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

合集下载

书法的巧与拙

书法的巧与拙

书法的巧与拙书法的巧与拙“巧”与“拙”涉及到的是审美范畴的问题。

不同时期,不同的人,一个人不同阶段时于美所持的标准都有差异,有时这个差异还很大。

书法的审美也是如此。

“巧” “巧”是相对“拙”来说的,看待巧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应该从两个角度切入:第一,从技术层面上讲。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讲道:“学书者始由不工求工,继由工求不工。

不工者,工之极也。

”《庄子·山水篇》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

善夫。

”也就是说,学书是有一个过程的,首先要求学书者要有相当精熟的技法,精熟的技法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就是“工夫”。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视技法为目的,因为技法不只是艺术本身。

佛语说“登岸弃舟”,要到达彼岸,无船恐怕是不行的,而视技法为目的者是不想登岸的。

这就如王镛先生在其印作“不阿世”的边款上刻的一样:“巧,艺之大忌也。

印亦然。

初多喜巧厌拙,或以整齐鲜华为能事,或以无端造作为聪明,皆伤于'巧’字,若悟心不开,终不免堕于小家气耳。

”一句话,“巧”就是卖弄技法。

第二,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讲。

“巧”是一种心态,这种心态反映了书作者一是没有思想,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要做什么,依靠一定技能或技能尚不足够的情况下去“追潮流”、“赶时尚”。

东倒西歪或涂涂抹抹,其作品貌似拙,实为巧,不是发自心底的真性情,是他性情,很快就会被“潮流”所淹没;二是有一定的思想,也有相应的技能,但修养不够,放不下,登上了岸还背负着船,就是“悟心不开”,“无端造作”,为了效果而做形式和装饰设计。

这是沽名钓誉者急功近利的一种心态,是“小家气”。

“拙” “拙”就不同。

它更加指向了书家的一种境界,一种审美的高境界,是人的真情流露,是本质的内在美的体现。

“拙”作为审美范畴,很早就被提出来了。

黄庭坚《论书》中说:“凡书要拙多于巧。

”而唐代窦蒙也早对“拙”做过阐释:“拙:不依致巧曰拙。

”(《述书赋》)提到“拙”,通常学书人会想到“稚拙”或“古拙”。

傅山“四宁四毋”研究综述

傅山“四宁四毋”研究综述
的审美特点 , 具有一股豪 壮气概轩 昂字间 , 理解“ 四宁四毋 ” 不 能离开骨气来孤立看待 。“ 四宁四毋” 中的“ 丑” 的提出相对于 优美 更是一种深度情感的表达 ,是对赵孟 书法 缺乏情感变
毋”书法美学 观的一个 很重要 的原 因就是傅 山的民族气节人
品与 “ 四宁四勿”书学理论是联系 的和彼此观照 的 , “ 四宁四
明 的代 表 人 物 , 提 出 这 一 观 点 是 针 对 赵 孟 烦 由宋 入元 之 举 , 因
认为流美婉畅 , 潇洒飘逸是 “ 媚俗” 。 有人认 为傅 山作 为反清 复 碑》 做一 比较 , 可 以清楚 的看 出傅 山的书法 与北齐 石刻 文字的 书风上 的密切关联。 在这两件作 品中, 字 的笔划丰腴 、 宽博 、 浑 厚。 在傅 山的《 阿难 吟》 ⑤ 中, 几乎所有 的字都可看到颜真卿的 《 水 牛山文殊般若经碑》 的书风特色 , 他以颜真卿为桥梁 , 进 一 步从帖学传统以为的北朝石刻文字 中汲取 营养 。另外颜 真卿 人废书而提 出的偏颇观点 , 不 足为信 。 而对傅 山“ 四宁 四毋” 书 论的形成原 因, 学术见观点不一 , 令人无所适从 。 张纵在《 论1 7世纪启蒙思想 家傅山的艺术审美理论及 书
识和明遗民立场的影响 ,同时颜真卿书 风的一些 形式上的特 质吸引了傅 山。 在《 傅 山的世界 ・ 十七世 纪中国书法 的嬗变》 ③
得知 , 傅 山年轻时醉心于赵孟烦 的书法 , 年长后他 深切 地意识 到赵孟烦 的道德问题— —赵孟烦本为宋朝宗室 ,却在宋亡后
②周睿 . 从书一道关 系看傅 山的书法审美理念. 傅 山, 家训. ③ 白谦慎. 傅 山的世界十七世纪 中国书法的嬗变.
法艺术》 ① 中认 为“ 四宁 四毋 ” 揭示 的是傅 山的反奴之 气 , 从鄙 有感而发。 因为清代书坛 , 前期 承明代 旧风。 崇 尚帖学 , 但清代

傅山书论:《作字示儿孙》

傅山书论:《作字示儿孙》

傅山书论:《作字示儿孙》美国私人美术馆藏 284.5 x 47.1 cm傅山《作字示儿孙》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

谁为用九者,心与孥是取。

永兴逆羲文,不易柳公语。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董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

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凌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

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

始复宗先人四、五世所学之鲁公,而苦为之。

然腕难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比之匪人,不亦伤乎。

不知董太史何见,而遂称孟頫为五百年中所无。

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

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

此是作人一著。

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

心手不可欺也如此。

危哉!危哉!尔辈慎之。

毫厘千里,何莫非然。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

题自临兰亭后向见邢太仆家所抚定武兰亭,一味整齐标致,较今诸所引行兰亭颇悬都鄙,比之唐临绢本则不无安勉之别矣。

及见胡世安所得秘府十六种第一卷,及褚河南临本,于今野本天渊绝也。

始想书评龙跳虎卧之语,非无端造此景响虚誉,今人抹索不得也。

褚临本已尔,不知右军真迹复当奈何。

吾悬拟龙跳似之,尚恐虎卧不尽其变。

傅山臨《蘭亭》跋孔宙碑:【缓案、急挑、长波、郁拂八字,颇尽隶书之微,若翘首、扬尾、直剌、邪制,又专指八分玺法,直邪全似用刀矣,而劲笔亦尔。

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金(斤)铁杖柱地。

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

写黄庭经数千过,了用圆锋,笔香象力,竭诚运腕,肩背供筋骨之输,久久从右天柱涌起,然后可语奇正之变。

小楷走波不难,而勒落尤难,刻亦难之,此法书者,勒者,皆等闲置去。

明末清初奇人傅山

明末清初奇人傅山

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社会巨变之际,一位思想巨子降生太原,成为后世所敬仰的贤哲,他就是傅山。

他气节凛然,不屈不挠反抗异族;他思想独立敏锐,领中国启蒙思想之先河;他学问渊博,享誉南北,被尊为一代宗师;他诗文高古,书画奇崛,以独特风骨立于明清文坛;他任侠豪放,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英杰;他真率自然恣意随性的书作,在17世纪的中国,屹立于历史风云之巅。

傅山(1607—1684年),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今太原市尖草坪区),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他初名鼎臣,后改名山。

字青竹,后改为青主。

其字号颇多,计有仁仲、公他、公它、真山、朱衣道人、朱衣道士、五峰道人、龙池道人、石道人、侨黄真山、侨黄老人、松侨老人、青羊庵主、丹崖翁、丹崖子、啬庐、观化翁等几十种,这些“字号”无不体现了他的经历、思想和个性。

傅山是个奇人,复旦大学教授蔡尚思先生说:傅山有“独特的政治思想”、“独特的经济思想”、“独特的哲学思想”、“独特的文学思想”、“独特的美学思想”、“独特的史学思想”、“独特的教育思想”、“难能可贵的治学特色”和“突出的民族气节”。

傅山也是个全才,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对经学、史学、诸子学、道教、佛教、诗、文、杂剧、字、画、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医学等无所不长。

傅山出生在诗书世家,父亲傅之谟是个教书先生。

与所有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一样,傅山“十五岁时,家塾严书程。

眼界局小院,焉得出门庭。

”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和性格。

傅山的记忆力远非常人所能比。

二十岁左右读《文选·京都》诸赋,念三遍即能背诵。

三十岁时,他的老师、山西按察司提学佥事袁继咸到山西上任前曾两次上书,提及当朝首辅温体仁,并触犯了温及其同党的利益。

温体仁的同乡和走卒上奏诬陷袁继咸,以至袁继咸被送京师监狱。

傅山大义凛然,不畏强权,与同学薛宗周等商定,共同倡议步入京师为袁继咸“伏阙讼冤”。

他变卖家产,带领一百多名三立书院的同学前往京师。

他们联名给崇祯皇帝上书为袁继咸鸣冤,因言路堵塞,他们便到处散发揭帖,盼望有人能上达皇上。

傅山生平思想及其成就

傅山生平思想及其成就

浅谈傅山生平思想及其成就摘要:傅山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具有巨大影响的民族气节。

他出生在官宦书香世家,曾在三立书院读书,是当时山西提学袁继咸最为青睐的弟子之一。

傅山在学术思想方面,他的文章追崇进步思想,不断研究学术,最终开拓了新型的学术研究领域,被人们称为清代以来研究诸子的开山鼻祖。

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造诣颇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百科全书派式的学者。

在医学上有着巨大成就,其著名作品《傅青主女科》,是一部弥足珍贵的医书。

关键词: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研究领域傅山(1607-1684年),出生于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

字青主,号有朱衣道人、石道人、侨松等,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书画家、诗人、医学家等,是一位有民族气节而受到人民尊敬爱戴的人物。

傅山一生研究领域甚广,对经史、诸子、诗文、书法、绘画、金石、医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

傅山年轻时候的性格就豪迈不羁、刚直不阿,发生在崇祯九年(1636)的事件恰恰反映出他的性格特征。

当时傅山带领太原三立书院的学生们到京城为他们的恩师袁继咸平反讼冤。

一时成为海内名人,被称为“山右义士”。

作为一青年学子,奋不顾身,见义勇为,这是一奇。

赴京后从他的散发诉状、挡驾喊冤、出庭作证、据理申辩,足见傅山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和智勇双全的斗争艺术,这是二奇。

待到冤案得以洗涮、恶人得以惩办之后,傅山始终不以自己的义举为荣耀,却对人们说“出不过从中奔走,所谓因人成事这也”(《因人私记》)。

恩师袁调任后,曾邀请傅山游览黄鹤胜景,但他婉言辞谢,这表明傅山为老师奔走讼冤完全出于公义,决不贪求虚名,不愧为反抗明末黑暗政治的血性义士,这是三奇。

在傅山的一生中,有三个“十七年”意义重大。

因为这三个“十七年”都是傅山一生发生重大转机的时刻,是他必须面对、作出选择的时刻,从而也是判定鉴别傅山人生志向、志趣的标志性时刻。

明末清初奇人傅山

明末清初奇人傅山

明末清初奇人傅山作者:阴世国来源:《文物世界》 2011年第4期四百多年前,明末清初社会巨变之际,一位思想巨子降生太原,成为后世所敬仰的贤哲,他就是傅山。

他气节凛然,不屈不挠反抗异族;他思想独立敏锐,领中国启蒙思想之先河;他学问渊博,享誉南北,被尊为一代宗师;他诗文高古,书画奇崛,以独特风骨立于明清文坛;他任侠豪放,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英杰;他真率自然恣意随性的书作,在17世纪的中国,屹立于历史风云之巅。

傅山(1607—1684年),出生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今太原市尖草坪区),一生颇具传奇色彩。

他初名鼎臣,后改名山。

字青竹,后改为青主。

其字号颇多,计有仁仲、公他、公它、真山、朱衣道人、朱衣道士、五峰道人、龙池道人、石道人、侨黄真山、侨黄老人、松侨老人、青羊庵主、丹崖翁、丹崖子、啬庐、观化翁等几十种,这些“字号”无不体现了他的经历、思想和个性。

傅山是个奇人,复旦大学教授蔡尚思先生说:傅山有“独特的政治思想”、“独特的经济思想”、“独特的哲学思想”、“独特的文学思想”、“独特的美学思想”、“独特的史学思想”、“独特的教育思想”、“难能可贵的治学特色”和“突出的民族气节”。

傅山也是个全才,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对经学、史学、诸子学、道教、佛教、诗、文、杂剧、字、画、金石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医学等无所不长。

傅山出生在诗书世家,父亲傅之谟是个教书先生。

与所有这种家庭出生的孩子一样,傅山“十五岁时,家塾严书程。

眼界局小院,焉得出门庭。

”年轻时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天赋和性格。

傅山的记忆力远非常人所能比。

二十岁左右读《文选·京都》诸赋,念三遍即能背诵。

三十岁时,他的老师、山西按察司提学佥事袁继咸到山西上任前曾两次上书,提及当朝首辅温体仁,并触犯了温及其同党的利益。

温体仁的同乡和走卒上奏诬陷袁继咸,以至袁继咸被送京师监狱。

傅山大义凛然,不畏强权,与同学薛宗周等商定,共同倡议步入京师为袁继咸“伏阙讼冤”。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傅山小楷金刚经▼明末清初的傅山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说起傅山的书法,人们常常会想到他论书的四宁四毋:“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的美学观点,想到他那恣肆飞动的狂草。

其实,傅山不但善草书,同时也善楷书,并且对楷书有许多真知灼见,都能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钟王之不可测也,全得自阿堵。

”这里的“阿堵”是晋朝时的俗语,即“这个”的意思。

这句话说钟繇、王羲之楷书之所以写得好,是得自“知篆隶之变”,使用篆隶之法来写楷书。

他还说:“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矣。

”他反复强调楷书必须从篆隶中来,写楷书须先悟篆隶的笔法笔意,不然就是“俗格”、“奴态”,而不足观。

楷书是从篆、隶书演化而来的,写楷书要了解楷书字的来龙去脉,增加楷书中篆隶的笔意,就可以具有厚重古朴的气息,避免柔弱飘忽的弊端。

傅山这册精致醇雅的小楷《金刚经》却使我们看到了书法家傅山的另一面。

傅山把观赏者带到了清静的佛门圣地,听他向我们娓娓动听地朗读佛家经典,同样使我们屏住气息,体会他心灵的震撼。

这册小楷《金刚经》5000多字,写得一丝不苟,笔笔精到。

其结体自然,不事安排,活泼生动。

左右结构的字任其宽,宽放扁平;上下结构的字任其长,伸展瘦长。

其笔画方圆并用,自然流畅。

竖画较粗,正如傅山说小楷的“柱笔著纸”一样,力度很强;横画较细,有的微弓,富有弹性。

整体上字呈横式,醇厚朴雅,直追钟繇、王羲之,有魏晋风韵。

册后书有“乙末”二字,乙末年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应该就是傅山在狱中所书,是年48岁,是他盛年时书法成熟时期的精品。

傅山小楷金刚经▼注:图来山西人民出版社傅山楷书《心经金刚经册》,书法网编辑。

独辟蹊径 豪迈不羁

独辟蹊径 豪迈不羁

独辟蹊径豪迈不羁——论傅山及其书画、篆刻艺术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丁未闰六月十九日,即公元1607年8月11日。

卒于康熙二十三年甲子(1684年)六月十二日。

享年七十八岁。

山西省阳曲县西村人。

他是我国明末清初最有民族气节的一位社会活动家与杰出的思想家,又是一位博学多艺的学者、诗人、书画家和医学家。

傅山初名鼎臣,后改名山。

字青竹,后改为青主。

其字号颇多,计有仁仲、公他、公它、真山、朱衣道人、朱衣道士、五峰道人、龙池道人、石道人、侨黄真山、侨黄老人、松侨老人、青羊庵主、丹崖翁、丹崖子、啬庐、观化翁等达七十多种,这些“字号”无不体现了他的经历、思想和个性。

傅山的祖籍原在山西大同府。

六世祖傅天锡,以春秋明经任临泉王府教授,始徙居忻州。

曾祖傅朝宣是宁化王府仪宾、承务郎,并在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移居太原阳曲县。

祖父傅霖,字应期,嘉靖壬戌科(1562年)进士,官至山东辽海参议,朝议大夫,曾点批《汉书》,刊印《淮南子》,著有《慕随堂集》。

父亲傅之谟,字檀孟,万历岁贡,自号离垢先生,博学能文,以教书为业。

其母是忻州诸生陈勔之女,尊称为贞髦君。

生三子,傅山为次子;长兄傅庚,字子由,为诸生;弟傅止,字行可,太学生。

傅山一生博通经史、诸子、释老之学,善诗文、书、画、印及佛、道及音韵训诂学,并精医学等,对《老子》、《淮南子》等先秦诸子文集均有广泛深入的研究,成为清以后研究诸子的开山鼻祖。

傅山的学术论著甚多,著有《霜红龛集》、《西汉书姓名韵》、《荀子评注》、《淮南子评注》等。

傅山先生光明峻洁的人格,忠贞不渝的志节,博大精深的学养,自由解放的思想,独特的美学观点等等,是完全可以同历史上任何一位卓有成就的大学者相媲美的。

郭尚先在《芳坚馆题跋》中说:“傅山学问志节为清初第一流人物。

”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先生在《傅山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一文中说:“傅山在明清间的大师中思想的解放既为黄宗羲、顾炎武、王船山等所不及,而在大河以北的大学者中,也为孙奇逢、颜习斋等所难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 内容摘要: 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颠覆了明末清初的传统书法美学思想和审美方式,为中国书法美学史打开了一条新的审美通道。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中的“四宁四毋”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书法审美关系做出了独特的说明和阐释,具有鲜明的审美立场。傅山提出的“丑”、“天”、“支离”等审美范畴,呈现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的根本特征。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清代以及当代的书法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傅山 时代背景 丑媚对立 天 以书论政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又号啬庐。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论学与南方学人颇有异同,批评理学,鄙视宋儒,提倡博雅之风,致力于诸子、文字、声韵、诗文、史部、书画、医药等领域研究,格局开阔,蹊町自辟,在晚明及清初名望甚著。本文拟从书法美学这一角度切入,力求对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中“丑”、“天”、“支离”等审美范畴的解读,进而对其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时代背景,以及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做一尝试性探讨。 一、时代背景与傅山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 葛承雍先生说:“在清初的文化领域里出现了三种书法家:既有在死神面前铮铮骨气的独立人格,也有在屠刀底下委曲求全的依附人格,还有在朝廷笼络之下堕落为奴的自毁人格。”【1】而傅山则属于前者。傅山如果不经历明亡清兴的历史事实,他也许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文人,也不会产生“挽既倒之狂澜”的美学思想。傅山作为明朝遗民,家国之恨,沧桑之变,与现实社会的抵牾,以及心理上的压抑,使他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变化。他的文艺观、书画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形成他反叛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傅山的一生中,经历了明朝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以及清代初期的顺治、康熙两朝,贯穿了17世纪的近80个春秋的岁月。傅山生活的明末清初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异常复杂。 从明朝中叶至清初的这一时期,原有的社会制度、思想意识、艺术审美以及百姓的生活习俗,也正悄悄地改变和打破,而新的生活观念、审美观念、价值观也正在逐步开始建立、完善,在这种新与旧的交替过程中,各种观念交织在一起,这一时期矛盾尤为突出。就明末清初时期大的思想背景而言,一个较为突出的方面,就是矛盾对立意识的强化,反映在美学思想上,就是对崇高美理想的追求和崇高美形态的独立;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对传统的反思,即对古典和谐美的总结和极端化地表现。 傅山所处的这一时期,在审美思想上,开始由古典的和谐之美向近代的崇高之美过渡。周来祥先生认为,崇高是与和谐不同性质的一个美学范畴,是审美走出古典时代的一种发展形态。“所谓古典和谐美,就是把构成美的一切元素,素朴地、辩证地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具体地说,就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内容与形式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和谐自由的关系中所呈现的对象性属性,或者说是由和谐自由的审美系统所决定的对象的系统性质。与和谐美所不相同的崇高美就是要在这种有机体中,突出、强调、发展矛盾对立的性质,打破和谐统一的格局,不但要使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等各种因素处于尖锐的对立斗争的关系之中,而且,往往是在对立因素之间,强调一方,忽视一方;肯定一方,否定一方,各因素之间便逐渐走向分裂和两极化发展的道路。【2】 元代书坛以赵孟頫书法为宗,所有学书者以帖学为指针,晋唐延续,近亲繁殖,从而形成了专求技巧圆熟的元代书风。至明时,从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到董其昌,都继元人遗绪,由元入唐入晋,因师法所限、审美观念所限,少有新变。赵孟頫成为当时品评书法的惟一标尺,而真正有创造性的书家如宋克、陈宪章、张弼、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倪元璐等人,反被时人所讥贬。清初时,康熙皇帝又酷爱董其昌书法。帝王喜好,文坛、书坛竟以习董体书法为干禄正体,进而寻求功名。这一时期的书坛甜软凋疏,百般做作,失尽真态,故使书风每况愈下,比之元明又过之而无不及。傅山以其政治上的积愤和艺术上的敏感,针对此种恶俗书风,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四宁四毋”。 傅山的“四宁四毋”书法美学思想并非随意讲来,他的一些美学思想、语法句式,受宋人陈师道《后山诗话》:“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诗文皆然”的影响。傅山不但继承了陈师道这种选择复句形式和排比的修辞手法,而且直接继承了那种推崇拙朴一类风格特征、鄙弃巧媚一类风格特征的思想,尤应指出的是,陈、傅两人的第一句还是相同的。至于陈氏“诗文皆然”一句,到了傅山这里,则换成了“何莫非然”。因此,傅山的一些书法美学思想,首先应看作是对陈师道诗歌思想的继承和生发。 解读傅山的“四宁四毋”书法美学思想,应联系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傅山的遗民思想来综合考量。他的“四宁四毋”把书品、人品、美学、伦理学紧紧捆绑在一起。从书史上看,当汉代扬雄的“书为心画”说一旦渗透到宋代欧阳修、苏轼,元代郑杓、郝经,明代项穆等人的书法美学中,“书如其人”说就成为一条历史线索一直贯穿到明末清初,到了傅山时,显得特别突出强烈。 排除“四宁四毋”中的政治、伦理因素,从风格美学的视角来看,这种扬此抑彼,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激烈表现,而非持平之论,它当然也不利于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发展,而只能是以一种倾向代替另一种倾向。但是,历史地看,物极必反,一种风格经过长期盛行,必然会走向它的反面。傅山不满于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的柔媚书风,遂以“四宁四毋”的鲜明口号,表达出以“丑拙”代替柔媚的美学要求,他的这一美学要求又是从时代的审美走向中汲取而来,必然要敏感地成为清代碑学的先声。 二、傅山书法美学思想解读 1.关于“丑”与“媚”对立的解读 傅山“四宁四毋”的每一句都包含了两个对立的审美观念。那么,它的美学意义究竟是什么?樊波先生认为,傅山将“巧”和“拙”、“丑”和“媚”、“支离”和“轻滑”、“直率”和“安排”完全对立起来,并且一味推崇“丑”、“拙”、“支离”、“直率”,而贬斥“巧”、“媚”、“轻滑”、“安排”。就“丑”和“媚”的对立关系来看,傅山的态度与前人完全不同。魏晋南北朝的美学家和艺术家在论述“媚”的概念时,总是充分肯定它的审美价值。后来苏轼、米芾虽然肯定了“丑”(“颦”、“椭”、“跛”),但并没有否定“美”(“媚”),也没有将”丑”和“美”(即“媚”)完全对立起来,而只是将“丑”作为“美”(“媚”)的一个补充因素加以看待。但是傅山却通过崇“丑”贬“媚”从而将两者的关系完全颠倒了过来,将两者的审美价值规定彻底地颠倒了过来。【3】 傅山“丑”与“媚”对立思想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元明清以来逐步形成的两股艺术思潮的对立。一股是崇尚“媚”的思潮;一股是崇尚“丑”的思潮。在傅山看来,前者是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后者则以解缙、张弼、陈献章、陈道复、徐渭为代表。在这两股思潮的对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赵孟頫、董其昌的书风,或者说一直是“媚”的张扬和统摄,此种局面到了清代中期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期间,“丑”的思潮却一再遭到贬斥和否定。 明代丰坊在其《书诀》中说:“永、宣之后,人趋时尚,于是效宋仲温、宋昌裔、解大绅、沈民则、姜伯振、张汝弼、李宾之、陈公甫„„靡然成风,古法无余,浊俗满纸。”【4】 明代项穆在其《书法雅言》中说:“如杨秘图、张汝弼、马一龙之流,且自美其名曰‘梅花体’。正如瞽目丐人,烂手折足;绳穿老幼,恶状丑态。”【5】 崇“媚”一派从既定的审美标准(中和)和审美价值观念(“媚”)来衡量,崇“丑”派书家及其书法风格必然要遭到贬斥和否定。在此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傅山提出的“四宁四毋”书法美学观点,为尚“丑”书家在理论上给予了有力地辩护。傅山的辩护以“丑”为旗帜,对崇“媚”派展开了毫不留情的反击和批判,他直接把矛头指向了赵孟頫和董其昌。 傅山在批评赵孟頫时说:“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6】他批评董其昌时说:“好好笔法,近来被一家写坏:晋不晋,六朝不六朝,唐不唐,宋元不宋元,尚暖暖姝姝,自以为集大成,有眼者一见,便窥见室家之好。”【7】此外,他还用“匪人”、“恶道”、“浅俗”、“奴俗”、“婢贱”、“软美”等语对崇“媚”派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应该说,傅山的“四宁四毋”书法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丑”与“媚”的对立。其他的对立则是从“丑”与“媚”的对立关系中生发出来的。傅山所倡导的“四宁四毋”,实质上就是提倡一种“丑”的审美倾向和要求。这种倾向和要求与以往传统的审美观念是大相异趣的。 2.“天”——傅山书法审美境界的解读 宗白华先生说:“魏晋六朝是一个转变的关键,划分了两个阶段。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表现出一种新的美的理想。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8】从汉儒统治下解脱出来的魏晋人从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而进入艺术上的自然主义。这样的一个境界,当然被称为“天”,以自然为天的品格来表示。 傅山对“天”的审美境界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霜红龛集》中多有论述: “我辈作字,卑陋捏捉,安足语字中之‘天’?此天不可有意遇之。或大醉之后,无笔无纸复无字,当或遇之。世传右军见大令拟右军书,看之云:‘昨真大醉。’此特扫大令兴语耳。然亦须能书人醉后为之。若不能书者,醉后岂能役使钟、王辈到臂指乎?既能书矣,又何必醉?正以未得酒之味,写字时作一字想,便不能远耳。”【9】 “汉隶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10】 “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至与不至,莫非天也。”【11】 从傅山论述“天”的书论中,我们可以知道,傅山审美境界中的终极追求——“天”,实际上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决定了傅山的艺术审美境界,必然追求人与人、人与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他认为“天”不可有意遇之,“天”在于自然的流露,而非刻意安排。 3.以书论政——傅山书法美学思想中的政治色彩 如果说清初是一个遗民们自觉地把史学作为意识形态武器的时代,那么,这个时代的书论也会折射出政治色彩。傅山作为明朝遗民,他的书论也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最为典型的则是他所写的《作字示儿孙》。他这样写道: “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行大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如徐偃王之无骨,始复宗先人四五世学之鲁公而苦为之,然腕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比之匪人,不亦伤乎!不知董太史何所见而遂称孟戽为五百年中所无。贫道乃今大解,乃今大不解。写此诗仍用赵态,令儿孙辈知之,勿复犯此,是作人一着。然又须知赵却是用心于王右军者,只缘学问不正,遂流软美一途。心手之不可欺也如此。危哉!危哉!尔辈慎之。毫厘千里,何莫非然?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足以回临池既倒之狂澜矣!”【12】 文后傅山又作诗一首,同样也表达了他的观点: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 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 永真遡羲文,不易柳公语。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13】 通过傅山的文和诗,我们可以知道,傅山年轻时曾临习赵孟頫的书法,但后来,赵孟頫的气节问题——赵孟頫原本是宋朝宗室,却在宋亡后投身元朝,成为“贰臣”。在傅山看来都是不忠不义,气节有亏的。傅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人品即书品的标尺之下,傅山顿觉赵孟頫的书法“浅俗”、“无骨”。从另一方面,傅山有意借助贬赵、董从而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他的政治立场。因为康熙是推崇董其昌书法的。傅山无力在政治上、军事上与清王朝对抗,却可以借助书论在意识形态上反抗。傅山在书论中贬赵扬颜,实际上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白谦慎先生说:“一个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历史人物是否被人们当作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工具来运用,完全因人、因时、因情境而异。需要指出的是,颜真卿的忠臣事迹早已深植于中国文人的集体记忆中,集体记忆中的这一象征资源在适当的政治情势下极容易被再度唤醒并加以利用。”【14】 傅山“四宁四毋”中的“支离”这个书法美学概念也有着浓厚的政治寓意。他把“支离”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这背后又蕴藏着何种深意?“支离”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人间世》中对“支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