和《赤壁赋》。
这八首作品展现了米芾的高超书法技艺和深厚文学修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后人的目光。
1.《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释:这首诗描绘了大雪纷飞的壮美景象,通过对孤独老人独自垂钓的生动描写,寄托了作者处理世事的孤独心情。
2.《千秋节》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宫殿千门如画图,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这首诗以“The香”描绘了盛唐的繁华景象,千门万户的宫殿宛如巨型的画阵,而诗人的神情落寞,冷峻,蕴含了他身世多舛的悲悯之情。
3.《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这首诗写出了深秋季节的宁静和清冷的感觉,描绘出了作者倚在床上看牛郎织女的浪漫情景。
4.《登岳阳楼记》作者登上岳阳楼,放眼远望,风景如画,激发了作者赞美家国的深情。
这篇文章以概括、发挥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对岳阳楼的敬畏和对家国的深情。
5.《兰亭集序》孤云将会,行者怀感,岂无怆想所至乎?或剑奋辞,或环佩交颂;怨此自问也名自怀也,岂达于此!一春古华,力而游梁相于逍遥,斯已而已矣。
注释:兰亭集序是我国文学史上面的一篇致赞文章,它用辞令冠绝当时,且纤捷风雅,明理意,成为了书法名篇。
6.《醉翁亭记》此亭极好,而人烟旷绝,水面波澜不见。
初至,有山无水;既有水,亭上山下;有山有水,观者起念,尽期于海。
则徒者返骇。
注释:这篇文章以其严密的结构、优美的文采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是文学史上的一件珍贵成就。
7.《琵琶行》凄凄去去,扶桑已动。
汉家烟尘暗连山。
悲风伤梁汉。
宫阙相望。
注释:这首诗借物喻人,寄托了南北对峙的痴怀,诗句纯率,初文精丽,是当时文学艺术的精品。
米芾临王献之

米芾临王献之《鹅群帖》大图欣赏,米芾临王献之《鹅群帖》大图欣赏《鹅群帖》是一幅行草书法作品,为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
宋代《淳化阁帖》收刻。
原作墨迹不可考,现存为宋代米芾临王献之《鹅群帖》。
《鹅群帖》是一幅行草书法作品,为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
宋代《淳化阁帖》收刻。
原作墨迹不可考,宋代米芾临王献之《鹅群帖》。
《鹅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出献之豪放不羁的性情与功力相生相发的高度结合。
《鹅群帖》此帖传为宋临本,点画如挺竖、蟹爪钩,字势峻傲,重心摇撼向下的行气特征,颇合米芾家法。
线条轻重,字之大小皆悬殊多变,纵敛交互的姿态使形式章法充满纵向穿透力及横向的开拓张力。
章法大开大合,数字一笔的挥运令人赞叹。
原文:献之等再拜:不审海盐诸舍上下动静,比复常忧之。
姊告无他事。
崇虚刘道士鹅群并复归也。
献之等当须向彼谢之。
献之等再拜王献之行草书法作品赏析《鹅群帖》七种,东晋王献之所书翰札,为王献之著名法帖。
宋代《淳化阁帖》收刻。
原作墨迹不可考,有宋代米芾临本。
历代书法名家多有临摹,如元代鲜于枢,明代邢侗、王铎,清代傅山等。
《鹅群帖》草、行相参,随兴变化,不主故常,笔画连绵相属,气势奔放洒脱,毫无顾忌,正体现...《鹅群帖》的墨迹本为纸本。
钤有“叡思东阁”、“项墨林鉴赏章”、“平生真赏”、“南华僊史”、“神品”等鉴藏章。
其行款、章法皆与刻本一致。
逐字地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几乎每个字都与刻本有出入,不是笔画形态上不合,就是字势上相左,尤其是第二行的“诸”字,第四行的“崇”字,以及第一、六、七行皆出现的“献之”,居然在笔画上有增损之别。
《东山松帖》下笔婆娑,百态横生,萧散秀逸。
表现出从意适变、洒脱不羁的美,不拘荣枯浓淡、正侧藏露,将生命的原色呈现于使转顿挫之间。
其字势,散淡,漫不经心,信手布构,如田野学士,超朝参列。
古法、家法都在这里隐遁,以自己之笔墨,抒自我之心胸,真可谓“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米芾草书全集欣赏

米芾草书全集欣赏米芾《论草书帖》纸本草书纵24.7厘米横3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米芾《论草书帖》,草书九帖之五。
此帖亦名《张颠(癫)帖》、《草圣帖》、《论书帖》等,草书。
随笔一则,是米芾一段评论草书的手札。
约书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
米芾的草书取法晋人,从这幅草书中,可以品味出其对草书的见识。
作品字里行间流露出米芾书法颠放舒展的独特风格,我们可以看出米芾在学习古人书法方面所下的功夫。
他的草书虽不如他的行书那样气势开张,但也不同凡响。
释文:草书若不入晋人格。
辄徒成下品。
张颠(癫)俗子。
变乱古法。
惊诸凡夫。
自有识者。
怀素少加平淡。
稍到天成。
而时代压之。
不能高古。
高闲而下。
但可悬之酒肆。
(*)光尤可憎恶也。
米芾《焚香帖》草书纵25.2厘米横25.2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释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
日短不能昼眠,又人少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米芾《焚香帖》,又作《海岱帖》,草书九帖之九,为米芾知涟水军时所写之尺牍,以帖中有“焚香”二字,故取之以名。
“海岱”指海岱楼,在涟水。
米芾《元日帖》纸本纵25.2厘米横40.5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释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有暇作谱,发一笑於事外.新岁勿招口业,佳.别有何得泗戎东下未已有书至彼,俟之.此书约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
为草书九帖之三。
明代人都穆跋《元日帖》云:“翁此卷尝入绍兴秘府,后有其子元晖题识,盖海岳平生得意书也。
其中登海岱楼诗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夫海岳书,可谓入晋人之室。
”米芾《向乱帖》,又称《寒光帖》淡黄纸本。
行草书。
纵27.3厘米横30.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向乱帖》是其四十一岁以前书写的。
明董其昌在此帖的跋记中写道:“老米此尺牍似为蔡天启作,笔墨字形之妙,尽见于此”。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

米芾经典代表作欣赏米芾简介:米芾,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北宋着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祖籍太原,后迁居襄阳,人称“米襄阳”。
宣和年间为徽宗赵佶召为书画学博士。
米芾能诗擅文,书画尤具功力。
篆、隶、行、草、楷各体皆能,行草造诣尤高。
芾自云学过各家各派,但从其作品观之,得王献之、释智永二家最多。
其书淋漓痛快,隽雅奇变,晚年书艺更达至炉火纯青之境。
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
米芾着有《书史》、《画史》、《海岳名言》等,对前人多有讥贬,然决不因袭古人语,为历代书家所重。
米芾传世墨迹主要有《苕溪诗卷》、《蜀素帖》、《方圆庵记》、《天马赋》等,而翰札小品尤多。
苏轼称米芾书法“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非但不愧而已。
”黄山谷称米芾书法:“如快剑(石斤)阵,强弩射千里,所挡穿彻。
书家笔势,亦穷于此。
”同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山谷对米芾有如此高的评价,可谓推崇备至了。
《宋史》称米芾书法:“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宣和书谱》则说:“书学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镏,隶法师宜官。
晚年出入规矩,自谓‘善书者只一笔,我独有四面’。
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和他的书画艺术风格:米芾,北宋着名的书画家,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无碍居士,家居道士等,湖北襄阳(今襄樊)人,居徙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又称“米南宫”。
宣和年间,因书画方面成就得蔡京推荐,召为书画学博士。
他一生没有担任重要的官职,一方面因为他不曾参加过科举,另一方面也因为他颠狂的个性和怪诞的举止使朝廷不能授以重任。
他的“颠狂”是闻名遐迩的,故人又称他“米颠”。
据《宋史》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米芾传》载:“(米芾)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视之。
米芾的行草《德忱帖》及释文

⽐较,此帖颇具魏晋风韵,笔法圆转含蓄韵藉,有篆籀⽓。
节奏也较平和,神闲⽓定,故能随意布势,妙得⾃然。
此帖乃⽶芾佳作之⼀,虽然第⼋⾏⾄第⼗五⾏之间有的字略⼩,但⼤体上看来,不论是字形结构、映带关系、饱厚度或整体感来看,都是⼀篇难得的好作品。
单字⽅⾯,这帖有⼀些重复字出现,端看⽶芾怎么作变化:林:“林”君和满“林”。
前者看似慵懒,书写时漫不经意,最后⼀长点和君的⾸笔承接,笔势较铺张;后者把⽐竖起来写,多⽤藏锋,末⼀长点没有露锋,整个字看似挺劲,其实过拘谨了。
寺:“寺”院和在“寺”。
前者的“寺”较硬挺,第⼆个横画和第三个横画接连时,⽤下钩承接,使得字的锋利感提升,最末点连在竖钩上,使⼈把视觉焦点落在此处;后者的“寺”字,笔画厚重饱满,但并不会软⽽⽆⼒,和前者相较,后者的笔画紧缩在⼀块⼉,若⾮变化之需,寺字最好不要如此书写,因为会让字透不过⽓来。
海:泛“海”、去“海”、⾄“海”和“海”蝗。
四个“海”字因位置不同,各有其姿态。
第⼀个“海”上宽下紧,右边的“每”往左下倾,上轻下重,四个“海”字中只有此字有露出竖钩,整个“海”字成⼀个倒三⾓形;第⼆个“海”字,右边的“每”稍微向上提,也是上轻下重,不过这个字可以看作⼀般的⾏楷,因为没有姿态上的⼤变化;第三个“海”字稍⼩,笔画粗⽽提按不明显,呈现⼀个圆圆的体态,⽔字边和“每”的下半部有些模糊,但此字的墨韵尚佳;第四个“海”字,略带正⽅形,此字有⼀个特点,即“海”中间的横画粗旷的向右带开,这样的⼒道⽤在⼩⾏草上是罕见的。
求:“求”门馆和应“求”。
此⼆字没有很⼤的差别,唯有竖钩部分前者在钩的地⽅先轻提下顿再往上钩。
能:必“能”、“能”容和傥“能”。
第⼀个“能”字和第⼆个“能”⾃左半部的结构差不多,右半边有些不同,第⼀个“能”字较紧缩,第⼆个“能”字向下伸展,⼀竖带下后往下接时,线条皆是圆劲的,没有折⾓,第⼀个“能”字有折⾓;第三个“能”字不若前两字精采,粗细较⼀致,看似平淡。
米芾书法鉴赏(上卷)

米芾书法鉴賞(上卷)宋米芾《跋殷令名碑帖》行书<此帖线条优美、笔法精巧,在秀丽、清雅中有一种律动性。
给人以十分儒雅可爱的感觉。
>宋米芾《拜中岳命诗帖》行书<素笺纸本,纵29.3cm横101.8cm。
此作是米芾著名的行书作品之一。
卷首署“拜中岳命作”五字,卷前引首为清高宗弘历(乾隆)题“南宫逸翰”四大字,卷后有元代倪瓒跋。
此帖行笔已向外拓,字形宽绰,散朗多姿,取众家之长而自出新意。
章法疏落,行距较宽,但笔法穷极精密,转换多姿,有放纵倾侧之态。
他的悬手书是自幼写壁练就的,所以才能如此颐指气使,纵横如意。
此时米芾的书法已完全成熟,笔法清劲,结构稍见谲宕,较之其晚年的纵逸丰肥,尤显刻意,是米芾的精进之作。
>宋米芾《伯充帖》行草书<纸本。
信札一则。
约书于北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十一月二十五日。
纵27.8厘米,横39.8厘米。
释文:十一月廿五日。
芾顿首启。
辱教。
天下第一者。
恐失了眼目。
但怵以相知。
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言。
同官行。
奉数字。
草草。
芾顿首伯充台坐。
>宋米芾《捕蝗帖》行书<此帖风格与米芾一般书作有些不同。
该作笔画较为粗犷恣肆,形成险中有稳、拙中见巧的重要特色。
>宋米芾《草书四帖》草书<是米芾草书佳作之一。
米芾平生属意于行书,于草书并非专攻,但他对草书却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认为草书应师法晋人。
所以米芾所作的草书尽是上追晋人遗规,字字独立,取法古淡沉着,不以缠绕为能事,点画高古,在北宋时期的小草中属于上乘之作。
《元日帖》《吾友帖》《海岱帖》《中秋、目穷合帖》合装而成,故称《草书四帖》,又可称《草书五帖》。
学米芾加微信shufayi01咨询>宋米芾《道林诗帖》行书<纸本。
纵30.l厘米,横42.8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鉴藏印记:“采秀堂”(朱文)、“紫芝堂印”(朱文)、“赵礼用观”(朱文)、“吴郡董宜阳印”(白文)、“全卿”(朱文半印)、“真赏”(朱文半印)等。
此帖运笔如刷,笔力遒劲,结态造势宽展肥美,为米氏之精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芾草书全集欣赏
草书若不入晋人格。
辄徒成下品。
张颠(癫)俗子。
变乱古法。
惊诸凡夫。
自有识者。
怀素少加平淡。
稍到天成。
而时代压之。
不能高古。
高闲而下。
但可悬之酒肆。
(*)光尤可憎恶也。
[释文]雨三日未解,海岱只尺不能到,焚香而已。
日短不能昼眠,又人少往还,惘惘!足下比何所乐?
米芾《焚香帖》,又作《海岱帖》,草书九帖之九,为米芾知涟水军时所写之尺牍,以帖中有“焚香”二字,故取之以名。
“海岱”指海岱楼,在涟水
[释文]: 元日明窗焚香,西北向吾友,其永怀可知.展《文皇大令》阅,不及他书.临写数本不成,信真者在前,气焰慑人也.有暇作谱,发一笑於事外.新岁勿招口业,佳.别有何得泗戎东下未已有书至彼,俟之.
此书约书于元符二年(1099年)。
为草书九帖之三。
明代人都穆跋《元日帖》云:“翁此卷尝入绍兴秘府,后有其子元晖题识,盖海岳平生得意书也。
其中登海岱楼诗一首,下小字注云:‘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
’夫海岳书,可谓入晋人之室。
”
向乱道在陈十七处,可取租及米,寒光旦夕以恶诗奉承。
花卉想已盛矣。
修中计已到官。
黻顿首。
[释文]吾友何不易草体?想便到古人也。
盖其体已近古,但少为蔡君谟脚手尔!余无可道也,以稍用意。
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倒之势,出二王外也。
又无索靖真迹,看其下笔处。
《月仪》不能佳,恐他人为之,只唐人尔,无晋人古气。
释文:
中秋登海岱楼作。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西轮。
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
桂枝撑损向东轮。
信书亦一难事。
[释文] 南宫天机笔妙(鲜于枢书)芾箧中怀素帖如何。
乃长安李氏之物。
王起部、薛道祖一见。
便惊云。
自李归黄氏者也。
芾
购于任道家。
一年扬州送酒百馀尊。
其他不论。
帖公亦尝见也。
如许。
即并驰上。
研山明日归也。
更乞一言。
芾顿首再拜。
景文隰公阁下。
道林楼阁鸣(此字点去)明丹垩,杉松振老髯。
僧迎方拥帚,茶细旋探檐
【释文】芾顿首再拜前留简而去不得一见于今怏怏辱教知行李已及偶以林宪巡历既以回避遂谒告家居或渠未至急走舟次也粮如命他干一一示下对客草草
芾顿首
释文:芾非才当剧,咫尺音敬*然,比想庆侍,为道增胜,小诗因以奉寄。
希声吾英友。
芾上。
竹前槐后午阴繁,壶领华胥屡往还。
雅兴欲为十客具,人和端使一身闲。
释文:
芾顿首。
早拜见。
值雨。
草草。
不知轴议何者为如法。
可换更告批及。
今且驰纳。
芾皇(惶)恐顿首。
伯充防御台坐。
庭下石如何去里。
去住不过数日也。
释文:
芾顿首。
戎帖一、薛帖五上纳,阴郁,为况如何?芾顿首。
临沂使君麾下。
[释文]
十一月廿五日。
芾顿首启。
辱教。
天下第一者。
恐失了眼目。
但怵以相知。
难却尔。
区区思仰不尽言。
同官行。
奉数字。
草草。
芾顿首伯充台坐。
•
•评论
•转载(1391)
•分享(636)
•复制地址•编辑
《晓行巴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