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山论书

合集下载

傅山书论最经典十首诗

傅山书论最经典十首诗

傅山书论最经典十首诗1.“嘿,傅山那诗,就像一把利剑!不是吗?例子:读傅山的诗,感觉那文字就像利剑,直戳人心。

比如‘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

’让人一下子就感受到那种豪迈。

”2.“哇哦,傅山的诗超有味道!就像陈酿的酒。

对不对?例子:‘无端笔底起秋风,感尔昂藏意不同。

’这句诗,就像陈酿的酒,越品越有滋味。

”3.“哎呀呀,傅山的诗厉害得很!就像璀璨的星星。

不是吗?例子:‘天地有腹疾,奴物生其中。

神医须武圣,扫荡奏奇功。

’这诗就像星星一样,闪闪发光,让人惊叹。

”4.“嘿,傅山的诗太牛啦!就像奔腾的骏马。

对不对?例子:‘太行一脉走蝹蜿,莽莽畿西虎气蹲。

’读起来就像看到奔腾的骏马,充满力量。

”5.“哇哦,傅山的诗美翻了!就像绚丽的画。

难道不是吗?例子:‘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这画面感,就像一幅绚丽的画。

”6.“哎呀呀,傅山的诗超赞!就像温暖的阳光。

不是吗?例子:‘霜红龛上日,胜果已先尝。

一钵胡麻饭,孤灯秋雨香。

’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就像阳光照在身上。

”7.“嘿,傅山的诗有魅力!就像神秘的宝藏。

对不对?例子:‘芟苍凿翠一庵经,不为瞿昙作客星。

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

’就像神秘的宝藏,让人忍不住去探索。

”8.“哇哦,傅山的诗真棒!就像悠扬的音乐。

难道不是吗?例子:‘村侨无一事,为点白云茶。

’读起来就像听到悠扬的音乐,让人心情愉悦。

”9.“哎呀呀,傅山的诗太绝了!就像美丽的花朵。

不是吗?例子:‘几点霜华上下枝,先生策杖正相宜。

非关秋老青山色,自是人闲白发姿。

’就像美丽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

”10.“嘿,傅山的诗让人陶醉!就像梦幻的仙境。

对不对?例子:‘共君且饮酒,酒尽还论文。

片月挂遥岑,草堂夜色深。

’让人仿佛进入了梦幻的仙境。

”我的观点结论:傅山书论中的诗充满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

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

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内容摘要: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颠覆了明末清初的传统书法美学思想和审美方式,为中国书法美学史打开了一条新的审美通道。

他的书法美学思想中的“四宁四毋”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思想文化背景,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书法审美关系做出了独特的说明和阐释,具有鲜明的审美立场。

傅山提出的“丑”、“天”、“支离”等审美范畴,呈现出傅山书法美学思想的根本特征。

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清代以及当代的书法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傅山时代背景丑媚对立天以书论政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阳曲人,又号啬庐。

他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论学与南方学人颇有异同,批评理学,鄙视宋儒,提倡博雅之风,致力于诸子、文字、声韵、诗文、史部、书画、医药等领域研究,格局开阔,蹊町自辟,在晚明及清初名望甚著。

本文拟从书法美学这一角度切入,力求对傅山的书法美学思想中“丑”、“天”、“支离”等审美范畴的解读,进而对其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时代背景,以及傅山书法美学思想对中国书法的贡献做一尝试性探讨。

一、时代背景与傅山书法美学思想的形成葛承雍先生说:“在清初的文化领域里出现了三种书法家:既有在死神面前铮铮骨气的独立人格,也有在屠刀底下委曲求全的依附人格,还有在朝廷笼络之下堕落为奴的自毁人格。

”【1】而傅山则属于前者。

傅山如果不经历明亡清兴的历史事实,他也许是一个非常纯粹的文人,也不会产生“挽既倒之狂澜”的美学思想。

傅山作为明朝遗民,家国之恨,沧桑之变,与现实社会的抵牾,以及心理上的压抑,使他的思想与创作产生了变化。

他的文艺观、书画观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是形成他反叛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在傅山的一生中,经历了明朝的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以及清代初期的顺治、康熙两朝,贯穿了17世纪的近80个春秋的岁月。

傅山生活的明末清初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处于动荡之中,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思想领域,都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阶级矛盾激化、民族矛盾尖锐,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情况异常复杂。

傅山论书

傅山论书

摘要:在对明清时期"尚丑"的表现主义书艺思潮研究现状作辨正的基础上,阐释傅山对书-道关系的理解,并以此对他提出的"丑"的审美理念以及对碑学的倡导进行了贯通和剖析,从而从时代精神的高度整体地动态地把握傅山的书法审美理念。

关键词:傅山,书法,书-道关系,原儒精神,狂狷精神,骨气,丑,碑学一、对"尚丑"的表现主义书艺思潮研究现状的辨正傅山"宁丑毋媚"的书法理论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观点,但是内中许多原委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理清,大多只停留在一个孤立的艺术个性表现的解释基础上,不能从儒家精神传统、士人传统以及审美理念变迁史的角度宏观地把握,因此不能充分地理清他书法理论的内在动因和生机所在,本文将试着作一整体的动态的把握。

首先对明清时期"尚丑"的表现主义书艺思潮研究现状作一辨正。

姜澄清先生在《中国书法思想史》中以干禄气息来概括明代书法堕入俗障的颓势以及清康乾时期馆阁体对书艺的窒息,并以此为批判的对象梳理出与之对抗的明清"尚丑"表现主义书艺思潮:中晚明时徐渭的书法"在破规矩中去确立‘丑'的美感","可视为清代‘奇丑'书法的先驱,从明清之交的傅山到清代中晚期的刘熙载,在理论上肯定了‘丑'的美学原则,而金农、郑燮的‘怪',在艺术上是与徐渭一脉相承的。

"○1而清代碑学的勃兴正与此尚丑精神密切相关。

他认为宋以来,抒情写意,表现个性的艺术追求日渐强烈,但宋代"主要体现为一般士大夫的闲情逸志",到明代徐渭那里则是"侧重表现内心的郁积、痛苦,是社会苦闷、人生不幸的宣泄",是"以‘丑'去与儒家所主张的‘中和穆穆'的‘雅'相抗衡。

"○2这一结论显然有涉武断,是无法从前面针对的批判对象推出的。

傅山论书法之要旨

傅山论书法之要旨

傅山论书法之要旨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傅山生平博通经史诸子之学,取得卓然杰出的成就早已有定论。

在艺术方面,他又是书画家,论书法提出四“宁”四“毋”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此论发聋振聩,彰显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

近三十年来书法理论界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个人品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四“宁” 四“毋”,大多认为傅山书论归于“大巧若拙” ,“贵得天倪” 还有学者深入探讨其审美观,渊源出于自然主义和极端人格主义。

近年为纪念傅山诞辰四百周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大型图录《傅山书法全集》,序言和专论也论及四“宁”四“毋”。

以上诸家之说都颇有见地。

然犹有未尽之处。

关于四“宁”四“毋”说,清全祖望《鲒琦亭集》“阳曲傅先生事略”云:“(傅山)尝自论其书日,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

及得松雪(赵孟?\)、香光(董其昌)墨迹,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

已而乃愧之,日,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其觚棱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

松雪曷尝不学右军(王羲之)?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坯而手随之也。

于是复学颜太师(真卿)。

因语人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君子以为先生非止言书也。

”傅山对赵孟身为宋宗室而事元极为不满,也就鄙夷其“巧” 、“媚”的书风,提出个人的书法审美观点,当然包含有更深更广泛的社会内涵。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笔者曾见陈迩冬先生《十步廊读书录》之“傅山论书法” (载《光明日报》),读后有一则笔记写道,陈先生揭示傅山四“宁”四“毋”之外还有一条“宁横毋顺”。

原出康熙时期太原段绰辑刻的傅山书帖,名“太原段帖”。

全祖望是雍正、乾隆间史学家,记述傅山事略敬其艺术更景仰人格、精神。

对于“宁横毋顺” ,或为全祖望不知,或知而顾忌,未予记录。

因为“非止言书”的“宁横毋顺”主张,明明在直批清王朝的逆鳞。

去年秋冬笔者两度北上山西,访霜红龛,谒崛崛山之傅山读书处,观晋祠傅山纪念馆、山西博物院藏傅山墨迹,可惜未搜寻到《太原段帖》。

傅家巷与傅山

傅家巷与傅山

都市王秋英/文傅家巷与傅山太原的老街道有个傅家巷,它东起庙前街,西至都司街,与馒头巷、水西巷一脉相承,和陈家巷南北毗邻。

这里曾经有傅山先生的故居。

傅家巷的西侧路南,在蓝底白字的“傅家巷”街牌下,有块石头,上书几行字。

而这段街道最醒目的,当属巷子两端分别陈列着的两组碑刻作品———傅山书法,每组大约八九块石碑,青石为底,绿字其上,红色加框,背景是古朴典雅的木墙,将这条老街的历史沧桑和新时代的风采,融为一体。

我采访了几位耄耋老人,大多是原住民,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

说这条街的东头,原先一直立着座写有“傅家巷”字样的牌坊。

现在看去,这条大约百米长的街道也算商贾云集,光是金江南、走西口这样的大小饭店就不下五六家;过去,却几乎都是住户,一个院儿连着一个院儿(有个鸿胜面粉厂,后来也变成了省粮油公司的宿舍)。

基本没有高墙大院,院子和街门都不阔,门前凡有两三台阶。

有说傅山的故居是3号院的,也有说在4号院的,反正是座两进的细长院子。

我很纳闷。

既然傅家院子只是街上众多普通院落之一,为什么要以“傅家巷”冠名街道呢?难道因为傅山?还是因为傅姓人多?仰或傅山有显赫的家世?都不是。

傅山确实出身于书香门弟,官宦人家。

其曾祖傅朝宣作了太原宁化府仪宾后,居家老小来到太原,住在傅家巷这座宅院。

傅山的祖父傅霖,在明朝嘉靖年间中科进士,历任过直隶寿州知州、河南佥事、山东辽海参议、平度知州、湖广荆西道、山东布政司等职,相传在任期间,还同傅山之父一起创建了太原的宣文塔。

傅山的父亲傅之谟,博学能文,却终身不仕,专心治学,颇有造诣。

傅山的二叔、三叔也皆因科举进士,为官一方,声誉很好。

如此人家不可多得,门楣也足够显赫吧,竟也不是“傅家巷”得名之缘由。

那么,“傅家巷”何以命名呢?仍与傅山的先祖有关。

明万历年间,山西屡次遭灾。

其祖父傅霖积极主动施舍粮米赈银,很得民群拥戴。

据明万历壬戊(1622年)《太原府志》记载:“万历乙酉(1585),岁大荒,傅霖施粥百日,米费四百斛;所居前后左右诸贫士赈米银二十锾;傅公霖施粥费米百斛”,另有“辛丑(1601)年复大饥,傅公霖于小弥陀寺(在傅家巷东畔)燃火地炕,收宿贫民,给死亡者施棺埋葬,施粥从冬月至来年熟乃止……”。

傅山书论的价值阐释

傅山书论的价值阐释

傅山书论的价值阐释内容题要:傅山的书法最能表现他的人格,他的桀骜不驯,他的忠贞刚烈,他的博大胸怀以及卓识高见都完全融化到了书法艺术中,而其书法艺术之所以达到极高成就,源于他书法理论的精深透彻。

他的书法理论的建构堂庑广阔,立意宏远,根植于他的哲学观。

书法在他眼里,是人之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书者一体的,不是附属物,是活性而生动有生命的,而且更应是完善人格的手段,于是健康、向上、有益是他的艺术取向。

他的许多艺术观有超越前人处,特别是针对于学赵孟頫、董其昌一路末流成弊的现象,他有许多振聋发聩的论述,具有划时代意义。

主题词:傅山书法理论技法艺术道傅山的书法最能表现他的人格,他的桀骜不驯,他的忠贞刚烈,他的博大胸怀以及卓识高见都完全融化到了书法艺术中,而其书法艺术之所以达到极高成就,源于他书法理论的精深透彻。

他的书法理论的建构堂庑广阔,立意宏远,根植于他的哲学观。

书法在他眼里,是人之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和书者一体的,不是附属物,是活性而生动有生命的,而且更应是完善人格的手段,于是健康、向上、有益是他的艺术取向。

他的许多艺术观有超越前人处,特别是针对于学赵孟頫、董其昌一路末流成弊的现象,他有许多振聋发聩的论述,具有划时代意义。

现摘其要者略述如下。

一、傅山关于作字和作人关系的论述他有一首诗是说作字与作人关系的,其曰:“作字如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诚悬有至论,笔力不专主。

一臂加五指,乾卦六爻睹。

谁为用九者,心与腕是取。

永真溯羲文,不易柳公语。

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

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

”【1】这首诗是写给儿孙言作书之道的,是他一生学书的经验之谈,在诗后有一段他的自解,说:“贫道二十岁左右,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而不能略肖。

偶得赵子昂《香山诗》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不数过而遂欲乱真。

此无他,即如人学正人君子,只觉觚棱难近,降而与匪人游,神情不觉其日亲日密,而无尔我者然也。

[清代书论]傅山·散论何绍基·论书等

[清代书论]傅山·散论何绍基·论书等

[清代书论]傅山·散论何绍基·论书等[清代书论]傅山·散论何绍基·论书等傅山·散论作小楷,须用大力,柱笔著纸,如以千金(斤)铁杖柱地。

若谓小字无须重力,可以飘忽点缀而就,便于此技说梦。

写黄庭经数千过,了用圆锋,笔香象力,竭诚运腕,肩背供筋骨之输,久久从右天柱涌起,然后可语奇正之变。

小楷走波不难,而勒落尤难,刻亦难之,此法书者,勒者,皆等闲置去。

写字只在不放肆,一笔一画,平平稳稳,结构得去,有甚行不得。

静光好书法,收此武拔甫数纸,皆是兢业谨慎时作,惜乎死矣。

静光颇学此笔法,而青于兰矣。

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

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

不信时,但于落笔时先萌一意,我要使此字为如何一势,及成字后与意之结构全乖,亦可以知此中天倪造作不得矣。

手熟为能,迩言道破。

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作,四十年后无意合拍,遂能大家。

晋自晋,六朝自六朝,唐自唐,宋自宋,元自元,好好笔法近来被一家写坏,晋不晋,六朝不六朝,唐不唐,宋元不宋元,尚焕焕姝姝自以为集大成,有眼者一见,便窥见室家之好。

唐林曰:此为董文敏说法。

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

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

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

吾极知书法佳境,第始欲如此而不得如此者,心手纸笔主客互有乖左之故也。

期于如此而能如此者,工也。

不期如此而能如此者,天也。

一行有一行之天,一字有一字之天。

神至而笔至,天也,笔不至而神至,天也。

至与不至,莫非天也。

吾复何言,盖难言之。

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

此意老索即得,看急就大了然。

所谓篆隶八分,不但形相,全在运笔转折活泼处论之。

俗字全用人力摆列,而天机自然之妙竟以安顿失之。

按他古篆隶落笔,浑不知如何布置,若大散乱而终不能代为整理也。

写字不到变化处不见妙,然变化亦何可易到。

不自正入,不能变出。

但能正入,自无婢贱野俗之气。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傅山小楷金刚经▼明末清初的傅山被时人尊为“清初第一写家”,傅山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

说起傅山的书法,人们常常会想到他论书的四宁四毋:“书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的美学观点,想到他那恣肆飞动的狂草。

其实,傅山不但善草书,同时也善楷书,并且对楷书有许多真知灼见,都能鞭辟入里,发人深省。

傅山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

钟王之不可测也,全得自阿堵。

”这里的“阿堵”是晋朝时的俗语,即“这个”的意思。

这句话说钟繇、王羲之楷书之所以写得好,是得自“知篆隶之变”,使用篆隶之法来写楷书。

他还说:“楷书不自篆隶八分来,即奴态不足观矣。

”他反复强调楷书必须从篆隶中来,写楷书须先悟篆隶的笔法笔意,不然就是“俗格”、“奴态”,而不足观。

楷书是从篆、隶书演化而来的,写楷书要了解楷书字的来龙去脉,增加楷书中篆隶的笔意,就可以具有厚重古朴的气息,避免柔弱飘忽的弊端。

傅山这册精致醇雅的小楷《金刚经》却使我们看到了书法家傅山的另一面。

傅山把观赏者带到了清静的佛门圣地,听他向我们娓娓动听地朗读佛家经典,同样使我们屏住气息,体会他心灵的震撼。

这册小楷《金刚经》5000多字,写得一丝不苟,笔笔精到。

其结体自然,不事安排,活泼生动。

左右结构的字任其宽,宽放扁平;上下结构的字任其长,伸展瘦长。

其笔画方圆并用,自然流畅。

竖画较粗,正如傅山说小楷的“柱笔著纸”一样,力度很强;横画较细,有的微弓,富有弹性。

整体上字呈横式,醇厚朴雅,直追钟繇、王羲之,有魏晋风韵。

册后书有“乙末”二字,乙末年为清顺治十二年(1655),应该就是傅山在狱中所书,是年48岁,是他盛年时书法成熟时期的精品。

傅山小楷金刚经▼注:图来山西人民出版社傅山楷书《心经金刚经册》,书法网编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对明清时期"尚丑"的表现主义书艺思潮研究现状作辨正的基础上,阐释傅山对书-道关系的理解,并以此对他提出的"丑"的审美理念以及对碑学的倡导进行了贯通和剖析,从而从时代精神的高度整体地动态地把握傅山的书法审美理念。

关键词:傅山,书法,书-道关系,原儒精神,狂狷精神,骨气,丑,碑学一、对"尚丑"的表现主义书艺思潮研究现状的辨正傅山"宁丑毋媚"的书法理论是大家都很熟悉的观点,但是内中许多原委还没有得到深入的理清,大多只停留在一个孤立的艺术个性表现的解释基础上,不能从儒家精神传统、士人传统以及审美理念变迁史的角度宏观地把握,因此不能充分地理清他书法理论的内在动因和生机所在,本文将试着作一整体的动态的把握。

首先对明清时期"尚丑"的表现主义书艺思潮研究现状作一辨正。

姜澄清先生在《中国书法思想史》中以干禄气息来概括明代书法堕入俗障的颓势以及清康乾时期馆阁体对书艺的窒息,并以此为批判的对象梳理出与之对抗的明清"尚丑"表现主义书艺思潮:中晚明时徐渭的书法"在破规矩中去确立‘丑'的美感","可视为清代‘奇丑'书法的先驱,从明清之交的傅山到清代中晚期的刘熙载,在理论上肯定了‘丑'的美学原则,而金农、郑燮的‘怪',在艺术上是与徐渭一脉相承的。

"○1而清代碑学的勃兴正与此尚丑精神密切相关。

他认为宋以来,抒情写意,表现个性的艺术追求日渐强烈,但宋代"主要体现为一般士大夫的闲情逸志",到明代徐渭那里则是"侧重表现内心的郁积、痛苦,是社会苦闷、人生不幸的宣泄",是"以‘丑'去与儒家所主张的‘中和穆穆'的‘雅'相抗衡。

"○2这一结论显然有涉武断,是无法从前面针对的批判对象推出的。

"丑"其实对抗的是庸俗,是乡愿,是缺乏真性情的人格和艺格的萎靡,而不是雅。

徐渭是深受明代心学影响的士人,他狂放不羁的丑书,突显的是狂狷的反叛精神,志在睥睨流俗,在出离视觉常规中破开人们心灵的麻木,唤醒被沉埋的生命痛感,从而抵达生命的真趣和高贵。

"丑"其实追求的是一种真朴傲岸的大雅境界,其内在的精神动力和气质与原儒精神中推崇的狂狷以及对"道"的独立坚守精神有着深刻的血脉关系。

作者此文并未提到继徐渭之后,以晚明四子为代表的官僚书派在明代书坛的别异追求和对帖学的拓展,而沈语冰在《历代名帖风格赏评》中则对他们的形式创新和风格异变作了充分的肯定,但最后他也下了相似的结论:"自此以往,中国古典书法不再以尽善尽美的儒学道统为念,也不再以温柔敦厚的儒家中和美学为尚,书法艺术的道-艺模式一旦打破,铺张扬厉、抒情写意的艺术才得到了用武之地。

"○3这样类似的结论也可以在流行的很多书法史中读到,似乎书法界已经对此达成了不争的共识。

然而稍微考察一下晚明四子的身份,就可以知道他们无一不是经过儒家思想深刻熏染的儒士――像黄道周还是晚明的大儒和节义英烈,他们的书法创造动力以及对雄肆等审美风格的倾向显然与原儒精神有着深刻的联系。

而金石学的发达,溯其源则与明末清初大规模的儒家内部思想反省运动有着深刻的联系,这痛彻的反省决定了当时士人普遍的重气势尚高古求朴拙的审美价值取向。

所以,将儒家思想一再置于与书艺发展对峙的地位,责备它压抑个性、束缚情感和创造力,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今人对古人不够体贴深入的重大误读。

面对悠久的书法史,我们始终应追问:古人的情意追求和对经典的选择和确定到底来源于怎样的价值依托?显然,这托底的价值来源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思想精蕴,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教化的先觉者对人的内在自由和生命境界的关注和解答,特别是原儒精神以其理性自律的精神和对深沉博大而崇高的人格理想的追求,感染、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为之不懈地奋斗,在自觉地传承中展现出丰富的多层次的精神气质,并通过生命体验、思维方式和人格美赏鉴的方式向艺术领域渗透,衍生出相应的审美理念,像高古、雄浑、雄强、雄逸、峻烈、悲怆、沉郁、顿挫、凝重、敦厚等等这些美感境界,都是围绕这种生命境界展开的多层次表述,它们在艺术创作的各个领域中都被推崇为核心的审美价值取向,不管是秦汉的古文、唐宋的诗词、宋元的山水画还是明代的狂草,抑或清代的碑派书法,它们都在固着地表现这些核心审美价值中创造了可能的辉煌。

书法的创造从来就不曾离开对"道"的无限追求,在宋代以前它就在传统思想资源的孕育下创造了持续的辉煌,积累了自身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智慧,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生长力的审美理念,宋代以后的艺术创新始终与此保持着深刻的联系,并且宋元明清多次的书法革新运动都是不断通过对古代书法资源的复苏和开掘促成自身的创新的。

在西方文化资源尚未影响到中国的晚清以前,孕育这些经典成果、审美理念以及这种持续的入古出新运动的精神资源并非西方的启蒙思想和个性解放思潮,而是原生的本土思想资源,是传统文化自身持久内劲的批判能力和更生能力作用的结果。

二、傅山对书-道关系的理解傅山(1606/1607―1684),初名鼎臣,字青竹,后改青主,别署公之它、啬庐、青羊庵主、朱衣道人等,阳曲人(今属山西太原)。

早以文章气节自励,明亡后,隐居著述、行医。

与反清复明志士顾炎武等多有交往。

康熙十七年(1678)举博学鸿词,次年被强征入京,讬老病坚辞不试。

他学问渊深淹洽,在清代学术史上,有"度越于人人而自为宗派"的评赞(丁宝铨《霜红龛集序》)。

开启了清代以金石遗文证释经史和子书研究的风气,在反省宋明理学方面又是颜元学派的先导,颇受尊崇。

他多才多艺,善诗文,工书画,精通医道。

著有《霜红龛集》等。

明清易代,出现了非常突出的遗民现象,如果说心学后学及其流弊应该承担放纵无为清谈误国的责任,那么心学本身所树立起的道德理想和人格风范却塑造了中晚明以来儒士的精神脊梁,并且构成了极为深刻的内在凝聚力,深固了士人自身独立的传统,特别是依托民间书院制度和绅士阶层,儒学有了相对独立的传播和发展,逐渐形成民间私学与官学相抗衡的局面。

傅山在入清后绝科举仕途,隐居民间,与北方和江南的一批遗民身份的儒士相呼应,形成了一个民间的隐在的文化抗衡力量。

方闻先生在《心印》中写道:"隐逸者及其道德理想在中国诗歌和绘画发展史上,实际上充当着一个特殊的角色。

......中国官修的史书和地方志中,往往都有标明"隐逸"的专门篇章,此外还辟有"独行"的人物。

后者是指具有非凡性格与力量的人物,往往也包括隐士,其避离尘俗,表现出令人敬佩的胆识与献身道德的原则。

中国历史上,隐逸行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专制社会里的反抗精神相联系的。

......中国人的处世态度中,隐逸代表着道德上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行动:当整个世界似乎都脱越常规了,惟"独行"者有勇气和力量离尘绝俗,单枪匹马地代表着正义之道。

所以,1279年南宋被蒙古人灭亡之后,郑思肖这位有名的宋代忠臣,这样说古代的隐士:‘仰怀许由、伯夷、叔齐、屈原、子陵辈,其意远矣......大丈夫焉能尾尾于人之后乎,微斯人出,后世皆走于威福之下,足以杀其心而役之......'郑思肖认为隐士是热诚而甘于寂寞的人,他"以柔克刚"取得英雄般的地位,致使最强大的统治者与征服者也不得不对他表示尊重。

"○4隐逸行为是儒家悠久的狂狷传统,是儒家天然具有的批判性和独立精神,士人依靠自由之内心对道的独立体悟和追求而拥有坚挺而巨大的支撑力量。

据"道"而与"势"相抗始终是儒家最鲜明的精神特质。

而到了明代,狂狷人格通过心学的发扬,更是在儒士精英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傅山非常敬佩祢衡、刘桢等名士狂放孤傲、蔑视权贵的志行,赞颂祢衡在曹操面前表现出的"贱士难前"的傲然不驯的精神,他与当时一批知名学者断然拒绝与入侵的统治者合作,沉潜民间,以道自任,忧国忧民,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对士人自身的学统更是作沉痛的反省,他们在经世致用的总体思想倾向下掀起了一场重回原儒精神的思想运动,希望借此重振儒士刚健有为的精神风貌。

正是在这样的精神背景中,傅山对于文艺有着鲜明的时代要求,他和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一样,迫切要求士人增强现实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放弃个人的意气之争,从门户宗派家法的计较中解脱出来,注目乱世,多多关心河岳之气,写出艰危时代的波涛之文。

他在《偶借法字翻杜句答补岩》之二写道:"风有方圆否?水因抟击高。

偏才遇乱世,喷口成波涛。

按著盛唐觅,突洒奴目逃。

不论河岳气,私各光焰豪。

文人不相下,直不真文曹。

"这种容涵人寰、忧国忧民、胸怀博大的创作使命感显示出一代士人力图建功立业的宏大开阔气象。

他认为:"著述须一副坚贞雄迈心力,始克纵横。

"(《训子侄》)而"若论文事,则尽许发扬蹈厉"(《家训》),在《序西北之文》中,他欣赏西北之文"沉郁"、"佶倔"的特点。

在国变之际提倡豪劲悲壮之作,而鄙夷柔弱的文风。

他主张学习《左传》、《史记》、《汉书》,激赏"轩昂懿濞之高才"笔下"狮筋霹雳,象弦皆断"的秦汉古文,但他又反对模仿,在主张"倜傥豪雄"的风格的同时,又主张济以"风流骀僾"、"意之缥缈"的阴柔细腻,这一散文风格理想与后来姚鼐的风格论相接应,对整个清代尚沉实骨力的文风有深刻久远的影响。

诗歌方面,他推崇古直悲壮豪迈的风格,不喜柔媚的"女郎"语。

他说:"插花竞云鬓,美艳终女郎。

曹家无靡语,何尝少辉光"(《读虚舟先生诗》)"六朝人物景宗豪,竞病诗惊瘦沈腰。

口角若无曹植气,笔端怎似吕虔刀。

"(《口号十一首》之九)他非常欣赏杜甫诗歌"风云雷电,林薄晦冥,惊骇腷臆"的浑壮气象。

(《杜遇余论》)在清初和几位大儒共同引领了推崇杜诗的诗潮。

他的审美追求反应到书法艺术领域,也贯穿了以"骨气胜"的精神。

他说:"晋中前辈书法,皆以骨气胜,故动近鲁公,然多不传。

太原习此伎者,独吾家代代不绝。

"(《霜红龛集》卷40《杂记》五)重骨气是他鉴赏和创作书法的核心审美标准,他在《作字示儿孙》诗中写道"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