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知识方剂集锦:五痹汤
老中医治疗痹证医案大全

老中医治疗痹证医案大全展开全文医案一蒋某,男,25岁,某机械厂工人。
初诊:1981年11月5日。
病史及辨证:患者从1980年12月份始,左侧臀部沿坐骨神经分布区直下足跟处疼痛,并逐渐加剧,与气候变化稍有关系,患肢运动受限,走路跛行。
曾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坐骨神经痛。
在医院就诊先后用过泼尼松(强的松)100片,保泰松100片,吲哚美辛(消炎痛)400片,维生素By等;服中药40剂,还做过封闭、磁疗、针灸、穴位注射等各种治疗,均未见效,每日靠服吲哚美辛稍能缓解。
于1981年11月5日就诊于余。
现症同前,视脸色不华,形体偏瘦,患肢无红肿,肌肉无明显萎缩,触之无灼热,抬腿试验80°,舌尖有赤点,舌苔薄白,脉弦紧。
此乃由于风寒湿乘虚袭入,留着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筋脉关节缺乏气血濡养,故屈伸行动不便。
治则与方药:治拟疏散风寒,除湿通络。
五积散(《和剂局方》)加木瓜、槟榔、牛膝。
处方:麻黄4克,当归10克,苍术10克,白芷10克,白芍10克,川芎6克,枳壳10克,桔梗10克,桂枝8克,厚朴10克,干姜3克,木瓜10克,槟榔10克,牛膝12克,茯苓10克,陈皮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复诊:1981年11月14日。
上方服2剂疼痛减轻,再服痛无续减。
前方效果不够理想,改用攻逐寒邪为主。
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味。
处方:川乌8克,麻黄5克,黄芪2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川牛膝12克。
每日1剂,水煎服。
1981年11月23日:诉服上方患肢疼痛明显减轻,服3剂后停服吲哚美辛,服完6剂后行走基本不跛。
现稍有些痛,舌苔薄白,脉弦紧。
效果良好,原方加味续进。
处方:川乌8克,麻黄6克,白芍20克,黄芪20克,川牛膝15克,甘草6克,海桐皮10克。
每日1剂,水煎服。
1981年12月16日:上方服后,左下肢疼痛基本消失,行走可自如,体力增强,精神好转,唯在坐着起身站立时,患侧臀部稍有痛感,舌苔薄白,脉弦。
经典名方——《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方解和医案

经典名方——《妇人大全良方》三痹汤方解和医案三痹汤原文:《妇人大全良方》:治血气凝滞,手足拘挛,风痹,气痹等疾皆疗。
歌诀:三痹断杜牛参芪,炙草苓芍归芎地,防独细桂艽姜煎,手足拘挛正虚痹。
组成用法:川续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风、桂心、细辛、人参、茯苓、当归、白芍药、甘草各一两,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各半两,黄芪、川牛膝各一两。
为末,每服五钱。
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一盏,去滓热服,无时候,但腹稍空服。
方解以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病久入深,留而不去,势必化热化燥,未免耗气伤血。
故治痹症日久邪入血络者,须标本兼顾此法。
此方独活、防风、细辛辛温散寒,祛邪外出;归、芍、地、芎、参、芪、苓、草,乃十全大补汤之制,旨在补养气血;牛膝、杜仲、续断,补益肝肾,壮筋健骨。
痹症日久,气血耗伤者,用之最为合辙。
本方也是治疗痹证常用的药方。
主治风寒湿三气杂至,痹阻经络,而气血凝滞,手足拘挛,行、痛、着三痹症状皆有者。
明代医家喻嘉言曾称赞曰:“本方用参芪四物,一派补药内,加防风、秦艽以胜风湿,桂心以胜寒,细辛、独活以通肾气。
凡治三气袭虚而成痹患者,宜准诸此。
”三痹汤医案1、肩关节周围炎案李某某,女,60岁。
2017年11月10日初诊。
患者因“右肩部疼痛2月,加重1日”来诊。
患者 2月来右肩部疼痛不适,无法抬起,口服止痛药后疼痛稍有缓解,但是右臂日感沉重,日常起居以及家务活都难以正常进行,昨日阴雨天气,气温下降,自觉疼痛加剧遂来就诊。
患者平素体质虚弱,近 2月来纳差乏力,夜寐不安,二便可。
舌质红苔白腻,脉濡缓。
诊断为肩关节周围炎,辨证为素体亏虚,风寒湿之邪侵袭机体,经络阻滞,气血不畅。
治以温补肝肾,散寒除湿,通痹止痛。
方用三痹汤加味治疗。
处方:黄芪12g,党参12g,细辛 3g,独活 6g,防风 6g,川芎 6g,熟地黄15g,茯苓12g,杜仲12g,秦艽12g,全当归12g,炒白芍10g,桂心 6g,川牛膝 6g,甘草 3g。
加减五痹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加减五痹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相信听说过加减五痹汤的朋友应该不是太多,但是加减五痹汤在中药方剂里面确实非常的有名气的,那么加减五痹汤的功效与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
相信听说过加减五痹汤的朋友应该不是太多,但是加减五痹汤在中药方剂里面确实非常的有名气的,那么加减五痹汤的功效与作用到底是什么呢?在什么样的疾病中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运用呢?今天就来告诉大家其中的奥妙吧。
【处方】人参1钱,茯苓1钱,当归1钱,白芍1钱,川芎1钱(心、肝、肾三症加倍),五味15粒,白术1钱(脾症倍之),细辛7分,甘草5分。
【功能主治】痹证。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水煎,食远服。
【摘录】《何氏济生论》卷一
通过上文介绍可知加减五痹汤是由中药材经过一系列工艺制成的,适合很多疾病的治疗,而且由于加减五痹汤为纯中药制剂,对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无不良影响,也无其它方面副作用,有需要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生活常识分享。
专治肢体麻木痹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

专治肢体麻木痹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专治肢体麻木痹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黄芪作用在张仲景那里并不是补气,而是什么呢?重剂量疗风水浮肿,中剂量除痹;在《金匮要略》里,就有一个方子专治肢体麻木痹症的黄芪桂枝五物汤;它主治血痹、风痹诸症,如冠脉搭桥术后、多发性肌炎、不安腿综合症、风寒痰瘀阻络所致的面神经炎、末梢神经炎和产后指掌麻胀、颈椎病、神经麻痹,如腓神经麻痹(坐骨神经主要分支之一)、桡神经麻痹、坐骨神经痛、雷诺氏综合症、闭塞性脉管炎和动脉硬化、下肢静脉血栓、糖尿病肢端坏疽、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硬皮病、慢性荨麻疹、多汗症、冰箱寒冻手雷诺氏病、中风后遗症、肢体麻木症、腰腿痛、局限性冻伤、坐骨神经痛、肩周炎、末梢神经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腱鞘炎、筋膜炎、膝关节慢性滑膜炎、退行性骨关节病、各种四肢麻木,或身体不仁,微恶风寒,舌淡,脉无力为证治要点的外科症候群疾病。
【出处】《金匮要略》【组成】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主治】血痹。
阴阳俱微,外证肌肤麻木不仁,如风痹状。
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方论】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脉微涩而紧。
微脉是气血亏虚,痹症的产生:由于营卫气血不足,已不能濡养肌肤,加上风寒入侵血脉,使血行涩滞,运行不畅,肌肤变得麻木不仁(脉微弱是指脉极细而软,似有似无,表示虚证,表示气虚血少或阳虚。
紧脉为寒,寒为阴邪,主收引,寒邪侵袭机体,寒气困遏阳气,则脉管收缩紧束而拘急)本方中黄芪益气实卫,《金匮要略》中的四个方子,黄芪在应对黄汗、水肿这类比较严重的疾病时,用量很大,黄芪五两。
中药之秘在剂量,黄芪大剂量治水肿,中等剂量治麻木;《金匮要略》中有两个方,黄芪的用量稍微少一些,为三两,它们是“黄芪桂枝五物汤”和“乌头汤”。
桂枝温经通阳,白芍和营养血,黄芪、桂枝相伍补气通阳,生姜、大枣合用既可调营卫,又可健脾和中,重用生姜可助桂枝以散风寒通血脉。
五痹汤方剂配方

五痹汤方剂配方
五痹汤【方剂名】五痹汤,出自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片姜黄(30克)、炙甘草(15克)、羌活(30克)、白术(30克)、防己(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
每次用12克,加生姜10片,水煎服。
【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主治】主治风寒湿痹,经络不利,肢节疼痛,麻痹不仁。
【临床医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等病症。
1.类风湿关节炎:本方加麻黄、桂枝、红花、白芷、葛根、附子、虎骨、羚羊角、黄芪、防风。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2次服。
结果:84例患者效果显著,30例好转,5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6%。
(《中国中医风湿病学杂志》2006年第3、4期)
2.冠心病(个案):以五痹汤为基础。
加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和中;当归、川芎、丹参、赤芍养阴补血和血;远志、石菖蒲、茯神、丹参、毛冬青养心安神宁志。
加三七活血化瘀止痛。
三组诸药合伍,益诸一身之气,活一身之立,心脉得通,心以得养。
其药理益气和血养阴通络,祛邪扶正消炎止痛,治疗1例男性冠心病患者速见奇效。
[第二届国际
中医心病学术研讨会(2005·北京)论文集]
【方解】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
方用羌活、姜黄、防己祛除风湿,合以白术除湿,生姜辛散。
临床应用以筋骨酸痛,尤以上股肩臂为甚、举动不利为辨证要点。
临床如见腰骶痛,加杜仲、桑寄生;腰褪痛,加牛膝、川断、威灵仙。
【方歌】祛风除湿五痹汤,片姜黄加炙甘草,羌活白术并防己,风湿痹痛此堪尝。
第五版教材方剂学方歌大全

第五版教材方剂学方歌大全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使用桂枝、杏仁、甘草四味药,治疗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等症状,适宜服用。
附方:大青龙汤(发汗第一峻剂),大青龙汤中含有麻黄汤、石膏、大枣和生姜等药材。
附方:三拗汤,三拗汤中含有麻杏甘等药材,煎煮时加入生姜,取微汗。
附方:麻黄加术汤,麻黄汤中加入白术,可治疗风寒湿痹、烦痛等症状。
附方:麻杏苡甘汤,麻杏苡甘金匮方,可解表祛湿、昏痛等症状。
附方:华盖散,华盖杏甘配麻黄,苏子、陈皮、茯苓、桑等药材,可解表宣肺、止痰咳,对素体痰多、风寒伤等症状有效。
2.桂枝汤桂枝汤治疗太阳风,使用芍药、甘草、姜枣等药材,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时效果更佳。
附方: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汤使用防风、细辛、苍芷、川芎、黄芩、生地、甘草等药材,可根据不同经络、不同症状进行变通。
附方:羌活胜湿汤,羌活胜湿汤中含有羌独、芎、蔓甘蒿等药材,可治疗风湿在表、头身重等症状。
4.香薷散香薷散使用三味香薷、豆朴、先、散寒化湿,可加入银翘、豆腐花等药材,新加香薷可祛暑煎。
5.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最有功效,使用辛夏、甘草、五味、姜、桂、麻黄、芍药等药材,可治疗风寒束表、饮停胸等症状。
附方:射干麻黄汤(麻黄射干汤或紫菀散),射干麻黄菀冬枣,小青龙去桂芍草。
6.止嗽散止嗽散内含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皮、白前、甘草等药材,可调服止嗽频繁。
附方:金沸草散,金沸草散含旋覆麻、前胡、芥草、赤芍、夏枯草等药材,可降气化痰,治疗风寒鼻塞流涕等症状。
二、辛凉解表7.银翘散银翘散主治上焦疴,使用竹叶、荆蒡、豉、薄荷、柑桔、芦根等药材,清疏风热,煮煎时不可过量。
8.桑菊饮桑菊饮中含有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等药材,可清疏肺卫、轻宣剂,治疗风温咳嗽等症状。
9.麻杏石甘汤麻杏石甘汤治疗伤寒,使用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等药材,汗出而喘时效果良好,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温里)——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医《方剂学》表里双解剂(解表温里)——五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组成白芷、川芎、炙甘草、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三两(各90克)、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六两(各180克)、苍术米泔浸,去皮,二十四两(720克)、干姜,四两(120克)、桔梗去芦头,十二两(360克)、厚朴去粗皮,四两(120克)。
二、用法上除肉桂、枳壳二味别为粗末外,一十三味同为粗末,慢火炒令色转,摊冷,次入桂、枳壳末令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入生姜三片,煎至一中盏,去滓,稍热服(现代用法:除作散剂外,亦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枳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葱;除桂枳陈余略炒,熟料尤增温散功。
理气解表祛寒湿,散痞调经辨证从。
2.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瓜蒌芩草牡蛎襄;小便不利胸胁满,寒热心烦服之康。
四、功用发表温里,顺气化痰,活血消枳。
五、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
身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胸满恶食,呕吐腹痛,以及妇女血气不和,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属于寒性者。
六、方解本方为治寒、湿、气、血、痰五积而设,故名五积散。
外感风寒,邪郁肌表,腠理闭塞,故见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项背拘急等表实证。
内伤生冷,或宿有积冷,脾胃阳气受损,运化失常,痰湿内停,痰阻气滞,气血不和,所以又有胸满恶食,呕吐腹痛,或腹胁胀痛等症。
治宜发汗解表,温里祛寒为主,以除内外之寒;佐以燥湿健脾,顺气化痰,活血消积之品,以治气、血、痰、湿之积。
如此,则气机宣通,痰消湿化,而脾运得健,诸症均可解除。
方中麻黄、白芷发汗解表,干姜、肉桂温里祛寒,为本方的主要部分;配伍苍术、厚朴燥湿健脾,陈皮、半夏、茯苓理气化痰;当归、川芎、芍药活血止痛。
桔梗与枳壳同用,有升降气机,加强理气化痰之效,适宜于痰阻气滞之证。
炙甘草和中健脾,调和诸药。
以上均为本方的辅助部分。
由于本方能行气和血,温里祛寒,故对妇女气血不和,寒凝气滞所致的心腹疼痛、月经不调等,亦可加减应用。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26
第26页
(3)着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
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 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 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代表方:薏苡 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祛湿,发散风寒作用, 适合用于痹证湿邪偏盛,关节疼痛肿胀重着。
其次要观察肢体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 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
再者,个别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
则是因为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
废而不用造成肌肉萎缩。
4/20/2024
中医内科学
18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第18页
相关检验
病变相关部位骨关节x线和cT等影像学检验常有利 于本病诊疗和了解骨关节疾病病变部位与损伤程度。
22
第22页
证治分类
1.风暴湿痹
(1)行痹
主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包括 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 烧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证机概要:风邪兼夹寒湿,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代表方:防风汤加减。本方有发散风寒、祛湿通络作 用,适合用于痹证风邪偏盛,游走性关节疼痛。
4/20/2024
中医内科学痹证ppt
中医内科学
10
第10页
病因
1.外因 (1)感受风寒湿邪 久居潮湿之地、严寒冻伤、贪凉露宿、睡卧当风、暴
雨浇淋、水中作业或汗出入水等,外邪注于肌腠经络, 滞留于关节筋骨,造成气血痹阻而发为风寒湿痹。 因为感受风寒湿邪各有所偏盛,而有行痹、痛痹、着 痹之别。 若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可从阳 化热;或风寒湿痹经久不愈,亦可蕴而化热。 (2)感受风湿热邪 久居酷热潮湿之地,外感风湿热邪,袭于肌腠,壅于 经络,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风湿热 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