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知识中药词典:滇常山

合集下载

常山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常山的介绍

常山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常山的介绍

常山的功效与作用中药常山的介绍常山,中药名。

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的干燥根。

分布于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等地。

常山的功效与作用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常山的功效与作用的资料,仅供参考。

常山的功效与作用常山为较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商品来源复杂,全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认为鸡骨常山为正品。

别名:鸡骨常山、黄常山。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落叶小灌木黄常山的干燥根。

野生或栽培。

产地: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等省。

性状鉴别:根圆柱形,弯曲不直,直径约会0.3~2厘米,多断切为长10~15厘米的节段,栓皮较薄均已脱落。

表面黄色,光滑,显细纵纹。

头大尾细,下部多有分歧,质坚硬,形如鸡骨,不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

断面黄白色,有放射状纹理。

气微,味苦,久嚼令人作呕。

以质坚实,条均匀光滑,表面及断面黄色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常山硷甲、乙、丙,此外还含有常山次硷和伞花内酯等。

功效与作用:常山是治疗疟疾的要药,能化痰抗疟、清热利水。

动物实验证明有下列作用:1、抗疟。

常山对实验性疟疾感染,有显著疗效。

有效成分为常山硷。

常山硷乙、丙的作用强度约为奎宁的89~152倍,近年也证明常山硷乙对恶性疟疾和间日疟,急性发作时有较好的疗效,能迅速控制症状,血中疟原虫阴转,但不能根治。

其主要副作用为呕吐,胃肠道外给药也会引起呕吐。

2、催吐。

作用较强大,其原理主要是刺激胃肠道引起的反射作用。

3、退热。

动物实验证明,常山有明显确定的退热作用。

此作用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有关。

4、抗病毒。

体外实验证明,常山对甲型流行感冒病毒PR8有抑制作用,对感染流感的小鼠也有效果。

5、抗阿米巴。

体外和动物实验、治疗,均证明对阿米巴原虫有一定抑制作用。

6、其他作用。

运动实验证明,常山硷甲、乙、丙静脉注射于麻醉狗,能引起血压下降;对有孕子宫多呈兴奋作用,体外试验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一定的杀灭作用。

中药常山的功效与作用 常山的用法、用量与禁忌

中药常山的功效与作用 常山的用法、用量与禁忌

中药常山的功效与作用常山的用法、用量
与禁忌
中药常山主产于长江以南各省及甘肃、陕西、四川等地。

秋季采收,晒干,切片生用或酒炒用。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常山的功效与作用,以及常山的用法、用量与禁忌。

一、常山的性味与功效
1、性味:性寒,味苦、辛;有毒。

2、归经:归肺、心、肝经。

3、功效:涌吐痰涎,截疟。

善开痰结,能涌吐胸中、胁下痰水,用于胸中痰饮积聚。

又苦燥痰湿,祛痰截疟。

二、常山的临床应用与组方
1、用于胸中极饮。

常山生用,性善上行涌吐,加《千金方》以常山配甘草,水煎和蜜温服,以涌吐胸中韧涎、积饮。

然此洗今已少用。

2、用于疟疾。

本品能祛痰截疟。

适用于各种疟疾。

常与草果、厚朴、槟榔等同用,如截疟七宝饮。

因本品有致吐的副作用,故应用时宜酒炒,并配伍陈皮、半夏等,以减少胃肠反应。

三、常山的用法、用量与禁忌
1、用法:4.5-9g,水煎服;入丸散酌减。

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制用。

2、用药注意:治疗疟疾宜在寒热发作前半天或2小时服用。

因能催吐,用量不宜过大,体虚及孕妇不宜用。

四、常山的毒副作用
常山碱有毒,中毒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及胃肠黏膜充血出血。

常山(中药的大辞典、中华本草)

常山(中药的大辞典、中华本草)

常山(中药的大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常山拼音Chánɡ Shān别名互草(《本经》),恒山,七叶(《吴普本草》),鸡骨常山(陶弘景),翻胃木(侯宁极《药谱》)。

出处《本经》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

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可达2米。

茎枝圆形,有节,幼时被棕黄色短毛,叶对生,椭圆形,广披针形或长方状倒卵形,长5~17厘米,宽2~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锯齿,幼时两面均疏被棕黄色短毛;叶柄长1~2厘米。

伞房花序,着生于枝顶或上部的叶腋;花浅蓝色;苞片线状披针形,早落;花萼管状,淡蓝色。

长约4毫米,先端5~6齿,三角形,管外密被棕色短毛;花瓣5~6,蓝色,长圆状披针形或卵形,长约8毫米;雄蕊10~12,花丝长短不等,花药蓝色;雌蕊1,蓝色,子房半下位,1室,花柱4,柱头椭圆形。

浆果圆形,径5~6毫米,蓝色,有宿存萼和花柱。

花期6~7月。

果期8~9月。

生境分部生于林荫湿润山地,或栽培于林下。

分布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主严于四川、贵州、湖南。

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性状干燥的根圆柱形,常分歧,弯曲扭转,长10~15厘米,直径约0.3~2厘米。

表面黄棕色,有明显的细纵纹及支根痕迹,栓皮易剥落,显出淡黄色木质部。

质坚硬,折断时有粉飞出。

横断面黄白色,用水湿润后可见明显的类白色射线,放射状排列。

根基类圆柱形而近块状。

横断面除中央有髓外,其他均与根的横断面相同。

气微弱,昧苦。

以质坚实而重、形如鸡骨,表面及断面淡黄色、光滑者为佳,根粗长顺直、质松、色深黄、无苦味者不可入药。

化学成分黄常山含有效成分黄常山碱,简称常山碱,根含生物碱总量约0.1%,主要为黄常山碱甲、乙及丙,三者为互变异构体。

还含黄常山定以及4-喹唑酮、伞形花内酯等。

从根及叶中分离出的退热碱和异退热碱,相应地就是黄常山碱乙和黄常山碱甲。

叶含生物碱总置约0.5%,其中黄常山碱的含量比根中的多10~20倍。

滇鸡骨常山的药用价值

滇鸡骨常山的药用价值

滇鸡骨常山滇鸡骨常山《中药大辞典》:滇鸡骨常山药材名称滇鸡骨常山拼音Diān Jī Gǔ Chnɡ Shān出处《中药材品种论述》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鸡骨常山的枝叶。

夏季采收。

晒干,或切成厚片。

原形态鸡骨常山(《植物名实图考》),又名:云南鸭脚树、红辣树、白虎木、野辣椒。

直立灌木,高达3米。

茎灰褐色。

单叶3~5轮生,无柄;薄纸质;叶片倒卵状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3厘米,基部狭楔形,先端长渐尖,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两面均被极稀疏短柔毛,在脉上较密,侧脉17~22对。

花两性,伞房状聚伞花序顶生或近顶生;花粉红色,芳香,萼短,5裂;花冠高脚碟状,长13毫米;雄蕊内藏于花冠管喉部,不伸出;心皮2,分离,胚珠多数,花柱线形。

蓇葖果2,狭长线形,长3厘米,直径4毫米,种子具有极短缘毛。

花期3~6月。

果期8~11月。

生境分部生于山坡、溪边、湿润地。

分布云南。

产于云南。

性状干燥的枝叶,枝多切成厚约1毫米的斜片。

老枝径约6~8毫米,外皮灰褐色,有纵纹,皮孔细小突起,断面中心髓部细小而空,木部白色;幼枝较细,皮青灰色,髓部中空较大,外皮易剥离。

叶3~5片轮生,椭圆状或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全缘,干燥后多皱缩卷曲。

气无,味苦。

化学成分根含利血平。

性味①《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味苦。

②《云南中草药选》:苦,凉,有小毒。

功能主治①《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疟疾。

②《云南中草药选》:消炎,止血,接骨,止痛。

治肝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研末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滇鸡骨常山药材名称滇鸡骨常山拼音Diān Jī Gǔ Chnɡ Shān别名红辣树、白虎木、野辣椒、三台高、野辣子、永固生、红花岩托、四角枫出处出自《中药材品种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鸡骨常山,生昆明山阜。

弱茎如蔓,高二、三尺。

长叶似桃叶,光韧蹙纹。

开五尖瓣粉红花,灼灼簇聚,自春徂秋,相代不绝。

结实作角,翘聚梢头。

常山介绍

常山介绍

常山目录“常山”在《中国药典》“常山”在《*辞典》“常山”在《中华本草》《中国药典》:常山【拼音名】 Chánɡ Shān【英文名】 RADIX DICHROAE【别名】黄常山、鸡骨常山、鸡骨风、风骨木、白常山、大金刀、蜀漆[叶]【来源】本品为虎耳草科植物常山Dichroa febrifuga Lour. 的干燥根。

其嫩叶称“蜀漆”,亦供药用。

根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

枝叶夏季采集,晒干。

【性状】本品呈圆柱形,常弯曲扭转,或有分枝,长9~15cm,直径0.5~2cm。

表面棕黄色,具细纵纹,外皮易剥落,剥落处露出淡黄色木部。

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扬;横切面黄白色,射线类白色,呈放射状。

无臭,味苦。

【鉴别】(1)本品横切面:木栓细胞数列。

皮层窄,少数细胞内含树脂块或草酸钙针晶束。

韧皮部较窄,草酸钙针晶束较多。

形成层显不规则波状环。

木质部占主要部分,均木化,射线宽窄不一;导管多角形,单个散在或数个相聚,有的含黄色侵填体。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约2g,加70%乙醇10ml,加热回流15分钟,放冷,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 1%盐酸溶液2ml,搅拌,滤过。

取滤液,加碘化铋钾试液 2滴,即生成棕红色沉淀。

【炮制】常山:除去杂质,分开大小,浸泡,润透,切薄片,晒干。

炒常山:取常山片,照清炒法(附录Ⅱ D)炒至色变深。

【性味】苦、辛,寒;有毒。

【归经】归肺、肝、心经。

【功能主治】截疟,劫痰。

用于疟疾。

蜀漆功能主治与常山略同,但作用稍差。

【用法用量】 5~9g。

【注意】有催吐副作用,用量不宜过大,孕妇慎用。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页首《*辞典》:常山【出处】《本经》【拼音名】 Chánɡ Shān【别名】互草(《本经》),恒山,七叶(《吴普本草》),鸡骨常山(陶弘景),翻胃木(侯宁极《药谱》)。

【来源】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

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

中医理论知识中药词典:滇鸡骨常山

中医理论知识中药词典:滇鸡骨常山

【拼音名】Diān Jī Gǔ Chánɡ Shān【别名】红辣树、白虎木、野辣椒、三台高、野辣子、永固生、红花岩托、四角枫【来源】药材基源:为夹竹桃科植物鸡骨常山的根或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lstonia yunnanensis Diels采收和储藏:根秋、冬季采挖,叶夏季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直立灌木,高1-3m.多分枝,具乳汁,枝条具白色突起皮孔。

叶3-5片轮生;无柄或具极短的柄;叶片薄纸质,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窄楔形,全缘,长6-18.5cm,宽1.3-4.5cm,叶面深绿色,叶背灰绿色,两面被短柔毛,叶腋间及叶腋外密生腺体。

花紫红色,数朵组成顶生或近顶生的聚伞花序,被柔毛;花萼片披针形,长约1.5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边缘有缘毛;花冠高脚碟状,花冠筒长1-1.3cm,中部膨大,外面无毛,内面被柔毛,裂片长圆形,长2-6mm,宽1-3mm;雄蕊着生于花冠筒中部,花药长圆形,内藏,长约2.5mm;子房高1.5mm,无毛,花柱6mm,柱头棍棒状,先端2裂;花盘由2枚舌状鳞片组成,与心皮互生。

蓇葖果2枚,离生,线形,先端具尖头,长3-5cm,直径约4mm,无毛。

种子多颗成镶嵌式排列,两端被短缘毛。

花期3-6月,果期7-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了海拔1100-2400m的山坡或沟谷地带灌木从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根呈圆柱形,稍弯曲,常有分枝,长10-25cm,直径1.5-3cm,表面暗棕色或灰褐色,皮部薄,常脱落,木部白色。

质坚硬,难折断,折断面裂片状,类白色。

气微,味苦。

枝多切成厚约1mm的斜片。

老枝直径6-8mm,外皮灰褐色,具纵纹,皮孔细小,突起,断面中心髓部细小而中空,木部白色;嫩枝较细,青灰色,外皮易剥离,髓部中空较大。

叶轮生,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呈椭圆状或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全缘。

气微,味苦。

常山,见过吗?有毒,有较强的涌吐作用,可治胸中痰饮积聚

常山,见过吗?有毒,有较强的涌吐作用,可治胸中痰饮积聚

常山,见过吗?有毒,有较强的涌吐作用,可治胸中痰饮积聚常山来源产地《本草经集注》陶弘景生益州川谷及汉中。

八月采根,阴干。

出宜都、建平,细实黄者,呼为鸡骨恒山,用最胜。

《中药大辞典》为虎耳草科植物黄常山的根。

秋季采挖,除去茎苗及须根,洗净,晒干。

生于林荫湿润山地,或栽培于林下。

分布江西、湖北、湖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南。

此外,湖北、广西亦产。

性味功效《神农本草经》味苦,寒。

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味苦、辛,寒、微寒,有毒。

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

治鬼蛊往来,水胀,洒洒恶寒,鼠瘘。

《雷公炮制药性解》李中梓味苦辛,性微寒,有毒,入肝经。

最开结痰,专理疟疾,毒令人吐。

《玉楸药解》黄元御味苦,性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

吐痰泻水,消胀除瘿。

常山苦寒迅利,排决痰饮,能吐能下。

庸工以治痰疟,有无痰不虐之说,陋矣。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归肝经《玉楸药解》归肺、胃经别名恒山《神农本草经》互草《中药学》凌一揆主编常山(《本经》)【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

归肺、心、肝经。

【功效】涌吐痰饮,截疟。

【应用】1. 用于胸中痰饮。

常山善上行涌吐。

如《千金方》以常山与甘草、蜜同用,煎汤服,有较强的涌吐作用,可治胸中痰饮积聚。

2. 用于疟疾。

本品辛开苦泄,寒能清热,既有截疟之功,又能上行吐胸胸中痰饮,下行祛胁下痰饮。

古人说:“无酸不成疟”,故用治疟疾有良效。

如截疟七宝饮,即由本品与草果、槟榔、青皮等组成,用水酌加酒煎,于疟发前二小时服,可治疟疾久发不止。

【用量用法】5〜l0g。

涌吐可生用,截疟宜酒炒用。

【使用注意】本品作用强烈,能损正气,体虚者慎用。

《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性昧与归经】苦、辛,寒;有毒。

归肺、肝、心经。

【功能与主治】涌吐痰涎,截疟。

用于痰饮停聚,胸膈痞塞,疟疾。

【用法与用量】5〜9g。

【注意】有催吐副作用,用量不宜过大;孕妇慎用。

滇鸡骨常山的功效与作用

滇鸡骨常山的功效与作用

滇鸡骨常山的功效与作用滇鸡骨常山因为有着高价值的药理功效所以很多人都会选择,但要注意不能随意的进行使食用,否则会对身体生一些不好的影响的,我们需要在食用前对它进行了解,你准备好了吗?【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鸡骨常山的★枝叶。

夏季采收。

晒干,或切成厚片。

【原形态】鸡骨常山(《植物名实图考》),又名:云南鸭脚树、红辣树、白虎木、野辣椒。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溪边、湿润地。

分布云南。

产于云南。

【性状】干燥的枝叶,枝多切成厚约1毫米的斜片。

老枝径约6~8毫米,外皮灰褐色,有纵纹,皮孔细小突起,断面中心髓部细小而空,木部白色;幼枝较细,皮青灰色,髓部中空较大,外皮易剥离。

叶3~5片轮生,椭圆状或卵状长圆形至披针形,全缘,干燥后多皱缩卷曲。

气无,味苦。

【化学成份】根含利血平。

【性味】①《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味苦。

"【功能主治】①《昆明药植调查报告》:"治疟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

外用:研末敷。

【摘录】《*辞典》【出处】出自《中药材品种论述》;1.《植物名实图考》:鸡骨常山,生昆明山阜。

弱茎如蔓,高二、三尺。

长叶似桃叶,光韧蹙纹。

开五尖瓣粉红花,灼灼簇聚,自春徂秋,相代不绝。

结实作角,翘聚梢头。

圃中亦植以为玩。

以上就是对滇鸡骨常山的药用价值的详细介绍,在吃滇鸡骨常山的时候,也是有着一些方式方法的,以上的吃法对调理人体各方面问题都是有着很好的帮助,因此可以放心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拼音名】Diān Chánɡ Shān
【英文名】Root of Yunnan Glorybower
【别名】乌药、臭牡丹、臭茉莉、大臭牡丹、矮桐子、滇赬桐
【来源】药材基源:为马鞭草科植物滇常山的要、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lerodendrum yunnanense Hu ex Hand.Mazz.s采收和储藏:夏季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原形态】滇常山,藻森,高1-3m.植株具臭味,幼枝、花序、叶及叶柄均密被黄褐色绒气,老枝毛渐脱落,有皮孔。

单叶对生;叶柄1-6cm;叶片纸质,宽卵形、卵形或心形,长4-14cm,宽3-10cm,先端渐尖,基部宽楔形或心形,边缘具有不规则锯齿或波状齿,表面被糙毛,背面密生淡黄色或黄褐色短柔毛;侧脉4-5对,基部脉腋具数个盘状腺体。

伞房状聚伞花序密集,顶生;苞片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2-3.5cm,早落;小苞片线形,长1-2.2cm;花萼钟状,红色,长6-9mm,被茸毛及少数腺体,萼5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至浅红色,花冠管短,多藏于花萼内,裂片5深裂,长圆形至卵圆形,长4-7mm;雄蕊4,与花柱均伸出花冠外。

核果近球形,熟时蓝黑色,径约7mm,其大部分被增大的红色宿存萼所包。

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900-3000 m的山坡疏林下、山谷沟边灌丛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

【性状】性状鉴别茎多切成斜片。

老茎直径1.5-2cm,皮暗红色,具纵裂痕,皮孔不明显,断面木部微黄色髓部较大,白色;幼枝皮黄绿色,有锈色毛茸,外皮不易剥离,为面髓部直径红 3mm.叶对生,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4-14cm,宽4.5-12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缘或略呈波状,或有疏锯齿,两面有短柔毛;叶柄密被短毛茸叶气臭,味辛、微苦。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肺;膀胱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行气。

主治风湿痹痛;水肿尿少;胞腹胀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洗。

【附方】①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滇常山根一至二两。

煎服。

②治高血压:滇常山根五钱至一两。

水煎去渣,加米酒煮鸡蛋一个,内服。

③治痔疮,脱肛:滇常山叶煮水外洗。

(选方出《云南中草药选》)
【各家论述】1.《滇南本草》:消胸肠膨胀,下气,利小便,消水肿,止气逆腹痛。

2.《中药形性经验鉴别法》:治疟疾。

3.《云南中草药选》:祛风活血,消肿,降压。

治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痛。

【摘录】《中华本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