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行书解析_图文

合集下载

米芾经典代表作品欣赏以及其艺术风格和释文

米芾经典代表作品欣赏以及其艺术风格和释文

米芾经典代表作品欣赏以及其艺术风格和释文米芾,北宋著名大书画家,鉴藏家。

他的书法极富天真率意的特性,他的艺术道路又不同于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求意,而是能集古出新,他开辟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另一条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米芾经典代表作品欣赏:一、米芾《淡墨诗帖》释文:淡墨秋山尽远天暮霞还照紫添烟故人好在重携手不到平山谩五年《淡墨诗帖》赏析:米芾传世作品中以长卷及小品为主,《淡墨诗帖》属米芾行草书中的小品,寥寥廿八字,变法无穷,气象万千。

“淡”、“墨”、“平”等字之浓重与“故”、“人”、“好”等字之轻灵有机的组织在一起,使作品带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米芾笔法的多变堪称宋人第一,古人所谓八面开锋,即是指米字而言。

单从此帖的“淡”、“秋”、“远”、“天”、“霞”、“故”、“人”、“不”等字的奈笔来看,各具形态,变化无穷。

【临池要诀】学某家帖要学其特点,方易见功。

临写此贴,特别要重视“墨”、“秋”、“尽”、“天”、“添”、“年”等字的神情气韵,以及通篇章法上的轻重缓急。

二、米芾《苕溪诗卷》欣赏释文:将之苕溪戏作呈诸友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久赓白雪咏更度采菱讴《苕溪诗卷》赏析:《苕溪诗卷》写于宋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年),是米芾三十七岁时的书法作品,是其传世墨迹中的代表作之一。

米芾书体的特点可归结为“淋漓畅快、奇变纵横”八字。

前人对米字的评说也很多,如“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赵构)、“如快剑阵,强弩射千里,所当穿彻”(黄庭坚)等,都有助于我们理解米芾的风格。

米芾自己也提出“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等理论,学习米字时可以作为参考。

此帖是米芾的代表作之一,字数较多,是系统地学习米字的好范本。

如通过临写此贴,能掌握米字笔势“纵横开阖,转折如意”的特点,便可谓窥得米字堂奥矣,既而再进一步去临写《蜀素帖》、《方圆庵》。

三、米芾《彦和帖》彦和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芾顿首启。

经宿。

尊候冲胜。

山试纳文府。

且看芭山。

米芾生平与个人书法作品赏析 ppt课件

米芾生平与个人书法作品赏析 ppt课件

02
嗜洁成癖 惜砚如身
米芾生平从不用别人用过的东西,他当太常博士时,掌管皇家宗庙祭祀礼 仪及一切事务,而祭祀时所穿的官服他嫌脏,经常拼命的洗,甚至把官服上 的图案都洗掉,还因此受到降职的处分。
如此的洁癖,所以他身边总放著水,以便可以随时洗手。他怕用盆水洗不 卫生,就想了一个办法,在他想洗手时,便命人提一个银壶往他的手倒水, 自己就著水流洗手。洗完手,米芾不用毛巾擦手,他就两手互相拍打直到手 乾为止。
米芾爱砚极深,他还把砚台比作自己的头,曾抱著心爱的砚台共眠数日。 米芾得到皇上赏赐的砚台,就跟好友曾祖炫耀︰「我得到一块稀世砚台。」 曾祖说︰「现在膺品多,你的稀世之砚能让我欣赏吗?」米芾就起身去拿砚 台,曾祖知道他有洁癖,就把手洗乾干净,小心的把砚台拿在手上观赏。
曾祖仔细的左看右看,不断的赞赏说︰「从外观看真是上 品的砚台,但不知道发墨情形如何?」米芾赶紧叫家童取水 来磨墨,可是曾祖心急等不及水到,就吐了一口口水在砚台 上,开始磨墨。米芾当场愣住,马上不高兴的对曾祖说︰ 「这块砚台已经被沾污,也失去它的珍贵了。」米芾说完就 把此砚送给曾祖。
06
米芾拜石
话说一日,有人告诉米芾,城外河边有一怪石,米芾 立即叫人“移来”。怪石运到,只见其“高八尺,周 身两人合抱不及,状貌奇伟,多孔多窍,似胖人形” ,米芾开心地喊道:“吾欲见兄二十年矣。”随即摆
1 Enter text
Albert Einstein: 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
有好友曾提出拜祭他的父母,他却说找不到了。朋友们清楚他其实 知道,便戏弄说他是不孝之子,可他毫不气恼,甚至有些洋洋得意。

米芾

米芾
贬唐崇晋,源于审美选择
米芾初学书法是由唐入手,只不过是米芾在深入地临学唐人书法之后,对唐代的书法进行反思,发现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等唐人书法受楷书法度的过分约束,书法的“趣”的审美趣味无法体现出来,才开始产生批唐意 识。米芾书论《海岳名言》中对唐人书法评论中看出:“欧、虞、褚、柳、颜皆一笔书也。安排费工,......
米芾雅好奇石,留下过“米颠拜石”的典故。作为书画家,他还特别喜欢罗致名砚和各种文房佳器。历代名 家的书画精品当然更不肯放过。凡经他收藏、品题之物,无不身价倍增。
新华网:米芾一生官阶不高,这与他不善官场逢迎,又为人清高有关。米芾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善官 场逢迎。使他赢得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玩石赏砚钻研书画艺术,对书画艺术的追求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他在 别人眼里与众不同,不入凡俗的个性和怪癖,也许正是他成功的基石。他曾自作诗一首:“柴几延毛子,明窗馆 墨卿,功名皆一戏,未觉负平生。”他就是这样一个把书画艺术看得高于一切的恃才傲物人。
南渡后,张孝祥、吴琚、范成大、张即之、赵孟坚等先后取法米书,颇有成就。南宋孝宗、宁宗时代的吴琚, 字居父,居云壑居士,高宗宪圣皇后的侄子,太守郡王吴益之子。官至镇安军节度使,判建康府兼留守。《书史 会要》评他:“字划类米芾,而峻峭过之。”《容台别集》也有记载 。其专学米芾书法,是公认的学米高手, 他的精品几乎可以与米芾书法乱真。其用笔侧锋居多,锋芒较露,强调轻重对比,行笔轻捷。由于皇帝的推崇, 米书在民间也大受欢迎。米芾的影响不仅限于南宋,与南宋对垒的金朝,也盛行米书,代表者为米芾之甥王庭筠。 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王庭筠是米芾书法的追随者,研习米字又 取法晋唐,为世人所称道。他的书法深得米芾风格,气度不凡,但锋芒稍微险敛,结构趋于端稳,气息平和舒 缓。

米芾各个阶段书法特征

米芾各个阶段书法特征

米芾各个阶段书法特征米芾(1051-1107年),字元振,号称“汝南狂生”,是中国宋代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意境深邃,是中国书坛上的一位极富影响力的大家。

今天我们将针对米芾各个阶段的书法特征进行创作,供大家参考。

一、初期米芾十分热爱书法,他的书法刚开始还比较崎岖粗犷,给人以豪迈不拘的感觉。

但是,他的书法却蕴含着浓郁的气韵和独特的艺术特征。

米芾在他的书法中,注重力度的运用,格调宏实,字迹苍劲有力,奔放不羁的气质与日俱增,造成了很大的震撼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中期米芾的书法在到达中期时,经历了一定的演变和改变。

他开始注重笔画的流畅和谐,追求对笔画用劲的变化和模式的推陈出新。

同时,他对于字形的变化尤其注重,在书写时穿插了骨相、点画等元素,用笔势展示出笔力的华丽韵味。

相比之前,他笔力略为平和,但依然保持了独特的风格,气韵犹存。

三、成熟期学术上认为米芾的书法成熟期出现在北宋“宣和年间”,此时他的书法已经发展到了极致。

米芾在书法中,最为重视的是"意"和"形"的结合。

他的书法刚劲有力,丰腴浩荡,朴质自然,并将自身的情趣注入到书写中,形成了独成一体的风格。

由于他视物以己,化境以形,在书法上他只重意境,不拘形式,形神并重,寓意深奥,可以说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以“神为主”的境界。

四、晚年期米芾进入晚年之后,仍然不断地探索书法艺术的新天地,不变的追求是“天人合一”,以及“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加强笔画造型的平衡和动态感,以及灵韵墨心蕴含的深邃性”。

晚年的他风格凝炼,不再求变,在字形设计上追求深层次的内涵和更高的艺术境界,以自然、奔放而蕴涵深邃的艺术之美,仍然是当时众人所钦佩的。

总结米芾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的书法艺术独树一帜,给后世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米芾的书法风格随着自身的成长不断地改变和升华,经历了初期、中期、成熟期到晚年期的不同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具特色的代码,使其笔下的文字和书法饱含着中国文化和艺术的深层意义。

米芾书法笔画讲解

米芾书法笔画讲解

米芾书法笔画讲解
米芾的书法在笔画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技巧。

以下是对米芾书法笔画的一些讲解:1.锋芒毕露:米芾的书法笔画往往锋芒毕露,给人一种矫健有力的感觉。

这是因为他
在书写时采用了“弩法”,即用力均匀,使得笔锋始终保持一定的角度,从而在笔画中表现出一种锐利的锋芒。

2.圆润饱满:米芾的书法笔画不仅锋芒毕露,同时也圆润饱满,富有立体感。

这是因
为他注重运笔的技巧,通过适当的提按和转折,使得笔画既有粗细变化,又富有层次感。

3.节奏感强:米芾的书法笔画节奏感强,每一笔都有所不同,富有变化。

他在书写时
注重笔画的快慢、轻重、粗细等变化,使得整个字形看起来流畅自然,极具动感。

4.结构奇特:米芾的书法结构奇特,常常不拘一格。

他善于打破常规,将笔画进行各
种变幻和组合,形成独特的字形和风格。

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得米芾的书法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自由、不羁的艺术特点。

总之,米芾的书法笔画在运笔、节奏、结构和风格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技巧。

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米芾的书法在笔画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

学米芾行书的朋友都收藏了,多图详解米芾的每一个字!

学米芾行书的朋友都收藏了,多图详解米芾的每一个字!

学米芾行书的朋友都收藏了,多图详解米芾的每一个字!16个字代表米芾特色《蜀素帖》是练习行书的书法爱好者的必修课之一,米芾的这件作品写得十分灵动,用笔和结构特色非常明显,最能体系米芾沉着痛快的感觉。

本文选取16个最能代表米芾好书法特色的字,进行单字解析,以飨读者。

一、凌凌字本是左右结构,一般人行书往往容易把它写得很散。

米芾这个凌字处理得很巧妙,他把左边两点水,有意地往上提升,跟右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左右两部分非常紧凑。

二、古这个字字形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并不好写。

米芾的巧妙之处,将“古”字写得像一个倒三角形,上面大,下面小,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险绝之势。

用笔比较厚重,中锋行笔缓慢,写出了古朴厚重的味道。

三、牵“牵”字写得非常灵动轻巧,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上大下小的结构,加上造型上取斜视,配以柔韧的线条,起笔很高,有意拉开距离,使全字斜中求正、收放自如。

四、旖这个字的结构上左右相互依靠,下半部分形成巨大空间。

笔法上左边的首点圆润,撇与横折挨得很紧。

右边的最后一笔,拖得很长,以蟹爪钩收笔,这是米芾的典型写法。

五、得“得”字左右结构,左边取斜势,右边取起正势,一斜一正,相得益彰。

左边形体收敛,右边结构放纵,左右间相互依靠,中间又有大片的空白,显得疏密有致。

六、寒“寒”字写的形体挺拔,侧锋起笔,宝盖头的提按,使得笔法跳跃,很有韧劲。

中间两竖写得很挺拔,右边捺笔收敛为点,与下面两点参差错落,收放有度。

试想一下,如果把右边的捺画写长,那就不好看了。

七、附“附”字写得非常巧妙。

一方面,在形体上进行了笔画精简,将原本复杂的笔画,化繁为简。

另一方面,写得参差错落,重点体现在三笔竖画上面,无论是长短、轻重、方向,都不相同,体现了求同存异、不拘一格的艺术特色。

八、雨“雨”字写得活泼可爱,疏密有致。

以中锋的用笔方式轻盈流畅地写下,起笔化横为点,下半部分开张,中间四点以牵丝相连,浓重收敛,形成虚实对比关系。

九、垂垂字写得张扬而又稳重,如果把外形用笔画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米芾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米芾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

米芾行书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米芾行书,字字天马行空,恣肆挥洒,无论是用笔,还是取势,均变化神奇。

由于行书是一种随意的书体,帮字点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驻笔、连带下笔、顺接上笔的接法、折前折后等都应充分展现,另外墨的枯润、笔画方圆、刚柔、轻重亦应在字中显露出来。

第一法:横不论长短,形斜为佳。

第二法:悬针者,或细者特细,或粗中走细,有长有短,意未尽又生笔意。

第三法:垂露者,或逆锋提起,或戛然而止,各具面目。

第四法:多钩者,或挑或驻,或隐或一带面下。

第五法:撇缩捺伸,捺不宜短。

第六法:捺缩撇伸,撇宜长劲。

第七法:宝盖之钩,或长或短,或顺锋或挑锋。

第八法:纵腕之法,钩身弯折,末端或伸钩或平出或翘出。

第九法:盖下之法,撇捺或伸展均匀,或撇展捺收。

第十法:撇重者,收放自如。

第十一法:四点者,或为点,或为横,或为波横。

第十二法:散水法,或危如坠石,或盘金屈铁,或线条流畅,或凝重坚毅。

第十三法:纵戈之字,戈钩或挑或驻。

第十四法:平钩之法,或直或弯,顺笔而为。

第十五法:末钩法,宜平出,钩上侧呈平状。

第十六法:心钩法,钩身宜曲,二三点常连。

第十七法:圆折之字,折肩圆转,动中含静。

第十八法:方折之字,折肩外拓,顿挫折行,静中有动。

第十九法:重撇之字,丰满而呆板。

第二十法:右角上斜,偏侧取势。

第二十一法:以点代捺,中为常理。

二、欹侧生势,寓变化于整齐之中欹侧生势是行书的最显著特征之一。

王羲之行书首创一风格,为后世树立了行书的典范。

欹侧主要是指夸张字中某一部分,或削减字中某一部分,加大横画斜度,或抬高字形右上角,或调整字间架组成正斜比例,使字形出现参差错落、俯仰欹侧之势,并具备婀娜多姿、峭拨开张的艺术美。

第二十二法:左欹之字,竖向左斜,成欹仰之形。

第二十三法:右侧之字,竖向右倾成右侧之势。

第二十四法:上欹下侧,上下两部向相反方向倾斜。

第二十五法:左欹右侧,或左向右斜或右向左斜,成欹侧之势。

第二十六法:有提有按,动静相宜,韵味十足。

北宋时期著名画家米芾清润秀拔十五幅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北宋时期著名画家米芾清润秀拔十五幅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

北宋时期著名画家米芾清润秀拔十五幅传世经典绘画作品赏析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

古画中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古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画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共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繁荣的时代。

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柴宗训被逼禅位于赵匡胤,宋朝建立,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1126年靖康之变后,金国军队兵临汴梁,次年灭亡。

北宋建立以后,绘画艺术发展迅速,反映现实生活绘画内容极为突出。

尤其是宋徽宗时期,设立画院,一批批技艺精湛的职业画家应运而生,包括帝王宋徽宗在内的诸多画作,使山水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一时期比较有名的山水画家较多,杰出代表有齐鲁画派李成,关陕画派范宽。

宋后期的水墨山水画以米芾最为著名。

还有李公麟、郭熙等人,他们擅长用多层烘染和画点点的排列,使积墨、破墨等技法,达到云山蒙笼,烟雾缭绕的效果。

北宋米芾主要绘画作品有:《云起楼图》《云山图卷》《研山铭图》《春山瑞松图》《翠微深处图》《溪桥闲睡图轴》《听瀑图》《米芾拜石图》《仙居山水图》《云山图》《烟江渔歌图》《王维诗意图立轴》《云山叠翠图轴》《白鹤图之左》等这里我们一起赏析北宋著名书法家、画家米芾书画作品。

米芾(1051-1107),北宋杰出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

祖籍太原,迁居襄阳。

字元章,号海岳外史、襄阳漫士,自号鹿门居士。

天资高迈、人物萧散,好洁成癖。

被服效唐人,多蓄奇石。

人称“米南宫”、“米癲”。

能诗文,书画自成一家。

对后世影响很大。

能画枯木竹石,时出新意,又能画山水,创为水墨云山墨戏,烟云掩映,平淡天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米芾及其《蜀素帖》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章,号襄阳漫士、海岳外史、鹿门居士,世居太原,继迁襄阳(今属湖北),后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曾任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

因才华横溢而狂放不羁,故又称“米颠”。

《宣和书谱》说他:“大抵书效羲之,诗追李白,篆宗史籀,隶法师宜官;自谓‘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识者然之。

方芾书时,其寸纸数字人争售之,以为珍玩。

”米芾在继承二王书法传统上下过苦工夫,可谓已登堂人室。

其真、草、隶、篆、行兼擅,而尤以行草书见长。

他自称“刷字”,是指他用笔迅疾而劲健,尽兴尽势尽力,追求“刷”的意味、气魄、力量,追求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无论诗帖,还是尺牍、题跋,都具有痛快淋漓、奇纵变幻、雄健清新的特点,有如利剑斫阵,振迅天真,出人意表。

米芾借古开今,将中国书法推向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后世几乎把他与二王同誉。

米芾之书,对今人理解二王可谓是—本上好的教科书。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代表作有《虹县诗》、《多景楼诗帖》、《研山铭》、《苕溪诗帖》和《蜀素帖》,其中《蜀素帖》的影响最大。

蜀素是北宋时蜀地生产的一种质地精良的本色绢,上织有乌丝栏,制作讲究。

此卷为邵氏家藏二十余年之物,只在卷尾写了几句,欲空出卷首以待名家题诗;可是传了祖孙三代,竟无人敢写。

因为这种织品的纹罗粗糙,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

一直到北宋元祜三年(公元1088年),38岁的米芾才在上面题了自作五、七言诗八首,这就是《蜀素帖》(右图为作品局部)。

此帖纵29.6厘米,横284.2厘米,明代归项元汴、董其昌、吴廷等著名收藏家珍藏。

董其昌在《蜀素帖》后跋曰:“此卷如狮子捉象,以全身力赴之,当为生平合作。

”此帖清代落人高士奇、王鸿绪、傅叵之手,后入清内府,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

它与同期的《苕溪诗帖》均代表了米芾行书的最高成就。

二、《蜀素帖》的笔画特点米芾自称学褚最久,因而深受褚书的影响。

《蜀素帖》笔画总体趋于丰厚,因是书于绢素之上,故多渴笔,略显刚健,用笔侧锋、中锋掺杂,起笔落笔变化多端,有“云烟卷舒飞扬之态”。

此帖笔法多变,纵横挥洒,洞达跳荡,方圆兼备,刚柔相济。

其藏锋处微露锋芒,露锋处亦显含蓄;垂露收笔处戛然而止,似快刀斫削;悬针收笔处有正有侧,或曲或直;提按分明,牵丝劲挺;亦浓亦纤,无乖无戾;亦中亦侧,枯润相生。

该帖之字体态万千,充分体现了米芾“刷字”与“八面出锋”的独特风格。

(一)横《蜀素帖》中的横画,最常见的是翘锋横,垂直或斜势下笔,锋尖或长或短、或圆或直地翘露,给人以灵动多姿、意气风发之感,如图一“年”、“杜”、“古”三字。

平锋横偶也出现,轻快利索,但一般都较短,如图二“送”、“轩”、“焉”三字。

另有一种垂锋横,虽然为数不多,却是特色,如图三“青”、“言”、“彦”三字,向右上顿人起笔。

至于藏锋横,在该帖中不仅多而且笔势富变化,裹头或圆、或翘、或垂,不一而足。

实际运用中,尤其一字中有多横时,上述横画往往是掺杂出现的,如图四“骂”、“鬼”、“辞”三字。

说到底,横画的变化主要是起笔方向的变化,在临习中要着意体现出米芾“八面出锋”的高超技能,当然还要同时结合粗细、长短的变化。

(二)竖《蜀素帖》中竖画起笔的变化与横画类似,大抵也分露锋、裹锋两类,如图五中“林”字;露锋的又有先顿再行笔与直接插入行笔两种,后一种如图五中“华”、“年”二字。

竖画的行笔有时前后轻重悬殊,如图六中“神”、“将”、“书”三字;更多的变化则表现在整个笔势的竖直、左弯(如图七中“报”、“作”二字)、右弯(如图七中“上”字)或正反S状(如图八中,“南”、“湖”、“断”三字),可谓备极变化。

米芾追慕的二王、褚遂良均有迂回笔法,S形笔画应该是古为今用了。

(三)撇撇画是略带纵势的,因此《蜀素帖》中撇画的起笔也与竖画差不多。

要说该帖中撇画的独到之处,笔者认为主要有三种形态:其一,是一种精短的呈三角形的短撇,如图一中“公”、“和”、“迢”三字,笔短而气足、意远;其二,是一种收笔顿折(如图二中“返”、“太”、“岸”三字),有时带钩回(如图三中“乃”、“发”、“威”三字)的竖撇;其三,是一种秃尾撇,写时推笔下行,有欲收而未收到底的意味(如图四中“底”、“便”、“伪”三字)。

该帖笔画略无程式,如图五中“瞻”、“辰”、“屈”三字中的撇,位置原本相同,在米芾笔下却各具风姿,“米颠”才情由此可见—斑。

(四)捺一般书家的捺画,无非顺、反两种,《蜀素帖》中固然也常用。

但除此之外,最多、最具个性的一类是以“插入抽出”法写成的笔直(由图六中“袂”、“漫”、“献”三字)或拱起的捺,由于粗重处的靠前、居中或靠后等变化及弯曲度的不一,实在是风情万种,与撇画连用时,尤见利剑斫阵之痛快(如图七中“舍”、“人”、“支”三字)!另有尖头曲尾捺(如图八中“波”字),同样可窥《兰亭序》中“欣”字或褚遂良的迂回笔法。

在走之底中,平直如横(如图八中“连”字),或重笔插入再抽出、头重尾轻(如图八中“逢”字)的平捺,更是米芾行书的一个记号了—』口便出尾如常人的平捺,起头也总归是重的。

(五)钩、提米芾在该帖中的钩,谓之穷极变化是并非夸张的。

有不出钩(如图一中“野”、“行”、“武”三字)、圆钩(如图二中“雨”、“苎”二字)、折钩几类。

折钩有时斜翘,往往竖到底时须调换笔锋(如图二中“月”字),有时下垂(如图三中“有”、“亭”二字),而以先折出再钩起的“鹰嘴钩(提)”最独到、最常用。

如图三中“茱”及图四中“诗”、“为”、“初”三字,由于折出或钩出的方向、粗细、长短不一,所以形态纷呈。

可以说在历代书家中,米芾的钩是用得最活的了。

(六)点《蜀素帖》中点的灵活变化,丰富得简直难以归类。

有的浑实粗重(如图五中“齐”、“漫”、“松”三字),有的尖巧跳跃(如图六中“漫”、“皎”、“之”三字),或仰(如图七中“利”字)、或俯(如图七中“亭”字)、或倚(如图七中“与”字)……同一字中的各点,更无一雷同(如图八中“皎”、“泛”、“业”三字)。

这些变化,说到底是源于米芾能集古人笔法之大成与他自我的大胆开拓;而运用起来又是那么的协调,这关键靠的是气息的同“质”。

三、《蜀素帖》的偏旁部首偏旁部首是复合字中相对独立的部分,它已经具有结字的意味。

可以说,《蜀素帖》中所有偏旁部首的变化都很丰富。

当然,这些变化是有—定规律可循的,我们无论读帖还是临写,都应悉心对照、分析、归纳。

(一)三点水旁《蜀素帖》中三点水的变化很多:有时参照楷书写法,将三点分别写出,而三点的笔意、紧松不同,或作带有牵丝写法,如图一中“泛”字和紧接着的“洞”字;有时第二点和第三点连写,或三点同时连写,各点的轻重、笔姿却有变化,如图一中“满”、“湖”、“漫”和紧接着的“洞”字;挑画先平出然后再挑起的一种,在帖中与“鹰嘴钩”等形成呼应;第二点和第三点有时近似于一笔短竖,如图一中“流”字。

(二)单人旁、双人旁《蜀素帖》中单人旁普遍紧凑,而且较强调撇。

但竖画还是有长短之别。

如图二中“传”字之竖相对较长,两笔断开,靠气脉连通,显得虚灵;而图二中“仙”、“保”二字的竖画就很短了,整个偏旁感觉紧实;其次在于两笔搭配的交接点并不固定,时高(如图二中“俗”字)时低(如图二中“作”字);而撇画的笔势有的方尖、有的圆浑(如图二中“偏”字)、有的凹曲得很明显(如图二中“作”字),竖画也仪态万方(如图二中“传”、“仙”、“保”三字),更增加了书写的丰富性。

双人旁的式样似乎更活,如图二中“得”字和图三中“行”、“径”二字,各成佳构,或许是因为多了一个可变的撇画的缘故。

(三)言字旁言字旁在此帖里出现了三种写法。

图三中,“诗”字是属于类同楷书的写法;“诵”、“谬”二字中以点替代了两横和“口”;“语”、“托”(旧时作言字旁,与“托”是两个字义)二字则一如简化字——其实是草书写法,因为汉字简十七时有一条思路就是将许多草书写法楷化。

言字旁的头点和首横,在笔姿、疏密上也时作变化。

(四)木字旁、提手旁、禾字旁《蜀素帖》中木字旁通常的写法分有点和以挑代点两种。

米芾睿智地靠调节横画、撇画的高低和竖画的居中或右挪、头重脚轻或头轻脚重来获取不同的情态,如图一中“楼”、“樯”、“松”三字。

“相”、“柏”字的木字旁,竖画的右移与下段的弱化最是胆大,实在令人叫绝。

这些艺术处理,在提手旁、禾字旁中也明显展现。

如图二中“捉”字的提手旁左倾,笔画萦带紧实,“拾”字在竖底先退一步再出钩,“扬”字的起笔水平,从容却新颖;禾字旁因为多一撇,撇势与撇、竖的开合使它的变化较木字旁又多一层,如“种”、“穗”两字。

(五)竖心旁竖心旁两点时紧时松、时高时低,起点锋芒的藏露、方向的欹正均有不同。

中竖尤其多姿,或束腰、或丰腰,或挺直、或微微流转,或一端粗重、或竖尾挑起,不一而足。

如图三中“情”、“怀”、“惟”、“怜”、“慎”五字。

(六)衣字旁、示字旁这两个偏旁在《蜀素帖》中是一样的,既可以作楷书写法,如图四中“初”、“袂”二字,虽然竖画的正欹、长短有变,但都往往粗厚、紧实,似谦恭貌;又可以作草书写法,简洁而意态轩昂。

图四中“祜”字强调头点,身躯束缩;而两个“神”字,前者简而紧,后者虽然松疏,却笔松意紧,耐人回味。

(七)“宀”、党字头“宀”与党字头依照其横笔的直或圆,可以分两类。

其横画本身时长时短,弧度也不同,加以上点、左点与钩笔的方向、粗细、长短之变化,所以形态实则是不少了。

如图一“宀”“宫”、“寒”、“安”三字(“安”字古人即便在楷书中,一般也都不把点单写,行书则更会并入下部了);又如图二党字头的“裳”、“常”、“党”三字,头上的三点时放时缩,忽而又像风吹草帽似地悬浮着。

(八)草字头《蜀素帖》中草字头也有两类:一种如楷书样式,如图三中“叶”、“英”二字,末笔常有变化;另一种为横向对应的两点下面书一横画,如“暮”字。

由于点比横、竖相对灵活,因此情形就更是变化多姿了。

如图四中“慕”字两点似乎在欢舞雀跃,趣味盎然;“花”字的横画略微拱起,也较别致;“英”字的两点似姐妹相挽而行。

(九)走之底前文已经述及走之底中平直如横或重笔插入再抽出、头重尾轻的平捺,是米芾行书的一个特征。

其实,《蜀素帖》中走之底的头部也是千姿百态的,如在图五中,“道”字像一只鸬鹚立于船头;在“逐”字那里,整个“鸬鹚”写成连绵在头点下的一笔弧线状;在“过”字中,“鸬鹚”索性就变成—竖。

(十)两点底《蜀素帖》中两点底的字也有好几个,读来均很有味。

如图六中,“吴”字细挺,如闹钟的脚;而第一个“舆”字一重一轻斜扬,像在蹦跳,又似探出一条腿,笔断意连,第二个“舆”字下两点一长一短,像在“稍息”,却都厚实稳重。

四、《蜀素帖》的结字特点(一)掌握字形结构是初学者临帖的主要目标点画与点画的组合是书法学习的两大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