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二轮文言文复习

合集下载

2013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

2013年高三二模语文汇编(文言文二)

【长宁】(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1分)借竹楼记徐渭①2①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而自题曰“借竹楼”。

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

如是而已。

”②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

”“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

”“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

”“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

”方蝉子默然良久。

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

”③“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

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邻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④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

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

请子易吾之题,以广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

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选自《徐渭集》,有删减)【注】①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

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有青藤老人等别号。

22.第①段“方蝉子往问之”的“之”是指龙山子将书楼命名为“借竹楼”的原因。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2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表达效果。

(3分)用反复及反问的修辞,多次重复“亦借”及“弗借”,以“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的反问(1分),强调龙山子对待外物缺少统一的标准,受到自身位置、眼界的束缚(2分)。

24.第④段龙山子“请子易吾之题”的原因是什么?(2分)认识到自己“借竹”源于不能忘情外物(1分),易名以期开阔心胸(1分)。

201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24

201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考点专题复习课件24

总之,在做人物形象类的简答题时,首先要研 究题目,揣摩命题者的意图,确定命题类型,然后 再做解答,组织答案时,要做到概括全面、辩证看 待、注意形象与情节主题的联系。
21
2011·江苏卷 1.《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说:“一个人可以
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结合人物形象,说说你 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在恶劣环境和不可抗拒的命运面前, 人会失败,肉体会被消灭,但抗争到底、决不屈 服的精神和意志是无法摧毁的;作为一个硬汉形 象,体现了永不屈服、保持尊严的人格力量。
需要停顿。再从一些常见虚词入手,如用于开头的
“且”“则”又可以划出两处停顿。最后根据句意
在“则固之善志”后加一处停顿。
总之,只要我们灵活运用前面介绍的几种方法, 再注意反复默读检查,这种题型拿满分是不成问题
的。
16
近几年的高考,对名著名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 型考题较为偏重,此类题型考查面较广,可以考 查考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可以考查考生对人物 性格与环境、身份等关系的理解,同时人物形象 分析题出题方式也较为灵活,不同的出题角度, 答题的思路和模式也不尽相同,将知识性和技巧 性比较巧妙地融合在题目里。因此,人物形象分 析题成为高考重点,也在情理之中。2010年江苏 高考名著名篇简答题部分,两道题目都与人物形 象有关,再次证明了此类题型的重要性。
32
萧伯纳说得好: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人手里还是只
有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交换思想,那么每人就同
曹操“跣足出迎”,体现礼贤下士,求才若渴;曹 操听从投奔谋士许攸计策,体现不计前嫌,从善如 流,善于纳谏。考虑到人物形象的多面性、矛盾性, 对曹操在此情节中的表现,我们也要辩证看待,还 要注意到他在军粮问题上的再三诈言,体现了其步 步设防,虚虚实实,奸诈诡谲的性格。最后综合形 象,形成答案。

2013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新课标)课件:1.2.2 文言翻译

2013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新课标)课件:1.2.2 文言翻译
国内安定太平。 (2)萧燧说:“东部西部不属同路,按说不该给粮食, 但哪能忍心对原管辖地区不管不问呢?”
审题与答题
阅卷与叮嘱
演练与反馈
上页 下页 返回
点击进入word
审题与答题
阅卷与叮嘱
演练与反馈
上页 下页 返回
阅 卷 与 叮 嘱
审题与答题
阅卷与叮嘱
演练与反馈
上页 下页 返回
一、(2012· 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审题与答题 阅卷与叮嘱 演练与反馈
上页 下页 返回
试卷采样
阅卷评析 (1)注意“新”是形容词作动词 “新修”,“更”是动词“重 新”,“题”为“命名或题名”的 意思,“可乎”表反问语气,要体 现出来。 得2分 (2)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主语 “我”。本题的难点为虚词“以” 字的用法。“以”在这里作介词, 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 译为“凭、根据”等。“少”为通 假字通“稍”,可译为“约略、大 概”等。本题答案只是将大意译 出。 得1分
审 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答 题
审题与答题
阅卷与叮嘱
演练与反馈
上页 下页 返回
(2012· 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见本章第一节“以题说
法”)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宜卧 薪尝胆以图内治。 (2)燧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 视?”
审题与答题
阅卷评析 (1)省略部分未翻译,语 意表述不完整。 得1分 (2)关键词未能翻译出 来。“起居”应是正常的生 活作息。“恶”是坏的,不 好的。 得2 分 订正指导
审题与答题
阅卷与叮嘱
演练与反馈
上页 下页 返回

(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论语》选读

(浙江版)2013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四《论语》选读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浙江版专题四《论语》选读考题展示1.(2012·浙江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论语·乡党》:“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2.(2010·浙江高考)《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

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欧阳修《朋党论》)考向分析2012年浙江卷延续2011年的材料加主观题的题型和固定的分值(小题分值略有不同,2009、2010年4分,2011、2012年5分)。

与前两年相比,2011、2012年的《〈论语〉选读》分值由4分增加到5分。

所选材料和2010年一样依然是一则来自课内,一则来自课外,然后进行理解对比分析评价等。

立足课内,掌握《〈论语〉选读》10篇必读课文的思想文化内涵最为关键。

在文言字词理解的基础上着重考查《论语》的文化价值观,是该题的特点。

《论语》题一般设置两个题目,第1题较基础,第2题要求相对较高。

自有《论语》题以来,《论语》题设题角度变化较大。

2009年采用《论语》两则材料,要求概括一个成语,再概括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

2010年的材料是欧阳修的《朋党论》中一个句子,然后要求写出《论语》中意思相仿的一句话,再分析它所表达的思想。

将考查的材料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2011年围绕为政观列出了《论语》和韩非子相关的两则材料,要求考生分析。

2012年围绕孔子的仁爱观设题。

但不管怎样,考查的都是《〈论语〉选读》的思想文化内涵,所以,立足课内文化层面的知识是关键。

【例题】(2011·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2题。

山东省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山东省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 专题三文言文阅读

2013年高考第二轮复习语文山东版专题三 文言文阅读考题展示(2012·山东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阴兴,字君陵,光武皇后同母弟也。

建武二年,为黄门侍郎,典将武骑,从征伐,平定郡国。

兴每从出入,常操持小盖,障翳风雨,躬.履途泥,率先期门。

光武所幸之处,辄先入清宫,甚见亲信。

与同郡张宗、上谷鲜于裒不相好,知其有用,犹称.所长而达之;友人张汜、杜禽与兴厚善,以为华而.少实,但私之以财,终不为言。

是以世称其忠平。

九年,迁侍中,赐爵关内侯。

帝后召兴,欲封之,置印绶于前,兴固让曰:“臣未有先登陷阵之功,而一家数人并蒙爵土,诚为盈溢。

臣蒙陛下、贵人①恩泽至厚,富贵已极,不可复加,至诚不愿。

”帝嘉兴之让,不夺其志。

贵人问其故,兴曰:“贵人不读书记邪?‘亢龙有悔’,夫外戚家苦不知谦退,嫁女欲配侯王,取妇眄睨公主,愚心实不安也。

富贵有极,人当知足,夸奢益为观听所讥。

”贵人感其言,深自降挹,卒不为.宗亲求位。

十九年,拜卫尉,亦辅导皇太子。

二十年夏,帝风眩疾甚,后以兴领侍中,受顾命于云台广室。

会疾瘳,召见兴,欲以.代吴汉为大司马。

兴叩头流涕,固.让曰:“臣不敢惜身,诚亏损圣德,不可苟冒。

”至诚发中,感动左右,帝遂听之。

二十三年,卒,时年三十九。

兴素与从兄嵩不相能.,然敬其威重。

兴疾病,帝亲临,问以政事及群臣能不。

兴顿首曰:“臣愚,不足以知之。

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

”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

嵩监羽林十余年,以谨敕见幸。

明帝即位,拜长乐卫尉,迁执金吾。

明帝永平元年诏曰:“故侍中卫尉关内侯兴,典领禁兵,从平天下,当以军功显受封爵,又诸舅比例,应蒙恩泽,兴皆固让,安乎.里巷。

辅导朕躬,有周昌之直;在家仁孝,有曾、闵之行。

不幸早卒,朕甚伤之。

贤者子孙,宜加优异。

封兴子庆为鲖阳侯,庆弟博为氵隐强侯。

”庆卒,子琴嗣。

琴卒,子万全嗣。

万全卒,子桂嗣。

(节选自《后汉书·阴兴传》,有删改)注:①贵人:即光武皇后,明帝生母。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资料ppt5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资料ppt5

• 【解题思悟】 • 本 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理解实词含义可以根据词性进行
推断,实词的词性用法相对固定:动词一
般在谓语的位置上;名词不是充当主语就
是宾语;形容词则往往处在定语的位置。
“渝”所处的动态语境是引用俗语,讲的 是怎么做才能达到信、仁、严、礼,据此 命题观察 思维对接 解题深探 模拟演练 核心突破
命题观察
思维对接 解题深探 模拟演练 核心突破
上以问燧,对曰:“今贤否杂糅,风俗浇浮,兵未强,财未裕, 宜卧薪尝胆以图内治。若恃小康,萌骄心,非臣所知。”上曰: “忠言也。”因劝上正纪纲,容直言,亲君子,远小人;近习有 劳可赏以禄,不可假以权。上皆嘉纳。出知严州。严地狭财匮, 始至,官镪②不满三千,燧俭以足用。二年之间,以其羡补积逋, 诸邑皆宽。上方靳职名,非功不予,诏燧治郡有劳,除敷文阁待 制,移知婺州。父老遮道。几不得行,送出境者以千数。婺与严 邻,人熟知条教,不劳而治。岁旱,浙西常平司请移粟于严,燧 谓:“东西异路,不当与,然安忍于旧治坐视?”为请诸朝,发 太仓米振之。八年,召还,言:“江、浙再岁水旱,愿下诏求言,
解题深探
模拟演练 核心突破
【思路指津】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的要求,然
后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分析句子的含意,可运用排除法 得出答案。⑤说的是萧燧勤俭执政,⑥说的是萧燧请求朝廷 发皇粮救济百姓,这几句说的与“恪尽职守”无关,据此即
可排除A、B、D三项。
答案 C
命题观察
思维对接
解题深探
模拟演练 核心突破
不可赋予权力,得到皇上赞许采纳。
命题观察
思维对接 解题深探 模拟演练 核心突破
仍令诸司通融郡县财赋,毋但督迫。”十年,上言广西诸郡民身 丁钱之弊。事多施行。庆典霈泽,丁钱减半,亦自燧发之。绍熙 四年卒,年七十七。 (节选自《宋史· 萧燧传》) 【注】 ①主文:主持考试。②镪:成串的钱。

(全国通用)2013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3课件

(全国通用)2013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古诗词阅读3课件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
分析。
练习答案
分别是“明”和“出”。(指出哪两个字)这两
个字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 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
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
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
更加富有层次。(绘景方面的功效)表现了诗人
切忌脱离诗句内容的主观臆测。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间 作 四 首 (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 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
答案解析
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泛起粼粼波光,因为雨后
水涨,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 一重重青翠的峰峦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
衬,比平时更富于层次感。在最后两句,作者给
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农月无闲人,
倾家事南亩。”虽然是虚写,却给原野增添了无
限生机,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 到农忙劳动的气氛。
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意境清幽 秀丽,俨然构成了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为情 感、主旨服务)
答案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
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新晴 原野旷,极目无氛垢。”诗的开头两句, 总述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紧接四句描绘的 是纵目远眺所看到的周围的秀丽景色,远 处,可以遥遥望见临靠着河边渡头的城门 楼;近处,可以看到村边的绿树紧连着溪 流的入河口。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资料ppt7

201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资料ppt7

命题观察
思维对接
解题深探
模拟演练 核心突破
• 演练二:理解文意型(见上文)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
确的一项是
•(
• A.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财务账目,解决了
)
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
防止水灾。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
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
答案
A
命题观察
思维对接
解题深探
模拟演练 核心突破
【真题回放二】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 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
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
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
命题观察
思维对接 解题深探 模拟演练 核心突破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③,
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 。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 避嫌怨”。 •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
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
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
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 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命题观察
思维对接 解题深探 模拟演练 核心突破
【解题思悟】 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 “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 ,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1、无以,由动词“无”和介词“以”组成,可译为(“没有用来…… “无法……”。) 2、有以,译为(“有用来……的办法”“有……的”。)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 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4、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和译法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 (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 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 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 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 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 “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仕宦:做官,任官职。 仕进:进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 身为官
除:任命,授职 . 授:授给、给予官职。
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绌、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废:废除 夺:削除 。去:除去
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擢:在原官上提拔。
陟:进用。
10、如……何,译为(“对……怎麽办”。) 【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11、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12、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13、所以,译为(“用来……的”“……的原因”“……的办法”。 【例如】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②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③吾知所以 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14、不亦……乎,译为(“不是……吧”。) 【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5、何……为,译为(“还要……干什么”。)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6、庸……乎,译为(“难道……吗?)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迁:一般指提升。
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 享受一世特权。 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 任高官。
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贬:①降职。 ②降职并外放 。 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在外。 窜:放逐,贬官。 左除、左降、左转:降职。 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与科考有关的: 贡举、第、登第、 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与学校有关的: 庠、序、太学、 博士、太傅
表俸禄的:俸、禄、秩、饷 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 表朝见的:朝、觐
课:督促劝说去做某件事。 秩:官吏的俸禄,十年为一秩。 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对:回答或对话。 檄: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 掾:古代属官的统称。 典:主持。 第: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 科举考试的等级。 孤:幼年失去父亲。
5、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6、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 可译作(“什么地方”。) 7、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 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8、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9、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麽样、怎么办”。)2013年文言文二轮来自习知识积累旬邑中学 郭昭君
表官职变化的文言词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 官职。
仕:做官
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调:变换官职。 转、调、徙:调动官职。 补:补充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出:京官外调。
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
行:代理官职。
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署:代理、暂任。 权:暂代官职。 判:高位兼低职。 摄:暂代官职。 假:临时的,代理的。 守:代理官职。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 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 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 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
(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表辞官
告老:官员年老。 解官:辞去官职。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
这些词,都有个明显的特征,即后面常带表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 示官职或地点的专有名词,这给我们的翻译带来 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 了方便——可以不译。更重要的是,官职的变动 特别是主观情绪明显的降职和升职,往往是我们 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 推断翻译主人公行为、事件中生难字词的重要依 骸骨归葬故乡。 据。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