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知识方剂集锦:还少丹功用

合集下载

【中医一方还少丹,帮你补肾壮阳,...

【中医一方还少丹,帮你补肾壮阳,...

【中医一方还少丹,帮你补肾壮阳,...
【中医一方还少丹,帮你补肾壮阳,活力满满】
组成:地黄、山药、肉苁蓉、杜仲、牛膝、枸杞、山茱萸、远志、小茴香、巴戟天、五味子、枳实子、续断、茯苓、石菖蒲
功效:具有补肾壮阳、养血生精的功效
方中熟地有补肾益精填髓的作用;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有温肾壮阳益精的功效;杜仲、牛膝续断具有益肝肾,强筋骨,壮腰膝的作用;山茱萸、五味子可以起到固肾益精的作用;枳实子能够温补脾肾;山药、茯苓可以益气健脾;远志、石菖蒲有交通心肾,养心安神的功效。

临床常用于治疗肾阳不足,气血虚弱,生精功能失常所引起的病症,常见症状有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健忘、腰膝酸软、畏寒喜温、小便频数、舌淡苔等少。

谨记:方药使用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服用,不可盲目套用,一定要谨遵医嘱!#头条健康##健康解密##郑州头条##我要上微头条#。

学习药方之八十九:补肾回春方——还少丹,俗称打老儿丸。

学习药方之八十九:补肾回春方——还少丹,俗称打老儿丸。

学习药方之八十九:补肾回春方——还少丹,俗称打老儿丸。

【方源】这个方药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又叫“打老儿丸”,据传说出自华佗。

有古书甚至记载,按此方调理的老人多长寿,经常可以看到120岁的老母亲拿着扫帚追着百岁老儿打。

【方组】熟地黄五钱(15g)山药一两半(45g)牛膝一两半(45g)枸杞子”五钱(15g)山萸肉一两(30g)茯苓一”两(30g)杜仲一两(30g)远志一两(30g)五味子一两(30g)石菖蒲一两(30g)楮实一两(30g)小茴香一两(30g)巴戟天一两(30g)肉苁蓉一两(30g)炼蜜,枣肉为丸。

每服6~9g,每日2次。

出自宋·《洪氏集验方》。

【方歌】还少丹中熟地杞,苁蓉茴戟杜仲萸,牛膝楮实参苓药,大枣菖蒲味志随。

【功效】主虚损,益精补髓,壮元阳,却病延年,发白返黑。

能够温肾补脾,适合脾肾虚损导致的耳鸣目眩,腰膝酸痛,食欲减退,形体消瘦,牙根酸痛。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男性不育症、更年期综合征等病症。

【方解】枸杞子、山药、熟地黄为主药,可以生血益精,培补肾阴;山药能益气补脾,培补先后天之本;楮实子、五味子、山茱萸,补肾填精固肾涩精的作用,楮实作为辅药益气力、补虚劳、壮筋骨。

石菖蒲、远志、大枣、茯苓为佐使药,肾精亏虚导致心血不足,进而心肾不能交通,出现心神不安的症状,远志、石菖蒲可以益心安神,交通心肾;牛膝、巴戟天、小茴香、苁蓉、杜仲可以温肾壮阳,阴阳并补;茯苓、大枣可以健脾和中助运,滋其化源,同补先后天。

肾强健则人年轻,全方以补肾养心,益阴壮阳的功效,让人回到年少健壮之时。

【化裁】临床应用以腰酸膝软、耳鸣目暗、健忘、眩晕倦怠,小便混浊,遗精阳痿,来老先衰,疲乏无力,舌淡,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偏阴虚,加生地、元参、天麦冬;偏血虚,加当归、白芍、首乌;脾胃不健,加人参、白术、谷芽、麦芽。

【现研】临床研究表明,还少丹亦可用于糖尿病性腹泻、虚劳、睾酮部分缺乏症等。

实验研究证实,还少丹可防治脑细胞损伤,促进细胞的再生与修复,对脑缺血引起的记忆障碍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还少丹的出处来源、方解速记方歌口诀、主治功效

还少丹的出处来源、方解速记方歌口诀、主治功效

还少丹的出处来源、方解速记方歌口诀、主治功效出处来源(《洪氏集验方》)药物组成:山药、牛膝、熟地黄、枸杞子、山荣萸、楮实、杜仲、巴戟天、五味子、肉苁蓉、茯苓、远志、石葛蒲、小茴香,大枣适量。

功效主治:温补脾肾,养心安神。

治脾肾虚寒所致饮食少思,肌体瘦倦,耳聋目暗,脚沉重,牙齿浮痛,发热盗汗,遗精白浊,失眠健忘,阳痿,腰疫膝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方解:本方治证乃脾肾虚寒,心肾不足所致。

方中主药肉苁蓉、巴戟天、茴香皆能温肾壮阳,补命门相火,命门旺则脾强健运;辅以熟地黄、枸杞子均补肾水,肾水足以济火;佐以杜仲、牛膝补肝肾,强腰膝。

山药、茯苓益脾胃,祛水湿。

山茱萸、五味子补肾润肺,涩精敛汗。

远志、石葛蒲交通心肾,安神益智。

楮实健脾养肾,益气明目;使以大枣调和脾胃。

诸药体现补肾益精与补心益脾药同用的配伍特点。

药理研究:增强吞噬和免疫功能,升高白细胞,抗贫血,强心,助消化,增强胃肠蠕动,降血压,降血糖,保肝,镇静,镇痛,抗菌。

其中山药滋补,助消化,降血糖;牛膝加强心肌收缩,扩张下肢血管,促蛋白质合成,抗炎、抗菌,镇痛,抗生育;巴戟天具肾上腺皮质激素作用,降血压,升高白细胞;肉苁蓉增强免疫,降血压,反突变;杜仲增强吞噬和免疫功能,促性腺发育,增强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调节环核苷酸代谢,利尿,降血压,降胆固醇,镇静,镇痛,安胎、抗菌;山茱萸、五味子收敛,抗菌。

山茱萸调节免疫功能,降血糖,升高白细胞。

五味子又能保肝,降酶,调节中枢,兴奋子宫,扩张冠状动脉,抗衰老;熟地黄、枸杞子升高白细胞,增强吞噬和免疫功能,降血糖,兴奋造血功能,熟地黄还能利尿,抗真菌;远志镇静,抗惊厥,祛痰;小茴香健胃,增强肠胃蠕动,利胆,抗菌。

临床应用:本方是温补脾肾,养心安神的代表方剂。

以饮食减少,耳聋目暗,牙齿浮痛,腰脚沉重,盗汗遗精,脉沉细为据。

若偏阴虚者,加生地黄、玄参、天门冬、麦门冬;偏血虚者,加当归、白芍、何首乌;脾胃不健者,加党参、白术、麦芽、谷芽。

【2014版】(加味)还少丹(膏)——日常保养第一方

【2014版】(加味)还少丹(膏)——日常保养第一方

【2014版】(加味)还少丹(膏)——日常保养第一方“还少丹(打老儿丸)”的来历“还少丹”,又名“打老儿丸”,是一首极有名的古代养生方,对虚劳性体质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关于“还少丹”的来历,众说纷纭。

据说在古代某天,一年轻女子在光天化日之下,追打一位老人,引起公愤。

后来那女子解释,她是在打她的儿子,众人皆惊。

原来此妇人经常服用一种药丸,能让自己保持年轻的体态,于是该药丸就被称为“打老儿丸”(即“还少丹”)。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此方为三国华佗所创。

据考证,“还少丹”首见于宋朝的《杨氏家藏方》:“大补本气虚损及脾胃怯弱,心忪恍惚,精神昏聩,气血凝滞,饮食无味,肌瘦体倦,目暗耳聋。

五日有力,十日眼明,半月筋骨盛,二十日精神奕,一月夜思饮,平补性温,百无所忌,久服牢齿,身轻目明难老,百病俱除,永无病疾行步轻健。

”近代《中国医学大辞典》介绍道:“还少丹大补心肾脾胃四经虚损,治精血不足,精髓不固,饮食不进,发热盗汗,牙龈浮肿,神衰力弱,腰酸体倦,久服轻身还童,妇人服之,泽容颜,暖子宫,去一切病。

”明朝的《摄生众妙方》在此方后再加入一味药“续断”,改名叫“打老儿丸”,并称此方“治五劳七伤,阳事不举,真气衰弱,精神短少,不能行走,小便无度,眼目昏花,腰膝疼痛,两脚麻疼,不能行走。

”两年多的应用体会两年半前,黑夜在网上试卖自己制作的“还少丹”。

一开始挺忐忑的,这个被吹的天花乱坠的丸子真的管用吗?后续的反馈显示,古人果不负我。

我记得第一个给我反馈的是一位女士,她说吃了以后,感觉精神变好,皮肤变润,而且脾气还变好了,不那么急躁了。

她的话立刻让我的心放了一半,很欣慰。

慢慢的,反馈越来越多。

除了上述的共性以外,还有人说,以前吃过那么多中药汤,居然还不如你的小小丸子效果好,有的说吃了手上的瘊子都掉了等等。

更有趣的是,最近有位女性客户过了一年多才给我反馈,说当初收到丸子,吃了半颗发觉半天精神很好,吃了一颗,一天的精神都很好,效果来得比以前吃过的任何药都要快,于是一害怕不敢再吃了。

一个神奇的中成药-还少丹,调阴阳两虚,补脾肾不足

一个神奇的中成药-还少丹,调阴阳两虚,补脾肾不足

一个神奇的中成药-还少丹,调阴阳两虚,补脾肾不足“还少丹,阴阳平补。

脾肾二本有伤,未老而先衰;二本既固,则老可返少矣。

”肾是先天之本,脾是后天之本,先天后天都病了,等于说身体城墙垮了一半儿。

那么,反过来,把脾肾都照顾到了,脾肾好了,自然精力充沛,容光焕发,它是这么一个意思。

来看一下药物组成:熟地黄40克、山药(炒)30克、山萸肉30克、巴戟天20克、牛膝20克、五味子20克、茯苓30克、楮实子20克、枸杞子20克、小茴香(盐制)20克、肉苁蓉20克、杜仲(盐制)20克、远志(甘草灸)20克、石菖蒲20克、大枣30克。

把这些药材打成粉末,用蜂蜜调和成丸子,每丸大约重9克,每天服用2丸,上午一丸,下午一丸,或者直接买中成药——还少丹。

此方出自宋代的《杨氏家藏方》。

粗略一看,药味还是很多的,简单的分一下组。

第一组,熟地、山药,主要作用,补阴。

这两种植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的根可以一直往下钻,钻到很深的地方,把周围的精华都吸收过来,为自己所用。

植物的生长环境往往也成就了它们的物性,长在枝头的,像桂枝,每天沐浴着阳光,吸收到的阳气就很足,它就擅长补阳。

长在地下的,像山药,一挖出来,有的甚至有一米多长,它就擅长滋阴。

熟地补肾阴,山药补肾阴的同时,还能补脾阴、肺阴,但主要是补脾阴。

第二组,五味子。

五味子味酸,酸主收,有收敛、收涩的特性,五味子一去,等于是结了一张大大的网,把补进去的阴液一滴不漏的收起来。

第三组,巴戟天、小茴香,主要是补阳。

虽说是补阳,但并没有用附子啊、肉桂啊这些大热的药物,而是用了巴戟天和小茴香,它们两个都是温性的。

对此,清代名医陈修园是这么说的:“姜、附、椒、桂,热药也。

热药如夏日可畏。

此方诸品,固肾补脾,温热也。

温药如冬日可爱,故时医每奉为枕秘。

”人到了一定年纪以后,阳气会逐渐衰败,但同时阴血也会亏虚,阴虚了,火就旺,所以要补,要温和的补,大热的药物吃到后面可能会受不了。

陈修园把热药和温药分别比作“夏日”和“冬日”,大家看,夏天的太阳是毒辣的,让人避而远之。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还少丹7方

中医药同名方学习资料:还少丹7方

中医药同名方剂学习资料——还少丹还少丹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医学中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不同来源的中医药方剂7种“还少丹”的组成和用法,以供大家参考。

来源:《直指》卷九。

组成:山药(炮)1两半,牛膝(酒浸,焙)1两半,白茯苓1两半,山茱萸1两半,舶上茴香(炒)1两半,续断1两,菟丝子(洗,酒浸,烂研,焙)1两,杜仲(去粗皮,姜汁涂炙,截,炒)1两,巴戟(去心)1两,苁蓉(酒浸,焙)1两,北五味子1两,枳实1两,远志(姜汁醃,取肉,焙)1两,熟地黄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效:心虚肾冷,漏精白浊,梦遗。

用法:每服30丸,盐汤送下。

来源:《扶寿精方》。

组成:何首乌半斤(黑豆1碗,水3碗同煮,去豆),牛膝(酒浸,炒)6两,生地黄(酒浸,9蒸9晒)6两,肉苁蓉(酒浸,刮去浮甲心膜,酒拌蒸,酥炙)6两,黄柏(去皮,炒褐色,先用酒浸)4两,补骨脂(酒浸1宿,东流水洗,蒸半日)4两,车前子(微炒)4两,柏子仁(微炒)4两,麦门冬(水润,去心,微炒)4两,天门冬(去心,酒拌蒸)2两。

制法:上为细末,用煮熟红枣去皮核,同炼蜜共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50丸,空心、午前酒送下。

至100日,逢火日摘去白发,生出黑发。

注意:忌莱菔、猪血、羊肉。

来源:《叶氏女科》卷四。

组成:熟地黄4两,山药2两,山茱萸2两,杜仲(姜汁制)2两,枸杞子2两,牛膝(酒浸)1两,远志(姜汁浸炒)1两,肉苁蓉(酒浸)1两,北五味1两,川续断1两,楮实子1两,舶茴香1两,菟丝子(制)1两,巴戟肉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功效:男子虚寒艰嗣。

脾肾虚寒,饮食少思,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真气亏损,肌体瘦弱。

脾肾不足而足痿者,及一切亏损体弱之证。

用法:每服50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来源:《本草纲目》卷二十七引《瑞竹堂方》。

组成:蒲公英1斤(一名耩耨草,又名蒲公罂,生平泽中,3-4月甚有之,秋后亦有放花者,连根带叶取1斤洗净,勿令见天日,晾干,入斗子),解盐1两,香附子5钱。

还少丹的组成与功能主治

还少丹的组成与功能主治

还少丹的组成与功能主治组成还少丹是一种中药方剂,主要由以下成分组成:1.鸡内金:具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的功效。

2.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3.鲜玉竹:具有清热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

4.麦冬:具有养阴润肺、清热止渴的作用。

5.玄参:具有清热解毒、滋阴清热的功效。

功能主治还少丹具有多种功能主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清热解毒:还少丹中的鸡内金、金银花和玄参等成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治疗由于热毒引起的症状,如高热、口舌生疮等。

2.利尿通淋:鸡内金中的有效成分能够促进尿液排出,对于痛经、尿急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3.消炎止痛:金银花具有抗炎、抗菌的功效,能够缓解因感染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4.清热生津:鲜玉竹中的草酸、脂肪酸等成分,可以刺激唾液分泌,起到清热生津、润肺止咳的作用。

5.养阴润肺:还少丹中的麦冬含有丰富的甘露聚糖和多种微量元素,能够滋阴润肺、清热止渴,对于燥热引起的咳嗽、口渴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使用方法还少丹的使用方法如下:1.每次服用2-3粒,每日3次。

2.口服时建议饭后30分钟服用,避免空腹。

可用温水送服。

3.服用期间需遵医嘱,禁忌过量服用。

注意事项在使用还少丹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等特殊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服用期间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4.存放时,请置于干燥、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

以上是还少丹的组成、功能主治以及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作为一种中药方剂,还少丹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消炎止痛等方面的治疗。

但是,使用前务必咨询医师,遵循医生的指导使用,以确保安全有效。

实用方剂学---还少丹

实用方剂学---还少丹

实用方剂学---还少丹二温柔濡润剂还少丹南宋洪遵《洪氏集验》肉苁蓉远志茴香巴戟山茱萸干山药枸杞熟地黄石菖蒲牛膝杜仲楮实五味子白茯苓右等分。

各另为未,和匀,用枣肉百枚,并炼蜜九桐子大。

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日三服。

【主治】治脾肾虚寒,饮食少思,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真气亏损,肌体瘦弱等症。

【方论选萃】明李中梓:脾为后天根本,肾为先天根本,二本固则老可还少,二本伤则少有老态。

苁蓉、地黄、枸杞,味之厚者也。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也。

茴香、巴戟、杜仲,性之温者也。

阳不足者,益之以温也。

远志、菖蒲,辛以润之也。

山茱萸、五味子,酸入东方,是肾肝同治也。

牛膝、杜仲,直达少阻。

山药、茯苓,兼通脾上。

此本肾药,肾足则少火熏蒸脾胃,赖母以健运矣。

久服则筋骨强,机关利,精力充,颜色变,命曰还少,不亦可乎?(《删补颐生微论》)。

清汪讱庵:此手足少阴、足太阴药也。

两肾中间有命火,乃先天之真阳,人之日用云为,皆此火也。

此火衰微,则无以薰蒸脾胃,饮食减少,而精气日衰矣。

苁蓉、巴戟能入肾经血分,茴香能入肾经气分,同补命门相火之不足,火旺则土强,而脾能健运矣;熟地、枸杞补水之药,水足则有以济火而不亢不害矣;杜仲、牛膝补腰膝以助肾;茯苓、山药渗湿热以助脾;山茱、五味生肺液而固精;远志、菖蒲通心气以交肾;大枣补气益血,润肺强脾;楮实助阳补虚,充肌壮骨。

此水火平调,脾肾交补之剂也。

丹溪去楮实,更名滋阴大补丸(《医方集解》)。

清费伯雄:此方以温补脾肾为主,参以润肺金而通山泽,用意极佳。

微嫌远志、菖蒲二味开透太过,与羸乏盗汗等症不宜,不如酌用丹参、柏仁之类为妥(《医方论》)。

【按语】此肾气丸之变也,变温煦下焦气化,而为心肾同治之法。

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乃肾气丸之半,变桂枝、附子之刚燥,而为巴戟、苁蓉、杞子之温润;加菖蒲、远志,开心益智,旨在交通心肾;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壮筋健骨;五味子敛少阴耗散之元精,茴香补命门而暖丹田,枳椇子通利二府而解酒毒,止渴除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补脾肾,养心安神。

主治:阳事痿弱,精气不射,尺脉微细,无子者宜服。

虚损劳伤,脾肾虚寒,心血不足,腰膝酸软,失眠健忘;眩晕倦怠,小便混浊,遗精阳痿,未老先衰,疲乏无力。

方名:还少丹(补养之剂)
总结:阴阳平补
组成:大枣、杜仲、牛膝、远志、石菖蒲、肉苁蓉、巴戟天、小茴香、山茱肉、五味子、茯苓、山药、熟地黄、枸杞、楮实
主治:
1.治脾肾虚寒、血气羸乏、不思饮食。

2.肌体瘦弱、发热盗汗、遗精白浊、牙齿浮痛等证。

归经:手足少阴(心、肾)足太阴(脾)药也。

方义:两肾中间有命火,乃先天之真阳,人之日用云为,皆此火也,此火衰微,则无以熏蒸脾胃,饮食减少,而精气日衰矣。

1.苁蓉、巴戟--能入肾经血分;茴香--能入肾经气分,两者可同补命门相火之不足,火旺则土强而脾能健运矣。

2.熟地、枸杞--补水之药,水足则有以济火,而不亢不害矣。

3.杜仲、牛膝--补腰膝以助肾。

4.茯苓、山药--渗湿以助脾。

5.山茱、五味--生肺液而固精。

6.远志、菖蒲--通心气以交肾。

7.大枣--补气益血,润肺强脾。

8.楮实--助阳补虚,充肌壮骨。

变化方:丹溪去「楮实」→更名滋阴大补丸。

又附方:一方茯苓换茯神,加川续断,名打老儿丸。

煎服法:加枣肉蜜丸。

盐汤或酒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